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

2012-05-11 12页 doc 80K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6590

暂无简介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环境影响评价》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书玉 主编 环工2011 罗浩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P1 2、环境的基本特性:P2 (1)整体性与区域性 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区域性: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具...
《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
《环境影响评价》 高等教育出版社 陆书玉 主编 环工2011 罗浩 第一章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P1 2、环境的基本特性:P2 (1)整体性与区域性 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区域性:指的是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间范围的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2)变动性和稳定性 变动性:指在自然的、人类社会行为的、或两者共同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 稳定性: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功能的特性,也就是说,环境结构与状态在自然状态的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调节功能使这些变化逐渐消失,环境结构和状态得以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 (3)资源性与价值性 资源性: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要求环境有相应的付出,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投入,为人类社会生存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这就是环境的资源性。 价值性:环境具有资源性,当然就具有价值性。 3、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的效应。P5 4、环境影响的分类:P5 (1)按影响的来源分类: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和累积影响 直接影响及间接影响: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对人类社会或其他环境的直接作用,而由这种直接作用诱发的其他后续结果则为间接影响。 累积影响:指当一项活动与其他过去、现在及可以合理预见的将来的活动结合在一起时,因影响的增加而产生的对环境的影响。 (2)按影响效果分类: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不利影响是指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影响。反之,对人群健康、社会经济发展或其他环境的状况有消极的阻碍或破坏作用的影响,则为不利影响。 (3)按影响程度分类:可恢复影响和不可恢复影响 可恢复影响: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可逐渐恢复到以前面貌的影响。 不可恢复影响:是指造成环境某特性改变或某价值丧失后不能恢复的影响。 5、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系统的识别、预测和评估。P6 6、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P7 (1)建设项目概况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状况 (3)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分析和预测 (4)环境保护措施及其经济、技术论证 (5)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6)对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7、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和导向功能。P8 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已有的客体作出价值判断。 评价的基本形式之二,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对讲形成的客体的价值作出判断。 评价另一种基本形式,是将同样都具有价值的客体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其中哪一个是更有价值,更值得争取的,这是对价值序列的判断,也可称为对价值程度的判断。 在人类活动中,评价最为重要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功能是导向功能,以上三种功能都隶属于这一功能。 8、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P10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强化环境管理 (3)为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9、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指把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P11 10、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主要特征:P14 (1)具有法律强制性 (2)纳入基本建设程序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也规定,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计划部门方可批准建设项目设计任务书。 (3)评价对象偏重于工程项目建设 (4)分类管理 (5)评价资格实行审核认定制 11、环境:指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对环境结构和状态,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由国家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和批准的技术;是国家环境政策在技术方面的具体体现,也是执行各项环境法规的基本依据。P15 12、环境标准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P15 (1)环境标准是制定环境规划和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 (2)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 (3)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4)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13、环境标准体系:按照环境标准的性质、功能和内在联系进行分级、分类,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P16 14、环境标准体系:(分为两级、7种类型)P16 (1)环境质量标准: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环境介质中的有害物质和因素所规定的容许容量和要求,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尺度,以及有关部门进行环境管理,制定污染排放标准的依据。 环境质量标准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优先地方标准) 地方环境质量标准是地方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对某些标准的更严格要求,是对国家标准的补充、完善和具体化。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根据环境质量要求,结合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技术要求,对于污染源排入环境的有害物质和产生的有害因素所做的控制标准,或者说是排入环境的污染物和产生的有害因素的允许的极限或排放量(浓度)。 它对于直接控制污染源,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环境质量目标的重要手段。 (3)环境基础标准 在环境标准体系中它处于指导地位,是制定其他环境标准的基础。 (4)环境方法标准 (5)环境标准样品准备 (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7)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5、环境标准之间关系:P18 环境质量标准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主要依据。污染物排放标准是实现环境质量标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环境基础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中的指导性标准,是制定其他各种环境标准的总原则、程序和方法。而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样品标准和环保仪器设备标准是制定、执行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重要技术根据和方法。它们之间关系是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 16、1979年中国第一次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其中规定扩建、改建、新建工程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此中国正式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P21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 2、环境影响分类筛选:P25 (1)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敏感的、不可逆的、综合的或以往尚未有过的。这类项目需要编写全面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2)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的项目:新建或扩建工程对环境可能产生有限的不利影响,这些影响是较小的或者减缓影响的补救措施是很容易找到的,通过规定控制或补救措施是可以减缓对环境的影响。这类项目可直接编写环境影响报告表,对其中个别环境要素或污染因子需要进一步分析的,可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报告。 (3)填写环境影响登记表的项目:对环境不产生不利影响或影响极小的建设项目,只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3、承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持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证书》P26 甲、乙两级 实行评价人员持证上岗 4、评价大纲是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总体设计,应在开展评价工作之前编制。评价大纲由建设单位向负责审批的环境保护部门申报,并抄送行业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根据情况确定评审方式,提出审查意见。P26 5、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P26 各级主管部门和环保部门在审批环境报告书时应贯彻下述原则: (1)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2)审查该项目是否贯彻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利用谁补偿”的原则; (3)审查该项目是否符合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和城市总体发展规划; (4)审查该项目的技术政策与装备政策是否符合国家规定; (5)审查该项目环评过程中是否贯彻了“在污染控制上从单一浓度控制逐步过渡到总量控制”,“在污染治理上,从单纯的末端治理逐步过渡到对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在城市污染治理上,要把单一污染源治理与集中治理或综合整治结合起来”。 6、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体分为三个阶段:P28 第一阶段为准备阶段,主要工作为研究有关文件,进行初步的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筛选重点评价项目,确定各单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等级,编制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为正式工作阶段,其主要工作为工程分析和环境现状调查,并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 第三阶段为报告书编制阶段,其主要工作为汇总、分析第二阶段工作所得到的各种资料、数据,得出结论,完成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 7、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一级评价最详细,二级次之,三级较简略)P28 (1)建设项目的工程特点(工程性质、工程规模、能源及资源的使用量及类型、源项等)。 (2)项目所在地区的环境特征(自然环境特点、环境敏感程度、环境质量现状及社会经济状况等)。 (3)同家或地方政府所颁布的有关法规(包括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难)。 8、环评大纲的内容:P29 (1)总则 (2)建设项目的概况 (3)拟建项目地区环境简况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5)环境现状调查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 (7)评价工作成果清单 (8)评价工作组织、计划安排 (9)经费概算 9、原则上调查范围应大于评价地区。P30 10、环境现状调查的方法主要有:搜集资料法、现场调查法和遥感法。P30 (1)搜集资料法: 特点:应用范围广、收效大,较节省人力、物力、时间。 局限性:只能获得第二手资料,往往不全面,需要补充。 (2)现场调查法: 特点: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可弥补搜集资料法的不足。 局限性:工作量大、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较多,往往受季节、仪器设备条件的限制。 (3)遥感法: 特点:从整体上了解环境特点,特别是人们不易开展环境现状调查的地区的环境状况。 局限性:受资料判读和分析技术的制约,产生精度不高、不宜用于微观环境状况调查。 11、环境现状调查的内容:P31 (1)地理位置; (2)地貌、地质和土壤情况,水系分布和水文情况,气候与气象; (3)矿藏、森林、草原、水产和野生动植物、农产品、动物产品等情况; (4)大气、水、土壤等的环境质量状况; (5)环境功能情况(特别注意环境敏感区)及重要的政治文化设施; (6)社会经济情况; (7)人群健康状况及地方病情况; (8)其他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资料。 12、环境影响预测阶段和时段:P31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分为三个阶段(即建设阶段、生产运营阶段、服务期满或退役阶段)和两个时段(即冬、夏两季或丰、枯水期)。所有预测工作在原则上应于此相应。但对于污染物排放种类多、数量大的大中型项目,除预测正常排放情况下的影响外,应预测各种不利条件下的影响(包括事故排放的环境影响)。 13、预测范围应等于或略小于现状调查的范围。P31 14、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写原则:P32 (1)环境影响报告书应该全面、客观、公正,概括地反映环境影响评价的全部工作,评价内容较多的报告书,其重点评价项目另编分项报告书,主要的技术问题另编专题报告书。 (2)文字应简洁、准确,图表要清晰,论点要明确。大(复杂)项目应有总报告和分报告(或附件),总报告应简明扼要,分报告要把专题报告、计算依据列入。环境影响报告书应根据环境和工程特点及评价工作等级进行编制。 15、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的基本要求:(看看)P32 (1)环境影响报告书总体编排结构; (2)基本数据可靠; (3)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合理; (4)结构观点明确、客观可信; (5)语言通顺、条理清晰、文字简练、篇幅不宜过长; (6)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应有评价资格证书。 16、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点:(看看)P33 (1)总论: ①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的由来; ②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目的; ③编制依据; ④评价标准; ⑤评价范围; ⑥控制及保护目标。 (2)建设项目概况 ①建设规模; ②生产工艺简介; ③原料、燃料及用水量; ④污染物的排放量清单; ⑤建设项目采取的环保措施; ⑥工程影响环境因素分析。 (3)环境现状(背景)调查: ①自然环境调查; ②社会环境调查; ③评价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背景)调查; ④地面水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⑤地下水质现状(背景)调查; ⑥土壤及农作物现状调查; ⑦环境噪声现状(背景)调查; ⑧评价区内人体健康及地方病调查; ⑨其他社会、经济活动污染、破坏环境现状调查。 (4)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①建设项目污染源预估; ②评价区内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②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③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④土壤及农作物环境影响分析; ⑤对人群健康影响分析; ⑥振动及电磁波的环境影响分析; ⑦对周围地区的地质、水文、气象可能产生的影响。 (6)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及建议; ②废水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③对废渣处理及处置的可行性分析; ④对噪声、振动等其他污染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⑤对绿化措施的评价及建议; ⑥环境监测制度建议。 (7)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简要分析: ①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②建设项目的环境效益; ③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 (8)结论及建议 ①评价区的环境质量现状; ②污染源评价的主要结论,主要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 ③建设项目对评价区环境的影响; ④环保措施可行性分析的主要结论及建议; ⑤从三个效益统一的角度,综合提出建设项目的选址、规模、布局等是否可行。建议应包括各节中的主要建议。 (9)附件、附图及参考文献: ①附件主要有建设项目建议书及其批复,评价大纲及其批复; ②附图,在图、表特别多的报告书中可编附图分册,一般情况下不另编附图分册。若没有该图对理解报告书内容有较大困难时,该图应编入报告书,不入附图; ③参考文献应给出作者、文献名称、出版单位、版次、出版日期等。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技术 1、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有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P36 2、环境影响因子识别:对人类某项活动(如某项建设工程)进行环境影响识别,首先要弄清楚该工程影响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状况.确定还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工程的组成、特性及其功能、结合工程影响地区的特点,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选择需要进行影响评价的环境因子。P36 3、环境影响程度识别:P37 工程建设项目对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可用等级划分来反映,按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类分别划级。 (1)不利影响:常用负号表示,按环境敏感度划分。 ①极端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无法替代、恢复与重建的损失,此种损失是永远的,不可逆的 ②非常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严重而长期的损害或损失,其代替、恢复和重建非常困难和昂贵,并需很长的时间。 ③中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损害或破坏,其替代或恢复是可能的,但相当困难且可能要较高的代价,并需比较长的时间。 ④轻度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的轻微损失或暂时性破坏,其再生、恢复与重建可以实现,但需要一定的时间。 ⑤微弱不利:外界压力引起某个环境因子暂时性破坏或受干扰,此级敏感度中的各项是人类能够忍受的,环境的破坏或干扰能较快地自动地恢复或再生,或者其替代与重建比较容易实现。 (1)有利影响:一般用正号表示,按对环境与生态产生的良性循环,提高的环境质量,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程度而定等级,例如亦可分5级,即微弱有利;轻度有利;中等有利;大有利;特有利。 4、核查表法的多种形式:P38 (1)简单型清单:仅是一个可能受影响的环境因子表,不作其他说明,可作定性的环境影响识别分析,但不能作为决策依据。 (2)描述型清单:比简单型清单多环境因子如何度量的准则。 (3)分级型清单:在描述型清单基础上又增加对环境影响程度进行分级。 5、具有环境影响识别功能的方法还有核查表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等。P38 6、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分为:(看看)P39 (1)以专家经验为主的主观预测方法 (2)以数学模式为主的客观预测方法 (3)以实验手段为主的实验模拟方法 7、环境影响预测方法:P39 (1)数学模式方法 分为0维(完全混合模型)、一维、二维、三维,以及稳态、非稳态 (2)物理模拟预测方法 这类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采用实物模型(非抽象模型)来进行预测。方法的关键在于原型与模型的相似。相似通常要考虑:几何相似、运动相似、热力相似。动力相似。 ①几何相似:就是模型流场与原型流场中的地形地物(建筑物、烟囱)的几何形状、对应部分的夹角和相对位置要相同,尺寸要按相同比例缩小。 ②运动相似:就是模型流场与原型流场在各对应点上的速度方向相同,并且大小(包括平均风速与湍流强度)成常数比例。 ③热力相似:就是模型流场的温度垂直分布要与原型流场的相似。 ④动力相似:就是模型流场与原型流场在对应点上受到的力要求方向一致,并且大小成常数比例。 (3)对比法与类比法 ①对比法:通过对工程兴建前后,对某些环境因子影响机制及变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 ②类比法:即一个未来工程(或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以通过一个已知的相似工程兴建前后对环境的影响订正得到。 (4)专业判断法 某些因果关系太复杂,找不到适当的预测模型,或由于时间、经济等条件限制,不能应用客观的预测方法,由此只能用主观预测方法。 8、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矩阵法图形叠置法、网络法、动态系统模拟法。P42 第四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水体污染: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的影响可使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透明度等)、物理化学性质(温度、氧化还原电位、电导率、放射性、有机和无机物质组分等)、水生物组成(种类、数量、形态和品质等),以及底部沉积物的数量和组分发生恶化, 破坏水体原有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水体污染。P60 2、水体污染源分为点污染源和非点污染源:P60 点污染源:由城市和乡镇生活污水和工业企业通过管道和沟渠收集和排入水体的废水。 非点污染源:又称面源,指分散或均匀地通过岸线进入水体的废水和自然降水通过沟渠进入水体的废水。 3、计算:(4-1)P61 4、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可分为:耗氧有机污染物、营养物、有机毒物、重金属、非金属无机毒物、病原微生物、酸碱污染物、石油类、热量和放射性核素等。P65 5、水体自净:水体可以在其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自身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受纳的污染物浓度不断降低,逐渐恢复原有的水质,这个过程叫水体自净。P66 6、水体自净可看作是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的过程。P66 7、水体中有机物的生化降解呈一级反应。P67 8、复氧有大气复氧和光合作用。P70 9、计算:完全混合模型(注意单位)、一维和多维模型(注意单位)及例题:P71—73 0维、一维条件:(1)河流充分混合段(2)污染物为持久性污染物(3)河流恒定流动(4)废水连续稳定排放 10、当某一断面上任意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比介于0.95至1.05之间时为已达到横向混合。P73 11、建立S-P模型有如下基本假设:P73 (1)河流中的BOD的衰减和溶解氧的复氧都是一级反应; (2)反应速度是定常的; (3)河流中的耗氧是由BOD衰减引起的,而河流中的溶解氧来源则是大气复氧。 12、计算式子符号物理含义:(4-39)(4-40)P74 13、氧系数K1的估值:P83 实验室测定值修正法 两点法 14、K2的估值:P84 奥-多公式 欧文斯经验式 丘吉尔经验式 15、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四个阶段:P89 第一为准备阶段,包括了解工程设计、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定评价级别和评价范围、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纲,在这阶段还要做些环境现状调查和工程分析方面的工作; 第二阶段是评价工作的重头,详细开展水环境现状调查和监测,做仔细的工程分析,在此基础上评价水环境现状; 第三阶段根据水环境排放源特征,选择或建立和验证水质模型,预测拟议行动对水体的污染影响,并对影响的意义及其重大性作出评价,并且研究相应的污染防范对策; 第四阶段是提出污染防治和水体保护对策,总结工作成果,完成报告书,为项目监测和事后评价做准备。 16、地表水影响评价等级的划分:根据拟建项目排放的废水量、废水组分复杂程度、废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和衰减变化特点以及受纳水体规模和类别,将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P89 17、《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把水域功能分为五类:P89 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 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 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 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同一水域兼有多类功能的,依最高功能划分类别。有季节性功能的可分季划分类别。 18、评价因子:P92 19、计算:(4-81)(4-82)P93 20、水质参数的标准型指数单元大于“1”,表明该水质参数超过了规定的水质标准,已经不能满足适用功能的要求。P94 21、预测条件的确定:P95 (1)预测范围:由于地表水水文条件的特点,其预测范围与已确定的评价范围相一致。 (2)预测点的确定:为了全面反映拟建项目对该范围内地表水环境影响,一般选以下地点为预测点。 ①已确定的敏感点; ②环境现状监测点,以利于进行对照; ③水文条件和水质突变处的上、下游,水源地,重要水工建筑物及水文站附近 ④在河流混合过程段选择几个代表性断面; ⑤排污口下游可能出现超标的点位附近 (3)预测时期:地表水预测时期分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三个时期。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预测自净能力最小和一般的两个时期环境影响。 一级: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 二级:平水期、枯水期 三级:枯水期 (4)预测阶段:一般分建设过程、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服务期满后(如矿山开发、垃圾填埋场等) 22、河流的简化:矩形平直河流,矩形弯曲河流和非矩形河流等三类。P97 23、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评价:P97 (1)评价重点和依据的基本资料 (2)判断影响重大性的方法 (3)对拟建项目选址、生产工艺和废水排放的评价 (4)消除和减轻负面影响的对策 常用消减措施: ①对拟建项目实施清洁生产、预防污染和生态破坏是最根本的措施;其次是就项目内部和受纳水体的污染控制方案的改进提出有效的建议。 ②推行节约用水和废水再用,减少新鲜水用量;结合项目特点,对排放的废水采用适宜的处理措施。 ③在项目建设期因清理场地和基坑开挖、堆土造成的裸土层应就地建雨水拦蓄池和种植速生植被,减少沉积物进入地表水体。 ④施用农用化学品的项目,可通过安排好化学品施用时间、施用率、施用范围和流失到水体的途径等方面想办法,将土壤侵蚀和进入水体的化学品减至最少。 ⑤应采取生物、化学、管理、文化和机械手段一体的综合方法。 ⑥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利用人工湿地控制非点源污染。 ⑦在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的流域,通过排污交易保持排污总量不增长。 (5)提出评价结论 24、计算:(4-89)P98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即超过了空气的稀释、扩散到能力,使大气质量恶化,给人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不良影响。P102 2、空气污染源: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的发生源称之为空气污染源。P102 3、空气污染源按污染源形式分成点源、面源、线源和体源。P102 点源是以单位时间排放的物质量(如t/a,kg/h,g/s等),或者以单位时间排放的污染物体积表示(如m3/s); 线源源强是以单位时间、单位长度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表示的[如g/(m·s)]; 面源源强是以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排放的污染物的量表示的[如g/(m2·s)]。 4、大气扩散:排放到大气中的空气污染物,在大气湍流的作用下迅速地分散开来,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扩散。P105 5、一般情况下,大气湍流的强弱取决于热力和动力两因子。P105 6、大气稳定度和污染:烟流形状(看看)P106 7、污染系数=风向频率/平均风速 P109 8、计算:(5-1)P111 9、稳定度分为:强不稳定类A、不稳定类B、弱不稳定类C、中性D、弱稳定E、稳定F。P116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P133 (1)弄清楚建设项目概况,进行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获得有关源参数(排污种类、源强、源高、排放方式、排放温度、排烟速度等)资料,对源进行排放评价。 (2)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与评价,获得本底浓度值,对评价区的环境现状进行评价。 (3)评价区地形和气象资料的收集和观测,取得大气环境预测所必须的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资料。 (4)评价区大气扩散规律的研究,取得评价区的大气扩散参数,并选择适用于评价区的烟气抬升高度模式及大气扩散模式。 (5)评价区污染浓度预测。 (6)确定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作出结论,提出预防和改善大气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1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依据:根据拟建项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以及当地应执行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因素,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分为三级。P133 12、环境空气质量划分的三个功能区:P134 一类区,主要使用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二类区,主要适用于城镇规划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局名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主要适用于特定工业区。 13、污染源调查内容:P135 14、点源调查统计内容:P135 15、大气污染调查方法:现场实测,物料衡算法,经验估算法(计算):P136 物料恒算法:是指运用质量守则定律核算污染物排放的标准。 16、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监测点位置的布设方法:P138 (1)网格布点; (2)同心圆多方位布点发; (3)扇形布点发; (4)配对布点法; (5)功能分区布点法。 17、一般来说,一、二级的评价项目不得少于二期(夏季、冬季),三级的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必要时也应做二期。P139 18、计算:P141 19、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P141 (1)建设项目概况及工程分析; (2)建设项目周围地区的环境概况; (3)边界层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5)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环境经济损益分析; (7)评价结论和对策。 第六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第七章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噪声: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不需要的声音。P182 2、环境噪声: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P182 3、环境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P182 4、环境噪声源大体可分为四类:P182 (1)工厂噪声,如鼓风机、汽轮机、织布机、冲床等发出的噪声; (2)建筑施工噪声,如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卷扬机和推土机等发出的声音; (3)交通噪声,包括汽车、火车、船舶汽笛和飞机等所产生的噪声; (4)社会生活噪声,例如人群大声喧哗、高音喇叭和收放机等发出过强的声音。 5、人耳能觉察的频率在20~20000Hz间。P183 6、计算:(7-3)(7-4)(7-6)P183 7、等效连续A声级:考虑了某一段时间内的噪声随时间变化的特性,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并以一个A声级值去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P189 8、昼夜等效声级:噪声在夜间对人影响更为严重,将夜间噪声进行增加10dB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24小时A声级的平均值。(计算)(7-17)P190 9、统计噪声级:P190 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 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及,相当于噪声的平均值; 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背景值。 10、传播过程中的衰减:传播距离、空气吸收、阻挡物的反射与屏障等影响。P190 11、计算(7-23)(7-24)P193 12、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工作程序:P197 第一阶段是开展现场踏勘、了解环境法规和标准的规定、确定评价级别与评价范围和编制环境噪声评价工作大纲; 第二阶段是开展工程分析、收集资料、现场监测调查噪声的基线水平及噪声源的数量、各声源噪声级与发声持续时间、声源空间位置等; 第三阶段是预测噪声对敏感点人群的影响,对影响的意义和重大性作出评价,并提出削减影响的相应对策; 第四阶段是编写环境噪声影响的专题报告。 13、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P197 (1)按投资额划分拟建项目 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2)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3)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4)受拟建项目噪声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14、整段P198 15、噪声评价工作范围:P199 噪声环境影响的评价范围一般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1)点声源拟建项目边界往外200m内的评价范围; (2)线声源两侧各200m范围内; (3)对于拟建飞机场,主要飞行跑道两端各15km、侧向2km内的评价范围一般能满足一级评价的要求。 16、获得噪声源数据方法:类比测量法和引用已有数据。P200 首先考虑类比测量法。评价等级为一级,必须采用类比测量法。 17、环境噪声现状监测:(了解)P200 对于工矿企业的改扩建项目可监测现有车间和厂区的噪声情况;新建项目则只调查厂界及环评区的噪声水平。 18、WECPNL为计权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用于评价航空噪声。P202 19、国内噪声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有六个方面:P207 (1)根据拟建项目多个方案的噪声预测结果和环境噪声标准,评述拟建项目各个方案在施工、运行阶段噪声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超标状况(以敏感区域敏感点为主)。 (2)分析受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包括受超标和不超标噪声影响的人口分布)。 (3)分析拟建项目的噪声源和引起超标的主要噪声源或主要原因。 (4)分析拟建项目的选址、设备布置和设备选型的合理性;分析建设项目设计中已有的噪声防治对策的适应性和防治效果。 (5)为了使拟建项目的噪声达标,评价必须提出需要增加的、适用于该项目的噪声防治对策,并分析其经济、技术的可行性。 (6)提出针对该拟建项目的有关噪声污染管理、噪声监测和城市规划方面的建议。 20、噪声防治对策:P209 (1)从声源上降低噪声 a、改进机械设计以降低噪声; b、改革工艺和操作方法以降低噪声; c、维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 (2)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降低噪声 a采用“闹静分开”和“合理布局”的设计原则,使高噪声设备尽可能远离噪声敏感区; b、利用自然地形降低噪声; c、合理布局噪声敏感区中的建筑物功能和合理调整建筑物平面布局,即把非噪声敏感建筑或非噪声敏感房间靠近或朝向噪声源; d、采取声学控制措施,例如对声源采用消声、隔振和减振措施,在传播途径上增设吸声、隔声等措施。 (3)通过评价提出的各项噪声防治对策,必须符合针对性、具体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原则。 第八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P216 (1)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开发区的选址合理性分析 (3)开发区的总体布局合理性分析 (4)开发区规模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5)区域开发土地利用与生态适宜度分析 (6)拟定开发区环境管理体系规划 2、环境容量:指某环境单元允许承纳的污染物的最大数量。P217 3、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在某一区域环境范围内,为了达到预定的环境目标,通过一定的方式,核定主要污染物的环境最大允许负荷,并以此进行合理分配,最终确定区域范围内各污染源允许的污染物排放量。P218 4、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化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即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P225 5、确定区域环境目标应考虑的问题:P238 (1)选择恰当的环境保护目标要考虑规划区环境特征、性质和功能; (2)选择环境目标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有利于环境质量的改善; (4)考虑人们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 (5)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要同步协调。 第九章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生态影响评价: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P241 2、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P242 3、生态演替:是在某个地段上,随时间的改变,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会被另一个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所取代,最终建立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或进入顶级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这种改变过程即称为生态系统的演替。P242 4、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理P243 (1)保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 (2)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产能力; (3)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 (4)关注特殊性问题; (5)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可大致分为生态环境影响识别、现状调查与评价、影响预测与评价、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四个步骤。P246 6、中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P246 (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级别和范围; 对于1、2、3级评价项目,要以重要评价因子受影响的方向为扩展距离,一般不能小于8~30km、2~8km和1~2km;对于线性工程,两侧各距200m。 (2)生态环境影响识别; (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包括基本特征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收集。 社会经济现状调查:包括社会结构情况调查、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移民问题的调查、自然资源量的调查。 (4)生态现状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从生态完整性的角度评价现状环境质量,即注意区域环境的功能和稳定状况;用可持续发展观点评价自然资源现状、发展趋势和承受干扰的能力;植被破坏、荒漠化、珍稀濒危动植物物种消失、自然灾害、徒弟生产能力下降等,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及产生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5)生态影响预测; (6)生态影响的减缓措施和替代方案 (A)制定减缓措施的原则: a、凡涉及到珍稀濒危物种和敏感地区等类生态因子发生不可逆影响时,必须提出可靠的保护措施和方案 b、凡涉及到尽可能需要保护的生物物种和敏感地区,必须制定补偿措施加以保护 c、对于再生周期较长,恢复速度较慢的自然资源损失要制定补偿措施 d、对于普遍存在的再生周期短的资源损失,当其恢复的基本条件没有发生逆转时,不必制定补偿措施 e、需制定区域的绿化规划 (B)实施减缓措施的途径:从生态环境的特点及其保护要求考虑,主要采取的保护途径有:保护(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和政策)、恢复(通过事后努力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或环境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补偿(这是一种重建生态系统)和建设(采取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具有更高环境功能的生态系统的措施)。 (C)生态演替:主要是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多方案比较,这种替代方案原则上应达到于原拟建项目或方案同样的目的和效益,并在评价工作中应描述替代项目或方案的优点和缺点。 7、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论述)P257 (1)图形叠置法(生态图法) (2)生态机理分析法 (3)类比法 (4)列表清单法 (5)质量指标法(综合指标法) (6)景观生态学方法 (7)系统分析法 (8)生产力评价法 (9)生物多样性定量评价 第十章 社会经济环境影响评价 第十一章 文化环境影响评价 结束语——环境影响评价展望 1、生命周期评价:对产品从最初的原材料采掘到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使用,以及产品用后处理过程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和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P309 2、累积影响评价:指对累积影响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系统地识别和评价,并提出适当的预防或减缓措施的过程。P310 3、环境风险评价:指人类的各种开发行动所引发的或面临的危害(包括自然灾害)对人体健康、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系统等所造成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评估,并据此进行管理和决策的过程。P331 1 / 12
/
本文档为【《环境影响评价》考试知识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