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16崇祯皇帝回忆录(地图0804)

16崇祯皇帝回忆录(地图0804)

2012-06-24 5页 doc 38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3721

暂无简介

举报
16崇祯皇帝回忆录(地图0804)崇祯皇帝回忆录 作者:唐 博 《地图》 2008年第4期 受命于危难之际 张居正死后,大明王朝便开始险象环生。祖父万历帝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皇父泰昌帝耽于女色,在位一月而亡;皇兄天启帝形同文盲,却热衷木匠活,把朝政抛弃一旁,太监魏忠贤上下其手,与皇兄的乳母客氏沆瀣一气,专权跋扈,残害忠臣。皇兄的三个儿子和几位宠妃,就亡于魏忠贤和客氏之毒手。连作为六宫之主的张皇后和作为皇弟的我,也险被他们暗算。皇兄弥留之际,将大统托付于我。魏忠贤也蠢蠢欲动,不过他策划的政变和秘不发丧都未成功。我登基之后,魏忠贤立即进献了四名绝色女子。 魏忠贤...
16崇祯皇帝回忆录(地图0804)
崇祯皇帝回忆录 作者:唐 博 《地图》 2008年第4期 受命于危难之际 张居正死后,大明王朝便开始险象环生。祖父万历帝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皇父泰昌帝耽于女色,在位一月而亡;皇兄天启帝形同文盲,却热衷木匠活,把朝政抛弃一旁,太监魏忠贤上下其手,与皇兄的乳母客氏沆瀣一气,专权跋扈,残害忠臣。皇兄的三个儿子和几位宠妃,就亡于魏忠贤和客氏之毒手。连作为六宫之主的张皇后和作为皇弟的我,也险被他们暗算。皇兄弥留之际,将大统托付于我。魏忠贤也蠢蠢欲动,不过他策划的政变和秘不发丧都未成功。我登基之后,魏忠贤立即进献了四名绝色女子。 魏忠贤号称“九千岁”,客氏号称“老祖太太千岁”,他俩加起来就是“万岁”。他们的党羽遍及朝野,他们的势力内外呼应,他们的献媚我不敢不接,他们的讨好又让我怀疑。四名美女进宫后,我下令对其搜身,发现他们裙带顶端都佩有一粒香丸,据说这叫“迷魂香”,男子一接触便会产生“迷魂”效应,淫欲顿起。大概父皇和皇兄好这口儿,而我偏偏对女色不感兴趣。“迷魂香”被立即毁弃。 没有钻进魏忠贤设下的套儿,确实万幸;然而,权阉在侧,好比剑悬头顶,芒刺在背。几年来,朝政日非的症结就在于魏阉秉政,要振兴大明,必先除掉他。但阉党势大,我不能造次,而要学会韬光养晦,学会保护自己,学会捕捉战机。即位的最初几天,我若无其事地忙于册封后妃和筹办先帝丧事,一切都按部就班,毫无异常迹象。 九月初一日,魏忠贤提出辞去东厂总督太监的职务。显然,他是在试探我。他的辞呈被我否决了。两天后,客氏请求迁出皇宫,搬回私宅。 皇兄已故,作为乳母,她的任务已经完成,留在宫中已无任何理由。我当即批准,不露声色地将她与魏忠贤分开了。 大概是这一招震慑了魏忠贤的党羽,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也奏请辞职。我深知目不识丁的魏忠贤所发布的所有命令,均经他手变成内阁票拟的朱笔批语。为了稳住魏忠贤,我否决了王体乾的辞呈。 或许是一些大臣嗅出了朝廷政治风向的微妙变化,不断有弹劾阉党官员的奏章送到御前。那些魏忠贤的亲信大臣生怕东窗事发,均奏请辞职,我却统统挽留,且好言劝慰。我心里暗自得意:老谋深算的魏忠贤,如今也被我的反常举动弄得稀里糊涂了。 此时,阉党官员或以攻为守,搬弄是非,弹劾东林士人;或丢卒保车,美化魏忠贤,弹劾作为阉党骨干的兵部尚崔呈秀。而我对于这些奏疏不置可否,对被弹劾的官员不予追究。而阉党声嘶力竭的攻讦,导致崔呈秀的罪状暴露无遗。十月二十日,崔呈秀被罢官。 崔呈秀曾手握实权,他的下野在朝臣中引发了政治地震。其后的几天,弹劾魏忠贤的奏疏如雪片般飞进乾清宫。对此,我仍未态。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十月二十六日。这一天,海盐县贡生钱嘉征上疏揭发魏忠贤十大罪状,文章行云流水,论述鞭辟入里,令我拍案叫绝。当我让内侍把这份奏章念给魏忠贤的时候,只见他额头青筋乱蹦,脸上不住地淌汗。显然,这个贡生的每一句话,都直刺他心底。他已经崩溃了。 次日,魏忠贤“引疾辞爵”。我明白,这不过是他的政治姿态,他相信我会一如既往地挽留他。可我却出其意料地接受了他的辞呈。十一月初一日,我发布圣旨,勒令魏忠贤即日启程,到凤阳看管祖陵。魏忠贤摆出“九千岁”的架势,率领数千随从、几十车金银财宝呼啸而去。这一消息让我颇为吃惊和愤怒。皇兄的托付早已抛诸脑后,我立即传令锦衣卫前往捉拿魏忠贤。魏忠贤闻讯,知必死无疑,遂在阜城的旅店里自缢而死。 魏忠贤死了。遍布全国的魏氏生祠得以拆毁,魏忠贤拟定的《三朝会典》等迫害忠良的政治文献得以销毁,天启年间的冤案得以昭雪,遭受迫害的大臣得以平反,客氏及一大批阉党骨干被处死。 清算阉党的成功,是我在政治舞台上演出的第一幕好戏。不过,整治魏逆的目的在于扭转国运衰微的颓势。我有信心做一个好皇帝,成全大明的中兴。然而,辽东日益严峻的战局,国内的饥荒和民众的不满,永无宁日的党同伐异……这些棘手的问怎么解决啊! 袁崇焕之死 万历以来,在强悍的八旗铁骑面前,明军毫无胜绩。这种情况直到天启六年(1626年)才有改观。辽东巡抚袁崇焕在宁远大败后金军,努尔哈赤为此忧郁而死;翌年袁崇焕又取得宁锦大捷,击败皇太极的进攻。然而,这样智勇双全的将领,却遭阉党弹劾,辞官而去。 魏忠贤死后,在朝臣的一再请求下,我提拔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蓟辽督师,将关外的军事全权委托于他。袁崇焕似乎有些兴奋,在皇宫平台召见时立下“五年复辽”的军令状,令我欢欣鼓舞。他在武器、人事、钱粮、舆论等方面的一切要求,我都一一照办,毫无保留,甚至赐他尚方宝剑,准他在前线便宜行事。我渴望他在前线建功立业,帮我实现大明中兴。后来,我才听说袁崇焕的“五年复辽”,不过“聊慰上意”而已。然而,我的信任和支持,把他逼进了死胡同。袁崇焕已经成了过河的卒子,必须成功,没有退路。 袁崇焕一到辽东,首先平定了两起因拖欠军饷而引发的兵变,向朝廷索要了30万两白银稳定军心,并按照他的意图重新部署辽东各据点守将,还奏请朝廷撤销了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的建制,统一了前线指挥权。这一切都是在我的首肯下完成的。然而,毛文龙之死却让我对他的信任发生了动摇。 毛文龙是鸭绿江口皮岛守将,虽孤悬海上,却形成对后金的牵制之势。因此皇兄和我对毛文龙采取了优容政策。毛文龙凭借皮岛的有利位置,跟朝鲜、暹罗、日本做买卖,牟取利润,充作军资,势同割据,不受节制。袁崇焕对他早有敌意,因而设圈套将其处斩。虽说袁崇焕有临机专断之权,可我不能容忍这样的同室操戈。事已至此,为了顾及颜面,我只得不予追究。毛文龙死后,其部众溃散,后金不仅没了肘腋之患,反而收降了毛的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实力大增。 已无后顾之忧的皇太极,于崇祯二年(1629年)十月率军十万,绕开袁崇焕严密设防的宁远、山海关,取道辽西,由喜峰口攻入关内,直逼遵化。袁崇焕闻讯,率军星夜驰援。由于他未能及时实施阻击战,致使皇太极长驱直入,战火烧到了京畿。 袁崇焕握有重兵,且曾在两年前的宁锦大捷前后与皇太极秘密议和。因而,此次他的纵敌深入之举,让我很是担忧。就在这时,从后金军营逃出的被俘太监奏称,在敌营亲耳听到袁崇焕派人与皇太极密谋议和之事。几件事凑在一起,让我对袁崇焕的媾和之举深信不疑。于是,我下令袁崇焕及其他几名勤王将领进城。 袁崇焕此时已率军在广渠门击退后金军。这更让我觉得他是在明目张胆地炫耀战功。十二月初一日,我下令锦衣卫在平台将其拘捕下狱。一些大臣火上浇油,弹劾袁崇焕卖主求荣,与秦桧无异。次年三月,我一声令下,袁崇焕被当街凌迟,全家抄斩。罪名是通敌。 我始终认为,袁崇焕死有余辜。然而,“五年复辽”也就此成了泡影。就在我为辽东发愁的时候,无论是庙堂之上,还是关内腹地,都出现了更棘手的新问题。 安内攘外的两难抉择 魏阉伏诛,大快人心。然而,如果没有大臣们的攀附,没有边将们的奉迎,魏阉能那么嚣张吗?或许大明的吏治真的烂掉了。我渴望看到所有的大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君臣团结,把朝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都在蒸蒸日上的局面。为此,我摒弃了前几代皇上不理朝政的“传统”,事必躬亲,殚精竭虑;我主张严格考核官员政绩,加快公文流转效率,六部与六科互相查勘;我相信只要自己“声色不染”,努力办公,厉行节约,陷于颓势的朝政一定会好转的。然而,我想得太简单了。贿赂公行、权钱交易,早已成为官场公开的潜规则;遇事推诿、唯唯诺诺,早已成为官场普遍的习气。没人把严刑峻法当回事,没人把朝廷政令当回事。“诸臣但知党同逐异,便己肥家”。大学士温体仁和周延儒,拉帮结派,勾心斗角,都把自己打扮成正人君子,而把对方说成是势利小人。他们互相攻讦的奏章让我为难不已。国难当头,他们为什么不能捐弃前嫌呢? 我的励精图治并没有扭转日趋堕落的吏治,更为麻烦的是,关内的农民军风起云涌,关外的皇太极虎视眈眈,我每日都生活在战争的阴影里。朝廷的额定田赋不敷使用,前线将士因军饷欠发而哗变的事件此起彼伏。我不得不继续执行“三饷加派”政策,向百姓伸手要钱,以满足前线的浩大开支。而这一切只能让百姓更加痛苦,更加愤怒。对此,我无可奈何。 即位之初,农民起义只局限于陕西,未成心腹之患。朝廷的注意力都在宁锦前线。袁崇焕的死并没有改变关外敌强我弱的态势,反而让我觉得如果不能尽快平息内地愈演愈烈的农民造反,就无法保证国家休养生息,如果疲弱的国力得不到恢复,拿什么跟八旗骑兵较量? 崇祯七年(1634年)夏,五省总督陈奇瑜在陕南车厢峡将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主力包围。但他自以为是地听信了李自成的乞降之词,放手招安。农民军假意接受招安,陆续走出栈道,待脱离险境后迅速翻脸,连克七县。闻讯后,我非常愤怒,当即下令逮捕陈奇瑜,以三边总督洪承畴为五省总督,统率各路官军与农民军作战。 崇祯八年(1635年)元宵节,中都凤阳。这里是太祖皇帝的老家,这里埋葬着太祖皇帝的父母先人。虽说凤阳十年九荒,可毕竟是皇陵所在。 隆隆炮声打乱了莺歌燕舞的节日气象。就在洪承畴率领大批官军进入陕西作战之际,大批农民军却出现在了凤阳城下。这里的官署被捣毁,官员被杀光,皇陵也被烧掉。噩耗传来,我痛哭流涕。怎么惩处地方官都不能抵消我内心的耻辱感。十月,我发布了一道罪己诏。“流氛震惊皇陵,祖恫民仇,责实在朕”。我愿意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减膳撤乐,青衣素食,直至天下太平之日。 或许我的一厢情愿感动了上苍。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得手,俘获农民军闯王高迎祥;兵部尚书杨嗣昌部署的“十面张网”令农民军处处碰壁。五省军务总理熊文灿大力招抚,张献忠走投无路,在湖北投降,李自成则在陕西南部山区连续失利,只剩十余骑逃入深山。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似乎已经平定。 幸福来得太快了。然而边警却让我如坐针毡。就在高迎祥就俘的同一年,皇太极在沈阳称皇帝,改国号为清,正式与大明分庭抗礼。张献忠接受招安,“十年不结之局”似可结局之际,皇太极的大军一次又一次冲击锦州城。或许大明朝需要一次边疆战争的全胜。 亡国悲剧前的最后遗言 崇祯十四年(1641年),清军倾巢而出,包围锦州。我忧心忡忡,便向大臣问计。新任兵部尚书陈新甲主张形势严峻,应派兵增援。而他的建议却被时任蓟辽总督的洪承畴否决了。理由很简单:清军就是要拿锦州为诱饵,引明军主力来援,以促成锦州、松山一带的决战。洪承畴一直按兵不动,被围五个月的锦州守军也未曾紧急求援。犹豫之间,我经不住陈新甲的再三鼓动,就下令洪承畴火速出兵增援。无情的圣旨打乱了洪承畴打持久战的,八路总兵及所部十余万大军,拔营起寨,向锦州挺进。 这是一场自投罗网的悲剧。清军围点打援,以逸待劳,分兵切断了明军的归路,并将十余万明军分割包围于松山、杏山、塔山等几个点,聚而歼之。不久,噩耗传来,洪承畴被俘,“尽节”就义,锦州随即失守。我悔恨交加,设坛致祭。然而更加可悲的是,两年后,一个新的消息让我震惊:洪承畴没有死,他降清了。松锦惨败,我“灭寇雪耻”的希望化为泡影。 就在关外形势日趋恶化之际,关内的形势也急转直下。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降而复叛,继而开始到处奔袭。杨嗣昌部苦苦追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依旧被甩开三天的路程。次年,李自成从陕南再起,进入河南。一路势如破竹。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洛阳沦陷。李自成杀死了体重三百六十斤的福王朱常洵(万历皇帝第三子),并食其肉。二月,张献忠突然攻占杨嗣昌的大本营襄阳,处死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杨嗣昌自知难逃朝廷严惩,遂畏罪自杀。此后,朝廷再无征剿农民军的劲旅。李自成在河南、湖北连连告捷,张献忠在湖南、四川频频获胜。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北京城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日月无光。同一天,击败孙传庭而占领西安的李自成登基称王,国号“大顺”。两个月后,大顺军百万之众,席卷甘肃、直隶、山西,攻克宁武关、居庸关,焚毁昌平皇陵,直抵北京城下。督师大学士李建泰连连战败,最后在保定做了俘虏。 敌军压境,有大臣主张召集各路官军勤王,可远水难解近渴;有大臣主张迁都南京,力图东山再起,可在官员们的争论中,我有点优柔寡断,待下决心迁都了,已经走不了了——北京城已被包围。当我召集大臣们询问有无战守之策时,他们无计可施,一片沉默,气得我深深地叹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尽是亡国之臣!” 三月十八日,京城大雨倾盆。登上紫禁城北边的万岁山(景山),见内城到处是大顺军的红旗。传说中的巷战没有出现,反倒是那些吃粮当差的大臣们纷纷开城投降。唉!大势已去。 回到乾清宫,看着周皇后,看着十六岁的长平公主,看着与我形影不离的太监王承恩,我哭了。如果不是我当皇帝,也许他们正在享受着信王府无忧无虑的乐趣。我连累了他们。 本朝最近五任皇帝,最勤政,最节俭,书读得最多,字写得最好的,一定是我。可大明王朝为什么要我作亡国之君呢? 紫禁城外已是一片硝烟,留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咬破手指,在衣带上,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这是我的最后遗言,也将为这场亡国悲剧画上句号: “朕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以发覆面而死,任贼分裂朕尸,勿伤我百姓一人。” PAGE 1
/
本文档为【16崇祯皇帝回忆录(地图0804)】,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