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1933年岷江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次生灾害

2018-02-12 16页 doc 43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1933年岷江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次生灾害1933年岷江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次生灾害 ?科学技术史研究 ? 1937 - 1949年中国地质科学的艰难发展 ———基于建制化的分析 1 2杨小明 ,李 强 ( )1.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1620; 2.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摘 要 : 文章对 1937 - 1949年我国地质科学的教育 、科研 、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基于地质科学 的历程建制化 ,认为在战争背景下能够获得有限发展 ,是由地质科学建制化本身的惯性造成 。 关键词 : 中国地质科学 ;惯性 ;建制...
1933年岷江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次生灾害
1933年岷江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次生灾害 ?科学技术史研究 ? 1937 - 1949年中国地质科学的艰难发展 ———基于建制化的分析 1 2杨小明 ,李 强 ( )1. 东华大学 人文学院 ,上海 201620; 2.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 ,上海 201620 摘 要 : 文章对 1937 - 1949年我国地质科学的教育 、科研 、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基于地质科学 的历程建制化 ,认为在战争背景下能够获得有限发展 ,是由地质科学建制化本身的惯性造成 。 关键词 : 中国地质科学 ;惯性 ;建制化 ( ) 文章编号 : 1000 - 5935 200905 - 0128 - 06 中图分类号 : G322. 21 /. 22 文献标识码 : A ,理学院设地质地迁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37 年 7 月前 , 中国地质科学已入正轨 , 若依 理气象系 。 1937 年 , 中央大学地质学系迁往重庆 。此加速进行 ,“十年或二十年间中国的地质学不难 [ 1 ] 与欧美并驾齐驱 ”。但 1937 年 7 月至 1949 年 10 中山大学地质学系于 1938 年 10 月迁离广州 , 1939 ( 年 2月再迁云南澄江 , 1942 年 7 月三迁粤北坪石 ,月 ,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战争 : 抗日战争 1937 - )( ) 1945 和解放战争 1946 - 1949 。战争是这一时期 1945 年 初 , 日 军 进 犯 粤 北 、湘 南 , 学 校 紧 急 分 路 疏 影响地质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 ,而其发展也被深深 迁 ,在梅县 、仁化 、连县等地分散办学 ,几经迁徙 ,很 打上了战争的烙印 。中国地质科学为什么没有被残 难开展教学活动 。浙江大学地质学系也随校多次迁 酷的战争摧毁 ,反而获得了有限发展呢 ? 可以说 ,地 移 ,先后迁至浙江建德 、江西吉安 、江西泰和 、广西宜 质科学 1937 年之前业已确立的建制化本身的惯性 山 , 1941年迁至贵州遵义 。 1937 年 ,北平大学 、北平 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 师范大学 、北洋工学院三校迁往西安 ,组建国立西安 临时大学 ,文理学院整合 ,设有地理学系 ,于 1938 年 地质科学建制指地质科学有秩序 、有实体内涵 7月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迁陕西城固 、南郑 、的社会结构 ,它表示这一学科的社会模式和安排 ,包 括教育 、科研 、交流机构的建制 。地质科学建制化则 勉县 , 1939年 7 月国民政府令西北联合大学改组为 表示地质科学建制的动态过程和趋势 。本文基于这 西北大学 、西北工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和西北医学院 [ 2 ]一时期地质科学建制化的情况来解释这一时期地质 四校 。西北大学内设地质地理学系 。 科学艰难发展的原因 。 混乱的战事和频繁的迁移是造成地质科学材料 破坏和遗失的直接原因 。抗战爆发后 ,北京大学 、清一 战时地质科学教育能力在困境中增强 华大学 、南开大学由于地处战争的前方 ,三校图书 、 ()一 战时地质科学教育的困境 ,由三校成立的长沙临仪器大部分没有运出 。同年 战争迫使地质科学教育机构的驻地不断变动 , 时大学理学院地理地质学系的教学借用湖南湘雅医 [ 3 ]宝贵的时间和有限的经费被耗损在不断的迁移中 , 学院各项设备 ,足见其图书 、仪器损失之惨重 。 严重影响着教育机构的正常运作 。 1937 年 ,清华大 战时国民政府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于军事 ,使各 学 、北京大学 、南开大学内迁至长沙 地质教育机构经费严重不足 。 ,组建国立长沙 1937 年 9 月 ,国民政 临时大学 ,理学院整合设地理地质学系 , 1938 年再 府 紧缩文教经费 ,将原核定各科研文化机构的经费 收稿日期 : 2009 - 06 - 17 ( ) 作者简介 :杨小明 1964 - ,男 ,甘肃武都人 ,自然科学史博士 ,东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生导师 ,山西 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中国科技史 、科学社会史方向的研究 ; ( ) 李 强 1980 - ,男 ,湖北嘉鱼人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纺织工程 、科学社会史方向的 研究 。 [ 5 ] 99 - 100 () 业 160 人 其中有一部分从军 ,毕业率不足 ,各地质机构经费随之一一削减 。各改按七成拨发 ()地质教育机构经费不足 ,图书 、仪器 、实验室不能满 27 % ,足以证明战时地质学人才培养的艰辛 。 二 足教学所需 。例如 1940 年西南联合大学只能租借 战时地质科学的教育能力进一步增强 从地质科昆明郊外岗关村一所泥墙泥地的民房做实验室 ,自 学教育建制化的成果上看 ,截至 1949 制最原始的分光仪 ,试做一些“拉曼效应 ”的工作 。 年 ,设有地质学系的高校有 10 所 ,即北京大学 、清华由于仪器精确度较差 ,一些实验只能训练方法和步 大学 、中央大学 、中山大学 、重庆大学 、浙江大学 、西 骤 ,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和结果 ,教学质量受到严重 北大学 、山东大学 、贵州大学和台湾大学 ,比战前多 [ 4 ] 338 - 341 一所 。从地质学系的稳定性来看 ,战时所建的地质 影响 。 地质学人才的培养在战时非常困难 ,培养的人 学系更具稳定性 ,并一直持续到建国后 。而战前虽 才十分有限 。以战时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建立过 9个地质科学高等教育机构和学系 ,但截止 到 1936年 ,仅 6所地质学系存续 。战时各地质学系 为例 ,许多学生因经济无着 ,兼职负担过重 ,学习成 年均毕业 16. 6人 ,较战前的 11. 4人多 5. 2 人 ,处于 绩下降 ,被迫休学 、退学者比比皆是 ,有的学生时断 [ 4 ] 345 时续 ,读了六七年 大 学才 毕业 。1937 - 1945 年 战火中 , 有 此 成 绩 实 属 地 质 科 学 教 育 能 力 增 强 的 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共招生 615 人 ,仅毕 表现 。 [ 6 ]表 1 战时地质科学高等教育等级层次体系 专修科专科本科研究生 工科类师范科类理科类工科类文科类教育科类理科类 理科 地质学系 、地地质学系 、地矿冶工程科 文史地科 矿冶工程系 文史地学系 图书博物学系 质地理气象系质地理气象系 ,经过一年学习后 ,本系基础必修取后学生不算入系 从地质科学高等教育层次来看 ,战时地质科学 课在 70分以上者 ,才能入本系继续学习 ,否则转系 。高等教育明显形成专修科 、专科 、本科 、研究生等级 () 层次教育体系 见表 1 。各等级层次地质科学教育 在评分标准上 ,比战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评分标准 还要严格 ,如 1922 - 1923 学年度规定不足 40 分者 的目标各不相同 。专科中的文史地科 、本科中的文 史地学系和图书博物学系以从事地质学科普教育为 要补考 ,岩石学及高等岩石学不足 50 分者 ,补习这 主 ;专科中的矿冶工程科和本科中的矿冶工程系以 两门课之后才能得入选矿物岩石学门 。而西南联合 大学地质地理气象学系学生考试不及格的课程不实 地质科学应用工程为主 ; 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的地 质学系和地质地理气象系以地质科 学理 论 研究 为 行补考 ,直接重修 。具有连续性的课程先修不及格 , 主 。 1940 年起 ,北京大学研究院地学部创地质科学 不能学习后续课程 。全年 1 /3 课程不及格者留级 , 1 /2 不及格者即令退学 。可见 , 西南联大地质地理 研究生教育之先河 ,随后 ,清华大学研究院地质学部 于 1943年也开始招收研究生 。两校在战时共招收 气象系对学生的要求是宁缺毋滥 ,决不允许学生混 [ 5 ] 101[ 5 ] 97研究生 11 人 。此外 ,战时地质科学高等教育采 日子 。 () 用普通教育 专科 、本科 、研究生教育 和专修科教 二 战时地质科研机构的困境和成就 育相结合的形式 。普通地质科学高等教育重在学历 ()教育 ,学生毕业时只有获得学历和学位证书才算合 一 战时地质科研机构的困境 地质科学研究最主要的特点是进行野外考察 , 格 ;专修科地质科学高等教育重在学力教育 ,类似于 现代的学位班和职 业培 训班 , 属 于继 续 教育 范畴 。 因此 ,考察经费对于地质科研相当重要 。战时地质 可见 ,与晚清时期和抗战以前民国的高等地质科学 科研机构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经费严重不足 ,甚至 教育仅限于本科层面相比 ,战时地质科学教育更丰 经费一向充裕的中央地质调查所和中央研究院地质 满 、更具体 。 研究所也面临此困境 。北票 、中兴 、开滦 、福中等矿 战时各大学地质学系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教山企业在抗战沦陷和光复后惨淡经营 ,导致中央地 学严格要求 ,注重学习质量 。如西南联合大学 质调查所的矿山企业赞助严重受损 。 20 世纪二三 () 地质地理气象系专业课由教授主讲 ,且主讲教授都 十年代基金会 如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 资助经费 ()2009 年 9 月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地质调查所的发展 。首先 ,员工编制缩减 ; 其次 ,各,矿种包括煤 、石油 、铝土 、磷 、金属矿 、非及西沙群岛 分支机构相继撤销和停办 。更可悲的是 , 20世纪 40金属矿 、地下水等 ,不但调查了一些老矿区 ,还调查 年代末 ,由于战争的影响 ,物价上涨 、通货膨胀 ,经费 了一些新矿区 ,发现了若干重要矿床 。其中安徽淮 更加紧张 ,地质调查所已无力进行大规模的野外考 南八公山煤田的发现 ,就是矿产测勘处最重大 、最著 [ 8 ] 46 - 48 , 70 - 73[ 11 ] 察 。同时 ,由于国民政府拨发的经费一再名的功绩之一 。 核减 ,中央地质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不仅办公费难以 其次 ,战时地质科研机构锤炼出一支坚强和充 [ 9 ] 维持 ,甚至员工的生活 也无 着落 。各地 方 地质 科 满活力的科研队伍 。这一科研队伍最突出的成就是 研机构因经费枯竭更是难以运作 ,甚至被迫并入其确立了两个原创性的地质科学理论 ,形成了两个具 他地质机关或被撤销 。如 1935 年成立的福建建设 有承前启后性质的地质学派 。第一个重要的地质科 厅矿产事务所在 1937 年被迫撤销 ; 1935 年成立的 学理论是由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李四光创立 贵州地质调 查所 在 1939 - 1945 年 停 办 , 1946 年 恢的地质力学理论 。早在战前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 复工作 ,但在 1949 年并入西南地质调查所 ; 1939 年 论已初现端倪 ,战争期间 ,这一理论思想在地质研究 成立的云南 地 质 矿 产 调 查 所 于 1945 年 停 办 ; 1946 所中不断激荡 ,出版和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质力学 年成立的宁夏地质调查所和 1947 年成立的察绥地 的专著和学术 ,最终形成地质力学理论和研究 [ 8 ] 19 质调查所于 1948年撤销 。地质力学的 学派 。如 1939 年 , 李 四 光 在 伦 敦 出 版 ()二 战时地质科研机构的成就 抗日战争和解《中国地质学 》,该书不仅对中国地质的基本特征作 放战争虽然使地质科研机构陷入 了全面阐述 ,而且对中国乃至东亚的构造体系及其 了困境 ,但地质科研机构不仅没有停止科研活动 ,反动力作出了解释 ,这是用实例论证地质力学理论的 而在艰难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 ,锤炼出一支能吃 经典之作 。 1940年李四光发表《鄂西川东湘西桂北苦 、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 ,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 第四纪冰川述要 》一文 , 1944 年和 1945 年孙殿卿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 徐煜坚联合发表论文《广西第四纪冰川遗迹之初步 首先 ,战时各大地质科研机构对西南 、西北 、东 观察 》和《赣东闽西北之构造式及其干涉现象 》,进 南进行了一系列规模不等 、程度不一的地质调查 ,特 一步用实例论证了地质力学理论 。经过多年的研究 ( ) 别是中央地质调查所和矿产测勘处 1940 年成立 和地质考察 , 1947 年李四光正式出版《地质力学的 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绘图 ,为新中国大规模开 基础与方法 》及《冰期之庐山 》,标志着地质力学理 [ 12 ]展区调普查工作和矿山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资 论和学派最终确立 。第二个重要的地质科学理论 料 。 1943 年中央地质调查所正式成立中央地质调 是时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的黄汲清在前人研究基 查所西北分所 。除在四川威远进行一定面积的 1 ?1础上提出的多旋回构造理论 ,他于 1945年出版的专 万填图外 ,西北分所在甘肃全省有计划地开展了比 著《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 》,标志着这一理论的创 例尺为 1 ?20万的地质填图 ,先后完成岷县 、成县 、西 立 ,为建国后大地构造理论学派的创立起了奠基作 用 。两大地质科学理论和两大地质学派为我国地质 固 、临泽 、高台 、临夏 、皋兰 、酒泉 、海原 、天水 、秦安 、 科学研究蜚声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 陇西 、定西 、平凉 、靖远 、景泰 、武都等图幅 ,但当时因 限于条件未能出版 。抗战胜利后 ,在黄汲清指导下 ,三 战时地质交流机构的困境和发展 组织编制中国地质图书 1 ?100 万分幅图 ,共计完成 ()汉口 、长沙 、太原 、南 京 、青岛 、桂 林 、广州 、北 京 、西 一 战争对地质科学出版事业 安 、上海 、福州 、重庆 、昆明 、天水等 14 个国际图幅 , 战时地质科学出版事业受到战争的强烈冲击 , 包括改编的 3 个图幅 。在上述分幅基础上 ,又编制 首先表现在地质科学图书出版物的锐减 。战前 28 年共出版 390部地质图书 ,年均出版 13. 9 部 。战时 了第一幅 1: 300 万的中国地质图和一本《中国古地 [ 10 ]理图集 》。在谢家荣领导下 ,抗战时期矿产测勘处 14年共 出 版 143 部 地 质 图 书 , 年 均 出 版 10. 2 部 。 完成了云南东部 、贵州西部及西康南部地质图 ,初步 与战前情况相比 , 地 质 科学 图书 出 版事 业在 萎 缩 。 奠定了研究滇康地质的基础 。在矿产方面 ,详测了 其次 ,战争严重影响地质科学期刊的发行 。从地质 贵筑及昆明的铝土矿 ,探测了威宁水城的煤田和铁 科学期刊数量上看 ,战前 64 部期刊中 ,战时仅有 13 部维持发行 ,战前地质科学期刊中约 80 %的刊物到 矿 。抗战胜利后 ,工作性质逐渐由广泛面积调查转 变为重点矿区的详测钻探 ,工作地区远及东北 、台湾战时消失了 。战时地质科学期刊缺少稳定性 ,更谈 “会员会友未履行其义务满二年者 , 本会即认为自不上期刊影响力的营建 。虽然战时新增地质科学期 动退会 ,并在南京《中央日报 》刊登广告 ,催交会费 。刊 39部 ,但多属短命刊物 ,发行时间多数不足 5 年 , 影响力十分有限 。至年终尚未缴纳最近两年以上之会费者 ,即作退会 ()二 战时地质科学交流系统的核心凝聚力不 论 。如继续履行义务 ,当随时恢复其会籍 。”对会员 断强化 会籍管理的合理化 ,有利于明确会员的权利和义务 , 战时 ,中国地质科学图书出版和期刊发行事业 把真正致力于地质科学发展和研究的人员团结在学 [ 15 ]受到了战争无情的摧残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 会周围 ,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 。 地质交流系统的发展 ,但这只是地质科学交流系统 3. 中国地质学会坚持出版学术期刊 ,并注重不 的外围受 到 损 失 的 表 现 , 地 质 科 学 交 流 系 统 的 核 同学术观点的讨论 。在 许 多期 刊相 继 停刊 的情 况 心 ———中国地质学会的凝聚力和学术功能并没有减 下 ,中国地质学会克服经费不足等困难 ,坚持发行会 刊《中国地质学会志 》和《地质论评 》,刊登地质学界 弱 ,反而在增强 。表现在以下几点 : 1. 自抗战开始 ,中国地质学会每年坚持举行年 当时最有影响力的论文和发现 。同时 ,两刊注重不 会 ,繁荣了地质科学学术活动 。年会上宣读的论文 同观点的讨论 ,不因编辑的好恶而扼杀不同的呼声 。 数量较战前有明显增长 ,如 1948年年会宣读的论文 如《地质论评 》在第 12 卷第一二合期上刊登黄汲清 已达 64篇之多 ,甚至还举办年会分会场 ,以针对众 的《关于 震 旦运 动 》一 文 , 第 5 期刊 登 了章 鸿 钊 的多学术问进行讨论 。如 1945 年年会在贵阳和昆 《就所谓震旦系运动及对于此之批评重加一省 》和 明各开一个会场 , 1946 年在南京 、北京联合举办年 李四光的《关于“震旦运动 ”及华夏式新华夏式构造 会 ,地 质 科 学 学 术 研 究 呈 现 一 片 欣 欣 向 荣 的 景 线三个名词 》,对震旦运动研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 [ 13 ] 177 中国地质学会发行的刊物为中国地质科学交流系统象 。 2. 中国地质学会凝聚力增强最突出的表现在于 在困境中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 ,激励着地质学人 会员数 量 的 不 断 增 长 和 会 员 会 籍 管 理 的 合 理 化 。 从事地质学研究的信心 。 4. 中国地质学会在困境中更为积极 、主动地参 1941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人数共 515 人 ,其中会员 ( ) 375人 ,会友 103 人 ,名誉会员 1 人 ,国外通讯会员加国际地质大会 见表 2 。一方面 ,从战前和战时 参加的人数来看 ,战时明显多于战前 。战前每届国 36人 。到 1947 年 , 全 体 会 员 共 582 人 , 其 中 会 员 436人 ,会友 78 人 ,机关会员 40 名 ,国外通讯会员际地质大会 ,中国地质学会仅派 1人参加 ,而战时每 (届都派出 6人参加 。与战前相比 ,战时中国地质学 28人 。与 1937 年 会员总数共 402 人 ,为战前最多 的人数其中会员 309 人 ,会友 65 ,国外通讯会员 27 界扩大了对国际地质科学前沿研究的了解 。另一方 ) 面 ,在国际地质大会上 ,中国地质学会战前平均每届 人 ,名誉会员 1人 的在籍会员人数相比较 ,可以发 现这两年会员人数并没有受战争影响下降反而有适 提交 3. 25 篇论文 ,而战时平均每届提交 6. 5 篇 ,较 度的增长 。同时 ,中国地质学会对于会员的入选有 战前有明显的进步 。通过提交的论文 ,扩大了国外 严格的要求 ,且对会员会籍的管理也逐渐合理化 ,如 同行对中国地质学界研究情况的了解 ,也为中国地 质学界在国际上赢得较高的声誉 。1946年 11月 2 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通过决议 :[ 13 ] 183表 2 民国时期中国地质学会参加国际地质大会的简况 时间届次地点中国参加人员提交论文篇数 1922 13 4 比利时 ,布鲁塞尔翁文灏 战前 1926 14 西班牙 ,马德里孙云铸1 1929 15 南非 ,比勒陀利亚李毓尧 () 1933 16 美国 ,华盛顿丁文江 同行者葛利普 、步达生 、德日进 8 1937 17 5 苏联 ,莫斯科翁文灏 、黄汲清 、斐文中 、朱森 、李春昱 、丁骕战时 1948 18 英国 ,伦敦李四光 、黄汲清 、孙云铸 、马杏垣 、李璞 、苏良赫8 5. 中国地质学会完善奖励 ,激励地质学人金 。战时 ,中国地质学会于 1940 年设立了学生奖学 致力于地质学研究 。战前中国地质学会已设立葛氏金 , 1945年设立了许德佑先生纪念奖金 、陈康先生 ()2009 年 9 月 山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学系的优秀学生设立 ,鼓励一大批青年学子投身中动状态 ,静止的物体同样也会努力保持静止状态一 国地质科学事业 。样 ,建制化只要初步完成 ,就会保持各建制化机构的 运行 ,除非遭到足够外力的作用 。战前中国地质科 四 结语 学已初步完成建制化 ,形成地质科学建制化体系 ,这 为战时地质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实体基础 。虽然 1937 - 1949 年大规模战争时期 ,中国地质科学 却取得 了 突出 的成 绩 : 地质 学 家人 数由 战 前 的 52 战争严重破坏了地质科学建制化 ,但地质科学建制 , 并 且 能够 适当 运 行 。化的主要实体并没 有被 摧 毁 人 ,增加到战时的 88人 ;地质学系由战前的 7 个 ,增 加到战时的 10个 ;地质学系年均培养毕业生由战前 下面我们对战时地质科学惯性如何促进地质科学的 的 11. 4人 ,增加到战时的 16. 6人 ;地质科研机构由 发展进行图解 : 战前的 12 所 ,增加到战时的 21所 ;年均发行地质期 如果把地质科学建制化实体比喻成一辆正在前 刊数由战前的 2. 56 部 ,增加到战时的 3. 25 部 。之 进的货车 ,那么车厢里载着的就是地质科学 ,地质科 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 ,主要原因在于地质科学负载 学建制化货车的运动方向决定了地质科学的发展方 () 着经济 、军事需求和地质科学建制化惯性所致 。 向 如图 1 。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 ,这辆货车会在 地质科学负载着经济 、军事需求的特性要求国 不断深入的建制化过程中逐渐加速 ,促进地质科学 民政府对其加以重视 。战争爆发后 ,一方面 ,华北 、 的快速发展 。但大规模战争的破坏改变了战前地质 华东的 许 多 工 厂 纷 纷 内 迁 至 西 南 、西 北 地 区 , 如 科学建制化的正常运行状态 ,战争引发的种种困难 , 1938 - 1940 年期间 , 448 家工厂迁移到四川 、湖南 、 成为阻碍地质科学发展的阻力 f, f作用于地质科学 广西和陕西 ;另一方面 ,在相对比较安定的西南 、西 建制化实体这辆货车 。另一方面 , 有一个推动力 F ()与阻力 f方向相反 既有利于地质科学发展的社会 北地区争相办厂 ,如 1938 - 1942 年期间在西南 、西 [ 16 ] 北各省共建新厂矿 3 168 家 。大量工矿企业内迁 环境 ,也同时作用于地质科学建制化实体 。当 F < f 至西南 、西北地区 ,导致煤铁需求量猛增 。同时 ,国 时 ,地质科学建制化实 体就 会慢 慢 停下 来 , 最后 静 民政府在战争中丢失华北 、华东地区 ,这两个地区拥 止 。对于建制化而言 ,静止并不是不动 ,而是被彻底 摧毁 ,此后需要再建制化 。当 F > f时 ,地质科学建 有占探明储量 59. 5 %的煤 、93. 6 %的铁 、84. 5 %的 制化实体这辆货车改变原来状态 ,加速运行 。当 F 石油 ,再加上军事封 锁 , 国民 政 府控 制区 域 顿陷 煤 [ 16 ] 荒 、铁荒 、石油荒之中 。在此情况下 ,国民政府急 = f 时 , 地 质 科 学 建 制 化 实 体 保 持 运 行 状 态 不 变 。 需在西南 、西北寻找新的能源 。煤铁业的发展均以 我们认为 ,战时地质科学之所以在困难中会取得一 矿业开发为前提 ,而矿业开发以地质调查为前提 ,所 些成果 ,是因为当时地质科学建制化实体在战时较 以解决国民政府战时困境的关键在于西南和西北地 长的时间里处于 F ?f的状态 ,确切地说 ,或许处于 区详细的地质调查 。当时国民政府的主管部门紧急 F = f的状态更多一些 。战争一开始 ,必然是 F < f,地 催令西南 、西北地区提供地质矿产报告 ,各地催请前 质科学建制化这辆货车正是因为建制化惯性的原因 , 往调查或协助工作的信函雪片似的不断向地质调查 没有立即停止运行 ,有一个持续减速运行的时间 ,这 [ 17 ] 所寄来 。1938年 12 月 ,经济部公布《非常时期工 个时间 t会持续较久 ,直至地质科学建制化实体停止 矿业奖助暂行条例 》,将原来《工业奖励法 》、《特种 运行 。正是在时间 t内 , F逐渐增大 ,将 F < f的状态 工业保息及补助条例 》中奖励方法太少 、门槛太高 改变为 F?f的状态 ,避免了建制的摧毁 ,并且为地质 科学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做出巨大的贡献 。 两种缺点加以矫正 。不仅扩大了奖励范围 、改变了 奖励方式 ,同时对发明者予以实验的便利 ,规定如在 实验期间生活上有困难 ,经济部得按技佐的薪俸给 予半年或一年的生活费 。国民政府公布的还有《资 源委员会奖励员工发明创作办法 》、《非常时期专门 人员服务条例及施行 》等 。 图 1 地质科学惯性对地质科学的作用 所谓建制化惯性是指建制化一旦初步完成 ,建 制化本身就具有自我组织能力 ,对社会环境的刺激 参考文献 : 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和应激性 。正如物理惯性 ,在 ( ) [ 1 ]黄汲清 . 三十年来之中国地质学 [ J ]. 科学 , 1946 6 : 249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 ,运动的物体会努力保持运 ( ) - 264. 顾 [M ] / /前地质调查所 1916 - 1950 的历史回顾 - 历 于 [ 2 ]( ) . 中国高等地质教育概况 1909 - 1949 [ J ]. 中国 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 1996: 5. ( ) [ 11 ]张以诚 . 各具特色比翼飞 - 漫话 1949 年前全国三大地 地质教育 , 1999 3 : 40 - 46. ( ) [ 3 ]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 . 清华大学校史稿 [M ]. 北京 : 中华 质机构 [ J ]. 国土资源 , 2003 6 : 47 - 49. 书局 , 1981: 291. [ 12 ]潘 云 唐 . 前 中 央 研 究 院 地 质 研 究 所 的 创 立 和 发 展 ( ) [M ] / /王鸿祯 . 中国地质事业 早期史 . 北 京 : 北京大 学 [ 4 ]萧超然 . 北京大学校史 1898 - 1949 [M ]. 北京 : 北京大 学出版社 , 1988. 出版社 , 1990: 71 - 72. [ 5 ]于. 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概况 [M ] / /中国[ 13 ]于. 试 论 中 国 地 质 学 会 早 期 活 动 的 一 些 特 点 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史研究[M ] /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研究会 , 中国地质大 学 室 . 地质学史论丛 : 3.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 1995.地质学史研究室 . 地质学史论丛 4. 北京 : 地质出版社 ,[ 6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 2002. () 辑第 3篇 :教育分册 一 [M ]. 南京 : 江苏古籍 出版社 , [ 14 ]夏湘蓉 ,王根元 . 中国地质学会史 [M ]. 北京 : 地质出版 2000: 601 - 615. 社 , 1982: 13. ( ) [ 7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 4 〃教职员 [ 15 ] [美 ]费 正 清 . 剑 桥 中 华 民 国 史 1912 - 1949 : 上 册 卷 [M ].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 1998: 253 - 256. [M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1993: 54 - 56. ( ) [ 8 ]张九 辰 . 地 质 学 与 民 国 社 会 [ M ]. 济 南 : 山 东 教 育 出 版[ 16 ]彭 明 . 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 1937 - 1945 : 5 册 [M ]. 社 , 2005.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89: 295. [ 9 ]陈 群 ,张祥光 , 等 . 李四 光传 [ M ]. 北京 : 人民 出版社 ,[ 17 ]杨钟健 . 杨钟 健回忆录 [M ]. 北京 : 地 质 出 版 社 , 1983:1984: 126. 118. ( ) [ 10 ]陈梦熊 ,程裕淇 . 前地质调查所 1916 - 1950 的历史回 D iff icu lt D eve lo pm en t of C h in e se Geo logy from 1937 to 1949 ———B a sed on In stitu tiona liza tion A na lysis 1 2YAN G X iao - m ing, L I Q iang ( 1. C ollege of H um an ities, D onghua U n iversity, S hangha i 201620, C h ina; )2. C ollege of Tex tiles, D onghua U n iversity, S hangha i 201620, C h ina A b stra c t:B a sed on the in stitu tiona liza tion h isto ry of Ch ine se geo logy from 1937 to 1949 , th is p ap e r doe s a system 2 a tic re sea rch on Ch ine se geo logy in such a sp ec ts a s educa tion, re sea rch and academ ic comm un ica tion, and con2 c lude s tha t the deve lopm en t of Ch ine se geo logy unde r wa r background shou ld be a ttribu ted to the ine rtia and innova2 tion of in stitu tiona liza tion in geo logy. Key word s: Ch ine se geo logy; ine rtia; in stitu tiona liza tion () 责任编辑 石 涛
/
本文档为【1933年岷江叠溪地震堰塞湖的形成及次生灾害】,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