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_兼评影片_山楂树之恋_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_兼评影片_山楂树之恋_

2012-04-13 9页 pdf 328KB 37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9782

暂无简介

举报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_兼评影片_山楂树之恋_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 年第 56 卷 第 6 期 (总第 239 期) 2011 Vol. 56 No. 6(General No. 239)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 ———兼评影片《山楂树之恋》* ① 苗元华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摘要: 在文化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电影的怀旧叙事通过创造幻觉体...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_兼评影片_山楂树之恋_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1 年第 56 卷 第 6 期 (总第 239 期) 2011 Vol. 56 No. 6(General No. 239) 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 ———兼评影片《山楂树之恋》* ① 苗元华 (山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 ) 摘要: 在文化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的当代社会背景下,电影的怀旧叙事通过创造幻觉体验使观众的心理与情 感需求得到替代性满足。但富于主观感受和体验色彩的怀旧叙事无益于历史文化反思,也难以真正触及人的现实 生存困境。影片《山楂树之恋》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内在的表意层面蕴含着对特定年代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考, 但并未结合特殊文化语境深入人物心理层面予以揭示。与文化记忆相伴而生的是追求深沉含蓄、淡雅静谧的传统 美学风格,影片在细节运用、字幕设计以及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均体现着这种追求。 关键词: 消费主义;怀旧;文化记忆;民族审美心理 中图分类号: 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5973(2011)06 - 0148 - 09 * 收稿日期:2011 - 09 - 25 作者简介:苗元华(1974— ) ,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 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项目“影视剧与中国当代文化价值观建设”(2011142)的阶段性成果。 在以消费为社会生活和生产主导动力的现代 社会中,大众文化的生产和消费遵循着市场法则。 在资本增值逻辑的推动下,大众文化产品迎合并助 长人们的潜在心理和本能欲望满足。具有超越现 实缺憾倾向的怀旧叙事与当今社会转型期中人们 寻求慰藉的社会文化心理相契合,成为影视艺术创 作的重要现象,影片《山楂树之恋》可谓这方面的 代表。然而,怀旧叙事为观众提供的是逃避式的心 理抚慰和享受,无法为人们解决现实生存困境提供 具有超越价值的审美空间。即使创作者在历史记 忆中蕴含有文化反思,也因满足观众消费心理所作 的艺术表现而消解了深度的内涵表达。 一、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 现代社会的大众文化具有消费主义特点,在 很大程度上试图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而成为消费 型文化产品。“文化已从过去那种特定的‘文化 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 消费品。”[1](P148)在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消费为中心 的现代社会形态转变中,文化具有重要地位。 “文化是消费社会最基本的特征,还没有一个社 会像消费社会这样充满了各种符号和概 念。”[2](P44)大众文化在资本增值逻辑的推动下, 在迎合并助长大众欲望的膨胀方面起着推波助澜 的作用。文化产品不再注重由传统印刷文化提供 的审美静观体验,而是注重满足大众当下的即时 审美体验与反应。“当代倾向的性质,它渴望行 动(与观照相反)、追求新奇、贪图轰动。而最能 满足这些迫切欲望的莫过于艺术中的视觉成份 了。”[3](P154)如何在由复制技术大量生产的文化产 品中引人注目?相当多的文艺创作选择了以满足 人的欲望需求为宗旨。文化的人性化目标被物欲 化目标所取代,追求利润成为普遍的意识形态。 对此,马尔库塞将这种现象称为“理想物质化”, “高等文化变成了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 这一转变中失去了大部分真理”[4](P49)。马尔库 塞反对缺乏批判精神的文化现象,并对沉迷于消 费的大众心理状况极为担忧。 841 在文化消费主义观念盛行的当代社会背景 下,怀旧叙事因符合人类潜意识需求而广为流行。 怀旧情愫来自人类共同的潜在心理需求,为人们 带来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精神满足。最早对怀旧予 以思考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人类的 怀旧心理因理念的存在而具有永恒性。柏拉图将 理念视为世界的本原,是体现着真、善、美的本体。 人类“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 美”,就会“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 外”[5](P1)。怀旧是充满希望和寄托的愿望投射, 反映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 在怀旧作品中,曾经有过的伤痛记忆被美好人性 与纯真情感所取代,体现着人们回避现实缺憾、寻 求心理抚慰的需求。人类的现代性生存在一定程 度上面对情感疏离、心理孤寂的困境,功利、实用 的观念甚至会渗透于人的情感世界。在商品经济 大潮冲击之下,追名逐利和拜金主义的不良风气 盛行,情感困惑和危机普遍存在,纯洁真挚、崇高 神圣的坚贞爱情就显得弥足珍贵。《山楂树之 恋》中静秋和老三刻骨铭心、矢志不渝的真挚爱 情深深打动了当下文化语境中的人们,平凡而伟 大的人性人情美令人神往和眷恋。怀旧使人们在 意识中构想超越平庸现实的乌托邦世界,实现内 心对完美情感和人性的想象,以填补现实中普遍 存在的理想失落和情感缺失。“人是单子,是一 种本质,一种统一体,但又是唯一性的存在。这种 唯一性与人的自我分裂一样,并不是可以完全消 除的。因为人是一种超越世界的存在,人不只是 一个受欢迎的客人,也是这个世界的异乡人。人 的内心和自我总是要超越这个世界。我们劳作的 世界不能满足我们内心的世界。”[6](P58) 怀旧情结体现了人们逃避现实缺憾、寻求心 理抚慰的心理需求,在叙事中往往无法做到对历 史时空的社会事件和人生经历一概予以接纳和认 同。怀旧是主观性、意向性较强的有选择回忆,通 过想象、感觉等心理过程对历史进行具有当下意 义的重构。作为对无奈现实的回避,充满怀旧色 彩的文化记忆会在强调情感的执着和纯粹等方面 显示主观性。怀旧视野中的爱情往往被纳入理想 爱情的叙事模式之中,即双方至死不渝地真挚爱 恋,且往往在不可抗的外力阻隔与羁绊之下富于 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既令人为之神往又令人同 情感伤。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以诗化的风格展 现了浪漫的初恋情怀,契合了人们对纯美爱情的 想象和渴望。《山楂树之恋》中人物命运虽然离 不开人情人性遭遇压抑的时代背景,但在主人公 身上并没有因生活和精神重压而表现出抑郁、颓 唐等情愫,它更注重表现美好的青春年华与真挚 的初恋情怀。实际上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影片 缺乏对特定时代背景下复杂人物心理的真实反 映,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化反思的深度和力度。 这无疑是富于主观感受和体验色彩的怀旧,藉此 表达了对纯粹而执着的爱情的憧憬和幻想。这种 叙事策略和追求更多体现了人类在内心怀有对包 括爱情在内的所有美好感情的向往,这正如瓦西 列夫所说:“人是不愿意离群索居的,他具有感情 上进行自我恢复和经常显示爱情的奇妙能 力。”[7](P353)这种情形在《幸福像花儿一样》《北方 那个吹》《真情年代》等电视剧中都有一定的体 现,其回避特定年代人物困苦艰难的生存困境而 聚焦美好人性和情愫的表现,都反映了对历史进 行当代性阐释以获得心理慰藉和满足的主体意 识。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不断建 立理性原则与机制,从而对非理性的本能冲动和 情感进行控制和疏导的历史。人的情感和本能等 非理性因素在现实中受到限制而无法实现,社会 通过“合法”、“安全”的具有娱乐、休闲功能的大 众文化产品使其得到宣泄和释放。“一般来说, 我们的文明乃是建基于对本能的压抑上 的”[8](P199),以快乐原则为主导的本能满足受到现 实原则的修正,在道德、宗教、法律的制约之下或 是进入无意识领域,或是以隐晦曲折的形式在文 艺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得到释放。电影艺术正是通 过创设虚构情境以及调动心理参与,使观众从中 获得象征性的心理和情感满足。《山楂树之恋》 的爱情悲剧令多数女性观众深受感动,因为老三 对静秋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女性观众看来可以对心 理起慰藉作用。正是那真挚的情怀、初恋的悸动 触及了人们渴求真爱的心灵,也是那份为所爱之 人默默的牵挂和心甘情愿的付出打动了观众,那 份在政治重压以及死亡阴影之下小心翼翼的爱恋 更令人百感交集。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自然生 发的爱情在真实人性和现实处境面前有时会陷入 941 无奈和尴尬的境地,即使彼此的情感曾经炽烈如 火也大多在长相厮守中褪色殆尽。若想获得超越 现实的诗意人生体验,经由影视作品予以实现无 疑是最具安全感的选择,理想浪漫的爱情故事能 够使人们在想象中寻求到心灵寄托和精神慰藉。 然而,创造幻觉体验的影视作品使个体欲望暂时 得到替代性满足,却并未真正触及人的生存困境。 提供逃避式心理抚慰和享受的消费文化遮蔽了个 体真正的心理需求,无益于现实中人性的完整,反 而会使人更加依赖大众文化以缓解精神匮乏和情 感饥渴。“消费大众文化是一种压抑:消费大众 文化空洞的作品和实践,以填补内心的空虚;内心 越空虚,就会消费更多的大众文化空洞的作品和 实践。”[9](P36) 电影作为人类高级的审美性精神活动,既要 满足人们在现实境遇中被压抑的潜意识需求,也 应当通过审美语言使人能够与他人和自我的心灵 进行对话。现代工业文明造成人的本性被割裂的 碎片化危机,艺术的审美活动有助于实现人性完 整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在工业生产流程中被 迫单调机械地重复劳动,丧失了自我完整的人性。 遭遇异化的人失去了精神家园而无所皈依,对生 机盎然的自然万物熟视无睹,对人伦情感麻木不 仁。电影艺术的审美情感应当有助于人与人之间 以及自身的对话,使人在现实生存中精神世界日 趋丰富和完善。那些只是提供逃避式心理抚慰和 享受的消费型情感叙事电影遮蔽了个体真正的心 理需求,无益于现实中人性的完善,反而会使人更 加依赖大众文化以缓解精神匮乏和情感饥渴。 二、文化记忆中的反思意识 法国社会学家哈布瓦赫的研究实现了记忆从 生物学领域到文化学、社会学领域的转向,使其成 为一种与他人相关的群体———社会现象。他认为 文化记忆以文化体系作为记忆的主体,是超越个 人的。文化记忆涉及到关于人类社会本质的认 识,关系到传统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 展。对此,哈布瓦赫说过:“通过群体成员一起参 加纪念性的集会,我们就能在想象中通过重演过 去来再现集体思想,否则,过去就会在时间的迷雾 中慢慢地飘散。”[10](P43)在全球化时代跨越地区和 国界的市场贸易、人员流动以及文化传播格局中, 人们越来越面临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有一种 脱离自己土地的倾向,对自己生命的土地上的文 化、人民,在认识、情感乃至心理上产生陌生感,这 有可能导致民族文化的危机。当年轻人缺乏和母 体文化的血肉联系时,甚至可能会出现‘无根’的 一代”[11]。大众传媒以建构历史的方式成为民族 文化记忆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并有助于提升民 众的文化自觉意识、明确文化身份。法国学者诺 拉将能够传承文化记忆的载体形象地称为“记忆 的场”,大众化程度较强的电影艺术便是其中重 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电影实现的文化记忆既应有助于民族文 化身份的确认,也应当以理性审视和反思的精神 来唤起、建构记忆。张艺谋在《山楂树之恋》中通 过场面环境和具体细节重现 20 世纪 70 年代的社 会面貌,钢笔、冰棍、蓝色印字的运动服以及手编 金鱼等日常生活事物都来自那个时代,容易唤起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内心记忆。代表革命忠 诚、激情的红色和民众生活中的素淡之色是“文 化大革命”这一时代的主要色彩,其中蓝、白、绿 在这部影片中多被采用,既显清纯又透着悲凉。 展现英雄树下人物的活动场面时,画面的冷色基 调犹如浓雾笼罩般压抑阴郁。若从艺术构思的整 体性考虑,意向性是比较明显的。在片头这一段 落中,西坪村张队长接到师生后走在开满色彩鲜 艳的油菜花的山路上,在紧接着的几个镜头中色 彩基调逐渐转换直至众人来到英雄树下。为了不 产生突兀的色彩变换效果,先是山路间行走的几 个人物近景,再接众人呈疲惫之态行走在山路上 的全景镜头。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全景镜头在 色彩方面做了技术处理,树木、花草等自然景物失 去了原有色相而整体上趋于灰蓝色调。在这种阴 沉暗淡的情境中,张队长刚要打开话匣子展开来 自民间的历史陈述,他的一句“鬼子在这个地方 啊”立即被带队教师慷慨激昂的话语所取代。教 师讲述为国捐躯的烈士以鲜血浇灌山楂树而使花 朵日渐红艳,这是政治话语主导的高昂豪迈的理 想主义话语陈述。担负编写教材任务的学生们以 崇敬之情接受这英雄历史和革命理想的洗礼,对 这片土地极为熟悉的张队长也只能静默倾听,仅 稍显迟疑地接上一句“是啊,都这么说呢”。这个 场面的人物关系及语言设计暗示出那个特定历史 051 年代政治话语在意识形态中具有高于一切的地 位,而民间话语在很大程度上处于缺席和失语状 态。 静秋离开西坪时认为老三刻意隐瞒个人感情 生活的真相而产生误解,二人之间的情感第一次 出现裂隙。静秋他们离开村落时又一次经过英雄 树,此时情景犹如初次路经这里一样充满浓重的 雾气。场面的视觉效果设计既可以理解为渗透着 感伤忧郁的情感色彩,也可以视为导演对“英雄 树”自始至终的形象诠释。老三为静秋买来的脸 盆内底的果实图案鲜艳火红,但所谓“英雄树”的 花朵颜色在初次见面时老三带有明显质疑态度与 静秋的对答中令人产生疑惑,而且在片尾由远及 近的推镜头才让我们看到是纯白色而非被烈士鲜 血染成的红色。带队教师自信豪迈的慷慨陈词无 疑是特定时代背景之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声筒, 自然、正常的秩序遭遇颠覆和消解,在黑白、是非、 善恶不分的荒诞年月里人情人性必然深受压制和 亵渎。普通人的权力和尊严都被残忍践踏,更遑 论追求美好浪漫的爱情。 第五代导演崛起之时就显示出明确的影像美 学追求,构图、色彩、光影及运动形态等画面造型 元素构思考究,承载着创作者对于文化传统、人情 人性、社会历史等深层内涵的思考。张艺谋在 《山楂树之恋》中同样注重影像造型及其场景设 计,以表达其文化反思。男女主人公在河边亭子 中约会的情景不是轻松愉悦的,缓慢摇摄的镜头 采取非常规构图使画面上边框挤压二人头部,给 人压抑窒息之感。造成视觉和心理不平衡的构图 具有象征寓意,即二人的现实生存遭遇束缚和挤 压,施压的力量就是那个时代的政治话语。河边 男女主人公隔岸相拥的情景令人动容,笼罩着生 离死别的浓重悲情。河既可以被认为是促成他们 生死相隔的致命疾病,也可被视为剥夺践踏人情 人性的政治高压。 与当下影视界怀旧类作品相比较而言,影片 《山楂树之恋》没有完全停留于碎片化的有选择 性记忆,而是渗透着创作者反思社会历史的主体 意识。近年来,知青题材的影视剧大多回避荒谬 时代诸多禁锢、灭绝人性的沉重历史记忆,甚至有 意将其过滤掉。《高考 1977》以感恩心态回顾为 部分知青带来命运转变的机遇,却使历史呈现单 薄而苍白。在怀旧作品中,曾经有过的伤痛记忆 被美好人性与纯真情感所取代。人们在怀旧过程 中将梦想和憧憬投射到记忆中的某些场面、情景 和人物,同时也回避着特定历史情境中艰难生命 历程的真相。的确,记忆本身存在于传统记忆的 辩证法中,即记忆本身就包含了遗忘[12]。但通过 电影叙事所取得的文化记忆应当承载使命感和责 任感,否则历史将在规避痛苦的有选择性记忆中 失去作用于未来发展的启发和警示价值。“记忆 与遗忘”对于人类来说总是两难的选择,记忆意 味着要剥开疤痕面对痛苦的过往而遭受心理折 磨,遗忘似乎是避开深重历史梦魇的合理选择。 然而,记忆作为理性的回顾和反思会使人清醒,避 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因此,法国左岸派电影导 演阿仑·雷乃在纪录片《夜与雾》和故事片《广岛 之恋》中既让我们看到了苦难的历史像噩梦般纠 缠着甚至撕扯着人的灵魂,又让我们体悟到导演 强烈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艺术家的良知与责任感。 作为亲身经历政治运动且感触颇深的电影导演, 张艺谋自然无法遗忘践踏人性的沉痛历史。虽然 没有同谢晋导演一样在《天云山传奇》《牧马人》 《芙蓉镇》等影片中展现出强烈的社会介入意识 和批判精神,但张艺谋及其第五代导演面向传统 文化的反思之作彰显着其文化主体意识。《红高 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秋菊打官司》等 一系列作品以对关注个体生命和反思民族文化的 深厚底蕴为张艺谋带来了声誉,然而自影片《活 着》之后,张艺谋在既有的文化生存空间中进行 了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和转换。他曾一度从历史 叙事中退出,不再冷峻地探寻和展现历史文化。 在本世纪初的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张艺谋虽然重 回历史制作古装大片,但与以往明显不同,《英 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不再将 历史文化思考视为首要,更多以视觉奇观和错综 复杂的人性较量增强影片的可观赏性。张艺谋创 作道路中观念的转变与所处的文艺生态环境有 关,这使得其影片创作逐渐向主流意识形态及市 场化靠拢,但我们同时也可以看到这位导演的文 化主体意识和娱乐化诉求交织在一起的局面。 《三枪拍案惊奇》遭人诟病,认为无非是从科恩兄 弟电影原作的黑色幽默转化为喧嚣狂欢的闹剧, 但张艺谋选择翻拍时应该不会无视原作的现实解 151 构立场而只选取其悬疑恐怖色彩。科恩兄弟原版 影片的主体内容构成针对监守自盗的社会现象予 以嘲讽,经张艺谋改编后,片尾通过使死人复活和 众生狂欢的浪漫主义处理自主消解了这种批判意 识。这既让我们看到艺术家日渐汇入时代娱乐浪 潮的观念转换,也感受到这种转换不是完全放弃 文化主体意识的选择。张艺谋的创作思想中既包 含着在现有文化生存环境中“适者生存”的强烈 意识,又在文本深层隐含着一定程度的文化反思 精神。在这两者的交互作用之下,娱乐大众与文 化思考成为其创作诉求,前者凭借其大牌导演地 位、宣传策略及通俗易懂的叙事形态得以实现,后 者则或显或隐地贯穿于创作道路之中。在意识形 态制约和娱乐思潮影响之下,鲜明直接的文化批 判在现今消费型文化市场变得不合时宜。由此, 在《山楂树之恋》中,张艺谋在适应现今的文化消 费观念基础上提供了供心理慰藉和情感释放的爱 情悲剧,文化思考则借由电影语言含蓄委婉的表 意体系传达出来。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从叙事层面给 予观众更多的是浪漫凄美的爱情,内蕴的文化思 考不仅难以从影像的含蓄表达中获得,而且在屈 就于满足观众爱情幻想的消费心理时使人物塑造 流于平面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深蕴的内 涵表达。知青题材影视剧在 20 世纪 80、90 年代 出现过几部作品,《蹉跎岁月》《今夜有暴风雪》 《雪城》等作品深入反映了知青一代在特殊的时 代背景下真实的心路历程。《蹉跎岁月》中柯碧 舟、杜见春经历了从消沉、徘徊到振作、奋进的曲 折道路;《今夜有暴风雪》虽洋溢着雄浑豪迈的英 雄主义气概,也无法消除迷惘痛苦、沉郁悲壮的底 色。相形之下,《山楂树之恋》在人物形象塑造方 面缺少结合特殊文化语境的深度挖掘。人物性 格、心理并非取决于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未 塑造出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老三开朗热情、乐观自信、思想独立,没有迷惘、颓 唐的消极心态。静秋作为“右派分子”家庭的一 员,受血统论迫害而遭遇歧视和打击,但除了谨慎 小心之外很难看到她内心存在的阴影及挣扎。创 作者既然想要表现重压之下爱情面临的艰难处境 及其执着坚韧,就应当将人物置于禁锢人性的社 会背景中做心理层面的深入开掘。但导演分明又 不想过多触及令人倍感沉重的历史真相,因此刻 意抹去了意识形态重压之下人物内心挣扎痛苦的 心灵阴影,使人物形象失之于单薄,成为一般意义 上年轻美好的生命个体。在《我的父亲母亲》中, 张艺谋将时代因素推远成为隐约存在的背景,从 女主人公的心理体验出发,使人物情感与关系发 展不受制于外界形势干扰,任由浪漫唯美的幻想 驰骋,细致入微地开掘初恋的情感世界。虽然有 逃避历史真实的倾向,但也算是以特有视角创造 了自给自足的艺术真实世界。而《山楂树之恋》 既要满足观众的消费心理需求,又想在一定程度 上触及历史真相,在徘徊不定中最终失去了人性 维度的真实。 在文艺创作中,创作者以独立的主体意识审 视和把握历史,才能使基于史实和艺术虚构创造 的艺术真实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文化思考。 但在意识形态话语以及民族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之下,这种直面历史和现实的自由精神往往处于 缺席状态。人的生存受到来自宇宙、自然、社会的 外部力量的束缚和制约,在这种充满对立与冲突 的存在状态之中,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人们因文化 心理、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及社会体制等方面的差 异而呈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精神追求。人在生 命历程中面对来自外界无法摆脱的威胁,心中会 产生恐惧与仇恨,同时也会为追求自由、民主和人 生幸福而进行反抗。人的本质力量和主体精神便 在这种抗争行为中得以体现,也正是挑战异己力 量的艰难甚至无望使敢于抗争的意识和行为彰显 着悲剧精神。悲剧精神意味着即便面对注定失败 的命运,悲剧主人公也赋予反抗以价值和意义并 付诸于行动。悲剧主人公以充满激情和强烈意志 的挑战精神面对人生无法回避的矛盾,既体现着 人的尊严以及人性的深度和复杂性,也渗透着人 类对命运和自我价值的思考,给人以净化心灵的 崇高美感。外界对人生存造成的苦难和人自身无 法超越的局限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悲剧 意识,只是文艺作品的悲剧主人公大多是强权统 治的被动承受者,其遭遇唤起的是人们悲哀伤感 的人生感受而非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思。正统文 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思想禁锢培养了委曲求全、 忍辱负重的国民性格,且逐步建立了抑制激情与 悲剧精神的文化形态。因此,民族文化传统中缺 251 乏正视和反抗现实的理性精神与自由意志,大多 表达对黑暗势力的愤慨之情,抒发人生苦难的悲 情。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在意识形态话语的影响下 延续至今,造成了电影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迂回曲 折进行表达的谨慎心态。 三、基于民族审美心理的艺术表达 由文化记忆驱动的大众文本叙事往往与民族 审美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呈现出东方文化的美 学追求。人类的心理结构受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 的影响,各民族的情感表达因之存在差异。西方 文化是在海洋文明和工商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而 来的,由此形成了西方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人生态 度和思维方式。航海游历与发展海上贸易造就了 向往自由、勇于求索的精神气质,开放式、竞争性 的工商业经济培养了思辨、独立的思维意识。崇 尚个性和自由的独立意识使人们具有抗争、批判 意识和怀疑精神,情感表达直率、奔放。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则是在封闭自足的农业文明以及血缘宗 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整体的统一、稳定 被强调和重视,个体遵从伦理并履行责任和 义务。个体的自我意志和情感被压抑,服从于全 局利益的道德自律逐渐培养了克制忍耐、被动顺 从的心理,情感表达倾向于含蓄委婉、节制内敛的 特质。作为东方文化普遍具有的审美追求,日本 影片《情书》、韩国影片《八月照相馆》、越南影片 《青木瓜之味》及伊朗影片《樱桃的滋味》等佳作 都散发出含蓄蕴藉、意蕴深远的审美特质。情感 是人类普遍需要面对的重要生存课题,因时代、地 域和民族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价值取向 多元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人们既接受激越奔放、炽 烈如火的现代情感表达方式,也怀想含蓄委婉、韵 味悠长的传统情感表达方式。不过,热烈激情的 现代情感往往缺乏恒久性,甚至掺杂功利性的主 观欲望满足。传统情感虽然在现今社会中已缺失 相应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土壤,但依然深植于集体 潜意识之中。现代社会开放民主的文化环境使年 轻人的观念意识发生变化,敢于个性化表达内心 的情感意识,热情、直率甚至张扬自我。因此,传 统情感表达方式若出现在现在时空的叙事中便容 易招致质疑乃至嘲弄,回到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 时空叙事则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近些年来,回归 传统审美的情感表达有时会体现在怀旧气息浓郁 的影视作品叙事之中,有些影片以及部分伦理、知 青、军旅题材电视剧反映了这种创作倾向。 中国传统美学追求深沉含蓄、淡雅静谧的境 界,讲求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注意通过虚 实关系的处理留下艺术空白,虚实结合、以实带 虚,让欣赏者凭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进行填补,从而为观赏者的参与和再创造提供广 阔的空间和余地,自内容本身生发出来的意义变 得丰富多样,令人回味无穷。追求含蓄美成为中 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特色,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 审美心理与文化特质。在《山楂树之恋》中导演 张艺谋对情感进行了节制处理,没有主观音乐的 煽情化呈现,也不再是初恋情怀的浪漫唯美式表 现,在一定程度上令人感慨和动情的是那份在深 重压力之下执着而又谨慎的纯美深挚之情。人物 的情绪感受和心理体验得以细腻表现,并借助物 件、行为、语言细节加以传达。《我的父亲母亲》 中招娣初次看到教书先生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 少女将对爱情的企盼和希望融入到送公饭的青花 瓷碗中,初恋时年轻人既幸福甜蜜又忐忑烦恼的 心理体验尽显其中。先生送招娣的发卡凝聚着真 挚纯朴的爱恋,这个物件细节贯穿于赠送、丢失以 及找回的情节中,成为重要的叙事元素和表情达 意的载体。《山楂树之恋》中老三送与静秋的钢 笔、胶鞋渗透着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静秋手编 的彩线金鱼钥匙扣载着浓情蜜意,老三与静秋隔 岸做拥抱之态也令人为之动容。这些物件和行为 细节寄予人物的情感意识,不是直观外显的情感 表达,而是以含蓄委婉的间接艺术来处理,显得更 耐人琢磨与回味。追求含蓄美的民族审美情结还 体现在字幕形式的运用上,本片部分内容由字幕 进行省略性交代。在不同场景之间以字幕区别出 时空的转换,并因采用淡出淡入的画面转换方式 而富于节奏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悠远隽永的 艺术韵味。不过,伴随着人类社会步入视觉文化 时代,视觉文化又培养了人们的欣赏习惯和接受 心理。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地 延伸,可视性要求与视觉快感欲望不断攀升,新的 视觉花样层出不穷[13]。观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在 视觉文化背景下形成依赖影像的欣赏习惯,不免 对以字幕呈现信息的形式运用提出质疑。部分字 351 幕内容若以影像表现并不存在难度,因而这部由 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片在视觉化表现方面略显 不足。同样是基于民族审美心理的潜在影响,原 著与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却存在着差异。艾 米的小说对于静秋这一形象的定位是自尊、倔强, 同时又自卑、隐忍、患得患失,具有在特定时代与 家庭生活影响下形成的复杂矛盾的性格特点和心 理状态。电影中的静秋则清纯娴静、温顺柔美、含 蓄内敛,被赋予了东方传统女性美的特质。在女 性自主意识日渐增强的当下社会,自信独立的现 代女性占据主流,出现在影视剧等大众文艺作品 中温婉如玉的传统女性承载着不少人难以企及的 审美理想。怀旧式作品由此以民族文化所培养的 集体潜意识为基础塑造人物形象,满足人们在现 实中难以获得的审美心理需求。另外,有人批评 影片在改编时弱化了艾米小说中关于爱欲冲动的 描写,认为这是一种刻意而为的矫饰之举。实际 上,如果不是改编自一部风靡一时的网络同名小 说,如果不是媒体在时为了吸引公众关注而 标榜“史上最干净的中国式爱情”的宣传语,那么 这部影片所表现的思想文化禁锢时代的爱情故事 本不会招致太多质疑。含蓄委婉的情感表达较之 热烈奔放的直抒胸臆在东方文化中拥有更为深远 的传统和广泛的接受群体,浪漫唯美的韩国爱情 剧风靡于亚洲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由此可以认 为,张艺谋对原著的改编根植于民族文化和传统 审美情结的沃土,并非是造作的矫情。 与西方文化中彰显意志力量、理性精神的崇 高悲剧不同,中国文化中悲剧的主导美学形态是 悲情悲剧。中国电影向来具有悲情叙事的传统, 因根植于民族文化心理而深具影响力。“悲情悲 剧表现的主要是那些弱者受到强者的欺凌和压迫 时不得不承受的人生命运,它是以唤起对弱者的 同情和怜悯为主要艺术手段的。”[14]传统中国社 会以农业文明和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通过伦理 秩序的强调和遵从实现社会的稳定。个体通过自 我的道德自律和内部调节取得社会的认同、接纳, 在困境面前往往选择被动承受以化解矛盾。这种 内敛、节制的生存观念与悲剧意识相伴而生,造就 了民族文化凄婉、哀怨的审美特征。影片《一江 春水向东流》中素芬在乱世之中遭遇离弃的悲凉 命运,《小城之春》中忍受无爱婚姻的周玉纹最终 只能以礼节情的无奈选择,《城南旧事》里童年英 子所接触的那些在世事和命运中沉浮的悲苦人 生,《芙蓉镇》里胡玉音在政治运动中失去做人权 利的精神磨难……围绕悲剧主人公坎坷命运的叙 事唤起了人们内心既有的悲剧意识,也完成了对 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文化传统的反思。观众为人物 的遭遇唏嘘不已、潸然泪下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社 会和人生的认知与思考。《山楂树之恋》中静秋 与老三凄美的爱情悲剧令人感伤,其原因归于社 会和疾病两方面。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身 为右派分子子女的静秋不得不面对严苛的政治审 查。原著中她谨小慎微、疑虑重重地与老三发展 着恋情,而影片中时代背景依旧存在,只是静秋的 心理挣扎相对弱化,人物性格和心理的丰富复杂 性未得到揭示,因而社会反思的力度也随之减弱。 这部悲情悲剧中令人肝肠寸断的是老三无比精心 的呵护、关爱之情以及全心付出的精神,还有死亡 对坚贞不渝爱情的致命打击。歌颂美好爱情且被 广泛认同的大众文艺作品往往借助于死亡的意外 介入,如网络言情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流行一 时,电影《爱情故事》《情书》《人鬼情未了》被视 为爱情经典影片。韩国爱情电视剧为了不破坏纯 美浪漫的诗意情怀,爱情悲剧的产生往往交由车 祸、不治之症等偶发事件。偶然、突发的飞来横祸 并非体现了某些现代文艺作品对于人生荒诞无常 的理解和认识,而是为了将爱情故事演绎得曲折 跌宕,令人感受、体味那透彻心扉的生死别离之 情,从而使观众深陷其中无以自拔。以灾祸、死亡 的威胁作为爱情遭遇挫折的叙事动因,能够使情 节发展具有很强的张力,并令人感受到真挚纯洁 爱情的力量。爱情的神圣与美好在于浪漫诗意的 情境下美好人性的绽放,这是一个心理体验过程。 然而,大多数爱情经不起时间的销蚀和考验,要么 进入婚姻殿堂而面对平淡琐碎的现实生活,要么 因个性差异或人性弱点相互折磨,乃至分道扬镳。 正如钱钟书在《围城》中通过方鸿渐与孙柔嘉的 关系发展透露出对人生常态的理解,即结婚之后 发现对方并非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意中人”,心里 的无奈甚至苦痛可想而知。相形之下,死亡可以 将双方浪漫美好的爱情凝固在记忆之中,不会随 着时间的流逝而褪色、变质。面对死亡,真挚炽烈 的爱情也会激发出人性美好璀璨的一面,即心甘 451 情愿地为对方无私牺牲、献身的精神,此时最能见 证忠贞不渝的爱情力量。《山楂树之恋》的爱情 悲剧虽然与禁锢、束缚人性的时代语境有一定联 系,但在多数观众看来,最终根源还是归于老三患 上的不治之症,年轻生命的消逝和美好初恋的戛 然而止令人感伤和痛惜。只是,令人深感沉重的 原因更多在于疾病而非社会背景,难免使人忽略 了对于历史文化的审视和思考。 虽然张艺谋在采用传统审美原则对流行小说 进行电影改编时遭到部分观众的质疑,但这种追 求东方美学品味和民族特色的创作观念还是值得 认可的。随着全球化不断推进,世界各地文化趋 同性的危机日渐增强。好莱坞电影在渐趋开放的 全球市场上所向披靡,受到观众热捧的同时也引 领了电影叙事的主流。以至于美国文化学者杰姆 逊虽然对第三世界文化处于被第一世界的西方文 化所异化的处境寄予理解和同情,却同时表明了 西方世界盛行的白人中心主义逻辑:“我们从一 开始就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区别,即所有第三 世界的文化都不能被看做是人类学所称的独立和 自主的文化。相反,这些文化在许多显著的地方 处于同第一世界文化帝国主义的生死搏斗之 中———这种文化搏斗的本身反映了这些地区的经 济受到资本的不同阶段或有时被委婉地称为现代 化的渗透。”[15]中国电影应当从本质上保持自己 独特而鲜明的个性,避免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因 盲目追求市场化拓展业绩而形成同质化和单一化 的局面。为了维护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和特殊价 值,电影创作者应当具有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 唯有如此,才能规避全球电影文化的趋同性,并以 独具特色的审美风格拓展民族电影产业的国际生 存空间。以“世界眼光”来看世界,越是弘扬了民 族文化主体性及其东方美学品位的电影,就越是 具有世界性和现代性,就越能显示出跨界而拓展 我们国际文化传播的实力。[16] 综上所述,影片《山楂树之恋》诞生于消费主 义时代的文化背景,外在的叙事层面力求满足人 们憧憬纯美爱情的潜在心理需求以及怀旧情结, 内在的表意层面蕴含着特定年代政治、文化方面 的反思,并以具有传统审美趣味的含蓄蕴藉的艺 术处理加以表现。只是,这种文化思考并未纳入 人物心理层面予以揭示,人物形象塑造未能结合 特殊文化语境进行深入挖掘,从而弱化了影片的 历史文化反思深度。于是,《山楂树之恋》缺少 《霸王别姬》震撼人心的人性揭示和深厚的历史 文化记忆,也无法实现《活着》的人生感悟和对荒 诞悲凉的历史所进行的审视。在普通观众那里, 内蕴其中的文化反思成为极易被忽略的无力表 达,影片也因此最终被视为娱乐性的消费主义文 本。 参考文献: [1][美]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1986. [2][英]西莉亚·卢瑞. 消费文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3][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 . 北京:三联书 店,1989. [4][美]马尔库塞.单面人[M]. 左晓斯等译.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88. [5][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 . 朱光潜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6][德]彼得·科斯洛夫斯基.后现代文化:技术发展的社会文 化后果[M].毛怡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7][保加利亚]瓦西列夫. 情爱论[M]. 赵永穆,范国恩,陈行慧 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8][奥地利]弗洛伊德.性学和爱情心理学[M].南昌:百花洲文 艺出版社,1996. [9][英]约翰·斯道雷. 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 [M].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0][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曾庆香. 论文化公民身份及其建构[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8,(5). [12]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 记忆的研究[J].社会,2006,(3). [1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 [14]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J]. 江苏社会科学, 2001,(2). [15][美]弗里德里克·杰姆逊. 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 三世界文学[J].张京媛译.当代电影,1989,(6). [16]黄式宪. 从电影“民族化”之争到民族文化主体性的觉醒 [J].艺术评论,2009,(8). 551 Nostalgic Narrative and Cultural Memory of the Film during the Period of Consumerism Miao Yuanhua (School of Media,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Shandong 250014)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social contexts where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consumerism prevails,nostalgic narra- tive of the film meets the needs of the audience mentally and emotionally as alternative gratification through creating illusions. However,this sort of nostalgic narrative rich in subjective experiences is profitless to the re- thinking of history and culture,and therefore cannot touch and represent the dilemma of man's existence in re- ality. Though the Love of the Hawthorn Tree embodies national and cultural memory of China,and contains its pondering upon political and cultural situations during the particular period of time on the level of its connota- tions,yet,it still fails to reveal the in-depth psychology of the personae in terms of the specific cultural con- text. Besides cultural memory,this film pursues traditional aesthetics of deep subtle,quiet and elegant style embodied in the use of details,subtitle design and characterization. Key words:consumerism;nostalgia;cultural memory;national aesthetic psychology 责任编辑:李宗刚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开通在线投稿网站 为适应期刊网络化和国际化的需求,提高编辑部的办公效率,追踪学术前沿问题,较好地实现论文 的社会价值,本刊编辑部已开通期刊网络化办公平台。该平台支持作者在线投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作者请登陆 http:/ /www. jstu. sdnu. edu. cn / 进行注册和投稿,并可随时登陆网站查看稿件处理情况。 网站还开通了网刊发布系统,读者可以登陆网站浏览本刊自 1972 年以来的所有过刊目录,阅读最新的 期刊导读,下载当期和过期的电子文献,了解刊发于本刊的论文所产生的社会反响。 为方便作者投稿,本刊编辑部还同时使用既有信箱处理稿件,公共信箱为:shanshixuebao@ 126. com;责任编辑信箱为:孙昕光(语言、文学)sunxgg@ 163. com;时晓红(历史、教育、心理)sdsxh2@ sina. com;寇金玲(法律、经济、社会)sdsd86180064@ 126. com;李小虎(政治、哲学)lixh@ sdnu. edu. cn;李宗刚 (综合)lizonggang369@ 163. com 。 本刊编辑部真诚地期待新老作者惠赐大作,在提高《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核心竞 争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繁荣。 651
/
本文档为【消费主义时代电影的怀旧叙事与文化记忆_兼评影片_山楂树之恋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