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高一历史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

高一历史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

2012-03-10 4页 doc 27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736779

暂无简介

举报
高一历史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采邑改革”及影响。 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知道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及其主要影响。 知道卡诺莎觐见及其主要影响。 知道阿维尼翁之囚及其主要影响。 过程与方法: 让同学经历解读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历史信息的过程。 阅读教材插图“文献选读”,掌握从图片、历史文献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各区域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2)教权与王权并存...
高一历史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
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采邑改革”及影响。 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知道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及其主要影响。 知道卡诺莎觐见及其主要影响。 知道阿维尼翁之囚及其主要影响。 过程与: 让同学经历解读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历史信息的过程。 阅读教材插图“文献选读”,掌握从图片、历史文献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各区域历史发展的特殊性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多样性。 2)教权与王权并存是西欧中世纪上层建筑的特征,并将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亡。 二、教学难重点: 1、教学重点: 1)封建制度的产生。 2)教权与王权的消长过程。 2、教学难点:等级君主制的形成与特征。 教学时数:1课时 四、授课类型:新课教学。 五、教学方法:讨论式、启发式。 六、教学媒介:、地图册、板 七、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民族大迁移: 在前面的课程当中,我们学习了公元396年罗马帝国的分裂,也学习了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在当时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西罗马的灭亡是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双重因素的。内在因素是因为罗马统治阶级的贪污腐化,对民众的残酷镇压激起民愤;而外在因素则是日耳曼诸民族(蛮族)对于罗马帝国的不断入侵。那么原先生活在中东欧地区的日耳曼民族长期以来都和罗马帝国相安无事,为什么到了公元3世纪以后会一门心思向罗马境内进攻呢?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亚欧民族大迁移”。 “亚欧民族大迁移”的源头是公元前1世纪时期的东方,西汉王朝的君主汉武帝对于长期袭扰中土的匈奴人的反击。公元前133年至公元前119年之间,汉将卫青、霍去病等人屡败匈奴,深入匈奴境内2000多公里,收复失地,巩固国防。在强大的汉军打击之下,匈奴内部矛盾加深,南匈奴降汉,北匈奴西迁,这就是“匈奴西迁”事件。 公元91年,西迁的匈奴人离开漠北,历经班悦、康居、粟特,最后在公元四世纪中叶到达东欧的顿河流域。在匈奴西迁的推动下,亚洲其他游牧民族也开始了自亚洲至欧洲迁移。 匈奴人到达东欧以后,进入了日耳曼人的一支——东哥特人的地盘,在强大的匈奴人联盟的打击之下,东哥特人很快就溃不成军,为了避免灭亡于匈奴人的铁蹄之下,东哥特人被迫向西迁徙,同样的,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的生存空间也受到了极大的挤压,他们也被迫向西迁徙,直至进入罗马帝国境内。 日耳曼国家的形成 日耳曼人可以说是罗马人的“老朋友”了,在公元前几世纪的时候已经居住在欧洲的中部地区,因为他们的生产力水平比较底下,所以与克勒特人、斯拉夫人一起被罗马人称为“蛮族”。今天,我们所能找到的有关日耳曼人的社会生活情况的文献已经不多了,主要来自两位罗马作家的粗略记述,这就是凯撒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的时候完成的《高卢战记》和著名史学家塔西陀在公元1世纪末完成的《日耳曼尼亚志》。 通过两位作家的记载,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日耳曼人的社会发展史。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日耳曼人尚处在氏族社会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为数不多的原始种植农业,最重要的特征是财产平等。而一个半世纪以后,塔西陀告诉我们,日耳曼人已经出现了财产分化和阶级分化,原始的氏族平等制度已经被打破,正在过渡到国家的阶段中。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中间比较落后的一支,在公元1至3世纪的时候,法兰克人的氏族公社才开始解体。但到了3到5世纪的时候,法兰克人的军事组织日益强大起来,称为当时一支不能小觑的力量。法兰克人中唯一的名门望族是墨洛温家族,其祖先是神话人物墨洛温,这个家族出身的军事首领,曾长期在罗马军中服役,有着强大的威望。公元481年的时候,军事首领希尔德里克死去,他的儿子克洛维继位。克洛维是一位卓越的领袖,勇武善战,多谋善断。他率领法兰克人没有想其它的日耳曼人那样长距离大规模迁徙,而是以图尔内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最终囊括了高卢全境,形成了庞大的法兰克王国。并于486年在苏瓦送战役中击败了高卢罗马残余势力,这一战宣告了法兰克王国的成立,克洛维称为了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建立了墨洛温王朝。 (三)封建制度的产生 法兰克人进入高卢之初,没收了罗马皇室和部分奴隶主的土地,其中大部分土地变成国王及其亲兵的私有财产,从而培植了一批新兴的封建主阶级。随着不断征服和扩张,新兴的法兰克贵族地主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 在罗马帝国晚期,帝国境内的庄园已经出现了封建化的经营方式,原先一无所有的奴隶大多从主人那里令种一块土地,向主人缴纳贡赋,而剩下的农产品则归奴隶所有,这就使得奴隶已经有了独立的经济,而此时的奴隶也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奴隶,变成了隶农。新兴的法兰克地主的领地是夺自罗马皇室和奴隶主的庄园,领地上原有的隶农也都转归新主人所有,因此这些领地的经营方式与罗马地主并无二致。这些隶农与沦落称为被剥削阶级的下层法拉克人以及各式各样的授屋奴隶由于经济地位上的日益接近,最后融合称为统一的封建依附农民阶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封建制度(公元6世纪下半叶出现,到9世纪的时候基本上确立。)随着封建经济制度的确立而确立,这种制度是以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为基本特征。农奴是人生不自由的独立生产者。 采邑制度 墨洛温王朝采取无条件分赠土地的结果,削弱了王权,加强了地方大贵族的独立性。这种地方势力的离心力日益威胁到法兰克王国的中央统治。公元715年,查理.马特(锤子)出任宫相,执掌全国财政事务。为了法兰克国家的长治久安,查理.马特采取的根本政策是通过改革土地制度来加强王权。为此,查理.马特实行采邑制,使领受土地的豪绅贵族和军政官员,都与王室建立紧密的联系。他没收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土地,分封给效忠皇室贵族和教会(连同土地上的农民)。采邑的领受者必须为赐予者服骑兵役,并宣誓向他效忠。(我主人的主人不是我的主人,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到了查理大帝一起儿子虔诚者路易时期,法兰克的封建制度有了很大发展,封建化的过程基本完成。采邑分封制和封臣制大为兴盛。国王的封臣,如公爵、伯爵、主教等大封建主也可以自己册封封臣,,并把属于自己的部分封土再分给自己的封臣,从而形成新一层的封君与封臣的关系。封建主在其世袭领地上具有司法审判权,逐渐称为了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其下有共军、伯爵和主教等大封建主,再下是中小封建主,形成完整的封建等级制度。 采邑制的实施,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虽然暂时加强了王权,但它潜伏着一种离心力量,使采邑的领受者逐渐称为独霸一方的割据势力。 等级君主制的确立 12世界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与会者大多数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等级君主制随着登上历史舞台。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利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全,是吗您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中世纪西欧王权与教权的联合与斗争 蛮族本身的原始宗教很快就被基督教的先进教义所取代。公元496年,克洛维在克伦附近打败了阿勒曼人,他认为这是基督援助所致,在他的妻子的竭力怂恿下,当年的圣诞节,克洛维带着手下的3000亲兵在兰斯大教堂接受了罗马基督教的洗礼,随着克洛维皈依基督教,他得到了高卢境内罗马教会贵族的全力支持,使法兰克王国版图不断扩大,克洛维的声望和地位大为提高,而教会也得到了法兰克王国的保护,更成为了王国统治机器的一部分。 教会在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中吃了个大亏,大量的教产被没收,使得教会极力希望从王权的控制之中摆脱出来,而马特的儿子矮子丕平继任宫相以后,又希望夺取王位称为名副其实的国王,力图借助于教皇的影响和威望,使他的篡位行动披上合法的外衣。于是双方一拍即合,互相利用。公元751年,丕平派使团前往罗马,问教皇是徒具国王虚名的人统治好,还是掌握实权的人统治好?这在西方基督教世界是关于夺取最高统治权的暗语。教皇明了丕平的意图,回答也自然使他满意。 于是在教会的支持下,丕平在苏瓦松集会上废黜了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君主,自立为王,建立了加洛林王朝。而丕平为了酬谢教皇的鼎力相助,两次远征意大利,击败伦巴德人,夺得了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国王统治,这就是“丕平献土”,他标志着教皇国的出现,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的权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丕平死后,他的儿子查理一方面对外开疆拓土,另一方面继续采取与教皇结盟的政策。公元795年,罗马人里奥三世当选为教皇,教廷内的一些大贵族反对新教皇。799年4月25日,反对派大贵族将教皇逮捕,在监禁的过程中对他进行折磨和虐待,甚至危及到他的生命。因此,查理派遣到罗马的使臣把他救了出来。公元800年12月,查理亲自带兵将他送回了罗马。刚复位的教皇对于查理感恩戴德,想尽办法想要报答他。圣诞节这一天,当查理跪在圣彼得大教堂做礼拜的时候,教皇里奥三世将一顶金冠带在他的头上,并高声祝贺他称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曼帝国也就此成立,查理大帝已经称为古罗马皇帝的合法继承者,他的威望大为提高。 王权与教权之间始终是一种互相利用关系,当一方的势力衰弱的时候,另一方则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同盟关系,转而蚕食其势力。11世纪中叶以来,世俗政权势力衰弱不堪,而教会则在布吕尼运动的推动下大肆膨胀。1073年,格里高利七世当选为教皇,他上台以后竭力推行他的主张,1075年,教皇召开罗马宗教会议,通过了反对世俗授权、圣职买卖和教士结婚的决议,明确规定如果有违反的人革除教职,乃至开除教籍。这一决议直接触犯了德国皇帝的利益,打破了100多年以来皇帝批准教皇选举和任命主教的惯例。1076年,德皇亨利四世召开了沃姆斯宗教会议,通过决议废黜格里高利七世。教皇则在拉特兰召开宗教会议,开除亨利教籍,废其帝位,解除其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煽动德国大封建主反对皇帝。亨利在大封建主的威胁之下,不得不暂时屈服。公元1077年到教皇驻节地卡诺莎城堡请罪,这就是著名的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公元13世纪的时候,教皇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已经达到了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会的集权统治。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公元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的彻底失败,使得倡导者的天主教会的威望骤降,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兴市民阶层的支持,英法等国家的世俗政权开始逐步加强,与教权的矛盾再次激化。 1296年,由于法国皇帝腓力四世向教士征税,引发了教权与俗权矛盾的升级。教皇卜尼法斯八世颁布赦谕,革除腓力四世的教籍,而腓力则针锋相对,联合罗马贵族共同对付教皇。1303年,法王派人潜入教皇在阿南尼的城堡,以暴力逼迫教皇逊位,年迈的教皇因惊吓而死。1305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法国波尔多大主教当选为教皇,新教皇不去罗马,而在阿维尼翁建立教廷,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1377年,罗马教廷重新迁回罗马,但此后的天主教会的教权急剧衰落,已经无力在干预各国事务,而各地教会也基本上都依附于世俗政权。 九、作业与
/
本文档为【高一历史第六讲 中世纪西欧的政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