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安发展历史与蓝图

2012-05-29 9页 doc 38KB 3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0934

暂无简介

举报
西安发展历史与蓝图 西安发展历史与蓝图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代表。 人们都说:自古长安帝王都。从战国到秦汉,从汉到隋唐,几千年的历史大剧在这里演绎的淋漓尽致,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故事,也不是为了感怀和追昔,而是为了从历史的...
西安发展历史与蓝图
西安发展历史与蓝图 西安古称长安,是人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旅游城市,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陇海兰新经济带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代表。 人们都说:自古长安帝王都。从战国到秦汉,从汉到隋唐,几千年的历史大剧在这里演绎的淋漓尽致,更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研究历史,不是为了故事,也不是为了感怀和追昔,而是为了从历史的发展中得到启示,探索前人的文明和智慧。 一、西安地理概况 西安市位于中国大陆腹地黄河流域中部的关中盆地,也称关中平原。西安市南至北秦岭主脊;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以浐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州市、洛南县相接。西安城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巍峨峻峭、群峰竞秀的的秦岭山地与坦荡舒展、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界限分明,构成西安市的主体地貌。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西安自古就有八水绕长安之说。西安市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11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46 万人。 二、辉煌的历史演进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 1936年12月12日,中国国民党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抗日的事件。称为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它对于促成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起了重要的作用。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建国后,西安曾是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中央西北局和西北行政委员会已撤销),中央人民政府的直辖市:1954年改为省辖市,现为副省级城市。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西安已形成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的城市服务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及辐射北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科技、教育、旅游、商贸中心。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西安是中国建都最早(黄帝),建都最久(1200多年),建都朝代最多。 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当时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西安,这座中国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满腹经纶,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中国历史的底片,中国文化的名片和中国精神的芯片。  三、文化资源 西安市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具备发展文化旅游的良好条件和基础。楚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兵马俑、大雁塔、金龙峡等为代表的山水文化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俗文化,戏曲及民间文化丰富,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民间艺术风格独特,历史悠久。西安是个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古时关于描写长安(西安)的诗句数不胜数!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长安陌上无穷树, 唯有垂柳道离别;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忆来唯把旧书看, 几时携手入长安! 西安饮食独具特色,一些久负盛名的特产有:羊肉泡馍、葫芦鸡、大红枣,牛羊肉泡馍 ,粉汤羊血 ,葫芦头,米皮,腊汁肉夹馍,面皮,凉皮、钟馗烤肉、钟馗画、郭家烤鸭…… 西安名片:中国十大旅游城市、中国航空航天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四、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新一轮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确保西安城市发展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的需要。西安现存的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见证与载体,是构成其城市特色的基本要素。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既要注意保护和维持现有的历史风貌和传统格局,又要顺应时代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现实需要,使历史氛围和现代气息交相晖映,从而不断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味。同时,要积极探索把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经营和管理放在构筑新世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框架来考虑,既要守护好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根基,使其在与时代文明的碰撞融合过程中不断发扬光大,又要使其与城市现代化建设融为一体。 我们在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努力把西安建成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大城市。 1.规划:一、制定和完善保护法规和保护规划。 二、保持唐长安城的基本格局。 三、保护千年古都的基本风貌,构建具有古城特色的和谐西安。 四、保存历史街区的原生状态。 五、保护和开发非物质类文化遗产。西安不仅拥有大批珍贵的文物古迹,而且流传着丰富的音乐、书法、民俗等隐型文化遗产,这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要内容。 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而特色的基础又在于城市的文化传统。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特色内涵的重要集中表现,也是城市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具个性魅力的地方。我们只有悉心珍惜、保护和利用好珍贵的历史遗产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才能真正把西安这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成为既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又有鲜明时代文化特征的现代化城市,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2.规划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保证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构建富有特色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宏观的长远规划指导与微观的近期建设规划内容有机结合,加强规划实施的前瞻性与可操作性,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总体布局的优化和调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安全等方面作为修编主要内容,并对城市特色、区域统筹等加以着重研究。第一,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更理性地思考城市规模问题,在对人口发展因素、趋势及土地、水、环境合理容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城市发展诸多限制条件,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第二,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为核心,以城市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老城的整体保护,体现西安古都特色,妥善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名城保护的关系。第三,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第四,建设安全、配套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构筑一个与西安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高效、快捷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视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讯安全,对供水、排水、能源、水利、通信、环保、防灾等市政公用设施进行了综合部署,为西安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第五,为协调城市建设与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优化空间布局,将城市规划区划为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3.规划主要内容 (一)城市发展目标战略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2010年,全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要保持在13%以上,初步实现“经济强市”和“西部最佳”的目标;至2020年,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使西安市成为经济繁荣昌盛、基础设施完备、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殷实富足、生态环境优美、城乡协调发展、社会和谐有序、政治民主文明的西部最佳城市。 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国际旅游城市;营造最佳创业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城市;结合山、塬、河、林自然地貌,建设依山抱水、环境优美的生态宜居城市;构建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建设航空、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城市;发挥优势产业和地区辐射能力,建设装备现代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强化金融、商贸、信息、物流等区域功能,建设中国西部经济中心。 (二)市域城镇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1.市域城镇空间布局 按照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在西安市范围内,构建“一城、一轴、一环、多中心”的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主城区、中心城镇、镇三级城镇体系结构。因地制宜地稳步推进城镇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2.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调整城乡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形成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并提出城市产业、技术、资金等要素和基础设施向农村转移和延伸,以城市辐射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对全市村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避免大拆大建,防止为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指标而盲目撤村并点,有地推进村庄整合及迁村进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三)主城区规划 1.主城区布局结构 优化主城区布局,凸显“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布局特色,以二环内区域为核心发展成商贸旅游服务区;东部依托现状发展成国防军工产工业区;东南部结合曲江新城和杜陵保护区发展成旅游生态度假区;南部为文教科研区;西南部拓展成高新技术产业区;西部发展成居住和无污染产业的综合新区;西北部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北部形成装备制造业区;东北部结合浐灞河道整治建设成居住、旅游生态区。2.城市功能布局调整加快老(明)城功能的调整:老(明)城内将以商贸业和旅游业为主导产业,行政办公单位逐步外迁;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等的建设;加快西(安)咸(阳)共建区建设:加快两市在“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产业同步、科教同兴、旅游同线、环境同治”等方面的一体化建设;积极引导教育产业向外围新区转移:加快科教文化产业发展,构筑中国科技教育的高地;建设大型居住社区:在外围建设配套设施完备的大型居住区,创造西安最佳人居环境;构建现代物流园区:依托区位和交通优势,加快物流产业发展:发展空港服务区: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铁路北客站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展以综合商贸服务、现代农业开发及旅游度假为主的产业园区:加快“城中村”改造: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改造,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搬迁、整治危险源:调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设施布局,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限期排除或实施搬迁。 (四)优势产业规划 突出特色,加强整合,构筑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现代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文化等五大优势产业。 (五)综合交通规划 1.对外交通:建成面向国际的中国西部航空枢纽,国内重要的公路、铁路交通枢纽,西部最大的物流中心。构筑以航空、铁路、高速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确立辐射全国的快速、便捷的客货运交通枢纽地位。2.城市交通:适应西安作为全国重要交通枢纽的需要,突出公共交通优先战略,加快公共交通的建设,构筑一个高效、快捷、一体化、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以快速路、主干路为主骨架,次干路、支路为辅助的分工明确、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系统;建立以地铁和普通公交为主、快速公交为辅助的多种客运交通方式相结合的立体公共交通体系。 (六)近期建设规划 通过几年的建设,到2010年,提升西安城市综合实力和整体功能,全面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逐步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城市。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未央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疏解老城压力。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城市公共设施服务能力和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加强城市环境建设与整治力度,全面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城市历史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与档次,全面优化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增加郊县新的大型建设项目,促进县区全面发展。生态建设中,对水域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积极开发利用,修大型人工湖,改善生态环境,为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环境,促进西安更好更快发展。 后记:随着西安地铁二号线的全线贯通,西安将迎来地铁时代,西安的跨越发展的时代即将来临。随着改善科研条件的改善及科技人才的引进,西安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我相信:在党中央的领导及勤奋西安人的努力下,西安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
本文档为【西安发展历史与蓝图】,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