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2012-03-02 6页 pdf 235K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2489

暂无简介

举报
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研究 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刘放桐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相联系的角度来讨论 最近 20 多年来先后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学界所密切关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重要 思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学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讨论中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如何为其定性 , 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后现代主义讨论中的意见分歧有时是出于对后现代主义所指理解各 异 ,因而首先应当对其不同所指有明确区分。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是 19 世纪西方哲学...
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研究 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刘放桐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相联系的角度来讨论 最近 20 多年来先后传入中国并为中国学界所密切关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重要 思潮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为学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讨论中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如何为其定性 , 并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对后现代主义讨论中的意见分歧有时是出于对后现代主义所指理解各 异 ,因而首先应当对其不同所指有明确区分。广义的后现代主义是 19 世纪西方哲学开始现代转型 过程中出现的思潮 ,而当代后现代主义是这一转型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 代主义都与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有重要区别 ,但在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上 ,又有共同之处。 关 键 词  转型和革命  西方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对 教条主义倾向的批判以及现代西方哲学研究得到恢 复 ,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种思潮先后传 入中国并为中国学界所密切关注 ,不过大家对它们 的看法差异较大。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于西方马克 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研究都有很大进步 ,一些专 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笔者无意在此具体谈论专 家们在这方面的不同见解的是非 ,只是觉得这两种 思潮的出现和流行与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型 以及与之相应的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都有密 切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未尝不可以说二者是转型和 变更的产物 ,因此仅想从这一特定角度谈些看法。 一   关于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转型以 及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意义 ,我 在《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现当代走向》 等论著中已作了较多论证 ,此处仅作如下三点概述。 第一 ,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转变是继认识 论的转向之后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哲学思维方式的一 次新的重要转型。这主要表现为多数现代哲学流派 各以特有的方式企图超越 (不是简单否定)近代哲学 思维方式。后者以肯定理性为人生而固有以及倡导 理性万能为旗帜 ,以将主客心物明确区分为前提 ,以 实现认识论的转向为标志 ,以建立关于整个世界的 图景的理论体系为目标 ,以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等为 理论特征。这种哲学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要 ,它所制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大大促进了近代自 然科学的发展 ,在西方哲学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 但由于理性、主客二分等后来越来越被绝对化 ,近代 哲学越来越走向其反面 ,随着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 进一步暴露和发展 ,这种哲学的矛盾也越来越尖锐 , 越来越因脱离人的社会现实生活和实践而陷入独断 论和怀疑论等困境 ,因而必然要被新的、即现代哲学 思维方式所取代。后者的主要特点正是企图克服近 代哲学的困境 ,特别是使哲学研究在不同意义上从 抽象化的自在的自然界或绝对化的观念世界返回到 人的现实生活世界 ,由绝对化的物质或精神实体返 4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5 期 回到与人的生活和实践相关的现实过程 ,由此为哲 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西方哲学的这一转 向标志着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第二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变更是哲学史上最伟 大的革命。马克思不仅比现代西方哲学家更加彻底 和全面地超越了具有上述特征和倾向的近代哲学 , 而且为西方哲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现实道路。他 不再企图从纯粹和抽象化的精神 (被绝对化的观念) 或纯粹和抽象化的物质 (脱离与人的牵涉的自在的 自然物)出发来构建关于整个世界的严密完整的理 论体系 ,而是直面“社会化了的人类”的现实生活和 实践。马克思不像旧唯物主义者那样只是坚持物质 对精神的先在性这条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 ,而且明 确地和突出地把这种坚持与强调人的社会实践联系 起来。在马克思哲学中 ,自然界不是自在的自然界 , 而是与人发生交互作用的自然界 ;人不是与自然和 社会脱节的孤立的个人 ,而是处于现实社会生活中 的人。马克思由此进一步建立了他的唯物史观 ,即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哲学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 别用新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等 名称来表示 ,但它们的基本含义相同 ,都是把实践观 点当做其整个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只有通 过以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社会实践 ,才能 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 ,才能有人与自然 的交互作用 ,才能解决主客心物等关系问题 ;只有通 过社会实践 ,才能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促 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正是通过对人的社 会实践的意义的深刻揭示和全面阐释彻底地实现了 对近代哲学的超越。 第三 ,从批判和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式说 ,从建 立一种撇开对关于绝对的物质或精神体系的追求、 而以强调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以及发挥人的自主能 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 新的哲学思维方式说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 与西方哲学家的近现代哲学转型殊途同归 ,二者以 不同形态和不同彻底性体现了整个近现代哲学思维 方式的变更。但二者无论在理论上和社会作用上又 都存在原则区别。这里最重要的是 :西方哲学家由 于不能摆脱资产阶级的狭隘的眼界 ,不可能把哲学 的变更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根本改造结合起来 ,不 可能真正把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核心的实践和现实 生活作为他们哲学的出发点 ,从而他们的哲学必然 在不同程度上与现实脱节 ,由此必然存在各种不彻 底性和片面性 ,必然陷入各种矛盾和危机。与之相 反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 ,自觉地把 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与无产阶级的现实的革命要求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从而克服了西方哲学家无法避 免的种种不彻底性和片面性。他既超越了西方近代 哲学 ,也超越了西方现代哲学。马克思不仅为哲学 发展指出了新方向 ,而且通过这种哲学的建立进而 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新方向。因此马克思所开辟的哲 学发展道路是当代哲学发展的最正确的道路。 如果上述观点能够成立 ,那似乎可以、甚至应当 把“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作为正确解读和评价西 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一种重要视界。 二   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从 20 世纪 20 年 代以来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它的 各个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 ,国内外各种论 著所作的具体介绍和解释有时虽互有差异 ,但彼此 出入不大。东欧各派新马克思主义虽不能简单归结 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但二者主要理论倾向很是接近 , 人们对将其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放在一道讨论争议也 不多。学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讨论中的意见分歧似 乎集中在如何从理论上给这一思潮定性 :应当把西 方马克思主义看成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中产生的与 以前苏联模式为代表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不同的派 别呢 ,还是只能看成与马克思主义根本对立的资产 阶级思潮 ? 对此我想应当考虑如下两个方面。 第一 ,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属于马克思主 义本身发展中出现的不同派别 ,首先要看后者是否 可能出现不同理论 ,由此在一定意义上产生不同派 别 ;其次要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派别提出的理 论是否大体上符合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 本方向。 前一个问题应当不难回答。因为任何一种思想 和学说要不断具有生命力 ,其代表人物都必须不断 进行新的探索 ,不断修正、深化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 使之符合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的新要 求。马克思主义更是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直根 据他们所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无产阶级斗 争条件的变化以及自然科学的革命变更等新形势而 不断修正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从他们实现了哲学上 5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研究 的革命变更时起 ,他们的哲学理论的基本立场既始 终一致 ,但具体解释又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 ,并非 固定不变。无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或者他们各 人在不同时期之间 ,由于所处具体条件以及现实要 求等的不同而在某些方面必然存在、事实上也的确 存在差异。不承认这种差异 ,无异于否定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发展 ;而肯定这种差异不仅不会违背马克 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反而是尊重了他们所一再强调 的不把理论当做僵化的教条的基本原则。要使马克 思主义理论生气勃勃、战无不胜 ,各国马克思主义者 必须在坚持其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紧密联系所处特殊 时代和特殊地域的具体实际 ,不断提出新的理论。 既然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必然存在差异 ,人们有时 会按照不同具体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作出 各有特色的解释 ,从而出现不同理论 ,甚至形成不同 学派。只要这些学派坚持马克思在实现哲学上的革 命变更时所确立的那些基本原则 (如超越近代思维 方式 ,在坚持唯物主义一般原则的前提下把面向现 实生活和实践当做出发点) ,把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当做其根本目标 ,那不管它们是否符合所谓“正统 派”马克思主义模式 ,都应当肯定其为马克思主义本 身发展中出现的派别。 然而 ,这个不难回答的问题有时似乎倒成了难 题。就哲学方面说 ,可能是人们受传统的马克思主 义哲学教科书框架的影响太深 ,习惯于追求建构和 遵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 ,因而过分强调了马克思 主义哲学原理的系统性和一致性 ,忽视了其变易性 和差异性。每当有人提出与“正统”模式的理论体系 不同的理论 ,就觉得它们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在这 种情况下 ,当然谈不到肯定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某种 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理论、出现不同的学派。为了 克服这种外表上维护、实质上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倾 向 ,从理论上说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超越传统的体 系哲学的观念 ,在西方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的背景下 重新认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意义 ,看到 它的与时俱进的品格。 至于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符合本来意 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 ,显然不能简单地 说“是”或“否”,因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大的思潮 中又包含了具有不同理论倾向的派系 ,应当在正确 理解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方向这个前 提下 ,对他们的具体理论倾向作出具体分析 ,分别作 出回答。 什么是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方 向 ,这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复杂问题。就 哲学方面说 ,最重要的正是在西方哲学近现代转型 的背景下重新认识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真 实意义 ,特别是深刻认识马克思怎样超越近代体系 哲学的视野 ,怎样把社会化的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 当做整个哲学的基点 ,怎样使哲学研究的目标不局 限于解释世界而转向改造世界。而这些正是在判定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派系的理论是否符合马克思 主义的发展方向时所最应关注的。 在广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 ,有些人 (例如 萨特和法兰克福学派诸家) 的理论之所以被归入其 内 ,是因为他们往往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资本 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许多矛盾和弊端作了相当尖锐的 揭露和批判 ,对马克思的理论、特别是关于现实生活 和实践、人的能动性、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以 及马克思在哲学上的变更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意义作 了高度的评价。但他们本身的基本理论倾向 (例如 萨特的存在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 与马克思主义又有本质区别。他们虽然也参与一些 反西方资本主义的活动 ,但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 的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例如西方各国共产党和工 人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有较大距离。他们大都也并不 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 ,而只能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某 种程度的同情者。严格说来 ,与其说他们是西方马 克思主义者 ,不如说是西方各国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者和研究者。因此 ,尽管这些人的理论在某些方面 与马克思的理论有共同之处 ,但从根本上说不符合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方向 ,不应将其归属于马克思主 义本身发展中的派别。 在人们通常谈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中 ,从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以来相当多的人都曾 是西方各国共产党的著名理论家或者独立从事研究 的马克思主义者 ,他们之提出不同于“正统派”马克 思主义的理论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前者不仅未能 使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 反而使他们遭到了严重挫折。这促使他们超越这种 理论模式而按照他们各自理解的当代西欧社会状况 和无产阶级所面临的新形势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 6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5 期 新的探索和解释 ,为西方的革命寻找新的道路。由 于他们的理论锋芒所向主要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倾 向 ,并发挥了马克思对人的实践和能动性、人的自由 和全面发展的强调 ,因而大体上符合马克思在哲学 上的革命变更的方向 ,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对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他们的理论的确 存在很大片面性 ,例如有的人在反对机械论时往往 偏离了唯物主义立场 ,走向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在 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时却又使自己脱离了现实 的政治实践。但不能因此将其简单归结为资产阶级 思潮 ,这正像不能因“正统派”的马克思主义往往存 在严重的教条主义和机械论倾向而将其简单归结为 资产阶级思潮一样。 第二 ,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各派理论是否只能 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对立的资产阶级思潮 ,既 要看他们的基本理论倾向是否与本来意义的马克思 主义根本对立 ,又要看这种理论倾向与相关的现代 西方哲学流派的联系 ,以及后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联系的性质。前一方面上面已经论及 ,在此仅简 单说明后一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各个派别大都与现代西方哲 学的某些思潮或派别有密切联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 可以笼统地把它们归结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对 立的西方资产阶级思潮 ,认为它们只能是用唯心主 义和形而上学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这是因为 : 11 在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那里上述联 系的性质和程度不同。其中有的是从某种现代西方 哲学流派的基本观念出发 (例如萨特之从存在主义 出发)来构建自己的理论 ,只是在某些方面接受了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某些因素 ,从整体上说它们的确可 归属于现代西方哲学思潮。但也有些人本来就是马 克思主义者 ,其理论目标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 ,他们 往往只是在某些方面接受或借鉴了某些西方哲学的 内容 (例如卢卡奇等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之借鉴 黑格尔主义) ,显然不宜把他们的理论简单归属于某 种西方哲学思潮 ,甚至也不宜简单地把他们的理论 称为某种西方哲学思潮的马克思主义。 21 尽管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接受或接近的现代 西方哲学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特征上存在 对立 ,但正如上面提到的 ,在超越近代哲学思维方 式、走向现代哲学思维方式 (也就是实现西方哲学的 现代转型)上二者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共同之处。即 使是那些从整体上说应当归属于非马克思主义的西 方思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 ,在这方面与马克思 主义哲学同样有着共同之处。如果把二者的关系仅 仅归结为根本对立的关系 ,那必然会忽视二者的这 种超越 ,从而必然扭曲二者的实际所是 ,更会掩盖二 者出现和发展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31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些派别的确受到现代西 方哲学流派所存在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的影 响 ,这种倾向无疑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 法相冲突。但无论是他们本人或对他们发生影响的 许多现代西方哲学家 ,其基本理论倾向并非直接就 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对于以实体本体论、机械 论、独断论等形态出现的传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 他们往往还采取反对和批判态度。说他们的理论仍 然存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 ,主要是因为这些 理论在某些方面仍然脱离现实生活和实践。甚至一 些称自己的理论为唯心主义的人 ,其唯心主义的意 义也与传统哲学的唯心主义有很大区别。因此 ,我 们既要善于识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所接受的现代西 方哲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 ,划清马克思主 义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与它们的界限 ,又要善于看 到它们在反对和超越传统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上与 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之处 ,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总之 ,我们既要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接受的 现代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和对立 ,又 要看到二者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 ,根据不同情况分 别作出具体分析。这里最重要的仍然是正确认识西 方哲学的现代转型和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更的 真实意义 ,超越近代哲学的视野来看待西方马克思 主义与现代西方哲学及本来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联 系。 三   对于当代后现代主义的讨论 ,目前国 外的高潮似乎已经过去 ,国内在一定范围 仍是热点。但国内外对其评价都是众说纷 纭 ,褒贬不一。褒之者赞其开辟了哲学发展的新方 向 ,“后现代话语”被认为是最普泛、最具有时代气息 的话语 ;贬之者则责其把现代哲学引入歧途 ,以至从 根本上消解哲学。双方都可为自己的论点找出根 7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研究 据。这当然反映出大家在这方面的观点有很大不 同 ,这种不同有时是出于对后现代主义所指理解各 异。要在解读和评价后现代主义上取得一定程度的 共识 ,或者至少做到能相互沟通 ,首先应当对后现代 主义不同所指有明确的区分。我个人对这方面的问 题的基本看法在其他地方有过较具体的表述 ,这里 仅从西方哲学现代转型的角度加以补充。 后现代主义 ( Postmodernism) 这个名称是上世纪 下半期才从戏剧、电影、美术、建筑等文化艺术 领域移用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领域并迅 速流行起来的。能移用于这些领域自然意味着这些 领域的某些方面同样具有后现代的特征。但后现代 主义在这些领域往往有不同意义。不宜把某一领域 中的意义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普遍意义 ,而应分别加 以研究和评价。 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 ,狭义地说 ,主要是指以福 柯、德里达等为代表的后结构 (解构) 主义 ,以蒯因、 罗蒂等人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 ,以及其他一些标榜 批判和超越现代性 (Modernity) 的哲学家 (如法国哲 学家利奥塔等人) 的理论。这些派别和哲学家的具 体主张各不相同 ,但在要求反对和超越传统体系哲 学、反对和超越作为近代哲学思维方式主要特征的 二元论、基础主义、本质主义、绝对理性主义等方面 却有着很大一致。他们那些被当做后现代主义的不 同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实现西方哲学的现代 转型、即超越近代哲学视野的特殊形态。 然而反传统体系哲学 ,或者说超越近代哲学思 维方式 ,并非上述狭义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独有的特 征 ,也非它们所始创。自 19 世纪中期西方哲学发展 开始出现哲学思维方式的转换、即现代转型以来 ,大 多数新起的哲学流派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这种特 征 ,只是它们没有使用后现代主义这个称呼。正因 为如此 ,一些西方哲学家把存在主义、各种类型的语 言哲学和科学哲学等流派在不同意义上归属于后现 代主义。把一些较早出现的哲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例如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士、詹姆士和杜威 ,生命 哲学家柏格森 ,过程哲学家怀特海等人)当做后现代 主义的奠基者 ,把尼采、狄尔泰等 19 世纪思想家当 做后现代哲学的重要先驱 ,甚至是划分现代与后现 代哲学的转折点。当解构主义、新实用主义等当代 后现代主义者论证自己的理论时 ,几乎无不援引这 些前辈的哲学流派。这样 ,后现代主义就成了在哲 学思维方式上与近代哲学 (modern philosophy)不同的 现代哲学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的统称 ,成了一个 可将一切具有反传统体系哲学 (特别是笛卡尔和康 德以来的近代哲学) 倾向的哲学流派和思潮都归入 其内的普泛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 :上面所谈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不同派系 ,无论从他们力图超越近代哲学的视野 来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的意义、批判“正统派”对马 克思哲学所作的僵化和教条主义化的解释来说 ,还 是从他们分别与不同派别的现代西方哲学有密切联 系、接受了后者的某些体现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理 论来说 ,都具有可以归属于这种普泛的后现代主义 的特征 ,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将其归属于这种后 现代主义。事实上许多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被 认为是当代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代表。一些西方哲学 家甚至因马克思本人的哲学具有批判体系哲学、基 础主义等特征而将其归属于后现代主义。 因此 ,对普泛意义的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解读和 评价实际上从属于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采取批判态 度、要求实现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的现代西方哲学 的解读和评价。这一点在西文中是不难理解的。例 如在英语中 (其他西语大体类似) ,postmodern 的词根 modern 是与 ancient (古代) 和 medieval (中世纪) 相对 应的 ,通常可泛指西方“现代化”(modernization) 运动 开始以来的整个资本主义时代 ,即不仅包括现当代 , 也包括我们平常所说的近代 ,而且主要是指近代。 Postmodern 与其说是“后现代”,不如说是“后近代”。 尽管 postmodern 这个名称最近几十年才出现 ,也确 有少数西方哲学家用它来表示最新出现的思潮 ,但 大多数西方哲学家不会把 modern 的时间跨度狭隘 化 ,不会把 modernity(现代性) 、modernism (现代主义) 看做只是体现现当代的时代特性。他们对“现代 性”、“现代主义”的批判大都是指对现代化运动开始 以来的整个时代的特性的批判。从这种意义上说 , 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无疑有值得肯定之处。 然而在汉语中 ,现代是指近代以后的时代 ,“后 现代”中的“后”不是相对于包括近代在内的广义的 现代 (modern) ,而只相对于狭义的、即现当代意义上 的“现代”(contemporary) ,这样后现代主义就容易仅 仅被理解为一种“后”现当代意义的思潮。在一些力 8  天津社会科学  2002 年第 5 期 图把后现代主义描述为一种最新思潮的当代西方后 现代主义者的影响下 ,一些学者由此相信后现代主 义的出现是现代西方哲学形成以后西方哲学史上的 另一次变更 ,是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以后的另一次 转型。而这不仅模糊了后现代主义可能包含的不同 意义 ,更重要的是混淆了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所 发生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的变更与最近几十年 来一些当代后现代主义者所宣称的变更。 当然 ,人们完全可以从狭义的意义上来谈论后 现代主义 ,完全可以、甚至应当对解构主义、新实用 主义等当代哲学流派的那些“后现代话语”加以解读 和研究 ,并肯定它们可能包含的积极意义。但不应 当把这种狭义的后现代主义与 postmodernism 可能包 含的广泛的意义混淆起来 ,更不应当把前者声称在 哲学上的变更与后者所蕴含的变更混淆起来。如果 肯定广义的后现代主义可以泛指尼采以来一切具有 反传统体系哲学倾向的哲学流派和思潮 ,那就应当 肯定它们在哲学上所实现的变更是根本性的哲学思 维方式的变更 ,具有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的意义。 当代后现代主义派别对这种转型也作出了贡献 ,但 只要比照前此的现代西方哲学流派对他们的理论作 具体分析 ,就不难发觉他们所要求实现的哲学上的 变更仍然属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的范围 ,而并不 是这一转型之后的新的变更。关于这一点我在其他 地方有较详细的论证 ,在此就不重复了。 总的说来 ,如果我们肯定西方哲学的发展继近 代转型 (认识论转型) 之后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出现 了新的转型 (现代转型) ,后现代主义思潮正是在这 一转型过程中出现的 ,而当代后现代主义在哲学上 的变更是这一转型在新的条件下的继续 ,因此也应 当从这一转型的角度去解读和评价其意义。 但是我不赞成因此把后现代主义与西方哲学的 现代转型相提并论。后者的意义要确定和深刻得 多 ,至少较易避免“后现代主义”这个普泛名称所导 致的各种含混性。自 19 世纪中期以来 ,许多对时代 精神的变更有一定觉察的西方哲学家纷纷起而对以 黑格尔为顶点的西方近代哲学的局限性和矛盾进行 批判 ,试图超越它们的界限 ,甚至从根本上改变西方 哲学发展的方向。他们的理论当然远非完善 ,甚至 还充满着种种矛盾 ,但它们在这方面毕竟有相当丰 富的内容 ,而这是含混的后现代主义概念所难以涵 盖的。 更为重要的是 :广义地说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 命变更不仅可以归入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这个大的 范围之中 ,而且是实现这种转型的最彻底、最完善的 形态。尽管也有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当代西方马克 思主义者企图把马克思说成是一个后现代主义哲学 家 ,但不管对后现代主义作何解释 ,用后现代主义这 个含混的概念来指称马克思主义 ,必然会使马克思 主义也变得含混 ,划不清它与西方现当代哲学思潮 的界限。我们应当看到 ,马克思的伟大学说 ,无论从 理论或现实意义说 ,都远非后现代主义这个含混概 念所能精确表现的。 由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与西方哲学的现代 转型有密切联系 ,甚至也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 变更在某些方面相关 ,因此不宜对之简单否定 ,而应 当实事求是地揭示其可能存在的积极意义。但后现 代主义的出现是一种复杂而存在着种种矛盾的现 象。有的后现代主义者在哲学上批判近代哲学思维 方式的缺陷和所谓现代性的弊端时往往走向了另一 个极端 ,以致陷入了极端主观主义、相对主义和虚无 主义。他们的确在把西方哲学的发展引入歧途。随 着这种极端形态的后现代主义的破坏性弊端日益显 露 ,许多西方哲学家企图与之划清界限。于是有的 人提出要反对颠覆性 (破坏性) 的后现代主义 ,倡导 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 ,更多的人反对继续使用后现 代主义这个可以作出不同解释的模糊概念 ;以致后 现代主义思潮已经风光不再 ,人们已在谈论西方哲 学在后现代主义之后如何发展的问题了。还有的人 鉴于全球化已成了当代世界势不可挡的潮流 ,于是 就企图用时髦的全球化话语来包容后现代 ,把后现 代当做全球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这样一来 ,后 现代主义就失去了它的当代拥护者们所强调的体现 当代哲学走向的意义。更值得注意的是 :德里达、哈 贝马斯等一些当代西方最著名的哲学家在反思和批 判各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时重新发现和肯定了马克 思哲学的意义 ,提出不是后现代主义 ,而是马克思为 哲学开辟的道路才是当代哲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本文作者 :刘放桐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 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赵景来 9 西方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研究
/
本文档为【从西方哲学的现代转型看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