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

2017-12-13 7页 doc 47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 为规范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发展动态,特制定本方法。本方法规定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区域、监测布点、监测时期、监测方法等。本方法适用于我省各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监测。 1 监测准备 收集当地水稻等植物的种植情况,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历史和现状等有关资料;制定简便易行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计划。 2 监测区域 重点监测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如:从疫情发生区调入水稻的种子及产品的地区,水稻植物种子繁育基地等高风险区域。主要监测水稻...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 为规范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疫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疫情发生、发展动态,特制定本方法。本方法规定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区域、监测布点、监测时期、监测方法等。本方法适用于我省各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监测。 1 监测准备 收集当地水稻等植物的种植情况,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发生历史和现状等有关资料;制定简便易行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 2 监测区域 重点监测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如:从疫情发生区调入水稻的种子及产品的地区,水稻植物种子繁育基地等高风险区域。主要监测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发生发展情况。 3 监测作物 重点监测水稻植物。 4 监测工具 剪刀、取样袋、手套、鞋套、小镊子、荧光记录笔、标签纸、记录表、消毒液等。 5 监测时期 在水稻四叶期、拔节期、孕穗至抽穗阶段、齐穗后至叶片枯黄前,对水稻秧田和本田进行田间症状目测踏查。发现感染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典型症状和疑似症状的植株叶片,则取样送实验室检验鉴定。 6 监测方法 6.1未发生区 6.1.1 访问调查 向水稻种植户、农技人员等相关人员询问有关水稻植株矮缩和非正常枯萎的情况,初步了解疫情可能发生地点、时间、危害情况。对询问过程发现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疑性地区,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6.1.2踏查 在水稻作物生长期进行2-3次踏查,代表面积占种植面积的50%以上。踏查发现可疑病害症状立即进行标记,踏查结果记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调查记录表(见附表1)。 6.2 发生区 6.2.1 发生区范围监测 采取访问调查和踏查方法(具体方法见6.1.1和6.1.2),发现可疑疫情进行定点调查。 6.2.2 发生区发生动态监测 采取定点调查法。每县选3-5个调查点,在水稻四叶期、拔节期、孕穗至抽穗阶段、齐穗后至叶片枯黄前进行调查。填写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调查表(见附表1)。 7 疫情诊断 7.1现场诊断 整个水稻生育期的叶片均可受害。病菌侵入后,开始显症为细小水渍状短条点斑,渐形成叶脉间透明条斑,后由于受叶脉限制,形成宽约0.25 mm,长约1 mm-5 mm的条斑,随后,单个病斑可扩大到宽1 mm、长10mm以上,颜色由黄转黄褐色,对光观察呈油渍状半透明。病情严重时,多个条斑融合、连接在一起,形成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枯黄色斑块,导致病叶枯萎,变褐,最后死亡,后期的症状与白叶枯病有些相似。湿度大时,病斑出现许多黄色菌脓,干燥后呈鱼籽状。现场难以确诊的,取样送实验室鉴定。 7.2室内鉴定 经现场检验检测,初步确定为细菌性病害,但不能确定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取样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难以鉴定的送省级植物检疫机构和指定的科研院校进行鉴定。目前主要根据田间症状、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性质、致病性测试、血清学反应和PCR技术进行鉴定。 8 监测记录 详细记录、汇总监测区内各调查点结果。监测结果记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调查表(见附表1)。并将原始记录表连同照片、影像等其它资料妥善保存于县级植物检疫机构。 9 监测报告 县级植物检疫机构对监测结果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监测报告,并按要求逐级报送上级植物检疫机构。 附表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调查表 监测单位(盖章): 调 查 地 点 县(市、区) 镇(街) 村 调查地经度 ? ′ ″ 调查地纬度 ? ′ ″ 调查方法 调查作物品种 作物生育期 调查面积(亩) 发生面积(亩) 发病株率(%) *本年度最早发病时 发生情况(级) 间 调查人 调查时间 年 月 日 备注 注:1. 在水稻四叶期、拔节期、孕穗至抽穗阶段、齐穗后至叶片枯黄前各调查 一次。2. 带*项为初次发现该有害生物的监测点填写。 附录1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鉴定检疫及防治 一、学名及分类地位 Bacterial leaf streak of rice 病害英文名 学名 Xanthomonas 0ryzae pv.oryzicola (Fang et al.) 1990 分类地位 薄壁细菌门(Gracilicutes)假单胞菌科(Pseudomonaceae)黄单胞菌属(Xanthomonas) 二、病害症状,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主要为害水稻叶片,幼龄叶片最易受害。病菌多从气孔侵入,还可由伤口侵入,病斑局限于叶脉间薄壁细胞,初为深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点,逐渐向上下扩展,成为淡黄色狭条斑,由于受叶脉限制,病斑不宽,但许多条斑可连成大块枯死斑。对光观察,病斑部半透明,水浸状,病部菌脓多,色深,不易脱落。水稻在孕穗期可见到典型症状。 三、危害情况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继白叶枯病之后的又一重要细菌性病害,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稻上,籼稻通常极为感病,多数粳稻的抗性都很强。籼稻因病造成的损失在5%-20%左右,严重时可达50%。 四、病原特征 本病由水稻黄单胞杆菌稻生致病变种所引起, 菌体短杆状, 两端钝圆, 单生, 也有双链, 不成串, 菌体一端着生一条鞭毛。细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圆形, 边缘整齐, 稍凸起, 表面光滑发亮, 蜜黄色并带粘性, 好气性, 在28?下生长良好。菌体较白叶枯病菌体为小, 生理生化反应与白叶枯细菌基本相似; 不同之处在于条斑菌能使明胶液化, 使牛乳胨化, 使阿拉伯糖发酵变酸, 对青霉素和葡萄糖反应钝感。 五、传播途径 病田收获的种子、病残株带病菌,为下季初侵染的主要来源。病粒播种后,病菌侵害幼苗的芽鞘和叶梢,插秧时又将病秧带入本田,主要通过气孔侵染。在夜间潮湿条件下,病斑表面溢出菌脓。干燥后成小的黄色珠状物,可借风、雨、露水、泌水叶片接触和昆虫等蔓延传播,也可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到其他田块。远距离传播通过种子调运。 六、境外分布 最早主要发生在于菲律宾。主要分布于亚洲的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非洲的塞内加尔、喀麦隆、尼日利亚、马达加斯加、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美洲的哥伦比亚等国。 七、寄主范围 除为害水稻外,茭白、李氏禾和许多野生稻等均可受侵染而发病。 八、检验方法 产地检验:在国内调种引种前,尽量到产地作实地考察,尤其在孕穗抽穗期,对繁种田块作产地检疫,十分有效且完全必要。 种子检验:对调运中的种子,按种子量的0.1%-0.01%作抽样检查,种子样品作下列程序的检验。取种子100-500g,脱壳或粉碎后用0.01mol/L pH7.0磷酸缓冲液按1:2比例浸泡2-4h(4?),过滤或离心,上清液经高速离心浓缩(1000r/min,10min),得上清液和沉淀两部分。上清液用于噬菌体检测,沉淀经悬浮后作血清学检验和接种试验。也可用常规的种子分离法检验或者种子育苗检验。 噬菌体检验: 分别于3个培养皿中加上清液和指示菌液各1ml和指示剂1ml,混均后加NA培养基,摇匀后在26?恒温下培养12-16h,如出现噬菌斑,即可判断该种子来自病区。 致病性检验: 取沉淀和悬浮液用针剌法接种在感病品种(汕优63)5-6叶龄稻叶上,若有病菌,5天后即可出现透明条斑。 免疫分离检测:利用抗血清对病原菌的专化吸附功能,将样品中的细菌吸附在固相载体上,通过半选择性培养基,使细菌在半选择性培养基上长出特征性菌落,即可证明种子样品是否带菌。该病菌属国内植物检疫性病害,同时也是中南、中匈、中罗植检植保双边协定中规定的检疫性病害。 九、防治方法 1.加强检疫,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是国内检疫对象。在无病区, 严 格执行检疫制度, 以控制病害的传播和蔓延。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资经营放开, 种子经营流动性大, 这项工作显得更加重要。 2.选用抗病良种,不同品种的感病和损失程度不同。籼稻品种绝大多数感病,粳稻通常较抗病。 3.培育无病壮秧,选用无病种子, 培育无病壮秧,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较高、排灌方便、远离屋边场地和牛栏、上年未发病的田块育秧。先将种子清水预浸12h, 再用85%强氯精300-500 倍液浸种12h 后, 捞起洗净催芽播种。老病区中晚稻秧苗三叶期和移栽前3-5d 各喷1 次强氯精, 整平秧田, 湿润育秧, 严防深水淹苗。 叶片上的条斑症状,水浸状,~半透明~有菌脓 大田的重病植株叶片发红,叶尖焦枯
/
本文档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方法(试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