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自觉手册

自觉手册

2012-01-17 50页 doc 256KB 2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69041

暂无简介

举报
自觉手册 自觉手册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念头如溪水般恒常的流动,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 隆波田 禅师 目录 0     前言(946)  0-1   隆波田禅师简传(1314)  0-2   隆波通禅师简传(1117)  0-3   目录(1035)  1   导论(1182)  2   第一篇 培养自觉(1448)  3   第二篇 走在正道上(1101)  4   第三篇 障...
自觉手册
自觉手册        活在当下的实修法门念头如溪水般恒常的流动,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我可以向你保证。                                      --- 隆波田 禅师 目录 0     前言(946)  0-1   隆波田禅师简传(1314)  0-2   隆波通禅师简传(1117)  0-3   目录(1035)  1   导论(1182)  2   第一篇 培养自觉(1448)  3   第二篇 走在正道上(1101)  4   第三篇 障碍及解决之道(1057)  5   后言(847)  6   附录一(902)  7   附录二(831)  8   附录三(806)  9   附录四(930)  10   版权宣告(1353) 前 言 潘 .印塔佩悟,后称隆波田禅师,在他弘法的三十年中,在他弘法的三十年中,指导大众,让大众能了解体会佛教的核心,并指出了那不论国籍、宗教、性别、年龄毫无例外地潜藏于每个人的真理。如果修持正确,便能像佛陀一样的看见、认识、明了这个真理。 这方法是用来培养自觉,也就是清楚的觉知身体的动作、觉知心念的起灭。假使能正确而有恒地练习,将生起「内观智慧」,一直到痛苦的息灭。 我们议决将隆波田在不同场合的教导编辑成册,以便提供有兴趣的人参考。 本的内容包含了隆波田教法精要、实修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障碍。修行层次也附录于篇后以为导引。 谨向所有对本书问世有功的人士致谢。 隆波田基金会 隆波田禅师传           隆波田禅师或称潘.印特佩悟,1911年9月5日生于泰国东北边境洛伊省的布宏小镇。他是清与姗的儿子,他的父亲早逝。由于小镇上没有学校,隆波田在童年时并没有接受正式教育。就像其它小孩一样,他必须帮着母亲照顾耕田。   11岁时,他在当地的寺里成为沙弥,他的叔叔是该寺的常住。在寺里18个月中,隆波田学习经典与不同的禅修方法,例如吸气时默念「佛」,吐气时默念「陀」以及数息法。在脱下僧袍后,他回到家里。   根据习俗,隆波田在20岁时回去受戒成为比丘,再次向叔叔学习并禅修6个月。回复在家生活之后,他22岁那年结婚,并育有3个小孩。在村里,隆波田经常是举办佛教活动的负责人,受到当地人民深深景仰,并在三次不同场合被推选为村子的领导者。尽管身负重任,他还是继续不断地禅修。   后来他移居到同省较大的江翰镇,以便孩子们上学。做为一个贸易商,他驾着自己的船沿着湄公河往来于泰国与寮国间做买卖。这段时间内,他有机会接触到一些禅修大师,也增强了他对正法(真理)探究的决心。   此外,他发觉到多年努力的行善、做功德、练习不同的禅修方法,并没有消除他的瞋心。最后,他决定开始寻求解决的方法。   1957年,隆波田年近46,离开了家并下定决心若不找到真理,就不回家。他来到了农开省的摩尼光寺练习一种简单的肢体动作,但是他不像别人在心中默念「动、停」,只是觉知身心的动作。几天里,也就是1957年泰国旧历8月11日的早晨,他的心已完全到达了苦灭,不需要任何传统的仪式或老师。   后来隆波田回到家,以在家老师的身份,用2年又8个月的时间将所找到的法教给他的妻子和亲戚。而后,他决定再出家使正法更弘开。剃度典礼于1960年2月3日举行。   隆波田的教法流传国内外。尽管身体状况不佳,他还是献身于传法。1982年诊断出他有胃癌,他不顾病情,仍然继续积极地工作6年直至生命终止。   1988年9月13日下午6点15分于泰国东北的洛依省,隆波田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77岁。 导 论 一、 我所说的法(真理),人人有份。它并不特别属于某一宗教,不论佛教、婆罗门教或基督教;也不专属任何国籍,不管是泰、中、法、英、美、日或台湾,任何人证悟了它,就拥有它。 悟者得之;迷者不察。人人本具,不论教派。 悟了,你无法阻止他人修习它。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不可摧。 你无法阻止他人证悟它,因为行者自修自悟。 悟了,你无法摧毁它,因为它一直如此。   二、 人本身即是宗教。 法在人中,人即是法。 古人说:「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盘(一切烦恼与痛苦的止息)也是如此。」 心在那儿? 你可曾见过心? 若不曾见过它,你应该修行直到了解心是什么为止。 地狱是指心理上的痛苦或不快乐。当它消失时,我们便在天堂里。每当瞋心起时,我们又回到地狱。就算现在我们在天堂,没掉进地狱,但不知道出路,等于在世间法(世俗谛)里,当我们无法从世间法找到出世间法的路,我们就会在世间法的漩涡中走不出来。希望大家有这样的了解。当我们已解脱苦恼,那就是出世间的行为。   三、 佛陀的心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这心人人都有,毫无例外。 水和泥不是同样的东西。泥使水看来混浊,但水本自明净。我们的心也是如此。如果能领会这点,便能逐步走上正道。佛陀说清、明、静、净的心,心净则泥无法再使水染..心净则泥无法再使水染;心亮则泥沉,脱底而落;心灵敏则轻,能看清万物。 世间法(世俗谛)与出世间法(胜义谛)同时存在。如果我们真正体悟后者,便能辨别两者,否则便无法区分。  四、 使悉达多太子成为佛陀的法,在他之前就已存在。它就是当下这平常的心。 你现在听我说法的心如何? 它是中性的,带着觉性的。 你觉知这心吗? 假使你觉知这中性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宁静。你可以工作、谈论或思考任何事情。这种心毫不费力。 它很容易调教,但是,不了解它的人却常把容易的变成困难的,或是简单的复杂化。 这中性的心自然而毫不费劲。 人人有这种心,但我们不曾注意。它就是所谓的平等心。  五、 人,生而思考,思此想彼,永无终止。 念头像溪水般的流动。 念头是最快的,快过闪电或其它。 由于我们看不清念头,所以有痛苦。念头本身并不痛苦。当念头生起时,我们不能同时看见、知道和了解它,因而生起贪、瞋、痴而带来痛苦。 贪、瞋、痴事实上不存在,只因为我们看不见「心的源头」,所以它们才生起。   六、 因此,让我们来培养自觉。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了解它。这就是觉-定-慧。我们称之为「自觉」。只要我们觉知,就不会被念头拖走;若不留神,它便导演不停。 这方法可以说是顿悟的快捷方式。 第一篇 培养觉性 觉知   让我们清楚地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例如,在眨眼时要觉知,在呼吸时要觉知,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觉知。 觉知无价。我们买不到,也没有人能代替他人觉知。例如,当我握紧拳头时,有谁知道我的感觉吗?没有别人。外表上,你可以看到我握紧拳头,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感觉。同样地,当别人握紧拳头时,我可以看见,却无法知道他的感觉。   规律的动作   做事情都要有方法以达成目的。同样地,培养觉性以达成“觉(性)-定-慧”也需要方法。   不要静坐不动;要一直规律地动作。   不要闭上眼睛。   你可以用任何坐姿或坐在椅子上、站立或躺下。   现在,我将建议你一个方法(见图文解说):   1. 双手掌心向下,平放于大腿上。   2. 翻右掌,停。(掌心朝左,垂直置于大腿上。)要觉知,不可自语“翻右掌”,只要觉知就够了。   3. 举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4. 贴右掌于小腹,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5.翻左掌,停。(掌心朝右,垂直置于大腿上,动和停均需觉知。)   6.举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7.贴左掌于右掌背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8. 贴胸提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9.外移右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0.下移右掌垂直置于右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1.将右掌平放右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2. 贴胸提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3.外移左掌,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4.下移左掌垂直置于左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15.将左掌平放左大腿上,停。(动和停均需觉知。)     这是培养觉性的实际方法。我们不一定要熟读经典,因为那只是语言文字。熟读经典并不能让我们觉悟。这个练习才是觉悟之道。 我们也应清楚地觉知其它的姿势,例如左侧卧、右侧卧、仰卧、从左侧卧起身、从右侧卧起身以及仰卧起身。 你应该常常训练觉知。   往返经行   久坐以后,可能会引起酸痛。此时我们可以改变姿势,往返地走。   走久了,可以换成坐姿。这就叫做“更换姿势”。行、住、坐、卧应该适当地搭配。   走时,不要摆动双手。应将两臂揽抱于胸前或将两手交叉于背后。 当往返经行时,你应觉知脚的动作。   不要默念“右脚动”、“左脚动”。 也不要走太快或太慢,要自然地走。 当你经行时要觉知自己在行走。如果你没有带着觉性来行走,就没有效果。   日常生活中培养觉性   我们必须尽己所能来培养觉性,甚至可以在轿车里或公交车上练习。   当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或轿车上时,可以把手放腿上而上下翻掌,或以拇指摩擦食指指尖,或是重复地握拳放拳。慢慢地做,要觉知。   不论何时何地,练习必须像游戏般的轻松。每次只动一只手,而非双手一起动。动右手就别动左手,动左手就别动右手。   有人可能会说:“我很忙,没有时间练习。”或“我不能练习,我不够清净。”这些都是借口。   如果我们想要做某件事情,便能找到时间做。不论做什么都要觉知。假如你是一位老师,当你拿笔时,带着觉知拿笔。写字时也要带着觉知。 这就是培养觉性的自然方式,自然地来修习佛法。 吃饭时,要觉知地拿汤匙,要觉知地将食物放入口中。咀嚼时,要觉知。吞咽时,也要觉知。   持续练习如环链   我保证佛陀所说的法以及我所教的方法。如果你认真并持续不断像环链或时针绕行般地练习,我向你保证我当下所说。   “持续地练习如环链或时针绕行”,并不表示必须时时刻刻地做规律的手部动作或往返经行。   所谓“时时刻刻练习”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做任何事情,要觉知每一个动作。例如洗衣、扫地、清理房舍、洗碗、写字或做生意。觉性将点点滴滴地累积,就像雨水落在完好的容器里而装满它。 当我们来回走动时,脚的进出动作都要觉知。上床时我们可以反复地握拳、放拳直到入睡为止。醒来时,应继续练习。这就叫做“培养觉性”。   重点   如同佛陀所教导的,练习规律的动作,要持续如环链。行、住、坐、卧,或曲或伸,时时刻刻要觉知身体的每一个动作。   练习规律的动作,翻覆手掌、提放手臂,要觉知;低头、抬头要觉知;左倾、右倾、眨眼、张口、气息入出,都要觉知。当念头升起时,要觉知。要时时刻刻觉知身体的动和停。不要静坐不动。   这就是培养觉性的方法。   这个方法练习的精要,如同“掌中叶”之法,只是觉知外在的身体的动作,以及内心念头的起伏。如果你能按照我所说的持续认真地练习,我担保不出三年烦恼将断,痛苦止息。也许只需一年。对某些人而言,也许只要一至九十天。练习的结果是,烦恼将会减少或不再对你产生干扰。 (“掌中叶”:佛陀和一群比丘走进树林。他取了几片叶子放在手里,问他的弟子们:“这林间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哪个较多?”弟子们回答:“世尊!林中的叶子较多。”佛陀接着说:“我所知道的就如同这树林中的叶子一样多,但我教导你们的则如我掌中的叶子一样少。虽然少,却是可以导向灭苦之法。”) 第二章 走在正道上     要确定我们修习佛法的目标是培养自己的觉性。     我们应该遵循佛陀所教导的,由基本做起,逐步前进。如果不如此,练习将毫无进展。 基础练习   对初学者而言,练习规律的手部动作要比往返经行好。初学者做手部动作时,手臂移动的速度要慢一点,练习的时间要久一些,要缓慢地、柔和地、轻轻地移动手臂。当它动时,要觉知它;当它停时,也要觉知它。无论是动还是停都要觉知。如果手臂动得太快,由于我们的觉性还不够强,便无法跟上身体的动作。 应该持续地练习,别怕累。如果认为累了就应该稍作休息,那么持续的环链就中断了。 初学时要知道什么是“身心”,要真正地知道。当我们有所领悟时,那是或多或少地知道了什么是身,什么是心。此时要多经行。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阻止它,让它自然地生起,自然地灭去。 有时,喜悦会生起,使我们失去对“身心”的觉知,陷入到法喜中。如若长时间没有觉知“身心”,心便渐渐地变得黯然混浊。     念头生起时,让它自然地生起灭去。要继续不断地觉知身、觉知心。按此方法来练习,任由念头生起灭去,不要阻止它们,也不要压抑它们。若念头不能自由地生起灭去,是极其危险的,会导致眩晕、胸闷。让念头自然地生起灭去。我们要尽量使自己放轻松,别担心你是否觉知。 这时,我们要知道什么是身、什么是心;这是身、这是心;这是身动、这是心动。心要安住在这些所缘上,不断地反复地觉知、知道。不要迷,不要忘,直到将它深植于心。     当念头生起时,有时我们会受其牵引,导致经行或手部规律动作的速度加快。此时应该努力地去觉知,速度就会慢下来。然后有时又会迷失到念头里,速度再次加快,我们应再次放慢速度去觉知。不管花多长时间都要这样做。 看见念头,看见心 在知道了“身心”(即名色)之后,应该用觉性去看念头而不是去看“身心”。当我们知道了“身心”以后,将规律的手部动作加快,将经行的速度加快。(但不要加快得像跑一样) 念头生起要马上知道,知道了就扔掉,不要跟着念头跑。 念头生起时,不管是快乐,还是悲伤,只要马上觉知肢体的动作,念头便会立即停止。 就在此处看,不要打压念头,轻松地练习,轻松地看念头。 开始我们不熟练,没有经验,会先跟着(念头)跑,就像猫捉老鼠一样。此时老鼠(念头)很大,猫(觉性)很小,叫做我们的觉知力太小。觉知力太小就是那样的。当老鼠出来的时候,小猫从没有怕过,便本能地会去捉它。老鼠因为害怕就跑来跑去,小猫就紧追其后,就是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当小猫累了,它自己就把老鼠放下了。念头会成千上万地生起,也将渐渐地自动停止。这时我们给猫喂食,叫做养猫。对于实际的修行来讲,这叫做培养觉性。让我们勤奋地来培养觉性,念头一起,有觉性的心就不会跟随,念头就立刻停止了。 如果念头来得凶猛,我们必须用力握拳、用力握拳、用力握拳。或者用其他的方法,一定要用力。如果动作够强够重,念头便自动停止。 要多多练习,常常练习。当念头一起,就能马上知道。正如我常告诉你们的那样,有一把椅子和两个人,其中的一个人坐到了椅子上,另一个人就坐不上去了。就是这样,当觉性快过念头时,念头就“坐”不上去了。现在我们努力地坚持不懈地训练、培养“觉性”,“不知道”就会逐渐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念头越多,我们知道的也就越多。念头生起得越多,我们就越要觉知,逐渐便能赶上念头。 假定有一百个念头生起,最开始我们只能觉知到一个;接下来有一百个念头,我们能觉知到十个;再接下来有一百个念头,我们能觉知二十个,剩下八十个。我们继续练习,当我们能觉知到八十个时候,就剩下二十个了。此时我们要精进用功,能觉知到九十个的时候,就剩下十个了;能觉知到九十五个的时候,念头一起就能及时知道;九十五个就剩下五个了。此时我们真的要竭尽全力地用功,不要灰心,不要懈怠。白天不要睡觉,要努力做到这一点。晚上一定要睡觉。     当念头一生起,我们要立刻觉知。念头一生起就及时知道,一生起就知道。如此一来,念头便无法继续繁衍下去了,我们的心在此开始变化。“圣者”之质在此产生,这里就是涅槃的起点。   从前,心在黑暗中,不认识“正道”。当我们能及时知道念头时,心将会变得光明。这光并不是肉眼可见的外界之光。心将变得越来越光明,越来越轻松自在。它称之为“慧眼”,也就是“毗婆舍那”智慧的生起。   我们应继续练习手部动作或者经行,可以速度快一些,也可以慢一些,以任何与我们相应的速度来练习。   继续勤奋的用功,让智慧进入并知道“所缘(念头)”。不再需要求教于老师或经典。 当智慧进入并知道“所缘(念头)”时,心将知道第一禅那,那是用智慧知道的。接着就会次第地知道第二禅那、第三禅那、第四禅那及第五禅那(见附录四最后)。 用“毗婆舍那智慧”去知道、去看见,叫做“真正的智慧”。这种智慧就像车、船等交通工具一样,运载着我们轻松地有次第地抵达这些层次。 一旦抵达最后层次时,智慧自然会生起。当我到达这境界时,领悟了“世尊只剃一次发”的真正含义。我“看见”了,“知道”了,“证悟”了,“拥有”了。(注:当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时,他离开了王宫,在河边换衣服并剃发。据说他那时的头发大约两吋,剃发后就未再长。) 只有在“证悟”了以后,才能知道。不要在事前知道。如果你能事前知道,那只是知识、思维,那是自己想出来的,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和知道。 当我看见、知道、明白“此”时,领会到“哦!世尊只剃一次发。”并非指真正的剃头发,而是指“此”,是指“此”已经被割断而分离了。就如同我们身体内的每一滴血会全部回流;就像(在两柱间)紧绷的一根绳子,如果在中间截断它,它将完全弹回两边的柱子上,回归到本来。就是如此。 当我们领悟、见证到这种状态的“改变”时,身心会变得轻安、柔软,就像是毫无重量一样。这就是终点。当它结束时,智慧会现前,而你将体证“苦灭”。 荐言   有两种念头。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它带来的是贪、瞋、痴。第二种是我们做主的念头,它不会引生贪、瞋、痴,因为是带着觉性和智慧去想的。     练习这种方法,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出现,念头越多,觉性会愈强。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无法平静。那是种误解。妄念来了是好事,因为念头出现的越多,就越能觉知。继续用功觉知,但不要专注。 当念头生起时,不要压抑它们,而要以觉知身体的动作来离开念头。“觉知”将取代“不觉”。 看念头是很重要的,是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事情。念头一起,我们便开始批判或评论它。这表示我们“陷入”妄念里而非“断”妄念。虽然我们知道,但还是“陷入”了妄念,而不知道要“观照”妄念。当我们陷入妄念,就造作出有模有样的事物,这造作就叫作有为法。 如果我们静坐而没有任何身体的动作,妄念一起就很容易陷进去。虽然知道它是妄念,但还是无法从妄念中出离。我们可以借助觉知身体的动作来从妄念中出离。因此,身体要一直动,并且要以觉性来觉知身体的动作。这样一旦念头生起,我们就能看见、知道。   这方法不会看见什么,见鬼、见神、见佛像、见到水晶球,乃至见到佛陀都是不正确的。那是因为我们的心游离出去的结果。因为我们看不清念头,因此心在造作,念头一直在繁衍。之所以心一直在造作,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见“念头的源头”。   我们这颗心极快,看不见念头的生起。念头一起,心就出去了,它会显现出鬼、颜色、光亮、天神、地狱、天堂。无论出现什么东西,我们都要如实地看见和知道它们。这些都是心的幻象,我们称之为心的把戏。   有觉性地如实知道才是真实的。没有觉性时,所见到的一切都是虚妄的。如果见到的是真理,那一定是可以帮我们离苦的。   这是捷径:当念头生起时,立即觉知。规律地动作只是一种方便法(藉以帮助我们看见念头),因为每个人的根器不同。根器好的人,念头一起,马上就能看见。这才是真正地修习佛法。 第三篇 障碍及其解决之道     在这个毗婆舍那实修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障碍。我将推荐你们一些方法来解决可能面对的障碍。 紧张、晕眩、胸闷   刚开始练习时,会有专注的倾向。我们想知道、想看、想成为、想得到。这不是正确的态度。如果你追求这些,就会变得紧张、晕眩或胸闷。这不是正确的练习。 当妄念太多时,我们不喜欢,便想阻止它,这反而会带来麻烦。正确的方法是轻松地练习。目光看远方,轻松地培养觉性。不要太专注。带着觉知轻松地、规律地做手部动作或经行。 昏沉 如果练习时觉得疲困,应该转换另一种动作。例如,除草、洗脸、洗澡、或洗衣。我们应找个方法来避免昏沉成为障碍。 奢摩它的宁静 没有觉知的宁静称为止(Piti)。喜欢宁静是修行的障碍。修习这个方法不是想要得到宁静,而是要持之以恒地觉知动作。 观障(Vipassanu)   当知道“身心所缘”(见附录一)后,可以说是完成了基础部分的修习。有人就会很执着这些,以为他已得最高的佛法等等。在此阶段,知识将会涌现不已,知道这个,知道那个,使我们因此而骄傲,以至于念头生起时没有看到它们而卷入念头中。 执着于“观障”的人多话而且傲慢,心不柔软。 “观障”的知识不久就忘记,并且使人太自傲,目中无人,觉得自己最棒。这就是所谓的“观障”。 解决的方法是轻松地做规律动作。不要专注或期待成果,就只是轻松地做动作。当念头生起时,要觉知肢体的动作。 喜障(Jintanana)   当你知道“胜义谛所缘”(见附录一)时,喜悦会现前,而且对所领悟到的知识感到欣喜。   一般经典认为,喜悦是好的。但是,根据这方法,喜悦变成了修行路上的障碍,障碍我们直达灭苦。   喜悦生起时,练习者会执着它。我们应该要精进并尽己所能地用力地移动肢体,使心由喜悦回到动作上来。而后慢慢地、规律地觉知。当觉性变强时,喜悦便渐渐消失,心将回到平常的状态。 胸闷、昏沉或紧张可能发生。我们应轻松地去练习,目光要远看,动作要轻柔。不应该因这些障碍而中断,而是继续用功地练习。白天不睡觉,晚上要休息。 颠倒障(Vipallasa)   根据经文,“颠倒障”是把错误的当作正确的,把地狱当作天堂,把轮回当成莲花。     那是文字。真正的“颠倒障”是当我们发现一个好东西时,我们以为是自己的了,便抛下觉性而执取它。就好像被小偷偷走了,我们就到处找,找不到,看不见。其实是被掩盖起来了,让我们找不着。     人不应离开觉性,不管有多苦。     当我在颠倒障时,我沉浸在喜悦中,因为我从不曾这样。我正来回地经行,感觉像在离地一、二公尺的空中漂浮。事实上,我正走在地上。我抓住这喜悦不放。可是,它没有维持多久,我感到奇怪:“咦!为什么如此?”   我重复去观照所缘(念头)。在这阶段,你应重复去观所缘。但不必去观“身心”。 当反复观所缘,就会见到所缘。明了所缘,喜悦会渐渐减少变淡,心就自然回到平常的状态。 总结重点   如果紧张、晕眩或窒闷,应该使动作轻柔,不要专注,要轻松地练习,目视前方。不适的感觉将自行消失。喜障的解决方法也是如此。   观障和喜障要以纠正修行方法来解决,不要反复观照“毗婆舍那所缘”。   至于颠倒障,我们一定要反复观照“毗婆舍那所缘”。轻松地练习,所缘明显时,压力便会减少。   任由念头生起,不要压抑它们。要觉知它们,看到它们,明了它们。   当你练习时,必须要小心照顾好自己,不要期待老师来关照你。当有任何不正常的情形发生时,你一定要立刻停止练习。只要我们停了,那么从内心生起的反常的境界就会自行渐渐消失。 后  言 一、 如果我们有了正确的知见,修习佛法并不困难。 佛陀所教导的真理现存于人。他所教的,人人都能做。 二、   这个方法简单,不需研究经藏,因为真理现存于人。每个人都可以觉知自己的身心动作。   即使我们没有觉知自己,身体还是动,念头还是会生起,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己。当我们不知道时,心便会出现幻象。   这个方法除了觉知身心之外并无其他。其它方法则有许多活动,例如持戒或修习奢摩它等。   这方法与其它没有任何关系,因为真理存在于我们的身心之内。 三、   培养觉性时,应让身心的每一部分都自然地运作,不要勉强它们违背其本能。   这方法要自然地运用,不要违背自然。眼睛要自然地看,耳朵要自然地听,鼻子要自然地闻,身体要自然地动。一定得依照它们的本能自然地运作。念头生起,也由它自由地运作。 别做任何违反身心自然本能的事,只要觉知能迅速地跟上身心的运作即可。 四、   有两种定:   第一种是没有觉知的定,好像是砖石一样,叫做“无慧的定”或“无明的定”。   第二种是带着觉知,它也许不该叫定而应称为“觉”。这种定是一种没有贪、嗔、痴的定,没有无明的定,没有不觉的定。不管你叫它甚么,都只是文字。   带着觉知的定,意味着我们不需其它的东西。我们不再寻师、求法或找道场。这种带着觉知的定意味着寂灭。 五、   规律的身体动作以及觉性的培养能产生智慧。这种智慧不是由知识产生的,而是来自自然的法则,我们称之为“毗婆舍那”智慧。     智慧是怎样产生的呢?     智慧的产生来自对一个圆满的内观法则的证悟,而不是从研读经藏中得到的。所谓圆满的内观法则,意指这套法则来自自身,且本自具足。就像钻石藏于泥中,我们将泥沙筛漏后,留下的就是钻石。我们必须不断地练习直到智慧自然现前且坚固永存。     人人皆有这套圆满的内观法则。圆满后,真正的智慧会显现。“此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此时,像完成了一项工作一样,对佛法的修习就到此毕业了。 六、   “只剃一次发”是指依照自然法则,将身回归本来,心亦回归本来。“此”既不长也不短。它是平淡的、不可思议的、可尊敬的。你以往从不曾证得它。   “法”并不是你可以想象的,你必须修行直到证得这“究竟”的境界。涅槃是回归自然寂灭的本来。它就是如此,没有别的了。涅盘是非常轻的,身轻,心也轻。没有任何压力、忧虑、攀缘和粘着,是非常平淡的。这才是我们真正的生命,真正的心。它就是如此。 每个人都应记得,如果我们不能证得这境界,在临死时,大约最后一口气前一到五秒钟间,我们会经验到“此”,然后呼吸停止。“此”即是真理,终极的真理。 当我们经历到“此”(生—灭)时,才会了解死时的状态,才知道如何死。它必定如此。每个人都逃脱不了死,因为每个人生下来必然会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不死的人,这是不变的真理。不管你悟还是不悟,它就是如此。但是,佛陀的弟子都应该知道如何死。   每个人都必定要死,必定要经历“此”。如果没有悟到“此”,我们将活在世俗间;如果悟到了“此”,便是在出世间。   之所以要教大家,告诉给大家,是为了让人们知道、看见、明白。我本身有信心把此事讲给有智慧的人听。慧根强的人听后一定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慧根弱的人听后会觉得一般般。假若此时你无法完全搞懂,那么在你临死前一定会经“此”。但是,如果我们能在今天就知道、明了,是不是更好呢? 七、   觉知身心能带领我们到达这一点(痛苦的息灭)。这就是自己要走的正道,唯一的道。这条道与其它不同。   如果你用功的话,在五到十天之内你将领悟“身心”。   精进的人在一到三个月内,心会转变。这就是正道的起点。   假如你是一位实实在在用功的人,不出三年将证苦灭。至于不用功的人,就是十年也没用。   我向很多人保证并邀请他们来练习。他们或多或少都有所领悟。 注意事项   你不应该根据自己的意向、见解或思想来练习。为了使练习有所进展,你应该遵循师父的指导。   禅修中应避免交谈,禁止各种上瘾物如香烟、茶、咖啡等,否则你的心便会执着它们。(注:以茶、咖啡等上瘾物来赶走昏沉,反而会障碍对动作的觉知。)   应下定决心来认真练习,不要欺骗自己。   不要静坐不动,应持续不断地做规律的动作。   不要专注。轻松地练习。张开眼睛。让念头自然现前,不要压抑它们。   用这个方法修习,你将会看见、知道、明了这条道路(见附录一)。如果你看到其它的,那是不对的。  附录一 内观所缘   观「名色所缘」   ◆ 身、心、身动、心动、身病、心病   ◆ 苦-无常-无我   ◆ 名相   ◆ 宗教、佛教   ◆ 过失、功德   观「胜义谛所缘」   ◆事物—胜义—状态   ◆ 贪-嗔-痴   ◆ 受-想-行-识   ◆ 烦恼-渴爱-执取-业   ◆ 戒蕴-定蕴-慧蕴   ◆ 欲漏-有漏-无明漏   ◆ 身恶业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语恶业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意恶业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综合身、语、意恶业 (它如何受恶报?若真有地狱将往何地狱?将在那里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身善业 (它如何是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语善业 (它如何是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意善业 (它如何是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 综合身、语、意善业 (它如何是受善报?若真有天堂或涅盘,将在那个层次?在那儿多少年?多少月?多少天?)   “生—灭”状态(苦尽) 附录二 佛在《葛拉玛经》中的开示 不可只因它是口传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奉行已久,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道听涂说,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载诸典籍,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我见,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符合哲理,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顺乎我思,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合我理论,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说者看来可信,就信以为真。 不可只因它是导师所说,就信以为真。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不善、有害的、为智者所斥、遵行后得到无益或痛苦的,就要弃舍这些。 葛拉玛人! 每当你亲身体验到: 这些是善的、无害的、为智者所赞、遵行后得到有益或快乐的,就要实行这些。 附录三 曼谷邮报之节录(1993年1月4日)   当你开始研究自己时,你已在研究法;   而后每个人皆能熄灭自己的痛苦。       那个时候,我还是在家居士。   有一天晚上,当我练习行禅和观照念头时,   突然感到身体毫无重量而且开始漂浮…   我已经完全死去…   这样鲜明地重生…   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当晚,一位不识字的农夫成为泰国非常重要的禅师之一。   隆波田禅师后来将他的经验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教导大众,传达这共通的讯息。   研究法,基本上就是研究自己,   也就是观察自己的感受和念头。      这跟信仰、仪式没有关系。   你的国籍,你讲什么语言,   穿什么衣服都不重要。   你有没有出家,你是年轻或年纪老,   或者你信仰什么宗教也都无关。      如果你开始研究自己,   开始观察念头,   你已经是走在研究法的道路上。   而后每个人将可以熄灭痛苦。   虽然不同的宗派有各种禅修和观照的方式,但这些就像是走不同的道路而目标却是一致的。隆波田的教导强调自觉(Sati)。有别于传统的静坐和经行,他提出了在动中培养觉性的方法。   动时,知道在动。   停止时,知道停止。   他建议初学者以渐进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对每个身体动作保持觉知。   当你举起手时,知道你在举手。   当你翻掌时,知道你在翻掌。   当向前走和向后走,左转和右转,   往上看和往下看,或是你动眼皮时,   口张开时,呼气和吸气时,都要觉知。   清楚地觉知每一个身体的动作,   这就是唤醒自觉的技巧。   然而知道每个身体动作只是观察心念起伏的第一个步骤。当练习动中禅时,念头当然会生起。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因为大部分人并不了解心是如何运作,也不能看清自己的念头。   当一个念头生起时,   知道它生起并且让它灭去,   借着观察每个身体的动作,   可以让你看见念头。   当念头起时,立刻看见,   不管想的是什么,都能如实观照。   隆波田教导了「知道」和「看见」念头的不同,如果只能知道在想什么,你还是会被这些念头困住,对它们认同,而被念头带着跑,不断延续。 但是「看见」是指在念头外面做有距离的观察,这能令你立刻觉知每一念头的生起,而不使它再延续不断。 如果你想明了念头的结构,以及贪心和欲望是如何地牵动并带来痛苦,他建议:   从自己的所有念头中解脱,   这需要练习不被它们困住,   而不是尝试着去除它们。   这种分离式的观察,每个人随时随地皆可练习。   根据隆波田的教法,经过持续地练习后,你应有圆满的觉性,而这觉性将带领你达到单一的境界,内心超越了对戒、定、慧的执着。   练习隆波田教导的动中禅,你不需要经过禅修的不同步骤─像是喜与舍的境界─因为经由不断地观照念头,你将会亲证到如同隆波田所形容的,当他证悟到内心净化时「像是站在盛开的莲花上。」 人与念头   念头是自然的,而且对人的生活和内心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随时都有念头,但却很少知道它们,不了解它们的把戏或心念结构的运作。因为念头速度快过闪电,像溪水不断地流动,让我们无法赶上。   有两种念头:   第一种是剎那生灭的妄念,   带来了贪、瞋、痴。   第二种是我们作主的念头,   它不会引发贪、瞋、痴,   因为是带着正念正知去想的。   痛苦与烦恼的产生源自于无法看清念头。念头本身并不是苦。当念头来时,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看到和了解它,因而陷入其中,贪、瞋、痴随之而来,并令人感到痛苦。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问题,妄念将不断生起,不论是在吃饭、坐着、睡觉或走到任何地方。苦将会是心的对象。   念头和觉性是人的两种本质,当其中之一强时,另外一个将变弱。   假使我们能不断地培养自觉,当念头来时,我们立刻知道,一而再,再而三,心在此时会改变。「正道」从此开始,这就是涅乐(苦灭)的起点。 动中禅   禅修最直接的方法是知道身体的每一个动作,知道心念的起伏。   动中可以发展觉性,如果静坐不动,当念头来时,很容易进入念头中而不自知。因此我们应经常移动身体的部位,而且要知道每一个动作。当念头来时,我们将看见并了解。   隆波田禅师建议我们练习动中禅,他介绍了开启自觉的技巧,包括来回经行和一套手部规律的动作。   人本身即是宗教,   而佛教是觉、定、慧。   过失是黑暗、无明、苦。   功德是光明、正知、不苦。   戒 (sila)指平常心,   超越了善与恶,是一种中性的心境。   每当我们无法处于此境时,当下就是死了、   没有戒、只有苦。   毗婆奢那 (vipassana)指内观或是如实正观   (往内观看身心的实相)。   如果有内观智慧,心将会完全地转化。      圣者的境界是将心的品质从粗重转为轻细,   从晦暗转到清澈,从无明转到开悟。   佛陀的心是清、明、静、净、亮、敏的心,   这心人人都有。   佛陀只教导如何灭苦,   因此,佛陀的教法与仪式或神秘无关。   苦的生起源自于未能看清念头。   念头极快速,快过闪电或其它。   念头如同溪水般恒常地流动。   当念头来时,要同时知道身体的动作,   这是灭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我可以向你保证。  附录四 为何修行?(隆波田讲)   用心听啊!各位出家的比丘、沙弥、比丘尼:   有些人对 「修行」这个名词还不是很清楚。「修行」的要点在于「动机」-为了什么而修行?我们应该是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明见真理,体证佛陀的教导而求法。各位必先建立起这点知见,而不是看见他人修就跟着做,懈怠时停,精进心起就修,一天做一点点,这表示我们的信心还不够,道心还不坚强。   我开始修行时,观念就不正确,认为成果一定有权威或神通,起了错误的观念,在修行上就会偏差。修行的出发点要向内返照认识自心。从书本学的知识也一样,用它来照见自己,不要执着或在文字上打转,因为这样我们就没办法认识自心。现在有很多位善知识在教导,每位的教法都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深思他所说的话,是否他能保证自己所说是绝对的真理,否则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还有疑问,是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也是似懂非懂。这点对于初学者非常重要。各位要好好地思考。   佛陀虽然知识渊博,广学多闻,但未成道前不曾教化过任何人。后来自己精进向内观照培养自觉,见法后对正在生死苦海中轮回的众生起大悲心。他自语:「从今开始我将宣说真理。」当时有位正在求道的婆罗门叫优婆伽遇到佛陀,请佛陀为他开示真理,但他却无法理解而离去。我们现代人也同样想求真理,但是遇有善知识讲真理时,却听不进去;不论任何人,若对他讲真理后,他还沈溺于无意义的事,喜欢玩乐,表示他对佛法不够理解或还不想从痛苦中解脱。   所以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在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吾人勿放逸。」所谓放逸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也就是不研究自己,能研究自己就是不放逸的人。   研究自己是指觉知自己的身心。首先要培养自觉,知道身心的一举一动,这是研究也是修行,不同于一般的往外研究。所谓研究与修行是在自己的身心,知道自己正在做、说、想什么,这点我们要有透彻的知见,才能真正地了解。   知道、看见、明了有二种。听他人说而知,这只是思想,不足以依赖,并不能彻底灭苦或解决生命的问题。另一种的知道是从心中生起,叫做内观智能而不是知识;有了觉性,智慧就跟着来,叫做内观智慧,也叫毗婆奢那(如实往内正观),所以能熄灭痛苦。   今天我说的修行法不论在家、出家都能做得到,而且有同样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身与心。佛陀的教导,我可以保证,佛陀二千五百年前已经向我们保证,佛陀的教导非常简单,就是用来解除自心的苦恼。既然道理明了,就要用它来做消除苦恼的工具,自己灭苦后,也要帮助他人从苦恼中解脱。   人会痛苦烦恼是因为看不见念头。其实念头本身并没有烦恼存在,会苦恼都是因为有我在妄想,但却不知、不见、不明白它,就转换为贪瞋痴,痛苦也随之而来。这是为什么佛陀教我们要善护念己心。然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时常忘记向内观照,有些人甚至一生从未观照自己的心。 若往外求法,依照他人所说,到深山修行,闭目打坐,或是禁食等方法,表示他还不知,因为不知就跟着他人修,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这样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告诉各位,其实修行不一定要到山洞、深山或道场,重要的是不论到什么地方都能随时觉知自己的身心。托钵时看自心的动态,吃饭时也如此,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这就是修行。在家居士也一样,工作时观照自心,休息时也看自己的起心动念。这是正道的修行;若认为修行就不用做什么、不用工作、不用谋生,这是不正确的,而这些我都经历过。 隆波田:在座的人现在起瞋心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的时候你们会生气吗? 听众答:会。 隆波田:你们有看见它从什么地方来? 听众答:不知道。 隆波田:根据佛陀的教导,不知道就是忘记自己,没有觉性的人。你们持戒,瞋心就没有了吗? 听众答:还有。 隆波田:既然如此,你持的戒算清静吗? 听众答:不算。 隆波田:就是这样。   「戒」译为清净心,现在你们的心清净平稳,表示你们的戒存在着。心如果不在这种状态,就是没有持戒。假使修行禁食禁水,却不知反观自心,那么,修到死也不会见法。   当我还在家时,斋日就到佛寺持八关斋戒,以为自己有持戒,后来才知道真正的戒是指清净心,心不平静表示没有持戒;当贪心起,想占有他人的东西时,就没有戒了。瞋心起,忌妒他人也是如此。愚痴不知事实真相也是如此。各位要有这样的知见。   戒是指平常心,超越善与恶,现在这个时刻,各位的心无贪瞋痴,就表示你们此时持戒清净。没有戒的保护,就不是真正地活着,无明烦恼会随之而起。   能保持平常心的人,不论是工作、说话、思想绝不会有差错。心无法清净平稳的人,做什么都不会有百分之百的效益。 隆波田:各位都知道戒是用来消除粗重的烦恼?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那么瞋心是粗还是细? 听众答:粗的。 隆波田:就是这样。它是粗的,假使有瞋心,你持的戒清净吗?当然不清净。   定是用来平息中等的烦恼,也就是散乱心。慧是用来对治细微的烦恼、痴心。觉知与贪瞋痴是相对的,若有智慧我们称之为无贪瞋痴。当念头生起时,我们能知道、看见,久而久之自然习惯;知道自己的心无贪瞋痴,因为有觉性在保护我们,过境时能及时觉知,懂得如何解决,这是修行的初步。   所以修行就是要识己心,不要分心想知道外在的事物,想知道天神、天堂、地狱;凡事不要向外。课诵时,有一段经文说:「智者自证」;从书上知道不是真正的智慧,所谓智者是指自知、自见、自证,毫无惰性,不限时地都能精进用功的人。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努力,修行不是光说就可以达到的事。   举例来说,我们想要有钱,但却不工作,怎么会得到钱呢?修行也是同样道理,想要体悟佛法,光说不练如何能得。将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拿来思维,并不表示真正知道,自己用思想来推测,也还不是智慧。当念头生起,还会生气,那些所学算什么?对自己一点也没有帮助,因为即使学再多,触境时仍然会生气。 隆波田:生气是苦还是乐? 听众答:苦。 隆波田:既然是苦,你喜不喜欢? 听众答:不喜欢。 隆波田:既不喜欢,要怎么做才不会生气? 听众答:提起正念,觉知念头。 隆波田:这样就不会生气吗? 听众答:是的。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的开始了!出家做大比丘还会生气吗? 听众答:仍会生气。 隆波田:身为在家居士会生气吗? 听众答:也一样会生气! 隆波田:看见了吧!它手下毫不留情,不管谁都受它影响。有钱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同样会生气。 隆波田:穷人是不是也会生气? 听众答:是的。   这表示了修行不限任何人,出家可以修,在家也可以修,而目的都是为了解除心中的痛苦。如果没有苦恼就没有必要修行了。现在虽然没有烦恼,但境界来时还会被境转,所以在顺境时我们要先修练,当发生任何事情时,能及时地解决,这才叫做有修行的人。若解决不了,表示修行功夫还不够。   教导他人前,要能百分之百保证自己所说的话。光是思维、推测还是没有用。我能保证我所教的法,其实不要学得太多,能向内观照(自己的身心)就对了!要这样的修:时时刻刻都保持觉性、觉醒,清楚地知道身体的一举一动,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要压抑妄念,念头生起让它起,持续不断地这样练习。当觉性强到能知道并看清念头时,妄念就不会持续,苦恼也无法生起。 隆波田:譬如我们处在黑暗中,想要光明时,不知道的人用手去摸灯泡、转灯泡,灯会亮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知道的人用手去按开关,灯会亮吗? 听众答:会亮。 隆波田:贪瞋痴也是如此,不要想对治的方法,只要有觉性,注意自心,念头生起时,知道、看见,光明就会出现在心中,就不住于黑暗了。这与持戒或禁食无关。持戒、禁食是好,但还只是修行的外表。如果能自己知道或有智者指点,体会到修行的要点就能受用,不论做什么都应用得到。 隆波田:心起念想偷他人的东西就是犯戒。如果自己被偷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当我们偷他人的东西,他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当然不高兴。 隆波田:啊!看见了!如果我们打人,对方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跟别人发脾气,受气的人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会。 隆波田:那么别人生气,我们会高兴吗? 听众答:不高兴。 隆波田:这就是修行,我们时时刻刻要有这样的知见,我很简单地说了,接不接受要看个人。   我们说给他人听,但对方无法理解,反而指责、批评我们,当他指责批评时心中已有苦恼了,但他却不明白。被指责、批评时,心能镇静;被称赞时,也能平静,因为我们知道真正的苦恼不是由他人造成,而是自己心念所反应出来。他人批评或赞叹我们时,心不受影响,因为我们能看见自己的念头,因而不会有痛苦。这是佛陀的教导,是修行的要点,是修行时必须要有的知见,如果能明白此点,其它要点就能逐渐了解。   各位不要以为来这里住,想要做什么就做什么,随心所欲。不用功修行是没有效果的。有人非常认真来求法,但住两三天后就跑了,这是不精进的人。精进的人话很少,时间到就很用心练习,和大众在一起时也只是默默地修行,觉知自己的心念,不要太多话,有些人只是一时认真,然后就去找朋友聊天。我们可以用底部破洞的水桶来比喻,把水倒下去,水永远也不会满,因为桶底有漏,没有水就没得喝,口渴想喝水,但却无法有水喝。会储水的人(不漏洞)独处时能有清净心,和大众相处时也能收摄自心,注意观照心念,不多话,听朋友说话也同时注意自己的念头。我们的心可比喻成水桶或其它水器,倒水下去能够存水,因为它已没有漏洞了。   真正修行应该能持续不断像环锁一般。观察自己的念头,不是只有一两天的功夫。心念连续不断的生灭就像溪流一样恒常流动,因此我们要懂得预防,要及时知道、解决,久而久之自然能突破,能够清楚地知道、看见、明白贪瞋痴,这是修行的关键。如果突破这一关,我们才是真正百分之百的出家人。比丘、沙弥、比丘尼可以成为真正的出家人。居士也可以做出家人。禅宗说五、六岁孩童、九十高龄老人皆能做出家人。 隆波田:各位有听过佛陀时代沙弥也能证果? 听众答:有听过 。 隆波田:身出家只是世俗表相。但心却是超越了表相。身可以出家然后还俗又再出家,所以说它只是表相。   我们要对表相有相当的认识。大部份人,尤其佛教徒对表相不大理解。为什么呢?因为一般的教法都着重在表相,非常地普遍。我以前还没有智慧,以为佛像本身是神圣的东西。现在我对佛像,有也可以,没有也无所谓,这些都是表相,佛像本身不能传法。 隆波田:各位有看过佛像? 听众答:有。 隆波田:它有对你开示吗? 听众答:没有。 隆波田:有没有和它话说 听众答:不曾。 隆波田:所以佛像有和没有都如此。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   真正的出家人意为圣弟子。佛像不能教我们,因为它只是表相、是物体。   我们来出家也一样只是表相,可以用肉眼看得见。能破除贪瞋痴的人才是真正的出家人,这境界超越了名相,肉眼看不见,称之为真理。它本来就存在每个人的心中,但我们却没有注意到。瞋心一动,就随着转,来不及看清,苦恼已经生起。譬如有人骂我们是狗,就认为他是在说我,但事实上讲我们的人才是狗,因为他看不见人是人,他的内心是狗。因为能有这样的见解,就能放下,这叫如实正观;如果认为他是在说我,就是愚痴的人。   修行的方法其实不多,今天所讲的话各位要铭记。简单的修行方法是要不断地练习,让自己成为真正的出家人。身为出家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里修行,而在家居士在家里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是通往净土、走向涅盘的道路。假使身是出家人但仍有贪瞋痴,也会走向地狱。古人就曾说:「天堂在心,地狱在心。」天堂与地狱都在心中,但我们却没看见。希望各位要好好地理解。 老师及教导摘要(隆波田讲) 1.    如果我们想弘扬佛陀的教导,我们必须依佛练习。我们将使佛法一直存在。 2.    当我们了解,我们就能做,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那就像不知而教。 3.    人们对法有不同的了解,而我不是责备任何一个人,因为我自己也一样。有的人了解法为颜色、光、水晶球、日、月或佛像飘入他们的身体。看是真的,但是所看的不是真的(所有那些东西都不是真的)。 4.    佛陀对一位名为跋迦梨的比丘说:「如果一个人看到法,就看到我。如果一个人没有看到法,就没有看到我。」如果你看到法(真理),你就看到自己在做、在谈、在想。佛陀说如果你看到你自己,那么你就看到法。要看我们自己,而不是佛陀、不是水晶球、不是日、不是月。这些不是真的。下列这些才是真的东西:看我们自己真正在做、真正在谈、真正在想。看到法就是看到自己。 5.    佛陀教导我们要觉知我们的四种姿势:当我站时要觉知、当我走时要觉知、当我坐时要觉知、以及当我卧时要觉知,对我们身体移动的认知不只是本能而已,而是必须以觉-定-慧来认知。但此仍不够,他强调我们甚至要觉知微小的动作,例如:弯曲、伸展、身体的任何移动。这是他的教导,这是练习正法的道路。这是方法。这是佛陀的教导。 6.    有一个方法。我实践它并且了解,而后我教导这方法,并且我能保证它。它遵照佛陀的教导:「要觉知四种姿势:站、走、坐、卧。而后要觉知弯曲、伸展和移动。」 7.    要觉知:当你坐下,要以规律的方式坐下,而非只以本能的方式坐下。当你卧时,你也要以规律的形式移动,并且在入睡前规律地移动肢体的一部份。当你醒来,以规律的方式弯曲、伸展、坐着;以规律的方式从坐姿到跪姿到站立,而后走动。佛陀说,要规律的站立、坐下并且以觉知行走。佛陀是这样教导,但今日
/
本文档为【自觉手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