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上)

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上)

2012-06-10 50页 ppt 636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3849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上)null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 潘纯琳第二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第二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链接:狂欢节进行曲(施特劳斯) 马赛进行曲 现实主义与印象派绘画作品(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首先,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
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上)
null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社会科学系 潘纯琳第二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第二节 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链接:狂欢节进行曲(施特劳斯) 马赛进行曲 现实主义与印象派绘画作品(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首先,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资本主义的弊端暴露,人们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实践也使得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生存的社会:1830年7月革命——1831和 1834年里昂工人起义——1848年巴黎工人6月起义——1830-1840年代的英国工人宪章运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恩格斯针对英法两国封建贵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情况,指出:"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1、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其次,辩证法、唯物论、空想社会主义、乃至自然科学的新成就,都对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出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最后,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在既往的文学传统中发展起来的: 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文艺复兴(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举起镜子照自然”、真实性、广阔性与丰富性)——18世纪启蒙文学——19世纪浪漫主义(心理描写上的深刻性、历史题材处理上的风俗画风格、描摹大自然时的细致入微)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作为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他们力图广阔而真实地反映时代风俗,这一点从他们作品标题就可以看出:《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左拉)、《一八三O年纪事》(斯丹达尔)、《艰难时世》(狄更斯)2、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null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作家多出身于中小资产阶级;“平等、自由、博爱” 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对“物化”的批判。 (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浪漫主义小说家乔治•桑对巴尔扎克说:“你描绘人类如你所见,我按照我希望于人类的来描绘“ 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恩格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null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 内倾性(心理真实): 斯丹达尔、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外倾性(外部社会形态):巴尔扎克、狄更斯、果戈理 第四,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和繁荣。小说成为最重要的艺术形式。 (二)现实主义的理献(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献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前言》、莫泊桑的《爱弥尔•左拉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等。(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但直到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概述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后欧洲文艺中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和流派;也指文艺创作的一种原则和方法。 链接:狂欢节进行曲(施特劳斯) 马赛进行曲 现实主义与印象派绘画作品(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献(二)现实主义的理论文献斯丹达尔的《拉辛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的《人间戏剧前言》、莫泊桑的《爱弥尔•左拉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托尔斯泰的《艺术论》等。(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但直到50年代初,“现实主义”这个名词才在欧洲盛行,现实主义才成为一个自觉的流派。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目录目录概述 第一节 斯丹达尔 第二节 福楼拜 概述概述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 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 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概述概述梅里美(19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为《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 从五十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冷峻客观的风格,其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 小仲马(1824-1895)和都德(1840-1897)也是值得关注的作家。第一节 斯丹达尔第一节 斯丹达尔 斯丹达尔(1783-1842),原名马里-昂利·贝尔。他在文学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开创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和杰出的心理描写。 司汤达生前不受重视,但他相信“1935年人们将会理解”他。司汤达的预言果然应验。(一) 生平与创作(一) 生平与创作1、四个人 7岁丧母(追忆);冷漠的父亲(敌对);神父(憎恨);思想自由、拥护共和的外祖父(美好) 2、两段经历 1800年和1806-1814年,两次跟随拿破仑大军(米兰和欧陆);1814年,拿破仑帝国颠覆,波旁王朝复辟,斯丹达尔从此长期乔居米兰。他说,“1914年,我和拿破仑一起下台”。null3、一个年代: 正如丹麦著名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指出的那样,1830年这一年,在历史上是划时代的,在司汤达的文学生涯中也是划时代的。 null4)三个预见 1830年,《红与黑》初版(750册),遭到批评家和报纸的大肆批评,公众反映则十分冷漠。斯丹达尔曾说:“到1880年将会有人读我的作品”,“1900年被重新印刷”、“到1935年人们将会理解我”。 历史不幸被他言中,他生前文名寂寞,死后长期被文坛冷落。19世纪后期,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他才得到充分肯定,并在西方形成了“贝学”。(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1)(法)司汤达著,《红与黑》,罗玉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 2)(法)司汤达著,《红与黑》,郝运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3)(法)斯丹达尔著,《红与黑》,郭宏安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1、译本推荐:(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1)《司法公报》:1928年2月格勒诺布尔家庭教师安托万•贝尔德枪杀这家主妇 2)《罗马漫步》:1829年3月宣判的巴黎木匠拉法格杀死企图用金钱勾引他妻子的资产者。 2、《红与黑》的素材及加工。(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红” 象征着共和国和帝国时代的士兵们的军服; “黑” 象征着教士的长袍,在司汤达看来,他们在滑铁卢战役之后的王政复辟时代统治着社会。3、《红与黑》小说名的象征含义(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红与黑》上卷卷首,引用了假托丹东的一句话“真实,严酷的真实”作为题辞。 《红与黑》下卷卷首,引用圣伯夫的一句话“她不漂亮,她不擦胭脂”作为题辞,其义也是真实。4、《红与黑》的题辞null《红与黑》的全书总目录下还有一句题辞:“献给少数幸福的人”。《意大利绘画史》:“少数幸福的人,在1817年,在35岁以下的一部分人中,年薪超过100路易,即2000法郎,但要少于2万法郎。” 波德莱尔赞扬斯丹达尔这句话:“有才智的人,应该获得他绝对必须的东西,才能不依赖任何人(斯丹达尔的年代,是一年6000法郎的收入);然而,如果这个保障已经获得,他还把时间放在增加财富上,那他就是一个可怜虫。”(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斯丹达尔在一封为他的《红与黑》辩护的信中写道,在仍然没有选举权的三千万法国人中间,有“二十万个于连·索黑尔在密谋策划着,冷酷无情地等候着他们的机会,而且,他们是无可阻挡的。他们曾目睹“律师的书记员变成帝国的参议员和伯爵。人们又怎能指望他们不去推翻那些二流子们的社会 (保皇党人的君主政体)呢?也许,将要到来的恐怖统治并不是太残忍的。” [1]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349页。6、《红与黑》的思想意义(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二)、《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1830)《红与黑》中于连所经营的是如何摆脱自己屈辱的卑微地位而出人头地,但这种纯个人主义的抗争激情正是时代政治生活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司汤达说:“因为有一个炮兵中尉当了皇帝(按:指拿破仑),并且把两三百个生来靠每年三千法郎收人生活的法国人提拔到社会顶层上去。所以全体法国人都滋生出一种疯狂和必然要使你倒霉的野心。”[1]于连即是如此。不同的是他生不逢时,在复辟王朝时期已经没有他出人头地的可能。但大革命播下的自由、平等意识和拿破仑凭一柄剑征服世界的雄心已经渗人到他的血液中,现实的压抑更加激化了他的不习和反抗冲动,积蓄了向上流社会开战的强灭的心理能量。因此,于连对德·瑞那夫人和玛特儿小姐的最初征服才能被他视作“拿起武器来”的“战斗”。这种古怪离奇的“战斗”式恋爱,以及于连一系列反抗行动背后的激情,都是一个平民青年对法国复辟王朝现实强烈不满情绪的个体形式化。6、《红与黑》的思想意义1954年电影《红与黑》1954年电影《红与黑》于连与德·瑞那夫人于连与德·拉莫尔小姐97版于连97版于连(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和先辈一样,斯丹达尔也十分强调文学反映现实,但他心目中的“现实”,要比前人所理解的现实有更深广的含义,不仅指人们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界中的种种现象,也包含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心理,而且,认为人类精神世界、心理最能准确地反映出人的本质特征,最能体现人的真正美丑,是最深刻的“现实”。所以,他主张文学家应把笔触伸到人的内心世界里去,写出人的真正的生命,因为“人类心灵的热情变化,就是诗人在人们面前最辉煌的展示”,[1] [1] (法)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 33页。1、心理描写null而且,认为这样的作品最深刻动人,最能教育人。在创作中,斯丹达尔就身体力行了自己的美学理论,把人物内心世界当作主要的“现实”来描写。在第一部 “不管他所描写的人物是得天独厚还是天资平庸的人,揭示他们内心生活的那种方式却是独具一格的。我们不仅看透了他们的灵魂,而且还看到迫使他们象在实际生活中那样行动和感觉的心理法则,这是在其它任何作家的作品中看不到的。再没有一个小说家能为读者提供那么多由于充分理解而产生的乐趣。”[2] [2]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的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797年第264-265页。(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小说《阿尔芒斯》中,斯丹达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主人公奥克塔夫的心态、对实现理想的忧郁,对人生价值的迷惘,对爱情的卑怯等等。活脱脱地把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的形象突现在读者面前,以致批评家称这作品是一部具有魅力的心理小说,并认为斯丹达尔对奥克塔夫反常的个性的研究以及他对激情的诊释,已成为心理学大师的一项工作了。1830年和1839年分别完成的1、心理描写null《红与黑》和《巴马修道院》,更充分地体现了斯丹达尔心理描写艺术的最高成就。在这两部作品中,作者对心理描写所倾注的笔墨,可说是达到了需要的极限,这种描写,不是零星片断,不是偶尔的穿插,而是频繁的大段大段地展现,读起来,就像观看“内心电影”一样,微妙入胜。 (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巴马修道院》第七章,一连用了6页的篇幅,描写了莫斯卡伯爵收到艾尔耐斯特四世的匿名信后燃起难忍妒火的内心世界:他一会儿考虑,如果把自己的嫉妒在公爵夫人面前亮出来,后果将怎样?一会儿琢磨法布利斯那诱人的眼神和风采,感到自己的衰老不幸而涕泅谤沱;一会儿闪过凶狠的念头,想当着公爵夫人的面攮死法布利斯,然后自杀;一会儿用金币作赏赐,盘问公爵夫人的侍女,想证实公爵夫人是否爱上了法布利斯。这些描写,细腻、深刻而生动地把莫斯卡伯爵在重大矛盾面前那曲折变化而丰富的隐秘的精神世界揭示了出来。又如,第16章,作者用8页的篇幅,写桑塞维利纳公爵夫人知道法布利斯被捕后说了一段又一段的独白,让她淋漓地坦露深处的情怀,从而使读者在她的愤怒、轻蔑、怨恨、忧虑和沉思反省中,看到她的深谋远虑以及沉着坚强的性格。如此大幅度的心理描写,在前辈的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1、心理描写(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红与黑》更是大家公认的一部心理小说,作品的每一章,作者都通过不同的手法着力揭示人物的内心奥秘,仅第一章到第十章,人物的长短独白就有32处之多,在独白的前后,又多是作者叙述性的心理分析的文字。对斯丹达尔来说,心理描写的过程,就是展开作品情节的过程,就是塑造人物性格的过程。如果把《红与黑》中心理描写部分抽掉,就不存在于连、德·瑞那夫人、玛特儿等人物,《红与黑》也就不成为一部小说了。1、心理描写(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司汤达曾说自己是“人心的观察者”。在文学事业中他确实致力于观察和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并且他是从独特的角度、以独特的方式把握人的心灵的,在他的小说中塑造的是一些赋有躁动不宁品格的心灵,即激情充沛的心灵。激情,乃是司汤达小说人物性格普遍的支撑点。作为19世纪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也把“认识人们行动的动机的科学”视作“两种真正的科学”之一。[1] [1] 李建吾《<意大利遗事>中译本引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2 、 激情:人物个性null但是对“动因”的具体内涵,司汤达则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热情是人们唯一的动力;它造成我们在世界上所看见的一切善和恶。”[2]从而在司汤达的小说中,激情(热情)也是人物行动的唯一动力。 [2]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第351页。 (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司汤达主要人物的基本特色,是他们为自己树立了一个道德标准,虽然按照流行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他们都没有良心,没有道德可言。这是每个人都应该能够做到,但只有最高度发展的人才能达到的事情;正是他们的这种能力使司汤达的人物大大优越于我们在书本中或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人物。他们眼前经常浮现着一种为自己创造的理想,努力追求这种理想,他们在赢得自尊以前,是永远不会平静的。因此,于连虽因图谋杀害一个不能自卫的女性而被判死刑,他在临死时刻却想到自己的一生并非寂寞的一生,因而能够有所自慰。“义务”的观念永远呈现在他眼前。”[3] [3]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的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797年,第263页。 2 、 激情:人物个性(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三)斯丹达尔的艺术成就他的人物决不是简单、坦率的人物;可是他总设法赋予他们一种高贵的特征,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有着某种真正的、虽被歪曲了的英雄主义,有着某种振奋情绪的渴望的力量;而在经历考验的时刻,他们却表现出比大多数人有更高贵的感情和更坚强的心灵。请留心观察他用以刻划妇女的一些细微特征吧。”[4] [4]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的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797年第267页。 2 、 激情:人物个性null在《红与黑》中,谈到德·瑞那夫人时说:‘她的灵魂是一个高尚而热情的灵魂,由于未能完成它认为可能完成的壮丽行为,几乎就象犯了一桩罪恶那样感到内疚。’玛特尔·德·拉·摩尔说:‘我觉得自己和一切大胆而伟大德事物处于同一水平……什么伟大行动在刚要尝试冒险时,不是显得很愚蠢的呢?只有在它完成以后,凡夫俗子们才会觉得它似乎时可能的。’在这两段引文中,以巨匠的手笔勾勒出两个性格相反的非凡的女性人物——一个勇于自我牺牲,一个莽撞蛮干——的轮廓。(三)《红与黑》的艺术成就(三)《红与黑》的艺术成就《红与黑》摆脱了纯粹按照“时间的延续”安排情节的格局,向着“空间”长篇小说过渡。 《红与黑》给出的时间参照,如季节、物候、节日、着装等,都相当模糊。粗粗算一下,从于连出场,到他被处决,大约是经过了4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于连快19岁时,到市长家里当家庭教师,21岁左右到德拉莫尔府当秘书,23岁前入狱,两个月后被处死。3、开放型、空间化结构null作品继承了《汤姆•琼斯》的布局手法,以于连一生的仕途、爱情为发展线索,重点描写了他在小城、省城、巴黎和监狱4个空间场景中的遭遇,写法上又克服了《汤姆•琼斯》拖沓的弊病,而形成了主干明显、疏密得当的结构特征。《红与白》剧照《红与白》剧照《巴马修道院》的两帧插图《巴马修道院》的两帧插图附录:附录:1)《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3年。 2)(丹麦)乔治·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五分册《法国的浪漫派》,李宗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797年第264-265页。 3)(法)斯丹达尔《拉辛与莎士比亚》,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 33页。1、参考文献附录:附录:英文在线阅读: http://www.kirjasto.sci.fi/stendhal.htm 中文在线阅读: http://www.rendao.com/shijiemingzhu/ http://pub.goldnets.com:81/authorengine.php?nameok=司汤达 http://www.dushu999.com/wg/s/sitangda/index.html2、在线阅读第二节 福楼拜第二节 福楼拜居斯塔夫·福楼拜( Gustave Flaubert,1821-1880 ),19世纪法国中期重要作家,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自然主义和现代主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语言、句子、叙述角度上的成就卓越,给后世作家开辟了广阔道路。(一)生平与创作(一)生平与创作1821年12月21日,福楼拜出生于法国西北部鲁昂城一个世代行医的家庭。父亲是鲁昂市立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亲的医院里度过的。因此,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明显带有医生的细致观察与剖析的痕迹。福楼拜从中学时代起就开始尝试文学创作。1841年他就读于巴黎法学院,22岁时因被怀疑患癫痫病而辍学,自此定居在鲁昂郊区的克罗瓦塞府中,专心从事创作,终生未婚。null1849年,他遵医嘱去近东旅行,再从意大利返回法国。回国后开始创作《包法利夫人》。1856年4月,该书问世,引起轩然大波,被法院判以有伤风气、侮辱宗教和公共道德罪。福楼拜十分泄气,转向古代题材的写作,于1862年完成被人称为珠光宝气的《萨朗波》。第三部小说《情感教育》重以当代生活为题材,于1869年出版。随后修改旧稿《圣安东的诱惑》,于1874年出版。晚年与乔治·桑在创作观念上有激烈论争。1877年发表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80年5月8日卒死于脑溢血。留下遗著《布瓦尔与佩居谢》。(二)《包法利夫人》(二)《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它以简洁而又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的外省生活,塑造了众多鲜明逼真的艺术典型,具有巨大的揭露意义,成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一部优秀作品。(二)《包法利夫人》(二)《包法利夫人》1)(法)福楼拜著,《包法利夫人》,李健吾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2)(法)福楼拜著,《包法利夫人》,周克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版。 3)(法)福楼拜著,《包法利夫人》,许渊冲译,江苏译林出版社,1992年版。1、译本推荐许渊冲译本周克希译本李健吾译本(二)《包法利夫人》(二)《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小资产阶级女子爱玛的悲剧,对丑恶的现实摧残、扼杀人们的精神提出了愤怒的抗议。爱玛本是个单纯的少女,对生活充满了幻想,热烈地追求个人幸福,可是她最后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她的堕落是狭隘闭塞、庸俗丑恶的现实生活造成的,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个堕落过程,具有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巨大的说服力量。3、思想意义(二)《包法利夫人》(二)《包法利夫人》★ 在典型的塑造上,福楼拜更注重精神气质的描绘,而不是性格特点的刻画。 ★ 在遣词造句上,福楼拜用词及其讲究,描写层次分明,情景交融。虽是散文,却有诗歌一字千金的分量。 ★ 在结构上,全书分成基本对称的两部分,使得全书的结构非常稳固,有别于其他小说。4、艺术特征(二)《包法利夫人》(二)《包法利夫人》他半夜回来的时候,总不敢吵醒她。过夜的瓷器灯在天花板上投了一圈颤抖的光线;小摇篮的帐子放下了,看来好像一间白色的小房子,在床边的暗影中,更显得鼓鼓的。夏尔瞧瞧帐子。他仿佛听见女儿轻微的呼吸声。她现在正在长大,每一个季节都会很快地带来一点进展。5、精彩片段以下选自第二部第十二节。艾玛与罗多夫约好私奔之后的那个晚上,夏尔与艾玛迥然不同的梦。这是理解两人性格差异的一个精彩片断。null他已经看见她傍晚放学回家,满脸笑容,衣服袖子上沾满了墨水,胳膊上还挎着她的小篮子。以后她还得进寄宿学校,这要花很多钱,怎么办呢?于是他沉思了。他打算在附近租一小块田地,他每天早上出诊的时候,可以顺便管管田产。他要节省开支,省下来的钱存进储蓄所;然后他要买股票,随便哪家的股票都行;再说,看病的人会多起来。他这样算计,因为他要贝尔特受到良好的教育,会有才能,会弹钢琴。null啊:等她到了十五岁,像她母亲一样在夏天戴起大草帽来,那是多么好看!远远看来,人家还会以为她们是两姐妹呢。他想象她夜晚待在父母身边,在灯光下做活计;她会为他绣拖鞋;她会料理家务;她会使整个房子像她一祥可爱,一样快活。最后,他们要为她成家而操心;要为她挑一个可靠的好丈夫;他会使她幸福;并且永远幸福。(二)《包法利夫人》(二)《包法利夫人》 艾玛并没有睡着,她只是假装在睡;等到他在她身边昏昏入睡的时候,她却醒着做梦。四匹快马加鞭,一个星期来拉着她的车子,奔向一个新的国土,他们一去就不复返了。他们走呀,走呀,紧紧抱在一起,紧紧闭住嘴唇。5、精彩片段null马车时常跑上山顶,俯瞰着一座富丽堂皇的城市,城里有圆圆的屋顶,桥梁,船只,成林的柠檬树,白色大理石的教堂,钟楼的尖顶上还有长颈鹳鸟筑的巢。大家在石板路上从容不迫地走着,地上摆着一束束的鲜花,献花的女郎穿着鲜红的胸衣。听得见钟声叮当,骡子嘶鸣,六弦琴如怨如诉,喷泉水淅淅沥沥,水沫四溅,使堆成金字塔的水果滋润新鲜,喷水池上的白色雕像也笑容可掬。null然后,一天傍晚,他们到了一个渔村,沿着悬崖峭壁,在一排茅屋前,晾着棕色的渔网。他们就在这里住了下来,住在大海边上,海湾深处,一所矮小的平顶房子里,房顶上还有一棵棕榈树遮荫。他们驾着一叶扁舟出游,他们在摇晃的吊床里休息;生活像他们穿的丝绸衣服一样轻松方便,像他们欣赏的良宵美景一样温暖,而且星光灿烂。不过,她给自己设想的未来一望无际,却没有涌现出任何与众不同的特点;每天都光彩夺目,都像汹涌澎湃的波浪,都与辽阔无边、融洽无间的蓝天和阳光融合为一。  null可惜,小孩在摇篮里咳嗽起来,或者是包法利的鼾声更响了,吵得艾玛直到清晨方才睡着,那时,曙光已经照在玻璃窗上,小朱斯坦已经在广场上卸下药房的窗板。(二)《包法利夫人》(二)《包法利夫人》小说中卷第八节“农业展览会”是极为重要的一章。法国外省村镇熙攘的生活,五光十色的场景,风俗描绘与人物心理刻划有机的结合,通过对集会与幽会的穿插描写,进行入木三分的讽刺,这些都显示了作者现实主义的高度艺术。6、阅读建议附录附录一、参考书目 (美)纳博科夫《文学讲稿》,申慧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 李健吾《福楼拜评传》,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附录附录二、在线阅读 英文在线阅读:http://www.classicreader.com/author.php/aut.21/ 中译本在线阅读:http://www.rendao.com/shijiemingzhu/68/index.htm思考题思考题结合约瑟夫·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一书对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农业展览会”片段的评论来理解福楼拜小说中的“空间形式”
/
本文档为【第二讲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