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决战库尔斯克

2012-04-20 21页 doc 68KB 8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63480

暂无简介

举报
决战库尔斯克决战库尔斯克 (苏德战争游戏 想定版) ( 1 )1943年初的东线形势分析及可能的战争走向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对于东线德军来讲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役之后德国就已经基本丧失了在苏联战场上取胜的可能。 到了一九四三年的春天,德国在东线的军事态势急剧恶化。尽管曼施坦因成功的将突入哈尔科夫的苏军驱逐出去并借此一度稳定了整个南部战局;尽管经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国的兵器和军火产量已经大幅度提升;尽管最后的补充军也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但这一切均不能挽回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的窘势。经过了长达5个月的苦战之后,德...
决战库尔斯克
决战库尔斯克 (苏德战争游戏 想定版) ( 1 )1943年初的东线形势分析及可能的战争走向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对于东线德军来讲无疑是一场灾难,从某种意义上说此役之后德国就已经基本丧失了在苏联战场上取胜的可能。 到了一九四三年的春天,德国在东线的军事态势急剧恶化。尽管曼施坦因成功的将突入哈尔科夫的苏军驱逐出去并借此一度稳定了整个南部战局;尽管经过施佩尔和古德里安的努力德国的兵器和军火产量已经大幅度提升;尽管最后的补充军也在源源不断的赶来,但这一切均不能挽回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的窘势。经过了长达5个月的苦战之后,德军实力已经遭到严重削弱,根本不适宜再继续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但遗憾的是无论是希特勒还是蔡茨勒都没有看清楚这种形势。 1943年,德军实力已经大幅度减弱,而苏军的力量却相对地增长起来。在兵力对比已经不利的情况下,德国人还继续实施战略进攻,当然是毫无希望的事情。但是,德军如果要在兵力密度不够的情况下组织坚固的防御,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德军如果想在东线获得较为有利的结局,仅仅是采取纯粹防御性的静态战争,还是远远不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 经过了两年的战争消耗,德军并无足够的师数来防守这个从波罗的海至黑海的绵长防线。那么德军此时最好的选择还是实行机动防御,采取一系列的退却行动,以便削弱进攻方面的突击力量。 1943年的德军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尽管训练素质普遍下降了,但是士气却依然旺盛,与此时的敌人相比德军依旧具有很大优越性,因此他们还是完全能够完成通过战役机动消耗敌军这一战略所提出的任务。由于德军是在敌人领土纵深进行防御,后方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在有利的地方实施顽强防御交战,在其他可能遭到苏军突破的地段,则通过从容不迫地退却,随后突然实施反突击,来削弱苏联人的进攻实力,并疲惫他们。 从战略上分析,尽管德军在莫斯科和伏尔加河损失了许多精锐部队,但1943年的苏德两军兵力差距仍不算太大,这也就使得德国依然有足够的实力逼和苏联。因此如果德军统帅部可以及时制定出高明的战略路线,那么这场战争的结局还远远不能肯定。假设他们可以采取小心而慎重的策略,使得战略退却和战术上的进攻相结合,就可以使苏军陷入极大的混乱,从而可以更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和兵器。而与此同时苏军那种不顾损失而强行进攻的原则也会最终使得他们自食恶果。因此笔者认为德军若能于1943年在东线争取到战略上的相持,进而迫使苏联与之签订一个类似于《布列斯特-列脱夫斯克》的停战和约,这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 2 )德军的战略选择 斯大林格勒的德国守军被歼灭后,德军被迫选择了战略上的退却,到了1943年的2月,他们已经加快了退却步伐,于是,苏军紧踏着德军的足迹进行追击,达到并越过了德军在1942年发起夏季攻势时的出发地区,越过了他们的原出发线。随后苏军收复哈尔科夫,抵近了第聂伯河。但在2月底时,南线德军在曼施坦因的率领下实施了一个反突击,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并在一段时期以内使苏军丧失了平衡。1943年初的苏军正好也和1942年夏季的德军一样,向前伸展得过度了,拉长了自己的交通线,不停地跟踪追击,使补给品一时接济不上来。德军则好象滚雪球一样,向着自己的基地和补给方向退去,因而使自己的力量得以恢复和加强。 曼施坦因的部队于3月14日重新攻克哈尔科夫后,苏军西南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正在向后方败退,德军穷追不舍,一路跟踪,并开始威胁中央方面军的后方。苏军最高统帅急调第21集团军和坦克第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增援,才稳住阵脚。此时,德军因兵力有限进攻也告一段落。在3月下旬,双方暂作休整,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宁静。这时,双方战线态势如下:德军己撤过罗斯托夫,整个南翼战线已收口并拉直,但在库尔斯克地区,苏军形成一片向西楔入德军战线的巨大突出部。它在北、西、南三面与德军保持接触。库尔斯克突出部正面宽100英里,北面深150英里,南面深50英里。 自此,整条战线就形成了一个以库尔斯克为中心的突出状态。 哈尔科夫反击战之后,虽然整个东线趋于稳定,但德国最高统帅部却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危险的战局迫使其必须面对以下两种选择: 1 回缩战线,将部队进一步后退,在东线全面转入防御。 2 进行一些有限目的的进攻,以求削弱苏军的进攻力量。 为此曼施坦因向希特勒提出了两个东线战场作战草案:一是主动放弃顿聂茨河和米兹河防线,把苏军诱入顿河下游,再使用预先集结在那里的德军装甲部队攻击苏军侧面,将其围歼;二是先发制人,在苏军补充冬季损失之前,向苏军在库尔斯克突出地区发动攻击,争取将其重创。 严格意义上讲两个都有着各自的风险,诱敌深入固然可行,但这无意于将主动权交于苏军且之后对于敌人的主攻方向较难判断。先发制人,可以取得突袭的先机,但问题是苏军在突出部的集结力量仍要超越德军,而德军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突击力量,也将难以保证战役的彻底胜利。 对此曼施坦因更倾向于第一套方案,并指出:此时德军需要采取机动作战的办法才能获得胜利,因此他建议将右翼部队撤到第聂伯河一线,尔后由哈尔科夫地域实施反击,一举摧毁苏军主力。 但希特勒对于曼施坦因的第一套方案,却感到难以接受,因为他对这套后攻方案的战役可行性表示怀疑,此外德国元首更担心的是德军向北顿涅茨河和阿速夫海一线的退却会影响到罗马利亚和土耳其的政治态度,最后就是这样必须放弃大片极具经济价值的工业区,这显然也是希特勒难以取舍的。于是希特勒决定采纳另一套进攻的方案,他试图在苏军发动春季攻势之前就发动一次进攻,设法使苏军分散兵力并发生混乱,从而导致其力量的削弱。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左右了希特勒和其他主张进攻的将领,那就是此时德军新型的豹式坦克(PzKpfw-V)已经研制成功并得以小批量生产,这是一种为了对付苏军T-34坦克而研制的中型坦克,装备有威力极强的KwK-42型75毫米L/70火炮。此外波尔舍的虎式坦克(PzKpfw-VI)和斐迪南式(Ferdinand)坦克歼击车的研制也已相继完成。显然他们认为如果将虎式、豹式等新型坦克投入到库尔斯克,即足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从而在东线战场上重新获得主动的地位。虽然德军参谋总部对其期待颇殷,可是事实上对于这些新型武器,此时技术方面的困难还非常多,因为它们还都没有完成验收试验,更要命的是这些新型战车的月产量极低,一旦大量损失,短期内根本无法弥补。尽管如此,德军统帅部还是让这些不成熟的武器上了战场,而不久之后德军就为这个决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1943年4月德军制定了最初的作战计划,对于这次突击,德军预期是指向库尔斯克地区那个宽大突出部的底部,之所以选择这个突出部是因为其位于别尔哥罗德和奥廖尔之间,正好突出在德军的防线以内。因此对于德军来说,苏军位于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军事部署将有可能威胁到德国中央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的协同作战,进而发展到以其为攻入乌克兰的突破口。为了消除这个巨大的突出部,德军将采取钳形作战方式: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原为顿河集团军群)中的第4坦克集团军,构成包围的右翼集团,克鲁格的中央集团军群中的第9集团军,成为左翼集团。最后依靠两大集团军的力量消除苏军位于库尔斯克伸入德军阵地七十五英里的巨型突出部,并恢复1942年的战线。因此如果这次进攻成功,就可以歼灭大量的苏联师,并大大削弱苏军的进攻力量,从而使德军在东线战场上居于有利的地位。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德军的初衷已经由依靠突击力量打击消耗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力量,演变成了试图以合围战术一次性歼灭苏军驻库尔斯克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如果可能还可以演化为对其外围的草原和布良克斯方面军的合围,彻底摧毁苏军主力。而这样做的后果就使得一次目的有限的突击被设计成了决定性的进攻。 1943年5月4日一个代号为“卫城”的进攻计划正式出台,但实际上它与4月份制定的那个作战计划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从德军的军事部署上看,位于这个钳形攻势的两个钳臂是——莫德尔上将的第9集团军,他们由北面进攻,而霍特上将的第4坦克集团军将负责南面进攻的任务。在第一梯队,霍特拥有8个装甲师,莫德尔有5个装甲师。除此之外还要抽调相当数量的步兵师参与此次进攻。但从战略的观点上看,“卫城”战役纯属一场不负责任的豪赌,为了这次攻势,德军几乎要使用全部的战役预备队。因此战役一旦失败后果将不堪设想。 而在此之前,曼施坦因曾一再坚持说,假使一定要采用进攻计划,那就必须在5月初发起进攻,即趁着春季的泥泞刚刚干燥而苏军方面还来不及调整军队部署的时候发起进攻。可是,第9集团军司令莫德尔却主张暂缓行动,要等待大量坦克增援部队的到达。希特勒采纳了莫德尔的意见,把发起进攻的日期展缓到6月间,而最后却一直拖到了7月4日。 关于曼施坦因5月初就发动进攻的建议,许多人也曾提出这样的质疑:德军于5月份采取进攻究竟能不能取得有效战果? 这里笔者认为,尽管德军的总兵力在5月仍不占优,但如果提前发动攻势,结局可能较推迟进攻要好的多,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整个“卫城”作战计划的原始观念本是要乘敌军尚未整补完成之前就先动手攻击的。同时这也是必然,德军进攻时间推迟的愈久,则南面集团军群在顿涅茨-米兹河突出地区中的部队所面临的威胁也就愈大,因为他们所有的装甲兵力都已经抽走了,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跃出基地的阿内尔突出部地区。因此时间推迟越久,苏军对这些地区的威胁也就越大。 2 较为客观的分析,4-5月时的南线局势还是对德军更有利一些。哈尔科夫反击战中南线德军在并没有遭受到严重的损失,许多一线德国师都保持着较强的战斗力。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的10天内,业已经恢复了大部分的力量。而苏军却没有这些条件,虽然他们在预备队数量上要超过德军,但在技术兵器的数量上双方的差距微小。时至4月10日,德军在库尔斯克周边地区已经部署了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其中包括大约700,000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1500架作战飞机。因此此时德军就已经拥有了较为可观的军事力量。 3 进攻时间的推迟可以使德军装甲师获得更多的新型坦克,以增强实力,可是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力量却增长的更快。而5月初时苏军的增援部队尚未完全就位,此外也是最重要的一条---此时苏军在库尔斯克附近的防御工事还远未完成,根本经不住一次猛烈的进攻。但如果德军推迟一两个月发动攻势,完成任务的可能性就要小的多了。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此时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讲,进一步推迟进攻时间,战局只会变得对德军更为不利,因为德军已经发现当自己实力不断增强时苏军实力的增长速度更快。因此德军将攻势推迟了数月,也就意味着其要完成任务就要困难得多。这说明时间和力量实在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因素。集中了大量兵力实施的这次进攻,由于时间过于晚了,其份量便相对地减少了,而就战役的结果来说,反而不如及时发动的进攻,因为那样可以收到突然袭击的功效。 因此如果德军仅仅是将着眼点放在伏库尔斯克地区突出部,于5月初就发起一次有限目的快速进攻,那么其还是很有可能取得有利战果的。但遗憾的是这项3月初开始制定的进攻计划,却被统帅部一再的推迟,这也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到了6月中旬时,曼施坦因元帅和其他许多高级指挥官都已看出,继续进行“卫城”作战计划是极其愚蠢的。人们可能认为有充分的理由立即放弃这个攻势计划。但此时的希特勒虽然对于这次进攻的可行性产生了疑惧。可是,他又不甘心接受战略撤退的计划,因而终于为蔡茨勒的攻势意见所牵制,感到欲罢不能。最后,德军将发起进攻的日期定在了7月4日。 ( 3 )双方的军事准备 到了6月之后,德军统帅部已经意识到了: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役,因为他们已经投入了最后的预备队作这样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 经过了长达3个月的军事准备,德军已经拥有了更强的军事力量。在南部,曼施坦因的进攻部队,也就是赫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下辖:奥特的第52军,部署在左翼,有三个步兵师;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部署在中央,有一个步兵师、两个装甲师和大德意志装甲护卫师;豪塞尔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有一个步兵师和三个党卫军装甲护卫师。大德意志装甲护卫师的编制特殊,其坦克的编制数比装甲师还多。别耳哥罗德以南即第4装甲集团军的右邻是肯普夫集群,有三个军,即:布赖特的第3装甲军,有一个步兵师和三个装甲师;劳斯一个军,有两个步兵师;马滕克洛特的第42军,有三个步兵师。内林的第24装甲军,是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有第17装甲师和党卫军诺曼人装甲护卫师。总计,南方集团军群有二十二个师,其中六个是装甲师,五个是装甲护卫师,其余十一个步兵师中只有七个参加这次行动。曼施坦因拥有的适合于作战的坦克不到一千辆(其中有九十四辆虎式坦克、二百辆豹式坦克),强击火炮不到一百五十门。在北部,部署在奥廖尔突出部的莫德尔第9集团军编成内有左翼的第23军和右翼的第41、第47、第46三个装甲军和第20军。埃泽贝克集群,有一个装甲护卫师和两个装甲师,编为集团军的预备队。莫德尔共有二十一个师,其中有六个是装甲师、一个是装甲护卫师,共九百多辆坦克。他其余的十四个步兵师中有八个参加这次战役。给“卫城”进攻提供空中支援的是,北部的第6航空队第1航空师(共有七百三十架飞机)和南部的第8航空军(共有一千一百架飞机)。德国第2集团军,下辖七个步兵师,占领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以西地区。莫德尔的后方,即奥廖尔以北,由第2装甲集团军的步兵师负责掩护。从历史上看德军在一个地域聚集如此之强的突击力量是前所未有的。 此时的苏军在整个库尔斯克突出部也进行了精心的防御准备,他们共动用五个方面军的兵力:西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和西南方面军。其中直接投入到库尔斯克防御战的是防守库尔斯克突出部北部的中央方面军,防守突出部南部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和担任预备队的草原方面军,其余苏军将在德军进攻遭到顿挫后投入到了苏军的反攻作战。这其中科涅夫所指挥的草原方面军由五个集团军(其中包括一个坦克集团军)、一个坦克军、一个机械化军和三个骑兵军组成。中央方面军由六个集团军(其中一个是坦克集团军)和两个独立坦克军组成。沃罗涅日方面军中有四个集团军部署在前方,一个步兵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团军留作预备队,此外还有两个坦克军和一个步兵军。国防委员会成员马林科夫以及当时都是苏联元帅的华西列夫斯基和朱可夫都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被派遣到各方面军。毗邻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和西方方面军在部分地区包围了驻守在奥廖尔突出部上的德军第9集团军。这两个方面军奉命准备对莫德尔的后方实施进攻。莫德尔的后方是由第2装甲集团军中的步兵部队负责掩护的。 库尔斯克突出部内苏军的防御配系是以若干道平行的堑壕为基础、由苏军特有的土木工事构成的。这使人想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西线所使用的那些工事。前方主要防御地带的纵深达三英里,有五道堑壕,有的地方还不止五道。所有堑壕都有交通壕连接,并有散兵坑和掩蔽工事。这些堑壕是在民工的帮助下构筑的。第二防御地带距第一防御地带约七英里,其工程构筑与第一防御地带相似。第三防御地带距第二防御地带二十英里。方面军预备队配置在后方、距防御前沿约四十英里,也构筑了数以英里计的线式堑壕。因此,堑壕总长达数百英里,穿过农田、村庄直到草原丘陵的缓坡。各防御地带都有大量的反坦克手段,整个地区敷设了大量的地雷而且构筑有许多反坦克支撑点。据说,仅仅中央方面军就敷设了约五十万枚地雷,其密度达到每英里正面有二千四百枚反坦克地雷和二千七百枚反步兵地雷。配属给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的支援炮兵大部分是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仅第13集团军就得到第4突破炮兵军七百门火炮和迫击炮的支援。而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这两个主要方面军大约拥有一万三千门火炮、六千门反坦克火炮和一千门火箭炮,远远超过向顿河与伏尔加河进攻时那三个方面军所拥有的火炮,而且也比德军支援突入部队所用的火炮多。库尔斯克突出部苏军详细的兵力部署情况是于1990年之后才得以公布,据统计参加第一阶段库尔斯克战役的苏联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对德国第9和第2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夫兵团在兵力上占到2.4:1的优势(即1910361人对780900人),在坦克上占1.9:1的优势(即5040辆对2696辆)。 由于德军统帅部在进攻时间上的拖延加上战役企图已经被敌军猜中,使得德军的进攻失去了应有的打击效果,因此这次进攻势也必将演化成一场强攻、硬攻。 ( 4 )德军的进攻 1943年7月4日,这一天正好是美国的独立日,也是德国末日的开端。尽管时间时间已经太迟了,但德军还是发动了对库尔斯克的进攻战役。正如同德军将领冯•梅林津在其著作《坦克战》中所描述的那样:七月四日这一天,天气闷热,战场上一派紧张气氛,进攻部队的士气无比高涨,他们准备不惜任何牺牲,去完成受领的任务。不幸的是,赋予他们的任务是错误的。 南线 7月4日下午3时,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航空兵对苏军阵地进行了猛烈的轰炸,随后奥特的第52军进行了试探性的佯攻,紧接着,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于当天傍晚由自行火炮和工兵支援的装甲步兵和步兵成功地突入了奇斯佳科夫第6近卫集团军的防线,随后第2党卫军装甲军奉命于次日早晨,在隋尔采夫和卢哈尼诺之间的地段发起进攻,第3和第11装甲师在其两翼进攻。但到了晚上十时三十分左右,苏军炮兵开始对整个地区进行猛烈的炮火袭击,由于事先德军错误的认为苏军一方没有强大的防御炮火,结果遭受到了重大伤亡。 进攻第二日,德军初遇挫折,不管他们如何的卖力,都不能继续前进。德军第48装甲军成密集队形集结在一起,在它的正前方是一片沼泽,此时又不断遭到苏军炮火的猛烈袭击,进展缓慢。第2党卫军装甲军与他们的情况差不多。 7月5日清晨,德军第8航空军在与苏联空军几个企图轰炸哈尔科夫地区德军机场的轰炸机团交战之后,夺取了战斗地域上空的制空权,不过他们却未能制止苏军当天对第48装甲军集结的坦克进行连续而有效的空中袭击。 在中部地区,第48装甲军右翼的豪塞尔将军的党卫军师于7月5日黄昏仅仅突破了苏联的第一道防线,而布赖特的第3装甲军也只占领了别耳哥罗德以南顿涅次河上一个小小的登陆场。到第二天战斗结束时,德军只在三处有所突破,纵深还不到六七英里。虽然德军已经在突出部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但他们的进展依旧缓慢,此外德军还不得不抗击敌人的反冲击。尽管德国空军对敌炮兵阵地进行几次的密集的突击,苏军的防御火力却并不见减弱。 7月6日,第4装甲集团军继续沿着通向库尔斯克的公路进攻奥博扬。第8航空军出动飞机近一千七百架次,其中有一半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然而,既要支援第48装甲军和党卫军第2装甲军作战,又要对付敌空军越来越强的抵抗,德军的空中力量是不够的。7月5日夜间与7月6日早晨,奇斯佳科夫的第6近卫集团军得到了大量反坦克部队的加强,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也开进了第二防御地带,位于第6近卫集团军之后。 7月7日,即“卫城”战役第四日,德军终于获得一些战果。德军第48装甲军下属的“大日耳曼”装甲步兵师在隋尔采夫两侧获得突破,苏军被迫退到格列木契和隋尔采夫一线。之后第48装甲军又开始缓慢但不停顿地夺取敌阵地,并协同第2党卫军装甲军攻向奥博扬。肯普夫集群第3装甲军则从舒米洛夫第7近卫集团军的翼侧向东北推进,进展神速,已开始向它们靠拢。不断向后撤退的苏军遭到德军炮火的截击,损失巨大。但是,到了下午,到达隋尔采夫的坦克部队遭到猛烈的防御火力的拦击,苏军坦克部队向德军发起反冲击,但被击退。此时,战局的发展似乎越来越有利于德军,因为他们掌握了战术的机动性,并在敌人的防御地域上不断取得突破。 这就使得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感到有些恐慌,于是这个方面军采取了不寻常的:鉴于库尔斯克突出部西南角迄今无战斗,便命令据守该地的莫斯卡连科第38和第40集团军将其所有的炮兵部队(包括步兵师属炮兵团)交给第6近卫集团军。从这两个集团军还抽调了一个坦克军和数个步兵师去保卫奥博扬。同一天,第2和第5近卫坦克军对第4装甲集团军两翼的突击部队进行了反突击。 经过一晚的激战,德军已经夺得了格列木契以北的高地,并击退了附近抵御的苏军坦克。天黑以后,战斗停了下来。德军进攻部队早已筋疲力尽,此外由于苏军的防御火力和反冲击仍十分猛烈,各支进攻部队的推进速度再次下降。 7月9日,第48装甲军离奥博扬仅仅十六英里,但离库尔斯克仍有五十五英里,离莫德尔的第9集团军更远,有九十英里。虽然南线德军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这种推进显然无法达到最初的预想速度。 7月10日,德军得到了航空兵的大力支援,进展非常顺利,第2党卫军装甲军也由此占领了一些重要的高地,但不好的消息却不断传来:北线莫德尔的部队进攻已经失利。于是曼施坦因只能寄希望于他的南线部队北进的成功。但更为不幸的是7月10日,英美部队在西西里岛登陆,直接导致了意大利的崩溃,并使得希特勒的决心产生了动摇。 7月11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至此,库尔斯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里笔者猜测曼施坦因很可能已经意识到再继续下去的战役已经很难完成既定目标了,但其仍希望可以在库尔斯克重创苏军主力以改善兵力对比。 经过了数日的严重消耗,德军的进攻锐势已经减弱许多,人员尤其是技术兵器损失严重,部队疲惫不堪。但德军却没有想到他们当面的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处境已经更为不妙,瓦杜丁已经无法用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实施反冲击,因为该集团军早已掘壕据守无法撤出。为此苏军统帅部极不请愿的调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和扎多夫的第5近卫集团军前去支援沃罗涅日方面军。 7月12日,罗特米斯特罗夫指挥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强行军二百多英里后到达朴罗霍罗夫卡地区。这时,第2党卫军装甲军正从该地向东突击以便重新寻找机动空间。于是在这一地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坦克战,关于这场坦克会战由于战争双方不切实际的宣传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似乎苏德两军动用了1300辆(门)坦克、强击火炮和自行火炮进行鏖战,但事实上这场战斗的规模远远没有那么大。德国方面,豪谢尔将军率领的德国党卫军第2坦克军团的火力是273辆坦克和突击火炮--其中包括8辆作为战利品的T-34型坦克。而苏军直接参战的是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的第18和29坦克军,按照其编制推定至多拥有400-600辆左右的坦克和强击火炮。从数量上看苏军大约拥有2:1的优势,本来苏联的坦克在数量上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苏联的相关人员,尤其是机械师和驾驶员的训练水平相对较低,直到1942年年底,他们的实习时间只有5到10小时,而当时熟练驾驶坦克要求的时间至少要25小时,这种情况到了1943年也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因此虽然德军坦克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但他们依旧可以依靠优秀的战术和人员较高的操作水平取得对苏军的巨大优势。 7月12日早晨6时30分,在猛烈的航空兵火力准备之后,苏德两军在朴肖尔河和铁路路基之间一块狭长的地域上展开了激战。由于德军拥有坦克质量上的优势,并且其指挥官在指挥艺术上水平较高,战斗刚刚开始苏军便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但苏军坦克依旧依靠着数量的优势发起一波连着一波的攻击。此时,虎式坦克的88毫米炮又发挥了巨大的威力,许多苏军的T-34/76和T-70型坦克尚未接近德军坦克便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战斗进行的异常残酷,许多失去坦克的官兵甚至持着轻武器进行对射…… 战斗连续进行了数天,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声称德国约有300辆坦克被摧毁,这根本是天方夜谭,因为德军根本没有300辆坦克,而根据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德军秘密文件显示:1943年7月13日,SS-2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这个数字可能包括未参与朴罗霍罗夫卡之战的坦克)。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尽管德军取得了巨大的战术优势,但由于苏军的抵抗依旧较强和德军坦克弹药油料的短缺,使得德军再次延缓了进攻。 几乎与此同时,远在左翼的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还在继续与奇斯佳科夫的第6近卫集团军和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进行交战。尽管苏联坦克的损失很大,德军自己坦克的损失数量也让他们感到难以承受,而更麻烦的是苏联的突击力非但没有减弱而且似乎还在不断增强。 战至7月14日傍晚,情况已经十分清楚,德军的进攻彻底破产了。进攻刚开始时,突破苏军那种绵密的地雷场掩护的阵地远比德军设想的困难得多。由于苏军使用了大量兵力兵器实施的猛烈反冲击更使德军显得有些不知所措。德军人员伤亡倒不算太大,而技术兵器尤其是坦克的损失是惊人的。豹式坦克大失众望,它很容易被打燃,它的燃、滑油料系统没有可靠的防护,乘员训练也不好。当时参战的80辆坦克,到了7月14日所剩已寥寥无几。但尽管如此,相较于北线的情况南线还是要好的多,当时北翼的第9集团军突入苏军防线还不到7英里,就完全停顿下来了。第4坦克集团军突破纵深达到了12英里,但是要与莫德尔的部队会合,还要前进60英里。 1943年,二次大战进入了关键的转折阶段。7月初,就在苏德战场上的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由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和巴顿将军指挥的美国第七集团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大举登陆。接到这个消息后,希特勒坐立不安,他决定立即放弃库尔斯克会战,将军队撤出以保存实力。7月17日至18日,这些部队正式撤出了战场。 7月13日,曼施坦因和克鲁格元帅被召到东普鲁士,希特勒告诉他们,由于盟军已经在西西里岛登陆,“卫城”战役必须马上停止,要把部队紧急从东线调到那里。但此时曼施坦因手中还有约30万左右的装甲预备队,他希望把进攻继续下去,以消耗敌人。从战略形势上讲,德军只有将库尔斯克突出部的苏军坦克预备队消灭掉,才能阻止住苏军在其它地区的大举进攻,而这一情况本应在发动“卫城”战役以前就预见到。然而,希特勒却坚持立刻停止进攻,这里德国元首显然将盟军在西西里岛的登陆作战看得太重了点,并在关键的时候抽调走了一些最精锐的党卫军装甲师,这对于前线将士的士气和部署方面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根据曼施坦因的意见分析,他很可能认为被重创的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就已经是苏军的预备队主力,但事实上苏军草原方面军的预备队还有第4近卫,第5近卫,第27、47和第53集团军。另外还包括了第3近卫、第5近卫和第7近卫骑兵军,第4近卫坦克军,第3近卫机械化军和第1近卫机械化军。除去已经遭到重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该方面军的还拥有为近52万人,8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规模还是大于德军的战役预备队。 但是,尽管曼施坦因对于苏军预备队数量产生了误判,但在德军发动7月库尔斯克决战的情况下,成功消耗苏军预备队还是一个可能达到的战役目标。事实上曼施坦因在南线的进攻把苏军为反攻准备的王牌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提前拖入了消耗战,就是成功的。也正是由于曼施坦因部队的巨大压力,苏军统帅才会甘冒风险的把第38和第40集团军的建制炮兵都抽调给了陷入危机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因此,曼施坦因的意见是正确的,如果第4装甲集团军连续地进行突击,就可以摧毁其当面苏军的大部分坦克而且还可以占领开阔地,继而歼灭苏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如果可能还可以成功达到对于苏军中央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的消耗,以削弱苏军在此之后进攻力量。但这最后的一线机会也都随着党卫军坦克军被调往意大利战场而丧失了。 北线 在南线激战的同时,北线莫德尔将军的第9集团军也开始了行动。但由于需要突破的地段被朱可夫判断为德军的主攻方向,苏军已经将第13集团军(114000人)和第70集团军(96000人)的投入到了阵地;而在它们的后方是315000人和84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组成的第二梯队,另外还有185000人和390辆坦克组成的预备队。更远一点的后方还有科涅夫的草原方面军更为强大的预备队在等待着莫德尔的部队。 北线德军于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比南部晚十二小时。德军首先轰炸了苏联第13集团军的炮兵阵地,并遭到了中央方面军炮兵猛烈的反击。早晨刚过5时,坦克和装甲步兵就对苏军普霍夫的第13集团军及其毗邻的罗曼年科第48集团军和加拉宁第70集团军的翼侧发起了进攻。这次进攻还得到了坦克扫雷分队和携载炸药的哥利亚小型遥控坦克的支援。三小时后,在虎式坦克和裴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支援下又在较狭窄的正面上恢复了进攻。起初,苏军抵抗微弱,空军似乎决心不大。第一天结束时,莫德尔的进展是令人满意的,因为他在二十英里宽的正面上打开了一个纵深约六英里的缺口,突破了第一道防线。不过,这就是他取得的全部胜利,以后就再没有多大进展了。第二天苏军迅速加强了抵抗。德国步兵对村庄、灌木林和树林进行了清剿,遭到惨重伤亡,头两天就死伤一万余人。 7月7日,第9集团军坦克的炮弹消耗殆尽。莫德尔请求蔡茨勒立即给他运送十万发炮弹。德国坦克在地雷场的损失巨大。当德军从正面突入时,苏军继续在后方敷设地雷,扩大地雷场。经过四十八小时,莫德尔的进攻锐势消失了,进攻停了下来。 7月8日,莫德尔就不得已调上最后一支的预备队第4装甲师,甚至南方集团军群1/3的空军转隶过来,也无济于事。 7月9日,莫德尔上将以3个装甲师300辆坦克向奥利霍瓦特卡发动了最后一次进攻,除了惨重损失以外一无所获。 7月10日,第9集团军被迫停止了进攻,但是,此时苏联草原方面军的兵力几乎还没有被触动。至此德军北线的行动已经彻底失败。 总结 由于在之前苏军在库尔斯克地域作了精心的准备,整个地域布满了地雷,德国工兵的进展很不利,许多坦克成了苏军空军的牺牲品。战斗中,尽管德军握有制空权,苏联飞机仍进行了猛烈的袭击,而即便是在德军第一日占领的地域,也会突然有苏军出现。同时被寄予了很大希望的波尔舍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和裴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表现也不令人满意,波尔舍虎式坦克由于没有机枪,提供不了近距离的防御火力,而一旦陷入敌人步兵的防御阵地之内,就只能用火炮打步兵,根本不能歼灭和压制敌人,因此也不能掩护步兵前进。而豹式坦克则由于底盘技术上不过关,仍然不适用而且容易起火。此外由于豹式坦克和裴迪南式坦克歼击车配备的弹药数量和油料均不足,也造成了战斗可持续性的下降。 而德军之所以可以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取得一些战果,是因为德军知道怎样很好地配合使用所有的重型武器,坦克战术运用的较为得当和地空部队的协同组织得很好。在此次战役中德军坦克部队成“楔”形队形行动。这种队形事实证明是很有效的。“楔”的顶部是重型坦克,虎式坦克对付苏军纵深配置地对坦克防御是很得力的。但是由于“豹”式坦克在技术上还很不成熟,而德军对于仅仅使用IV型坦克对突破苏军纵深配置的反坦克防御又没有把握,最终没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很显然的德军在1941年所采用的同坦克作斗争的已经不适用了,因为苏军已经开始大量集中使用坦克,更为可怕的是苏军装甲部队几乎每一次进攻都会较上一次成熟,他们对于德军而言已经成为越来越大威胁。 从战役角度上看:战役伊始,德军两个集团军同时从南北方向上实施突击。但这次进攻完全没有达到目的,两路德军的推进都没有达到预想的速度。北面的第9集团军只突入苏军防御12公里就被阻住了,用利尔德•哈特的话说就是“甚至于不曾突破红军的主要防御阵地”。而南面的坦克第4集团军也只突入了30多公里。到了7月12日,第9集团军停止了进攻。根据K•蒂佩尔斯基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中的介绍,这时两支德军之间尚相距100余公里,并且德国的装甲部队已经遭受了颇重的损失。但是如果德军可以遵循曼施坦因的意见,将最后的战役预备队投入到库尔斯克,效果也可能较退却要好得多,因为这样的贸然撤退使得德军不但没有拖住苏军的预备队使之不能参与对德军的反击,反而在被动的防御战中遭到了严重的消耗。但无论如何德军的攻势已经受挫,苏军即将发起了强大的反攻。 ( 5 )苏军的反攻 北线 库尔斯克的会战硝烟尚未散去,1943年7月12日3点20分,苏军以3个方面军128万人,2400辆坦克与自行火炮,21000门大炮,3000架飞机从奥廖尔以北等地域转入了反攻,火炮密度达到每公里200门,从德军的两个防御地段上进行了突破。德国第262、第56步兵师顽强地阻击着苏军的进攻,以3门88毫米高炮的代价击毁60辆KV—1重型坦克。 由于德军很好的利用了工事进行抵抗,使得苏军转入反攻进展相当的缓慢。此后苏军的攻势遂变成一种硬向前推的行动,完全依赖优势的重量以压迫德军后退。那是一种代价很高的努力,但由罗科索夫斯基所指挥的部队也已经转守为攻,所以也就有了很大的帮助。 此时德军采取了机动防御,由一批部队进行防御,另一批则向苏军发起反突击,由于德军不断将剩余的坦克部队投入到反冲锋,苏军每每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才可能占领一个据点。 7月14日,希特勒解除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施密特的职务,将第2坦克集团军与第9集团军合并,统归莫德尔上将指挥,莫德尔要求军队坚持到最后一个人,从南进集团中抽出4个师用以支援奥廖尔以北的战斗,命令增加的预备队必须不分昼夜的机动。但苏军却有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开进前线,进而持续着对德军的高压攻势。 到7月21日前,由北面实施进攻的苏军把突破口正面扩大到将近50公里,向纵深推进了60公里,威胁到整个奥廖尔德军突出部的补给线。由东面进攻的苏军也已紧逼到奥廖尔。德军已经无法扼守几处同时被突破的奥廖尔突出部,苏军攻击的猛烈程度达到了顶点,其各集团军的实力在交战即将达到顶点时,已增加到82个步兵师、14个坦克军、12个炮兵师和大量独立坦克部队。8月5日,莫德尔将军再次被迫将两个集团军后撤到布良斯克以东防线。 由第9集团军防守的向东突出地段似乎快守不住了,其正面也不只一次处于被突破的边缘。尽管德军也得到了部分补充部队,但仍然无法阻挡苏军潮水般的攻势,随后北部德军退回了进攻前的出发阵地别尔哥罗德防线。 莫德尔将军又一次被迫在苏军强大优势兵力进攻面前,把第9集团军和也受他指挥的坦克第2集团军后撤至第聂伯河,并于10月初在第聂伯河构筑了一条新防线。但局势已经无法挽回,最后在力量对比悬殊的苏军的追击之下第9集团军被迫撤出了第聂伯河地区。 同时,希特勒也同意了第9集团军的作出大规模退却,而且要求要快。希特勒之所以采取这种异常措施的原因是,他担忧意大利的形势。他要求把尽量多的部队从苏联战场上调出,以恢复南欧的态势。 南线 此时德军在南部的攻势也不得不暂缓,由于苏军首先在奥廖尔以北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从而动摇了德军的整个防御体系。于是,曼施坦因受命停止进攻,抽出几个坦克师去支援克鲁格。这样一来,使得曼施坦因本人那个被削弱了的防线也被苏军突破了。 在这期间,指挥南方集团军群的曼施坦因在乌克兰面临着一种不断恶化的形势。7月17日,托尔布欣的南方方面军和马利诺夫斯基的西南方面军分别以一定的兵力在距奥廖尔大约三百英里的东南方向上渡过米乌斯河和伊久姆附近的顿涅次河中游实施了试探性的进攻。这些进攻的矛头直指马肯森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新建的霍利德特的第6集团军。德军将相当于两个装甲军的强大装甲部队,从哈尔科夫附近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左翼调到东南部,以恢复米乌斯河附近的态势。但这个决定却也使得防御哈尔科夫的力量大为削弱,结果最终造成了苏军从哈尔科夫向乌克兰的突破。 而再此之后,由于苏军在南线聚集了最多的精锐部队,进攻的狂潮几乎一浪高过一浪,该年9月,苏军抵达了基辅和大河弯地区,夺得了通到第聂伯河的好几个据点。而德军由于在库尔斯克的严重损失,已经无法坚守哈尔科夫和别耳哥罗德,因此只能选择不断的退却。此外希特勒的坚守命令也令德军丧失了战役的机动性,导致损失的加剧。 总结 在库尔斯克战役期间和之后的防御作战中,德军虽然实施了退却,但他们表明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不比苏联人逊色。他们在战术上显示了无可争议的优越性,短促的退却行动进行得十分迅速和有条不紊。但问题就是尽管德军制止了苏军的前进,使其不能发展胜利,但苏军还是破坏了他们的计划,扩大了战役的规模。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苏军统帅部确实拥有十分强大的预备队,因此它不仅能实施大规模反突击,而且能着手实施远远超出库尔斯克突击部界限的战役。德军反而却失去了行动的自由,继而面临着预备队逐步减少甚至于全部崩溃的威胁。 根据蒂佩尔斯基希提供的记载,向库斯克进攻的德军第9集团军在7月中旬就被迫退回了出发阵地,而第4坦克集团军也于7月23日被迫退回了出发阵地。这也就意味着德军库尔斯克战役的彻底破产。很显然的是,德军发动的库尔斯克会战不仅没有达到消灭库尔斯克突出部的目标,反而在苏军的强大反击中丧失了原有的奥廖尔突出部和乌克兰的大片土地。 苏军的损失要比德军大得多,这也是事实,因此如果我们仅仅从战役和战术的角度上分析还难分出胜负(其中仅第4坦克集团军俘获苏军就达32000人,缴获或击毁敌坦克2000余辆,火炮近2000门)。但问题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德军的战略预备队几乎消耗殆尽,许多精锐的装甲师损失巨大,但苏军却依靠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美《租界法案》的援助下,很快就恢复了实力。 就这样,德军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战役以失败而告终了,这次失败的后果是极其可怕的,自此之后德军再也没有重新掌握东线的主动权。苏军的进攻已是愈加的猛烈,而德军的抵抗则开始到处遭到削弱,最后,其整个防御体系终于全面崩溃。对此前西德历史学家格利茨曾这样评价:“库尔斯克大会战对于德军来说,是致命危机的开端。” ( 6 )战役评述 从德军最初的计划我们可以看出德军追求的是在苏联实施有限的进攻,继而取得迅速而辉煌的胜利,用以恢复德军的声誉和其他轴心国的信任。在这场战役中尽管德军曾一度击溃4倍于己的苏军,尽管胜利的天平曾一度倾向德国,但最后的结局仍令人沮丧,自此之后苏德战场的主动权完全转移到苏军手中。 总体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原因很多,首先是德军对于这个计划本身的考虑并不全面,同时进攻时间推迟的太久也丧失了战役的先机,因此最后这个攻击已经变得毫无意义。同时根据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经验,无论德军有多么强大,攻打预有良好防御阵地的强敌也是很不明智的。德军最高统帅部犯了如同1942年夏季战役时的错误,命令他们最后的精锐装甲部队去强攻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坚固的堡垒的库尔斯克,而当战役进行至关键时刻希特勒的决心又产生了动摇,导致战役功亏一篑,最终得不偿失。 这两种情况,德军都丧失了发挥机动作战特点的条件,而是在苏军选好的地点与其交锋。1941和1942年的战争经验已经证明,如果德军让他们的坦克部队在苏联的辽阔大地上纵横驰骋,事实上是所向无敌的。而在1943年,本来德军应当实施的是战略退却,或在一些有把握取胜的地段实施突然袭击,为机动作战创造条件。但这一切也都随着库尔斯克进攻战役的进行与失败而成为了不可能了,更为可怕的是---德军刚刚完成的东线战场部队的再编组和再装备的工作,却因为这次进攻遭受到了严重的损失,而这是1943年一年中的产量所无法补充的。事实上德军德国1943年新战车的产量应该是用来成立西线战场上的机动总预备队,以应对盟军将来可能的登陆。但为了这次准备仓促的攻势,德军却消耗了他最后的战略预备力量。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表现,就可以发现,整个1943年期间德国失败的原因事实上与他们在1942年失败的原因一样,仍然是:武器装备,特别是摩托车辆与油料不足;希特勒仍然顽固推行专守防御战略,上述原因促使德军既丧失了战略主动权的同时又丧失了战术主动权。 那么如果德军没有执行“卫城”的进攻计划,他们将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战略?这里笔者认为,德军还是可能遵循一种机动防御策略。1943年期间,德国兵力损失严重,尤为严重的是,有作战经验的初级军官的伤亡增多了。但是,这种损失还决不是致命的,从占人口的百分比来看德国要比苏联所遭受的损失小得多。1943年的苏军显然也不能再承受如同战争初期那样巨大的损失了,可以说此时他们的人力资源也已经接近极限了。所以,为了缩短战线、加强预备队,德军就应该立即撤出库尔斯克地域,然后将军队撤至第聂伯河、斯摩棱斯克一线。然后采取一种机动防御策略,争取保持战役和战术上的主动性,通过有限的战役行动消耗对手的有生力量,最后使得苏联人感到难以承受,那么德国仍有可能使东线的战争打成平局。但最终英、美在欧洲大陆的介入很可能将是决定德国命运的重要因素。 ( 7 )结束语 从战略上讲,库尔斯克战役的初衷是可行的,它是德军在一种适宜的条件下,选择的一条比较可行的路线,但战局的发展却不可能再给德军这种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讲德军的确是在战术甚至部分战役程度上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但由于苏军军力和物资储备上的巨大优势,以至于德军很难取得战役上尤其是战略上的完全胜利。 两军对峙     在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损失惨重。为了挽回败局,振作士气,夺回战略主动,德军统帅部决定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由于苏军在库尔斯克的突出部虎踞,给德军的防线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于是,希特勒决定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德军力图通过库尔斯克创造一个“德国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而占领顿河、伏尔加河流域,攻占莫斯科,完成其1942年未竞之业。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德军统帅部从1943年4月起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堡垒”的作战计划。同年7月,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南北两侧,即别尔哥罗德地段和奥廖尔区域,以“中央集团军群” 和“南方集团军群”为主,共集结了17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18个 步兵师, 配有2700辆坦克、2050架作战飞机,约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90余万人。此外,德军还大量装备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武器——“虎”式、“豹” 式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虎”式坦克装有88毫米的大口径火炮,火力十分猛烈,同时,由于其前装甲厚达100毫米,具备较强的防护能力。 显然,同苏军的T-34坦克相比,德军坦克占据了相当的优势。   德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钳型攻势,从南北双方同时夹攻库尔斯克。在战区南线,由德军第4装甲师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6个师 的兵力, 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在北线,克卢格元帅指挥中央集团军15个师的兵力,由北向南进攻。此外,德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两支部队将在库尔斯克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面对德军的强大兵力,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以牙还牙,倾全力与敌人对抗。苏军的战略部署是:由罗科索夫斯基大将率领中央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北线;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6个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为战略预备队。苏军投入的总兵力为133.6万人,配备3600辆 坦克和强击火炮,2万门大炮和3130架飞机,总指挥由朱可夫元帅担任。 如果按此做出部队表估计得上千只部队,看来只能做南线战局了:德军南线,由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和肯布夫集团组成的南方集团军18个师 的兵力, 在曼施泰因元帅的指挥下,由南向北进攻;苏军为巴什钦大将率领沃罗涅什方面军2个集团军和1个坦克集团军防守南线;以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战略预备队。 德军部队明细: 曼施坦因的进攻部队,也就是赫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10个师),下辖:奥特的第52军,部署在左翼,有三个步兵师;克诺贝尔斯道夫的第48装甲军部署在中央,有第3,第11两个坦克师,“大德意志”装甲掷弹兵师,第167步兵师;豪塞尔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由党卫军第1“阿道夫·***”、第2“帝国”和第3“骷髅”3个装甲掷弹兵师构成。 右邻是肯普夫集群(9个师),有三个军,即:布赖特的第3装甲军,有一个步兵师和第6、第7和第19坦克师,另外拥有45辆“虎式”坦克的第503坦克营也配属在该兵团中;劳斯一个军,有两个步兵师;马滕克洛特的第42军,有三个步兵师(没有参加战役)。 内林的第24装甲军(2个坦克师),是集团军群的预备队,有第17装甲师和党卫军诺曼人装甲护卫师。总计,南方集团军群参加进攻有18个师,其中11个是装甲师,其余10个步兵师只有七个参加这次行动。 红军部队明细:沃罗涅日方面军在德军突破处有奇斯佳科夫第6近卫集团军(9个师)和舒米洛夫第7近卫集团军(6个师)部署在前方,卡图科夫的第1坦克集团军(第6和第31坦克军和第3机械军)留作预备队,此外还有方面军直属部队第2、第5近卫坦克军。以草原方面军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第18、29坦克军、近卫机械化第5军)战略预备队。
/
本文档为【决战库尔斯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