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2012-03-13 5页 pdf 145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065052

暂无简介

举报
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书书书 2006 年5 月 第8 卷第3 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out heast uni ver si t y(Phi l osoPhy and Soci al Sci ence) ! May 2006 Vol. 8 No .3 !!!!!! 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 !!!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陈娇华 (苏州科技学院 中文系 江苏 苏州215009 > !关键词"唐浩明 ; 历史小说 ; 传统文化精神 ; 形象刻画 ; 文化冲突 ; 史传体叙事 !摘...
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书书 2006 年5 月 第8 卷第3 期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Sout heast uni ver si t y(Phi l osoPhy and Soci al Sci ence) ! May 2006 Vol. 8 No .3 !!!!!! 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 !!!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陈娇华 (苏州科技学院 中文系 江苏 苏州215009 > !关键词"唐浩明 ; 历史小说 ; 传统文化精神 ; 形象刻画 ; 文化冲突 ; 史传体叙事 !摘!要"唐浩明的 <曾国藩 >等系列历史小说 具有沉郁厚重的文化意蕴 这是其区别于同 时期其它历史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 0 从情节构架 ~ 形象选择与塑造 ~ 叙事体式及史料处理等方 面可以看出唐浩明历史小说文化意蕴的具体表现及其带给创作的影响 它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 蕴 传达了作者的文化忧思和文化关怀 ; 但对小说美学的深化方面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遮蔽 0 它是 对过往历史小说文化色彩的承续和发展 也是世纪末社会文化思潮在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回应 0 !中图分类号"1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511 X#2006 $03- 0094- 04 !收稿日期"2005 -11 -20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人文指导项目6近期历史小说创作研究7(05SJ D750025 >成果之一0 !作者简介"陈娇华(1969 -> 女 湖南安仁人 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教师 文学博士 研究方向:中国当代文学0 ! 参见刘起林的<论<曾国藩>的审美价值与当代意义>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4 年第6 期> ~ <论 < 杨度> 的精神视野和美学内蕴> ( <小 说评论> 1999 年第5 期> 邹琦新的<封建末世理学名臣的悲剧形象> ( <小说评论> 1995 年第4 期> 刘再华的< < 张之洞> :重审维新与护旧的历 史困惑> ( <小说评论> 2003 年第3 期> 林为进的<人与历史的悲歌> ( <当代作家评论>1995 年第1 期>等文章中的有关论述0 !!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 对传统文化和文人儒 士的书写构成了历史小说创作中一道让人不可忽视的风 景 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 形成了一股 6文化历史小说 7创 作热潮 0 其中 唐浩明的 < 曾国藩 > < 杨度 > < 张之洞 > 等 以 其厚重的文化意蕴显示出卓著不凡的风姿 0 与别的文化 历史小说不同 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蕴涵显得特别厚 重沉实 0 过往对这些作品的研究 大多停留在人物形象 (或由形象引发出关于 6做人 7与 6为官 7 > ~ 审美价值及当 代意义等方面 或是从文化视角 ~ 文化心理等方面进行论 述! 0 事实上 要考察唐浩明历史小说文化意蕴的厚重沉 实 应当结合作品审美构成要素做系统研究 而这正是过 往研究所缺乏的 0 本文主要从艺术建构 ~ 形象塑造及叙事 方式等方面对此进行综合考察 0 一 不必讳言 宏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蕴涵成了当 下众多历史小说的创作追求 0 但是 相形之下只有唐浩明 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显得特别沉郁厚重 0 这是因为文 化在他的作品中 不仅指视角取向 ~ 文化穿插 ; 也不仅指 文化心理 ~ 气氛渲染 ; 而是还涵括了情节建构中的文化意 蕴 即作者非常重视突现重大历史事件中人物身上的文化 精神内蕴 以之串连情节 建构恢宏严谨的艺术结构 0 曾 国藩 ~ 杨度和张之洞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历史人 物 一生中可写的事情应该很多 0 按照时下一些历史小说 的创作审美取向 作者完全可以编织一些人物的传闻轶事 来取悦读者 ; 或者主要突现他们的私欲权谋以迎合流俗 0 但作者秉着严肃的创作态度 主要择取他们一生中对中国 历史发展起重大作用的事件 如曾国藩创建湘军 ~ 镇压太 平天国运动 ; 杨度寻求实施帝王之学 密谋筹划袁世凯复 辟帝制 ; 张之洞呕心沥血创办洋务事业等 作为情节枢纽 事件进行叙述 0 因为越是重大历史事件关键处 矛盾冲突 越尖锐 人物身上的多重文化碰撞越激烈 其文化精神的 凸显也越鲜明 ; 相应地 作品的历史文化厚重感也更加深 重 0 而且 这种避轻就重的题材选择有利于建构作品宏大 严谨的艺术结构 组织矛盾纷繁的情节线索 再现广阔复 杂的社会历史画面 0 作者谈论 < 曾国藩 > 的创作时说 他是侧重从文化角度 重写那段历史[1 ] 0 体现在情节建构上 就是善于抓住重大 历史事件中传统文化精神在历史人物身上所起作用 推动 故事情节发展 0 换句话说 传统文化精神成了把众多纷繁 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组织起来 建构小说情节框架的一 条重要线索 0 首先 把人物置于晚清危机四伏 ~ 矛盾激化 的历史急变旋涡中 从其崛起于危难中写起 0 如 < 曾国 藩 > 中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形势如火如荼 直逼长沙 满清 王朝起用曾国藩创建湘军 剿灭太平军 ; < 张之洞 > 中沙俄 侵占中国西北 崇厚与之签署 < 伊犁条约 > 群情激愤 张 之洞与京师清流党痛斥崇厚 0 人物出场的这种安排法 使 得整部作品起笔高屋建瓴 呈现出一种非凡气势 渲染出 整个时局黑云压城的气氛和情绪 0 实际上 把人物置于矛 盾复杂的危急情势中的出场法 也是过往历史小说结构情 节的一个重要特征 0 如姚雪垠笔下 6李自成和他周围的英 雄人物在小说中一出场就处于武装斗争的狂风暴雨 ~ 惊涛 骇浪中 [2 ]8 ; 凌力的 < 星星草 > 以霍山黑石渡决战后 太平 军惨败的危急形势作为人物的出场背景等 0 不过 他们这 样安排人物出场 是为了歌颂人物居失败境地而顽强不 屈 ~ 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 而唐浩明笔下类似的人物出场 安排法 则主要是为了突现人物身上 < 出师表 > 式的儒家 文化精神 即以天下为己任 匡扶国运于危难之际 0 同时 在结构上统摄全书 奠定其整体的文化意蕴 0 人物一生的 重大转折也由此而起 作者随后抓住其一生中的重大事件 进行艺术重构 0 其次 在情节发展过程中 以人物建功立业 ~ 匡时济世 的儒家进取精神串连重大历史事件的起伏变化 0 例如 < 曾 国藩 > 中 主要以曾国藩的儒家文化精神___对儒家文化 人格的恪守及以其卫护者自居 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0 如写 他亲撰 < 讨粤匪檄 > 维护儒家君臣人伦礼仪 0 靖港大败 后 又是儒家 不忠不孝不仁不义 的激将 使他绝望中重 振 0 后来拒绝 黄袍加身 劝告 也是儒家君臣仁义思想 在支撑 等等 0 可以说儒家文化精神贯穿曾国藩一生的重 大举措 成了结构小说情节 ~ 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 0 同样 地 杨度为实施帝王之学 往返于政坛/ 佛界 游离于君 宪/ 民宪 ; 张之洞整饬山西 筹划镇南关大捷及创办洋务 事业等 都是其救世拯民 ~ 积极进取的儒家文化精神的具 体体现 0 这种以人物身上的文化精神作为贯穿线的情节 结构法 使得其既有别于过往以阶级斗争结构情节的农民 起义题材历史小说 ; 也有别于当下以人物私欲权谋为情节 主线的封建帝王将相题材历史小说 呈现出相当深厚的文 化蕴涵和相当高雅的文化格调 0 唐浩明历史小说的这种 情节结构法 使得整部小说结构恢宏严谨 具有史诗性 ; 同时也利于编织许多文化色彩浓郁的小故事 使得小说情 节丰满而不枝蔓 文化意蕴深厚而不显得繁琐 0 如 < 杨 度 > 中 在杨度寻求实施帝王之学主线的周围就编进了有 关王闿运 ~ 齐白石 ~ 梁启超等人的小故事 0 它们构成了小 说的血肉肌理 促进杨度这条主线的发展 0 作者曾强调 : 要写出 形神兼备 ~ 生动鲜活 的人物 必 须深入他们的精神世界 与之心灵相通 0 在曾国藩形象的 刻画中 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揣摩史料 深掘人物内在精神 世界 发现其辉煌表象下 包裹的却是一颗充满忧郁和怯 懦的心灵 [3 ] 0 基于此 作者除安排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军 ~ 密保官文 ~ 自裁湘军等一系列重大事件 刻画其既要成就 大业 ~ 效忠主子 又担心功高震主遭猜忌 ; 既要筹谋镇压 太平军 又须提防遭人暗算等复杂矛盾心理外 ; 还虚构一 些细节 在刻画人物复杂细微思想情感中呈现文化意蕴 0 如为 一门忠义 荣耀 逼亲兄弟遁入空门 ; 为维护自己声 誉 拒绝小妾入葬曾家坟地 ; 尤其是见到权臣肃顺密信 时 其情感更是跌荡起伏 ~ 复杂多变等 这些都很好地刻 画了曾国藩内心的复杂矛盾 折射出当时社会各阶层的尖 锐矛盾和利益冲突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 君臣礼义 ~ 中 庸节制 ~ 藏锋守拙 ~ 权谋心术等 > 在人物身上的深厚历史 积淀 0 正是这些丰富生动 ~ 细腻深刻的心理细节 使得呈 现我们面前的人物形象立体起来 具有厚重的历史纵深 感 0 它们与小说所再现的广阔社会生活 ~ 所反映的各阶层 复杂关系一道 共同组构了小说的宏大历史画轴 0 二 形象塑造是历史小说创作审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0 梳 理自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诞生以来的形象刻画 我们可以发 现其演变轨迹 0 新时期初及此前历史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不是由于强烈的政治激情 政治性 ~ 阶级性成为其主要特 征 如 < 李自成 > < 星星草 > 等农民起义题材历史小说 ; 就是 由于浓厚的文化批判意识及古为今用目的 人物形象被象 征化和符号化 如鲁迅 ~ 郁达夫及 20 世纪 60 年代古代知 识分子题材历史小说 0 80 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历史小说基 本是在大文化视野中刻画人物 但也较少正面展开多重文 化冲突描写 如 < 白门柳 > < 少年天子 > < 孔子 > 等 0 只有唐 浩明的历史小说才真正在多重文化冲突中刻画人物 ( 虽然 < 少年天子 > 在刻画福临形象时也涉及了不同文化的冲 突 但主要是中华民族内部文化的冲突交融 ; 更重要的是 福临形象的刻画主要在于其性格 ~ 命运和情感的独特魅 力 而非不同文化冲撞下的人格悲剧 > 不仅在庞大驳杂 的传统文化网络中 而且还在世界文化 ( 中国文化与西方 文化 > 的冲突交融中刻画人物 0 当然这是由形象本身所决 定的 0 曾国藩 ~ 杨度 ~ 张之洞 都是文化大儒 传统文化修 养异常深厚 ; 都生活在列强入侵 ~ 西学东渐的近代历史转 型时期 这就需要在刻画他们时 既要注意到在他们身上 传统文化的复杂交融现象 也要考虑中西文化的矛盾呈 现 0 联系作品 作者确实是在文化的宏阔视野中把握人 物 : 既在儒道释多重传统文化交融中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 复杂性 ; 又在中西文化冲突交汇背景下开掘人物思想性格 的内在矛盾性及其发展转变 0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体 其中交织着 进取与退隐 ~ 出世与入世 ~ 厕身庙堂与放浪江湖等儒/ 道 ~ 释多重文化因素 0 中国历代文人身上也因此交织着多重 文化价值取向 : 当他们立于庙堂之上或仕途得意时 总是 以儒家思想学说规约和激励自己 ; 而当他们仕途失意或厕 身于草野时 老庄哲学及佛家思想又成为他们处身立世的 凭籍 0 唐浩明正是通过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人物身上的 交融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0 比如对曾国藩形 象的刻画 0 如果说开始时 他主要秉承儒家的积极 入 世 思想 为人处事不免傲气专横 ~ 锋芒毕露 ; 那么经过一 番挫折及黄老学说熏陶后 则涵蕴老练 ~ 极具城俯机心 修炼到了 含刚强于柔弱之中 寓申韩于黄老之内 的 为 人为官之佳境 0 杨度的实施帝王学说与退而研究佛学 张之洞的深谙做官之道 圆滑世故 都是同样道理 0 当 然 作为深受儒家理想涵养的传统知识分子 他们虽然信 奉黄老学说 但其拯世济民 ~ 积极入世的社会理想仍不可 能泯灭 0 黄老/ 释家学说只不过是他们理想实现途中调和 人事关系的润滑剂 或是挫折失意时的暂时精神慰藉 0 唐浩明还善于将笔下人物置于中西文化冲突交汇中 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矛盾性 0 以张之洞为例 历史上 59第3 期 陈娇华!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他是一个 G过度性人物 $ 9他 G身兼政坛重臣与学界巨擎双 重身份 9起初入党清流而为健将 9中间从事洋务而为殿 军 9最后参与新政而为主角 0 他植根于封建主义而又倾向 资本主义 9忠实于传统营垒而又颇具改革精神 0 他的所言 所行 9往往新旧纷呈 9中 西 杂 糅 9 开 拓 与 因 循 并 存 $[4 ]27 小说正是把张之洞置于民族矛盾尖锐化的非常 时期 俄国侵占伊犁 9中法战争爆发 9庚子事件等 ) 9抓住 其思想性格的这一矛盾性和 G过度性 $特征进行刻画 0 写 出了张之洞个人文化价值观的痛苦裂变 : 由清流中坚跃变 为洋务重臣 9提出 G中体西用 $文化构想 0 然而 9中西文化 毕竟是两种不同质的文化 0 张之洞虽然倡导学习西方先 进技艺 9但目的在于保 G本 $ 0 因而尽管他欣赏康有为 梁 启超的才识和强国思想 ; 但当他们要托古改制 9完全变革 封建政体时 9他又压制其言论 9明确与之划清界线 0 张之 洞思想态度的矛盾现象 9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大裂 变中的自身调整和应变及这种调整应变的有限度 0 也正 是这种调整和应变的有限性 9把文化主体推向了无可挽回 的悲剧境地 : 为中兴大业而创办洋务 9却办成了封建性衙 门 ; 为强国而官费资送留日学生 9结果成了封建政体的掘 墓人 ; 而他最为得意的 < 劝学篇 > 9在有生之年也遭人痛斥 批驳 9等等 0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张之洞的所行事与愿违 9 走向与其 G中兴大业 $宏愿及 G治国平天下 $理想相左的背 面 0 通过这些悲剧性对照叙述 9作者深掘张之洞内心深层 的儒家文化理想与近代追求间的悲剧矛盾冲突 9展示其内 心思想性格的矛盾性及其转变 0 把人物置于多重文化冲突中凸现其思想性格 9这种方 法与作者创作的深层思想追求分不开 0 作者显然不是为 了简单复现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有关故事 9以满足读者好 奇心或求知欲 ; 而是试图通过再现历史故事 9传达他对中 国传统文化精神在转型期处境的思考 0 因此 9为加重作品 的悲剧色彩 9作者为他们安排了一个不为人理解的凄凉结 局 : 曾国藩被逼 G自剪羽翼 $ 9康福深夜索棋绝交 9尤其是 其原以为可以流芳百世的忠君敬上被讥为 G 小节 $ ; 张之 洞惨淡经营的洋务事业被反控为 G 祸国之灾 $ 9摄政王对 他冷漠 9尤其是其自视为一生中对国家贡献最大的 G中体 西用 $文化构想遭到批驳嘲弄 ; 而被抨击为 G帝制余孽 $的 杨度后来更是众叛亲离 声名狼藉 0 不可否认 9像曾国藩 自裁湘军 杨度复辟帝制失败后遭国人痛斥 9及张之洞洋 务事业遭保守分子攻击等都是史实 9它们本身便带有悲剧 性 ; 但是也应看到 9作者在处理这些悲剧题材时 9为达成 对传统文化思考的创作用意 9运用了想象虚构 气氛渲染 和对比烘托等文学手段来加重这种悲剧性 0 因此这种凄 怆结局安排 9既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难以抗拒历史命运的由 衷慨叹 9更寄寓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精神近代处境的悠远思 虑 0 从某种意义上说 9作者通过对曾 张 杨重大历史活 动的叙述 9写出了历史巨变过程中传统知识分子身上积极 进取 匡世拯民的儒家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 ; 同时通过他 们文化价值观的痛苦转变 9昭示传统文化精神本身亟需适 时应变 开放创新的艰难与迫切性 0 三 尽管近年来 9历史题材创作领域出现了许多消解宏大 社会历史叙事 9把创作视域转向家族 村落及一些平庸人 生的所谓边缘化叙事现象 ; 在创作上 9也出现了回避 沉郁凝重的史传体创作 9转向空灵虚幻的所谓诗性书写或 商业性大众化的通俗书写 0 但是唐浩明的历史小说仍以 其史实的厚重扎实 书写的严谨质朴而别具一格 0 作者声 称 : 一个历史小说作家 G应该是对自己笔下的历史有着较 深研究工夫的学者 $[3 ] 0 事实上 9作者本人便是学者型作 家 0 他非常重视史料的积累 考据和研究工作 9行文中诗 词歌赋 典章制度 名胜轶闻 禅宗佛道等穿插运用 ; 注意 文化学术思想与故事情节叙述的有机融合等 9这些都构成 了小说沉实厚重的文化特征 0 加上主要人物都是文化大 儒 9一生著作许多学术道德文章 9如曾国藩的日记 书信 9 张之洞的 < 劝学篇 > 9杨度的 < 君宪救国论 > 等融入作品 9无 疑提升和增加了小说的思想文化内蕴 0 同时 9围绕这些主 要人物 9作者还描述了其他许多历史文化名人 9如康有 为 梁启超 严复等 9他们与主人公间的思想交锋或学术 传承 9尤其是相互往来间的诗词唱和 9谈佛论道等 9都构 成了小说情节叙事中的亮丽文化风景 0 因此 9读唐浩明的 历史小说 9既能得到沉郁凝重的审美体验 9又能获得深厚 渊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启迪熏陶 0 其次 9对传统史传体叙事方式的创造性吸收运用 9无 疑也加重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0 大约从 < 春秋 > 开始 9中国 的史传历史叙事便相当发育和成熟 9形成了 G 师范亿载 9 规模万古 $的历史叙事传统 0 其中 G 春秋 $笔法是传统之 一 0 审视唐浩明的历史小说 9显然他深谙此道 0 所谓 G春 秋 $笔法包括 : 其一 G真实之美 $ 9即 < 史记 > 的 G其文直 9其 事核 9不虚美 9不隐恶 $的叙事原则 9其二 G含蓄之美 $ 9即 G寓论断于叙事之中 $[5 ]143 -152 0 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往 往秉承真实性原则 9将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 9尤其是历史 巨变时的态度 思想 情状及行迹如实道来 9作者 叙述 者 ) 极少逾越故事情节层面 9直接发表主观看法 0 但人物 的品行节操 道德修养及性情志趣等则在情节故事的叙述 层面得以鲜明呈现 9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情感 是非评价也 在这些貌似客观的叙述中体现出来 0 如作者笔下的曾国 藩 杨度形象塑造即是 0 从作品的情节叙述层面看 9曾国 藩给人的总体印象是 : 自私虚伪 圆滑世故 9深藏不露 9明 哲保身 0 如他在重大关头的抉择 : 墨绖出山前的个人得失 计较 ; 多次升迁时的虚假固辞 ; 为保身家 9裁减湘军 ; 尤其 是愚忠保身 9以致遗忘拯救国家百姓的大义等 0 还有杨 度 9按照纯粹故事叙述中得来的印象 9他是一个急功近 利 功名心甚重的好利之徒 0 为实施其帝王之学---为帝 师宰辅目的 9不择手段 9逆历史发展潮流而动 9倡议复辟 帝制 ; 尤其是他游离于君宪与民宪 9往返于政坛与佛道 间 9沽名钓誉 9信仰不坚 0 但是 9所谓的客观叙述并不等于完全排除作者的主观 情感色彩 0 正如论者在 < 春秋 > 研究中指出的那样 : G 春 69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8 卷 秋 7笔法 G不纯粹是一种关于叙事形式的规则 7 9其中存在 着一条 G法外之法 7 111 G宗周亲鲁 7这一不受约束的政治 原则[6 ]186 -187 0 在唐浩明历史小说中 9也存在一条 G法外之 法 7 111 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精神的崇仰 0 由此而来导致 作品叙事中存在一些不谐音 0 当然 9作者并不是以 G太史 公曰 7或 G君子曰 7等叙述者直接干预故事形式出现 9而是 以人物的 G自辩 7 人物自己的内心思想活动 > 或旁人 G他 辩 7 其他人物的评价 > 达成 0 前面提到 9从故事情节叙述 中 9我们得到曾国藩和杨度的印象如上所述 0 但是 9由于 G法外之法 7存在 9作者随后又设置了许多人物的自辩或 他辩 9如 < 张之洞 > 中桑治平对 < 劝学篇 > 的分析评价 9无疑 是作者假他人之口为张之洞 < 劝学篇 > 做的辩护 0 又如 < 曾国藩 > 中 9在叙述完广敷对曾国藩的评价后 9接着描述 了曾国藩的内心思想活动 9其中便有他的自辩 : 他是铸定 做大清忠臣 是因为不愿把百姓推入战乱兵火中才拒绝做 改朝换代之举等 0 这就构成了与以上印象的矛盾分裂现 象 0 虽然小说叙述中 G法外之法 7的存在给小说整体叙事 风格带来了 G妨害 7 0 但是它却吻合了作者创作的整体用 意 111 对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及对其转型期处境的思考 0 同时 9从艺术审美角度来看 9它形成了作品的杂语现象 9 使其价值判断呈多元化开放趋势 0 这显然是对过往历史 道德二元价值观判断模式的一种超越 9更多的倾向于合情 合理的人性化和审美化 0 四 虽然评论界认为 9唐浩明历史小说存在 G质胜于文 7现 象 0 但总体看来 9作者在文化与形象 9史料与艺术等问题 上 9处理得还是相当成功 0 勿庸置疑 9任何严肃的历史小 说创作都是从大量史料积累基础上开始起步 0 唐浩明历 史小说创作更是如此 9是在阅读研究大量近代史著作文 集 野史基础上开始的 0 但是作品并未因此出现直接征 用 堆砌史料现象 0 而是把深厚扎实的史料化为形象生动 的故事叙述和形象刻画 0 同样 9从前面的分析中可见 9作 者把文化也化为作品故事的叙述血肉和结构框架 0 不过 9 也应看到 9由于唐浩明过于注重对人物文化人格 精神追 求的刻画 9在人物深层意识 9尤其是潜意识的开掘方面则 较为缺乏 9这一定程度上会给创作带来一些影响 0 毕竟文 化不能涵盖全部性格 心理 0 文化更多指向意志 信仰 道德层面 而性格心理还包括了情绪 生理 潜意识等诸 多方面 0 缺乏这些方面的开掘 9必然会影响到人物刻画的 深刻和灵活程度 0 另外 9唐浩明历史小说沉实厚重的文化意蕴是对中国 现当代历史小说文化色彩的承续和发展 0 早在中国现代 历史小说诞生时期 9就涌现了鲁迅的 G 文化解剖型 7历史 小说 < 故事新编 > > 9郁达夫 郭沫若的 G个人道德表现型 7 历史小说 < 采石矶 > 9 < 漆园吏游梁 > > [7 ]等 0 随后 920 世纪 30 -40 年代有以文化心理冲突图解弗氏学说的施蛰存历 史小说 60 年代借文化酒杯浇心中块垒的古代知识分子 题材历史小说 及新时期初大量穿插民俗风情 诗词歌 赋 典故传说的历史小说等 0 但是 9由于所处历史时代和 文化背景关系 9强烈的启蒙激情和文化批判意识成了这些 历史小说创作的核心思想 9导致对传统文化主要取批判而 非认同基础上的反思态度 同时也有 G 只取一点因由 9随 意点染 9铺成一篇 7的创作方法及篇幅体制上的限制 0 因 此 9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其说丰盈厚重 9不如说抽象深 刻来得妥贴 如鲁迅对文化的理性概括和广义象征 郭沫 若 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和激情表现 施蛰存的抽象图解和 哲学印证等 > 0 80 年代中后期 9随着文学观和历史观的新 变 9尤其是文化界思想界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的掀起 9整 个社会人文语境趋向认同传统文化 9历史小说创作也由早 期历史故事化一元格局转向历史生活化 心灵化 文化化 多元格局[8 ] 0 在此情境中 9文化视角 文化意蕴 文化品格 等成了历史说创作的普遍追求 0 相应地 9历史小说所蕴涵 的文化色彩也发生了相应变化 0 如果说过往历史小说中 的文化色彩主要表现为诗词典故 民习风俗 巫卜迷信等 描绘穿插 9如 < 李自成 > < 星星草 > 那么 80 年代中后期以 来则更多体现为性格心理刻画 题材视角取向等方面 9如 < 天国恨 > 顾汶光 > < 苦海 > 王伯阳 > < 白门柳 > 刘斯 奋 > < 少年天子 > 凌力 > < 孔子 > < 老子 > 杨书案 > 等 0 但 是相较而言 9在文化厚重和沉实方面则普遍不及唐浩明历 史小说 0 竟其原因 9如前所析 9文化在唐浩明历史小说 中 9已不再像过往历史小说那样仅是一种点缀穿插 或像 < 天国恨 > < 白门柳 > < 少年天子 > 等 9主要以人物的文化心 理 思想意识 性格张力来呈现 而是在涵括以上这些方 面基础上 9还强烈地渗透到作品情节构建 形象选择与刻 画及叙事体式中 9从而形成了作品沉实厚重的文化意蕴 0 总之 9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具有沉郁厚重的文化意蕴 9 它是对中国现当代历史小说文化色彩的继承和发展 9也是 20 世纪末文化 文学 > 界思想界掀起的守成主义思潮在文 学创作中的一个回应 0 它形象地昭示了传统儒家文化在 近代世纪转型时的应变和创新的艰难性和迫切性 9传达了 作者在新的世纪转型期及全球化语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思考与展望 0 ! 参 考 文 献 " [1 ]董之林 . 叩问历史 面向未来 [J ] . 文学评论 91 9 9 5 5 > :6 - 14 . [2 ]姚雪垠 . 李自成 : 第一卷 上 > [A ] . 北京 : 中国青年出版社 9 1 9 8 1 . [3 ]唐浩明 . 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 [J ] . 文 学 评 论 91 9 9 5 6 > :4 2 -43 . [4 ]苑书义 9秦进才 .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M ] . 北京 : 中华书 局 91 9 9 9 . [5 ]郭丹 . 史传文学 : 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 [M ] . 桂林 : 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 91 9 9 9 . [6 ]傅修延 . 先秦叙事研究 [M] . 上海 : 东方出版社 91 9 9 9 . [7 ]王富仁 9柳凤九 .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M ] . 鲁迅研究月刊 [J ]. 1 9 9 8 4 > :1 1 -22 . [8 ]文艺报 .1 9 8 9 -11 -04 3 >. 79第3 期 陈娇华!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 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 蕴 作者: 陈娇华, CHEN Jiao-hua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中文系,江苏,苏州215009 刊名: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006,8(3) 参考文献(13条) 1.林为进 人与历史的悲歌 1995(01) 2.刘再华 〈张之洞〉:重审维新与护旧的历史困惑 2003(03) 3.邹琦新 封建末世理学名臣的悲剧形象 1995(04) 4.论〈杨度〉的精神视野和美学内蕴 1999(05) 5.刘起林 论〈曾国藩〉的审美价值与当代意义 1994(06) 6.查看详情 1989 7.王富仁;柳凤九 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论 1998(04) 8.傅修延 先秦叙事研究 1999 9.郭丹 史传文学:文与史交融的时代画卷 1999 10.苑书义;秦进才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 1999 11.唐浩明 历史人物的文学形象塑造 1995(06) 12.姚雪垠 李自成 1981 13.董之林 叩问历史面向未来 1995(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dndxxb-zxsh200603020.aspx
/
本文档为【沉郁厚重的文化历史书写--试论唐浩明历史小说中的文化意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