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旷世逸才——胡云翼

旷世逸才——胡云翼

2012-03-11 20页 pdf 391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70705

暂无简介

举报
旷世逸才——胡云翼 旷 世 逸 才————————胡云翼 在湖南东南部,井冈山南麓,湘粤赣三省接壤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县──桂 东县。 这里山坡起伏。上有八面山,下有胸膛山,东有东边山,西有西边山,南有笔 架山,北有屏水山。山山耸翠,山山刺破蓝天。 这里水清温柔。无污染的千山万涧的溪水汇聚到清澈的沤江,一路欢歌,流经 县城,逶迤南去。 这里宁静、明丽,毓秀钟灵。 1906年2月25日,县城司马坊,政府职员胡秉初家里,红烛高烧,香气缭绕,喜 气洋洋。 原来,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了。他降生在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屈辱的时代!一 个...
旷世逸才——胡云翼
旷 世 逸 才————————胡云翼 在湖南东南部,井冈山南麓,湘粤赣三省接壤的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小县──桂 东县。 这里山坡起伏。上有八面山,下有胸膛山,东有东边山,西有西边山,南有笔 架山,北有屏水山。山山耸翠,山山刺破蓝天。 这里水清温柔。无污染的千山万涧的溪水汇聚到清澈的沤江,一路欢歌,流经 县城,逶迤南去。 这里宁静、明丽,毓秀钟灵。 1906年2月25日,县城司马坊,政府职员胡秉初家里,红烛高烧,香气缭绕,喜 气洋洋。 原来,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了。他降生在一个苦难的时代!一个屈辱的时代!一 个屡败屡战,救亡图存的时代! 江南春早,火一样的映山红装点着远山近峦。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在 水塘边,田墈上,菜园土里,山坡上竞相辉映,有的热热闹闹地开着,有的羞涩地 打着花骨朵儿。小男孩就和春天一起来到了人间。 因是胡家第一个孩子,一家人自然无比欢愉。小孩的父亲秉初和端庄贤淑的母亲 李贞衡商量,给襁褓中孩子取了个名:“耀华”。意思是想让孩子今后能露其头角,耀 其才华。 耀华──胡云翼,他后来果然不负众望,成了二十世纪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成就最 为卓越、影响最为广泛深远的中国文学史与诗词研究名家之一。一位英勇的抗日爱国 战士。 一、勤学好问一、勤学好问一、勤学好问一、勤学好问 胡耀华在中国苦难屈辱的时代诞生了,在远离闹区的桂东世外桃源中成长着。 耀华二三岁时,勤思考,爱提问。 一年春节,鞭炮声此起彼伏,淘气的小耀华牵着母亲的衣襟: “妈妈,过年为啥家家放鞭炮呀?” “那是为了避祸祈福,辞旧迎新。” “为啥大年初一要把门打开,又不许扫地呢?” “是为了招财进宝,把财富留住。有了钱,你就可以上学了。” 桂东农村有一个习俗,每年麻叽节会把黄橙橙大禾滋粑切得很小,穿在竹枝上, 插在门框边、田坎上。耀华望着很吃惊:“妈妈,是不是竹子不结果,这样做,竹子 就会结果子了?” “不是,乖孩子。麻叽节插糍粑,是可以糊着麻雀的嘴,麻雀今后再不敢偷吃庄 稼了。” 耀华点着头又摇着头,似懂又似乎不太懂。觉得什么事都很新鲜,总想打破砂 锅问到底。 耀华四五岁时,在严父的督促下,就开始学着认字块。白天问,晚上教。读《百 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白天串门,认人家门口对联,傍晚出去乘 凉,认墟街的告示和桥头碑文。常常嚷着父亲讲故事,而父亲总是不厌其烦,讲叶 公好龙、杯弓蛇影、守株待兔、狐假虎威、揠苗助长的寓言;讲夸父追日、愚公移 山、金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神话;讲孔融让梨、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陆 游爱国、岳母刺字的故事。他的童年是在不断学习中度过的。 1912年8月一个金风送爽天高云淡的日子,母亲牵着六岁的耀华朝学校走去。 学校是当时县政府教育科设立的一所初级小学。一眼望去,迎面一垛马头墙,玲 珑古朴,飞檐突兀。门楣上方写着“育英小学校”五个遒劲大字。通往校门的是一条并 不宽敞的泥巴路,夹着小路的是两垛泥皮斑驳的土墙,上面长满了杂草。校园内几间 简陋瓦房,便成了孩子们的教室。 老师正磨墨展纸,见有人走来,忙欠身相迎。 来人是耀华娘儿俩,一阵寒暄。老师自报家门:姓刘名范猷。 刘老师,二十出头,中等个子,脸容英俊,客气随和。时兼任县政府教育科的 副科长,才华横溢。解放后在上海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工作。当时人们叫他“刘 教官”。 憷见生人的耀华躲在母亲身后,勾着头,搓弄着衣角。母亲一番好言,耀华红 着脸见了刘老师,并走向“大成至善先师孔子神位”木牌,弯着腰,深深鞠了一躬。 接着彬彬有礼向刘老师行了一个礼。 耀华入学了。一天,刘老师为了测试招收的弟子文化情况,出了一个国文题:“春 天来了”。 教室里,寂静无声。小孩子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面面相觑,抓耳挠腮。临 窗的耀华低头思索,突然灵机一动,便埋头唰唰地写了起来。 一会儿,刘老师开始对学生提问。全班十几个学生,除了二三个红着脸答了一 二句春天的话外,大部分都腼腆地说不知道。当问到耀华时,他毕恭毕敬站起来, 看着作业本动情地念道:“春天来了,燕子又飞回来了,衔泥衔草在我家梁上筑新 巢……” 刘老师很吃惊,反剪着手走近耀华,见到跃然于纸上的几行小字,一阵窃喜。深 感耀华智慧超群,暗想往后得好好培养。其他同学听到耀华的朗诵,也投去羡慕钦佩 的目光。 以后的岁月,刘老师讲课和布置作业总给耀华多备了“一份美餐”。而耀华深知 老师器重也越发勤奋,不折不扣地完成。 高小快毕业时,耀华对《论语》、《诗经》、《周易》、《尚书》及诸子百家的文章 熟读了不少,古文学有了不少长进。 二、恩师相助二、恩师相助二、恩师相助二、恩师相助 又是一年夏天,耀华与同学们登上了八面山。呼嗤,呼嗤,呼吸着清新空气, 观赏着山下迷人景色。欢笑与碎语荡漾在山间,不时惊起敏捷的山雀冲入天空。一 会儿又扯长脖子,放开喉咙:“哦嗬……”接着隐隐传来山鸣谷应回声。一会儿又似 顽猴样的爬上柞树,采撷黑色浆果,仿佛饕餮之徒,大吃一顿。玩够了,吃够了, 又搭肩揽背下到山脚,脱个精光,在清清河水里做狗爬,打水仗。一个猛子扎入水 中摸鱼,尽情玩耍。 耀华心里清楚:快毕业了,在桂东再没有更高级的学校供他读书,书声琅琅的 读书生活即将成为美好的回忆。过上几个月,恐怕要帮帮母亲打理田土里的农活, 或是在家饲猪狗喂鸡鸭牧牛。 一晃几个月过去了。刘老师多了一桩心事,添了几许牵挂:桂东没有中学,要 让耀华继续升造的话,就必须让他走出万千重山。桂东没有公路,连接外面的世界 是一条条布满荆棘的山路。去郴州要走四五天,途中好几段无人烟。山高林密,除 豺狼、野猪伤及行人,还有打抢的痞子出没。让一个十二三岁小孩走出去,耀华的 父母会放心吗?耀华又添了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一个职员家日渐破落贫困了,能 有钱供他读书吗?如果眼睁睁望着这么优秀的少年中止学业,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 的事呀! 一段时间,刘老师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机遇总是垂青奋斗的人。 1920年冬天的一天,桂东,山舞银蛇,树枝挂雪,琼花漫地。刘范猷老师收到 了调回长沙工作的通知。 第二天,天刚麻麻亮。刘老师走出了家门,野外寒气袭人,乱羽纷飞。他径直 进了耀华的家。 “秉初兄,你还是下决心把耀华送到外面去读书吧!”刘老师一落座便说。 “这……”欲言又止的秉初眉头紧锁,一脸忧愁,两眼黯淡地望着屋外。 正在炒菜做饭的母亲放下手中活计,洗了把手,在胸前的围裙下揩了两下,泡 了一杯茶,递给刘老师,转身对丈夫说:“你倒是说话呀!你就让孩子晃荡下去?” “唉……”秉初沉重地叹了口气:“没办法呀,我外地一无亲戚,二是挣几个钱只能 养家糊口,家中捉襟见肘,哪有本事供孩子到外地求学哟。”说完使劲用手捶自己胸口。 “不,不要。”刘老师急忙抓住秉初的手:“我在桂东工作期限已满了,马上就要回 长沙,你们的儿子,就算我的孩子,我把他带出去,一切由我负责,你们总可以放心 了吧”! 屋外犬牙相错的屋檐挂满了一根根长长短短冰凌,屋内却溢满了人间的真情。 刘老师滚烫的贴心话,似春风温暖了秉初的心,他猛一抬头,眼一亮,仿佛觉得是 在梦中。当他用右手拧了一把左手时,一阵微痛,顿觉这不是梦。一旁的耀华母亲 两眶泪水汹涌而去…… 秉初双手紧紧握住刘老师的手:“刘教官,你是耀华的‘第二父母’,以后耀华就 靠你的鼎力支持和呵护了,你是我们永远报答不完的恩人。” 三、外出求学三、外出求学三、外出求学三、外出求学 1921年1月的一天,习习山风吹拂着。染满了山里人倔强纯朴厚道品质的耀华, 背起铺盖行李,走出了山青水秀风景明丽的桂东。告别了父母和亲人,跟随恩师刘 范猷来到了古城长沙,进了岳云中学。 岳云中学在长沙经武门荷花池。回字型学校,校舍简朴,门口一副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一块不大的黄泥平地便是孩子们课外活动的乐园。 学校简陋,可学校的教学理念却很前卫。校长何炳麟(今炎陵县人)曾是满清 留日学生。是一位有远见卓识的爱国人士。他目睹国弱民穷,满清腐败无能,提出“欲 兴邦国,必兴科学;欲兴科学,必先培育人才”的救国强国理念。他不图名利,不辞 劳苦,不怕困难地兴办学校。聘请好老师,招收好学生,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据 资料记载:他任校长期间,曾聘请享有盛名的何叔衡、徐特立老师和著名学者赵景 深来校授课。大胆接收杨开慧、丁玲等六位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被女子学校开除的 优秀学生,开创了湖南中学男女同校新风。 就像一粒种子,找到了肥沃的土壤;就像沙漠中行走的游客,找到了一片绿洲。 胡耀华进入岳云中学顿感“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他望着远处白云下飞翔的大 雁,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云翼”。 新的环境,新的思潮,开启了云翼的心灵。云翼在岳云中学,怀着一日难再晨 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勤奋学习。他想:人生就是一次艰难的远航,需要顽强的意志和 毅力。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 夏日炎炎,蚊子像歼击机似的嗡嗡肆虐。可牵住胡云翼的心是书中的横行与直 行的字,他将自己裹进群书当中,陶醉在书的海洋里。 冬天来了,朔风拍打着教室破旧窗户。同学们三个一群,五个一堆,聚在一起 灼火聊天,而云翼则独坐课桌,忘情、忘我、忘怀地融入读书中。神交古人,净化 灵魂,升华思想,在烹文煮字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挖掘知识宝藏。 夜阑人静,教室里如果灯还亮着,那多半是云翼在学习;青青山坡,茵茵草地, 如果有人晨读,那最早的人中也少不了云翼。 学习期间,云翼通过同学介绍,认识了他的妹妹,她叫谢冰莹,湖南新化人, 一个卓尔不群的女孩子。冰莹古文学学得很好,俩人相识后,情趣相投。惺惺相惜, 相见恨晚。相互砥砺,相互讨论,共同进步。纯正的感情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业发展。 一分辛苦一分甜,梅花香自苦寒来。胡云翼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刘老师 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生活上更加无微不至关照,学业上更是谆谆教诲。云翼深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道理,更加奋力扬鞭驰骋书的原野。 四、初展锋芒四、初展锋芒四、初展锋芒四、初展锋芒 一碧东湖水环绕着珞珈山,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珞珈山苍翠、葱茏。 武昌高等师范大学坐落在风景优美的珞珈山麓。这里一年三季开花,特别是春 季樱花怒放时,更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亭台楼阁在绿树间若隐若现,雕梁画 角若飞若扬,文化底蕴深厚。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 1923年8月,胡云翼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这所名牌大学,成为了该大学古典文学 专业的一名学生。 进入大学,胡云翼茅塞顿开,更感人生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施展才华的舞台。 他一边勤耕苦耘学业,一边勤奋写作。他在《废笔吟》中写道: 民国十四年郁达夫来武汉讲学。某日从之游,踏乱山行,不知所往。归来以七 律,书香烟壳上,率意为之,风调殊绝。次日,独往郊游,得七绝一首云:“一挥苦 乐云天外,检点闲情学漫游。行到白杨疏野渡,悄无人处卧荒丘。”郁氏谓似曼殊, 心窃喜之。始为致力七绝之始。 在郁达夫等名师的栽培和鼓舞下,胡云翼的文学创作日趋成熟,并露其头角, 展其才华。他在校内异常活跃,组织了“艺林社”,创办了《艺林旬刊》。1925年,学 生胡云翼完成了3部书创作并付梓发行:《中国文学概论》,启智书局出版。《文学欣 赏引论》,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词人辛弃疾》,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次年又相继 出版了7部作品:《李清照评传》,上海新华书局出版。《宋词研究》,上海中华书局出 版。《艺林社文学评论》,亚细亚书店出版。《西泠桥畔》、《爱与恨》、《麓山的红叶》、 《爱晚亭的风光》,艺林社出版。 胡云翼散文及评传作品的出版,受到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胡云翼顿时声誉鹊 起,人们把他与刘大杰、贺扬灵称为“武汉三才子”。更多的人称他为文坛新星、革 命文学家。云翼面对掌声赞美声却轻描淡写,他说:“我不配,我的写作是为了增加 爱好文学的朋友兴趣而已,请不要这样称呼我。” 新文化运动春潮在神州大地风起云涌,如火如荼。胡云翼大力支持新文化运动,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封建道德礼教,采取“扬弃”的辩证唯物态度,对古 典文学既继承前人先进的优秀文化,又摒弃腐朽落后的文化。 1925年的一天,名满天下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整理国故”旗手胡适先生来 武昌大学讲课,胡适先生赞美白话词,贬斥“词匠”词。提出凡是白话写的都是好的 理论,鼓励人们对《诗经》文字和方法都重新下注解…… 胡云翼既深受启发,又不唯马首是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凡白话写的都是好 的,难道白话写成的没有,没有情感,不能引起读者心弦感应的,也是好的吗? 宋朝姜夔的《暗香》、《疏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唱,典故很巧,艺术不 差,难道说不好吗?…… 在词学研究上,胡云翼有精辟见解。他认为词学的目的是研究与创新,而不是“学 词”或“填词”,阐述了词的内涵与外延。提出研究古文学,创作今文学的“时代精神” 文学观。 胡云翼的词学观在他的《宋词研究》中进行了详细阐述,引起词学界的轰动, 词学研究盛况空前。胡云翼被人称为“现代派”的领军人物,现代词学的奠基人。他 的《宋词研究》是词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全面研究宋词的专著。 五、不幸婚姻五、不幸婚姻五、不幸婚姻五、不幸婚姻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1926年的一天,胡云翼接到一封家书。他万分焦急,心里十五个吊桶七上八下, 忐忑不安。蓦然想起母亲养育之恩,不禁潸然泪下。他从武汉搭乘火车南下,又步 行二三百里,马不停蹄赶回故乡桂东。 这时天色将暮,胡云翼渐近家门,他的目光越过篱笆望见大红对联贴满了家门, 家中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氤氲着祥和喜庆气氛。巨大的心理落差,他心里格登了 一下,感到蹊跷:“怎么回事”? “回来了”!父亲古铜色的脸庞露出了笑意。 “回来了”。云翼回答着进了家门。 母亲把儿子迎进厢房,打圆场说明了前后这一切。原来父亲写信作了假,目的 是劝儿子归来成亲。老谋深算的父亲深知儿子秉性:如果直言其事,桀骜不训的儿 子肯定不会回来。 在那个不堪回首年代,年轻人的婚姻命运只能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能 依着规矩制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走向婚姻殿堂。 守旧、世故的云翼父亲秉承前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训,为儿子张罗了这 桩婚事。 然而,受新思想、新文化思潮影响的胡云翼面对威严的父亲却理论起来,痛陈 包办婚姻弊病,陈述婚姻自由好处。并说自己已经有了心仪的女朋友。 父亲对儿子的“大逆不道”,左右为难,依了儿子,面对世俗眼光,脸往哪里搁, 往哪放。最后,他肩膀一耸,脸色一黑,青筋暴绺,拂袖而去。 是夜,云翼挥毫泼黑写下了一封长信,准备逃婚。由于父亲严格的监视,最终 云翼失望了。 次日,在一阵阵刺耳唢呐声中,在“噼噼啪啪轰”的鞭炮声中,云翼强作欢颜地 结了婚。 然而,与云翼在岳云中学相识,有着很深的文学情缘的谢冰莹女士却在遥远他 乡等候。谁知,冰莹家中也正导演如出一辙的包办婚姻。幸亏她二哥透了信,冰莹 为躲过这一“劫”,在长沙参加了北伐。 谢冰莹是一位优秀的军旅作家,出版的作品有《从军日记》、《前路》、《红豆》、 《女兵自传》等60多部千余万字的作品,其中《女兵自传》被译成英、日、俄、法、 德、朝等版本。 谢冰莹北伐后就读上海艺术大学,后东渡扶桑,就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因“抗 日反满罪”在日本被捕。……晚年皈依佛门,念经敲木鱼。 云翼对冰心的感情是挚热、深沉的。所编著《漱玉词》、《结婚之后》都是为怀 念冰莹而作。一对天下有情人因封建婚姻习俗未成眷属,让杜鹃滴血。 六、颠沛流离六、颠沛流离六、颠沛流离六、颠沛流离 1927年,胡云翼武昌师范大学毕业了。他恋恋不舍走出了校门,面对动乱的岁 月,一脸茫然。 胡云翼一无显赫的家庭背景,二无举足轻重的社会关系。他深深感到找工作的 艰难。他形影单调的走在熙熙攘攘上海街头,扪心自问:光明路径在何方?他百思 不得其解。孤独和无助像潮水般向他涌来,心中理想的大厦訇然坍塌了,他格外惆 怅和迷茫。 古人云:天无绝人之路。胡云翼面对现实,操笔作起了文章,以稿费糊口,生 活很惬意,也很自由。然而,日子久了,稿费续不上来,只好吃大饼充饥。最后这 种生活难以支撑,幸好一朋友说上话,帮上忙,介绍他进了上海一家印书馆做编辑 工作。 年青的胡云翼秉性耿直,是个性情中人,遇见他认为不合理的事,有时要发发“憨 气”。因无法小试“豪雄”,不久,胡云翼辞掉了该印书馆编辑工作。 1928年8月,胡云翼受广东省海康县第十中学聘请,走上了教坛,从事教书育人 工作。 1929年2月,受老校长何炳麟邀请,胡云翼沐浴着早春的暧风,回到了母校岳云 中学从事教育工作。不久他还兼任了湖南大学,南华女中的教学课程。 教书生涯,胡云翼虽过着粗茶淡饭,布衣裹身的简朴生活,但他感到满意。心 情仿佛回到了久违的学生时代。他把教书当作神圣的工作崇高的事业。 他教书认真,课堂上尽力向学生们传授新知识,播种新文学种子,又十分讲究 教育方法,注重教学效果。他的学生生动的回忆: 胡先生来教国文,一袭长袍浆洗得干干净净,熨得平平整整。他从不迟 到,不早退。他说:“读书要目的明确:一是学知识、学本领;二是做好人; 三是报效祖国。”他上课,常常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自己意见。 一听到学生有新见解,会高兴说:“啊,你的意见很新!” 胡先生批改作业很仔细,斟字酌句,从不吝啬心血,逢错必改。碰到优美词句, 则用红笔在底下画上波浪式的线条。缺点与错误会在课堂上讲解,让学生们弄个透 彻,学个明白。 胡先生要求学生在作文本上留下首页,将一个学期作文题目依次写下,并注明 起讫页数,右边空缺由他来记分。学期结束,一看首页,成绩一目了然。这种记分 法诱发了学生写作兴趣。 正由于胡云翼教书诚心、耐心、细心,方法得当,一下课,学生们经常众星拱 月般围着他谈笑风生。有时学生们喜欢三三两两,络绎不绝到他家拜访、请教。师 生感情融洽。 1932年8月,胡云翼为了寻求发展空间,再度来到上海,进了上海亚细亚书局做 编辑工作,同时兼任了《申江日报》副刊编辑。 1933年4月,他的武昌大学同学刘大杰邀请他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做编辑工作。 1934年9月受中华书局特邀在镇江做编辑,编写语文读物。 胡云翼走出大学校门的近十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也迎来了他人生著书 立述的黄金时期,出版了许多文学作品:《中秋月》(又名《围城杂记》),散文集, 1928年光华书局出版。《词学人新传》,1928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中国文学史》, 1931年上海教育书局出版。《中国词史大纲》,1933年上海大陆书局出版。《文章作法》、 《写景文选》、《古诗选》,1933年出版。《中国词史略》,1933年上海北新书店出版。 《词学概论》,1934年上海世界书局出版。《词学 ABC》、《同学》、《中国文史大纲》, 1934年上海教育书店出版。《唐诗研究》,1934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古代作 品选》,1934年上海教育书店出版。……胡云翼著的《中国文学史》、《中国词史大纲》、 《词学 ABC》、《宋词研究》等7部著作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日本、韩国、法国发 行。在国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日本译者井东献说:我极力推荐并译出胡云翼 的作品,内容精详全面,不是对前人文献罗列,循规蹈矩,而是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与新意,对我们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七、精忠报国七、精忠报国七、精忠报国七、精忠报国 胡云翼一介书生,当国难当头时,却是一名坚强的爱国战士。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举国悲愤。 在武昌大学求学的胡云翼,面对外国洋人残杀无辜群众和学生,他拊膺顿足, 攒眉扼腕。 为声援上海人民的反日反英爱国斗争,胡云翼受武汉学生联合会的委托出席了 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学生总代表会,被派赴沪、杭一带做宣传工作,他和学生们日夜 奔波。 夜深了,他与学生们写壁报、标语,印刷传单,制作旗帜。白天,他和学生们 一道拿着小旗,高擎着标语,昂首阔步浩浩荡荡走向街头,精神抖擞,振臂呼喊:“打 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侵略者”!“释放无辜学生”! 反日反英浪潮席卷全国,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罢课、罢工、罢市。群众不买日货、 英货,不供给日英侵略者粮食、蔬菜、燃料等。船工烧毁日商趸船,禁运英国煤油…… 给予了日英侵略者沉重打击,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胡云翼顿感报国有心,救国无方。他对东北 军不抵抗表示极大愤慨,他作诗道:“歌残麦秀悔寻诗,金剑沉埋换酒卮。醉眼犹劳 东北望,江山如画泪如丝。”华北事变后又作《闻南口陷落》,斥责其时执政者丧权 辱国:“百战雄关苦不支,九边撤尽欲何之?纷纷易帜怜燕赵,饮马长城万里思。” 1937年,日军炮轰历史文化名城镇江。在镇江从事编辑工作的胡云翼心如刀绞, 痛不欲生。且听他在《唐代的战争文学》末尾所抒发的那一番慷慨激昂之言吧: 尤其现在的中国,我们能够非战吗?五卅惨案发生了,巡捕开枪击杀华人了, 外国军舰已经包围上海了,日军乘机潜入南满了,帝国主义不断的向我们进攻,我 们能够非战吗?江浙的战事未已,广东的战事未已,东北的战争又爆发了,鲁豫的 战事又爆发了,土匪到处掠劫了,水深火热的内乱没有已时,我们能够非战吗?本 来酷爱和平,已铸成中国人的特性,何待鼓吹非战?况且中华民族经过儒教、道教、 佛学、理学等东方文化几千年不断的渲染,已经变成卑弱的、无抵抗的、亡国的国 民性了。我们现在正应该鼓吹尚武奋勇的猛烈精神,唤醒伟大民族的灵魂,为正义 而作战,为民族的独立与自由而作战,为祖国的生存与福利而作战,为世界永久的 和平而作战。我们所需要的,是革命的、主战的文学,我们应该反对卑怯的非战文 学,反对那妨害国民性的鼓吹非战思想的文学。 镇江危若朝露,岌岌可危。 秋风萧瑟,天空一轮残月高挂。 1937年11月,胡云翼全家不得不搭乘“长江号”轮船从镇江迁往号称“孤岛”的上 海。 不久,日寇侵犯上海,胡云翼以诗明志,表明愿意投身抗战为国捐躯:“废垒空 寻玉镜台,蛮夷滑夏信堪哀。此身宁作北邙土,不教屐儿踏地来。” 1938年春,胡云翼深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毅然辞去上海暨南大学教职,选 择了风口浪尖,积极寻找抗日组织。他从报纸上看到浙江绍兴招考战地政工队员的 消息,他迅即赴考。刚去考完第一场,时任浙西行署主任,又是主考专员的贺扬灵 发现应考者胡云翼是他在武昌师范大学求学的同学,立即派专人将胡云翼找来,委 任为战地政工总队副队长职务。从此,胡云翼踏上了抗日征程,投身到了波澜壮阔 的全民抗争中。 在浙西敌后斗争中,胡云翼曾率领妇女营夜袭日军在沪杭线的的顽固据点—— 王店,取得了卓越的战绩:“黝肤粗眉胆气横,戎装新扮丽人行。曝书亭畔倭奴遁, 海北争传妇女营。”他指挥了著名的含山反扫荡战,取得辉煌战果。 针对沦陷区消息闭塞,谣言四起,人心惶惶情况,胡云翼冒死深入浙西的德清 新市和桐乡县,创办了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道前线胜利战况,惩治汉奸消 息,反映敌后人民呼声的《浙西时报》和《浙西导报》。报纸虽小,却起到了澄清敌 情,震摄邪恶,鼓舞沦陷区人民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的作用。胡云翼还在敌伪夹 缝中举办浙西青年培训班,壮大抗日队伍。建立抗日流动小学,让小学生一边读书, 一边宣传抗日……胡云翼以文人的智慧和军人的胆量,导演了一幕又一幕对日斗争。 在抗日战争中,最让胡云翼感到惊心动魄的是“海盐西塘桥遇险”,他是此次战 役中唯一幸存者。 办报要用白纸、蜡纸、油墨等,且需求量大。但是,由于日寇频繁扫荡,给郊 区的浙西报社带来了极大困难。为缓解这一难题,1939年古历2月25日,胡云翼和第 五支队队长李健,带了士兵四名乘小木船前往乍浦。 杭嘉湖地区是河汊交织地带,船出这条汊,又进那条浜,曲曲折折。要去西塘 桥必须要过一段官塘大河。 刚好小木船驶出河浜,进入大河时,迎面却碰上了日军的汽艇,想把船调头, 已经来不及了。日寇站在汽艇上朝小船招手,咿咿哇哇喊叫。李健和四名士兵都拔 出了枪准备抵抗,胡云翼急令靠岸。汽艇直扑过来,顿时“哒哒”的机枪声,“叭叭” 的手枪、步枪声响成一片。胡云翼和战友们边战边退,退至茧厂。当时,第五支队 队员闻讯也前来参战相助,但终因寡不敌众,队长李健等19人阵亡,沈分队长被俘。 胡云翼左臀中弹受伤,带着伤躲进茧厂行的夹墙中。敌人纵火焚烧茧厂,顿时焰火 映红了天空。胡云翼眉发俱焦昏了过去。 真是老天有眼。战斗结束后,老乡对死人入殓时,发现胡云翼未死,于是救起, 转运到政工队驻地火烧桥。因医疗条件差,胡云翼伤势一天天恶化。部队为治好胡 云翼伤,在巨绅徐梅仙帮助下,将他乔扮成商人送入敌占区治疗。不久,病痊愈了。 胡云翼在《西塘桥挽词》道:“九死安知生独难,港回路绝阵云残。忍看兄弟仇如海, 血荐狂潮十里寒。” 八、政治生涯八、政治生涯八、政治生涯八、政治生涯 胡云翼在浙西工作期间,通过老同学贺扬灵的引荐,认识了时任浙江省政府主 席黄绍竑。其时,黄绍竑是国民党内对日主战的一位高级将领。解放后,他担任了 全国政协常委。他爱好诗词。俩人相识后,共同兴趣,书信不断。友谊日增,感情 笃信。 1941年,绍兴沦陷。日本侵略者在绍兴无恶不作,奸淫、烧杀、抢掠。绍兴满 目疮痍,民不聊生。 为抗日的需要,收拾残局。黄绍竑考虑胡云翼不仅为人正直,有文化,有知识, 而且责任感强,又有打仗带兵经验,是绍兴地下县长的理想人选。不久,一纸任命 书下来,重担压在了胡云翼肩上,可云翼无意仕途,请辞。黄不收回成命。最后, 云翼以自己不是国民党员,不便任县长,再次请辞。黄却以变通方式,准许云翼补 交入党申请。在此种情况下,胡云翼受命于危难之时,匆匆上任。 战乱时的绍兴县府,既无兵,也无粮。胡云翼到任后,经过串连发动,先以青 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组建了一支武工队,与日军、伪军展开游击战。他亲率这支队 伍风餐露宿在会稽山上,以吃山药蛋充饥。武工队员不叫苦,不怕死,团结一致与 日、伪进行斗争。由于胡云翼对抗日武工队员不分派系,以诚相待,队伍不断扩大, 对倭寇和伪军造成很大的威胁。 1945年秋,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全国 人民欢欣鼓舞庆祝胜利。久经八年抗战动荡的胡云翼提出要离开行政、回归本行。 可是,往往有些事情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黄绍竑不同意,认为他的工作不错,又 委派他去嘉兴县任县长。说嘉兴文人多,必须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去当县长。还 说云翼去嘉兴当县长,更便于安排已经苦战多年的原战地政工队员。 “士为知己者死。”黄绍竑的一席话,让重朋友感情的胡云翼,又当上了嘉兴县 长。到任后,受到教育界等各界人士的热忱欢迎,胡云翼妥善的安置了原战地政工 队队员。 他在主政嘉兴期间,从不去花坞柳巷,秦楼楚馆,依红偎翠,推杯换盏,百般 潇洒。他清正爱民,有口皆碑。 一次,县政府推行黄包车改革。由于县府工作安排不周密,引起县城里黄 包车夫围攻。当他们用石块、砖头砸县府大门时,有人提出派警察来镇压。这时, 胡云翼却深深地反省自己,严肃地指出:搞三轮车代替黄包车的改革,是件好事。 可由于我们没有认真调查,同时也没有宣传好,眼下黄包车夫没事干了,失业了, 没饭吃,有怨气肯定会找县政府。我们不能草率行事,应该冷静地好好检讨自己, 主动把存在的不足解决好。围攻的人群得知县长的态度后,主动解散了。但县府中 一些人颇有微词:“当县长,有权不会用,真是‘书呆子’、‘儒夫’”。事后,政府想尽 办法解决了黄包车夫就业和生活问题。车夫们感激地说:“我们打县政府的大门是搞 错了。这个县长是为我们百姓着想的官,不是害我们的官,是个讲民主的慈善文人。” 卷入官场的胡云翼,总感这是一个动乱时代,这是个矛盾时代。官场虚伪、险 恶。从政又不是他的理想和热爱的工作,多次请辞。黄绍竑考虑到自己与蒋介石矛 盾已经公开,国共两党关系已经破裂,国民党发动内战狼烟再起,同意了胡云翼离 职。 1947年,回到上海的胡云翼感叹地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现在无官一 身轻,总算可以过过清贫日子了。 九、新生岁月九、新生岁月九、新生岁月九、新生岁月 风撕裂了铅灰色的云,天边出现了橙黄色的阳光。 1949年5月28日,人民解放军攻占上海。百年来“冒险家的乐园”回到了人民的手 中,上海人民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走向街头,庆祝上海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宛如阵阵春风扑进胡云翼心坎里,饱经风霜的他感到新的生活 开始了。不久,他接到了暨南大学、厦门大学、上海南洋模范中学等几所大学、中 学聘书。一番思索,他却出人意料地选择了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教国文。家人都有所 不解。他含笑解释:“中学时代是一个人形成世界观、人生观最重要的阶段,语文课 又是思想教育的基石。我从事的古典文学,包括诗词一定能感动年青人,培育他们 的爱国情操。” 胡云翼博学多才,满腹经纶,教中学语文是绰绰有余的。但他从不狂妄,也从 不马虎。有人对云翼说:你以前执教多年,有经验了,何必如此费心呢?胡云翼却 说:“上课不是开留声机,也不能将教过的课炒一遍冷饭就行了。教书要因人施教, 因时施教,不要千篇一律,每讲都要有新意。我之所以孜孜以求,就是要让学生上 课感到愉快。非常有兴趣的来听课,汲取新知识。” 胡云翼备课认认真真,讲稿有 一稿、二稿、三稿之多,最后定稿上面还是改了又改,圈圈点点,密密麻麻。有人 不解,他说“我备课一定是两到三倍讲课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最精彩最生动的内容 授予学生。” 胡云翼讲课,绘声绘色,神采飞扬。学生们听课,教室里满满登登, 聚精会神,鸦雀无声。有时他班的学生不上课,也会站到走廊上来旁听。不少理工 科尖子因受胡云翼教课的影响,爱上了文学,改学文科,后来成了新中国文学方面 作家,出版社和报社的编辑记者,大学的教授。 正当胡云翼全身心投入教学育人的事业时,1954年被隔离审查了,时间长达十 六个月,1956年春无罪释放。经过半年多才恢复工作,并且降了薪。有人为他鸣不 平。他却豁达地说:“古今中外没有哪个政府在取得政权后不清查异己,我做过国民 党时期的不少行政工作,审查清楚了不是一身清白了吗?”有人说:“当初你妻姐夫 为你买了三张飞机票,要你全家去台湾,你怎不去呢?” 云翼说:“要走还不容易, 我的古典文学研究事业在大陆,我了解共产党,所以不走。” 后来,胡云翼离开了南洋模范中学,到了上海师范大学教书。他不怨天,不尤 人。以国家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重,呕心沥血教书育人。 胡云翼在儿女面前,是一位好父亲。他教育子女的方式很特别。从来不用说教 式批评,更多的是采用鼓励方法,言传身教方法。对孩子们的学习,不问分数,只 问总体进步。鼓励孩子多看书。只要看得懂,古今中外的什么小说都可以看,不过 要求看完后用500字短文进行概括。不仅关心孩子学业,生活上也处处关心。他曾经 劝大女儿莹君要学会吃辣椒,并意味深长地说:“人的一生绝不会总是一帆风顺,难 免碰上坎坷逆境。要学会生活,吃一点辣椒,感受生活的另一面。” 解放后,胡云翼著作少了,但也有一些得意之作。一是选注《唐宋词一百首》, 该书1961年首次付梓发行,因注解通俗易懂,深受读者欢迎。多次印刷,供不应求。 1978年7月重印出版,在不到三年时间里,印了三次,印数达130多万册,加上六十 年代印刷数,累计超过300万册。二是《宋词选》于1962年出版,由于注重了思想性 和艺术性统一,受到词学界好评,发行量达100多万册。两书均被评为“中国优秀畅 销书”。 胡云翼教书、著书、编书,过于劳累,胃病复发。身体不好的他仍奋斗不止, 笔耕不辍。他语重心长的对家里人说:“我还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退休之后,我要 把以前编写的词学好好的整理一下,重新编写出一个头绪来,将来对爱好词学的人 有所帮助,我一生的心愿就满足了。” 胡云翼超负荷工作,当《苏轼选集》写到三分之二时,胃病又复发了,并且呕 吐不止。1965年元月,他住进了医院。谁能料到,这次住院,让他的生命之船已驶 到了人生最后的站头,风帆开始降落了。元月21日,胡云翼因病医治无效,驾鹤归 西,离开了人间。 胡云翼走了,像只凌空而舞,唳于九霄的白鹤。一段很长时间,因所谓“历史问 题”列入“另册”,受到不公正待遇。他的著作受到冷落,书店里买不到他的书。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间可以沧海桑田,即使苏州市和合山公墓胡云翼 的陵墓内骸骨无存,但有一样是不朽的,那就是胡云翼留给世人的62部专著与述作, 那就是他求知若渴、治学严谨、敬业爱国、服务人民的精神。 2005年5月,为了缅怀胡先生对中国学术、文学和教育的巨大贡献,上海师大、华 东师大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进进修学院等单位举行了胡云翼先生学术研讨会。 国内古典文学界知识专家学者马兴荣、王水照、王兆鹏、刘永翔、刘凌等50余名代表与 会,主要就胡先生的词学思想、学术贡献及其对当代的启示作了探讨。今年8月,胡云 翼的家乡桂东县,也举行了胡云翼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胡云翼先生轻轻的走了,正如他轻轻的来;他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胡云翼先生悄悄的走了,正如他悄悄的来;他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胡云翼,他不是一颗流星,璀璨一时,瞬息即逝。他是一颗恒星,永远地升起 在无垠的苍穹。跟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
本文档为【旷世逸才——胡云翼】,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