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2012-01-12 8页 pdf 444KB 1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2728

暂无简介

举报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簇瓣黼鬻鬻瓣薹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 中的中国麻将 张瑞华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麻将的寓意。文章通 过对麻将会、麻将规则、麻将技巧及作品结构的分析,试图揭示作者借助麻将在作品主题与表 现形式上达到的有机统一,从而领略麻将这种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在西方作者笔下所传递的独特 的文学韵味。 关键词 喜福会麻将母女关系 “缀段结构” 据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六样“特产”, 即辫子、小脚、太监、八股、麻将及鸦片。 如今,惟一还在民间流行的为麻将。究其原 因,恐怕是麻将的寓乐于赌、寓赌...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簇瓣黼鬻鬻瓣薹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 中的中国麻将 张瑞华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探讨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麻将的寓意。文章通 过对麻将会、麻将规则、麻将技巧及作品结构的分析,试图揭示作者借助麻将在作品主题与表 现形式上达到的有机统一,从而领略麻将这种陌生化的表现手法在西方作者笔下所传递的独特 的文学韵味。 关键词 喜福会麻将母女关系 “缀段结构” 据说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六样“特产”, 即辫子、小脚、太监、八股、麻将及鸦片。 如今,惟一还在民间流行的为麻将。究其原 因,恐怕是麻将的寓乐于赌、寓赌于乐的特 性令热衷者欲罢还休。撇其赌害,麻将确实 不失为一种与棋牌并列的有谋有略的休闲娱 乐形式。本文关注的是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笔 下的麻将。笔者认为,1989年出版的《喜 福会》(TheJoyLuckaub)之所以能雄踞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九个月之久, 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 “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并被选人 《诺顿文学入门》教材,不仅由于谭恩美在 主题上延续了华裔作家特别是汤亭亭的传 统,描绘了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两种文化间 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展现了东 西文化交流的进程,而且很大程度上在于小 说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其中之一就是作者 将自己对东方传统文化麻将的独特理解和阐 释创造性地贯穿在作品的肌理和构架中,使 作品在麻将这一陌生化的表现手法中取得了 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一股强劲张 力,取得了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 小说的题目“喜福会”是个麻将会名 称,最初由小说中四位叙事母亲之一吴宿愿 在桂林发起成立。那时正值日本侵略军大举 进军桂林之际。据吴宿愿回忆,那时的桂林 “街上躺着一排排男女老少,活像砧板上刚 宰杀的鲜鱼”,(1)在那种环境中,四位从沦陷 区逃难到桂林的女性轮流做东,定期聚会, ·95·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评论No.1。2001 她们“吃喝玩乐,输输赢赢,赢赢输输,讲 各种趣事,把每周都当新年过。什么都不 想,只在和牌中增添快乐”(P.12)。然而 表面的欢笑娱乐却掩盖不住战争期间各自内 心的烦恼不幸以及恐惧慌张,正如吴宿愿所 说:“不是我们没心肝,看不到痛苦。其实 我们都害怕,我们都有自己的苦处,可绝望 找不回已经失去的东西,它只会延长难以忍 受的痛苦”(pp.11—12),因此,在“愁眉 苦脸坐在那儿等死和选择自己的快乐之间” (P.12),她们选择了后者。玩麻将既可以 让她们打发难捱的时光,“丢开坏念头”,又 可以希望交好运,表达她们对生的祈求和期 盼, “那希望便是我们惟一的快乐” (P. 12)。对她们来说,活着便是她们的“喜”、 她们的“福”,所以她们的麻将会已失去了 赌的功能——“那时的纸币一文不值”,“一 千元的票子还不够擦屁股”(p.12)——只 不过是一种仪式,一种逆境中求生的心理慰 藉而已。这种解构悲祸以建构喜福的求生心 理机制深受中国道家相对主义人生观的影 响。我们知道庄子妻子去世之后,庄子鼓盆 而歌,因为他认为哭不是一个理解生命的人 应该做的。这种相对主义人生观使人遇顺境 而不大喜,临祸患则不悲惧。在这种意义 上,谭恩美以麻将会托喻,既肯定了中国妇 女乐观进取的人生观,又肯定了她们不屈服 命运的精神实质。 第二个喜福会是在1949年吴宿愿到达 旧金山,在教堂遇见苏家、钟家、圣家后提 议成立的。它承袭了第一个麻将会轮流作 东、定期聚会的传统。除此之外,新环境中 的麻将会是她们定期娱乐消遣、闲聊家常、 在一起“学习美国的成规习俗、处世之道, 了解事情的来笼去脉,商讨赚钱之道”㈤的 社交聚会。各家的男子也加入了她们的行 列。他们用麻将钱投资股票,资助吴晶妹买 机票,敦促她回上海与同胞姐妹相认。 ·96· 然而,时空的不同赋予了第二个麻将会 更为深刻的意蕴。当初吴宿愿在提议成立时 凭直觉知道,和她一样,“这几家的女人既 有留在中国的难言楚痛,也有无法用蹩脚英 语表达的种种希望”(P.6)。的确,她在战 争时期四处逃奔,历尽艰辛,在失去一切 ——父母兄妹、前夫、一对双胞胎女儿—— 的痛楚中,辗转到了美国。苏安梅跟随被迫 作妾的母亲从宁波搬到天津,虽然最后脱离 了那个妻妾争风吃醋、明争暗斗的大宅院, 可她的自由却是母亲的生命换来的。钟林冬 千方百计才侥幸逃脱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的不幸婚姻,获得自由。顾映映,这位富 家千金,终于走出了丈夫寻花问柳给她带来 的绝望境地,开始了新生活。她们经历不 同,但都不懦弱白欺。她们都是生活的强 者,尽管也都是强权侵略、父权压迫的受害 者。她们带着共同的梦想踏上了新的征途, 希望告别过去,“到了美国,要生个跟我一 样的女儿。那里谁也不会说,她值不值钱全 看她丈夫嗝打得响不响;那里谁也别想瞧不 起她,因为我只让她说地道的英语;在那 里,她总会得到满足,用不着含辛茹苦” (P.3)。然而她们没料到新的环境带来了新 的挑战。华人在美国历史上的卑微和失语使 她们一开始便成了白人眼中的“他者”、“隐 性”。她们面临“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 尽管生活在美国文化之中,却不属于美国文 化”④的尴尬。于是,在“他者”、 “边缘” 化的境遇中,生存的本能被提到议事日程, 她们迫切需要知道自己是谁。在这种情况 下,过去成了她们了解自我、生存下去的惟 一依赖,而记忆则是找回过去的惟一途径。 哲学家常强调记忆的表现功能,他们把 记忆看作“意象”、“呈现”、“印象”、“观 念”④等等,而这些记忆经过叙述便成了 “故事”。所以“故事”并非记忆本身,它的 形成经历了主体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筛选、淘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汰以及修订。在这一过程中,主体“故事” 是以自身为坐标,以社会和心理为两轴构成 的。由此观照母亲们的“故事”,我们不难 看出这些“故事”正好相遇在主体被看作是 “他者”、“边缘”的坐标上,种族压迫以及 权力话语的社会中,以及为了赢得生存、获 得自我的心理机制中。对母亲们来说,重拾 过去是为了在新的压力下寻求新的求生动 力,是她们在“他者”环境中确定“自己是 谁”的源泉,还是修正白人眼光、驳斥并扭 转白人心中种族刻板形象(racialstereo. types)的武器。她们的故事表明华裔女性 决非白人心目中卑贱低微、安于知命、受人 摆布、不知抗争的“中国囡囡”,更不是魔 妖“龙女”。⑨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过去以 “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既打破了她们在 父权下被迫沉默的枷锁,改写了历史,又让 她们找到了各自的声音。这声音一方面是她 们勇敢坚定的反叛,是她们确定自我的力 量,是她们用于斗争的武器,另一方面又是 她们为之骄傲的宝贵遗产以及传递这种遗产 的必要途径。它能使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女儿 了解她们过去的真相,它在把母亲的经验、 想法、信仰、愿望、精神当作“最宝贵的东 西”传给女儿的同时,也在赋予女儿们她们 自己的声音,帮助她们真正了解中国人,确 立自己的身份,拥有她们所梦想的“美国的 环境与中国人性格的完美组合”。这就是吴 宿愿成立第二个喜福会的意义,也就是为什 么映映的丈夫去世后。他在喜福会的位子由 她弟弟继任;吴宿愿去世后,她的位子由女 儿吴晶妹替代。由此视之,第二个喜福会不 仅是第一个喜福会(记忆)构建出来的“故 事”,代表着记忆的延伸,象征着精神的继 续,而且是联结母女两代、过去与现在、东 方与西方的桥梁,更是确立自我身份的开始 及其延续。 任何游戏竞赛,终有输赢。不幸的是任 何场合终有输者。苏安梅说:“以前我们打 麻将,赢者得钱,但赢家总赢,输家总输” (P.18)。这种不公平使喜福会的母亲们改 变了麻将的玩法,使之成为在象征意义上没 有输赢的游戏。 我们聪明了。现在大家都赢都输, 我们可以在股票市场上碰运气。我们打 麻将纯粹是为了消遣,只动几美元的输 赢,谁赢了就把钱拿走,谁输了就把吃 剩的拿走,这样每人都能得到快乐(P. 18)。 表面看来,这种变化只是调节平衡了输赢者 之间的距离。然而透过表层,我们可窥见的 是母亲们避开输败的心理防卫。过去受苦受 难的经历形成了她们保护自己不愿再受害的 心理机制,加强了她们在新环境中不能再 输,在“边缘化”的生存中赢得“非边缘 化”生存的决心。这种决心在某种程度上形 成了她们独特的赢家生存哲学。典型的例子 就是钟林冬。她对女儿韦弗利获得围棋冠军 是这样看的:“赢棋用不着十分聪明,要施 展计谋”(P.187)。在她看来,“计谋”要 比“聪明”本身来得重要。而她的“计谋” 即为:“一种所谓的抑制力,一种无形的力 量,也是说话占上风,得到别人尊重,最终 在对弈中克敌制胜的策略”(P.89)。通俗 地说,也就是熟诣“游戏”规则,令对方看 不透、摸不着自己行为的儒家之道。钟林冬 曾用道家之“风”比喻那种“无形的力量”。 她说她14岁过门时,“就发觉了风的威力”, “看到了我很强壮,很纯洁,有深藏于内心 别人无法看到、更无法夺走的坦诚想法。我 就像风~样”(p.58)。的确,她用内心的 ·97·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评论No.1,2001 “风”力,在新婚之夜吹灭了那代表婚姻契 约、表明“生是黄家人,死是黄家鬼”的红 烛。她还教女儿“聪明人不逆风而行,中国 有句话,见风使舵,刮南风,向北去,疾风 无形”(P.89)。可惜韦弗利无法理解母亲 的这种心思,尽管她得了围棋冠军,似乎继 承了母亲的赢者特性,然而在她公然和母亲 对着干的反叛中,她“逆风而行”,说明她 还没有真正领悟那种“无形的力量”,结果 再也无法赢棋。 钟林冬的“不逆风而行”,用“无形的 力量”取胜的中国传统哲学在实际生活中的 意义在于告诫女儿在任何场合,小到对弈、 求学,大到处理人际关系、“边缘”与“主 流”的文化冲突,用正面对抗的硬碰硬手段 是无法战胜强大敌人的,而只有依靠以柔克 刚、以短见长的“无形力量”方能出奇制 胜,弱者为上。这往往也是从边缘解构中 心,最后赢得权力平衡的有效手段。母亲以 身作则,一直在用这种“无形的谋略穿透女 儿,设法教会她中国人的性格”(P.289)。 庆幸的是,小说最后,韦弗利在种种对抗之 后,还是感悟到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我终 于发现那边存在的究竟是什么了,一个老妇 人,以炒菜锅为盔甲,以织针为剑,她耐心 地等待女儿请她进来,等得有点不耐烦了。” 看来,保持自身的赢者姿态,且把这种中国 文化中独特的赢者哲学、赢者精神传给女 儿,便是母亲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中国母亲 不同于西方母亲的特有的爱。 吴晶妹坐在母亲的麻将席位上,想起了 母亲告诉她的犹太麻将与中国麻将的区别: 完全不同的玩法,犹太人玩麻将, 他们只盯着自己的牌,全凭眼睛打。中 国人玩麻将一定要用脑袋,动心眼。你 ·98· 必须盯着别人出什么牌,并且记在脑子 里。大家要是玩得平平,就等于犹太麻 将。(pp.22—23) 对此解释,晶妹如坠云里雾里,她“弄不清 是游戏本身有区别,还是她(母亲)对中国 人和犹太人的态度有区别”(P.22)。其实 母亲强调的“用脑袋,动心眼”、“盯着别人 出什么牌,记在脑子里”仍是一种“知己知 彼”的谋略,是中国古代兵法的出发点,从 广义说也是处理人际之间、群体之间、国家 民族之间、文化之间等所有关系的出发点。 作品中女儿对母亲的看法就像玩犹太麻将 ——“只盯着自己的牌,全凭眼睛”。例 如,吴晶妹一直把母亲“在桂林的故事当做 中国的神话故事”(P.12),她理解中的喜 福会“不过是中国民间陋习,如同‘三K 党’的秘密集会或者电视里印第安人在打仗 前举行的手鼓舞会一类的宗教仪式” (P. 16),对于她来说,“一开始弄不懂的事情从 来记不住”(p.6)。韦弗利一直把母亲的出 生地太原当作台湾,在母亲为她的成就骄傲 时,她不去理解母亲的真实想法,却一味指 责母亲拿她的成就炫耀,并公开蔑视她,违 抗她。罗丝在面临婚姻破裂时宁可去见她的 心理医生也不去找母亲,因为在她心中,母 亲总和她唱反调,她认为这次母亲定会劝她 维持婚姻就像当年她和泰德恋爱时反对他是 “外国人”一样。琳娜一直以为她和哈罗德 之间是平等的,他们各付各的花销,买房按 各自挣钱的比例付款,双方平摊度假费用等 等。她以为“这样能够消除依赖⋯⋯平等 ⋯⋯没有包袱地去爱”(p.176),然而当后 来所谓“平等”的事情令她不安时,她开始 考虑她为公司竭尽全力、可工资只有哈罗德 的七分之一是否也意味着平等,“她们之间 的婚姻基础是什么”(p.180)。对这种情 形,还是母亲看得清:“那是因为她只用外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面的眼睛看,她不聪明,看不到事情的本 质”(P.282)。母亲担一11,“她没有‘气’, 不把我的精神留给她,我怎么能离开这个世 界呢”(P.286)? 母亲把母女间的矛盾、夫妻间的迷惑裂 痕看作是一方“只用眼睛,不用心思”,只 看其表不知其内,只观现象不探本质造成 的。当然我们也无法否认,人际间、文化间 误读的产生确实也是由于双方在政治、经 济、文化上存在着差异,但另一方面,无论 从空间、时间和理解角度上看,误读中始终 都充满着人为的因素。赛义德在《东方主 义》中说:“作为文化和地理实体,更不要 说历史实体,像东方和西方这样的地域观念 都是人造的。”㈣维柯说,“人类社会的世界 无疑是人创造的,因此它的原理也就可以在 人类心智的变化中去寻找”。【z)可喜的是,作 品最后,晶妹在倾听、反思母亲的声音中终 于揣摩到了“中国母亲从不当面称赞自己孩 子”(P.331)那种含蓄的爱,感受到了她 身上流动的母亲的血液,并在火车进入中国 的那一刻,深深感到了“妈妈是对的,我正 在成为中国人。从前不明白,现在忽然意识 到身为中国人意味着什么”(P,306)。在这 意义上,麻将成了人际间、文化间的一个绝 好隐喻,它使人类在知己知彼的共同努力 中,在两者的差异中,看到共性,寻求理 解、融合,从而走向成熟,这或许就是谭恩 美在作品中所追求的理想境地吧。 四 全书由十六个故事组成,分四个部分, 每个部分有四个故事,分别由吴、钟、苏、 圣四家的母亲一代或女儿一代叙述。一、四 部分由母亲一代叙述,二、三部分由女儿一 代叙述。这四家如同麻将桌上的四方,轮流 做庄,各家的故事就在轮流做庄中娓娓道 出,构成四圈十六局十六个故事。尽管这十 六个故事看上去似乎没有明显的联系,它们 可以分开来读,也可以重新组合,因为每个 故事自成一体,相对独立,全文似乎没有一 个主要情节涵盖各个故事,也没有一个引人 人胜的高潮和结局,然而仔细分析一下这种 “缀段”式的结构安排顺序,我们不由惊叹 谭恩美独具匠心的精一11,布局。 首先,小说的外围框架一、四部分母亲 们的叙述与中间二、三部分女儿们的叙述在 视觉上形成了两代人(东西文化之间)平等 交流、互相尊重的对话形式。但故事中不同 的叙述内容(十六个故事都与母亲有关,但 只有十三个故事与女儿有关)突出了母亲的 地位,强调了母亲的声音,既使母亲凸现为 主要人物,又使与母亲对话的张力朝着对母 亲的认同和接受方向发展。 其次,把女儿放在结构中间(二三部 分)构成了母亲保护女儿的视觉效果。的 确,母亲是出于对女儿的关心保护开始各自 的故事的。钟林冬以“要改变你已为时太 晚,但我要告诉你,因为我对你的孩子也放 心不下”开始了“红烛”的叙述(P.42)。 顾映映对琳娜说的:“我仿佛是局外人,在 对岸关注着她的生活,从小到大。现在我必 须把我过去的事都告诉她,这样才能打动她 的。11,,让她得救”(P.274)。形式和内容在 此不谋而合地达到了统一。 再次,麻将由“东风”开始,右为下 家。“东风”的决定有两种方式:指定或掷 骰。母亲去世后由晶妹接替的第一局麻将便 由掷骰决定。“林阿姨是东风作庄,我是北 风,最后出牌,映阿姨是南风,安梅阿姨是 西风”(P.23),这样的出牌顺序为:钟、 圣、苏、吴。第二部分女儿的故事便按上述 顺序,而第四部分的顺序苏、圣、钟、吴 (吴仍在最后)则是上述这一序列的逆反, 这样,二、四部分就构成一个循环。一、三 部分的故事按座位的顺序,座位的方向刚好 ·99·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外国文学评论No.1,2001 与母亲的中国故乡地理位置一致。吴宿愿的 故乡在上海,位于东边。相对于上海的地理 位置,宁波(苏的故乡)位南,太原(钟的 故乡)偏西;无锡(顾的故乡)偏北。第一 郝分以吴宿愿在东边座位开始,依次顺序为 吴、苏、钟、圣。第三部分圣、钟、苏、吴 是上述第一部分的逆反。这样,一、三部分 又构成了一个由女儿到母亲,由母亲到女儿 的循环。这种安排刚好与母女循环、母女同 一㈣的主题相吻合。 最后,吴宿愿曾说:“东边是一切事物 的开始,是太阳升起的地方,风吹来的方 向”(P.22)。东方在喜福会母亲的心中既 是她们生命开始的地方,又是她们落叶归根 之处,更是她们心灵的归宿。尽管身处他 乡,她们却一直把自己看作中国人,白人则 是“外国人”。她们吃着中国菜,一半操着 蹩脚的英语,一半操着各自的方言或普通 话,恪守着中国的传统,用中国美德教育着 女儿“怎样孝敬父母,听从母命;怎样才能 不露声色,把想法隐藏在深处,在暗中掌握 优势;为什么容易的事情不值得追求;怎样 了解自己的价值,并且发挥出来,别把它当 成不值钱的戒指到处炫耀;为什么中国思想 是最完美的”(P.289)。整个结构由吴晶妹 代替东方座位的母亲开始到她回到东方(上 海)完成母亲的宿愿结束。这个从东开始到 东结束的旅程是对吴宿愿的去世(预示再也 无法实现内心的宿愿)到她内心宿愿的实现 的有意安排,它标志着母女关系从不理解走 向理解,从对抗走向接受。它也是女儿走向 成熟,回归家园的旅程,它揭示证明了母亲 毫不怀疑的“一旦你生下来是中国人,你的 感觉和思维是中国人的,你改也改不了” (P.306)这句话的真正意义。 这种独立成章、由十六个故事组成的麻 将式缀段结构,看似散漫,然而其背后的结 ·100· 构却体现着内在的统一和逻辑。一个个故事 就在一局局麻将的“吃”、“碰”、“和”中缓 缓流出,朝着母女关系对话融合的方向发 展。 谭恩美以其东西文化的双重身份,在 “自我探寻、自我表露”的写作行为中,将 东西方结合起来,使《喜福会》成为中西合 璧的优秀作品。她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的魅力 使她和她的作品同时赢得了东西方的青睐、 尊重、赞美以及认同。可以说,这一切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本人拥有敲开西方大 门的“无形的力量”。而她的“麻将”或许 就是那块敲门砖。 ①AmyTan,TheJoyLuckClub,IvyBooks,1989,P. 13.文中引文均出自此书,括号内为引文页码。 ②GregoryL.Morris,TalkingUpaStorm:Voicesof theNewWest,UniversityofNebraskaPress,1994,P. 222. ③⑤ WilliamWei,TheAsmnAmericanMovement, TempleUniversityPress,1993,P.45,P.48. ④BenXu。“MemoryandtheEthnicSelf:ReadingAmy Tan’STheJoyL“幽Club”,MELUS,V01.19,No. 1,(Spring1994),P.4. ⑥ EdwardSaid,Orientalism。London,Routledge& KeganPaul,1978,P.5. ⑦维柯《新科学>,英译本,第96页,转引自张隆溪 《非我的神话——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刊于《文化类 同与文化利用》,史景迁讲演,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第198页。 ⑧PhillipaKarma,m(doing)theMissionaryPosition: GenderAsymmetryinContemporaryA豇2nAmerican Women’SWriting,GreenwoodPress,1997,P.20. ⑨AmyLing,BetweenWorMs:WomenWritersofChi. neseAncestry,PergamonPress,1990,P.178. [作者简介] 张瑞华,1967年生,硕士,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发表过 《(草叶集):自我的回声》、《(了不起的盖 茨比)的象征意义》等。 责任编辑:刘晖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 作者: 张瑞华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刊名: 外国文学评论 英文刊名: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年,卷(期): 2001(1) 被引用次数: 19次 参考文献(8条) 1.Amy Ling Between Worlds:Women Writers of ChineseAncestry 1990 2.Phillipa Kafka Un (doing) the Missionary Position 1997 3.张隆溪 非我的神话--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1997 4.Edward Said Orientalism 1978 5.Ben Xu Memory and the Ethnic Self: Reading Amy Tan's TheJoyLuck Club" 6.William Wei The Asian American Movement 1993 7.Gregory L Morris,Talking Up a Storm:Voices of the New West 1994 8.Amy Tan The Joy Luck Club 1989 引证文献(19条) 1.颜婷婷 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期刊论文]-中国科技博览 2011(2) 2.吴平 从《喜福会》看两种文化的冲突[期刊论文]-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0(2) 3.叶明珠 《喜福会》象征艺术中的东方文化[期刊论文]-电影文学 2010(9) 4.杨秀萍 解读美国华裔女性主体身份建构[期刊论文]-经济研究导刊 2010(32) 5.王俊.彭家海 《喜福会》与儒家思想[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09(33) 6.刘亚龙 简析《喜福会》中美文化的撞击与交流[期刊论文]-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 7.孙莹 《喜福会》的文本风格解读[期刊论文]-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8.龚蕴华.张放 解读《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28) 9.黄淑芳 《喜福会》中的中国意象与文化解读[期刊论文]-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10.齐林涛 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喜福会》母女关系解读[期刊论文]-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3) 11.秦艳艳 《喜福会》中的象征意象[期刊论文]-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12.张静 探究《喜福会》成功的魅力[期刊论文]-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13.潘惠 《喜福会》体现的道家思想[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7(6) 14.李雪峰 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中的母女关系[期刊论文]-平原大学学报 2007(6) 15.王瑾 Cultural Conflicts and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The Joy Luck Club[期刊 论文]-科教文汇 2007(15) 16.张良红 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构建--解读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期刊论文]-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5) 17.董昕 谭恩美《喜福会》之主题分析——华裔女性身份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18.李雪梅 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期刊论文]-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19.袁霞 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期刊论文]-外国文学研究 2003(3)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gwxpl200101012.aspx
/
本文档为【解读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麻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