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汇总)

2012-03-29 50页 ppt 363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070565

暂无简介

举报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汇总)null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4. 格式塔心理学 5. 精神分析学派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7. 认知心理学03.4【1】○ 学派名称+代表人物+核心观点null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时间、人、事件)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汇总)
null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第一章 心理学概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 构造主义心理学 2. 机能主义心理学 3. 行为主义心理学 4. 格式塔心理学 5. 精神学派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7. 认知心理学03.4【1】○ 学派名称+代表人物+核心观点null 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时间、人、事件) 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1. 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ralism)1. 构造主义心理学(structralism)1879-20世纪20年代,代表:冯特,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冯特的心理学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 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 强调内省方法。【内省】依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来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2.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2.机能主义心理学(functionalism)1890年-20世纪30年代,创始人:美,詹姆斯;代表:杜威。 《心理学原理》1890,详细阐述了意识流的思想。 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斯提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把心理学引向了应用领域研究) 意识有连续性,像流水一样,他称为【意识流】08/4。 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3.行为主义心理学3.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50年代,代表:美,华生,斯金纳。 1913年,华生发表《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华生(古典行为主义):心理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刺激-反应、强化。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任何有机体倾向于重复有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重复有消极后果的行为。 区别:斯金纳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他坚信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4.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gestalt”德文,“整体”“完形” 1912年-20世纪40年代,创始人:魏太默,考夫卡,苛勒。 研究内容主要意识体验。论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格式塔含义是整体,或完形。明确指出:构造主义不合理,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着重:在知觉的层次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知觉大于感觉的总和)。在我们的直接经验中,整体先于部分。如:我们看到的是运动,而非孤立的元素。5.精神分析学派5.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后期欧洲,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 处于下意识中的个人心理冲突,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精神分析主要就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 对人格、动机等研究起到一定积极作用。6.人本主义心理学6.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 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人本主义理论只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一种思辨的方法。7.认知心理学7.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奈瑟,1967年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作为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认为:心理学不只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 认知: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口语报告法,也称为“大声想”, 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部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心理学的主要分支理论领域:   1.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null 2.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定性特征,同时也探讨人格形成的心理因素和对人格特征进行测量、评估和培养。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如:偏见、顺从、攻击……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的心理特点,但广义的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对行为和能力的测量,通常用心理测验的方法进行。   5.生理心理学:研究行为因素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大脑,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生物化学因素等生理功能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观察者不知道)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02.4【1】○ null3.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必须考虑到三类变量: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反应变量):实验者所要测定和研究的行为和心理活动。是实验者要研究的真正对象。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例:灯光明亮度对记忆的影响   自然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有局限性。04.4【1】○ null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访谈法)。 问卷法:是采用预先拟定好的问题表,由被试自行填写来搜集资料进行研究的方法。 谈话法: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第一节 意识的性质 一、什么是意识 (1)意识=心理(动物和人类都具有心理) (2)【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意识活动的内容: 1. 对外部事物的觉知。(觉察外部发生的事情) 2. 对内部刺激的觉知。(感觉自身内部发生的事情) 3. 对自身的觉知。(觉知自己是各种体验的主体) 二、意识的状态二、意识的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行为过程中,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最能集中注意。   2.自动化意识状态:按一定目的去完成任务,意识参与少,变为自动化。注意要求少,并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意识状态与睡眠做梦之间。醒着做梦。不需要集中注意。意识处于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虽然有意识活动,但自身并没意识到。【辨别记忆,典型例子】第二节 注意第二节 注意 【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不同于意识,也不同于认知过程)    注意的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给以反应,排除无用的干扰。   2.维持功能:保持,持续的紧张状态。 (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能够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比较紧张的状态)   3.调节功能:注意转变,实现活动转变,适应环境。【08.4 ○(1)】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注意与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决定意识的内容。   2.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03.10 ○ (1)】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 可控制意识状态,注意集中;   自动化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意识的参与较少;   白日梦状态,意识变化注意极少,紧张性低;   睡眠状态,无意识,注意停止。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引起过程中,人自身的状态、兴趣、过去经验等也起一定作用。   2.【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活动的目的、兴趣、知识经验、组织、人格和意志等。(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3.【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又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类似于不随意注意。辨别记忆 辨别:是否有目的和需要意志努力区别于生活中的“随意”二、睡眠阶段与脑电波特点二、睡眠阶段与脑电波特点  正常清醒状态,脑电波为β波,13-20 ,频率快,振幅小。   第一阶段:过渡期,α波,8-12,频率慢,振幅大   第二阶段:轻睡期,θ波,4-7,频率更慢   第三、四阶段:沉睡期,δ波,2-4,振幅极大,梦游,呓语,尿床多在此时发生。   第五阶段:快速眼动睡眠(REM),眼球快速跳动,呼吸和心跳不规则,肌肉完全瘫痪,很难唤醒。(做梦)    REM结束后,再转为轻睡期,一夜4-6次循环。 REM出现,就是在做梦。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1.收集信息(辅助组织:如眼睛的水晶体,耳廓) 2.转换信息,把信息能量转换成神经冲动,是产生感觉的关键,其机构称为感受器 3.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传往大脑皮层,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4.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加工成人们所体验到的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04.4(2)简述感觉产生的过程】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觉总是由外界物理量引起。物理量的存在及它的变化是感觉产生和发生变化的重要条件。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关系是用感受性大小说明的。   【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用来表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是人感到某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null感觉阈限又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2.【差别感觉阈限】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异的觉察能力。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称为最小可觉差,简称jnd。 三、视觉三、视觉 作为人类视觉刺激的只是电磁辐射的一部分,称可见光。波长400-750毫微米。   视觉的机制: 1.光线通过角膜进入瞳孔,调节使适量光线进入水晶体,经过眼肌调节曲度变化,适量光线聚集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   2.在网膜上实现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视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 主要由:①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②锥体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专门反应光的波长(颜色),对光的强度反应差。五、知觉五、知觉 知觉过程:是人们通过感官得到内部、外部环境信息,通过头脑加工(整合、解释)产生事物的整体认识。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在感觉基础上产生,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例如:矿泉水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 感觉和知觉都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离开事物对感官的直接作用,就没有感觉、知觉。   2.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   3.人们总是把通过感觉得到的有关事物的各个属性,整合起来,加以理解。   4.知觉产生不仅需要具体客观对象,还要借助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可以补偿部分感觉信息的缺乏。   5.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04.10(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知觉的分类(选择题)知觉的分类(选择题) 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性:视、听、触、嗅知觉等。   2.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 ①空间知觉:处理物体的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的信息。   ②时间知觉:解决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   ③运动知觉:处理物体在空间的位移。   ④社会知觉:关于个体对客观事物社会性特征的知觉。知觉的特性: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恒常性08.4(1):论述知觉的一般概念及特性null1.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   格式塔原则(知觉组织原则)人能自动地把刺激组成整体,由其本身内在特性决定。 ①接近性:距离上相近的物体。听觉上,时间接近的声音,易组织在一起。 ②相似性:凡物理属性(强度,大小,形状,颜色等)相近的物体,易组织在一起。(鹤立鸡群)null③连续性:具有连续性或共同运动方向的刺激易看一整体。 ④封闭性:人们倾向于将缺损轮廓加补充使知觉成为一个完整的封闭圆形。 ⑤良好图形:简明性、对称性的客体容易被知觉。    知觉整体性不仅与对象本身的特性有关,还取决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主观状态。null 2.知觉的选择性: 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选择因素:强度大,色彩鲜明,具有活动性的客体。 注意选择性的规律,是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规律。 3.知觉的理解性: 需要以过去的经验,知识为基础的,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有初步的概括性。null4.知觉的恒常性: 在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 ①大小恒常性:大小知觉由网像大小与知觉距离二者共同决定的。 ②形状恒常性:对物体形状的知觉不因它在网膜上投影的变化而变化。与距离知觉有关,包含同一物体远端近端之差。 ③颜色恒常性:不同照明条件下,同一物品反射光变化,但颜色未变。与经验有关,知觉判断与背景有关。社会知觉包括三方面内容:社会知觉包括三方面内容:1.对人的知觉(他人,自我) 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 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特性社会知觉的特性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对象是有意识的人、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通过特殊介质进行,如言行、表情、态度…… 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可以预测他人行动,自己先计划。 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①社会知觉往往根据他人的外表和行为进行概括和判断,在加工过程中,对信息的处理更容易采用点代面的策略,所以个人经验会影响社会知觉的过程。 ②人在不断变化,人人之间差异大。社会认知的过程社会认知的过程 社会认知:实质是研究人们如何根据周围环境中的社会信息进行推理。   社会认知的过程分为两个子过程: 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先前经验会影响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2.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了信息的搜集,选择后,人们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效应:信息的整合过程中常出现的心理效应:①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美,卢钦斯) 首因效应: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大的现象。 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近因一般不如首因明显、普遍。 个性特点也影响首因,近因的发生。心理开放,灵活易受近因影响。心理倾向一致、稳定,易受首因影响。null ②晕轮效应: 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它品质的现象。 如果认知对象标明好,他就被好的光圈笼罩,并赋予一切好的品质。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品行评价不是根据实际情况,而是受学生的外貌、衣着、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影响,就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给教育带来负面影响。null ③社会刻板效应: 当人们采用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人,对他进行判断、推测、概括时,就可能出现误差,这就是刻板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能帮助人提取信息,加快信息加工速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填补社会认识者所需的信息。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的偏差,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造成社会知觉中的以偏概全,固着反应模式,使社会知觉出现偏差。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述【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 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07.10/06.4】试用信息加工观点解释记忆的基本过程null1.【编码】是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需要注意的参与。注意对记忆有重要影响,编码强弱直接影响着记忆的长短。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效果。 2.保持:(储存)已经编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 3.提取:保存在记忆中的信息,只有提取出来加以应用,才是有意义的。 提取表现方式:回忆和再认。如电话号码二、记忆类型二、记忆类型 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可以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 2. 进一步把陈述性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我记得什么时候……)   语义记忆: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它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联系。 (我知道某事……/空气污染对生态环境有什么影响?)三、记忆系统三、记忆系统 记忆加工分为三个阶段: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来自环境的信息——感觉记忆(各种感官懂得感觉寄存器)——被注意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复述进入长时记忆null四、遗忘曲线★四、遗忘曲线★为了测量遗忘,德国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再学习法),绘制了遗忘曲线。引发两个重要发现: 遗忘规律:p92遗忘规律:p921.描述遗忘进程的遗忘曲线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速度先快后慢。 第一个小时内,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速度变慢。 2.揭示了长时记忆中的保存能够持续多长时间(数十年)。  遗忘的原因:遗忘的原因:1.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到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前摄干扰: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 倒摄干扰: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接近,干扰作用越大。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遗忘主要由干扰造成的。信息提取线索的有效性:P95信息提取线索的有效性:P951.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长时记忆中,信息经常是以语义方式组织的,因此,与信息意义紧密联系的线索往往更有利于信息的提取。(触景生情)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 环境上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叫情境依存性记忆。 (在平时学习的教室测试,记忆效果更好) 学习时的内在心理状态也会被编入长时记忆,作提取线索,叫状态依存性记忆。 (心情好时,人们往往回忆更多美好的往事)null3.情绪的作用:个人情绪状态和学习内容的匹配也影响记忆。情绪对记忆的影响强度取决于情绪类型、强度和要记的信息内容。积极比消极更有利记忆,强烈的情绪体验能导致异常生动、详细的持久性记忆。 五、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五、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记忆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   1.地点法(位置法):一种传统的记忆术。将一组熟悉的地点与要记的东西之间建立起联系,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作为以后的提取线索。   2.韵律法:对一些纯语言的材料,最明显有效的记忆方法靠韵律去记忆内容,也称口决法。   3.记笔记: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关联,清晰准确地总结主要的观点和例证。【05.10】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六、学习六、学习【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是一个行为改变的过程,是建立某种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即个体头脑内部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改变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注重观察学习,强调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而间接地进行学习。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个体潜能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类型(一)依据学习方式划分: 1.【接受学习】将别人的经验变为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2.发现学习: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3.意义学习: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4.机械学习: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注:接受学习可为机械学习,也可意义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并不截然对立。null (2)依据学习内容划分:   1.知识学习: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表征,可表现为概念、命题、图式等不同形式,分别标志着对事物反映的不同广度与深度。   2.技能学习: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   3.社会规范的学习: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包含认识、执行、情感体验。七、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七、学习的策略与方法★ (一)复习策略 (二)组织策略 null(一)复习策略   1.复习时间:及时、系统、有效的复习。学习结束后5-10分钟,阅读后表述所学内容。学习当天晚或结束的第二天,重读,以自己的语言描述。一星期后。一月后。半年后。可以将连续的集中复习时间加以分散,中间穿插短暂的休息。   2.复习次数:过度学习: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适当次数的重复学习。过度学习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超过会引起疲劳,注意分散甚至厌烦情绪。null 3.复习方法: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进行记忆,眼,口,耳,手,心到,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增加信息的储存和提取途径,记忆的效果增强。   主要目的:用于信息的长时记忆,使信息在头脑中牢固保持。只有理解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忆并长久保持。null( 二)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根据知识经验之间的内在关系,对学习材料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和概括,使之结构合理化。   常用的组织策略:群集(归类),摘录,划线,写标题,列提纲,做笔记等,基本原理是概括、抽取学习内容的要义,建构所学内容的组织与结构。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第一节 思维及其特征第一节 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特征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是建立在过去的知识经验上的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2.概括性:思维是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的。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正是凭借语言得以实现的。   人借助语言进行思维是人与动物的思维的最本质区别。除语言外还有表象和动作。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  1.分析: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了解事物的特征和属性,综合是通过对各部分、各属性的分析实现的。   2.比较: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及它们之间关系。比较是重要的思维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08.10】思维的过程是什么?null 3.抽象:在头脑中抽象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感觉、知觉、表象水平上的概括)高级概括(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属性进行的概括)。思维的种类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分: 直觉动作思维: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掰手指数数) 具体形象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科学推理) null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分 聚合思维: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是有方向,范围,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null3. 常规思维: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公式解答) 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它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即是发散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包括理论思维,又离不开创造想像。 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第三节 推理和问题解决☆【推理】是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归纳推理),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组成,概念形成过程实际上研究的是归纳推理。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 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的,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一、推理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问题解决的策略方法★问题解决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 认知性操作也称算子。 1.算法式: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缺点:费时,费力和缺乏效率。 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缺点:依赖经验,准确性上不及算法式,但效率大为提高。【06.4】论述题: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null①手段—目的分析法: 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少这个差异。   其核心: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其要点:(1)比较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提出第一个子问题:如何缩小两者差距?(2)找出缩小差距的办法及操作。(3)如果提出的办法实施条件不够成熟,则提出第二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4)提出创造条件的办法及操作。(5)如果第四条也不成熟,则提出第三个子问题,如何创造条件。……直至问题解决。null②爬山法: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以退为进) ③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表征方式: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如表象表征、逻辑表征) 2.无关信息干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出的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总想办法去利用。 小王家兄弟5个,都未婚,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姐妹,如果把王妈妈算在内,他们家有几个女人?【08.4/07.4】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null3.功能固着性:格式塔学派研究知觉时发现的,人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限制人们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心向或心理定势。 null创造性思维特征: 敏感性: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问题。 流畅性: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够顺利地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 灵活性: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具有灵活改变定向的能力,能发挥自由联想。 独创性: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 再定义性: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 洞察性:能够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或多样性,进行意义交换。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 2.人格因素:通过比较高低创造性个体发现:高创造性个体经常是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主要是通过个人的活动动机起作用。   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宽松的外部环境和正确的激励促使内部动机发挥作用。不适当的外在行为会使内部动机下降,只靠高水平的外在动机,反而会使创造力遭到扼杀。null4.动机因素: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的产生和维持都离不开动机,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   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人们被完成工作本身所获得的满足感和挑战性激发,而不是被外在的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最具有创造性。创造本身也可产生动机。   社会和人类学家更多把创造活动看作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政治环境会对相应群体的创造表现产生影响。某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成年人的创造表现,如战争。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途径★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会聚、信息收集、记忆、信息的组织、分析、从现有知识中得出新信息、整合信息、评论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是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主要是使参与者获得成就感。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null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个体要实现其创造性潜能,必须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也就是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内容:1.发散思维训练:通过头脑风暴法进行。 2.直觉思维训练:通过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假设、想象等进行。 3.形象思维训练:到大自然中去,接触大自然中各种事物,通过发展表象系统来实现。第六章 智力 第六章 智力 智商★智商★【智商】智力商数(IQ),是通过一定的测量工具和手段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高低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例。 公式:智商=心理年龄(MA)/  实足年龄(CA)×100   用智力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可称为比率智商。比值为1,大于1心理年龄大,小于1,实足年龄大。只适应于儿童。null(美)韦克斯勒:依据统计学提出智商新算法,离差智商: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例如同年龄组)中的相对位置,它实质上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年龄组成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假定,人们的智商分布呈平均数为100 公式:离差智商(IQ)=100+15Z,(Z=X- X / S)   X:团体平均分数,X: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团体分数的标准差,Z:人在团体中所处位置(他的标准分数)。第二节、智力理论第二节、智力理论(一)智力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论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3.智力多因素论 (二)多智力理论 (三)智力结构论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1.智力的三元理论 2.PASS模型null(一)智力因素论 1.智力二因素说 (英)心理学家,斯皮尔曼 20世纪初最早对智力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心理能力测验间都存在正相关。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测验上得了高分,那么,在其他测验上,他的得分往往也较高。    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决定。   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一般因素(g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称s因素)两种。 null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 正相关,是由于它们含有共同的g因素;而它们之间又不完全相同,是由于每个测验包含关不同的s因素。 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均成绩进行近似的估计。 (大概了解即可)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20世纪中期后,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或g因素可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 【流体智力】一般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如逻辑推理测验,记忆广度测验、解决抽象问题和信息加工速度测验等。 【晶体智力】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原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    流体智力主要作用是学习新知识和解决新异同问题,它主要是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null晶体智力测量的是知识经验,是人们学会的东西,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晶体智力一部分是由教育和经验决定的,一部分是早期流体智力发展的结果。晶体智力的发展在成年期不仅不下降,反而在以后过程中还会有所增长。 流体智力随生理成长曲线的变化而变化,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在成年期保持一段时间后,逐渐下降。   null3.智力多因素论   美,瑟斯顿,提出:智力由7种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分别为: 字词流畅性,语词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记忆能力。(二)多元智力理论(二)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提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构成。系统间可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1.言语能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及日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 3.空间智力:包括导航,认识环境,辨别方面的能力。如,绘画,查地图。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身体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人际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内省智力:对自身内部世界的状态和能力具有较高的敏感水平,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06/10和08/4】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点和实际意义(三)智力结构论(三)智力结构论   吉尔福特: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 1.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行为。 2.智力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由上述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理解,再认)、记忆、发散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各种答案或思想)、聚合思维(对一个问题寻找最好、最适当、最普通的答案)、评价(对一个的思维品质做出的某种决定)。 3.智力活动的产物:思考结果,可按单元计算,可分类处理,也可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应用。(四)智力认知理论★(四)智力认知理论★1.智力的三元理论: 美,斯腾伯格,80年代提出。 认为:大多数的智力理论是不完备的,它们只从某个特定的角度解释智力。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04/1和05/10和06/4:简答题】(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1、信度 即可靠性,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好的测量工具,对同一事物反复多次测量,或由不同的人使用,其测量结果应该保持不变。   信度依据误差大小有程度上的差异,大小介于0与1之间。通常由两个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称之为:信度系数。null 根据误差源的性质信度可分: 再测信度: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它是用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人前后进行两次测量,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就是再测信度。反映的是两次测验结果有无变动,因此又稳定性系数。 评分者信度:指不同评价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当测验结果是由评分者主观评定时,评分者信度尤为重要。 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人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可通过将测验题目区分为两半,比较人们在两部分上的得分情况获得。一般说,智力测验的同质性信度较高。从测量方法上看,这样求得的信度也称:分半信度。null2、效度: 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判断效度高低,首先要看它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如果能正确地测量出所要测的东西,它就是高效度的测量。 内容效度: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 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 预测效度(关联效度):也称,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 null3、测验的标准化    在一个测验正式使用以前,测验的编制者都要建立常模,以便测验分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将测验施测于一个标准团体,即总体中的一个有代表性的样本是制定常模的必要条件。null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成就测验的关系: 三者同属能力测验范畴,即有相似,又有区别。 能力测验是一个概括性名词,主要以应答的速度和正确性为指标判定结果。 能力测验被分为: 1.智力测验: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目前通用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般能力,如言语、数学、记忆、空间知觉、推理能力等。通用的:比内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等,都是对个体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null2.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 【潜在才能】指个体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即在给予一定的学习机会时可能达到的水平,而不是个体现在已经具有的能力。 3.成就测验:成绩测验,主要考察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由于它被广泛地应用在教育工作中,因此有时也被称为教育测验。影响成就测验上成绩的不仅是能力,还包括习得的知识。智力的影响因素智力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智力一方面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如来自父母及家庭的遗传。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主要包括家庭的环境、结交的伙伴、学校教育等等。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子辈与父辈相像一般称为遗传现象,由生物学因素或基因决定:  1.家庭谱系研究:通过考察父辈与子辈在某些领域的成就差异,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高尔顿研究了艺术能力等方面的遗传问题,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null2.双生子研究: 根据同卵和异卵双生子在共同遗传基因上的不同,通过比较他们智商方面的相关,可以推测出遗传对智力的影响程序。 布查德和麦克高研究发现:异卵双生子在智力上的相似性不如同卵双生子高。 世界著名的德克萨斯收养研究报告了:儿童与亲生和养父母在智力上的相关。说明,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收养研究表明:收养儿童与养父母的智商有一定相关,但没有遗传上任何相似,只能归因于环境的影响。 收养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儿童,被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养父母收养,与生活在原来家庭环境中相比,IQ会明显增加,通常在10—12分左右。 横断比较法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 追踪比较研究表明:早期干预对儿童智力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但其作用随年龄增长逐步减弱。null(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如何发挥教育在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智力的发展: 1、一种最明显的方式就是知识的传授。学生通过系统地接受教育,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且发展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在学校中,课堂教学的正确组织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一些优秀教师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必须准确、严密、迅速,作业必须一丝不苟。经过长期训练,学生思维和言语能力有明显提高。强师出高徒说明教育、训练对发展能力的意义。 2、吸引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绘画、体操小组,丰富校内外生活内容,也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学校教育能促进多种智力技能的发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是教育、心理工作者最迫切的任务。null(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智力也是。离开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我国古代王充指出施用累能:即能力是在使用积累的。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第一节 动机与行为【动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 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现象,无法直接观察,只能从观察 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动机作为行为过程中的一个中介变量,在行为产生前就 已存在,并以隐蔽内在的方式支配着行为的方向性和强度。1.动机的三个功能1.动机的三个功能激活功能:动机会推动人们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转化为活动状态。动机的驱使下,个体会产生某种行为,并维持一定的行为强度。(饥饿会促使个体做出觅食活动) 指向功能:动机使个体进入活动状态之后,还能引个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方向。动机不同,有机体行为的目标也不同,这就是动机的方向性在起作用。 调节与维持功能:动机会决定行为的强度,动机愈强烈,行为随之强烈。动机也决定个体行为的持久性,在没达到目标之前,行为会一直存在。有时行为看似不在了,但只要动机仍存在,行为就不会完全避免,只是以别的形式存在。【08.4】简述动机的功能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动机对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 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图p168)活动难度越大,最佳动机水平越小。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会努力去克服困难,尽力达成目标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成就动机的结构,有两种成分 1.追求成功的倾向; 2.回避失败的倾向。 成就动机的特征:★成就动机的特征:★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1. 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高成就动机水平的人探新求异,有开拓精神,喜欢挑战,并全力以赴获取成功。富于创造性,总力图将每件事做得尽可能的好。 2. 具有坚定信念:行为目标明确,对自认为有从优的事情会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做到底。 3. 正确的归因方式:常把以往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把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这种可变的内在因素上,这种归因方式会使他们今后更加努力,改正缺点,不断进取。情绪与情感情绪与情感(一)定义 【情绪情感】人类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会产生喜与悲、乐 与苦、爱与恨等主观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态 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的构成: 1.在认知层面上的主观体验:情绪的主观体验是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null2.在生理层面上的生理唤醒:人在情绪反应时,常常会伴随着一定的生理唤醒。如激动时,血压高……是一种内部的生理反应过程,常是伴随不同情绪产生。 3.在表达层面上的外部行为:也是情绪表达过程。如悲伤时哭,高兴时笑等。情绪伴随出现相应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常成为人们和推测情绪的外部指标。(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二)情绪与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   情绪更多地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 体验。情感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友谊 感和成就感就是情感。 2.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   从发展的角度看,情绪发生早,情感产生晚。人出 生时会有情绪反应,但没有情感。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 有的,而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是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 渐发展起来的。null 3.从反映的特点看差异:   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外显性, 如遇到危险时会极度恐惧,但危险过后恐惧会消失。   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如民族自 尊心,父母对子女的爱。(三)情绪情感的种类:(三)情绪情感的种类: 1、人类具有四种基本情绪:(喜怒哀惧) 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
/
本文档为【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汇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