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一毛不拔

2017-09-21 11页 doc 25KB 31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8482

暂无简介

举报
一毛不拔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 出处《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故事 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 一毛不拔 出处《孟子?尽心上》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项放踵,利天下,为之。 释义 一根汗毛也不肯拔比愉非常吝啬自私。 墨子,名翟,是站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一鸣惊人 相关:春秋五霸, 楚王问鼎 话说周文王和周武王在姜子牙的帮助下打败了残暴的商朝,建立了周朝。为了巩固国家的统治,周朝将那些有功劳的人都封到各地当诸侯王,后来时间一长,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周天子也就成了名义上的统治者。那么实际上在周朝,有好多诸侯王,按照“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原则,相互之间长年打仗,都想壮大自己,在春秋时期,先后有五个诸侯王势力达到了鼎盛,让别的诸侯王都向他低头,这就是历史上的“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我们今天的故事就和楚庄王有关。楚庄王刚当上大王的时候,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白天就去打打猎,晚上就唱歌跳舞喝酒,什么正经事情都不做,他明知道有些正直的大臣对他的做法很不满意,就干脆下了一道命令:谁要是劝他不要吃喝玩乐,而去管理国家的事情,就判谁死罪。就这样,他在一群会拍马屁大臣的奉陪下,三年都没有上过朝。有一天,一个叫伍举的大臣让他猜个谜,说:“在楚国的山上,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样子挺神气。可是一停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楚庄王一听就知道伍举说的是他自己。他回答说:“这可不是普通的鸟。这种鸟,不飞则已,一飞将要冲天;不鸣则已,一鸣将要惊人。你下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后来楚庄王把那些拍马的人都撤了职,把敢于说真话,真心为国家的伍举一样的人提拔起来,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富国强兵,打败许多诸侯王国,甚至打到周朝的首都附近。然后在那里举行阅兵仪式,吓坏了那个挂名的周天子。赶紧派人去慰劳楚军,楚庄王和周朝的大臣说话的时候,故意问起周王宫里藏着的九鼎大小轻重怎么样。九鼎是什么东西呢,它是象征周王室权力威严的礼器,说明楚庄王根本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自己想当天子。 从此以后,这个一鸣惊人的楚庄王就成了霸主。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比喻做出了让人震惊的事情,一下子就出了名,人人都知道。 两袖清风 明 都穆 《都公谭纂(zuǎn)》 相关:手帕香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于谦是明朝的一个大官,曾经当过明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是说的他这种为百姓做好事的好官,用现在的话说他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大清官,人们都很喜欢他。在于谦还没当上宰相之前,他在一个地方当老百姓的父母官,当时的规定,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到京城去,由比他们更大的专门考核他们的官员来决定他们的官运。于是很多官员都在地方上拼命的搜刮老百姓的钱 财,然后送给考核他们的官员,很少有人例外。有一年,轮到于谦进京,他很认真地把他治理当地的想法和老百姓的要求写成了奏折,可是他一点钱财都没有带,他的下属很奇怪,就问他原因。于谦回答他说:“我的工资本来就不多,我还要养家糊口,哪里有多余的钱啊,下属对他说,哪怕带点土特产也好啊,不然你不好办事情啊。于谦哈哈一笑,举起两个袖子说:“这就是我要带的东西,两袖清风~”成语“两袖清风”由此而来,比喻当官的操守清廉或者形容人很贫穷,大多数情况下形容的是第一种解释。 三顾茅庐 《三国演义》 相关:诸葛亮 有句老话叫做“事后诸葛亮”,形容那些事后聪明的聪明人,其实“诸葛亮”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智慧的代名词,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真是太多太多了,比如“草船借箭”、“死诸葛吓死活司马”、“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等等,还有他的著名作品“隆中对”、“出师表”等,他的故事让人一天一夜也说不完,今天的故事又和他有关,叫:“三顾茅庐”。话说那编草鞋的刘备、卖大枣的关公,还有杀猪的张飞三个人在桃花园里拜了把子(就是兄弟),当时天下大乱,他们三人也想混口饭吃,就领着一帮人闹起革命来,闹来闹去也就那么一两千人,还被别人追着到处跑,没个落脚的地方,这时候当大哥的刘备着急了,想找个能出主意的人帮他谋划谋划,有人就向他推荐了诸葛亮,说他别号“卧龙先生”,正在山里面读书耕地,很有本事。刘备一听很高兴啊,就对关公和张飞说,咱们去找他来帮咱们吧,兄弟三人第一次去,正好“卧龙先生”出差了,不在家,他们就失望地回来了;第二次去,“卧龙先生”又走亲戚去了,关公和张飞积了一肚子的气;刘备想,这不行啊,还得去,第三次去,下起了大雪,兄弟三人来到卧龙先生的毛草棚前,刘备上前问看门的,说“卧龙先生”这次在家吗,没有出外旅行吧,还好,人正好在,可是人家正在睡大觉,刘备说,得,我们就在们前等等吧,等了半天,雪花飘白了三人的头,一点消息也没有;杀猪的张飞着急了,说,什么鸟人,我去拿跟绳子来,一把火把他的草棚烧了,象捆猪一样捆走得了。刘备吓坏了,骂回了张飞,说你这小孩子真不懂事,再不听话打你的屁屁了。这时候“卧龙先生”正好伸了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嘴里还念着诗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鸟叫”。看门一看,三个雪人正在那里站马桩呢,赶紧把他们请进来喝茶暖身,张飞和关公不肯进去,老实的刘备屁颠屁颠跟了进去,问明了来意,诸葛亮开始有点瞧不起这个卖草鞋的刘备,心想,你这么小个店,让我去替你当大掌柜,这买卖好象不划算啊;刘备瞧出来了,诚心诚意地说,搞好了,年底分你花红,给你股票期权,还给你干股,你看行不行啊,公司一上市,你可就赚大发了。最后诸葛亮终于同意了。从此以后,刘备的事业可就“芝麻开花节节高”,最后终于“魏”“蜀”“吴”三分天下,那个时代就称作三国。小朋友,你还知道那些诸葛亮的故事啊, 朝三暮四 这个故事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 “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四面楚歌 《史记?项羽本纪》 相关:虞姬 话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天下打仗,打了好多年,刘邦是常败英雄,屡败屡战,可是最后刘邦在张良和韩信的谋划下,终于将项羽和他的部队围在一个叫垓下(在今天安徽灵璧县)的地方,项羽在山上,刘邦在山下,项羽和他的部队断水少粮,大家都没有了斗志。 这时候,有些人开始想家了,因为他们大多是跟着项羽从楚国出来的,所以有些人唱起了楚歌,项羽也听到了,望着身旁的老婆虞姬,非常的悲伤和绝望,他对着虞姬唱:“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这就是著名的《垓下歌》。什么意思呢,原来他是在说,我有盖世的英才、撼山的力气,但是我运气不好啊,连老天都不帮我,虞姬啊虞姬,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聪明的虞姬望着项羽,也对他回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意思是说,刘邦的汉军已经打到这里来了,到处都听到楚国的歌声,大王如果走到了尽头,我也决不苟活在这个世界上。到了这时候,剩下的只有刘邦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了。 刘邦在山下也听到了这歌声,他很高兴,赶紧叫大家一起唱楚歌,山上的项羽和部队听到后,再也没有杀出重围的勇气了,大家都四散逃走了,最后项羽和虞姬带着最后的八百人在乌江边全部战死了。 相传虞姬在死后变成了罂粟的姐妹花——虞美人。 “四面楚歌”这句话,形容人到了走投无路,孤立无援的绝境。 那么小朋友们跟前面的故事联系起来想一下,项羽失败的原因真的是象他说的那样是老天不帮他吗,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论语?微子》 相关:孔子 儒家思想 知青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政治和文化几千年,孔子在世的时候过得并不好,所以他到处收徒弟,四处讲学,宣扬他的思想。从这时候开始,儒家思想广为传播,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来了个“焚书坑儒”, 儒家思想真正被封建统治者发现有利用的价值,并且成为之后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根基,是从汉武帝时候开始的,提出:“废除百家,独遵儒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儒家思想又被大大的清理了一回。 孔子在他的思想中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反对苛政;主张“礼”, “父父,子子,君君,臣臣”。 其实很多主张到现在还是很对的,例如“民贵君轻”的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是从反面又了老百姓的利益是不能忽视的,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三个代表”中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那种当儿子的一定什么事情要听老子的,当老婆的一定什么事情要听丈夫的,这些东西是要不得的。 孔子一生中收了三千个人做弟子,其中有本事的有七十二个人。今天的故事就和他和他的弟子有关。 说,有一年孔子带着学生们去旅行,去宣传他的思想。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子路,他注意力不集中,掉了队,找不到孔子,急得上串下跳,看到农田边有个老头挑着农具过来了,于是他就过去问:"喂,你看见我的老师孔子了吗,"老头一脸不高兴,漫不经心地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哪里称得上什么老师~" 什么意思呢,原来是说孔子他们有手有脚,不去干活,连最基本的各种谷物都分辨不清楚,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常识。 所以,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毛主席发动了“知识青年下乡去”的活动,出发点是好的,可是过头了。那个时代下乡的知识青年就有了一个代名词“知青”,在山东的知青还创造了一种牌的玩法,叫:“勾击”,现在山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打,哈哈。 小朋友,你们知道五谷是哪几种农作物吗, 六月飞霜 出处:《淮南子》 相关:窦娥冤 ,关汉卿 古时候有一个叫李善的人这么解释《淮南子》中的一篇文章:“邹衍尽忠於燕惠王,惠王信谮而系之。邹子仰天而哭,正夏而天为之降霜。”这个意思是说,春秋战国时,有一个叫邹衍(qian)的人对他的国王非常忠诚,可是呢,国王却听信了坏人的话,把他抓起来了,邹衍很伤心,对着天大喊大哭,当时正是盛夏,老天被他感动得愤怒了,下起了霜。 成语六月飞霜由此而来,比喻人受到了非常巨大的冤屈。 这里还有一个相关的故事叫“窦娥冤”,不过飘的不是霜而是雪,更厉害吧,哈哈。 它的作者叫关汉卿,他是我国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被称为:“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简单地说就是戏曲界的祖师爷。他的代表作有《窦娥冤》、《望江亭》等十八个传世作品。 古代读书人只有考试当官这一条出路,考了秀才考举人,考了举人考进士,如果考不上被“烤”糊了,家里又没钱,就只好去当先生了。 话说有一个叫窦天章的读书人去京城赶考,他有一个女儿叫窦娥,从小没娘,走之前把她托付给邻居蔡婆婆。后来女儿大了,他也没回来,窦娥就和蔡公子结了婚。没想到没多久,丈夫就病死了。窦娥就和婆婆相依为命,窦娥长得很漂亮,被一个叫张驴儿的无赖看上了,就上门逼婚,被她和婆婆拒绝了。张驴儿父子就和一个坏医生合谋要毒死蔡婆婆再说,没想到毒药被张驴儿的老子给喝了,那个叫张驴儿的坏蛋就买通县官诬告窦娥和婆婆,窦娥心好,怕婆婆被他们打死,就承认是她放的毒药。结果被判斩头,她被杀头前,对天发誓:如果我是被陷害的,老天一定要在这夏天下一场大雪来掩埋我的尸首。结果那天真的下起了鹅毛大雪。 这个故事还没完,小朋友们你们还有谁知道结果啊, 七步成诗的故事 曹植,字子建。他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他把五言体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著名诗人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今天下共分一斗"。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才华。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小时侯随军奔波,直到13岁才在邺城安定下来。此后他与当时著名文学家王粲、徐擀,沉琳、刘桢等人写诗作赋,名声很快就传播开了。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曹植是最有才华的,曹操也因此想"废长立幼",立曹植为太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植常常因好酒、任性而误事,出了不少差错。使得曹操无法接受,对曹植很是失望。但是他的哥哥曹丕善于察言观色,笼络人心,终于被立为王太子。曹丕即位以后,开始整治当初的对手,曹植是首当其冲的一个。他几次想加罪于曹植。 一次,曹丕刁难曹植在七步内做一首诗,不然,将被治罪,曹植踱步成句,流下千古名句: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就是历史上醇香悠远的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曹植在文学上的成就极高,他的的确确配得上谢灵运"才高八斗"的评价,他青年时期的诗,多以宴饮游乐为主要,后来创作的诗文则以抒忧发愤为主,最著 名的有《洛神赋》、《赠白马王彪》、《求自实表》等。 八仙过海 解释: 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 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一言九鼎 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十全十美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相关:十全老人 千叟宴 数字其实是个蛮有趣的东西,人们赋予它太多的含义,比如六六大顺,八代表了发等等,在数字当中,九和十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例如皇帝是九五之尊,而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人是没有的,今天的故事和十有关。 十全十美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自家年纪渐老, 止有一女,要求个贤婿以靠终身, 宋不官一般 ,到也十全十美。”:成语十全十美形容异常的完美,没有丝毫的缺陷。 历史上倒有一个人,自己称自己是完人,他就是十全老人:乾隆皇帝。 康乾盛世,是清朝最辉煌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民富国强,人民安居乐业,文化繁荣昌盛,是每一个皇帝梦寐以求的童话故事,在乾隆皇帝手中实现了。乾隆皇帝还有他武的一面:两征蒙古准噶尔部,一平回部叛乱(新疆),两剿大小金川(在今天四川),平定台湾林爽文起义,收降缅甸、安南各一次,两次对廓尔喀用兵,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一共有十次战争。于是乾隆觉得自己的文治武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十全十美,就以十全老人自居。 乾隆不仅文治武功厉害,寿命也特别的长,他真的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先后两次在紫禁城皇宫内来举办千叟宴(叟指的是年逾古稀的老年人),第一次2000人,第二次3000人,来共同追忆他们的幸福时光,完美瞬间。 今天的问题是,做个十全十美的人好不好,
/
本文档为【一毛不拔】,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