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

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

2012-03-18 8页 pdf 644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142125

暂无简介

举报
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 故 宫博物 院 院 刊 年 第 期 总第 期 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 李祖基 内容提要 派遣御史巡察台湾是清代治台政策中的一 项 重要措施 , 这一 制度共实行 了 多年 。 本文试从巡 台御史的设 立 与派遣 、 职 责和作 为 , 巡 台御 史与地 方 官员的关 系以及 清廷 对巡 台御史 的态 度等方面对清代巡 台御史制度作一 比较系统的考察 。 关 键 词 派遣 稽查 条陈 职 责 被幼案 派遣御史巡察台湾是清代治台政策中的 一项重要措施 , 这一制度始于康熙末年 , 至 乾隆后期结束 , 共实行 了 多年 ...
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
故 宫博物 院 院 刊 年 第 期 总第 期 清代巡台御史研究 李祖基 内容提要 派遣御史巡察台湾是清代治台政策中的一 项 重要 , 这一 制度共实行 了 多年 。 本文试从巡 台御史的设 立 与派遣 、 职 责和作 为 , 巡 台御 史与地 方 官员的关 系以及 清廷 对巡 台御史 的态 度等方面对清代巡 台御史制度作一 比较系统的考察 。 关 键 词 派遣 稽查 条陈 职 责 被幼案 派遣御史巡察台湾是清代治台政策中的 一项重要措施 , 这一制度始于康熙末年 , 至 乾隆后期结束 , 共实行 了 多年 。 本文试 从巡台御史的设立与派遣 、 职责和作为 , 巡 台御史与地方官员的关系以及清廷对巡 台御 史的态度等四个方面对清代巡台御史制度作 一比较系统的考察 。 一 巡台御史的设立与派遣 巡台御史的设立及其原因 康熙 六 十 年 年 四 月 , 台湾爆 发了声势浩大的朱一贵起 义 , 起义者先在凤 山地区集结 , 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克 台湾府城 。 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急忙调派水师 提督施世膘 、 南澳总兵蓝廷珍等率兵渡台围 剿 。 事平之后 , 康熙皇帝对 台湾地方吏治败 坏 , “ 文职官 员平 并不爱 民 , 但知图利苛 索 ” , 及变乱发生 , 义 首先带领家 口 弃城逃 跑的行为大为震怒 、 在下 旨将 台湾道员 以下 文职官员捉拿严办的同时 , 鉴于朱一贵事发 之初 , “ 知府王珍匿情不报 , 纵役生事 。 游 击周应龙纵番妄杀 , 又战败逃 回 , ⋯ ⋯台厦 道梁文煊 、 同知王礼事前通同隐匿 , 临时一 无备御 ” ① , 而深深感受到台湾远隔重洋 、 耳 目不周 、 书报难道这一 问的严重性 。 所 以 同年七月 , 当福建总督 、 巡抚及提督等纷纷 奏请台湾添兵时 , 康熙皇帝则认为 “ 添兵无 用 ’, ② 因为添兵仅是一种消极的办法 , 只能 治标 , 不 能治本 , 况且 台湾 的兵 力并非单 薄 。 要消除祸乱 , 首先要严加督察 , 改善吏 治 , 及 时 发 现 、 处理 异 常情 况 , 防患 于 未 然 , 弥患 于 无形 , 这样 才能确保 台疆 的安 宁 要做到这一 点 , 一个先决条件便是建立 一条畅通无阻 而又 可靠的信息管道 , 所以朱 一贵起义被平定之后 , 康熙皇帝对台湾作出 的第一项重要决定就是 “ 每年 自京派 出御 史一员 , 前往台湾巡 查 。 此御 史往来行走 , 彼处一切信息可 得速 闻 , 凡有 应条奏事宜 , 亦 条奏 , 而彼处之人皆知畏惧 至地方事 明清历 史 务 , 御史不必管理也 ” ③ 。 于是 , 巡 台御史的 制度就这样确立下来了 。 巡台御史的设立除了直接肇因于朱一贵 起义之外 , 清廷对台湾地位的 日渐重视亦是 一个重要原因 。 众所周知 , 最初清廷对台湾 地位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 , 甚至直到康熙二 十二年 年 郑克姨投降之后 , 康熙皇 帝仍认为 “ 台湾属海外地方 ” , “ 得之无所 加 , 不得无所损 ’, ④ , 弃留不定 。 后来 , 经施 琅等人上疏切陈利害关系 , 清廷才决定在台 湾设立一府三县 , 派官治理 。 其后 , 随着时 间的推移 , 清廷对台湾的战略重要性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 , 这从当时对闽省官员的任命中 可以看 出来 。 如康熙 四 十 五 年 年 , 皇帝谕大学士等曰 “ 闽省海疆与台湾相近 , 总督职任必得才兼文武之人乃可 ” ⑤ 。 康熙五 十年 年 , 当兵部奏请派人调补福建 台湾总兵员缺时 , 康熙 皇帝 又说 “ 台湾总 兵官殊属紧要 。 应补之人 , 著问九卿及福建 省官员 , 亦遣人往问大学士李光地 。 并晓谕 福建总督等 , 该省武官 内好者即行荐举 , 勿 致隐漏 ” ⑥ 。 对 区 区一员总兵人选如此慎重 , 确属少见 , 显见清廷已认识到台湾地位之重 要 。 同年 , 康熙皇帝在面谕闽籍大学士李光 地时更明确指 出 “ 联思 台湾 、 澎湖之地关 系甚大 , 海坛 、 南澳两处不甚紧要 ’, ⑦ 。 由于对台湾认识的提高 , 清廷对台湾地 方的关心和兴趣也 日益增加 。 康熙五十 四年 巧 年 , 曾先后担任过台湾县令及台厦兵 备道的陈殡在人京陛见时 , 康熙皇帝就详细 地向其询问有关台湾的种种情况 。 如 十二月 初一 日陛见时 , 康熙皇帝问道 “ 台湾光景 如何 ’’ “ 台湾人多 , 日后如何 ’’ “ 台湾 出产 何物 ” “ 米谷是 多的呵 ,’’ “ 天气寒冷不 ’’ “ 台湾地动是何故 ” “ 台湾荒地是如何 ” 等 等⑧。 当陈殡奉 旨调 任福建巡抚之后于初六 日第三次陛见时 , 康熙皇帝又 问道 “ 台湾 地方到后来 日久如何 ” “ 有多少人数 ’’ “ 淡 水地方如何尹 等等 。 陈殡除 在台湾任职 之外 , 还在福建古田 、 四川及湖南等地任过 职 , 但康熙皇帝对台湾的情况问得最多 , 并 先后两次问及 台湾 ‘旧 后 如何 ” , 对 台湾地 方未来发展的关注之情历历可见 。 所以 , 巡 台御史的设立并非康熙皇帝心血来潮的临时 决定 , 而是清廷对台湾地位认识的提高以及 对台湾的关心和兴趣 日益加深的一种反映 。 巡台御史的派任 关于巡台御史派任的人数 , 康熙皇帝在 其上谕中原定每年 自京派出御史一员 , 前往 台湾巡 查 。 后 经九卿详议 , · 定 为 ’ “ 每年派 满 、 汉 御 史 各 一 员 , 前 往 巡 察 , 一 年 更 换 ,, 。 因此 , 康熙 六 十一 年 年 派 出的第一任巡台御史就有两名 , 即满洲正红 旗的吴达礼与祖籍顺 天府的黄叔撇 。 最初 , 巡台御史俱由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充任 。 雍 正元年 年 , 六科给事中并人都察院 。 雍正五年 年 , 清廷下 旨 , 巡 台御史 给派之时并令科 、 道一并开列 。 每逢巡台御 史应派之 时 , 先 由都察院将除亲老停派远 差 、 兼办等项及本省应行 回避各人员之 外的满 、 汉给事中 、 监察御史职名 , 各按资 棒 , 通行开列具题 , 恭请皇帝钦点 。 皇帝则 从中选择 自己认为 “ 敦实廉能 , 娴酞略 , 知 治体 , 可 以 任 以 股 肚耳 目者 ” , 加 以钦 命 。 当然 , 皇帝也可以在都察院所开列的名单之 外选择 自己 合意 的人选 充任 , 但毕竟是例 外 。 由于是 “ 钦 命 ” , 所 以新任御史到台后 需将接印任事的 日期立即具疏奏闻 。 台湾路 途遥远 , 又兼远隔重洋 , 御史 自领命出京至 台湾任 仁一般约需 个多月 的时间 。 同样 , 卸任御史也需将交印 日期向皇帝奏报 。 二 巡台御史的职责及其作为 稽查地方 , 条陈奏事 御史作为 “ 钦差大臣 ” 的主要职责就是 查察地方情形 , 据实向皇帝报告 , 充当皇帝 的耳 日 , 使地力 一 官员不致因台湾孤悬海外 而 故 宫博物 院 院 刊 年 第 期 总 第 川 期 蒙混欺瞒或胡作非为 《海东札记 》载 满 、 汉御史或给事中巡视台湾 , ‘ ’至则厘核案犊 , 查盘仓库 , 阅视军伍 周巡南北疆围 , 据实 以告 ”叮 、 除 了 述 事项 之外 , 地 方 上 的风 旱水灾 、 雨水情形 、 收成分数 、 米谷价格等 各种 日常情况也须时时人奏 。 至于地方上发 生的比较重大的事件 , 如 “ 生番 ” 杀人 、 分 类械斗 、 民变及各种刑事案件等更是巡 台御 史向上奏报的主要内容 。 除了消极地反映情况之外 , 御史的职能 中还有积极的一面 , 即条陈奏事 。 对地方官 的失职或不法行为进行参奏 针对时政措施 提出自己的意 见和建议 , 以求兴利除弊 。 不 过从现有的资料来看 , 巡 台御史参奏 、 弹动 地方官员的事例似乎不多 , 但评论时政 、 条 陈台湾事宜 、 提 出 自己 意见 的例子则不少 , 而且大部分为清廷所采纳 , 其中甚至不乏对 台湾地方 的开发 和社会 的发 展有 较大影 响 者 , 兹择其大端 , 略述如下 ①奏请扩增建置 , 开辟 田土 台湾归清之后 , 大陆 民众渡 台者 日多 , 岛上的开发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 到康熙五 十年 年 前后 , 台湾土地的垦辟开始 进人高潮 , 移民拓垦 的范 围 由南 向北扩 张 , 越过半线 、 大肚溪 , 渐及于北部地区 。 原来 一府三县的行政区划已不能适应土地开发迅 速发展的需要 , 在 中部地区增设一县已是 十 分迫 切 的 问 题 。 陈 梦林 于 康 熙 五 十 六 年 年 撰修的 《诸罗县志 》中 首先提 出 这一问题 。 康熙末年 , 随军赴台平定朱一贵 起义的蓝鼎元又对这一问题 再次呼吁 , 认为 “诸罗地方辽 阔 , 鞭 长不 及 , 应划 虎尾溪 以 上另设一县 , 驻扎半线 , 管辖六 七百里 ”必 , 并于各要隘处添设巡检 、 千 、 把总员弃 , 以 资防守 。 蓝鼎元还将这一建议直接向首任巡 台御史吴达礼和黄叔撇提出‘, 。 通过 吴 、 黄 二位巡 台御史转奏之后 , 这一建议很快便为 清廷所采纳 雍正元年 年 , 兵部议 复 巡台御 史吴达礼奏 “ 诸 罗 县北半线地 方 , 民番杂处 , 请分设 知县一 员 、 典 史一 员 。 其淡水系海岸要 口 , 形势辽 阔 , 并增设 捕盗同知一 员 ” , 均应如所请 。 并定新析 出 的县 名 曰 “ 彰化 ’似 雍正八年 年 , 巡台御史赫硕色 、 夏之芳进一步奏准将淡水 同知移驻竹堑 , 井在彰化县猫雾 辣 、 鹿仔港 及八 里 岔等二 处各 添 设 巡检 一 员 ⑩ 。 彰化 县 、 淡水同知以 及北路各巡检的设立加强了 政府对该地 区 的有效管理 , 对加快 台湾 中 、 北部的开发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 其中巡台 御史奏事之 功 实不 可 没 乾隆九年 年 , 巡台御 史熊学 鹏再 次上疏 , 提 出台湾 “ 开辟荒地 , 招 养穷 民 , 以 图生 聚 ” 的一些 具体建议恤 , 同样具有积极进取的意 义 。 ②放宽民众渡台的限制 , 奏请准许台民 搬眷过台 清初规定大陆人 民欲渡航赴台湾者 , 须 先在原籍地方 申领照单 , 并经厦 门及 台湾两 处海 防 同知之 查验 方可 人 台 , 禁 止 无照偷 渡 。 雍正年间 , 闽浙总督高其悼为防止无照 游民顶 冒水手偷渡过台 , 檄令商船舵 、 水填 注箕斗 , 出洋时查验相符 , 始准放行 〔 然因 奉行不善 , 每致扰 累商 民 , “ 不惟有 累于商 船 , 亦 且不便 台 民也 ” 。 巡 台御史 白起 图 、 严瑞 龙 目睹这 一 弊病 , 于 乾 隆二 年 年 奏请过 台商船舵 、 水人等请免查 验箕 斗 , 以便商民 , 后经兵部议准 , 这一规定被 废除 、汗 清初不仅规定大陆人民必须领照渡 台 , 而 目 二 还禁止赴台者携带家眷 , 结果造成台湾 移民中男多女少 , 人 口性 比例严重失调 。 雍 正初年 , 蓝鼎元曾经作过调查 “ 统计台湾 一府 , 惟中路台邑所属 , 有夫妻 、 子 母之人 民 。 自北路诸罗 、 彰化 以 上 , 淡水 、 鸡笼 山 后千有余里 , 通共妇女不及数百人 南路凤 山 、 新园 、 榔娇 以下四五 百里 , 妇女亦不及 数 白人 ”书 当时距诸罗县治 里的大埔庄 更是一个典刑的例子 , 该庄全部 名潮籍 居民中 , “ 有女 眷者一人 , 年六 十以上者六 明清 历 史 人 , 十六以下者无一人 一 皆丁壮力农 , 无妻 室 , 无老 首幼 稚 ’, 妙 。 禁止携眷 的规 定使许 多去台移民夫妻 、 父母 、 子女无法 团聚 , 不 仅有乖伦理人情 , 而且为数众多 、 无室家宗 族之 系累的单身青壮年男子聚集在一起 , 极 易挺 而走 险 , 成 为 台湾社会治安 的一大隐 患 。 清代台湾社会动乱频仍 , 与此有密切关 系 。 雍正 十年 年 , 广东巡抚鄂弥达 第一次奏准在台移民搬眷人台 , 但后来停止 之后问题又趋严重 。 巡台御史在台湾耳闻 目 睹 , 对这一情况给海峡两岸人 民生活带来的 不便和痛苦感受尤深 乾隆九年 年 , 由满御史六十七再一次奏请 “ 内地人民有祖 父母 、 父母在台 , 子孙欲来有奉侍 或子孙 在台 , 祖父母 、 父母 、 妻子 内地无依 , 欲来 就养者 , 准其给照来台 , 入 甲安 插 ” 经 户 部议准 , 于乾隆十一年 年 四月 , 开 放准许台民搬眷过 台④ , 期限为二年 。 准许 移民回大陆搬取家眷人台团聚 , 对于改善台 湾地方的人 口结构 , 促进移民社区的建设与 岛上经济的发展实有很大裨益 。 提督学政 , 推动地方文化教育的发展 雍正五年 年 , 皇帝下谕 “ 台湾 远隔重洋 , 向来学政交台湾道兼管 。 联思沪 员管理地方事务又兼学政 , 未免稍繁 , 应将 学政交于派往 巡察之汉御 史管理 , 永著为 例 ” ⑧ 。 自此 以后 , 提督 学政便成 为巡 台御 史的主要职责之一 。 清初 台湾草莱初辟 , 文 教制度与设施多付之闻如 , 与内地相 比显得 十分落后 。 由巡台御史兼理学政 , 他们就会 站在台湾的立场上 , 就地方文教问题向主管 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 由于巡 台御史有直接 奏事权 , 他们的意 见比较容易引起清廷 的重 视而被采纳 。 例如 台郡 士 子 乡试 中额 的 问 题 , 康熙二十六年 年 规定台湾于闽 省乡试另编字 号 , 中额一名 。 但到三十六年 年 却被 总督郭世 隆奏准撤去 另 一 号 , 通省一体匀中 , 这对竞争能力较弱的台籍 子而 言 无 疑 是 一 个打击 。 雍正 七 年 年 , 巡台御史兼理学政夏之芳重新上疏奏 请 台湾贡监 、 生员仍照 旧例另编字号 , 于 闽省中额内取一名 。 经部议允准 , 恢复了原 来闽省乡试中台湾另编字 一 号的规定吩 雍正十 三年 年 , 经福建巡抚 卢 悼奏准 , 乡试中台湾中额 又增加一名 , 共两 名 。 乾隆八 年 年 , 巡 台御史熊学鹏 又 以 “ 台郡孤悬海外 , 情形与内地不 同 ” 为 由 , 奏请增加台湾录送科举 的人数 , “ 以示 鼓励 ” 后经礼部议复 , 允准台湾录送科举 , 可在定额二百名外 , “ 择其文理清通者酌量 宽余录送 而 内地不 可援 以 为例 ’ , 协 , 这 对 台湾的萃 攀学子而言不营是一 个福 音 。 至于准许粤人子弟在台参加 考试亦是得 益于巡台御 史的 力奏 雍正五年 年 曾有规定在台之人 只要有 田 、 有屋 , 人籍既 定取具邻里结状后即可参加岁 、 科两试 。 然 而 , 粤省移民虽然在台年久人籍 , 并有户册 可稽 , 但 因 系 “ 隔省流寓 , 恐 占闽童额数 , 是以攻揭惟严 ” , 竟一 直不许在台考试 。 巡 台御 史杨二 酋 对 粤 童 “ 格 于成例 , 奋 进 末 由” , 深 感 可 惜 , 遂 于 乾隆五 年 年 奏请准许在 台粤童 另编 字号 , 一 体应试妙 , 结束了这一不公平的现象 。 在文教设施方面 , 最初台湾由于应试的 牧较少 , 故未建立 考棚 。 后来人文 日盛 , 仁员渐多 , 巡视台湾给事中兼理学政单德漠 于是奏请照内地之例建立考棚 , 得到清廷 的 批准 。 乾隆二年 年 十二月下谕 , 命 “ 福建督 、 抚转伤地方有司 , 相度地方情形 , 修造试院 。 律官墙肃静 , 考试严谨 , 以重造 士育才之 典 ’哟 , 乾隆五 年 , 巡 台御 史杨二 酋奏建海东书院 , 并奏准照直省 书院例 , 以 府儒学教授为师 , 以后该书院发展成为台湾 最大最好的 书院切 另一位致力于 台湾地方 文教事业的是乾隆十二年 年 在任的 钱琦 , 史籍记载 “ 公甫下 车 , 合情宜俗 , 不动声色 , 百务厘然 而精神意气 , 独于台 之人才望之切 、 爱之深 , 且惧其人品学术或 故 宫博物 院 院 刊 年 第 期 总第 期 不能与中土争先后也 , 于是悍者酬之 , 浮者 抑之 , 笃实者扶而进之 。 其课文也 , 陈者新 之 , 理者雅之 其考校也 , 虚心 以别之 , 或 降格以引之 , 进 老者少者于堂侧而面试之 , 遴其尤者急拔之 。 日阅数百 卷 , 目不转瞬 , 手不停披 , 曾不以劳故 而稍有旁贷 。 书院中 之贫者 , 加意抚恤 。 膏火不敷 , 捐傣给之 应试乏资 , 解囊赠之 。 不期年而台之士气油 然振 , 而文风亦翁然变 ” 一。 。 台籍 人 士 对钱 琦称颂不已 , 当其秩满离任时 , 特立 《巡 台 钱公 去思碑 》, “ 书其功于石 , 以 昭不朽 ”田 。 巡台御史在兼理学政期间 , 兢兢业业 , 为推 进台湾地方文教的发展 , 造士 育才 , 传播中 华文化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 。 此外 , 不少巡 台御史还根据 自己在台期 间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调查 , 撰写 了许多有关 台湾的著作 。 其中大家所熟悉的有黄叔撇的 《台海使搓 录 》、 张嵋 的 《赢濡百咏 》 、 六 十 七的 《台海采风 图考 》及 《番社采风 图考 》 等 乾隆 十二年 年 , 巡 台御史范咸 与六十七 还 共 同主持 重修 了 《台湾府 志 》。 巡台御 史的这些著作 内容丰富 , 翔实可靠 , 保存了大量台湾早期的珍贵历史资料 , 特别 是关于台湾原住的资料 , 为后人研究台湾历 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参与地方事务的处理 康熙皇帝在上谕中原规定巡台御史对地 方事务不必处理 , 然而 , 在实际执行之 中 , 巡台御史并不能超然脱身于地方事务之外 究其原 因有如下 几点 首先 , 御 史巡 察稽 查 、 条陈奏事的许多事情本身就与地方事务 有直接关系 其次 , 台地 民人经常将地方官 已结各案向巡察衙门控告 , 巡 台御史 因而不 得不对其中声称有冤 以 及有关 民生风化者 , “ 酌量轻重 , 分别批发提讯 ” ⑩ 。 这就直接参 与了地方事务的处理 再次 , 清廷本身也常 常要求巡台御史参与地方事务的处理 。 如乾 隆四十七年 年 , 弘历 皇帝认 为巡 台 御史塞岱 、 雷轮在诸罗县 “ 捕获匪贼 ” 后仅 “ 飞伤各县严究办理 ” 的做法 “ 殊为非是 ” , 并下谕 “ 台湾地处海外 , 因三年例派御史巡 视一 次 , 遇有 紧要事件 , 自应一 面 提审办 理 , 一 面奏 闻 。 如此案缉获贼 匪 陈明等八 名 , 事关要案 , 该御史等即应就近审办 , 再 行移交抚臣 归案完结 , 何得仅伤各县审完 , 谓可了事耶 ”拗 由 上可知 , 参与地方事务的 处理 , 实际上 也 是巡 台御史 的一项 重要 职 贝 三 巡台御史与地方官的关系 巡台御史 、 给事 中身负稽查 、 督察之 责 , 本来就在一定程度上与地方官员处于一 种对立的立场 , 又加上直接参与地方事务的 处理 , 这样就难免有时会与地方官 主要是 闽省督 、 抚 或因事权不一 , 或因对事情 的 看法不 同而 产生磨擦 和胡龋 。 乾隆十二年 年 巡 台御史被动案就是这种情况 的 一个反映 , 透过这一案件 , 我们可 以大致了 解清代巡台御史 与闽省地方官员两者之间的 关系 。 乾隆十二年巡台御史被动的直接原因是 台湾米谷的采买 , 这一问题在闽省督抚与巡 台御史间已争论多年 , 至六十七 、 范咸任上 则愈演愈烈 。 先似巡 台御史略 占上 风 , 然 而 , 后经闽抚周学健力争 , 并折奏台郡米谷 采买难足系由地方官私买射利所致 , 并将巡 台御史牵连 其 中 , 从 而 引起乾隆皇帝 的怀 疑 , 故在调换巡抚时 , 命新任闽抚陈大受加 意体察 , 详查具奏 。 陈大受往闽后不久即参 奏一本 , 称 “ 该御史等于养廉之外又 分派 台 、 凤 、 诸 、 彰四县轮值 , 每季约需 费三 四 百金 其出巡南 、 北两路供应夫车厨传 、 赏 给各社番黎 、 操阅搞兵 , 俱令各县措备 。 该 衙门滥 准词 讼 , 差拘 滋扰 , 于 额设 青 役 之 外 , 更有奸民挂名 , 恃符生事 。 该巡察既有 专制一 方 之 意 , 而属 员极 意承应 , 虽有积 弊 , 亦复上下相蒙 ” , 云云也 其中 “ 该巡察 明清历 史 既有专制一方之意 ” 一语明确道 出闽省大员 对巡台御史事权太重无形中事事受其制肘的 愤慈之情 , 此乃巡台御史之所以被幼的真正 原因 。 乾隆皇帝览奏之下 , 大为震怒 , 下 旨 将 “ 乾隆五年 以后历任巡台御史 , 俱着交部 严察议奏 ’, ④ 。 最后 的结果 是 自乾隆五年起 至十二年止的历任巡 台御史 , 除满御史诺穆 布已经病故 、 汉御史 白赢尚未到任免受处分 外 , 余者皆受议处 。 现任巡察六十七 、 范咸 俱着革职 , 前任巡 察舒格 、 书山 、 杨二酋 、 熊学鹏 、 张泥俱革职留任。 。 不仅如此 , 这 一案件还导致黑龙江 、 船厂 、 八旗游牧及归 化城等处的巡察机构被一并撤消 。 御史 、 给谏之官职司稽察百司 、 弹幼规 谏 。 官员因失职等而被御史 、 给谏参奏弹幼 乃家常便饭 , 而本案之中御史 、 给谏反 为一 般地方官所参倒则实为罕见 , 且被幼的人数 如此之多 , 范 围如此之广 , 更属绝 无仅有 。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 , 除了闽抚对巡 台御史的种种指控可能确系事实之外 , 笔者 认为另一个根本原因乃是清廷对巡台御史态 度的变化 。 四 清廷对巡台御史的态度 由于巡 台御史 是 康熙 六 十一 年 年 才开始派设的 , 所以清廷对巡 台御史的 态度实际上是指雍正 、 乾隆两朝的态度 。 总 的来看 , 雍正 皇帝对巡 台御 史一 职较 为倚 重 , 他们的职权相对也 比较大 如雍正五年 年 下 旨将原 由台湾道兼管的提督学 政一职改 由巡 台汉 御 史 管理 , 并 “ 永著为 例 ” 。 雍正八年 年 又下 旨 “ 台湾地 方关系紧要 , 巡察御 史新 旧 并用 始为有益 , 希德慎已留任一年 , 这差着御史柏修去 , 高 山再 留任一 年 ”。 。 这样等于延 长巡 台御 史 的任期 , 由原来 的每年一任改为二年一仟 , 每年仅调换一名 , 新 旧并用 , 克服 以往两 名同时调换 、 新任御史俱为新手 、 人地生疏 的弊病 , 更有利于其发挥稽查 、 督察的功 能 。 雍正皇帝对巡台御史也 比较信任 , 常常 对其优勉有加 , 在巡台御史奏折的殊批 中不 时可以 见到 “ 所奏 ⋯ ⋯甚属可 嘉 ” 、 “ 勉 为 之 ” 等字样 ⑩ 。 与此相反 , 乾隆皇帝则认为巡台御史一 职实在可有可无 乾隆十二年 年 在 下 旨将历任巡台御史交部严察 议处 的同时就 认为 “ 台湾本有总 兵 、 道 、 府大 员 足 资弹 压 , 一切案件原属本省督 、 抚察核 , 似可不 必另派巡察 , 以滋烦扰 ’ , ④ 。 后虽经大学士 、 九卿及闽浙总督等议复 , 巡 台御史 “ 仍旧派 设 , 毋庸议裁 ” , 但清廷对巡 台御史 已怀有 成见 , 其地位因而一落千丈 , 折奏之时动辄 因小事而获咎 〕 据 《清实录 》等有关资料统 计 , 自乾隆十 一 年至 四 十七 年 的 年 间 , 巡台御 史 中受 到 “ 交部议 处 ” 或 “ 传 旨申 伤 ” 者就有 人 , 若加上乾隆十二年被革职 或革职留任的 人 , 乾隆朝受处分的巡 台御 史共有 人 , 占该朝 历任巡 台御史总数的 一半以上 ① 。 乾隆皇帝对巡 台御史的态度于 此可见一斑了 。 此外 , 乾隆时还对巡台御史制度进行多 次改动 。 乾隆十七年 年 因巡台御史 方柱 、 钱琦对彰化县发生 “ 凶番 ” 栽杀兵民 案奏事支吾 , 乾隆皇帝未得实情而不满 , 遂下谕 “ 看来台湾文有道府 , 武有镇营 , 足资弹压 。 巡察三年更替 , 徒拥虚名 。 事权 则不如督 、 抚 , 近切 又不如守 、 令 , 介在其 间 」 在有志向上者 , 或以多事致败 而循分 供职者 , 多致志气坠颓 , 或者叹为摈斥外 出 也 , 于公事殊 无裨益 。 所有巡 察台湾御史 , 着三 年 一 次命往 , 事竣 即 回 , 不 必 留驻 候 代 「 著为例 ’, 娜 。 其 中 “ 事权则不如督 、 抚 , 近切又不如守 、 令 ” 等语确 切地概括 了这一 时期巡 台御史所处 的尴尬境地 自此之后 , 巡台御 史山原来的常 川驻 台改 为 “ 只 年一 往 , 半岁辄 回 ’咖 , 这 是巡 台御 史制度 自康 熙六十年设立以来第一次大的变动 原来由 故 宫 博物 院 院刊 年 第 期 总 第 期 汉御史兼理的学政一职也改归台湾道兼摄 , 巡 台御史的职权被削弱 了 。 乾隆三 十年 年 时 皇帝 又 颁 发 上谕 “ 巡视台湾御史 , 前 已降旨三年简派 一次 , 事竣即回 , 无庸 留驻候代 今思该处 现有镇 、 道大员驻割 , 一应地方事务俱可随 时经理 。 而向来巡察御史在彼并未闻有所建 白 , 原属有名无实 。 若邃行裁撤 , 则地方官 或以远隔重洋 , 无人稽察 , 日久不 免废弛 , 亦不可不防其流弊 。 嗣后届三年请派之期 , 该衙门仍照例奏请 , 或暂停派往 , 或数次后 派员一往巡 查 , 候联 随 时酌 量 办理 ’ , ⑧ 。 乾 隆皇帝所指 “ 向来巡察御史在彼并未闻有所 建白 ” 实 际 上 仅是 一 个借 口 , 并不 符合事 实 。 远的不谈 , 在颁此上谕 的几个月之前 , 原巡台御史李宜青就曾上折条陈台湾水沙连 归番田园 , 并台地运米商船及考试童生 , 换 班官兵等各项事宜 。 经下谕交部议奏 , 除换 班官兵一条之外 , 余皆采行 。 乾隆皇帝素以 精明著称 , 谅不至于健忘 , 这正好从一个侧 面反映出他对巡台御史的一种成见 。 经过这 次改动 , 巡台御史的派任由原来的定期变为 不定期 , 时间间隔也更长了 , 短者 年派往 一次 , 长 者 年才派 一 次 , 而且 , 即使派 往 , 也只是一种 “ 走过场 ” 的形式而已 , 原 来对地方的稽察 、 督察功能基本上 已丧失殆 尽 , 巡台御史制度至此已名存实亡 了 。 关于巡台御史停派的时间 , 据 《福建通 志 台 湾 府 》记 载 为 乾 隆 五 十 一 年 年 。 , 不过该书所载最后一 任巡 台御史 塞 岱 、 雷 轮 是 乾隆 四 十 六年 年 上 任 的公 。 由于此二位御史巡 台时 “ 敷衍塞责 ” 、 奏报不实 , 乾隆皇帝于当年十二月十七 日和 次年二月初六 日连颁二道上谕 , 将塞 、 雷二 人交部察议 , 并一再明确谕示 “ 巡察台湾 之御史可不必派往矣 ” ⑩ 。 塞岱 、 雷轮是末任巡台御史 , 自其于乾 隆四十七年 年 卸任后 , 巡台御 史的 派遣 实 际 上 也 就 停 止 了 。 乾 隆五 十 三 年 年 三月初四 日 , 清廷正式发布上谕 “ 前因台湾孤悬海外 , 远隔重洋 , 民情刁悍 , 奸徒易于滋事 , 向来只派御史前往巡视 , 职 分较小 , 且不能备悉该处情形 , 殊属有名无 实 。 着将请派巡 台御史之例停止 , 令该督 、 抚及水师 、 陆路两提督每年轮值一人前渡 台 湾 , 严行稽察 。 如地方文武有骸法营私 、 扰 累兵 民之事 , 即可就近查明 , 据实参奏 。 福 州将 军 亦 系该 省大 员 , 自应 一 体轮派 ’,必 。 至此 , 实行了 年之久的清朝巡 台御史制 度终于正式宣告结束 〔 结 语 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的设立始 自朱一贵起 义之后 , 历经康 、 雍 、 乾三朝 , 至乾隆四十 七年后停派 , 五十三年正式裁撤 。 在巡 台御 史停派后不久 , 台湾即爆发 了林爽文起 义 , 地方上出现 了空前未有 的大动乱 。 若讨论这 两者之间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具有一定的因 果关 系 , 显 然 已 超过本文论 述 的范 围 , 但 是 , 以历史的眼光来考察清代巡 台御 史这一 制度的利弊得失 , 笔者认 为其积极意义应该 是大于消极意义的 。 ① 《东华录选辑 》 , 台湾文献丛 刊第 种 , 页 。 ②③ 同 书 , 贞 ④ 同 书 , 贞 ③ 同 于 书 , 贞 一 喇 「 ⑥ 同上 书 , 页 ⑦ 同 上书 , 页 ⑧ 一 丁 一 宗洛 《陈清端公年潜》, 台湾文献丛刊第 种 , 页 一 风 ⑨ 同 书 , 贞 晰 恤 了台案汇 录乙集 》 台湾文献丛 刊第 种 , 页 叮 朱景英 《海东札记 》 台湾文献从刊第 种 , 页 ⑩ 蓝鼎元 《复制军台疆经理书 》 , 蓝鼎 元 《鹿洲全集 蒋炳钊 、 土 钢点 校 贞 , 厦 门大 学 出版 社 , , 年 妞 蓝鼎元 《台湾近 咏 首 · 呈黄 玉 圃 先生 》 见 余文仪 《续修台湾府志 》卷二 四 艺文 五 时 《清世宗实录选辑 》 , 台湾 文献丛刊第 种 页 一 明清历 史 《台案汇 录 丙集 》, 台湾 文献 丛 第 种 , 页 一 ‘ ⑩ 《清高宗实录选辑 》 , 页 ⑥ 同 上书 , 贞 。 ⑩ 蓝 鼎元 《鹿洲全集 》, 页 。 ⑩ 蓝 鼎元 《鹿洲全集 》 , 页 困 《清高宗实录选辑 》, 贞 一 。。 《东华录选辑 》 , 页 。 ④ 余文仪 《续修台湾府志 》, 卷一二 , 人物 , 举人 。 。 《清高宗实录选辑 》, 页 ⑩ 《台案汇录丙集 》 , 卷六 《闽浙总督德沛题本 》。 汤 《清高宗实录选辑 》, 页 卫 冬 余文仪 《续修台湾府志 》卷三 、 卷八 《清代台湾的教 育 》 , 载 《台湾风物 》第 卷第 期 ⑧⑥ 谢家树 《巡 台钱公去思碑 》 余文仪 《续修台湾府 志 》, 卷二二 艺文 三 ⑥ 《巡 台给事中书山等奏 》 , 见 《清高 宗实 录 选辑 》 , 页 函 《清高宗实录选辑 》, 页 一 ④ 同上书 , 页 ④ 同上 书 页 。 ⑩ 同上书 , 页 。 关于巡台御 史被幼一案 , 参阅黄文雄 《巡台御史被幼案 》 , 载 《台北文物 》第四卷第三期 。 ⑦ 余文仪 《续修台湾府志 》 , 卷三 “ 职官 ” 。 ④ 参见 《雍正殊批奏折选辑 》, 台湾文献丛刊第 种 。 ④ 《清高宗实录选辑 》, 页 ④ 乾隆朝历任共派巡台御史 名 。 ⑩ 《清高宗实录选辑 》, 页 。 ① 朱景英 《海东札记 》, 页 。 ⑩ 《清高宗实录选辑 》, 页 。 ⑧⑩ 道光 《福建通志台湾府 · 职官 》。 ⑩ 《清高宗实录选辑 》, 页 。 同 上书 , 页 一 。 责任编辑 林 舒 艰 妙朋 场 之 , , 一 脚 , 印 眼 详 俘 〕 浏 眼 肠 , 、 瓦 叩 哪 娜 咫 巧 姆 、 , 万 , , 比 眼 田 粗 二详 〕 娜 侣 巧 以二
/
本文档为【清代巡台御史制度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