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金_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_与_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_碑

金_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_与_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_碑

2012-05-20 10页 pdf 730KB 1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4806

暂无简介

举报
金_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_与_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_碑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金 《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 》 与 《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 》碑 解光启 交城县 文物管理所 年 月 日 , 交城县进行文物普查和 “ 四有 ” 建档工作中 , 在县保文物单位王 山圆明寺遗址发现了一通垒砌在墙中的残破碑石 , 一碑二文 。 其碑阳为撰文于金大定二十 七年 、 立石于金明昌元年 的 《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禅院记 》 以 下略称 《圆明院记 , 其碑 阴为撰文 于金大定十五年 、 刊石于元 惠宗至元二年 的 《王 山十方圆明禅院第二代体公禅塔铭并序 》 以...
金_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_与_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_碑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金 《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 》 与 《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 》碑 解光启 交城县 文物管理所 年 月 日 , 交城县进行文物普查和 “ 四有 ” 建档工作中 , 在县保文物单位王 山圆明寺遗址发现了一通垒砌在墙中的残破碑石 , 一碑二文 。 其碑阳为撰文于金大定二十 七年 、 立石于金明昌元年 的 《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禅院记 》 以 下略称 《圆明院记 , 其碑 阴为撰文 于金大定十五年 、 刊石于元 惠宗至元二年 的 《王 山十方圆明禅院第二代体公禅塔铭并序 》 以下略称 《体公塔铭 , 系二篇 尚未公诸于世的金代文献 。 , 其碑寰首 , 虽然首身共为一石 , 但碑首略宽于碑身 公分 。 碑体高 公分 , 宽 公 分 , 厚 公分 , 石灰石碑质 , 龟跌座 , 跌首已失 。 一 、 对 《回明院记 》的认识 《圆明院记 》, 碑额小篆 “ 修建王山十方圆明禅院之记 ” 。 正文楷 , 行 , 满行 字 , 共 。。 字 。 “ 朱澜撰文 ” , 无冠衔 。 “ 忠勇校尉黄铁前院使赵瑞书并篆额 ” 。 皇叔开府仪同三 司冀王立石 , 住持十方圆明禅院传法嗣祖沙门善满同立石 。 正文中有几处年号 、 称谓前后矛盾之处 , 似为明昌元年刊石时小有改动所致 。 如正文 文尾有 “ 大定二十七年十月时 日谨记 ” , 而文内又有 “ 先皇帝大定二年 ” 、 “ 皇叔冀王 ” 等 。 按金世宗完颜雍卒于大定二十九年正月 , 二十七年撰文时不应有 “ 先皇帝大定 ” 之说 , 其 子完颜永功更不应有 “ 皇叔 ” 的称谓 。 另 “冀王 ” 之封 , 亦系章宗完颜璨 世宗之孙 登 基之后事 按 《金史 · 列传 》, 完颜永功大定四年受封郑王 、 七年进封隋王 、 十一年进封曹 王 。 章宗即位 , 除判平阳府事 , 进封冀王 。 查阅三晋方志 、 金石文献 , 对 《圆明院记 》明成化 《山西通志 》仅存碑 目 “ 《圆明寺 记 》, 交城 , 金立 , 朱口 ” 。 缪荃孙 一 《云 自在完随笔 · 晋稗 》, 亦提及碑名与 撰书人 《晋稗 》十卷 , 不知作者性 氏 , 魏稼孙手抄 。 内搜访金石 为主 , 风景亦 间及之 。 ⋯ ⋯ 交 城王 山 明 昌二年 《国明禅院记 》, 朱澜撰 , 赵撇 书 。 又有湛然居士码 , 惜 胡中垂修 《石 刻丛编 》未见此书 。 ① 这里所述 “ 明昌二年 ” , 据原碑应为明昌元年 。 文中提到 “ 湛然居士喝 ” , 今已无存 。 据 《湛然居士文集 》、 《全元文 》, 耶律楚材有关于王山圆明寺的文字三篇 , 一为 《王山圆明禅 院请予为功德主因作疏 》、 一为 《请亨公庵主开堂疏 》、 一为 《请文公庵主住王山开堂出世 疏 》。 这里顺便指出 , 唯缪文未提及碑阴的 《体公塔铭 》, 而 《晋稗 》抄本又无从寻觅 , 致 成疑案 。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从朱澜 《圆明院记 》可澄清王山圆明禅寺众说纷纭的创建年代问题 。 五代 “ 北 汉乾佑二年建 ” 。 ② “较建于唐 ” 。 ③ “ 金皇统年建 ” 。 ④ ,’金皇统元年 年建 ” 。 ⑥ “ 断碑粗识 、 汉乾佑间其徒重建 口 , 即 《口口图经 》所载 , 自在王 山寺之遗 址 ” 。 ⑥ 《圆明院记 》的 “ 《口口图经 》” 前二字缺损 , 至为遗憾 。 按金代前已有几种相关的图 经 《冀州图经 》 唐初成书 、 《并州图经 》 北宋成书 、 《晋阳图经 》等 , 但至少从 “ 重 建 ” 二字 , 就可否定乾佑二年 创建之说 。 另外又有唐僧 自在之 “遗址 ” 亦为佐证 。 自在 , 唐比丘 , 参六祖慧能 一 得法 , 台湾释明复 《中国佛学人名辞典 》说他住 并州佛寺 , 应即王山圆明寺 杜继文等 《中国禅宗通史 》说 自在 , 隋唐际僧老安 道安 、 慧安 弟子 , “ 居太原 ” , 亦应为王山圆明寺而无二说 。 可明其为唐中期人 , 其建寺亦应在 唐 。 朱澜撰 《圆明院记 》, 从文中看 , 是奉冀王钧命并 “取其所录 ” 或由寺僧提供素材 而 作 , 文中云觉体禅师示寂于大定十一年 , 似为笔误 。 全文记述了王山圆明寺早期历史沿 革 , 并详尽地反映了金皇统以来斯寺中兴史实与道信 、 觉体 、 圆光 、 善满四位高僧的生平 行迹 , 可补佛籍 、 方志之遗 。 附件 《圆明院记 》全文 。 笔者粗加分段 、 句逗 、 简释 。 二 、 对 《体公塔铭 》的认识 《体公塔铭 》的正文 行 , 满行 字 , 共 字 。 文 中重迭字词常在前字词后加 “ 一 ” , 以作简省 。 如 “ 拳一 ” 应为 “ 拳拳 ” 二字 “ 别为五派 之中 ” 应为 “别为五派 , 五 派之中 ” 四字 。 书法隶体 。 《体公塔铭 》在三晋方志 、 金石文献中未见著录 。 觉体禅师塔的地址与元代重刊塔铭问题 。 金代中兴的王山圆明寺第一代住持道信 和第二代住持觉体 , 都与扮阳天宁寺有关 。 道信是从汾阳天宁寺退居王山圆明寺 觉体是 从王山圆明寺退居汾阳天宁寺的 。 据 《体公塔铭 》所述 , 二者的墓塔均应在王山圆明寺西 的塔林中 。 但由于数十座墓塔保存状况极差 , 尤其是砖砌墓塔 交城县金代墓塔多为砖 砌 更是荡然无存 , 因而增加了破读元代重刊 《体公塔铭 》的难度 。 元代重刊 《体公塔铭 》只保留了原撰文人名 , 其余原书篆人 、 僧众及寺院助缘花名均 未转录 。 明 · 沙门净柱 《五灯会元续略 》提到雪岩慧满 一 , 为觉体的弟子 , 曾任 王 山住持 。 从 《体公塔铭 》中看到 , 觉体的得法弟子二人 “ 圆光 、 善口 满 ” 。 此二人 皆 继觉体之后出任王 山圆明寺住持 。 是否是大定二十年 左右至明昌元年 出 任住持的善满仰即雪岩慧满 尚待进一步考证 。 于此至少可以说明 , 大明宝曾经亲 自嘱咐 的 “ 虽小师 , 法嗣不许继 ” , ⑦在王山十方圆明寺没有得到遵守 , 恰恰是觉体的二位弟子都相 继担任了住持 , 尽管说他二人均曾离开过王山圆明寺一段时间 。 究其重刊 《体公塔名 》原因 , 或为原塔 铭 毁损 或为交城三大佛寺 石壁玄中寺 、 卦山天宁寺 、 王 山圆明寺 均成为曹洞宗丛林 , 并且因觉体一脉的弟子雪岩慧满 、 万松行 一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秀 、 雪庭福裕 、 湛然居士等所居地位的显赫 , 足可为寺院争光 、 标榜的缘故 。 关于 《体公塔铭 》的撰文者边员勋 , 据清光绪刊 《山西通志 》卷 “ 丰州人 , 父贯道 , 辽时举进士第一 。 元勋与弟元恕 、 元鼎青有名 , 号 ‘三边 ’ 。 登天会十年 进士 , 终 河间路转运使 。 ” 此碑载边元勋任金石刺使职 , 而明万历 、 清乾隆 《汾州府志 · 职官 与清 光绪 《永宁州志 · 职官 》均无载 , 由此似可补方志之缺 。 关于 “ 汾 阳天宁 寺 ” 与无业禅师问题 。 《圆明院记 》、 《体公塔铭 》二文均提到 “ 汾阳天宁 寺 ” 。 《体公塔铭 》说 觉体于金大定五年 “ 续受汾阳节使乌公之请 , 兼领天宁禅寺 。 是刹乃无业佛陀之故基 , 至师十三代也 ” 。 边元勋与觉体为 “ 空门友 ” , 在 觉体示寂二年后撰文纪念 , 对其所记的时间 、 事迹不应有疑 。 然而对照明 、 清诸版 《汾州 府志 》、 《汾阳县志 》却有异说 , 均说汾阳天宁寺 故址 “ 在汾州城外东关 ” 相传为郭林宗 故宅 , 唐始建寺 , 名大中 。 宋汾阳善昭禅师住持 , 名太子院 。 明 “ 洪武十八年 大 加修建 , 更名天宁寺 ” 。 鉴于汾阳无第二座天宁寺之设 , 此处明洪武更名天宁寺之说遂与金 代已有汾阳天宁寺之说产生矛盾 。 按明清方志的说法 , 无业禅师与此天宁无关 。 而将无业禅师 “ 安排 ” 在另一寺院石塔 寺 故址在汾阳 “城西五里 ,’ “ 唐为开元寺 , 无业禅师坐化于此 。 无业 , 俗姓杜氏 , 商州 上洛人 , 传洪州心印 。 后遍历名山 · · ⋯至于西河 , 初止众香佛刹 , 州牧董叔经延住开元精 舍 ⋯ ⋯ , 至穆宗 , 遣僧录灵准贵救恳迎 , 遂示灭焉 。 以长庆三年十二月念一 日安葬练若之 庭 , 琢石为塔 ⋯ ⋯今其塔尚存 , 后缘以名寺亦名村 ” 。 ⑧这个说法应出 自宋 · 赞宁 《宋高僧 传 》, 但略有删节改动 , 使原意发生变化 “ 唐汾州开元寺无业传 释无业 , 姓杜氏 , 商州 上洛人也 。 ⋯ ⋯年至九岁 , 启白父母 , 依止本郡开元寺志本禅师 。 ⋯⋯寻诣曹溪礼祖塔 。 ⋯⋯ 至于西河 , 初止众香佛刹 , 州牧董叔经请住开元精舍 。 ⋯ ⋯奄然归寂 。 ⋯ ⋯迁全身就于城 西练若 , 积香薪而行茶毗 。 ⋯ ⋯乃命邹匠琢石为塔 , 以长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一 日安葬于练 若之庭 。 ” 这里应注意无业并非原地 寺 火化 , 而是 “ 迁全身就于城西练若 ” , 并 “安葬 于练若之庭 ” 的 。 由此可知 , 这个 “ 石塔寺 ” 不应是 “ 唐为开元寺 ” 或称 “ 开元精舍 ” , 其寺应另有所址 。 再见明成化 《山西通志 》卷五 “ 天宁寺在汾州城外东关 , 唐始建 , 宋重建 , 元大德八 年修 , 内有妙总诗一首刻 石 , 国朝洪武间并崇真 、 谷宁 、 法云 、 显庆 、 广福五寺入焉 。 ” 这 里未提及洪武更名之说 此外 , 元好问 一 于元太宗三年 撰 《华严寂 大士墓铭 》, 亦提到 “ 汾州天宁寺 ” 之称 清光绪刊 《汾阳县志 》碑 目 “ 香积院重结涅架 会碑铭 ” , 也提及 “ 金皇统六年 ” “ 住持汾州天宁寺传法赐紫妙总大师了觉撰文 ” 字样 , 亦 与洪武更名之说相矛盾 。 关于唐 “ 汾州开元寺 ” 的提法 , 最早见于赞宁的《宋高僧传 · 唐汾州开元寺无业传 》的 标题 , 而文中提及两个 “ 开元 ” , 一为商州开元寺 , 一为汾州 “ 开元精舍 ” 。 综前所述这个 “ 开元精舍 ” 应即 “ 汾州天宁寺 ” , 而非 “ 石塔寺 ” 。 方志中因塔名寺而忽略 “ 开元寺 ” 正 名 之说 , 过于牵强 。 即使其说成立 , 亦应是无业寂后的事情 , 而与其生前的 “ 开元 ” 说 无关 。 此外 , 《宋高僧传 》与方志中提及 “ 众香佛刹 ” , 顾炎武的 《金石文字记 》里也提到唐 “ 汾州众香寺 ” 之称 , 竟又何属 方志中均无涉猎 , 存疑 。 关于觉体 一 生平及佛籍的传载 。 觉体的记载仅见于明 · 沙门净柱的 ·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五灯会元续略 》, 除语录外 , 只录其为曹洞宗青原下二十世裔 , 大明宝法嗣 , 久隐西山 , 太 原府府运两衙请住王山 。 十分简略 。 《中国佛学人名辞典 》载 王山体 “ 氏里失传 ” , “ 久 隐太原 , 人莫之识 ” , 余皆从 《五灯会元续略 》中抄出 。 而边元勋的 《体公塔铭 》颇极详尽 地记载了觉体的籍贯 、 姓氏 、 家世 、 师传 、 行迹 、 语录等 , 至为珍贵 , 可补佛籍之遗 。 元代重刊的 《体公塔铭 》碑记 , 野云海印书 。 连篇累犊 , 几近半数的碑别字 、 异 体字 、 讹字 , 间杂以小篆偏旁 , 较难识读 , 这也可能是影响到它未能传世的主要原因 , 以 致三晋方志 、 金石文献等从无涉及 。 此次辩识 , 主要参照秦公 《碑别字新编 》 文物出版社 , 《中华字海 》 中华书局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及笔者臆断等 。 附件 《体公塔铭 》全文 。 为阅读方便 , 笔者粗加分段 、 标点 、 简释 。 三 、 碑记修复中发现的原碑阴阳反转安置问题 《圆明院记 》碑原处于圆明寺遗址陡峭的山坡地形 。 经向当年 目击者调查 , 此碑是在六 十年代遭爆炸破裂倒地的 , 当时炸药布置在碑身向东的一面 碑阴 下部 , 爆炸后大半碑 身向东倾倒 , 又破裂为二段 , 随之被土石所埋 。 年春 , 交城县文物管理所在原地粘结 修复此碑 , 在附近山坡草丛中寻找碑石残块 , 尽量减少文字损失 , 但仍无法复原完整 , 碑 座龟跌之头亦 已失落 , 由于牢固保留在跌背卯眼中的残留碑身与断裂倒地的碑身茬 口相互 吻合 , 并有两面残留字迹吻合连贯 , 因而毫不怀疑粘结修复中会有阴阳颠倒之嫌 。 然而粘 结完成 、 碑体重新树立后发现 , 原以为刊石较早的应为碑阳的 《圆明院记 》, 却面向龟跌尾 部 而刊石较晚 、 且碑面粗糙应为碑阴的 《体公塔铭 》, 却面向龟跌头部 , 这就出现了原碑 存在的阴阳反转间题 。 初步判断 , 所以出现反转安置的解释为 元惠宗至元二年 利用 《圆明院记 》碑 阴增刊 《体公塔铭 》, 拆倒碑身重书并刻字后 , 为了突出刊石虽晚 、 但撰文早于 《圆明院 记 》的 《体公塔铭 》, 更为突出觉体禅师形象地位之故 , 而将其反转安置 。 四 、 王山圆明寺简介 王山圆明寺 , 位于山西省交城县县城东北六公里王山之阳 , 俯视晋中盆地 。 寺创建于 唐代 , 有名僧 自在行迹 。 五代时期破败 , 至北汉乾佑二年 , 有重建之举 。 金代初期 , 又 趋荒落 。 金皇统元年 , 汾 阳天宁寺道信禅师退居于此 , 中兴斯寺 。 大定二年 , 觉体 一 主寺 。 觉体 , 曹洞宗青原下二十世裔 , 上承大明宝 , 下传雪 岩满 、 万松行秀 、 雪庭福裕 、 耶律楚材等 , 圆明寺亦名扬全国 。 期间 , 金章宗的叔父冀王 完颜永功 、 元 蒙古 开国宰相耶律楚材曾作为圆明寺的 “ 功德主 ” 。 清末民国初期 , 寺僧 不继 。 末代住持妙攒不守僧道 , 寺产地亩被盗卖一空 , 寺院又趋破坏 , 建筑失修 , 风景林 木被盗伐一空 , 一撅不振 。 年 , 交城县人民政府就其遗址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 。 王山圆明寺选址在陡峭的山坡地区 , 背山向南 , 分上下两个梯次横列 , 殿堂规制较小 , 开间均为三间之内 。 全无厢房 、 配殿设置 。 上一梯次东端 , 残存石刻造像窟完 孔 。 寺东 南白鹿山顶中有金代楼阁式砖塔一座 , 半壁孑立 , 年彻底倒毁 。 寺西一公里的山沟中 有塔林 , 可辨墓塔遗迹五十余座 , 多为元 、 明时代幢式石塔 , 均 已倒毁 , 砖塔已遭拆用 , 全 无残 留 。 一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王山圆明寺一碑二文 , 所保存的两篇金代重要文献 , 可补佛籍之缺 , 可证方志之误 , 弥 足珍贵 。 但鉴于笔者水平所限 , 就其文字粗加句逗考识 , 讹误在所不免 , 谨请方家批评指 正 。 本文在撰写和碑别字考识中得到于辅仁 、 杨纯渊 、 石宝宝 、 李大斌 、 张启之等同志的 指导与本单位多位同志的大力帮助 , 谨以致谢 。 注释 ① 《民国小说大观 》第二辑 , 山西古籍出版社 年 。 ②明 《永乐大典 》引洪武 《太原志 》。 ③《清乾隆 · 蔚靛 《重修西方境碑志 》。 ④明万历 《太原府志 》。 ③明成化刊 《山西通志 》。 ⑥金 · 朱澜 《圆明院记 》。 ⑦《圆明院记 》。 ⑧明万历 《汾州府志 》卷十六 、。 附件 《太 原 交城县 王 山修建十 方 圆 明 禅晓 记 》 朱澜 ① 撰文 忠 勇校尉黄铁前院使赵撤 ②书 并篆额 如来立教 , 许多佛者得于山林空寂之处修习禅定 , 无退无转 , 澄炼妙明 , 至无去来 , 成 等正觉 。 爱 自达磨以佛心印东入震旦 , 一花一叶 , 口法大兴 。 由是诸方名山福地 , 禅刹相 望 , 遍满阎浮 。 太原交城东北山中 , 约二牛鸣 , 有古伽蓝棣宇 , 仅有像佛三躯 , 半已摧毁 。 断碑粗识 , 汉乾佑 ③间 , 其徒重建口口即口口图经所载 , 自在 ④王山寺之遗址 。 白鹿 ⑥东跋 , 卧牛 ⑧西踞 , 两山之间 , 实为胜地 。 倾垣废宇 , 荆棒璐塞 。 奄宅狐狸 , 人迹不到 。 追于本朝皇统年口 , 时有圆通道信禅师越 自汾阳天宁 ⑦退居 , 道过交城 。 合县父老勤恳 留师 , 请兴是寺 。 师拘与意 , 特为驻锡 。 相亲经营 , 兴寐岩冗 , 伤材甄瓦 , 曾不少置 。 十 余年间 , 起罗汉堂及法堂 、 茶堂 、 方丈 、 虚明之轩 , 广传严事 , 遂成名刹 。 师乃故绛 ⑧太平 里人 , 俗姓张氏 。 贞元 ⑨末年升堂辞众 , 枷跌而逝 , 寿七十八 。 口师云亡 , 法席久虚 。 先皇帝大定二年。 , 有具眼师名曰觉体 , 斯乃磁州大明禅师宝公 神足 。 既已得法 , 还 归故乡交城却波 。 未口下车 , 奈林 人暨仁智淳 , 捧持府尹及转运使两衙请疏 , 丐师住持 , 继圆通事 , 师即隐遁西山石壁 。 居无几何 , 细素踵门 , 复申前意 。 师恕忆念初发足 , 时年 二十七 , 恍然路左遇一异僧 , 附耳言曰 “ 四十二岁 , 向此西北 , 山蓝缘热 。 ” 师即省悟 。 以 年计之 , 合如符契 , 由是蟠然从众而至 。 师既住事 , 大振宗风 , 诸方袖子 , 闻风云会 , 士 。 。 Alcibiades 高亮 五台 研究 》 年第 期 民咨承 , 户外履满 。 又于隙地创起普光 、 观音二堂 。 直山开轩 , 榜曰 “ 明秀 ”‘ 一 日 , 策杖 信步芝溪 , 见有毖泉 , 意可疏决 , 以资灌溉 , 得众数百 。 穷源浚导 , 应镭飞口 , 枝分脉引 , 大丰蔬果 , 今宝塔岩即滥筋处 , 越明年春 , 放赐院名 “ 圆明禅院 ”。 永为十方栖禅之所 , 大 明禅师示以戒约谓 “ 虽小师 , 法嗣不许继 , 居必口十方得口之人 , 吾言必行 , 吾宗不泯 。 ” 师 察严训 , 奉以周旋 , 不敢失坠 。 师姓郭氏 , 十有一年九月二 日 , 说揭甫毕 , 恬然而坐 逝 。 。 监院圆祥与众计议 , 谓离口北神口口居圆光庵主 , 道法通明 , 可以嗣事 。 及资 府尹 、 槽 台之疏 , 恳请逾月 , 然后从之 。 训道以口 , 齐众以律 , 凡百主张 , 克 肖师口 。 七年之中 , 增 建祖堂 、 僧寮 、 客馆 、 口口之厨 。 能事既毕 , 不居其功 , 拂袖离山 , 遂游东海 , 师姓程氏 , 玉亭定远 , 。实师之乡 。 监院圆宗怅望高踪 , 邀口口及乃口高人梗阳 ⑩居士李公宗清议立宗主 , 居士特举积翠庵 主善满禅师 , 岩居八年 , 未尝出山 , 木餐涧饮 , 更无余事 。 况焉神山 , 亲为伯仲 , 若嗣先 师 , 保能继口 。 众 口和附 , 以为知人 。 奉两衙疏口口敦清 , 师逃深山 , 莫知其处 。 居士与 众披险 , 冲冒虎狼 , 仅而获遇 , 力请至院 , 龟勉当仁 , 号为称职 , 徒众倍增 。 数几一口修 大雄阁 、 三门 、 茶寮 、 大像三躯 , 庄严逾旧 。 师谓大众 “ 我佛有言 , 佛法须得国王大臣相 与弘护 , 乃能不坠 。 ” 即遣监院宗真上人躬捧书疏口都 , 祈请皇叔冀王为功德主 。 即已得请 , 则又具录 。 振古迄今 , 山门兴修 , 师资相承 。 祈勒贞石 , 以告后人 , 建工成就 , 艰难之意 , 王又咨许 。 乃命门人 , 三川朱澜 , 为之作记 。 澜奉钧命 , 取其所录 , 次而书之 。 不敢加饰 庶几 , 观者以为得实 。 大定二十七年十月时 日谨记 。 明昌元年九月二十二 日 皇叔开府仪同三司 冀王 立石 住持十方圆明禅院传法嗣祖沙门 善满 同立石 宣武将军行交城县令上骑都尉进封广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照信校尉行交城县尉武骑尉 信武将军行交城县主簿骑都尉富春县口国口食邑三百户 宋公秉直 粘割 孙俨 知事 圆祥 崇义 本安 口字 义深 善念 义提 义口 义口 本印 本明 本深 闲镜 归清 祖英 元顺 圆付 本凝 本玉 本圭 圆贞 圆行 宝净 本净 圆贞 本口 本莹 宿德 圆口 行清 义本 义流 东呆 本戒 惠进 勤旧 善因 智淳 善理 能忍 祖海 本文 祖净 圆远 圆良 宗真 义祯 口永 善恒 汾阳 毕城口口 。 。 Alcibiades 高亮 《五台 山研究 》 年第 期 注释 ①朱澜一一生平不详 。 据文内 “ 三川朱澜 ” , 似为金三川县 治所在今宁夏固探县西北 人 。 ②赵磁 —生平不详 。 据前冠衔曾任黄铁 铜 院使 。 据明洪武 《太原志 》 《永乐大典 》卷 弓】交城县条 “ 黄铁出于县北一百二十里 , 元朝不曾煽炼 , 亦不知去处 。 ” ③汉乾佑一 一据明洪武《太原志 》, 王山圆明寺 “ 汉乾佑二年建 ” , 即五代后汉高祖乾佑二年 , 公元 年 。 而此处有 “ 重建 ” 字样 。 ④自在一一唐 比丘 。 参禅宗六祖慧能得法 , 住并州佛寺 , 广有徒众 , 为一方物望所归 。 ③⑥白鹿 、 卧牛一一清康熙八年 《交城县志 》 白鹿山 , 在县东北十里 , 山下有白鹿泉 , 盖昔有白鹿 刨地得泉故名 。 卧牛山 , 在县东北七里 , 形似卧牛故名 。 ⑦汾阳天宁一一明万历 《汾州府志 》卷十六 “ 汾阳县天宁寺 ” 条 “ 唐始建寺 , 名大中 。 宋汾阳善昭 禅师住持 , 名太子院 。 国朝洪武十八年大加修建 , 更名天宁寺 ” 据 《圆明院记 》及 《体公塔铭 》, 金代已 有 “ 汾阳天宁 ” 之称 。 ⑧故绛一一今新绛县 。 金兴定二年 升绛州为晋安府 , 因有故绛之称 。 ⑨贞元一一金海陵场王 〔完颜亮 年号 , 公元 一一 年 。 ⑩先皇帝大定二年一一按金世宗卒于大定二十九年 正月 , 据文尾 “ 大定二十七年十月时 日谨 记 ” , 此处称 “ 先皇年大定二年 ” , 应为金章宗明昌元年 立石时改动 。 大明禅师宝公 一 一 , 金代曹洞宗名僧 。 金贞元三年 住磁州大明寺 , 故称大明 宝 。 得法弟子有王山体 、 仁山恒等 。 ⑩奈林一一奈林村 , 在央王山脚下 。 ⑩西山石壁一一交城县城西山 石壁山 永宁寺 , 唐代以前称石壁寺 , 即今玄中寺 。 ⑩坐逝一一按 《体公塔铭 》 “ 复 大定 十一年 , 退居天宁 , 十三年 ⋯ ⋯九月二 日 , 果口成 , 沐浴枷 跌而逝 。 ” 与此十一年九月二 日坐逝有悖 。 ⑩玉亭定远一一地名待考 。 ⑩梗阳一一古城名 , 故址在清源县 〔今清徐县 城南 。 ⑩皇叔冀王一一金章宗完颜景之叔完颜永功 一一 。 按受封 “ 冀王 ” 系章宗即位后事 , 此 文文尾有 “ 大定二十七年十月时谨记 ” , 其时世宗 永 功之父 , 景之祖父 尚健在 , 此称谓应为明昌元年 立石时添改 。 附件 王 山 十 方 圆 明 禅院 第二代体办禅师琳铭 并序 中奉大夫行石 州刺使兼知军事陈留郡开 国侯食 邑 一千户食实封一 百 户赐紫金鱼袋边元勋 ①撰 自达磨西来传佛心印于中国 , 至卢能六代 , 遂敷枝布叶 , 各化一方 。 源析流分 , 别为 五派 。 ②五派之中 , 唯洞山孤硬 , 铜头铁额 , 不妄嗣人 。 本朝奄有区寰 , 北方禅派得五之三 。 于中镌谕未悟 , 唯青州一瓣香 , 云覆广被 , 非二 派所及 。 师青州 ⑧之嫡孙 , 磁州 ④之骥子也 。 俗姓郭氏 , 太原交城县却彼社里人 。 家世业农 , 。 。 Alcibiades 高亮 Alcibiades 高亮 【嘉諭】对别人的告语的敬称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富累千金 。 师生之夕 , 白气充庐 。 后值兵革 , 父丧母亡 , 居产荡尽 , 师与兄俱鞠于族人 。 髻 年居圆觉 邑 , 览裴口序 , ⑥性深信入 。 时与群儿牧牛郊桐 , 则聚砂成塔而礼 , 敷草为座而禅 , 见者无不惊异 。 而里人加以口境试之 , 调谑屡至 , 师终无喜温 , 但呼空王佛而 已 。 弱冠出 俗 , 礼当县汾阳里口众院 ⑥净慧大德为师 , 训名觉口 。 口统三年 , 诵经通 , 授僧服 。 询诸誉 旧 , 知母不死 , 乃哀叹曰 吾幼不天 , 长口细流 , 岂可终遗吾亲哉 遂誓于神明 , 愿求母 四方 , 不计寒暑 , 期必得之 。 不半载 , 行至赵 , ⑦果获母所在 。 时母年誉颐 , 寄食它人 。 师 购负口口 。 寂水重欢 , 增辉桑梓 。 人谓师之孝 , 感动天而天弗违矣 。 于是嘱兄终养 , 口下 行脚 。 初渴定林 ⑧开禅师 , 林举僧问曰 地口口之 , 且道彼悟处 。 师云 悟与不悟 , 总不干它 。 林云 实则得 。 口云 和 尚眼在甚处 林弹指口口 。 师云 口将石火 , 当天明遂行 。 至卫 , ⑧礼浮图山 ⑩平禅师 。 一 日 , 观佛牙次 , 师口 此何佛牙 山云 请尚座与它安名 。 师云 盖天盖地 , 口便休去 。 又至南京 法云禅师处 。 一 日 , 因雨入室 , 云问 檐前滴雨声 。 师便捆掌 。 云口口口么 口且道落甚处 。 师又捆 。 云云 一夜落花雨 , 满城流水香 。 师云 云收口出时如何 云呵 呵大笑 。 师作礼而出 。 又至东平 渴普照月禅师 。 照间 世尊拈花 , 迩叶微笑 , 章旨如何 师便撼禅床 。 照乃 竖起拂子 。 师口口口如何 口乃挂起拂子 , 便出 。 明 日 , 照又间 昨 日公案且止 , 今 日事 作莫口口绕禅床一匝 , 便出 。 照云 已有三千棒口 。 师云 口尚道甚么 照拈棒便打 。 师 以手承云 和 尚年尊 , 恐烦神用 , 且容转身通气 。 拂袖便口 。 照云 只恐口是玉 , 是玉也 太奇 , 别有机缘 。 末至灵岩。宝和 尚处 。 。执侍久之 , 岩口 如何是空劫前 自己 师云 无人口得口口云 口存向背 , 已落今时 。 不犯功勋 , 子何不道 师拟据对 。 岩云 待汝开 口 , 堪作甚么 且 口 。 它 日入室 , 岩口速道 。 师云 向上一路 , 千圣不传 。 岩云 画饼不充饥 。 自后室中多 口不会 。 岩迁住仰 山 , 。问师 是所口口口口口佛祖无因识得渠 , 汝作其生会 。 师不对而出 。 山 ⑩执之云 汝其急口对我耶 师云 鹤腾霄汉出银笼 。 山口 又向何处去 师拱而立 。 山 云 子将谓别有邪 师遂下拜 。 从此孜孜问道 , 不间寒暑 , 师事宝公 。 初口口口口仰山 , 终 口大明 。 三栖丛林 , 曾无异意 。 一 日 , 入水寮 , 睹挂柱香口口然顿彻 目 。 述渴曰 大尽三 十 日 , 小尽口十九 。 木人来借 问 , 石女遥招手 。 四维上下雪漫漫 , 溪花嫩竹和烟柳 。 明乃口可 。 洞 山宗风 , 玉线金口口口室中最口口细 。 师以道望轶群 , 升为座首 。 且禅 宗礼制 , 指口口口口纲矣 。 正隆五年重九 日 , 辞大明 , 时口三十有九 。 明以玉环赠及 , 其颂日 十年 同在钓鱼船 , 倚岸随流但信缘 。 今口独携句线去 , 万 重 山 里口头边 。 嘱送达曙 。 至离城 , ⑩遂过上党遁迹口口山属南北兵踞 , 寺中僧徒口难解散 , 金界抵园 , 鞠为茂草 。 师口览胜概 , 傍徨止息 。 荃梗疏泉 , 顿还旧贯 。 六年 , 乡中细素愿开发耳 目 , 拳 拳恳请 。 师因感睦州省母 , ⑩翻然而来栖息是山 。 未久 , 访道之士云臻鳞集 , 垒鱼粥鼓 。 香 云灯月 , 仪设具备 。 口口法味 , 无不厌袄 。 是刹创 自汉乾佑间 , 续有信公开山于皇统 。 虽粗加增修 , 而未有名额 。 大定二年 , 朝 · · Alcibiades 高亮 《五台 研究 》 年第 期 迁赐号曰十方圆明禅院 。 师为营建普光堂 、 明秀轩 、 观音西堂 、 牲寿寮 、 涅般堂 , 璧门膏 腆几三百亩 。 五年 , 受太原府运官。债 、 僧道录疏请出世 , 为国开堂 。 续受汾阳节使乌公 之请 , 兼领天宁禅寺 。 是刹乃无业。佛院之故基 , 至师十三代也 。 历口年深 , 净土芜没 。 师 尽志竭力 , 口故为新 , 刻塑瑞像及观音三士 , 盛为庄严 。 观口口 自河东禅客罕游之地 , 专 尚讲学 , 所谓北律者也 。 自师倡导 , 汾晋禅流可与江左比 。 复十一年 , 退居天宁 。 十三年七月 , 有僧智口者 , 欲迁治开山信公 先师灵塔 。 师笑谓 曰 且止 , 候九口 , 当与予同葬 。 至九月二 日 , 果口成 , 沐浴枷跌而逝 。 留渴曰 住世五十三年 , 更无一法留传 。 谁信强名 曰 道 , 又言玄之又玄 。 入海泥 牛消息断 , 嘶风木 马我不 然 。 茶毗之 日 , 白云满山 , 香风馥郁 , 现舍利无数 。 十五 日 , 门人建舍利塔 , 面院西口口 以口口之侧口公亦预焉 。 从治命也 , 寿五十三 , 僧腊三十四 。 嗣法二人 , 曰圆光 、 善口 。 口 众九人 。 董华严 、 般若二会 , 问道者二千余人 。 有 《语录 》一编 , 《华严规兼带集 》一编 , 现行于世 。 元勋与师为空 门友 , 嗣法光禅师口口 。 十五年 , 口请铭之 , 铭 曰 汾水之 阳 ⑥ 子 夏之 东 ⑩ 有 山 穿崇 口泉渊冲 不 陋 不 丰 禅伯之宫 作之者谁 价唯体公 凡今之人 执有口空 师之口道 口口昨 中 饭青州髓 堪大 明胸 汾晋讲学 口 为长雄 入海数沙 自替 自聋 法雨 一润 既 了且聪 如甘露味 饮者不 同 师之口兮 口口 丽 穿 师之去兮 变化犹龙 谁为去来 系之吉曲 谁其有之 得似清风 勒铭 贞石 传载无穷 大元至元口年岁次丙子八月吉 日建 ⑧ 自在王山十方大圆明禅寺第二十八代住持 、 传法嗣祖沙门野云海印立石书篆 本县杨玉 长男润美 刊 注 释 ①边元勋 《山西通志 》 清光绪刊 卷 “ 丰州人 。 父贯道 , 辽时举进士第一 。 元勋与弟元恕 、 元 鼎青有名 , 号 “ 三边 ” 。 登天会十年 进士 , 终河间路转运使 ” 。 此处载边元勋任金石州刺使职 , 清 光绪刊 《永宁州志 · 职官 》、 清乾隆明万历 《汾州府志 · 职官 》均无载 , 此或可补方志之缺 。 ②此 “ 五派 ” 二字原碑作 “ ” ③青州 今山东青州 。 这里指金代曹洞宗名僧希辨 一辨 — , 以曾驻锡青州天宁寺 、 普 照寺称名 。 ④磁州 今河北磁县 。 这里指金代曹洞宗名僧宝和 尚 — , 青原十九世裔 。 以曾驻锡磁 州大明寺称名 , 一称大明宝 ⑤裴口序 裴口 , 应指裴休 一 , 唐河东闻喜人 , 历官兵部侍郎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宣武 军节度使 , 迁昭义 、 河东 、 凤翔 、 荆南节度等 。 宿信佛教 , 随圭峰宗密学华严 , 宗密著经疏 , 每请裴休为 之撰序 , 世称 “ 河东大士 ” 。 武宗灭佛 , 裴以重臣维护 , 不数年始得恢复 。 ⑥汾阳里口众院 交城县西汾阳村惠众院 , 宋雍熙四年 创建 , 清顺治十四年 迁建村 东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拆除无存 。 · 。 《五台山研究 》 年第 期 ⑦赵 地名 , 位置不详 。 或指晋南赵城县 , 今洪洞县赵城镇 。 ⑧定林 高平县定林寺 。 ⑨卫 旧县名 , 今河南浚县西南 , 元初废 。 ⑩浮图山 在今河南浚县城南 公里处 , 今名浮丘山 。 上有千佛寺 , 寺内有千佛洞 , 有唐至明石刻造 像 。 南京 今河南省开封市 。 ⑩东平 今山东省东平县 。 ⑩灵岩 山东长清县灵岩寺 。 北魏建寺 , 为高僧辈出的大型佛教丛林 。 宝和 尚 即大明宝 。 参见注释 ④。 ⑩仰山 在今北京西山 。 明 · 《帝京景物略 》 “ 去京八十里 , 从磨石 口 , 西过隆恩寺“ 一是名仰山 , 山上有栖隐寺 ” 。 ⑩山 仰山 , 这里为宝和 尚的代称 。 ⑩大明 大明寺 , 指磁州大明寺 。 参见注释 ④。 ⑩离城 应即晋东南黎城 。 ⑩睦州省母 睦州 , 古地名 , 有二 。 一在今湖北长阳 , 隋置唐废 一在今浙江淳安 , 隋置 , 北宋改名 严州 。 此处 “ 睦州省母 ” 或为成语 , 其典故不详 。 前文有 “行至 ‘赵 ’ , 果获母所在 ” 句 。 囱僚 碑别字 。 义未详 。 汉 《曹全碑 》有僚 ” 僚 字 。 汾阳节使乌公 —指金汾州军节度使乌古论蒲鲁虎 。 见清乾隆刊 《汾州府志 》卷八 。 天宁禅寺 指汾阳天宁寺 。 据明万历刊 《汾州府志 》卷十六 〔汾阳县天宁寺 〕 “ 唐始建寺 , 名大中 。 宋汾阳善昭禅师住持 , 名太子院 。 ⋯ ⋯国朝洪武十八年大加修建 , 更名天宁寺 。 ” 与此处金已称天宁寺有 悖 。 ⑩无业 一 晚唐禅宗名僧 , 穆宗溢大达国师 。 另明万历刊 《汾州府志 》〔右塔寺 〕 在城西 五里 。 唐为开元寺 , 无业禅师住化于此 。 无业 ⋯ ⋯阅经清凉山寺 , 振锡南下 , 至于西河 , 初止众香佛刹 , 州牧董叔经延住开元精舍 ⋯ ⋯ 。 ” 由此证知无业初止众香寺 , 后移开元寺 , 而未及天宁寺 。 存疑 。 ⑧信公 道信禅师 。 据金朱澜 《圆明院记 》碑 , 金皇统间从汾阳天宁寺退居王山圆明寺 , 其时圆明寺 “ 倾垣废宇 , 荆棒翁塞 , 奄宅狐狸 , 人迹不到 ” , 已为荒废状态 , 故有 “ 开山信公 ” 之说 。 ⑩汾水 清代 初期 以前 , 汾河 自交城县东南过境 , 北距王山圆明寺约 公里 , 故有汾水之阳之称 。 ⑩子夏 子夏山 , 在文水县境 。 因有 卜商 字子夏 遣迹名山 。 ⑩至元口年岁次丙子 ⋯ ⋯建 元惠宗至元二年 , 公元 年 。 此处所谓 “ 建 ” 系重书重刊 。 原文撰 于金大定十五年 , 公元 年 。
/
本文档为【金_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院记_与_第二代体公禅师塔铭并序_碑】,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