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戴震_屈原赋注_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_以_离骚_解说为中心

戴震_屈原赋注_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_以_离骚_解说为中心

2012-02-27 5页 pdf 2MB 65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9519

暂无简介

举报
戴震_屈原赋注_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_以_离骚_解说为中心 2009年 7月 第 33卷 第 4期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Anhu iUn iversity ( Ph ilosophy and Soc ia l Sc iences) July 2009 Vo.l 33 No. 4 戴震 �屈原赋注 �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 � � � 以 �离骚 �解说为中心 汪大白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 245041) 摘 � 要:戴震�屈原赋注�的定稿本相对于初稿本, 在文本解读与思想认识上实现了重要的超越, 主 要是突破了单一的人格主...
戴震_屈原赋注_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_以_离骚_解说为中心
2009年 7月 第 33卷 第 4期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ourna l of Anhu iUn iversity ( Ph ilosophy and Soc ia l Sc iences) July 2009 Vo.l 33 No. 4 戴震 �屈原赋注 �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 � � � 以 �离骚 �解说为中心 汪大白 (黄山学院 文学院,安徽 黄山 � 245041) 摘 � 要:戴震�屈原赋注�的定稿本相对于初稿本, 在文本解读与思想认识上实现了重要的超越, 主 要是突破了单一的人格主,强化了 �怼君�的政治内涵, 从而更加准确地揭示了�离骚�的精髓, 最大限 度地释放出屈原作品所蕴含的批判能量。 关键词:戴震; �屈原赋注�;定稿本; 初稿本;思想; 超越 中国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5019( 2009) 04- 0130- 05 戴震在 �家中乏食 �的日子里, �与面铺相约,日取面为饔飧�, 闭户累月写成 �屈原赋注 �, [ 1]人们对 此都已有所了解,并且无不示钦佩; 然而,对于从初稿写成到定稿问世这一期间, 戴震在 �屈原赋注 � 的修改上面花费了多少心血、实现了何种超越,至今似乎很少有人关注。其实, �屈原赋注 �之所以能成 为古代楚辞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普遍受到当代学界的重视, 实在有赖于定稿本对初稿本作出的全面修 正。因为人们通常所论�屈原赋注�, 事实上指的就是定稿本。比如, 姜亮夫认为 �戴东原之平允,王闿 运之奇邃,独步当时, 突过前人,为不可多得�, [ 2]其中 �平允 �之论,所指绝非戴震初稿。最为明显的例 证是,游国恩 �离骚纂义 �列有 �选辑旧说总目�, 在�屈原赋注�书名之下, 就明确标注 �清康熙二十五年 歙汪氏刊本 �字样,指的就是定稿本。[ 3] �屈原赋注�初稿写成于乾隆十七年 ( 1752年 ), 定稿则刻成于乾 隆二十五年 ( 1760年 ) ,前后相隔整整八年。现在我们只要详加比对两种稿本, 不仅能够从中看出其著 作形式的完善、治学方法的精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而且还能够由此发现戴震思想见解的更新和社会认 识的深化 � � � 发现这种更新和深化, 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屈原作品的解读和把握, 而且对于理解屈原精神 在戴震哲学发展中的深度影响大有益处。本文试以戴震 �离骚�注说的增删修改为考察对象, 审视定稿 本在义理阐发方面的系统变化,就其思想内涵方面实现的自我超越作出初步探讨。 一 �屈原赋注�的两种稿本都有戴震自序,尽管两篇序文同样简短,却都鲜明体现出戴震对屈原及其 作品的倾情推崇。若以朱熹论屈原之所谓 �不可以为法�、�不可以为训�以及 �醇儒庄士或羞称之 �, [ 4] 与戴震序文中 �经之亚 �的定位、�三至纯 � [ 5 ] 533的评论作一对照,其间狭隘保守与豁达开明的差异则一 目了然。不过,进而比对一下初稿本与定稿本,我们却又可以看出戴震自序本身也有两点不同: 其一是定稿本针对 �说楚辞者�的不满更为强烈,批评更为尖锐。初稿本序文指出 �说楚辞者,于名 物字义,未能考识精覈,又不得其所以著书之指 �,所以 �今特取屈子书注之�。[ 5] 533这是对�屈原赋注 �写 作缘由的交代。在定稿本序文中戴震则写道: �说�楚辞 �者,既碎义逃难,未能考识精核, 且弥失其所以 著书之指。今取屈子书注之,触事广类, 俾与遗经雅记, 合致同趣, 然后赡涉之士, 讽诵乎章句, 可明其 学,睹其心, 不受后人皮傅用相眩疑。� [ 6] 611深沉的思虑, 强调的口吻, 犀利的词锋, 绝非初稿本序 收稿日期: 2009- 04- 26 作者简介: 汪大白 ( 1949~ ), 男,安徽黄山人, 黄山学院文学院教授,戴震研究会副会长. 130 文一般性交代所能比,从中似乎透露出�屈原赋注� �不得不作�的特别意味,已经预示着定稿本内涵分 量的重大变化。 其二是定稿本推崇屈原作品的评价更为精确, 蕴含更为深刻。初稿本序文说: �余读屈子书, 慕其 为人, 私以谓其心至纯,其学至纯,其言亦至纯。� [ 5] 533定稿本序文则说: �予读屈子书,久乃得其梗概, 私 以谓其心至纯, 其学至纯,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 [ 6 ] 611其中 �其言至纯 �一句,改为 �其立言指要归于至 纯 �,道理应该显而易见:前者相对比较宽泛,后者无疑更加精确。比如注解 �邅吾道乎昆仑�一节,初稿 本说: �战国时言仙者皆托之昆仑,故多怪异不经之说, 篇内特借以为寓言, 不必深求也。� [ 5 ] 557定稿本意 思相同。篇内既有 �怪异不经之说�, 尽管 �不必深求 �, 但就儒学观念而言, 毕竟与 �其言至纯 �有所抵 触,一经改为 �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其中矛盾随即化解。 与此比较,更微妙、更重要,因而也就更值得玩味的一处修改是, 定稿本删去 �慕其为人 �一句,而改 成一句 �久乃得其梗概 �。戴震何以删去 �慕其为人 �? 这一删改意味如何? 否定屈原的为人, 抑或否定 自己的敬慕? 经过反复琢磨,笔者觉得, �久乃得其梗概�与 �慕其为人 �两句之间的关系隐约透露着重 要消息。首先,这两个单句所处的两个复句结构基本相同, 两个单句各自所处的位置完全一样, 可见 �久乃得其梗概�之于 �慕其为人 �,属于同位替代关系。既然如此,对应 �久乃得其梗概 �之语, �慕其为 人 �就不妨理解为 �始则慕其为人 �。再说,所谓 �久乃得其梗概 �, 意即 �久乃得其大意 �、�久乃明其主 旨 �。可见, 以此替代 �始则慕其为人 �之意, 在于强调经过长久研读之后作者对屈原作品梗概、主旨有 着新的理解和把握。最后,对照 �予读屈子书, 久乃得其梗概 �两句,回头体会 �余读屈子书,慕其为人� 两句, 似乎在初稿本中言 �其为人�即是 �屈子书 �的梗概或主旨,作者所以强调新的理解和把握, 似乎就 是对原先这一理解与把握的否定。可见, 以 �久乃得其梗概�替代 �慕其为人 �,既非否定屈原的为人, 亦 非否定自己的敬慕,而是否定将屈原受人敬慕的 �为人�作为作品的 �梗概 �或主旨。如此看来,定稿本 的这种修改,其实就是戴震在作品内容、作者意指方面基本观点的更新、基本认识的深化。 既然初稿本戴震自序说 �余读屈子书,慕其为人 �,那么就文学接受的原理来理解, 戴震当时从屈原 作品里所读到的主要就是屈原的 �为人�。具体考察初稿本�离骚经 �的注说,我们可以进一步证实前文 所作的推测:戴震起初确实是将屈原的 �为人 �看作屈原作品 � � � 至少是�离骚�的主旨。初稿本 �离骚 经 �题解即云: �谓之经者,会萃诸篇之指, 以综其生平,如音之凡首,织之有经也。� [ 5] 535 �离骚 �为屈赋诸 篇之 �经 �, �离骚 �本身又何以为 �指�? 戴震注释�离骚经�时在 �纷吾既有此内美 �一句上作有一条重 要的眉批: � �重之以修能 �、�好修以为常 � ,是一篇之主。� [ 5] 558 �离骚经 �荟萃诸篇之意指, 用以综合作者的 �生平�, 集中地表现屈原的 �重之以修能 �、�好修以为 常 �,亦即集中表现屈原的 �为人 �� � � 这就是初稿本对 �离骚�乃至屈原全部作品的梗概及其主旨的理 解和把握。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与把握,初稿本在�离骚经 �全篇十段的注释中始终致力于揭示作品的 �为人� 之旨,彰显屈子的 �好修 �之志。其中第一段既然是屈原 �自叙生平大略 �,注释也就理所当然地集中阐 发其 �为人� �好修 �之 �指�。比如, �日月忽其不淹兮��恐美人之迟暮�四句,注曰: �此章犹言前者追 之。美人,谓先我而好修者也�。[ 5] 537再如, �不抚壮而弃秽兮��来吾导乎先路 �四句, 注曰: �此章犹言 后者道 (导 )之。不抚壮弃秽,谓不及时好修者也。� [ 5] 537其中 �乘骐骥以驰骋 �一句, 初稿本还特意否定 前人 �以喻君之任贤�的解释,而牵强解释为 �喻及时急学耳�, [ 5] 537以便贯彻其 �为人��好修�之主旨说。 随后第二段于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二句之后,戴震加有按语: �有好修之实, 乃所以立 其名也,是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5] 540再后第四段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二句之上, 戴震写有眉批: �前急于修名与不变其操两层, 皆归于好修以为常也。� [ 5 ] 558直到第九段, 诗人得巫咸告 以吉故之后、从灵氛所云远逝之前,戴震还着意拈出一句 �莫好修之害也 �, 加上眉批: �回顾好修。此段 皆申明 �余独好修以为常 �句也。� [ 5] 560这与开篇所谓 �重之以修能 �、�好修以为常 �是 �一篇之主�的眉 批同等重要,两者前后呼应,可谓缜密周全,成就其 �离骚 �主旨乃 �为人 ��好修�之说。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自叙性政治抒情诗, 这早就成为人们的共识。作品充分展示了诗人高尚峻洁 的人格、博謇好修的个性, 这的确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然而我们应该进一步看到, 彪炳千秋的伟大诗篇 �离骚�,既具有自叙性质, 同时又富有政治内涵; 它既充分地表现了屈原的人格与个性, 又在反映屈原 131 社会主张、政治追求的同时,充分反映出当时楚国的社会矛盾、政治危机。深入考察 �离骚�, 可以 清楚见到其中并存着屈原 �为人 �与楚王 �为政�这样两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它们相互联系紧密,却又不 能相互替代。无论是注者还是读者, 如果仅见其一不见其二,则必然失之于片面。 �屈原赋注�定稿本在思想内涵上的超越之一, 正在于成功补救了初稿本在主题把握上的片面性缺 陷。定稿本对初稿本注释所作的大刀阔斧的删除令人瞩目 � � � 定稿本删除了题解 �谓之经者, 荟萃诸 篇之指,以综其生平, 如音之凡首,织之有经也�;删除了眉批 �重之以修能、好修以为常, 是一篇之主 �; 删除了按语 �有好修之实, 乃所以立其名也, 是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理所当然也还删除了眉批 �回顾好修。此段皆申明�余独好修以为常 �句也�� � � 所有这些删除的意义,绝对不在于形式上的删繁 就简, 也不属于通常所说的精益求精;可以肯定,所有这些删除都意味着戴震在 �离骚�解说方面作出了 重大的修正和调整,表明他已经彻底放弃以 �为人 ��好修 �为 �离骚�唯一主旨的基本观点, 从而反映出 定稿本对�离骚�内容及其主旨有了全新的理解与把握。 由于改变了对�离骚�主旨的基本理解与基本把握, 定稿本对初稿本的修订并不限于上述诸多删 除,而是普遍体现于通篇各处的注释之中。自序放弃 �慕其为人 �一句而代之以 �久乃得其梗概�,这一 修改的特殊意味前文已经谈过,这里不再重复。现在且以 �离骚 �第九段的解说为例, 具体考察一下定 稿本对初稿本的修正情形。初稿本在该段 �莫好修之害也�句上加有 �回顾好修�云云一笔眉批的同时, 还在释文中写道: �琼佩难亏, 以自喻; 众芳变化, 以喻人。盖屈子之自信, 所谓 �余独好修以为常 � 也。� [ 5] 555定稿本不仅删除 �回顾好修 �整条眉批, 而且着意将此处的注释作了相应的改写: �琼佩偃蹇, 比己之好修以为常,言恐重见嫉害也。� �众芳变化, 比人之随世遇转移, 何能淹留视此乎? �[ 6] 625前句的 语意不再滞留于 �比己之好修以为常 �,而是转移着落于 �言恐重见嫉害也�, 矛头指向 �惟此党人不谅� 之 �党人 �。后句解说 �众芳变化 �曰 �比人之随世遇转移�,较之初稿本 �以喻人 �三字, 增强几多批判意 义,而语意又着落于一个反问 �何能淹留视此乎 �,这就彻底走出了初稿本 �盖屈子之自信, 所谓�余独好 修以为常 �也 �的理解误区。再将前后对应的两句解说联系起来看,定稿本可谓准确地揭示出该段原作 的真实蕴含,清晰地传达出屈原内心的愤激之情 � � � 既担心 �重见嫉害 �,又不能 �淹留视此�, 诗人处此 境地还能作出何种选择? 所以势必如定稿本就第九段大意归结的最后一句所云: �计有去此而 已。� [ 6] 626毋庸置疑,修订后的解说着实纠正了原先的偏差,更加贴近作品实际而契合诗人的创作本意。 定稿本的修订在对作品内容理解的拓展中、在对作品主旨把握的突破上,还体现出戴震某些新的政 治见解,值得我们特别关注。例如初稿本在 �昔三后之纯粹兮�一句上面写有眉批: �提出此义,以明己 之所学,亦见今之不然。� [ 5] 558注释对于 �昔三后 �四句又云: �言三后之任众贤以成治, 己之好修, 固三后 所取也。� [ 5] 537似乎屈原追述 �楚之先君贤而昭显者 �, 其意就在于肯定并证明 �己之好修�。对此,定稿 本作了较大的修改,放弃原先 �己之好修, 固三后所取也�的意思, 而作出了新的理解、新的补充, 新的注 文写道: �所以不改此度者,且导后来之贤士以先路也。国之所恃赖, 非一贤可以成治,前王可鉴。� [ 6 ] 614 定稿本的新解相对于初稿本的原注, 已由 �一己之好修�,转而至于 �一国之成治�, 这应该说体现了戴震 着眼点与关注点的重大转移;其中 �前王可鉴�对行文脉络的把握更加切近原作的实际自不待言, 而 �国 之所恃赖,非一贤可以成治 �的独到见解、特别申说,则更显示出戴震对诗句内涵揭示的深刻程度,从而 也反映出戴震对古今社会政治认识的深刻程度。 二 �屈原赋注�初稿本在过分突出和强调屈原 �为人好修 �一面的同时,也就与之相应地曲意淡化甚至 严重遮蔽了屈原 �为臣怼君 �的一面。兹录数例以证: 其一, �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 �二句之后,初稿注曰: �旧指君说, 一启口便彰君之秽恶迷 惑,非是。� [ 5 ] 537 其二, �惟党人之偷乐兮�四句之后,初稿注曰: �以上五章,皆泛论人、己之事。旧皆指君说, 少从容 婉转,非立言之叙。� [ 5] 538同时, �惟党人之偷乐兮 �一句之上还有戴震眉批: �君之疏己皆由党人, 故先入 党人, 通篇反复言此, 不敢怼君也。� [ 5 ] 558 其三, �忽奔走以先后兮�四句之后,初稿注曰: �荃、灵修, 相谓之通称。篇内借以喻君而不明言也。 132 屈子述其不得于君,只 �荃不揆余之中情 �二语耳。归其罪于党人之进谗,而君不清澄其然否, 未尝一语 怼君也。�惜往日 �篇云�虽过失犹弗治 � , 则屈子于君,且有感恩之辞, 愈觉旧说直而近怼。�同时, �忽 奔走以先后兮�句上也有戴震眉批: �说到君便住。若因党人带出, 又只云�信谗 � , 立言婉曲之至。� [ 5] 558 我们今日读着如上种种蓄意回护的解说文字,简直就会深深怜悯戴震当初注说之时的良苦用心。 �喻君而不明言�的 �荃 �字解说, �说到君便住�的整条眉批, 令人叹其文心至巧,体贴入微。通篇 �不敢 怼君�的辩白, �未尝一语怼君�的断言,乃至 �且有感恩之辞�的引证, 戴震为着屈原 �为人忠贞 �而一厢 情愿的 �苦心回护 �实在可谓竭尽所能、不遗余力。至于 �一启口便彰君之秽恶迷惑 �、�少从容婉转, 非 立言之叙�云云, 戴震那意思也都无非是借助一般的行文之理,用以否定 �离骚 �的 �怼君 �之实,进而回 护诗人屈原的为臣之道。殊不知屈原 �怼君�、�离骚 ��怼君 �, 都是历代学者再三揭示而又不可抹杀的 客观存在。司马迁体贴屈原说: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 �离骚 �,盖自怨生也。� [ 7]班 固非议屈原说: �责数怀王,怨恶椒、兰, 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 沉江而死, 亦贬絜狂狷景行之 士。� [ 8]如果要说班固等人有错,绝非错在他们揭示屈原彰恶 �怼君 �的事实,而是错在他们指斥屈原彰 恶 �怼君 �的立场。在此我们不能不指出, 面对屈原的怨愤情绪、�怼君�言辞, 初稿作者戴震的竭力掩 饰,与前代某些学者的严厉指斥,恰恰都是出于同样保守的忠君观念。正因心存这样一种忠君观念, 无 怪乎戴震初稿在 �离骚 �后文 �鲧婞直以亡身�两句加上这样一条按语,说什么 �以鲧婞直为喻,亦犹忠臣 去国不絜其名,厚之至也�。[ 5] 544 所幸的是,八年后所刻 �屈原赋注�定稿本确凿地表明, 戴震的观念与认识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最为有力的证明就是,对于上文所摘初稿本的种种注说,定稿本仅仅保留一句 �君之疏己由党人, 故先 及之�。 � � � 因为这一句既合文理,亦合事理 � � � 其他所有掩饰之语、回护之辞, 几近三百言尽被删除! 不仅如此,这种根本转变也还理所当然地普遍反映在各处相关注释的修订之中, 从而使定稿本形成了整 套全新的话语体系,合理而切实地彰显出屈原作品的情感脉络和思想底蕴。 先看定稿本关于 �离骚 �第六段大意的概括: �托言欲往见古先哲王之在天者以自广, 卒沮隔于飘风 云蜺, 欲进不遂, 因以叹溷浊之世, 大致如斯。� [ 6 ] 621此处删去了 �为上官大夫辈嫉己而言也 �。[ 5] 548再看 定稿本概括 �离骚 �第七段的大意: �托言欲求淑女以自广,故历往贤妃所产之地,冀或一遇于今日,而无 良媒以通己志,因言世之溷浊, 无所往而可者。� [ 6] 623此处删去 �思古贤妃, 哀楚无女, 亦以讥当时如郑袖 也 �。[ 5] 551笔者首先注意的是,两段大意的表述分别删除涉语郑袖与上官大夫的两处文字, 其意义在于, 既避免了牵强拘实之弊端,更扩充了 �溷浊之世 �、�世之溷浊�的批判内涵。笔者更加看重的是, 戴震对 于屈原指斥 �溷浊之世 �、�世之溷浊�的理解。屈原指斥 �溷浊之世�、�世之溷浊 �, 首先无疑是针对党 人之所为。定稿本注 �惟党人之偷乐 0四句云: /君之疏己由党人,故先及之。0 [ 6] 615又注 /众皆竞进而贪 婪 0四句云: /党人推己之心度人 , , 此谗之所由起与 (欤 )? 0 [ 6 ] 616这是第一层内涵, 原作与注本反映得 都较充分,不再赘述。第二层内涵,屈原指斥的 /溷浊之世0、/世之溷浊 0,归根结底乃由君王之所致, 定 稿本则充分揭示出这一根源所在。初稿本概括第一段大意说: /先言其生, 次言其学, 而终之以被谗。 自叙生平大略如此。0 [ 5 ] 538定稿本则改写道: /自叙生平大略, 而终于君之信谗。后四段乃反复推明 之。0 [ 6] 615这些言辞之中,既由屈原/被谗0改成/君之信谗 0,矛头所指即由党人而转向楚王,可见定稿本 不再讳饰5离骚6对国君的怨怼! /初既与余成言0四句注云: /因追言君之曾任己,独惜其变操不常, 无 任贤图治之略。0 [ 6] 615前两句与初稿无大差异, 最后一句是定稿所增, 增注一句而增义颇丰, 其意不仅由 /任己0推广及于 /任贤 0,从而为 5离骚 6后文所言众多贤才 /随世遇 0转移而埋下根由, 并且针对国君的 批判也由/变操不常0之态,推进到/无任贤图治之略 0,对于国君来说这已近乎根本否定。其后/怨灵修 之浩荡 0四句, 5离骚6表达了屈原强烈的怼君情感, 初稿本注释说: /言君所以信谗之故 , , 泛言 -不察 民心., 以喻君之不己察,而毁谮得以行也。上章自明其心,此章怨之不察。 5惜颂 6所谓 -君可思而不可 恃 .也。0[ 5] 542曾有论者据此认为 /戴震著述此书时是很有批判锋芒的0, [ 9]其实这里只是没有回避诗中 原有一个/怨 0字而已,既言 /上章自明其心,此章怨之不察0, /怨之不察 0所指的显然仍是屈原之 /为 人 0。对照于此, 且看定稿,定稿本此处的解说尽管更见简洁, 但却显得无比尖锐。定稿本解说采用了 如此冷峻的论断: /原以正道事乱世之君, 固易致疏远矣。0 [ 6] 617既言 /正道 0,又言 /乱世 0, 明确无疑, 论 的是社会政治,论的是政治危机,这就不再是一般语义上 /言君所以信谗之故 0,而是对 /乱世之君 0作出 133 了彻底的否定,进而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屈原悲剧的政治根源, 同样在更深的层次上揭示了屈原 /怼 君 0的政治内涵。联系并且贯通上面两处,我们就不能不承认,在定稿本的注释中, 对楚王 /无任贤图治 之略0的揭露,以 /乱世之君 0的评骘来指斥楚王, 都切实地击中了屈原时代楚国腐朽政治的根本症结, 深刻地宣示了屈原作品忿世怼君的政治批判意义。只有认识到这一层面,我们才能进一步地理解,屈原 何以逐一列举尧、舜、桀、纣之得失以及三代之兴亡。正如定稿本所注: /道之盛,举尧、舜; 失道, 举桀、 纣。0 [ 6] 615又如定稿本引方晞原所云: /三代之兴也如此,其亡也如彼。无他, 祗敬、康娱之分也。0[ 6] 619这 就是5离骚6所说的 /皇天无私阿兮, 览民德焉错辅 0, [ 6] 619也就是定稿本注释所谓 /言德可以君天 下,天为之笃生贤哲佐之0。[ 6] 619 综上可见, 5屈原赋注 6的定稿本与初稿本存在重大差异, 注释阐述的话语体系几乎是完全改变。 因为戴震学术历来追求/十分之见0, [ 10]所以定稿所作修正、所作突破确实非同寻常。不过更为关键的 因素, 犹如潘啸龙所说: /在历史发展的新时代,站在潮流前头的志士仁人,由于自身面临斗争使命的不 同或变化,对屈原精神的着眼点也同样会有所转换。0 [ 11 ]戴震随着自己社会关注的强化、政治认识的深 化,他在屈原作品解读上也就必然转换了一副全新的眼光。初稿出于 /慕其为人0之衷心,以高标人格 为 5离骚 6主旨,凸显抒情主人公的高洁忠贞;定稿则突破初稿的单一主题, 强调 5离骚 6的愤世怼君, 着 力揭示作品的政治内涵。在主题把握和内涵揭示方面, 定稿实现了质的超越,学术价值与思想价值都应 充分肯定。根据 5屈原赋注 6定稿本, 我们有理由认为: 诗人屈原在对历代君主 /治乱昭然者 0的追溯考 察中, 揭示出君之有德无德、君之得道失道与社会治乱、国家兴亡的直接关系,赋予了伟大作品 5离骚 6 以千古不灭的社会历史价值;戴震5屈原赋注 6则在其定稿对初稿的自我超越中,着眼于社会的治乱和 国家的盛衰,倾心尽力地传达了屈原对党人的憎恶、对昏君的怨恨,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不朽诗篇5离骚6 所蕴含的政治批判的巨大能量,使之成为抨击历朝历代溷浊之世、失道之君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戴震终究不负屈原,今人亦当不负戴震。 参考文献: [ 1]段玉裁. 戴东原先生年谱 [ M ] M戴震文集.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220. [ 2]姜亮夫. 楚辞书目五种 [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1: 247. [ 3]游国恩. 离骚纂义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8. [ 4]朱熹. 楚辞集注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2. [ 5]戴震. 屈原赋注初稿 [M ] M戴震全书:第三册. 合肥:黄山书社, 1994. [ 6]戴震. 屈原赋注 [M ] M戴震全书:第三册. 合肥:黄山书社, 1994. [ 7]司马迁. 屈原贾谊列传 [ M ] M史记:.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5: 2407. [ 8]杨金鼎. 楚辞评论资料选 [ M ].武汉: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85: 234. [ 9]李开. 戴震评传 [M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63. [ 10]戴震.与姚孝廉姬传书 [M ] M戴震全书: 第六册.合肥: 黄山书社, 1995: 372. [ 11]潘啸龙.历史的改塑和发现))) 屈原评价的历史审视 [M ] M楚汉文学综论.合肥: 黄山书社, 1993: 71. I d e o lo g ic a l T r a n s c en d en c e o f N o te to Q u Y u a n ps O d e ( 5屈原赋注6 ) by D a i Z h en WNAG Da- ba i ( literature School o fH uang shan Co llege, H uangshan, Anhu i 245041) A b s tr a c t: The f inal version o fN o tes to Qu YuanpsOdeby Dai Zhen transcends its first draft in textual in2 terpretation and theoretica l depth. The book diversifies the sub ject in add ition to persona lity and intensifies po2 litical critic ism to them alicious k ing. Dai Zhenps w ork d iscovers the essence ofQu Yuanps Encountering Sor2 row s, thus unleash ing QuYuan s' critical poten tia.l K ey w ord s: Dai Zhen; N otes to Qu YuanpsOde; f inal version; first draf;t theoretica l depth; transcend2 ence 责任编校:刘 云 134
/
本文档为【戴震_屈原赋注_思想内涵的自我超越_以_离骚_解说为中心】,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