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唐三彩

唐三彩

2012-04-28 5页 doc 35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2287

暂无简介

举报
唐三彩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绚丽斑斓的色彩蜚声中外,深受世人喜爱。 1、 唐三彩的兴起及其原因 中国陶瓷手工业历史悠久。陶器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种施以黄、绿、褐、蓝、黑、白等多种彩釉的陶器,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或者“唐三彩器”。 唐三彩器在唐代出现的时间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约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公元650—684年)。1973年在陕西省富平县发掘的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虢王李凤墓出土的三彩器是典型的实例。此墓出土三彩双联盘1件、长方形榻2件,釉...
唐三彩
唐三彩 唐三彩是中国唐代陶瓷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绚丽斑斓的色彩蜚声中外,深受世人喜爱。 1、 唐三彩的兴起及其原因 中国陶瓷手工业历史悠久。陶器发展到唐代,出现了一种施以黄、绿、褐、蓝、黑、白等多种彩釉的陶器,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或者“唐三彩器”。 唐三彩器在唐代出现的时间一直是学术界所关注的问题。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约出现于唐高宗时期(公元650—684年)。1973年在陕西省富平县发掘的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虢王李凤墓出土的三彩器是典型的实例。此墓出土三彩双联盘1件、长方形榻2件,釉色作蓝、绿、黄三色,效果颇好,显然已是成熟的三彩器了。 唐三彩器出现后发展很快,至高宗末年,器形趋于多样化,进入武则天事情(公元684—704年)出现了以三彩釉为饰的佣和动物模型。到中宗、睿宗和玄宗开元时期(公元705—741年)步入鼎盛。唐三彩器在唐代出现并很快兴盛起来,并非偶然,它同当时的社会环境、制作釉陶的技术和社会的需求密切相关。 唐代建立以后,鉴于隋代灭亡的教训,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适应发展的措施,使国家空前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的发展大大超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繁荣起来。随之而来的是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百花争艳、欣欣向荣、开拓进取的新局面,雕塑、绘画等方面的水平进入了新的阶段。这些为唐三彩的创烧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较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 中国釉陶生产源远流长。众所周知,早在汉代就有了以铅为助熔剂,以铜、铁等金属氧物为着色剂的低温浅绿、深绿、黄、栗黄等单色釉陶器。唐代,制陶艺匠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充分认识和较熟练地掌握了矿物、金属氧化物的性能和呈色机理,向前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即将多种颜色釉同时运用到一件器物之上,创造了具有独特艺术效果的三彩低温釉陶器。烧制简单釉陶器的经验积累,为唐三彩器的创烧在工艺技术上准备了条件。 唐三彩器是一种高级艺术品,问世之后,备受欢迎,需求量大大增加。迄今在西安唐城、洛阳唐城、扬州唐城等遗址中均出土了三彩器。唐高宗后,厚葬之风日益盛行,超越埋葬制度规定的屡见不鲜,正如右司郎中唐绍在睿宗太极元年(712年)六月上疏的那样“比者,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象马,雕饰如生,徒以路人,本不因心致礼。更相扇动,破产倾资,风俗流行,下兼士庶”(《唐会要》卷三十八《葬》)。这样三彩器就成了王公百官乃至庶人追赶时髦随葬物品之一。现今在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辽宁、安徽、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的唐墓葬中均有发现,尤以陕西、西安地区和河南的洛阳地区为多。并且有些墓使用的数量极为可观,西安发掘的武则天神功二年(698年)朝议大夫、正五品**(从五品)上护军(正三品)独孤思贞墓出土三彩器134件,陕西神龙二年(706年)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出土168件,武昌发现的开元时期墓主人无官品的第270号墓也多达40余件。此外,三彩器还是唐代出口外销的重要陶瓷品种之一。在海陆交通沿线和丝绸之路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和埃及等,都发现了唐三彩器。国内外大量需求,刺激了三彩器的迅速发展。 但是,三彩器是低温烧成,胎质较松软,易渗水,并且釉属于铅釉系统,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不多;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逐渐衰弱。于是,三彩器在玄宗天宝(公元742—756年)以后发展势头减弱,数量、种类逐渐减少了。 二、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和产地 唐三彩器是一种低温釉陶器,是在汉代釉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在制作工艺上与汉代釉陶有明显的差异。 唐三彩器的胎体所用的原料为当地高岭土或是含有大量高岭土的粘土。原料加工较精细,各种成分的比例合理,稳定性能和可塑性能均较好。以陶车拉坯形成或模制、雕塑、粘接而成。烧成之后,胎呈白色,有的泛紫红色。 唐三彩器的彩釉是在釉料中分别加入铜、铁、锰、钴等呈色金属元素的矿物质配制而成,以铅作为助熔剂。用毛笔或毛刷点、涂在器物胎体表面,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利用氧化铜烧成绿色、氧化铁烧成黄色、氧化钴烧成蓝色等。在窑炉里焙烧时,各种颜色互相浸润,于是形成了斑驳艳丽、变幻自然、浑然一体、晶莹光亮、清澈平滑的彩色釉。 唐三彩器为两次烧成,先是坯钵成形晾干未施釉之前入窑焙烧一次,即所谓的“素烧”,烧成温度约在1000—1100℃;之后,在经过素烧的胚体上施上彩釉入窑进行第二次焙烧,烧成温度约在900℃左右。 唐代烧制三彩器的窑址,1957年首先在河南省巩县发现,即巩县窑。八十年代初以来,又先后在陕西铜川的黄堡窑址和河北内丘刑窑窑址中发现了唐代烧造三彩器的窑厂遗址。这是近年来唐三彩器田野考古的一大成果。 唐代这三座烧制三彩器的窑,并不是专门烧造三彩器的,而是在烧造瓷器的同时兼烧三彩器。它们烧制唐三彩器的起止时间,由于原料不足,尚难以确定,但在窑址中采集和发掘的三彩器资料绝大多数都是属于盛唐时期的,说明它们烧制三彩器的兴盛时期约皆在这个时期,与墓葬中出土的资料相吻合。 唐代这三座烧制三彩器窑是窑炉,据调查和发掘资料观察,均为半倒焰式馒头窑。所谓馒头窑,是因窑的火膛和窑室组成一个馒头状地空间而得名。又因其平面略成马蹄形,故亦称之为“马蹄窑”。由窑门、火膛、窑室和烟囱等部分组成,以柴为燃料。陕西黄堡窑址第Ⅱ区第10号窑炉平面基本可以复原。 此外,唐三彩还有一道开相工艺,唐三彩中人物形象的头部一般不施釉,烧成以后,以墨画出眉毛、髭须、头饰,有的唇上还涂上红色,以增强质感。 三、唐三彩的艺术特色 唐三彩的艺术风格与一般釉陶迥然不同,有诸多独特之处。 唐三彩的种类颇多,一般可以分为四大类,即生活用具类、人物或动物类、模型器具类、建筑饰件类。 生活用具类的器形主要有瓶、凤首壶、双龙柄壶、注壶、塔式罐、三足罐、罐、钵、碗、龙首杯、角杯、杯、盏盘、盘、水盂、香烛、烛台、灯、烟台和枕等,在同时期瓷器中有的器形,它几乎全有。造型规整大方。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一件塔式罐,通高69.5厘米,盖、罐身、座比例适度,制作精细,釉色搭配得有序,是唐三彩器中的佼佼者。尤其是有些器物的足、柄或造型还是以恩物或动物的形体构思塑制而成,如人形足香炉、兽足罐、龙柄壶、人形油灯、龙首杯、鸭形杯和鸳鸯形水盂等,在彩色釉的衬托下,惟妙惟肖,增强了造型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器物的造型还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像凤首壶等是模仿西亚一带流行的器形而制作的,施以三彩釉,别具风韵,艺术效果颇佳。 人物和动物类是为殉葬而烧制的,内容完全来源于生活,主要有镇墓兽、武士、天王、文官、仪仗俑、骑马仪仗俑、男侍、胡人、贵妇、侍女、男女乐俑、马、骆驼、牛、样、狗、猪、鸡、鸭等,配以相应的彩釉,更显得栩栩如生,刻画细致入微,将各种人物的性格和动物的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镇墓兽、武士、天王是为镇墓、辟邪而设。造型多采用夸张手法,着重表现它们的凶猛、威武和超人的气势。文官的形象多是长袍博带、端庄直立、神态可掬、老练虔诚。仪仗俑和骑马仪仗俑均成队出现,侧重表现其庄严肃穆,整齐雄伟。男侍俑头着幞头,身穿圆领长衫,腰系带,足穿靴或鞋,多站立作侍人状,多毕恭毕敬,神态温顺。胡人皆深目高鼻,身穿圆领或翻领长衣,脚套长筒靴,多做牵骆驼或控马状,身体强健,饱经风霜。女俑的体态、服饰更为丰富多姿,有悠闲端坐的妇人,有婷婷玉立的侍女。前者丰颊腴腮,风韵典雅,有的则表情活泼。乐舞俑表情各异,舞姿优美,尤其是骆驼载乐舞俑,题材新颖格调高雅,使人耳目一新。西安西郊唐开元十一年(723年)出土的一件,通高58.4厘米,骆驼引颈昂头,站立在长方形薄毯上。其背覆有包着双峰的椭圆形厚毯,毯上木架搭成平台,一毯搭盖其上。平台上有一组乐舞俑,其中四个襆头男乐俑分坐在中间站立一头着襆头、深目高鼻、满脸髭须,翩翩起舞的胡俑。造型之生动,设计之合理,令人叹为观止。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的一件高56.2厘米,骆驼和驼背上的平台略同上一件,所不同的是。平台四周盘坐在七个神态自如,持不同乐器的襆头男乐俑,中站立一个面颊丰腴、体态丰满,似作起舞状的女俑,静中有动,构思奇妙。动物线条简洁明快,引人入胜,特别是马和骆驼的造型,精美强健,耐人寻味。马腰身丰腴,四肢较细长,蹄圆大,矫健有力。骆驼是古代长途交通工具,被称为“沙漠之舟”。其体形高大,强壮耐劳。其前往往有一胡人牵控行囊及丝绸等物,有的昂首远眺,有的则引颈嘶鸣。 模型器一般皆为殉葬而制作。器形主要有房屋、庭院、假山水池、柜、井栏、碓、磨等,造型多较简单,点到为止。但其中也不乏精美制作。假山水池的构思别有情趣,西安西郊中堡村唐墓出的一件,高18,底宽17厘米,下为一椭圆形水池,池旁一侧山峰耸立,峰顶和峰下水池旁边落立有禽鸟,山峰涂以深绿釉为主体的彩釉,极为逼真,是一座别致的“微缩景观”。 建筑饰件类主要有龙的头套饰等。陕西铜川黄堡唐代三彩窑址出土一件,龙头套饰,外呈龙头型,张口有衔珠,龙须后飘,头后部中空,留有钉空:长24,宽13.5,,高17.5厘米;施赭、黄、绿三色彩釉,色泽明亮。其显系木质件上的实用装饰物件。可见当时使用这样饰件的建筑是何等豪华和气派。 唐三彩器的装饰突出色彩,以绚丽浓烟的颜色取胜。但与此同时,它也采用传统的刻花、划花、贴花、捏塑等技法做出各种花纹,然后再在花纹上涂或填上相应的彩釉,可谓名副其实的“锦上添花”。洛阳塔湾唐墓出的一件凤首壶,高32厘米,腹部左右两侧模印花纹,一侧为骑马狩猎纹,一侧为凤凰纹;洛阳北窑段子沟1号墓出的一件三足盘,口径28厘米,内饰飞雁、荷花纹;河南孟津出的一件枕,长12.2、宽9.8、高5.5厘米,肩部贴饰杏叶纹、腹部贴饰宝相花纹;西安郊区王家坟唐墓出的一件女坐俑,高47.2厘米,上衣饰八瓣菱形花纹,长裙饰柿蒂纹,等等,举不胜数。这些精美寓意深刻的花纹,增强了器物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四、唐三彩的影响 唐三彩器是一种具有独特装饰效果的艺术品,不但传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而且还影响到一些国家的制陶技艺,烧制出了类似唐三彩器的艺术品,如日本的“奈良三彩”陶器,朝鲜半岛的“新罗三彩陶器”等,均是在唐三彩器的影响下出现的,唐三彩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三彩器对中国唐以后的陶瓷业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河南禹县扒村、鲁山段店、登封曲河窑等,按唐三彩的方法继续烧制三彩器,谓之“宋三彩”。器形有盘、洗、盒、灯、枕和寺庙等,釉色有黄、绿、白、褐色,有的还以模印、刻画等技法制作出花纹。辽代内蒙古林东南山窑、赤峰缸瓦窑、辽宁辽阳江官屯窑等也仿照唐三彩工艺沙宏志三彩器,称之为“辽三彩”。器形主要有盘、蝶、瓶等。胎质较细、呈淡红色、施化妆土,釉色以黄、白、绿为主,有些器物还往胎体上模印或刻划出牡丹、游鱼等花纹。无论是宋三彩还是辽三彩,均有自己的特色,其中也不乏优秀之作,但在工艺水平和艺术成就上以无法与唐三彩相提并论。 还应该说及的是,唐三彩在唐代以后不见文献著录,已鲜为人知。直至公元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修陇海铁路,在洛阳附近毁坏大批唐代墓群等,出台了数量众多的唐三彩器皿和俑,动物模型等,唐三彩重现艺术风采,再度享誉于世。现今为了发扬唐三彩优秀的艺术传统,适应国内外对这艺术珍品的需求,在洛阳、西安、北京等地建窑仿制唐三彩器,使唐三彩艺术得以传播,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
本文档为【唐三彩】,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