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章 硝化反应1

2012-05-10 50页 pdf 390KB 88阅读

用户头像

is_226457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章 硝化反应1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 第三章 硝化反应 学习目标: z结合磺化反应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法学 习硝化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加深对硝化反 应历程、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z结合具体化合物对工业上常用的混酸硝化 法的基本计算和基本操作进行深入的学习 并加以掌握。 第一节 硝化慨述 z一、硝化概念 z1. 被取代基团。2. 硝化产物。 z二、硝化目的 z1. 硝基可以转化为其他取代基; z2. 利用硝基的强吸电性,使芳环上的其他 取代基活化,易于发生亲核置换反应; z3. 利用硝基的极性,赋予精细化工产品某 ...
第三章 硝化反应1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 第三章 硝化反应 学习目标: z结合磺化反应的相关知识,采用类比法学 习硝化反应的基本原理,以加深对硝化反 应历程、动力学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z结合具体化合物对工业上常用的混酸硝化 法的基本计算和基本操作进行深入的学习 并加以掌握。 第一节 硝化慨述 z一、硝化概念 z1. 被取代基团。2. 硝化产物。 z二、硝化目的 z1. 硝基可以转化为其他取代基; z2. 利用硝基的强吸电性,使芳环上的其他 取代基活化,易于发生亲核置换反应; z3. 利用硝基的极性,赋予精细化工产品某 种特性。 z4. 某些芳族硝基化合物尚有一些其他用途。 例如,硝基苯或间硝基苯磺酸钠在某些生 产过程中可作为温和的氧化剂;2,4,6-三硝 基甲苯(TNT),三硝基苯酚等是重要的炸药。 T N T 烈性炸药 浓农药 医药应用化妆品 军事应用 聚酰胺树脂 三、硝化反应的特点 z1. 在进行硝化反应的条件下,反应不可 逆; z2. 硝化反应速率快,是强烈放热反应,放 热量是126kJ / mol。 z3. 多数情况下,反应物和硝化剂不能完全 混溶,常分为有机层和酸层。 四、常用硝化 1. 稀硝酸硝化 z稀硝酸的硝化能力较低,常用于含有强的第一类 定位基的芳香族化合物的硝化。例如,酚类、酚 醚类、茜素和某些N-酰化芳胺等。这时所用的硝 酸约过量10~65%。 z反应在不锈钢或者搪瓷设备中进行。 2. 浓硝酸硝化 z反应中硝酸浓度降低,减缓了硝化反应速度,且 增加了氧化反应。只用于少数硝基化合物的制备。 z这种硝化一般要用过量许多倍的硝酸。 z3. 浓硫酸介质中的均相硝化 z当被硝化物或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是固 态时,多将被硝化物溶解在大量的浓硫酸 中,然后加入硝酸或混酸(硝酸和硫酸的混 合物)进行硝化。 z4. 非均相混酸硝化 z当被硝化物和硝化产物在反应温度下都呈 液态,且难溶或不溶于混酸时,常采用非 均相的混酸硝化法。 z5. 有机溶剂中硝化 z对在混酸中易被磺化的化合物,在溶剂中 用硝酸硝化。 z优点:避免使用大量的硫酸作溶剂;可用 不同的溶剂以改变硝化产物异构体的比例。 z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二氯甲烷、二氯乙烷、 乙酸或乙酐等。 z6. 气相硝化法 z在较高温度下,反应物和硝化剂均在气态 下进行反应。 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z一、硝化剂类型 硝化剂概念。 主要硝化剂: z硝酸、混酸、硝酸盐和硫酸、硝酸和醋酸 或醋酐的混合物、有机硝酸酯、氮的氧化 物。 1. 硝酸 (1)离解特点: 纯硝酸、发烟硝酸和浓硝酸很少离解,主要以分 子形态存在。 (2)离解方式: z水分多,如70%以下的硝酸,按下式离解。 2HNO3 H2NO3 + + NO3 H2NO3 + H2O + NO2 + NO3HNO3 H2O + H3O (3)氧化能力 硝酸在较高温度下分解而具有氧化能力。 +2HNO3 -H2O N2O5 N2O4 [O] (4)使用限制 单用硝酸作为硝化剂,浓度的变化及影响。 z2. 混酸 z(1)概念。 z(2)反应平衡式 H2SO4 + HNO3 HSO4 + H2 NO3 H2 NO3 H2O + NO2 H2O + H2SO4 H3O + HSO4 总式: 2H2SO4 + HNO3 2HSO4 + H3O + NO2 z(3)优点 z硫酸对水的亲和力比硝酸强,可减少或避 免硝酸被反应生成的水稀释,提高硝酸的 利用率。 z硝酸被硫酸稀释后,其氧化能力降低,不 易产生氧化副反应; z腐蚀性降低,可采用铸铁设备操作, z(4)混酸中水的影响 z加水增加了HSO4-和H3O+离子,抑制了 NO2+的生成。稀释硫酸浓度至85%时, NO2+离子浓度开始下降。硫酸浓度为15~ 70%时,只存在NO3-和分子态硝酸。 z(5)混酸中硝酸比例的影响 z硝酸的百分含量对NO2+离子影响。 z硝酸浓度<11%,全部离解为NO2+离子。 z3-1 混酸中硝酸离解为NO2+的转化率随含量的变化 硝酸% 5 10 15 20 40 60 80 90 100 转化率% 100 100 80 62.5 28.8 16.7 9.8 5.9 1 z3. 硝酸的乙酸酐溶液 z(1)包含组分: zHNO3、H2NO3+、CH3COONO2、 CH3COONO2H+、NO2+、N2O5。 z(2)硝化特点: z①、硝化能力强,可在低温下进行硝化反 应,适用于易被氧化和为混酸分解的硝化 反应; z②、乙酸酐对有机物有良好的溶解性,可 使反应处于均相,其酸性很小。一些容易 被混酸中硫酸破坏的有机物,可在此硝化 剂中顺利的硝化。 z③、硝化反应生成的水可使乙酸酐水解生 成乙酸,所需要硝酸的量不必过量很多。 z(4)使用方法 z常用浓度:含硝酸10~30%的乙酸酐溶液。 z使用前临时配制。 z(3)硝化范围:广泛用于芳烃、杂环化合物、 不饱和烃、胺、醇以及肟的硝化。 4(CH3CO)2O + 4HNO3 6d C(NO2)4 + 7CH3COOH +CO2 z(5)其他溶剂 z乙酸、四氯化碳、二氯甲烷或硝基甲烷等。 z硝酸在这些有机溶剂中能缓慢产生NO2+,反 应比较温和。 z4. 有机硝酸酯 z(1)使用条件:在碱性介质或者酸性介质 中进行。 z(2)优点: z反应可在完全无水介质中进行。 z硝化不能在酸性条件下反应的化合物。如 酮、腈、酰胺、甲酸酯、磺酰酯以及杂环 化合物等。 z(3)常用试剂:硝酸乙酯。 z5. 氮的氧化物 z(1)三氧化二氮 z①制备:由一氧化氮和氧反应制得,或者 由一氧化氮与四氧化二氮反应制得。 z②适用条件: z在硫酸中对芳烃无硝化能力。 z主要在路易斯酸催化下进行亚硝化。 z(2)四氧化二氮 z①酸性条件下的离解 N2O4 + 3H2SO4 NO2 + NO + H3O + 3HSO4 z②水的影响 水/硫酸=0.53(摩尔比)时,不产生NO2+。 z③使用条件 过量硫酸存在时,低温使芳烃硝化。一般在 常温(20~24℃)硝化苯、甲苯、氯苯等。 z(3)五氧化二氮 z①高介电常数溶剂中的离子化 z② N2O5在硝酸中的离解 N2O5 + 2H2SO4 2NO2 + H2O + 2HSO4 N2O5 NO2 + NO3 z6. 硝酸盐与硫酸 z(1)反应式 z(2)常用硝酸盐:硝酸钾、硝酸钠。 z(3)配比:硝酸盐:硫酸=(0.1~0.4):1 (质量比)。 z按照这种配比,硝酸盐几乎全部生成NO2+。 z(4)适用范围;适用于难硝化芳烃的硝化。 如苯甲酸、对氯苯甲酸等。 MNO3 + H2SO4 HNO3 + MHSO4 二、硝化剂的活泼质点 z1. 可以产生活泼质点的硝化剂 z(1)活泼质点的产生: z已经证实,多数硝化剂参加硝化反应的活性质 点为硝基阳离子。 z具有X-NO2通式的化合物,都可以产生NO2+。 X-NO2 X + NO2 HNO3 + 2H2SO4 NO2 + + H3O + + 2HSO4 - z(2)硝化能力: z分子中X的吸电能力越强,形成NO2+离子的 倾向越大,硝化能力也越强。 z各种硝化剂的硝化能力见103页表3-2。 2. 硝酸的活泼质点 z(1)无水硝酸产生活泼质点的特点 z纯硝酸,仅有1%的硝酸转化成NO2+,末解 离的硝酸分子约占97%,NO3-约1.5%, H2O约0.5%。 z(2)水分的影响 z当硝酸中水分增加时,硝化和氧化速度均 降低,但前者降低更多,氧化副反应相对 增加。浓硝酸在高温下氧化性特强。 (3)稀硝酸的活泼质点 z①活泼质点: z在稀硝酸中的活性质点不是NO2+,而是硝酸中存 在痕量(5×l0-4mol-1)的亚硝酸离解产生的NO+(亚硝 基阳离子)。 NO+ + OH -HNO2 z②反应历程: zNO+进攻芳环生成亚硝基化合物l,随即被 硝酸氧化成硝基化合物2,同时又产生 HNO2。 ③无亚硝酸的反应历程和特点: z只有待硝酸与此类化合物发生氧化反应, 生成少量的亚硝酸后,反应才能进行。 z但NO+的亲电性比NO2+弱得多,只有活性 高的芳环才用稀硝酸硝化。这时硝化反应 速度与芳烃及亚硝酸的浓度成正比。 三、硝化反应动力学 z1. 均相硝化动力学 z(1)在有机溶剂中硝化 z①芳香族化合物的硝化历程: HNO3 + H H2 NO3 快 (1) NO2 + ArH Ar H NO2 慢 (3) Ar H NO2 ArNO2 +H 快 (4) H2 NO3 NO2 + H2O 慢 (2) ②无水条件下的反应 z对于活泼的芳香族化合物,当反应系统中 不含水的时候,硝化反应是零级反应。 ③有水的影响 z增加的水的含量,反应级数逐渐由零级变 成一级。当水和纯硝酸的摩尔比接近0.22 时,硝化反应速度与芳烃浓度的关系转变 为一级反应。 (2)在浓硝酸中硝化 z①反应级数: z当硝基苯、对硝基氯苯或1-硝基蒽醌在大大 过量的浓硝酸中硝化时,硝化速度服从一 级动力学方程式。 v = k [ArH] ②亚硝酸杂质的影响 z在浓硝酸中常存在少量亚硝酸杂质,它常 以N2O4的形式存在,当其浓度增大或加入 水分时。将生成少量N2O3。 2N2O4 +H2O N2O3 + 2HNO3 z N2O4及N2O3均可发生离子化。 z NO3-和NO2-都可以使H2+NO3脱质子化,阻碍了反 应的进行。 N2O4 NO + NO3 N2O3 NO + NO2 z③尿素的使用 z在浓硝酸中硝化时,加入尿素可以破坏亚 硝酸,增加硝化速度: CO(NH2)2 + 2HNO2 + 3H2O + 2N2CO2 (3)在浓硫酸中硝化 z①反应速度与硫酸浓度的关系 z硝基苯或蒽醌在浓硫酸介质中的硝化是一 个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式如下: zv = k [ArH] [HNO3] zk值是表观反应速度常数,其大小与硫酸浓 度相关。对芳烃类进行硝化时,发现当硫 酸浓度在90%左右时,反应速度常数为最 大值。 表3-1 在不同浓度硫酸中的硝化速度常数 (25℃) 化合物 90%硫酸k 100%硫酸k k(90%)/k(100%) 苯基三甲基铵盐 2.08 0.55 3.8 对氯苯基三甲基铵 盐 0.333 0.084 4.0 对硝基氯苯 0.432 0.057 7.6 硝基苯 3.22 0.37 8.7 蒽醌 0.148 0.0053 47 2. 非均相硝化动力学 z(1)概念:被硝化物与硝化剂介质互不相 溶的液相硝化反应,称为非均相硝化反应。 例如,苯或甲苯等的混酸硝化就是典型的 非均相硝化反应。 z(2)反应环境:主要在两相的界面处或者 酸相中进行,在有机相中反应很少 (<0.001%),甚至可以忽略。 (3)甲苯的硝化反应 zA 甲苯由有机相扩散至两相的界面。 zB 甲苯由相界面扩散至酸相。 zC 在扩散至酸相的同时,甲苯与硝化剂反 应生成一硝基甲苯。 zD 一硝基甲苯通过酸相扩散返回至两相界 面。 zE 一硝基甲苯从相界面扩散至有机相。 zF 硝酸从酸相向有机相扩散,在扩散途中与 甲苯进行反应。 zG 生成的水扩散至酸相。 zH 部分硝酸从相界面扩散至有机相。 (4)混酸的硫酸浓度变化的影响 z甲苯一硝化的初始反应速度对logk作图得到的曲 线(k为反应速度常数) (25℃,2500r • min-1)。 ①缓慢型,也称动力学型。 z特点:芳烃主要在酸相中发生反应,在相界面上反 应的数量很少。化学反应的速度是整个反应的控制 阶段。 甲苯在62.4~66.6%硫酸中的硝化,动力学方程: Ra = k [HNO3] [T]a zRa :单位体积的反应速度,mol·L-1·s-1; z k:均相反应的反应速度常数,L·mol-1·s-1; z [HNO3] ,[T]a:硝酸浓度和酸相中的甲苯浓 度,mol·L-1。 ②快速型,也称慢速传质型。 z 特点:反应主要在酸膜中或者两相的边界 层上进行。芳烃向酸膜中的扩散速度成了 整个硝化反应过程的控制阶段。即反应速 度受传质控制。 z甲苯在66.6~71.6%硫酸中硝化,动力学方 程如下: zRa =αK [T]a zα: 单位酸相容积的交界面积,cm2; zK: 总传质系数,cm·s-1。 z [T]a:酸相中的甲苯浓度,mol·L-1。 ③瞬间型,也称快速传质型。 z 特点:反应速度快,反应在两相界面上发生。 z甲苯在71.6-77.4%硫酸中硝化,动力学方程 如下(与传质和化学反应速度有关): zRa =α(Dk [HNO3] )1/2 [T]a zα:单位酸相容积的交界面积,cm2; z k:均相反应的反应速度常数,L·mol-1·s-1; zD:甲苯在酸相中的扩散系数,cm2·s-1。 z一般来说,芳烃在酸相中的溶解度越大, 反应速度受动力学控制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影响非均相硝化反应速度的因素中,硫 酸浓度是重要的。 四、硝化反应历程 z1. 混酸硝化 NO2 NO2 П络合物 NO2 H 快 NO2+ H σ络合物 慢 z2. 稀硝酸硝化 z硝化反应速度与芳烃和亚硝酸的浓度成正 比。 zv = k [ArH] [HNO2] z由此推出亚硝化反应历程如下: ArH + HNO2 ArNO + H2O ArNO + HNO3 ArNO2 + HNO2 z3. 在酸酐中硝化 z除了NO2+正离子外,质子化的硝酰乙酸也 可发生亲电取代。 + CH3COONO2H O2N + CH3COOH + H z4. 芳烃的自位硝化 z概念:在已有取代基位置上,除氢以外对 其他基团的取代硝化反应。 R + Y R Y Y + R z5. 汞存在时的氧化硝化 z苯在汞的存在下,用稀硝酸硝化,反应历 程如下: Hg(NO3)2 HgNO3 + HNO3 HgNO3 N2O4 NO + Hg(NO3)2 NO NO N N + NO3 N N H2O OH + N2 + H OH HNO3 OHO2N + H2O 五、影响因素 z1. 被硝化物的性质 z(1)苯环取代基的影响 z①苯环上有供电子基。 z②苯环上连有吸电子基。 z③一般来说,带有吸电子基,主要生成 间位异构体,同时硝化产品中邻位异构 体的生成量往往远比对位异构体多。 (2)稠环硝化 ①萘的一硝化主要得1-硝基萘。蒽醌环一硝化时 硝基主要进入α位,少部分进入β位,同时生成 部分二硝基蒽醌。 O O z②吡咯、呋喃和噻吩 z在硝酸-醋酐中,硝基进入电子密度较高的α 位。 O S N H 呋喃 噻吩 吡咯 硝酸-乙酸酐溶液 z③咪唑环混酸硝化时,硝基进入4或5位。 氮原子上有甲基时,硝基主要进入5位。 N N CH3 4 5 1 2 3N N H 4 5 1 2 3 z④吡啶环硝基进入β位。喹啉不易在吡啶 环上引入硝基,只在苯环上引入。 N N 2. 硝化剂 (1)硝化剂的选择 z易于硝化的有机物可选用活性较低的硝化剂。 难于硝化的有机物适合选用强硝化剂进行硝化。 (2)硝化剂浓度的影响 z在浓度低和配比小的情况下,硝化反应不易发 生。反之,则易于进行,甚至生成多硝基化合 物。 (3)混酸组成的影响 z混酸内硫酸的浓度越大,其硝化能力越强。 z对于极难硝化的物质,还可采用三氧化硫与硝 酸的混合物作硝化剂,以提高硝化速度。 z混酸的硝化能力越强,则硝化产物的邻、对位 (或间位)选择性越低。如加适量水,使NO2+变成NO2-H2O+,后者活性低,位置选择性增强。 z向混酸中加入适量磷酸,可增加对位异构体的 收率。 (4)硝化介质的影响 z①带有强供电基的芳烃化合物在非质子溶剂中 硝化,得到较多邻位异构体。在质子化溶剂中 硝化得到较多对位异构体。 z②原因:在质子化试剂中反应,富电子原子易 被氢键溶剂化,增加取代基的体积,使邻位取 代受到空间位阻的影响。 3. 温度 (1)均相硝化反应中温度的影响 z影响反应速度和生成物异构体的比例。 z一般易于硝化和易发生氧化副反应的芳烃(如: 酚,酚醚等)可采用低温硝化,含有硝基或磺 基等较稳定的芳烃应在较高温度下硝化。 (2)在非均相系统中温度影响 z硝化温度升高,对扩散系数增高、被硝化物和 产物在酸相中的溶解度增加、由HNO3离解成 NO2+的量增多、硝化反应速度常数增大等都 将影响。正因如此,硝化速度常数随温度的变 化是不规则的。 z(3)安全影响 z混酸中的硫酸被反应生成的水稀释还将产生稀释 热,稀释热量约为反应热的7.5~10%。苯的一硝 化反应热可达142kJ/mol。一般芳环一硝化的反 应热也有约126kJ/mol。 z如热量不能及时移除,势必会使反应温度迅速上 升,引起副反应;同时还将造成硝酸的大量分 解,产生大量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 4. 搅拌 z(1)搅拌的作用 z甲苯在小型设备中进行非均相硝化,转数从 300r·min-1提高到1100 r·min-1,转化率快速增 加,转数超过1100 r·min-1时,转化率即无明 显变化。 z工业生产中的转数,随硝化锅体积(1~4m3)或 直径(约0.5~2m)的大小而定,通常要求在 100~400 r·min-1范围内。 z环式或泵式硝化器的转数:2000~3000 r·min-1。 z(2)搅拌的安全操作 5. 相比与硝酸比 z(1)相比概念:相比是指混酸与被硝化物 的重量比,有时也称酸油比。 z(2)相比的影响 z相比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时,不仅有利于反 应热和稀释热的分散和传递,同时可明显 加快硝化速度,大大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 z工业上常用的一种方法是向硝化器中加入 一定量上批硝化的废酸来增加相比。 (3)硝酸比的概念:硝酸和被硝化物的摩尔 比。 z理论上两者应是等当量的,但实际上硝酸的 用量往往高于理论量。 z采用混酸为硝化剂时,易硝化的物质硝酸过 量1~5%,难硝化的物质需要过量10~20%或 更多。 6. 硝化副反应 z(1)主要副反应:多硝化,氧化和生成配 合物。 z(2)避免多硝化方法:控制混酸的硝化能 力、硝酸比、循环废酸的用量、反应温度 和采用低硝酸含量的混酸。 (3)氧化 ①氧化的发生 z主要是在芳环上引入羟基。如甲苯一硝化 生成硝基酚类。 ②处理手段 z硝化后分离出的粗产品硝基物异构体混合 物必须用稀碱液充分洗涤,除去硝基酚 类,否则,在粗产品脱水和用精馏法分离 异构体时有爆炸危险; z在生产中要严格控制硝化条件,防止硝酸分解, 必要时可加入适量的尿素破坏硝酸分解产生的二 氧化氮。 z硝化器上应配有良好的排气装置和吸收二氧化氮 的装置,以利于二氧化氮气体的及时排出。此 外,硝化器安装防爆孔以防意外。 4CO(NH2)2 + 3N2O4 + 8H2O + 7N24CO2 (3)有色配合物的生成 z①配合物结构式: z②相应现象:硝化液往往出现颜色变深、 发黑发暗现象。 C6H5CH3 2ONOSO3H 3H2SO4 z③原因:硝酸用量不足。 z④处理方法:45-55℃补加硝酸以破坏配 合物。若温度高于65℃,因体系放热使温 度上升至85-90℃,生成深褐色树脂状物 质,则无法处理。 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硝化慨述 三、硝化反应的特点 四、常用硝化方法 第二节 硝化反应基本原理 1. 硝酸�(1)离解特点:�纯硝酸、发烟硝酸和浓硝酸很少离解,主要以分子形态存在。�(2)离解方式: 二 、硝化剂的活泼质点 ③无亚硝酸的反应历程和特点: 三 、硝化反应动力学 (2)在浓硝酸中硝化 (3)在浓硫酸中硝化� 表3-1 在不同浓度硫酸中的硝化速度常数(25℃) 2. 非均相硝化动力学 (3)甲苯的硝化反应步骤 (4)混酸的硫酸浓度变化的影响 四 、硝化反应历程 五、影响因素 (2)稠环硝化�①萘的一硝化主要得1-硝基萘。蒽醌环一硝化时硝基主要进入α位,少部分进入β位,同时生成部分二硝基蒽醌。 2. 硝化剂 (3)混酸组成的影响� (4)硝化介质的影响� 3. 温度 (2)在非均相系统中温度影响 4. 搅拌 5. 相比与硝酸比� 6. 硝化副反应
/
本文档为【第三章 硝化反应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