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2012-06-27 5页 pdf 305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4923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 3卷第 2期 2003年 6月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3 No.2 J une.2003 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朱小玲 【摘要】本文在把握李白诗歌形式所具有的极度自由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试从自己阅读李白诗歌的感受和认 识出发,通过对一些代表作品的分析,适当结合诗人的思想和经历,探讨其所具有的比较明显而又相对独特的艺术特 征:诗歌起句往往凭空而出,以惊人的语句先声夺人;语言自然质朴,具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强烈的自我主体意 识和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上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丰富惊人的想象...
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 3卷第 2期 2003年 6月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1.3 No.2 J une.2003 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朱小玲 【摘要】本文在把握李白诗歌形式所具有的极度自由的总体特点的基础上,试从自己阅读李白诗歌的感受和认 识出发,通过对一些代作品的,适当结合诗人的思想和经历,探讨其所具有的比较明显而又相对独特的艺术特 征:诗歌起句往往凭空而出,以惊人的语句先声夺人;语言自然质朴,具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强烈的自我主体意 识和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以及表达上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丰富惊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是其表现手法的一大特 征;其诗歌总体上具有格局宏大、雄奇浑成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 :李 白 诗歌 艺术特征 . 中图分类号 :I207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671—3699(20o3)02-0081—05 Discussion OR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i Bai,s Poetry Zhu Xiaoling (Jinhua research Association offamily Education)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artistic features of Li Bai、S poetry.Assuming Li Bai S extreme flexibility characteristic of hispoetic forms, the paper analyzes some of his master- pieces.Th e analysis,in combination with an appropriate examination of the poet's mental and life experiences, reveals the distinct and original artistic features of his poetry: amazing and striking beginnings; natural and unaffected language with a touch of folk ballad and colloquialism; the strong self—-consciousness and overwhelming subjective tone;individualized expressions;bold imagi·· nary and exaggeration;mag nificent macrostructure and grandeur effect. Key words:Li Bai Poetry Artistie features 引言 一 千多年以来 ,“兴废虽万 变”,可李 白在人 们心 目中的 形象——酒仙和诗仙——一直都没有改变。 “李白斗酒诗 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诗句(语出杜甫(饮中八仙歌》),极为传神地描摹出了同为 当时诗坛泰山北斗的诗人杜甫眼里的李太白:一个有傲骨而 无傲气,藐视权贵而生活于民间,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天才 诗人。更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语出杜甫‘寄李十 二白二十韵》),以大胸怀 、大气魄、大才情夺天地造化之神 工,其诗歌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神奇魅力。 海德格尔在论及诗人与诗歌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诗人 愈富诗性 ,其言说就愈 自由(对未能预见之物愈能敞开而从 容 )。”m 无疑 ,李 白是我国古代最富诗性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已 臻随心所欲的境地,其作品 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一种寻常诗人 无法企及的无法之法。李白反复吟咏的主题是生命的自由, 与此柏适应的是作品形式在挣脱桎梏后的极度 自由。本文在 对李白诗歌总体特点把握的基础上,试从 自己阅读李白诗歌 收稿日期:2002一n-25 朱小玲 金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 321O00 金华市 的感受和认识出发,适当结合诗人的思想和经历 ,通过对他 的一些代表诗作的分析,探讨其诗歌所具有的比较明显而又 相对 独特的艺术特征。 1 起旬凭空而 出。显得突兀、神奇莫测 。 一 开始就以惊人的语句先声夺人。是李白的诗 歌艺术表现的一个显著特征 李白具有深度的生命意识,比常人更亲熟那创造一切 者,更趋近生命的源泉,表现在诗歌创作上自然更具生发力, 其诗歌开头显得匪夷所思 ,起句往往凭空而出,显得突兀、神 奇莫测,一开始就以惊人的语句先声夺人。他的诗歌名篇<蜀 道难》劈头就是凿空发出的连声惊叹,“噫吁戏,危呼高哉”, 正是诗人郁积已久的思想感情,象地层深处的岩浆突然喷薄 而出,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将进酒》开端便是“君不见黄 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 如青丝暮成雪”,两组排比反问长旬凭空而起,仿佛作者思从 天外来,把那黄河之水写得来有气势,去得悲壮激昂。表现出 一 种完全超越了作者个人局限而上升为普遍意义上的人生 感叹,又迥然不同于孔子的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语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金华 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2 0 0 3正 <论语·子罕》)那种平和的境界,而让人感受到更多的伤感与 无奈,读之使人喘不过气来,甚至有窒息的感觉。起句以其巨 大张力令人呼吸不畅 ,根本不 给读者留有吟咏 、咀嚼的时间 , 使其难以在此逗留,不得不迅速往下读去以求舒展,获得了 一 石三鸟 的艺术效果 。 李 白在流放夜 郎途经三峡时所作 的《上三峡》,迎面即是 三峡之险 :重峦叠嶂 ,遮天蔽 日,山高水深 ,急流滚滚 。“巫山 夹青天,巴水流若兹”,起首了无铺垫,一个“夹”字就勾勒出 山势的陡峭和水道的狭迫,天已不再是往 日那可以任由众鸟 飞的天 ,真不知作者在描 山水 ,还是写 自己的心境。在读者 的 由习惯 和常规维系的 日常生 活世 界之外 ,开辟了一个完全不 同的让 人陌生 、使 人惊奇的诗意境界 。生活的习惯与熟悉的 景物 ,在给我们 的生活带 来便利 、免 去许多 不必要 的劳心费 神的同时,也会麻醉我们的感觉,使生活单调、乏味。在遭遇 流放的打击之下,全然不同的心境,完全不一样的眼光,看到 的、感受到的一定是迥异常人的景色 ,李白敏锐地抓住并十 分准确地把 它表达出来—— 山水之 间一 片绝 望的天 ,使 诗歌 开篇就语 出惊人 。 <宣州谢腱楼饯别校叔云》发端似乎不着诗题破空而 至 ,“弃我去者,昨 日之 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 日之 日多烦 忧 !”好似奇峰突起。不仅句式奇特,两句都是十一个字,又是 排句,打破了常诗的规格,而且立刻把读者带入进涌而出、难 于排解 的烦忧之 中。这种开 门见 山 ,一开始就直 泻心中烦忧 的不同凡响的写法,显示了诗人李太自强烈的愤懑不平。又 如<赠 何七判官 昌浩》的“有 时忽惆 怅 ,匡坐至 夜分 ”,更 似无 中生有 ,诗篇一上手作者胸中的惆怅便有如游丝一般悄然侵 入读者的心头,于无声无息更显得不同凡响,具有极强的艺 术感染力。 2 语言的自然质朴以及民歌化 、口语化表 现形态。是李白诗歌的又一特征 他曾经评朋友的诗“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经乱 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却也正是 他自己诗歌语言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李 白的诗如行云流 水,非常自然,有民歌化和口语化的特征。 <越女词》中的其三写到“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笑入 荷花去,佯羞不出来。”诗歌活泼自然 ,语言质朴率真,这与他 认真学习六朝乐府民歌是分不开的。<寄东鲁二稚子》是李白 思念寄居东鲁的儿女而作的,全诗如诉家常,娓娓道来,明白 如话:“吴地桑叶落,吴蚕已三眠,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娇女 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真挚的情感, 都在其平铺直叙中流淌。再看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 一 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 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行))同样语言自然率真,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痕迹。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 回。”两句(<将 进酒))则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化 出,语言更显得平白、自然,而意境更见高远。我们从“黄河之 水 天上 来”与“百川I”、“奔 流到海 ”与 “东 到海 ”以及“不 复 回” 与“何时复西归”之间不难体会出来,可以说李 白通过学习乐 府 民歌 ,在诗歌创作上 达到 了乐府 民歌 为我所 用而非我 为乐 府 民歌所用 的化境 ,所谓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 。 李 白的诗 歌除 了具有 民歌化特征外 ,其 诗歌语言 的 口语 化特征在我 国古 代诗歌中显得尤为突 出。因为乐 府民歌的语 言多多 少少是经过加工修饰 的 ,与民 间的 日常 口语 相 比毕竟 第二手的,总是少了些鲜活与生气 ,正如毛泽东同志在论及 语言学习时所说“第一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 是很丰富 的,生动活泼 的 ,表现 实际生活 的。 ”liO)李 白取法于 文学语 言的源头活 水—— 民间 的 日常生活语 言 ,并 常常在诗 歌创作 上直 接 以 口语 入诗 ,如 《将进 酒 》中 的“岑 夫子 ,丹丘 生 ,将进酒 ,杯莫停 ”为招呼 、劝酒 之声 ,“五 花马 ,千 金裘 ,呼 儿将出换美酒”则是酒酣耳热时的高喊了,写得 自然 、贴切, 很好地烘托了当时豪饮的气氛 ,读来倍感亲切,场景中的人 物形象更是栩栩如生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难》)写得平自如话,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则是一句脱口而出的感慨,而且这一 诗句在诗 中再 三出现 ,每一次都有其 独特 的作 用和妙处 。李 白的绝句《静夜思》以极为浅近的语言,仅仅用四个诗句,却 创造 了一个鲜 明的画面 ,开辟 了一个 深远 的意境 。诗 句 口语 化的特征 ,是李白诗歌中的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宣城见 杜鹃花》、《观胡人吹笛》、《登金陵凤凰台》、《赠汪伦》等许多 作品中都可见到。 清 人赵翼 《瓯北诗话 》中说 :李 白“不屑屑 于雕 章琢句 ,亦 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这也与李 白诗歌多属有感而发的即兴 之作有很大关系。其实 ,语言只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媒介或工 具而已 ,李 白在语 言的运用上 不过 为 了更 真实 、更直接 、更迅 捷地表达一时的情感与愿望,他很少顾忌看起来毫无诗意的 词语,往往将 日常话语信手拈来即入诗 ,反倒有一种仿佛语 言在说话而不是诗人在作诗的奇绝效果,让人感受到语言不 仅仅具有交流工具的性质而且本身还具有活泼泼的生命特 征。战国时代燕 国的荆轲 ,一个本来 不是诗人 的刺 客 ,尚且在 一 个特定的历史场合 ,他有感而发的即兴作品《易水歌》,却 成了千古绝唱。大诗人李太 白说 自己“兴酣落笔 ” ,其语言 的 天成和脱口而出的诗句,更显得其笔力之强,情感力量之大。 似可摇撼五岳。 李白诗歌语言上的返朴归真 ,诗句的口语化、民歌化 ,不 仅增强了其诗歌的表现力,而且无形之中平添了几分感染力。 3 具有强烈的 自我主体意识和浓厚的主观 感情色彩。是李白诗歌在思想感情的表达方 面表现出的极其鲜明的个性化特征 李白一生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心系天下,年轻时更是意 气奋发,受道家思想影响很深,他蔑视权贵,毕生追求个人的 独立 、自由以及个性的解放 。李太 白的诗歌创 作与教化无涉 , 重在抒发 自己的思想感情,与他那炽热的感情和不屈己的个 性相适应,“他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 出,一泻千里”@,他的诗歌不矫情 、不做作,一如诗人本色。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朱小玲: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 83 的大部分诗作都是诗人直接介入 ,具有相当浓厚 自我表现的 主观色彩 ,读其诗如见其人,表现出极其鲜明个性化特征。 表明自己有才能而清高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终 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以战国齐 人鲁仲连的典故,突出地表现出诗人的恃才傲物。当李白被 诏人京,他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和得意 ,“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人京》),字里行间洋溢着诗 人的狂喜和豪情,那种孩童般的毫不掩饰的情态跃然纸上。 “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别内赴征》)诙谐的 语气 ,反映了一种春风得意的心情。<上李邑》篇中以大鹏鸟 自比,除了表现其 远大的抱 负之外 ,那种蔑视 一切世俗 的气 概以及他的自信、洒脱和历经坎坷而毫不气馁的风姿,读来 更是亲服目睹一般:“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 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当他对现实不满时,就异 想天开地“太白与我语 ,为我开天关”(<登太白峰》),表现了 诗人意欲远离世俗尘嚣的愿望和美好憧憬。 李白性格高傲,心胸豁达,性情豪侠而又浪漫,加上才华 横溢 ,使他常自命不凡,喜欢自我表现,情感表达率真 ,丝毫 不加掩饰。他诉“人生在世不称意”(‘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 叔云’),想 “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州谢胱楼饯别校书叔 云>)。 政治上的不得志,他直截了当地宣泄心中的不平与 闷气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之二)图的 只是一吐为快,丝毫没有那种如泣如诉、戚苦衷婉以赚人眼 泪的怨妇情怀。他才情高迈,平视诸侯,不屑屈己干人,“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的 诗句突现了诗人的孤独压抑与高竣不凡。 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征的,当数李白的千古名篇‘将进 酒>。这首诗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诗人与岑勋、元丹丘相会 时所作。场景不大 ,只是好友知己二三人相聚,对酒高歌而 已,却写得如此的旷达与豪迈。诗的开头四句气势磅礴,表现 出一种 巨人式 的感慨和无奈 。可感慨 自感慨 ,无奈徒无奈 ,无 常依旧来,怎么办?“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他 在劝人开怀痛饮 ,人得生活于今日,生活于此时此地,要牢牢 把握现有的机会 ,不然 岂不是 枉来人世一遭 。看起来 他安于 做一个“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市井酒徒 ,但他那奔腾激荡的感 情变幻莫测,他笔锋一转,突然又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 散尽还复来 !”于无奈之中陡然升起对未来的强烈信心。这四 句诗如神来之笔,出色地反映了诗人情感域的宽广 ,情绪变 化的剧烈 ,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接下来又是连连劝酒 与高歌,“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劝酒劝得真 诚 ,劝得有品位。酒杯干了,钱囊空了,这酒已经喝得差不多, 诗也应该进入尾声了,没想到奇蜂突起,高潮之后更有高潮 , 而且一浪高过一浪,“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别 说什么钱不钱,只管买酒来,我们继续喝!“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正是 “酒逢知己千杯 少”。文本不见了,诗已远去,浮现眼前的是那在饮酒吟诗的 李太白,读后直让人浩叹,恨自己生不与李白同时。结合李白 的另一首酒诗‘月下独酌》,写出了自己的孤寂难挨,读来不 能不让人感受到:一个人到了只有月亮以及自己的身影相伴 的时候 ,生活 已不再有 滋有 味 ,哪里还 品得 出那 醇酒 的甘铡 与芳香。李白是性情中人,耐不得寂寞 ,离不开朋友,今日同 志聚首怎不令他豪情勃发,意气干天 ,就是表现得消极一点 , 那也不是什么大不 了的错 ,难得的是诗人 的拳 拳赤子心 。 其 实 ,就诗 论诗 反倒更 显得李 太 白的过 人之处 ,正是缘 于对自己才干的极度自信 ,虽然道路 曲折,但前途毕竟是光 明的,难得今 日适情快意 ,莫为明日闲忧愁 ,说起来李白只不 过是不愿做一个忧天杞人 ,道出真实的人生感悟而已。 我想 ,这 首诗还 是用诗 人 自己的 “兴 酣落笔摇 五岳 ,诗 成啸傲凌沧洲”(‘江上吟》)两句诗来评价,最恰当不过了。 ‘将进酒》给人感受最深的是它 巨大的情感力量,这无疑源 自 于诗人兴酣之时豪情万丈,源自于诗人l汹涌澎湃的生命激 流,是生命在自由地奔放,是生命的敞开与澄明。一个人永远 只能生活于现在。倘若一味沉湎于对过去无谓的追悔与对未 来莫明的忧愁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生命力的自我褫夺,是对生 命的亵渎,并导向生命的荒芜。李白追求人生的快意,讲求生 活的尽兴,就是要让生命之流如滔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 到海不复回”。诗篇带给读者的纯粹是生命的激越和生命急 流交汇时的壮美 ,没有 丝毫的委靡与消极 。 正是因为李白敏锐把握并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使 他的诗歌达到了更高程度上的真实——不通过问接环节的 原本意义上的真实,也是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 关键所在。李白的诗歌,读来总会有一种如临其境 、如置其身 的感觉 ,并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每个人都曾经历又没能好好体 味的天真纯洁、百无禁忌 、如梦似幻的美好世界。 4 在表现手法上善于以丰富惊人的想象和 大胆奇特的夸张创造出神奇莫测的艺术境 界,是李白诗歌的显著艺术特征 李白创作手法上的显著特征表现在想象丰富惊人,夸 张极为大胆奇特,比喻传神 ,熔铸神话传说,借神仙 、借大鹏 、 借天马、借历史人物 、借酒抒发喷薄而出的激情,形象鲜明, 奔放无比,有着神奇的魅力。 如 E风行》开头六句“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 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 落轩辕台。”借助神话传说中的“烛龙”及大胆夸张渲染,描绘 了北方冬天寒冷景象,暗示 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恐怖 。中间部 分是现实的描写,说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结句“黄河捧 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栽”以黄河可塞这样惊天动地的夸 张,在字里行间传送出阵亡士兵妻子的巨大悲哀。 在<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人驰骋想象,运用夸张 ,借 古代神话传说,“云台阁道连窈暝,中有不死丹丘生 。明星玉 女备洒扫,麻姑搔背指爪轻。”丰富奇特的想象使诗的意境显 得格外的神奇莫测,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和雄奇。 李白自如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各种表现方法 。表达他奔腾 不息的思绪与层出不穷的幻想。“严光桐庐溪 ,谢客临海峤。 功成谢人间,从此一投钓”(‘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 是借历史典故表达功成身退归隐山林的心愿。 天宝十二年,李白在宣城听了蜀僧浚的弹奏后,写了五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 0 0 3正 律诗<听蜀僧浚 弹琴》,写音 乐有独到 的地方 ,首联从演奏者落 笔,点出人是高人 ,琴是名琴,接着用夸张手法写听琴的感受,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全诗清新明快,用典不着痕迹,“客 心洗流水 ,遗响人霜钟”自比古人 ,表明自己是僧浚的知音。 李白第一次抨击朝政的政治诗<大车扬飞尘》(古风第二 十四)“鼻息干虹冕,行人皆出惕。”一笔就勾勒出宦官和鸡童 的奢华生活和嚣张气焰 ,用夸张的手法人木三分地刻画了人 物的骄横,表达作者的愤慨 。 而古风第十九<西上莲花山》则把 自己的游仙和对苦难 的现实描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升天神游的美丽天界,突 然瞥见被安禄山叛军蹂躏下的洛阳。仙界人间两重天,强烈 的对比,给读者带来的冲击和震撼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想象出奇,夸张 大胆,借有形的三千丈白发,极言愁绪之纷繁,写出了作者已 年过半百而功业无成的苦闷与惆怅。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赠汪伦》)比喻夸 张之中再加衬托 ,借具体形象可测的潭水,表达可感而无形 难测 的友情之深 。 <襄阳歌》同样运用了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此江若作春 酒 ,垒曲便筑糟 邱台 ”、“清风 朗月不用 一钱 买 ,玉 山 自倒 非人 推”想象奇妙而 自然 ,借题发挥 ,所表现的精神足以“惊动千 古”(语出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当想象、比喻、夸张等还不足以表达其奔放、激越的情感 时,李白便借助于富有浪漫色彩的梦。他的名篇<梦游天姥吟 留别》便是以梦游来驰骋想象,梦中的神仙世界 ,绚丽多彩,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冕为衣兮风为马,云之 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奇情 奇景,着实令人神往。而梦醒后梦境与现实的比较 ,不由得感 慨万分,引出结尾两句点题之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蔑视权贵的铮铮铁骨和热爱自 由的人生追求。此诗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脍 炙人口,广为流传。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事物到了李白笔下,通过想 象、比喻 、夸张等手法,仿佛可以任意扩大,收缩 自如,幻化万 千,这是李白的大胆创新,更是他对生活深刻感悟的结果,而 他的才情也这些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一艺术特征,与前 面谈到的李白诗歌中浓厚的 自我表现的主观感情色彩和鲜 明个性 化特征 的完美结合 ,使他 的诗篇 极具浪 漫情调 ,形成 了他 的诗歌独有 的“飘逸”风格 。 5 格局宏大、雄奇浑成。是李白诗歌的总体 的艺术特征 李白心胸宽广,为人豁达,性行高迈,他在诗篇中多次将自 己比拟为大鹏、天马,其驰骋、翱翔以天地为疆域,其视野之高 远非常人所能及。形之于诗自然格局宏大,雄奇浑成,象泰山的 崔嵬,如大海的无涯,似天空的广阔,全然没有局迫的迹象。格 局宏大与创作的运思 自由相辅相成,李白的诗歌运笔纵横捭 闽,其挥洒 自如恰似天马行空任我行,其随心所欲有如大鹏高 举视山林沟壑若无物,形成了飘逸奔放的艺术特征。李白表明 自己创作态度的‘大雅久不作》诗(‘古风》五十九首之一): 大雅久 不作 ,吾衰竟谁 陈?王风委 蔓草 ,战 国多荆榛 。龙 虎相啖食 ,兵戈逮狂秦。正声何微茫 !哀怨起骚人。杨、马激 颓波 ,开流荡无垠 。兴废虽万变 ,宪章 亦已沦 。自从建安来 ,绮 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 ,垂衣贵清真。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 鳞。文质相炳焕 ,众 星罗秋曼。我志在删述 ,垂辉映千 春。希 圣如有立 ,绝笔 于获麟 。 提出“绮丽不足珍”,要“激颓波”、“荡无垠”,重开“大 雅”之流。诗篇 历论春秋战 国到当朝 (指唐朝 )的文 风变迁和 社会动荡 ,表达 了作 者的政 治理想 ,并 以孔 子 自谓表 明 自己 的宏伟志向。全诗格局气度上突出了一个“大”字,运思行文 上尽显了一个“活”字,篇章结构上体现了一个“浑”字 ,出色 地表现了他的创作理想。的确 ,李 白是伟大的,无愧于诗仙的 称号 ,人是风雅之人 ,诗为大雅 之音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系诗人寓居庐山时所作。 诗的开头两句,作者以“楚狂接舆”自况,表面上看在嘲笑孔 丘“知其不可为 而为之”,这也是他心 里想说 的话 ;可 “我本楚 狂人”中的一个“本”字 ,透露了另一层作者没有想到要说的 意思,“本”字的含义在这里是本来 、原先,诗句实际上变成了 自我解嘲。李白多年的求仕生涯,到头来却落得一场空,如果 说孔丘的不识时务那是性情使然 ,而我生为豪迈之人 ,狂士 本色,原不该重蹈孔丘覆辙,到如今真不知道应该是我笑他 , 还是他笑我?对自己政治前途的失望之余 ,李太白蓦然回首, 还是大自然好 ,接下来的四句表示自己要人名山求仙访道。 中间一大段是写景,其中有全写,也有特写;有鸟瞰 ,也有仰 视。他对庐山的描写突出了一个“秀”字,及至“登高壮观天 地问”以下忽然变成壮阔,写得风起云涌,仿佛诗人是在俯察 地理。“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两句承上启下 ,引出感慨, 表明自己修道成仙的心愿,最后又以仙人自谓,原先的狂人 成了今日的神仙,与开头形成呼应,并邀请友人同游仙境扣 题作结。全诗“使事用典 ,神采飞动,读者完全被诗人的豪情 逸兴所感动,与诗人一起遨游庐山,神游太空去了”[41。 李白天宝三年沿黄河东下漫游大梁的作品<梁园吟》,同 样很好体现了这一艺术特征。开头一段写了游大梁,访古迹, 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 则表现了对政治中心京城的怀恋,欲罢不能的忧郁。接着大 篇幅写了自己纵酒作乐 ,悲叹人生无常 ,“沉吟此事泪满衣, 黄金买醉未能归。”似乎已完全沉迷于酒醉之中,不能自拔。 却于篇末笔锋一转,又说“歌且谣,意方远,东山高卧时起来, 欲济苍生未应晚。”表明自己对未来还是有信心,再展宏图 , 把诗的意境推向高峰,前后境界有质的变化。全诗感情波澜 起伏,变幻莫测 ,大起大落。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处理得自 然妥贴,艺术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而<蜀道难》竟从茫茫太古说起 ,把大 自然、神话、历史与 现实熔于一炉 ,在宏大的格局里 ,运笔纵横驰骋,有天马行 空、不可羁勒之势,既描绘出蜀道上雄伟奇险的山JIl,又道尽 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其它的如<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长篇巨制,无不格局宏大,“感慨深沉,表现了他所特有 的 雄奇、奔放、壮丽、多变的艺术特征,自有英风豪气流贯其间, 足以代表盛唐的时代精神”瑚。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2期 朱 小玲 :试论李 白诗歌 的艺术特征 85 诗具有其自身的存在。诗歌就是且仅仅是诗歌,而不是 别的什么,更不是政治的附庸与社会伦理的传声筒。作诗是一 项崇高纯洁的事业,而不是那种直接参与现实并改变现实的 活动;读诗是一项清白无邪的活动,需要超越的正是基于政治 的、伦理的 、经 济的 、军 事的等方面 的考虑 以及二元对立 的认 知 图式 ,并从 总是 占主导 的社会至上的意识形态中解脱出来 。 “让灵魂高贵!愿青春焕发”16t,这就是李白和他的诗歌。 也许 ,李 白和他的诗歌不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不合三 家村冬烘先生的心意,也难人道学家的法眼。但公道自在人 间 ,李 白他 永远 活在民众的心 中,他是常人心 目中的英 雄 ,他 表现出了人的那种参天地而立的豪迈情怀,其行止为普通大 众赢得了作为一个人应有 的高贵与尊严 。 作为一个 诗人 ,李 白是伟大 的 ,他是一 位不世 出的天才 歌手 :一生都在热切渴望那超越生物学的极限 、摆脱世俗社 会规范的羁绊的生命的绝对 自由,追求生命岩浆般的喷薄, 高唱生命的赞歌。他的天才不仅在于诗人抒发 自己独特的思 想感情 的同时 ,表 达了超越特定个体 、超越特定 时代 、超 越特 定群体与国界的人类意义上、普遍意义上 、全体意义上的人 的内心世界最深层、最本原、最真实 、最具活力、最纯洁无邪 的尚未受到智巧玷污的那种善恶未分时的博大情感和有些 盲目的不计代价的生命本能冲动,而且还在于诗人以如此本 真、如此质朴、如此直接、如此惊人、如此强有力地表达出来, 使他 的诗歌具有鲜明而独特 的艺术特征。“文质相炳焕” (<古风》五十九首之一),达到了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 一;“余风激兮万世”(<临终歌》),其诗歌激起了世人广泛而 持久的共鸣。 参 考 文 献 l 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6-9 2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等.中国文学史(二)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7 3 乔象锺、陈铁民.唐代文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2 4 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 5 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 6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孙周兴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 7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郜元宝译,张汝沦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3 8 祝鸿杰、曹文彪.李白诗精华.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 9 陈昌渠、张志烈、邱俊鹏.唐诗三百首注释.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6 lO<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l99l-6:837 l上接第89页) 无疑是一剂精神的良药。它并不强求人们必须如何行事,而是 通过提供某种审美理想的概念、范本感召人们应该如何行事。 它通过引导人们对各种美的事物的欣赏,在审美愉悦中打开 封闭的心扉,促进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 ,进而唤起人们真、善、 美的情怀 ;从而获得心胸的开朗畅快 ,精神的自由超脱,真正 进入心灵的愉快之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 十付 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它可以消除人脑 的高度紧张和疲劳,可以宣泄情感 ,疏导情绪 ,排解压抑,使受 教育者的心理得到平衡并获得愉快感受。形成性格开朗,精神 饱满,活力旺盛,情绪稳定,意志坚定的优良品行;高雅大方的 风度和气质;最终形成完美的人格。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 、 有文化、有纪律的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正是美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素质教育中不可 替代的独立地位。然而要真正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毕 竟还是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以切实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和科学的坚韧性去对待她,竭尽全力地将它推向科学化的发 展轨道。也只有在学校教育全过程中融人了美育 ,才可能真正 实施素质教育。正如<决定》所说:“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 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 ,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 参 考 文 献 l 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文联出版公司 1984:116 2 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9 3 蒋孔阳.美术研究中的理性和感性[M】.文艺研究,1999(3):57 4 5 6 于培杰,许临星.走向实用的美学【M】.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144—147 7 赵洪恩.艺术美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1988:l6_l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试论李白诗歌的艺术特征】,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