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

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

2017-11-08 4页 doc 15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 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文学语言学研究, 李珊珊 约2977字 摘要: 目前学界对集句诗的评价,很多集中在“文人显示和炫耀文学才华的文字游戏,是一种文学上的消遣娱乐”。在研读明传奇后,本文作者借用巴赫金著名的“复调理论”进行思考,认为明剧作家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落文人因科举失败而失意,借剧本创作来宣泄情感、实现自我的过程,表现为一种“俗的戏曲创作和雅的集句诗添加,两种不同文风同时存在,既不完全融合也不互相分割而共同构建了明传奇”的“复调”式创作。 ...
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
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 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文学语言学研究, 李珊珊 约2977字 摘要: 目前学界对集句诗的评价,很多集中在“文人显示和炫耀文学才华的文字游戏,是一种文学上的消遣娱乐”。在研读明传奇后,本文作者借用巴赫金著名的“复调理论”进行思考,认为明剧作家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落文人因科举失败而失意,借剧本创作来宣泄情感、实现自我的过程,现为一种“俗的戏曲创作和雅的集句诗添加,两种不同文风同时存在,既不完全融合也不互相分割而共同构建了明传奇”的“复调”式创作。 关键词: 明剧作家 复调式创作 科举制 唐代文学 目前学界对集句诗的评价,很多集中在“文人显示和炫耀文学才华的文字游戏,是一种文学上的消遣娱乐”。当一种文学现象和不同的时代相结合时,就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笔者研读明传奇后认为:明代的文人们不单单只是用消遣娱乐的心情来玩集句诗的“游戏”,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落文人失意矛盾的宣泄情感,以实现自我的过程。笔者借用巴赫金著名的“复调理论”这一有意思的名称,把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的戏曲创作称为“复调式创作”。 前苏联著名文艺学家巴赫金将音乐中的“复调”概念引入文学理论提出了著名的“复调理论”。在文学理论中,复调指的是小说结构上的一种特征;在文化理论中,复调指的是拥有主体权利的不同个性以各自独立的声音平等对话、“和而不同”的一种理念。笔者认为,若将此理论运用到明代传奇创作上,就是一种“俗的戏曲创作和雅的集句诗添加,两种不同文风同时存在,既不完全融合也不互相分割而共同构建了明传奇”的“复调”式创作。要研究这种创作,就不得不从剧作家这一群体本身说起。 科举制是一项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影响的选才任官的社会。它对隋唐至明清一千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可以说,“科举”二字包含着巨大的力量,它影响着整个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同时也塑造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性格和形象。读出仕是古代读书人的唯一出路,而这一梦想的实现只有通过科举这条“独木桥”,然而科举并非“阳关大道”,能通过考试的人只是少数,在科举考试中败下阵来的文人为了生计,只能寻找新的出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转而把精力和才华寄托到“非正统”的戏曲创作中来。这种现象在明代表现得更为突出。 在明代之前的元朝,统治者长期停止科举考试,使得原本的“独木桥”也被折断,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梦想完全被打破了,于是一些人退而求其次,将才华用于戏曲创作,对功名的态度也表现出不同以往的“傲视”和“不积极”,但实质上却仍有追求的欲望。这种傲视与追求的矛盾冲突反映在戏曲中,除了大量“才子佳人”的选材、“通过考取功名成就爱情”的内容外,在剧本形式上,不可忽视的集句诗就是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本是“俗”的戏曲被加上这些“雅”的诗句,不能不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若干败在功名场上的读书人转向戏曲创作后的不甘和尴尬心态。他们表面上鄙视功名,而内心深处却又无法割舍对其的追求;他们书写着“俗”的戏曲情节,却又处处显示诗等“正统”文学的教育熏陶。很多评论说集句诗是这些剧作家显示文学修养和自身才华的“游戏”,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更合适于科举制度停滞前(即元代之前)的集句诗。比方说宋代的王安石,他的时代当然允许他用诗来消遣游戏,允许他将才华流淌在《胡笳十八拍》里。但时过境迁,元朝统治者长期停止科举考试的举措堵塞了当时中国社会大批知识分子的仕途,经历这种命运急转而下、希望破灭的“憋屈”后,笔者认为这个时代后的文人们不单单只是用消遣娱乐的心情来玩集句诗的“游戏”。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宣泄情感、显示才华、实现自我的过程。所以说“诗”已不单单是宾白的组成部分,它还承担了表现剧作家个人心理及社会心态的重任。也就是说,这个时代后的文人们不单单只是用消遣娱乐的心情来玩集句诗的“游戏”,他们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失落文人失意矛盾的宣泄情感,以实现自我的过程。 既然谈到了“雅”的集句诗,汤显祖是非说不可的。赵山林先生在《汤显祖与唐代文学》一文中开篇就谈道:汤显祖之所以能写出《牡丹亭》这部不朽杰作,除了其他因素外,还与他受唐代文学的影响有关。唐代文学对汤显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情”、“奇”、“神”、“丽”四个方面。在《牡丹亭》的集句诗中,比较而言中晚唐诗歌较多。对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多选用中晚唐诗歌和汤显祖的文学思想也有极密切关系。明代中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在哲学上,出现了王艮、何心隐、罗汝芳、李贽等思想家,在社会思想文化方面掀起了极大浪潮。文学史中对这一历史时期的简要是:“带有人文主义的思想体系逐渐形成,提倡人类平等、个性解放、反对崇拜圣贤偶像。弘治、正德年间的‘心学’家王守仁,以‘心即理’反对‘性即理’;嘉靖、万历间的王学左派,强调人欲需求,否定传统思想文化,使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一股反道学统治的异端力量。王艮、何心隐、李贽们的学说,为明中叶复苏人性、张扬个性的思潮创造了一种气氛,启发了一条新的思路,提供了一种理论武器。明中叶后,文学冲破了‘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旧美学观,强调‘发乎情性,由乎自然’的美学观;人们的兴趣从‘温柔敦厚’的诗教、‘蕴藉绵长’的意境,转向平淡无奇却五花八门的世俗人情的基本特征,均基于这种社会动向和意绪。《金瓶梅》、《牡丹亭》、‘三言’、‘二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产生的。”而汤显祖早年就受到了罗汝芳的教导,后来又十分欣赏李贽。这种积极的思想表现在《牡丹亭》中就是对人欲、情欲的肯定,且《牡丹亭》对男女主人公情爱的描写也极为大胆和开放。由这一点笔者联想到: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在社会思想、文化方面都极为开放的一个年代,特别是中晚唐时期,这种突破传统、解放束缚从妇女的服饰变化就能看得出,足以见得当时整个社会思想的开放。从这一点上,汤显祖的个人思想和唐代,特别是中晚唐社会思想是趋于一致的,而大量的中晚唐诗的运用可能就是这种一致性的表现之一。中晚唐诗歌能够为剧作家代言,能够为汤显祖的《牡丹亭》代言。“文由心生”,《牡丹亭》除了在内容、人物等大的方面显示了汤显祖的思想层面,集唐诗这样的小细节也是一种作家思想的信息传递,这个一致性不应该被我们忽视。怪不得曾有人评价说:“《牡丹亭》是一首诗。这是在晚明时代风潮的鼓荡下汤显祖内心激情的诗化表现,也是他孜孜不倦地向丰富的文学艺术遗产包括唐代的文学艺术遗产汲取营养的结果。” 总之,在这林林总总的文学现象中,无不暗含着明剧作家们的“复调心理”。 参考文献: ,1,,明,王骥德.曲律?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册,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清,孔尚任.桃花扇?凡例第十五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徐朔方.汤显祖全集?前言,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 ,4,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赵山林.汤显祖与唐代文学,J,.文史哲,1998,(3). ,6,徐扶明.牡丹亭研究资料考释,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7,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作者系安徽大学中文系戏剧戏曲学研究生)
/
本文档为【从集句诗看科举梦破灭后的明剧作家“复调式创作”】,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