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当代环境革命:从浅绿色到深绿色

2012-07-01 4页 doc 3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7286

暂无简介

举报
当代环境革命:从浅绿色到深绿色当代环境革命:从浅绿色到深绿色 作者:诸大建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2年6月3日   当前,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但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或绿色程度。 一般说来,浅绿色环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它是上一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或环境保护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环境观念则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它是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或环境革命运动的主题。 今年是人类环境运动30周年和里约环发会议10周年。值此机会,归纳当代绿色新理念的若干核心内容,呼吁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应...
当代环境革命:从浅绿色到深绿色
当代环境革命:从浅绿色到深绿色 作者:诸大建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2年6月3日   当前,人们对环境问的重视程度正在增强。但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有不同的深度或绿色程度。 一般说来,浅绿色环境观念建立在环境与发展分裂的思想基础上,它是上一世纪60-70年代第一次环境运动或环境保护运动的基调;而深绿色环境观念则要求将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它是90年代以来第二次环境运动或环境革命运动的主题。 今年是人类环境运动30周年和里约环发会议10周年。值此机会,归纳当代绿色新理念的若干核心内容,呼吁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应该进一步深化。 人类需要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深绿色思想家普遍要求人类需要有一场划时代的环境革命。在1992年里约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上,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的所长莱斯特"布朗第一次提出环境革命的观点。布朗认为,进入21世纪,人类应该进行一场环境革命来改变和提升自己的命运。 这场以深绿色为特征的环境革命,与20世纪60-70年代的浅绿色环境运动具有质的区别,它不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简单修补,而是要与严重牺牲环境的旧文明进行决裂,建立一个在人与自然和谐基础上求得人类发展的绿色新文明。 以环境革命为导向的深绿色思想,对人类文明的历史与未来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1)环境革命是继农业革命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面临的第三次文明方式的革命。 自从告别渔猎社会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1万年前的农业革命和18世纪的工业革谩穑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在历史上都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但两者在生态环境问题上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危害。正是在发展与环境不协调的意义上,农业革命因其损害自然生态而被称之为"黄色文明",工业革命因其严重污染环境而被称之为"黑色文明"。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日趋严重的世界环境问题正是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对人类生存环境加大破坏的结果。显然,解决这场危机的关键是发动一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革命,追求一个发展与环境双赢、人类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 (2)提出环境革命,是要使我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从浅绿色提升到深绿色。 传统工业化运动的弊病,在于它以"高开采、高生产、高消费、高排放"为特征的核心理念。 它具体表现在:第一,传统工业化是以地球资源无穷无尽因而可以大量开采为前提的;第二,传统工业化立足于一味追求经济利润因而需要大量生产;第三,传统工业化把物质享受视为社会进步的判定依据因而鼓励大量消费;第四,传统工业化把地球看作容量无限的天然垃圾箱和阴沟洞因而导致大量废弃。 显然,在传统工业文明的框架中是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的。环境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根因恰恰在于近代以来人类文明自身的缺陷。因此,我们需要改变工业化运动以来的发展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这就是环境革命的实质。 (3)环境革命要求对人类文明从物质层面、体制层面、价值层面实行全方位的变革。 在物质层面,环境革命呼吁对现有的物质生存方式以及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变革;在体制层面,环境问题需要进入政治结构、法律结构和经济结构之中,使得环境保护化;在价值层面,环境革命要求人类的价值观念在对待自然、对待后代、对待贫穷的关系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正是在对社会的全方位变革上,环境革命与绿色文明观念不同于一些未来学家所倡导的信息革命与信息文明观念。后者基本上是技术导向的,它仅仅寄希望于对工业文明的负面问题进行技术化的解决,其实质是对现行技术结构及其生活方式的扩展和深化。环境革命则要求对整个文明观念的更新和重建,如此才能引导人类进入更高意义上的文明或真正意义上的后工业社会。 自然资本论与新产业革命 戴利、艾尔斯、霍肯等深绿色的理论家强调,环境革命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资本论。他们认为,传统工业革命的经济模式严重地依赖于人造资本(表现为机器、厂房、设施等运用自然资本制造而来的物品)的增长,并以严重地损害自然资本(表现为自然资源的供给功能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为结果。 而新的自然资本论则认为,经过将近200多年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资源稀缺图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自然资本是富足的而人力是稀缺的;今天,人力不再稀缺而自然资本却是稀缺的。因此人类在走向21世纪的进程中,必须像结束20世纪的冷战一样,停止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本的持续不断的"战争",需要建立起以自然资本稀缺为出发点的新的经济模式,实现保护地球环境和改进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 按照自然资本论,走向新的环境革命的历程要求传统的经济模式在四个方面进行调整和转移,而这一调整的目标是建立循环型的经济。 (1)基于整个系统的减物质化。走向自然资本论的第一个步骤,涉及到从整个系统着眼的减物质化设计,由此可以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是进行整体性思考而不是传统的局部性改进。在这个问题上,传统工艺过程由于局限于某个环节而不是整个系统,因此其思想基础是强调报酬递减,即认为要使生产系统资源节约越多,成本就会越高;而基于系统设计的自然资本论的思想基础乃是报酬递增律,即通过对一些影响全局的关键部位的小的改进,可以用较少的投入来达到较大的资源节约和经济效益。 例如,美国Interface公司的一家地毯厂需要建立泵送系统,一家大牌欧洲公司运用传统思路提出的设计涉及到需要安排总共95马力的水泵,而Interface公司的工程师J.Schilham发现只要做一些微小的设计变化,就可以使能源需求减少到仅仅7马力,并且建造成本也可以得到大幅度削减。 他的诀窍是基于系统而不是基于局部的生态经济效益设计。例如,他用较厚的管子来代替传统设计中较薄的管子。这样,就厚管子本身来说成本虽然比薄管子要高,但由于产生的摩擦较小因而可以减少系统的能源需求。同时由于只需要使用较小的水泵,因此总的成本是大大降低了。而欧洲公司据于传统思路的设计,虽然在成本上优化了管子本身(采用成本低的薄型管),但却损害了整个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 (2)模仿自然系统的闭环制造过程。走向自然资本论的第二个环节,涉及到企业通过建立闭环制造过程,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废弃物的产生,从而进一步提高生产的效率。 闭环制造工艺的中心原理被描述为是"废弃物等于营养品"。自然资本论不仅要在生产中大幅度减少废弃物,而且试图从根本上消除掉废弃物的概念。通过建立模仿自然系统的闭环制造工艺,生产过程的任何输出物或者可以通过堆肥等方式转变成为自然营养物,或者可以通过再制造过程转变成为技术营养物。也就是说,排放物或者应该作为营养物无害化地返回生态系统,或者应该作为输入物进入另一个产品生产过程。 这样的闭环系统往往被设计成排除任何会引起污染处置成本的物质进入系统,因为等污染物产生后进行处置以防止对自然系统的危害往往较为花钱且有风险。 例如,施乐公司从再制造产生的收益已高达7亿美元,它期望仅仅通过再制造它的新的、完全可再使用的或再循环的复印机生产线就可以再节省10亿美元的成本。据报道,美国再制造工业1996年的总收入已达到53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家用电器、家具、音响、农场和园艺设备等耐用消费品制造业的收入。 (3)从强调销售产品到强调提供服务。走向自然资本论的第三个思路,是建立以提供服务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即服务经济。 传统制造业的企业模式通常是销售商品,而在自然资本论中价值实现的途径是提供服务。例如,企业不是应该尽可能多地销售灯泡而是应该为消费者提供好的照耀功能。服务经济的模式蕴涵着一种新的价值观,即我们不再把获得物质产品作为衡量富裕的手段,而是希望持续地满足对质量、效用和绩效的不断变化的期望。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减少了物品的过度周转,从而减少了资源消耗,提高经济效益。 (4)自然资本论的第四个步骤是向自然资本的再投资。传统资本论的基础是要求企业把收入再谨慎地投入到生产性资本之中以维护和扩大再生产。自然资本论则强调经济过程和生产过程必须向最重要的资本形式--人类自己的自然栖息地和生物资源基础即自然资本进行再投资。 长期以来,人们也许可以忽视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因为生态系统还没有退化到对生产造成重要的影响,也没有增加生产的成本。然而现在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如果人类再不对自然资本进行有强度的再投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和服务功能的短缺就有可能成为影响下一世纪经济繁荣和人类发展的限制因素。保护地球生态系统和向自然资本再投资方面的短视,不仅直接影响企业的自然资源供给和生态服务的获得,而且会间接地影响企业的收入。 例如,被环境保护者视为氟里昂使用者象征的MacMillan Bloedel公司差不多一夜之间就失去了他5%的销售额。许多事例表明,在帮助保护环境方面积极实施转变的公司往往有机会在市场上获得某种难以相信的竞争优势,而那些被认为在环境上不负责任的公司则有可能失去他们曾经有关的特权和合法性。 I=P×A×T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意义 当前,尽管可持续发展的术语已经非常流行,但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仍然存在着某些根本性的问题。一方面简单地把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的环境保护等同起来,忽视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从源头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意义;另一方面有关可持续发展的许多议论往往是概念导向的,对其重要的政策意义却少有深入的研究。 事实上,可持续发展与传统环境保护观念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就环境论环境,而是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揭示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具有了改变发展方向的政策意义,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影响环境的基本因素。深绿色思想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讨论强调下列重要关系: I=P×A×T 其中,I(Impact)表示人类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压力,P(Population)表示人口总量,A(Affluence)表示人均资源消耗程度或消费水平(可用人均GDP表示),T(Technology)表示提供消费品的各种技术对环境的破坏程度(用物质量表示)。它告诉我们,人类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等自然资本的影响主要受到人口增长、消费增长和技术能力的制约,因此可以根据三个因子的情况和变化,具体地判断人类发展对环境的总体影响,这为可持续发展从概念转化为政策提供了基本的途径。 加拿大学者威克那格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被认为是具有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所占用的生态面积(用土地量表示)。其公式是: F=P×E 其中F(Footprint)表示特定地区的生态足迹总量,P表示人口总量,E表示人均生态足迹。由于人均生态足迹实际上表示人均消费物质所需要的生态生产面积,因此E=A×T'(这里T'表示单位物质消耗所占用的生态面积,以区别于前面的T)。 因此,环境影响公式可以同生态足迹公式作比较,但生态足迹的概念统一了环境影响公式的计量单位(用生态生产土地表示),为作为政策工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有比较性的操作手段。 (2)研判可持续发展的程度。上述环境影响的基本关系对研判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提供了启示。一般说来,一个发展空间终归有一个允许最大经济增长的生态阈值,环境影响或生态足迹的值超过这个阈值就是不可持续的,位于这个阈值之内就是可持续的。 例如,在全球水平上,世界1995年的人均生态供给是1.5公顷,但世界当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1.8公顷,其中发达国家的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达到3.5公顷,因此已经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在国别水平上,美国1995年的人均生态供给是2.81公顷,而当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是5.1公顷,因此既是相对于地球不可持续的,也是相对于美国不可持续的; 在城市水平上,有180万人居住的加拿大温哥华的生态足迹总量是73000平方公里(770万公顷),而温哥华的实际地域面积为4000平方公里(40万公顷),这意味着那里的城市需要比他们原居处大18倍的面积来支持它现在的消费方式; 在个人水平上,有研究表明,加拿大20%穷人的平均生态足迹不到3公顷,而20%最富的人的平均生态足迹则高达12公顷。 当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态足迹远远大于他们政治上的面积时,这些能源与物质密集的经济体就通过贸易不断地从它处输入生态供给。显然,无节制地鼓励扩大贸易的经济扩张主义侵占了穷国可消费的生态空间,增强了世界经济的危险性。 (3)环境与发展关系的随时间变化。工业化进程中人口和经济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时间变化,导致了环境库茨尼茨曲线。一般来说: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或重化工业的阶段(人均GDP低于4000美元左右的时候),由于人口增长、消费增长以及产业技术粗放,环境影响由小增大呈正增长、从而不可持续性增大;在发展的中间阶段或高加工业的阶段(人均GDP在4000~10000美元之间),由于人口平衡、消费平衡以及产业技术集约,环境影响达到零增长;在发展的高级阶段或后工业化的阶段(人均GDP大于10000美元),由于人口减少、消费软化、产业技术非物质化,环境影响由大到小呈负增长,从而可持续性得到增强。 深绿色的思想家认为,不同的人类发展导致了不同的环境库兹尼茨曲线:一是不考虑环境破坏的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结果环境退化很可能超出生态不可逆的阈值;二是部分考虑环境成本的环境库兹尼茨曲线,使环境退化的峰值降低。这种模式要求发展环境无害化的技术与政策,因此T意味着科学技术与管理制度的双重变革,后者包括制定环境、去除有害的环境补贴和明晰产权、环境成本内部化;三是大部分消除环境成本的环境库兹尼茨曲线,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要求从人口、消费以及技术、政策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变革。第三种才是环境革命推崇的发展道路。 (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按照环境影响公式或生态足迹公式,只要人口、消费、技术三个因子中的任何一个降下来,并且其他因子不上升抵消下降因子的影响,就可以把一个社会对环境的影响降下来。 以氟里昂对臭氧层的影响为例,只要在技术因素上采取措施,就可使影响最终变得微不足道--这就是禁止使用进攻臭氧层的氟里昂。在这个公式中,人口因子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消费和技术方面小小的变化,只要乘上巨大的人口总量,就可以有十分巨大的效果。 一般来说,富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高的人均资源消费水平,穷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高的人口总量。美国学者艾里奇在《人口爆炸》(1991)曾经按照上述公式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过分析。他假设中国的人口最终控制在11亿,再假设中国商品化能源的消费量仅翻一番,再假设中国利用它的蕴藏丰富的煤生产那么多的能源,那么中国这个适度的发展用任何标准衡量都是无可非议的。 艾里奇还对个人的行为做过分析:任何一个消费者都可以在公式中三个因子特别是消费与技术方面做许多事情,而消费者所做的集体选择可以加速或缓解全球变暖、酸雨、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等问题。例如,个人具有节制生育的责任(人口变量的作用);个人可以少吃牛肉多吃蔬菜(消费变量的作用);冬天穿毛线衣、卫生衫,而让空调保持较低的温度(消费变量的作用);驾驶一辆节油的汽车或星期天骑自行车(消费变量和技术变量的作用)。   
/
本文档为【当代环境革命:从浅绿色到深绿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