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鲁滨孙漂流记_的生态视角解读

_鲁滨孙漂流记_的生态视角解读

2012-04-12 4页 pdf 186KB 114阅读

用户头像

is_653375

暂无简介

举报
_鲁滨孙漂流记_的生态视角解读 [作者简介 ]陈影,男,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圣经文学、基督教宗教与文学、生态文学。 �鲁滨孙漂流记 �的生态视角解读 陈影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教育中心,北京 ! 100083) [摘 ! 要 ] !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历来鲜有人问津, 依据小说中关于统治自然的 描写、主人公被欲望支配的表现和女性因素的大量缺席三个纬度, 可以使读者重新思考�鲁滨孙漂流记�, 并借此唤 醒人们的生态意识, 破除人类头脑中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 思想基...
_鲁滨孙漂流记_的生态视角解读
[作者简介 ]陈影,男,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圣经文学、基督教宗教与文学、生态文学。 �鲁滨孙漂流记 �的生态视角解读 陈影 (北京语言大学 英语教育中心,北京 ! 100083) [摘 ! 要 ] !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来解读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历来鲜有人问津, 依据小说中关于统治自然的 描写、主人公被欲望支配的现和女性因素的大量缺席三个纬度, 可以使读者重新思考�鲁滨孙漂流记�, 并借此唤 醒人们的生态意识, 破除人类头脑中固有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西方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 思想基础, 从而实现人在自然中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 ! 生态批评; ! 人类中心主义; ! �鲁滨孙漂流记� 中图分类号: I106. 4!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672- 8610( 2010) 07- 0024- 03 ! ! 丹尼尔∀ 笛福 ( Dan iel De foe 1660? - 1731)一生著作等 身, 但使他享有盛名的无疑是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 �。 正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出现, 有的人将笛福誉为 #英国小说之 父。∃这部小说的受众颇广, 从儿童到文学评论家, 很多人都 深深地被这部作品所吸引。小说在英国长时间地拥有广大 的读者群, 据统计,自从�鲁宾逊漂流记�问世以来,共有 700 多个版本问世; 它也是除 �圣经�外发行量最大的书籍, 在各 种文字语言中都能找到它的译本 [ 1] x i。 到目前为止, 对小说的研究也是汗牛充栋。例如罗伯特 ∀ 梅尔从小说虚构性与历史性结合的特点研究,认为笛福将 生活的细节叙述贯穿于小说的始终 [ 2] 160, 但这样一来, 读者 就很难辨别哪些是生活的原型, 哪些是作者的虚构 ,进而导 致人们对�鲁宾逊漂流记�是否为小说产生质疑; 也有评论家 主人公鲁宾逊形象的现实意义, 从而归纳出他的毅力、 创造力、乐观向上和坚忍不拔等性格品质。此外, 对小说的 心理批评解读、殖民主义解读和宗教思想解读等等都曾经是 小说研究的视角。其中, 我们不能忽视一种对小说的整体评 价, 这种评价将鲁宾孙在荒岛的作为片面夸大, 并借着主人 公将读者引入自然的对立面,认为人类的幸福来源于对自然 的奴役。这种长期以来对小说的解读方法必然使读者产生 一种同自然对立的观点,从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传统批评对小说的解读通常将鲁宾孙同自然的斗争进 而取得的 #胜利∃摆在很突出的位置。鲁宾孙接受了自然的 挑战, 他战胜了自然并成为征服者、统治者或某种意义上说 是自然的主人 [ 3]93。从这种意义上看, 小说在向读者传达一 个信息, 即人类获得真正幸福的方法只有征服自然。这种传 统的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将人类需 求置于自然界之上。该思维模式并非是现代社会产物。早 在启蒙时期, 人类的历史、文学和宗教文本中人与自然世界 的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文明的国度与荒野永远是那么的格格 不入。将人类置于自然界之上, 并将自然界看作是其他所有 生命形式的贮藏室的观点即源自人类中心主义 [ 4] 2。生态批 评关注的正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在文学作品中的反应。任 何作品从这种 #绿色 ∃视角都能够看到其蕴含的生态因 素 [ 5] x ix。 本文希冀从生态批评的视角重新对小说解读, 规正读者 在人类中心主义下对小说的误读,帮助人们重新思考那些我 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东西。从生态批评视角看这部小说, 可以 发现三个人类中心主义支配下的缺憾: 统治自然、欲望统治 和女性视角的大量缺席。这三者之间不是并列的, 而是递进 的。人类统治自然的原因是无休止和永不满足的欲望, 而在 这种欲望后面隐藏的原因是 #二元论∃这一人类中心主义的 基石。二元论在女性生态批评的层面进行讨论有其合理性, 原因在于女性同自然一样, 一直是被置于 #它者∃的位置, 对 男权强势的质疑和颠覆, 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二元论, 进而 更好地摆正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 一、统治自然 小说�鲁滨孙漂流记�产生于 18世纪, 由于人类社会的 工业化进程, 人类与自然的矛盾当时业已突显。那时的人们 普遍认为科学知识的终极目的是 #技术力量对自然的征 服。∃ [6] 12这种 #对自然的征服 ∃实施主体无疑是人类。小说 中不难发现当时人们的这种自然观。通过鲁滨孙对植物、动 物和野人的态度 ,我们可以看到 #征服自然∃在小说中的体 现。 小说中的鲁滨孙是现代社会的代表。他虽一人流落荒 岛, 但他拥有文明社会的装备,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船上得 来的武器弹药。带着这些弹药,在荒岛的 28年里,鲁滨孙经 历了采集食物、狩猎、种植等不同的时期, 并最终使西方文明 社会的生活方式扎根在荒岛。其中,不能忽视的是种植谷类 这一环节。可以说农作物在荒岛的出现完全是一个 #偶然。∃ %24% 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0年第 7期 鲁滨孙无意中发现了一个装有家禽谷类的布袋,其中有 #一 点尘土和谷皮, ∃他想用这个袋子成装火药, 因此就把 #那点 谷皮抖在岩石下面的围墙里面。∃ [ 7]58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带来 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过了些时候,鲁滨孙 #惊愕∃地发现岩石 旁生长出了 #欧洲的大麦。∃ [ 7] 58小说的记叙使读者觉得这一 事件完全是巧合, 通过细读发现, 将新的植物引入岛内, 从而 进行大规模的种植在小说后面已经被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就当在鲁滨孙一行人准备离开荒岛的前夕, 鲁宾孙把一些源 自欧洲的菜种和豆子留给驻守荒岛的人, 并 #叮咛他们一定 要拿下来种, 把它们繁殖起来。∃ [ 7] 216阿尔佛雷德∀ 考思比将 这种新物种的引入称作 #生态入侵。∃考思比认为, 这种入侵 并非是针对意识形态而言的,而是一种外来的生态群落对原 有环境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包括动物, 当然也包含植 物 [ 8] 123。这种生态入侵从长期来看, 会破坏当地的生物链,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态灾难。 如果把鲁滨孙捕杀荒岛的动物当作一种不义之举加以 批判, 大多数读者会认为是欲加之罪。为了生存, 捕杀动物 也实属无奈。但读者不难发现, 鲁滨孙在捕杀动物时候的动 机在多数情况下, 并非是满足他自己的生存需要, 而是为了 享乐。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不胜枚举。比如, 当看到一只 #极大的狮子∃在小山下睡觉时, 鲁滨孙的第一反应便是开 枪, 虽然我们看到这只无辜的狮子并没有给鲁滨孙带来实质 性的威胁。当开了第一枪, 打中了狮子的腿部时, 狮子 #仿佛 要跑开, ∃可鲁滨孙并没有给它这个机会, #急忙拿起第二支 枪, 对着它的头部又是一枪。∃事后他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评价 是射杀 #这样一个无用的东西. 只能算做一种游戏。∃ [ 7] 21鲁 滨孙自己也认为, 在荒岛上的狩猎有两个目的, #一来是为了 散心, 二来是想看看能不能打点儿什么东西吃。∃ [7] 45第二个 目的是鲁滨孙所不用担心的, 在荒岛中安顿下来之后, 他认 为自己不用冒险, 因为他 #并不缺少食物, ∃ 而且 #食物都很 好。∃ [7] 83 以掠杀动物为乐在小说的结尾达到了高峰,这时的鲁滨 孙折磨无辜的动物, 以它们在生命边缘中的痛苦挣扎为乐。 读者也许不会忘记鲁滨孙和星期五对一只无辜的熊的折磨: #星期五紧紧跟在那只熊的后面,很快地就赶上了它, 捡起一 块石头, 向它丢过去,刚好打在它的头上 , ∃把熊引诱到树上, 使它进退维谷时, 他们 #哈哈大笑起来。∃ [ 7] 230取乐的目的达 到之后, #星期五就一步抢到他跟前, 把枪口塞进它的耳朵, 一枪就把它打死了。∃ [ 7] 231在屠杀了这只熊以后,他们还讨论 各种杀熊取乐的方法, 并最终得出这是一种很好的 #消 遣。∃ [7] 232鲁滨孙对那些业已被自己驯化的动物又是如何呢? 对于陪伴它的猫, 会因为 #繁殖得太厉害∃而 #迫使∃鲁滨孙 #一开头就得开枪打死它们几只∃; #每当它们 [指那些被鲁 滨孙留下得成年猫 ]生出小猫的时候, ∃他 #就把小猫投在水 里淹死。∃ [7] 138除了猫之外, 鲁滨孙还养了两只鹦鹉, 可是为 了避免它们逃走, 它们的翅膀已经被剪掉了。 哲学家杰里米 ∀ 本瑟姆认为, 对动物的残酷态度, 同对 它们的奴役毫无区别 ,人们应该给予那些能够感知疼痛的生 物一种道德上的关怀 [ 8]136。从感知疼痛这个角度而言, 人类 同动物之间的界限不是那么明显。将人类视为万物主宰,同 时却对其他物种的苦楚视而不见是一种 #令人不安∃的态 度 [ 9] 182。因为人类和其他动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的每 个部分都拥有其内在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类不应也不能剥 夺的。 鲁滨孙对小岛的统治对象除了植物和动物之外, 还有岛 上的土人。当然, 鲁滨孙是否将土著人视作人类的一分子是 一个值得商榷的问。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那就是他认为土 著人的风俗习惯是 #伤天害理∃的, 他对这些风俗, 特别是同 类相食的现象是 #深恶痛绝 ∃的 [ 7]130。每当看到这些土著互 相蚕食时, 鲁滨孙就会感到 #怒火中烧∃、#怒气冲天, ∃并咒 骂他们为 #罪大恶极的畜生。∃ [7] 130通过鲁滨孙的记述, 读者 可以感到他有一种明显的优越感。同西方很多人一样, 鲁滨 孙也很自然地将这些土著人视为 #文化他者∃: 他们缺失了文 明的语言、没有固有的信仰, 更重要的, 他们没有遵循西方文 化传统和道德体系。只有接受了西方的宗教意识、顺服了西 方人的统治, 他们才被承认为人类。小说中, 鲁滨孙对星期 五的教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首先, 也是鲁滨孙最反感 的, 就是星期五食人肉的习惯。鲁滨孙明确地通过各种方式 告诉星期五, 他是不允许吃同类的, 如果就范 ,就会被鲁滨孙 杀掉。其次, 鲁滨孙使星期五接受了西方的意识形态, 接受 了基督教。这种接受可以说是完全的、绝对的, 星期五最后 可以和鲁滨孙探讨一些神学方面的难题。当然,在鲁滨孙的 世界中, 星期五永远不会是他天国里的兄弟。星期五和鲁滨 孙之间是再明显不过的主仆关系。 #他 [ 星期五 ]走到我的 跟前, 再跪下去, 吻着地面, 把头贴在地上, 把我的一只脚放 在他的头上, 看样子仿佛在宣誓终身作我的奴隶。∃ [7] 156此 外, 星期五从鲁滨孙那里学的第一个词 % % % #主人∃, 也可以 看出他完全的降服。 帕特里克 ∀ 墨菲曾指出,白人来到新的世界并不是居住 在那里, 让自己适应那里的气候和动植物,相反,他们让那些 动植物适应自己 [ 5] ix i。人类没有权利去统治自然、征服自然, 人类也没有能力去这样做。奥尔多 ∀ 利奥波德提出了大地 伦理说, 认为任何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 丽的东西, 就是正确的, 当它走向反面就是错误的 [8] 72。从这 个观点来看, 鲁滨孙在荒岛上的很多作为值得当今的人们进 行生态反思, 特别是他表现出的非生态的自我意识。 二、欲望统治 欲望, 历来是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关注的对象。 有的评论家将欲望视为社会前进的推动力 [ 10]190。对现实状 况的不满足随即产生了欲望。提及欲望理论 ,就不能不说亚 伯拉罕∀ 马斯洛的人类需要阶梯。阶梯最基础的部分就是 生理的需要, 这种需要包括对衣、食、住的要求, 它是维持生 命的基本需要。当生理需要解决后,出现的是安全的需要, 之后依次为从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小 说中鲁滨孙对自然的统治从其自身来说就是源自他内心的 无休止的欲望。从欲望角度进一步重读小说 ,我们可以发现 鲁滨孙对小岛的占有和掠夺。 当鲁滨孙在荒岛扎稳脚跟后,他马上展现出来的就是其 占有欲。在点数了岛上目所能及的 #资产 ∃后 ,鲁滨孙 #心里 想, 这一切现在都是属于我的, 我是这个地方的无可争辩的 %25% 文学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陈影 / �鲁滨孙漂流记�的生态视角解读 君主, 对这个地方具有所有权。∃ [ 7] 75通过这种发自内心的宣 誓, 我们看到鲁滨孙所面临的不单单是生理上的需要了, 因 为一个装备着文明社会武器的人,在荒岛上生存是不成问题 的。当然, 鲁滨孙并没有仅仅局限于岛内的富足生活, 他时 刻没有忘记逃出荒岛、重返文明社会。为了建造船舶, 他 #砍 倒了一颗杉树&&连所罗门造耶路撒冷的圣殿时也没有用 过这样大的木料。∃ [ 7] 96逃出荒岛, 重返社会是一种对自我实 现需要的体现, 在岛上, 这种需要被鲁滨孙通过动物戏剧化 地模拟着: #你看我用餐的时候, 俨然像一位国王, 一个人高 高坐在上面, 臣仆们在旁边伺候着。波儿就仿佛是我的宠臣 &&我的狗照例坐在我的右手; 那两只猫呢, 一只坐在这 边, 一只坐在那边。∃ [7] 113连鲁滨孙自己也承认, 在荒岛上他 的生活富足, #除了人与人的交往以外, 什么都不缺乏。∃ [ 7] 113 笛福同时代的人查尔斯∀ 斯狄尔认为, 那些仅仅追求满 足生活必要品的人是最幸福的,但人们的欲望超过这条底线 时, 人们得到的越多, 要求也就越高 [11] 7。在小说中 ,鲁滨孙 宣称的是 #我在这里脱离了人世间的一切罪恶。我没有肉 欲, 没有目欲,也没有人生的虚荣。∃ [ 7] 98他认为自己有充分的 物资, 包括木料、粮食、葡萄等等,因此播种的谷物 #只种得够 吃就行了。∃ [7] 99一方面鲁滨孙明确地表示: #如果我种的粮 食太多, 自己吃不了,就得让它腐烂&&任何东西, 积攒得多 了, 最好送给别人;我们所能享受的,至多不过是我们能够使 用的部分罢了, ∃ 但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扩充粮仓: #现在我的 粮食存量既然逐渐增加起来,我实在需要把我的仓房加以扩 充。我需要一个地方来存放它, 因为我的粮食现在已经增 加。∃ [7] 94马斯洛明确表示过, 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完全满 足 [ 12] 24。一个欲望出现之后,另一个就会出现来代替先有的 欲望。鲁滨孙是西方人权利欲望和控制欲望的代表, 鲁滨孙 的欲望触角不仅仅伸展到小岛的动植物, 还深入到了小说体 现的文化层面。作为殖民主义者, 同哥伦布一样, 鲁滨孙将 命名的权利视为占有欲望实现的一种形式。比如, 他把小岛 称作 #绝望岛∃ [7] 52, 给小岛不同的区域冠以不同的名字, 特 别是赐名 #星期五∃给自己虏获的土著人。 三、女性因素的缺席 当今, 生态批评最有力的倡导者就是女权主义者和性别 批评家 [ 13] 165。其原因在于女权主义批评彻底地展现了在传 统男权社会下的二元对立, 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文化和自 然、文明与野蛮、理性与动物性、男人和女人等。通过这个比 照, 可以看出自然同女性一样是被置于文化和男性之外的 #他者, ∃她们承载的是一种被动性。无怪乎中外传说都将女 性同自然结合在一起, 所以有了中国的女娲和西方的该雅。 有的女权生态批评家甚至直接将生态意识同传统的女性意 识等同起来, 认为女性能够像山川一样的思考, 她们的腹部 变成一座小山的经历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 8] 24。 自然同女性在西方传统的社会模式下相似地被统治、被 剥夺、被忽视。通过�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里关于女性的 描写, 可以看出笛福的女性观同他的自然观是一致的。全书 关于鲁滨孙婚姻的描写仅有 50个字: #在这期间, 我在国内 初步定居下来。首先, 我马马虎虎地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 两个儿子, 一个女儿。可是不久我妻子便去世了。∃ [ 7] 238从这 样的叙述中, 读者竟然没有被告知鲁滨孙妻子的名字和她死 亡的原因。鲁滨孙是如何为人父、为人夫也无从知晓。鲁滨 孙对其婚姻的自述甚至没有记载搭建帐篷和制造陶器的描 述详细。黄梅精当地将这种婚姻的维系称作 #契约关系, ∃在 这种 #契约关系∃的框架下, 没有人可以让鲁滨孙动情, 也没 有人可以触及他真实的情感 [ 14]146。女性在鲁滨孙眼里只是 一个性别的符号, 一个延续他生物基因的中介。这同鲁滨孙 的自然观如出一辙。整个小说的女性形象, 包括普通的动 物, 都仅仅被视为一台繁衍后代的机器。自然在鲁滨孙看来 是被征服的对象, 同女性一样, 都具有繁衍功能 ( reproduc� tion),而男性则等同于文明,等同于创造 ( production) [ 15]101。 将女性从男权话语世界中解放出来, 将这种传统二元对 立打破, 自然相应地也失去了被人类文明控制的基础。女权 运动至少在思想上力图使女性逃出男权思想的桎梏 ,同样, 生态批评同女性批评的结合物 -生态女权主义将人类对自 然的统治同男性对女性的统治进行类比, 并打破了男性中心 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当然,生态女权主义运动的目 的并非是推翻一个男性话语权, 确立女性话语权, 也不是将 所有的生态灾难推给男性,而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看待当今环 境问题, 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哲学基点。 生态批评的兴起表明了人类生态良知的发现与道德责 任向自然领域的拓展。本文虽然探讨的是从生态批评视角 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解读, 列举了很多小说在生态视角下透 视下的 #败笔∃, 但小说在文学史中的经典地位是毋庸置疑 的。一部作品通过多视角进行诠释的可能性是这部作品伟 大之处的一个有力彰显。此外, 生态批评视角作为一种文学 批评方法, 本身是具有局限性的。它倡导脱离人类中心主义 的羁绊, 但人类观察任何问题无疑都是站在人类自身角度来 考虑的, 原因在于处理现有的生态问题 ,不能依靠动物和植 物, 最终还是要人类作为这种生态道义的承担者 [ 16] 113。脱离 人类去讨论生态的主张无疑会显得很苍白。在新世纪, 对这 部经典作品的生态解读是时代的要求, 也有助于人们摆脱传 统思维模式的禁锢,从而真正创造一个在自然界中和谐发展 的人类社会。 ∋参 考 文 献 ( [ 1] Donald Crow ley. # Introduction, ∃ The L ife and Strange Surprising Adventures of Robinson C rusoe[ M ]. New York: Ox ford University P ress, 1987. [ 2] RobertM ayer. H isto ry and the Early Eng lish Nove:l M a tters o f Fact from Bacon to Defoe[M ]. New Yo rk: P ress Syndicate o f theUn iversity o f Cambr idge, 1997. [ 3]张志庆. 欧美文学史论 [ M ].科学出版社, 2002. [ 4]M arina F. Schauffler, Turning to Earth: Sto ries o f Ecolog i� ca l Conve rsion[ M ] . Charlottesv ille and London: Un ive rs ity o f V irg in ia P ress, 2003. [ 5]M ichae l P. B ranch and S lov ic Scott. The ISLE Reader: Ecocritic ism, 1993- 2003 [M ]. A thens and London: The Un iversity o f Geo rg ia P ress, 2003. ! ! ! ! ! ! ! ! (下转第 45页 ) %26% 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0年第 7期 va luable cur io sities, and a staff o f native servants. W ith these advantages he bought h im se lf a house, and lived in great luxury. M y tw in - brother Bartho lom ew and I w ere the only ch ildren. ∃ Th is is not p lunder o rmu rder o r som e th ing e lse but h is father) s success in India. Th is passage reflec ts the v iew of co lon ies as Br itish property. The treasure, as a part of Ind ian treasure, is taken to be the r ightful property o f M ary M orstan in Shaddeus Sho lto) s opin ion. H ow ever, Jonathan Sm al,l and h is native Indian accom plices, sto len the treasure a fter the upr ising. Be� cause of the tw ice sto len treasure Sm a llw as punished as a scape� goat w hose punishm ent justified leg itim ate imperia lism and # re� spectable∃ new money. The charm of literary wo rks lies in, to a g reat ex tent, its heterogene 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var ious inte rpre tations. Just asH illisM ille r puts it, the best in terpretation of a g iven tex tw ill be one that best explains the heterogene ity of the text and that best illustrates the defin ite and possible meanings o f the tex t, wh ich are systema tica lly interre lated by the tex t and dec ided by the tex t, however, is log ica lly inconsistent[ 7] .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w e can see the co lon ia list tendencies o f the w r iter in The S ign of Four and the hypocrisy o f the ve il of co lon ia l expan� sionism is revea led. ∋ References( [ 1 ] Sa id, Edward. O rienta lism [ M ]. New Yo rk: Random H ouse, 1979. [ 2] Seed, Pa tric ia. Co lon ia l and Postco lon ia l D iscourse [ J]. L atin Am er ican Research Review, 1991, 26( 3). [ 3] Laute rbach, Edw ard S. TheUnknown Conan Doy le: Le tters to the P ress[ J] . Eng lish L itera ture in T ransition ( 1880 - 1920) , 1987, 30( 4). [ 4 ] Tuan, Y i- Fu. The Landscapes o f Sher lock H o lm es[ J]. Journa l o f Geog raphy, 1985, 84( 2). [ 5] Sa id, Edwa rd. Cu lture and Im perialism [ M ]. London: V intage, 1994. [ 6] Farrel,l K irby, H e ro ism. Cu ltu re, and D read in The S ign of Four[ J]. Stud ies in theNove ,l 1984, 16( 1). [ 7] J. H illis M iller. F iction and repe tition [ M ] . Cam bridge: H arvard University P ress, 1982 [ 8] Doy le, Conan A rthur. The S ign o f Four[M ]. Philadelph ia: J. B. L ipp incott Com pany, 1889. 析 �四签名 �中的殖民话语 许立捷1 ! 张军红2 ( 1. 兰州交通大学 博文学院,甘肃 ! 兰州 ! 730000; 2.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 甘肃 ! 兰州 ! 730000) [摘 ! 要 ] ! 通过分析表明, �四签名�中的殖民话语体现在对印度文化的贬低以及对印度当地人的非人性 化描写中。把印度人描写成未开化的野蛮人而把殖民主义者美化为文明和民主的化身。使殖民地国家的对外殖 民扩张合理化、合法化,从而建立文化霸权。 [关键词 ] ! �四签名 �; ! 殖民话语; ! 东方主义; ! 殖民主义 (上接第 26页 ) [ 6] Robert P. M cIntosh. The Background o f Eco logy: Concept and Theo ry [ M ]. New Yo rk: Cam bridge Un iversity P ress, 1985. [ 7]丹尼尔∀ 笛福. 鲁滨孙漂流记 [M ]. 徐霞村,译 .人民文 学出版社, 2005. [ 8] G reg Garrard. Ecocritic ism [ M ]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 9] B illM cK ibben. TheEnd of Nature[ M ]. N ew Yo rk: Random H ouse, 1989. [ 10]王诺.欧美生态文学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11]杨耀民. �鲁滨孙漂流记�译本序 [ C] / /丹尼尔∀ 笛福. 鲁滨孙漂流记.徐霞村, 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2] Abraham H. M aslow. Mo tivation and Pe rsona lity[M ] . New Yo rk: H arper& Row Pub lishers, 1970. [ 13] Laurence Coupe. The G reen Studies Reade r: F rom Rom antic ism to Ecocr itic ism [ M ]. London and N ew York: Rouledge, 2000. [ 14]黄梅.不肯进取 [M ].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 15] Kate Soper. W ha t IsN ature: Cu lture, Po litics and theNon - H um an? [M ] Ox ford and C ambr idge: B lackw e ll Pub lisher L td. , 1995. [ 16]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 [M ].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45% 语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0年第 7期
/
本文档为【_鲁滨孙漂流记_的生态视角解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