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2012-01-31 4页 pdf 536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05825

暂无简介

举报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心理科学 �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004, 27( 4) : 909- 912 �综 � � 述�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周 � 楚� � 杨治良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摘 � 要 � 文章概括评介了当前错误记忆研究的几种主要范式及其各自可能的认知机制。联想研究范式 (包括集中联想研究范 式与类别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描述了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 研究范式则描述了人们 对持续事件的错误记忆。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可能存在不同类型...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心理科学 � Psychological Science � 2004, 27( 4) : 909- 912 �综 � � 述� 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周 � 楚� � 杨治良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 200062) 摘 � 要 � 文章概括评介了当前错误记忆研究的几种主要范式及其各自可能的认知机制。联想研究范式 (包括集中联想研究范 式与类别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描述了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 研究范式则描述了人们 对持续事件的错误记忆。这两类不同的研究范式证实了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且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工机制。它 们都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和特征,并为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 关键词: 集中联想 � 类别联想 � 无意识知觉 � 误导信息 � � 错误记忆是人类的记忆中存在着的较为普遍的扭曲现 象,如人们有时会回忆出从未发生过的事件, 或者他们所回忆 出的事件与真实情况完全不同。当一个人错误地声明一个未 发生过的事件是他以前见过的时, 错误记忆现象就发生了。 对错误记忆现象最早的实验研究始于 Bartlett, 他发现人的记 忆具有重构的特征,强调记忆会主动地填充那些在回忆过程 中缺失的片段,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错误, 但当时对这种错 误的研究并没有得到重视。随着对记忆研究的深入,人们对 记忆中的错误产生了兴趣, 并认为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 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分析则有助于人们 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于是,和研究真实记忆一样, 人们开始 试图通过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来揭示和探讨人类记忆中 的另一个侧面 � � � 错误记忆。 目前为止,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范式主要有联想研究范 式、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 KK 研究范 式。所有这些研究范式可以归为两大类, 其中联想研究范式 和无意识知觉范式主要考察的是人们对单词的错误记忆, 而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 KK 范式则考察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 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均能够较成功地在实验室情境中引 发出错误记忆,使科学地研究错误记忆的本质和规律成为可 能。 1 � 对单词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1. 1� 联想研究范式 1. 1. 1 � 集中联想研究范式 � � � DRM 范式 得到研究者普遍采用的研究范式为 Deese�Roediger�Mc� Dermott(简称 DRM)范式, DRM 范式的创立来自于 Roediger 和 McDermott( 1995) [ 1]对 Deese( 1959)研究的引申和扩展。他们使 用与 Deese研究中相似的词表学习范式对错误记忆进行了考 察。在实验中,他们向被试呈现由若干个单词组成的词表,词 表中的所有项目均与某个最高关联词(后来被称为关键诱饵) 有关,但这些高关联词在学习阶段并不呈现。在学习阶段之 后,让被试进行即时回忆测验和再认测验。结果发现被试在 即时回忆测验中有 40%的几率错误地报告了这些高关联词, 它们被报告的几率甚至超过了一半呈现过的单词, 并还伴随 着较高程度的自信;在再认测验中同样发现了对未学习过的 高关联词的较高虚报率,它们几乎接近学过词的击中率 ,甚至 被试还报告说他们� 记得�这些词曾经呈现过 (即声称能够回 忆出这些高关联词当初呈现时的细节)。这样便验证了呈现 关联词表导致高错误回忆率的现象 ,揭示了强大的错误记忆 效应。 此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是, 改进了 Deese( 1959)所使用 的研究程序, 将学习- 自由回忆扩展为学习- 回忆- 再认, 并 最终形成了 Deese- Roediger- McDermott (简称 DRM)研究范 式。DRM 范式为在实验室中创造和研究错误记忆提供了有 效的方法, 这一研究范式现在已经成为错误记忆研究的经典 范式。经典 DRM 范式中共包括 36 个词表, 每个词表由一个 未呈现的目标词, 也被称作关键诱饵(如寒冷) , 和与它相联系 的 15 个学习项目(如冬天、冰雪、霜冻、感冒、发抖等 )组成。 由于词表中每个项目均与一个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产生联 想, 因此 DRM 范式也被称为集中联想研究范式( converging as� sociate paradigm)。在 DRM 范式中存在的一个基本观点是: 人 类的记忆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 如果两个事件有语义相关, 那么加工一个事件的同时就会激活另一个事件。 1. 1. 2� 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在连续再认任务中使用语义相关或在回忆或再认任务中 使用集中联想并不是词表学习范式中用于研究错误记忆的唯 一方式。与语义或集中联想研究范式相对应的另一个程序是 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 category associate paradigm )。Hintzman ( 1988) [ 2]向被试呈现一个包含熟悉名词的多种类别的词表, 每个类别中含有 1 个、3 个或 5 个范例, 在学习中随机呈现。 在随后的再认测验中发现, 被试对于学过范例的再认要高于 对未学过的相关范例的错误再认, 但正确和错误再认均随着 学习过程中同一类别范例数量的增加而增加。Seamon 等 ( 2000) [ 3]在其研究中将同一类别中的各个范例按照从高频到 低频排列, 同时考察了对图片和单词的错误记忆, 结果发现被 试对高频范例的错误再认要高于低频范例。这些研究结果表 明, 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形式的学习,当被试在学习过程中看 到一个类别的多个范例后, 都可以错误地再认出未呈现过的 类别范例。这种类别联想范式也引发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1. 1. 3� 联想研究范式的前提逻辑和理论解释 无论是集中联想还是类别联想研究范式, 其中都暗含着 一个共同的前提逻辑, 即人对事件的记忆是存在关联的, 如果 两个事件之间存在语义相关或联想, 那么加工一个事件的同 时就会激活另一个事件。也就是说, 在联想研究范式中的一 个重要因素即为关联性,它是能够成功引发出错误记忆的关 键变量。基于这样一种前提逻辑 ,在联想研究范式中, 通常向 被试呈现的是具有语义相关或某种联想的词或图片, 它们或 者共同与一个未呈现过的关键诱饵之间发生关联( DRM 范 式) ,或者同属于某一类别而共同与该类别中其他未呈现过的 范例之间存在关联(类别联想范式)。对于这些未学习过的关 键项目的激活过程, 许多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Underwood( 1965) [ 4]提出内隐激活反应假设( implicit activa� tion response hypothesis, IAR)认为, 在学习阶段被试通过对学 909 � 第一作者简介:周楚,女,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002级博士研究生。E- mail: psyzc@hotmail. com 心 � 理 � 科 � 学 习项目的加工从而激活了这些实际上并未呈现的关键项, 并 在后来的回忆或再认测验中表现出了对这些项目的错误回忆 或错误再认,这种激活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 也可能是无意识 的。Seamon( 1998, 2000) [ 5, 3]根据其研究结果进一步指出:激活 是自动产生的,即关键词的产生是在意识控制之外的, 只不过 在其进入头脑的过程中,人们有可能觉察到了它的存在。 Brainerd和 Reyna ( 1995) [ 6] 的模糊痕迹理论 ( fuzzy- trace theory, FTT )指出字面及要点的痕迹是再认判断的基础, 字面 痕迹代表的是物理刺激的表面细节 ,而要点痕迹代表的是刺 激的意义。对学习过项目的正确再认很大程度上是由字面表 征驱动的,而当被试基于要点表征进行再认判断时就会经常 发生错误记忆。Koutstaal和 Schacter( 1997) [ 7]认为要点表征可 能是类别联想程序中错误再认的基础。 Johnson 等( 1993) [ 8]使用来源监测框架 ( source- monitoring framework, SMF)来解释错误记忆现象, 该假设认为回忆是包 括灵活地使用记忆信息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决策(或归因)的过 程,这些决策过程有时会失败, 有时也会按照不足以判断项目 来源的信息来进行操作, 结果就会导致各种类型的来源混淆 或来源的不恰当归因。记忆的可能来源之间的相似性通常会 导致更多的来源错误,而有时通过提高来源监测则可以减少 错误记忆的发生。 最近, Whittlesea( 2002) [ 9]提出用矛盾 � 归因假说( discrep� ancy- attribution hypothesis)来对联想范式中出现的原型熟悉性 效应进行解释。原型熟悉性效应是指当人们学习了与原型相 关联的词表后, 会对后来呈现的原型产生错误的记忆 (如在 DRM范式中对关键诱饵的错误记忆)。此种错误记忆的产生 是由于原型所具有的特征与学习阶段呈现的所有项目的特征 集之间存在相似性所导致。这种相似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在测验阶段中对原型中某些方面的加工,而另一方面, 对这种 促进所做的评估又会导致其与原型中那些未受到促进的方面 之间产生矛盾。当当前加工的某些方面因一些不确定的原因 而变得令人感到意外时, 过去的经验就成为看似真实的影响 来源,这样便使人们产生了熟悉感, 进而将之归因为过去的经 验。 1. 2� 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 1. 2. 1 � Jacoby�Whitehouse范式 Jacoby和Whitehouse ( 1989) [ 10]使用特定的实验程序观察 到了在无意识知觉影响下发生的错误再认现象。在实验中先 向被试呈现由一系列单词组成的学习词表, 并告之随后将进 行再认测验让其判断每个测验词是否先前在词表中呈现过。 在词表再认测验阶段,每个测验词呈现之前先以短暂的时间 闪现一个背景词,并在视觉上对它进行掩蔽以防止被试看到。 背景词与测验词之间的关系有三种: � 匹配, 即背景词与测验 词完全相同; � 不匹配, 即背景词与测验词完全不同; � 基线, 即没有背景词。此外还区分了两种呈现时间条件: 有意知觉 和无意识知觉条件。结果发现, 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依赖 于背景词的呈现时间长短,当背景词的呈现时间较短时 ,一个 没学过的测验词在匹配背景下比在不匹配背景下更有可能被 给出� 旧的�反应;而当背景词呈现时间较长时, 则出现相反的 效应。也就是说,无意识知觉影响了再认记忆判断。这种效 应后来被称为 Jacoby- Whitehouse 效应, 在这里我们将这种使 用无意识知觉来探讨错误记忆的研究程序称为 Jacoby- Whitehouse范式。 无意识知觉范式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可, 并引发了大 量的实验研究 ( Joordens & Merikle, 1992, 1995, 1997; 耿海燕 等, 2001) ,这些研究集中探讨了无意识知觉的产生条件。但 也有研究对之提出了反驳,置疑的焦点则在于, 短暂刺激是否 一定是阈下的或无意识的才能产生 Jacoby- Whitehouse 效应。 1. 2. 2� 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的前提逻辑和理论解释 Jacoby 等人认为在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中, 错误再认的 可能性与被试有没有注意到背景词的呈现有关,换句话说, 无 意识知觉是错误再认的重要前提。他们认为无意识知觉能够 影响熟悉感, 而错误再认效应则可以解释为无意识提取和归 因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们将熟悉感与加工流畅性联系起来, 认为熟悉感来自 于对过去经验加工流畅性的归因或推论, 流畅性启发式是熟 悉感的基础。在流畅性启发式中, 如果一个项目很容易进入 头脑中, 也就是加工得很流畅的话,那么它看起来就似乎熟悉 一些。这意味着与基线条件相比, 那些易化了对测验项目加 工的因素会产生熟悉感,而那些阻碍了对测验项目加工的因 素会缺乏熟悉感甚至产生陌生感。熟悉感的产生与否则取决 于归因过程。在对背景词的无意识知觉条件下,当背景词与 测验词相匹配时, 测验词的加工得到了促进, 加工的流畅性提 高, 唤起了熟悉感,被试会倾向于将对测验词的这种熟悉感归 因于过去经验而最终导致错误再认。而在意识知觉条件下, 当背景词与测验词相匹配时, 被试更不愿意将测验词判断为 旧, 即他们会将测验词的熟悉性归因为其作为背景词呈现过, 而不是归因为其在学习阶段呈现过。由于归因过程的完全不 同, 导致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操纵对错误再认可能性的影响结 果正好相反。 换句话说, 对背景词的无意识知觉能够影响对后来呈现 的测验词的加工, 对这些加工的归因导致了熟悉感。这样, 当 对测验词的加工与对背景词的加工整合在了一起, 或者对测 验词的加工是处于对背景词的无意识加工的情境下时, 就会 产生错误再认, 更确切地说,是对背景词的无意识加工影响了 对测验词的再认。 1. 3� 联想研究范式与无意识知觉范式的比较 从程序上看, 联想研究范式与无意识知觉范式具有一定 的共同之处, 它们基本上都遵循了识记 � � � 回忆 � � � 再认的 传统记忆研究程序。这两种范式所提供的暗示程序是相同 的, 在联想研究范式中,由于词表中所有单词都与一个特定的 词产生联想, 通常并没有外显的指导语告诉被试单词之间存 在这样的关联, 即通过内隐的暗示引发的错误记忆; 而在无意 识知觉范式中, 背景词的呈现是短暂的并被认为是无意识知 觉到的, 因而也可以说是通过内隐的暗示引发的错误记忆现 象。在这一点上, 它们与后面即将提到的两种范式(提供外显 的暗示)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这两种范式仍然可能具有本 质的不同。 首先, 其错误记忆的产生阶段不同。在联想研究范式中, 先向被试呈现学习词表,词表中单词均与某一关键诱饵存在 语义关联(集中联想程序)或均为某一类词(类别联想程序)。 这些关联性激活了对关键词的表征, 激活可能是有意识的或 是无意识的, 而且激活是发生在对词表的编码阶段, 并最终导 致了被试在后来的再认测验中激活了未学过的关键词。而在 无意识知觉范式中, 被试先学习词表,在随后的再认测验阶段 向被试呈现测验词之前, 先短暂地呈现背景词 (分为匹配、不 匹配和基线三种情况) ,由于被试对背景词的加工和后来对测 验词来源的归因不同而导致了错误记忆现象。也就是说, 在 提取阶段向被试呈现背景词干扰了其对后来测验词的记忆, 而且这种影响是对背景词的无意识提取所导致的结果。对背 景词的这种激活是发生在对词表的提取阶段。 其次, 意识在两类范式中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同。对于联 想研究范式, 对关键词的激活是自动产生的, 也就是说在学习 过程中是无意识地进入头脑中的, 但被试有可能觉察到它的 910 周楚等: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 存在(意识到) ,也可能没有觉察到它的存在 (无意识)。而对 于无意识知觉范式,一个基本的前提是被试没有意识到背景 词的存在,也就是说背景词对测验词的影响应该是无意识加 工的结果。 2 � 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范式 � � 前面提到的联想研究范式和无意识知觉研究范式的一个 共同点是, 它们都集中于对单词的记忆上, 在这些研究范式 中,错误记忆可以被操作性地定义为, 被试对从未呈现过的单 词的记忆。同样, 这个定义也适用于对从未发生过的事件的 记忆。研究者们在对持续事件的记忆研究中同样发现了一种 重要的错误记忆现象,这种类型的记忆包括对生活中过去发 生过的事件的回忆。而在对事件的错误记忆进行研究时所采 用的方法与前面我们所提到的几种研究范式是截然不同的, 其中,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 KK范式是此类研究中的两种方 法。 2. 1�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Loftus 和 Palmer( 1974) [ 11]的研究中发现, 有诱导性的问题 可能改变一个人对事件的记忆。该研究的程序为先让所有被 试共同观看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简短录像, 然后要求被试回 答问题: � 当两辆汽车_____时, 汽车的时速大约为多少英里?� 对于一组被试,划线部分的动词为� 碰撞� ; 对于另一组被试, 划线部分的动词为� 撞毁�; 控制组被试则不提问关于汽车时 速的问题。结果当动词为碰撞时, 被试对汽车时速的估计为 34 英里;而当动词为撞毁时,对时速的估计提高到 40. 8 英里。 而一个星期以后,当向所有的三组被试询问同样的问题: � 在 上次的录像中,你是否在交通事故现场看到了撞碎的玻璃?� 时,发现在前次接受的问题中动词为� 碰撞�的那组被试中有 14%作了肯定回答;而接受的问题中带有动词� 撞毁�的那组 被试中有 32%作了肯定回答(事实上录像中并没有撞碎的玻 璃)。Loftus 认为动词� 撞毁�或� 碰撞�分别向被试暗示了不同 程度的损坏,进而使被试关于撞车事件的记忆根据其记得的 损坏程度发生了改变。由于动词�撞毁�意味着更深程度的损 坏,因而使他们在以后更可能� 记得�并不存在的碎玻璃。 在此研究中, Loftus向我们提供了在实验室中对另一种类 型的错误记忆(即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进行研究的新方 法,这种方法后来被称为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misinformation ef� fect paradigm)。该范式的一般程序为: 先让被试观看关于某事 件的录像或幻灯片,然后向其提供含有误导信息的关于该事 件的其他描述或问题,在一段时间间隔后, 要求被试根据记忆 回答一些问题,最后对被试回答的准确性和自信水平进行分 析。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在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研究中占有着十 分重要的地位。此后,研究者们使用该范式进行的大量研究, 揭示了伴随最初事件之后的一些误导信息对改变人们关于某 事件的记忆的作用 ( Loftus, 1989; Loftus, 1993; Loftus & Pick� erell, 1995; Mitchell & Zaragoza, 1996 等) ,这些研究的结果对包 括记忆研究和法律研究在内的很多领域均产生了重大的影 响。 2. 2� Kassin- Kiechel研究范式 继误导信息干扰范式揭示了误导信息可以改变人们对观 察到的事件的记忆之后, Kassin 和 Kiechel( 1996) [ 12]提出了另 一个问题:人们对自己的行为的记忆是否也会发生类似的改 变呢? 为此, 他们使用了一种新的实验室范式对这个问题进 行了研究。在研究中他们考察了社会依从在对特定事件错误 记忆产生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范式的具体程序为: 让被试将 他们听到的单词在计算机上打出来 ,但同时告诉他们不要按 键盘上的 ALT键, 因为这样做会导致发生错误。在被试进行 打字一段时间后, 计算机发出爆炸声(这是实验中的一部 分)。沮丧的实验者告诉被试是因为他们按了 ALT 键而导致 数据全部被破坏, 并且对于一半的被试,告诉他们在程序出问 题之前有人看到他们按了 ALT 键。研究结果发现, 当被试被 指责说看到他们按了 ALT键时,他们更可能承认自己的确做 了这件事, 而且感到很内疚,并能虚构出该事件的细节来。也 就是说导致了对刚发生事件的错误记忆。 在该实验中的两个重要变量为内疚的内在化和细节的虚 构, 这两个变量表明被试不仅仅顺从了实验者的指责而承认 自己按过 ALT键, 还能够形成关于此事件的错误记忆。该研 究中有三个重要的方面:社会依从对于人们是否承认其做过 某事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被试对细节的虚构表明他们的 记忆被改变了; 在错误记忆的形成中,社会压力具有一定作用 (这是在前几种范式中过没有考察过的机制)。该研究中所使 用的方法可以被称为 Kassin- Kiechel( KK)范式。 2. 3� 对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 KK 范式中错误记忆的可能解 释 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KK范式均通过向被试提供误导信 息而使其对特定事件的记忆发生了改变, KK范式中的被试甚 至改变了其对自身行为的记忆。大量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 误导信息确实导致了人们对过去经历过事件的错误记忆, 那 么, 该如何对这种错误记忆进行解释呢? 一些可能的解释围 绕着误导信息效应展开。其中, 一种观点认为, 误导信息似乎 可以损坏最初的记忆, 这种记忆损坏( memory impairment)既可 能是记忆痕迹的衰退, 也可能是记忆的内在匮乏, 这些都会使 人们将误导信息接受为过去经历中的一部分。另一种观点则 认为干扰来自于对来源的错误归因( source misattribution) , 由 于人们无法将后来的事件与最初事件区分开来, 而将后来的 事件认定为是信息的真实来源。这两种观点存在的一个共同 之处是均认为误导信息妨碍了对最初事件的记忆能力, 于是 有研究者在整合上述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误导信息干扰 假设( misinformation interference hypothesis) , 认为关键在于发生 了一些误导信息的干扰, 而并非由于单纯的记忆损坏、来源错 误归因或二者共同所致。此外, 还有研究者从来源监测的角 度来对误导信息效应进行解释( Frost, 2002) [13] , 但至今研究者 们对此问题的看法尚未达成共识。 而对于 KK 范式, 尽管它与误导信息干扰范式一样都是 考察了人们对事件的错误记忆现象, 但研究者们对于该范式 所创设情境下产生的错误记忆背后的认知机制给出了另外一 些解释。Kassin和 Kiechel( 1996)认为是社会依从使被试承认 自己按过 ALT键并最终变成了错误的记忆, 社会依从在该范 式中可以被操作性地定义为表现出对实验者的依从行为。而 使依从转变成为错误记忆的机制可能为认知不协调或自我知 觉, 这些机制促使被试相信自己做过某事。除此以外, 还可以 用来源监测来解释 KK范式中的错误记忆, 一旦被试承认自 己按过 ALT键, 他们后来就会相信他们真的按过, 因为他们 不能记得这个信息的来源究竟是依从地说他们按过 ALT 键 还是自己确实按过。而究竟是何种认知机制使被试相信自己 真的按过 ALT 键, 可能 Kassin 和 Kiechel( 1996)最初给出的社 会依从的解释就是其背后的机制。此外, KK范式还向研究者 提出一个问题: 何种人格特质的人容易发生这类记忆的错误? 一些研究表明, 在 KK范式中被试所作出的行为与被试的易 受暗示性有关, 易受暗示性是指人们对误导信息的感受性, 其 中还可能包含了分离、默许和依从三种重要成分。换句话说, 易受暗示性是除了社会依从和来源监测以外另一种可能的对 KK范式中错误记忆的解释( Rinaud Beidas, 2002) [ 14]。当然, 来 911 心 � 理 � 科 � 学 源监测和易受暗示性也同样适用于解释误导信息干扰范式中 的错误记忆现象。 3 � 两类研究范式的比较 � � 在联想研究范式(如 DRM范式)和无意识知觉范式中引 发的是对单词的错误记忆 ;而误导信息干扰范式和 KK 范式 中所引发的是对持续事件的错误记忆。单词通常不具有情感 和社会背景,而事件却包含了社会依从等因素在内, 这使许多 研究者认为两类范式中错误记忆的机制是不同的。Ghetti ( 2002) [15]指出在 KK范式中, 存在社会依从和一些紧张性刺 激,因而与其他错误记忆范式是不同的。Loftus( 1997) [ 16]则认 为诸如社会依从和需要等外部因素对这类真实世界中记忆的 形成具有影响作用。很明显, 这些因素对误导信息干扰范式 和KK范式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 DRM 等范式的影响, 尤其是 对于易受暗示性而言, 它与 KK范式或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的 联系比其与 DRM 等范式的联系要紧密得多。这就意味着在 易受暗示性上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因素,它们影响着与 KK 范 式或误导信息干扰范式的关系, 同时也反过来表明似乎在这 两类范式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认知机制。 对于以考察对单词的错误记忆为目的的那些研究范式而 言,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重要争论是, 此类错误记忆与心理 � 法律之间是否存在关系。尽管 Roediger 和McDermott( 1995) [ 1] 曾指出既然回忆单词是一个记忆事件, 那么也许在回忆真实 事件时也会发生相同的机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相 信传统的实验研究范式将人们对单词和事件的错误记忆真正 联系在了一起。许多研究者认为人们对单词和事件的错误记 忆是不同的,只是现有的研究还没有发现究竟是何种机制可 能导致这种不同。 也许有些研究者更愿意将后一类范式, 尤其是 KK 范式 归入社会心理学研究, 而非错误记忆研究中。但在这类范式 中所产生的错误记忆现象的确引来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 并 且对于实际生活(如心理 � 法律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不管怎样,这些不同的实验技术使我们可以认定确实存在着 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 而且它们背后的加工机制可能不同。 当然,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去验证。 4 � 小结 � � 错误记忆是一种有趣的人类记忆的扭曲现象, 对它的研 究一直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当前错 误记忆研究的几种主要研究程序及其背后可能的机制。联想 研究范式、无意识知觉范式、误导信息干扰范式以及 KK 研究 范式分别描述了人们对单词和事件的错误记忆现象, 证实了 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错误记忆,而且可能具有不同的认知加 工机制。它们都从一定层面上揭示了错误记忆现象的本质和 特征。 5 � 参考文献 1 Roediger, H. L. � & McDermott , K. B. Creat ing false memories: Re� membering words not presented in lis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 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5, 21( 4) : 803- 814 2 Hintzman, D. L. Judgments of frequency and recognit ion memory in a mult iple- trace memory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8, 95: 528- 551 3 Seamon, J. G. , Luo, C. R. , Schlegel, S. E. , Greene, S. E. , Gold� enberg, A. B. False memory for categorized pictures andwords: The cate� gory associates procedure for studying memory error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2000, 42: 120- 146 4 Underwood , B. J. False recognit ion produced by implicit verbal respons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5, 70: 122- 129 5 Seamon, J. G. , Luo, C. R.& Gallo, D. A. Creating false memories of wordsw ith or without recognit ion of l ist it ems: Evidence for nonconscious processe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8, 9: 20- 26 6 Reyna, V. F.& Brainerd C. J. Fuzzy t race theory: An interim synthesis. 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1995, 7: 1- 75 7 Koutstaal, W.& Schacter D. L. Gist- based false recognit ion of pictures in older and younger adults. Journal of Memory andLanguage, 1997, 37: 555- 583 8 Johnson, M. K. , Hashtroudi , S . ,& Lindsay D. S. Source monitor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93, 114: 3- 28 9 Whittlesea, B. W. A. False memory and the discrepancy- att ribut ion hy� pothesis: The prototype- familiarity illu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 chology: General, 2002, 131( 1) : 96- 115 10 Jacoby, L. L.& Whitehouse, K. An illusion of memory: False recognit ion inf luenced by unconscious percept 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 1989, 118( 2) : 126- 135 11 Loftus, E. , & Palmer, J. Reconstruct ion of automobile dest ruction: An example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language andmemory. 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1974, 13: 585- 589 12 Kassin, S. M . ,& Kiechel K. L.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false confes� sions: Compliance, internalizat ion, and confabulation. Psychological Sci� ence, 1996, 7( 3) : 125- 128 13 Frost , P. , Ingraham, M .& Wilson B. Why misinform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recognized over t ime: A source monitoring account. Memory, 2002, 10( 3) : 179- 185 14 Rinaud Beida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format ion of false memories: Is suggestibility a predict ive factor? Colgate University Journal of the Sci� ences, 2002, 77- 92 15 Ghet , ti S. , Qin, J. & Goodman, G. False memories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ge, dist inctiveness, and subjective experienc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2, 38: 705- 718 16 Loftus, E. Creating false memories. Scientific American, 1997, 277: 1- 7 A Comment on False Memory Paradigms Zhou Chu, Yang Zhiliang (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 Four different false memory paradigms were introduced in the article, namely, associate paradigm, unconscious perception paradigm, misinformation effect paradigm and KK paradigm. The first two paradigms produced false memory for words, and the other two pro� duced false memory for enduring events. These four false memory paradigms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t types of false memories that might have different underlying cognitive mechanisms. Undoubtedly, They are all useful methods for the researchers to access the intrinsicmech� anism of false memories. Key words: converging associate, category associate, unconscious perception, misleading information 912
/
本文档为【错误记忆研究范式评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