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打_字的来源及读音考

_打_字的来源及读音考

2012-05-03 4页 pdf 1MB 6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1431

暂无简介

举报
_打_字的来源及读音考 第 24 卷 第 2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4 No.2 2011 年 3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r. 2011 —————————————— 收稿日期:2010 - 10 - 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YY044)。 第一作者简介:王耀东(1970-),男,甘肃陇西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语言学文献。E-mail: wyd197049@163.com....
_打_字的来源及读音考
第 24 卷 第 2 期 宁 波 大 学 学 报(人 文 科 学 版) Vol. 24 No.2 2011 年 3 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 Mar. 2011 —————————————— 收稿日期:2010 - 10 - 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7BYY044)。 第一作者简介:王耀东(1970-),男,甘肃陇西人,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古代语言学文献。E-mail: wyd197049@163.com.cn “打”字的来源及读音考 王耀东,敏春芳 (北京语言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历代都有人谈关于打字的问题。明末清初黄生认为,打由提(dǐ)字音转而来;清初李因笃认为, 挞字变声调减笔画就成了打;王力先生认为,打读丁雅切与方言无关,把打的音变列入“偶然性”一类。 其实,打字汉代就有,是朾的俗字。打字本音德冷切或都挺切,读如丁雅切是唐五代西北的方音现象,敦 煌文献和现代西北方音均可为证。打的丁雅切后来上升为通语,南宋以后进入韵书,而德冷切或都挺切的 读音则保留在吴语等方言中。 关键词:打;提;挞;朾;敦煌文献;西北方音 中图分类号:H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124(2011)02 - 0036 - 04 欧阳修《归田录》卷下首先提出关于打字的 问题,①此后历代都有学者谈论打字,或读音, 或词义,或来源。其中来源问题和读音问题一直 没有定论。本文拟在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别 人未曾利用过的文献材料,对这两个问题作全面 的探讨。 一、打字的来源问题 1. 黄生《字诂》“打”字条:“古无打字,《说 文》打(都挺切)②乃徐铉新増者。按:古止借 提字为上声(典礼切),如《史记》(《文帝纪》) ‘以冒絮提文帝(《刺客传》)’,‘以药嚢提荆轲 (《吴王濞传》)’,‘以博局提杀吴太子’,其义皆 即打字,为古今音转,故后人续制打字为用尔。” 今按:黄生认为打由提(dǐ)字音转而来, 此说有误。《说文·手部》:“提,挈也。从手是 声。”《说文通训定声·手部》:“提,假借为 擿。③”[1] 擿古音定母锡部,提古音禅母支部, 禅母古读定,而支锡是阴入对转,所以擿提二字 读音极相近,符合假借条件。唐宋以来的注家多 用掷字注提字。《战国策校注》卷九:“是时侍医 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吴师道引鲍彪注: “提,擿也。”《史记索引·绛侯周勃世家》:“太 后以冒絮提文帝。”司马贞:“提者,掷也。”提 是掷义,故提掷可以并用。《韩诗外传》卷七: “果园梨栗,后宫妇人以相提掷,士曾不得一 尝。”元代王恽《玉堂嘉话》卷一:“虎岩每得一 联一咏,即提掷其帽于几龙山。”《广雅疏证·释 诂》:“《新书·连语篇》云:‘提石之者犹未肯 止。’是石为擿也。”[2] 当然,提字也含有打的意味,如《资治通 鉴·汉纪三十六·世祖光武皇帝下》:“近臣尚书 以下至见提曳。”胡三省注:“提,擿物也击之也。” 从《汉书》看,东汉时提还是掷义,没独立出打 义。如《陈遵传》:“身提黄泉,骨肉为泥。”《吴 王濞传》:“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王 莽传》:“遣虎贲武士入髙庙,拔剑四面提击。…… 百姓共提击之。”这些提字,颜师古均注为:“掷 也,音徒计反。”然而早于班固约 150 年的焦赣 已用打字了,《焦氏易林》卷一:“鼋羹芬香,染 指拂裳。口饥打手,公子恨谗。”所以,打由提 而来在逻辑上很难讲通。 再说打的本义也与提不同。《广雅·释言》: “打,棓也。”《广韵·梗韵》:“打,击也。” 东 汉王延寿《梦赋》(见宋陈仁子《文选补遗》卷 三十二)云:“捎魍魉,拂诸渠,撞纵目,打三 颅。”《方言》卷五“佥”字条,郭璞注:“今连 第 2 期 王耀东等:“打”字的来源及读音考 37 架,所以打谷者。”《搜神记》卷十八:“见犬将 升妇床,便打杀之,妇羞愧而死。”《魏书·张彝 传》:“以瓦石击打公门。” 2. 顾炎武《唐韵正》卷九:“李因笃曰:‘打 者,击物之名。若乃官府之鞭笞,师儒之楚扑, 皆挞字也。转上声又减笔作打,是借字。’” 今按:挞古音透母月部,打古音端母耕部, 语音相差较大;挞由入声转为上声没有理据,而 且挞(撻)减笔也无法成打;挞的本义是鞭打, 与打不同。所以,李因笃之说纯属臆测。 其实,打是朾的俗字。从语音方面看,打和 朾几乎相同:打古音端母耕部,朾古音定母耕部, 端定互为清浊。从意义方面看,《说文·木部》: “朾,撞也。”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三引《通 俗文》:“撞出曰朾。”[3]35《类篇》卷十八:“朾, 又都冷切,击也。”这些解释与打义相差不大。 更为重要的是,打朾二字在有些字书中释义相 同,而且打字总与木制击器有关。《广雅·释言》: “打,棓也。”《类篇》卷十六:“朾,又都梃切, 棓也。”《一切经音义》卷六引《说文》:“打,以 杖击之也。”[3]67 打字西汉就有,但《说文》《重 修玉篇》《礼部韵略》皆不收,这都明它是俗 字。《说文解字注》六篇上:“朾之字,俗作打。”[4] 出现打这个俗字的原因可能是:当朾的适用范围 扩大后,打的形体能更理想地体现字义。还有一 种可能,汉末以前只有朾,由于文献传写有误, 才有朾打之分。而汉末出现行书后,这种书体中 的木字旁很像扌,于是就出现了俗字打。 二、打字的读音问题④ 欧阳修《归田录》卷下:“今世俗言语之讹, 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缪者,惟打字尔(打丁雅 反)。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 之打。……其义主考击之打自音谪(疑当作滴) 耿。以字学言之,打字从手从丁,丁又击物之声, 故音谪耿为是,不知因何转为丁雅也。”欧阳修 之后,宋人笔记中多次提到打的读音问题。曾慥 《类说》卷十三“语讹”条:“世俗传讹,举世 同其谬者惟打字,……此字本音谪耿,不知因何 转为丁雅也。”王观国《学林》卷十:“打字世呼 作丁寡切,而字书打字唯音顶,无丁寡切之音也。 若此者,古今呼之久矣,虽欲废之不可得也。” 孙奕《示儿编》卷二十三:“《遯斋闲览》曰:‘今 士俗同讹者,岂唯打字,如不字本方鸠切,人皆 以逋骨反呼之,遍检诸韵并无此音。’”陈叔方《颖 川语小》卷下:“不本音否,又平声方鸠切,只 本音纸,打本音顶又都冷切,今所用者皆非本音 矣。” 打本音德冷切或都挺切。《归田录》:“打字 从手从丁,丁又击物之声。”欧公所说“丁又击 物之声”甚有道理,《诗·小雅·伐木》“伐木丁 丁”可为证。《经典释文·谷梁传·宣十八年》: “打音顶。”敦煌韵书残卷斯 2071 号《笺注本切 韵》上声梗韵:“打:德冷反,又都定反。”[5]《广 韵·梗韵》:“打,德冷切,又都挺切。”《切韵》 系韵书乃权威韵书,而且保存古音,所注字音当 十分可靠。不过,打字的德冷切和都挺切有些“微 殊”,因为冷是二等,而挺是四等。打从丁得声, 而丁是中古四等字,所以都挺切应该更早,陆德 明《经典释文》就只有顶音。《唐韵正》卷九: “李膺《益州记》曰:‘鼎鼻山……一名打鼻山, 山上有城,亦名鼎鼻,打鼎音近也。’今按:《旧 唐书·玄宗纪》:开元二十二年四月丁未,眉州 鼎鼻山下江水中得宝鼎,正作鼎字。”早在北宋, 人们就把打的都挺切看成方言了,《龙龛手 鉴·手部》:“打德冷反,打击也,踣也。又江外 音都挺反。”而把德冷切看成正音,《归田录》: “其义主考击之打自音谪(疑当作滴)耿。”《广 韵》列德冷切在前,而把都挺切列为“又音”亦 即此意。 王力先生的《汉语语音史》谈到语音不规则 变化时,虽然列有“方言和普通话的互相影响” 一条,[6]633 但王先生不认为打读丁雅切与方言有 关,而把打列入了“偶然性”一类,书中也未做 任何解释。[6]636-637 我们认为,打读丁雅切并非“偶然”,它和 唐五代西北方音有关。明代赵宧光:“打字胡音 丁瓦切,而世通习之,反以正音为误”(见《唐 韵正》卷九)。打字丁瓦切是胡音倒也未必,但 这个读音来源于有胡人生活的西北地区却是事 实。敦煌写本《燕子赋》:“但雀儿只缘脑子避难, 暂时留连燕舍。既见空闲,暂歇解卸。燕子到来, 即欲向前词谢。不悉事由,望风恶骂。父子团头, 38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1 牵及上下。忿不思难,便即相打。燕子既称坠翮, 雀儿今亦跛跨。两家损处,彼此相亚。若欲确论 坐宅,请乞酬其宅价。今欲据法科绳,实即不敢 咋呀。见有上柱国勋,请与收赎罪价。”[7]252 这里, “打”与“舍卸谢骂下跨亚价呀价”等字相押, 读如麻韵。“打”字的中古音韵地位是开二上声 梗韵端母,拟音是[taŋ]或[tɐŋ],它在敦煌变文中 读麻韵[ta]是鼻韵尾脱落的缘故。敦煌写本《正 名要录》是一本分别古今字形的正俗和辨别音同 字异的书,其“正行者正体,脚注讹俗”类,“罢” 下脚注“甭”。[8]读“甭”为“罢”,鼻韵尾显然 脱落了。罗常培先生认为,唐五代西北方音的一 个显著特征就是韵母“鼻收尾的消失”。[9]另外, 由于敦煌的地理处置及交通上的原因,使它在语 言上成为一个方言岛,其现代方音仍有许多唐五 代西北方音的残余:鼻尾音一律丢失,作为补偿, 主要元音变成鼻化音。[10]甚至今甘肃天水陇西一 带,有些耕部字鼻韵尾也脱落,如“耕”读如“该”。 通过考察一些语料库我们发现,从唐代开 始,打字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频率不断提 高。《归田录》卷下:“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 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 矣,盖有槌击之义也。至于造舟车者曰打船、打 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夫饷饭曰打饭, 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伞,以糊粘 纸曰打粘,以丈尺量地曰打量,举手试眼之昏明 曰打试。至于名儒硕学,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 打,而遍检字书了无此字(丁雅反者)。”唐五代 以后,由于科举考试的强大影响,当别的梗摄字 在西北方言中逐渐向通语靠拢时,打字因使用频 率太高而无法改变,故仍读丁雅切。 打字丁雅切读音的出现不晚于唐中期。《敦 煌变文集》:“(《燕子赋》)戊卷,斯 214,卷首 残缺,癸未年十二月廿一日永安寺学士郎杜友遂 书记之耳”。[7]254 此处癸未为唐贞元十九年,足证 中唐时期“打”在西北方言中已读“丁雅反”了。 都兴宙《敦煌变文韵部研究》:“打字《广韵》都 冷切,属梗韵,转家麻部也应自变文始。”[11]此 后,打的丁雅切凭借当时西北方言的优势,逐渐 向东渗透,成为北方通语。这种情况正如元代刘 玉汝《诗缵绪》卷一所言:“盖古人之正音也, 后来光岳气分而大音不全。方言里语渐以讹谬, 而为韵书者又不能正之,而一从俗音。其意惟欲 取便一时,而不知其非古矣。”后来南方一些地 方,如欧阳修的家乡江西也读打为丁雅切。而另 一些地方,这一读音甚至上升到了文读层面。吴 人潘元质在《倦寻芳·闺思》(见宋代黄升《花 庵词选》卷七)中也把打视为麻韵:“兽钚半掩, 鸳甃无尘,庭院潇洒。树色沉沉,春尽燕娇莺姹。 梦草池塘青渐满,海棠轩槛红相亚。听箫声,记 秦楼夜约,彩鸾齐跨。渐迤逦、更催银箭,何处 贪欢,犹系骄马。旋剪灯花,两点翠眉谁画。香 灭羞回空帐里,月高犹在重帘下。恨疏狂,待归 来、碎揉花打。” 对于打字的这种语音演变和流传,黄生《字 诂》有最好的说明:“(打)当是本音鼎(都挺切, 本孙愐《唐韵》),而北俗语音不正,呼丁雅反。 流转南方亦变其音,如打之平声为爹(陟邪切, 亦麻韵不定之切)。此字亦起于北俗,而中国袭 称之也。今若读《北史》、《岁时记》、《家训》诸 打字,为丁雅反则音气反顺,若读为都挺切反觉 生梗不安。可见孙愐虽列于梗韵,而时俗所呼, 文字所用,皆未必从其音也。欧公谓‘字从丁, 为击物之声,故音谪耿为是,不知何因转为丁 雅’,此盖未晰北音之染于南也。” 打的丁雅切后来进入了韵书。唐代和北宋, 受科举影响,丁雅切为韵书所不载。南宋时 期,丁雅切开始进入韵书了。《增修互注礼部韵 略·马韵》:“打,都瓦切。……又迥韵重增。” 这说明丁雅切取得了官方的认可。《六书故·手 部》:“打,都挺都冷二切,又都假切。”元代开 始,有些韵书按实际语音只收丁雅切了,《中原 音韵》卷上把打归入“家麻”。明清韵书守旧, 丁雅切和都挺切都收。《洪武正韵·马韵》:“打, 都瓦切。……又梗韵。”乾隆《钦定音韵述微》 卷十五:“打,都瓦切,击也。……谨依《广韵》 増此字,而迥韵作顶,读者仍存其旧。” 打读丁雅切后,其德冷切或都挺切仍保留在 吴语等方言中。《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上:“如 打音丁梗反,罢字音部买反,皆吴音也。”沈括 把丁梗反看作方言,那丁雅切就是正音了。这种 正音与方音颠倒的情形,陈启源《毛诗稽古编》 第 2 期 王耀东等:“打”字的来源及读音考 39 卷二十七有论述:“字音:有古音、有正音、有 俗音,古音邈然矣,……源恐数百年后,今之俗 音翻以为正音,而正音复为古音矣。……鸟本都 了切端母,今泥了切泥母,吴中土语反得之。” 同时,有些学者也看出了打字的方音与古音的关 系。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欧阳文忠记打 音本谪耿切,而举世讹为丁雅切,不知今吴越俚 人正以相殴击为谪耿音也。”朱熹之论更为通达, 《晦庵集》卷七一:“打字,今浙西呼如谪耿切 之声,亦有用去声处。大抵方言多有自来,亦有 暗合古语者。如浙人谓不为弗,又或转而为否; 闽人有谓口为苦,走为祖者,皆合古韵。此类尚 多,不能尽举也。”现代有些方言犹存古音,陇 右方言把打一拳叫顶一拳;吴方言打读为德冷 切,有人还根据打(德冷切)的同言线确定吴方 言的中心区域。[12] 注释: ① 凡未在文末出注的文献,均采用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② 凡引文中括号内的均为原注。 ③ 同“掷”。 ④ 关于打的读音,黄典诚先生写了《普通话“打”的读音》,全文 仅八百余字。结论是:“今读‘打’为 dǎ,这音是由‘打’的同 义词‘搭’或‘搨’的本音而来的。”(《辞书研究》1985 第 1 期) 钟明立先生写了《普通话“打”的读音探源》,也八百余字。钟 先生把打字溯源于唐代后期的长安口语,然后谈了宋元明清打字 的韵部归属。(《中国语文》2007 年第 5 期)黄峰先生写了《打字 的音和义》,该文主要谈了来源于江东音的打(dà),对欧阳修 提到的丁雅反(dǎ)只是提了一下。黄先生认为,打(dǎ)字 声母是 定母,韵母在敦煌变文中有一些消息,但没展开讨论。 (《古汉语研究》1998 年第 4 期)鉴于此,本文想全面探讨这个 问题,以期对诸位先生之说有所补充。 参考文献 [1]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影印道光二十八年临啸阁藏 版)[M].武汉:武汉市古籍书店,1983:514. [2] 王念孙.广雅疏证(续修 191 经部类)[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10. [3] 玄应.一切经音义(续修 198 经部小学类)[M].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影印经韵楼藏版)[M].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81:268. [5] 周祖谟.唐五代韵书集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7. [6] 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7] 王重民.敦煌变文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8] 黄征. 敦煌俗字典·《正名要录》完整图版[M].上海:上 海教育出版社,2005:587. [9] 罗常培.唐五代西北方音[M].北平:国立中研院史语所, 民国 22 年(1933):145. [10] 刘伶.敦煌方言志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1-2. [11] 都兴宙.敦煌变文韵部研究[J].敦煌学辑刊,1985(1): 44-60. [12] 李小凡,项梦冰.方言学基础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9:184-18.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 and Pronunciation of Dǎ(打) WANG Yao-dong, MIN Chun-fa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Beijing100083, China) Abstract: Dǎ(打) has been discussed in all ages. Huang Sheng regarded dǎ(打)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提(dǐ)’s pronunciation, while Li Yindu held that dǎ(打)resulted from alteration of tà(挞)’s tone and reduction of its strokes. Mr. Wang Li believed that dǎ(打)’s pronunciation of dingyaqie had nothing to do with dialect, so he put the inflection of dǎ(打) into the category of“contingency”. In fact, dǎ(打) appeare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it was the popular form of chéng(朾). dǎ(打)’s original pronunciation was delengqie or dutingqie, and dingyaqie was the dialect form in northwest China in the period of Five Dynasties, which can be verified by Dunhuang manuscripts and modern northwestern dialect. Later dingyaqie became the common pronunciation, and then it was written into rhyme books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Meanwhile delengqie or dutingqie was retained in Chinese Wu and other dialects. Keywords: dǎ(打);dǐ(提);tà(挞);chéng(朾);Dunhuang manuscripts;northwestern dialect (责任编辑 王 抒 )
/
本文档为【_打_字的来源及读音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