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17年小说与散文

2012-01-10 50页 ppt 2MB 53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0401

暂无简介

举报
2、17年小说与散文null第三章第三章1949年—1966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第一节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 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 A.语境:这是一个在废墟上重新建立的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840年对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是一个不可忘记的历史记忆;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B.革命浪漫的情绪:对历史的辉煌史绩采取抒情的歌颂方式。——这种歌颂既是一种艺术手段,也代表了一种政治态度、道德行为,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态度。 ...
2、17年小说与散文
null第三章第三章1949年—1966年的小说创作 第一节第一节十七年小说创作的风貌与特征 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达方式 一、文学的抒情时代,歌颂的表达方式 A.语境:这是一个在废墟上重新建立的国家,是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1840年对每一个中国作家都是一个不可忘记的历史记忆;新中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 B.革命浪漫的情绪:对历史的辉煌史绩采取抒情的歌颂方式。——这种歌颂既是一种艺术手段,也代表了一种政治态度、道德行为,三者中,最重要的是政治态度。 主题——歌颂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歌颂共产党、人民领袖;歌颂“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思想揭示——单一的文学主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重于社会主题的揭示,不思考人生、生命、人性等人的文学主题。 艺术风尚——明朗雄奇,抒豪情、寄壮志的浪漫英雄主义(从气势上睥睨前代)。 ——“政治第一性”的原则改造扭曲了作家的生活发现,逼使个人话语向国家话语转换,留下了意识形态改造规定个人的抒情话语的痕迹。 ¤周而复的《上海的早晨》与茅盾《子夜》的艺术处理方式。 ¤梁斌《红旗谱》对“复仇”母题的改造。 二、人物 二、人物 十七年文学创作中人物的特征—— 1、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代替了普通人的形象 文学史人物:神 → 英雄 → 人 ↓ ↓ ↓ 古希腊神话 中世纪传奇 现实主义文学 荷马史诗 骑士文学 狄更斯、巴尔扎克等 ——十七年文学塑造的是阶级的英雄,代表了国家意志的理想与期待。 2、有形的现实追求遮敝了无形的精神揭示 3、英雄人物的完美化与美学实用性 A.英雄人物的定型化倾向:阶级身份贫穷、革命要求强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忠诚、坚贞、无畏、刚强、朴素、大公无私。 B.对英雄的理解塑造,体现一种绝对的观念,尽使英雄人物完美化、极端化 C.“歌颂”表达方式的特点 诗歌——比兴 散文——“杨朔模式” 小说——大团圆模式、单一的时序顺进的叙事方式 三、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三、 本时期小说的取材(一)历史 (二)现实 (一)革命历史题材(一)革命历史题材 民主革命 抗日战争 革命历史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 其它历史 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 《小城春秋》 《青春之歌》 1、民主革命 《三家巷》 《红旗谱》 《党费》 《七根火柴》 (一)革命历史题材(一)革命历史题材 《风云初记》 《铁道游击队》 2、抗日战争 《敌后武工队》 《野火春风斗古城》 《苦菜花》 革命历史题材革命历史题材 《保卫延安》 《红日》《红岩》 解放战争 《百合花》 《党费》 《黎明的河边》(一)革命历史题材(一)革命历史题材4、抗美援朝 a、《三千里江山》(杨朔) b、《上甘岭》(陆柱国) c、《洼地上的“战役”》(路翎) 5、其他历史 a、《陶渊明写〈挽歌〉》(陈翔鹤) b、《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二 现实生活题材二 现实生活题材 新的婚姻家庭观 农业合作化 现实题材 工业建设 干预生活 人情人性新的婚姻家庭观新的婚姻家庭观农业合作化农业合作化 写翻身贫农宋老定想买地的作品,除了在《人民日报》等全国四、五十个报刊转载外,还被改编成话剧、梆子、坠子、连环画等,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对推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起了很大《不能走那条路》李准 的宣传作用。 《三里湾》(1955) 第一部以农业合作化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山乡巨变》 出现了较明显的矛盾冲突。 《创业史》 阶级阵线分明,两种思想、道路、阶级。 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周立波(1908---1979) 原名周绍仪,湖南益阳人。工业建设工业建设《铁水奔流》(周立波) 《百炼成钢》(艾芜) 1957年出版,小说以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为背景,描写了某炼钢厂在恢复和扩建过程中既炼钢又炼人的故事。热情歌颂了以秦德贵为代表的先进工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上海的早晨》(周而复) 这部作品的第一、二卷于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二年相继问世。第一部以相当充分的篇幅描写了解放初期上海滩上以徐义德、朱延年为代表的一群工商业资本家向无产阶级发起的猖狂进攻。他们自恃有外国政治、经济势力作靠山,阴谋策划抽逃资金,构筑好上海、香港、纽约三道防线,准备与无产阶级作最后的较量。 《乘风破浪》(草明) 《在和平的日子里》(杜鹏程)周而复(1914---2004),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 周而复(1914---2004),原名周祖式。安徽旌德人。1938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 干预生活干预生活《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王蒙) 《田野落霞》(刘绍棠) 《改选》(李国文) 《灰色的帆蓬》(李准)人情人性人情人性《我们夫妇之间》(萧也牧) 《在悬崖上》(邓友梅) 《红豆》(宗璞) 《小巷深处》(陆文夫) 《达吉和她的父亲》(高缨)第二节第二节《保卫延安》、《红日》和《林海雪原》 ——英雄史诗的追求与乐观英雄主义基调的确立 null(↑)1979年杜鹏程摄于西安东木头市(↓)作家吴强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 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 →革命成长主题叙事 ——《青春之歌》、《红旗谱》 ↘革命斗争题材 ——《红岩》、《小城春秋》 ↗革命战争历史题材——《保卫延安》、《红日》 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经典 →革命成长主题叙事 ——《青春之歌》、《红旗谱》 ↘革命斗争题材 ——《红岩》、《小城春秋》 一、关于“英雄史诗” ——文学作品既要有史的价值,又要有诗的造诣,全面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历史风貌。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杜甫诗被称为“诗史”,即“善陈时事,律切情深”, 杜诗《兵车行》、“三吏”、“三别”、《哀王孙》、《悲陈陶》、《洗兵马》、《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就构成安史之乱这一历史事件的精神风貌,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黑格尔认为,史诗叙述的是全民族的大事,它的史诗力量的根源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精神;一般来说,战争情境中的冲突提供史诗最适合的史诗情境。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二、《保卫延安》《红日》——描绘战争的宏大图景,确立了十七年文学对宏大题材、宏大叙事的史诗性追求 1、战争叙事共同点:在规模、气魄上都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战争的伟力;取材于两场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 《保卫延安》以陕北战场为背景,通过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的运动战以及沙家店歼灭战等不同类型的战斗,表现各种类型战争的特点,以一个连队的军事活动为主线,从其撤出延安到返回延安的半年的战斗生活,展示延安保卫战的历程。 《红日》以山东战场为背景,以一个军的军事行动为主线,通过描写涟水战役受挫、莱芜战役大捷和孟良崮歼灭战的胜利,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革命战争中的重大战役。 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进行的殊死决战<陕北战场:敌34个旅,23万兵力;我西北野战军主力6个旅,2万多兵力。山东战场:敌50多万重兵,包括蒋亲信、五大主力之一的74师,十倍于我。> 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历史转折图景;体现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路线的伟大胜利——“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撤退”,“避开敌人锋芒、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2、战争叙事的差异 2、战争叙事的差异 《红日》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了中国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故事。三个大的战役、一个军的行动;叙事中心是以一支“常胜英雄军”与一支王牌军之间的对立角逐展开大规模战役的描绘。 《保卫延安》追求史诗、宏大图景,其主线是周大勇连队脱离大部队之后的孤军作战,出现诸多传奇情节(沙漠迷路、打粮站等) 叙事的节奏上,《保卫延安》更强调“打”,从一个战斗转向另一个战斗,显得极其激烈,视野集中于战场。 《红日》视野比较开阔,战争叙事有张有弛,从军师团到连排班,从军队到地方,前方与后方,战场与医院,战争与和平、爱情,有较生动的结构安排。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 3、塑造典型英雄人物——十七年文学创造英雄人物的范例 《保卫延安》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从惨烈的战争、残酷的环境和生死考验的战火中锻造出来的人物,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其特征是:a.“钢铁战士”,无所畏惧、勇猛顽强,表现人民解放军有压倒一切敌人的气概;b.“集体主义的英雄”,永远和自己的战斗集体联系在一起,个体的生命价值溶解于集体的胜利之中;c.在战斗中成长的英雄。 《红日》中的英雄人物塑造同样体现了英雄主义的典型塑造原则,基本特征、基调一致。但有更丰富的揭示—— 其一,从军一级指挥员到普通士兵的人物群像: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团长刘胜、连长石东根、班长秦守本、机要员姚月琴; 其二,注意对人物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身份的揭示。刘胜团长对知识分子的偏见;石东根胜利后的醉酒纵马,带着农民出身的性格弱点。 4、反面人物的描写—— 4、反面人物的描写—— 《保》反面人物<敌对人物的形象>简单化,漫画化。 《红》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漫画化手法。敌74师师长张灵甫具有国民党军第一主义“天之骄子”的性格,刚愎自用、骄横狂妄,虽对孤军作战内心恐慌,危急中却又沉着干练。 5、揭示战争的决定因素,强化了当代文学的政治功能 ①揭示毛泽东思想和军事路线的伟大胜利,用描写战争普及现代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 ②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气概,“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任何敌人所压倒”,在“二元对立”的战争思维模式确立中,淡化消除了人物自我灵魂的搏斗过程。 三、《林海雪原》——革命传奇 三、《林海雪原》——革命传奇 描写一支智勇精悍的小分队剿灭东北土匪的斗争,一场特殊军队所进行的一场特殊战斗。利用民族文学的传奇因素表现战争,属革命传奇类小说。这一类小说还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等。 1、受到传统小说“五虎将”模式与《水浒》108条好汉模式的影响 “五虎将”模式:古典武侠或历史演义中以五种性格<忠诚、勇毅、胆识、粗犷、朴实耐劳>构成主要英雄人物的基本人物模式;又同好汉模式一样,各怀绝技,各俱个性。 2、追求情节的曲折生动,故事的浪漫夸张,正反两方的强烈对比。 五虎将五虎将忠勇双全的少剑波 骁勇威猛刘勋苍 百战百胜的杨子荣 身怀绝技的栾超家 忠厚老实的“长腿”孙达得。《林海雪原》的情节《林海雪原》的情节智取威虎山:抓住了“一撮毛” 、搜到“先遣图”,杨子荣假扮胡彪,舌战小炉匠—栾平,活捉座山雕 绥芬草甸大周旋:侯殿坤和谢文东偷袭夹皮沟,苦练滑雪技术,神枪手姜青山和猎犬赛虎,调虎离山计,逃向长白山方向,滨绥路埋伏 大战四方台 座山雕 座山雕 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幅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 “身体伦理”“身体伦理”“肝肠”也会散发出不同的道德气息 杨子荣刀劈蝴蝶迷的场面: “蝴蝶迷看刀!”随着喊声,蝴蝶迷从右肩到胯下,活活地劈成两片,肝肠五脏臭烘烘地流了满地。 土匪刀劈老百姓的一个场面: 程小武的新媳妇,几次扑了上去,都被蝴蝶迷抓着头发甩回来。她再也忍不住胸中的仇恨,便拼命地扑向蝴蝶迷,双手一抓,把蝴蝶迷的大长脸,抓了十个血指印。她正要再掐那女妖的脖子,不幸却被许福抓住了她的乱发,抽出了战刀剖开了她的肚子。她那坚贞的肝胆坠地了……null(↑)作家曲波null《林海雪原》新旧剧照 null编剧:上海京剧团集体创作 主演:童祥苓、沈金波等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与西方战争题材小说比较与西方战争题材小说比较西方: 反思心理、战争的残暴、非人道、荒诞 我国: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原因:1、胜利的自豪感 2、补足文学史 空白的愿望 3、以历史斗争激发建设热情第三节 第三节 《青春之歌》与革命成长叙事 一、关于成长叙事 一、关于成长叙事 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的成长“母题”是西方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出现于18世纪的德国。其主题是主人公思想和性格的发展,意味着人物从某个设定的点上的水平向某种理方向的提高,人物是动态的,时间注入人的性格发展中。 《青春之歌》是以成长的方式来表现革命的成长。 null《青春之歌》 剧照null《青春之歌》 与 杨沫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出生于北平,祖籍湖南省湘阴县。(←)作家出版社1958年1月出版二、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 二、从原始素材到革命叙事的变化 1、原始素材是作者自身的经历 一个反抗旧家庭而走投无路的女性。类似于文学史上的“子君”、“沙菲”等人物。 2、革命叙事对原始素材的改造 ⑴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林道静表现一个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表现党对于中国革命的领导作用(参见杨沫《我为什么写〈青春之歌〉》) ⑵改造素材为革命成长叙事的途径 A.将革命内容与传统婚爱故事两种文学进行组装 个人奋斗史:从挣扎→革命 恋爱史:从失败→成功 余永泽→卢嘉川→江华 ——用人物身份的不同来使两条线索紧密组合在一起 B.赋予主人公革命成长的思想基础、诱因及革命成熟的保证 出身——受压迫阶级,底层佣人的女儿(革命基础) 知识背景——阅读西方经典:马列著作; 接受党的指引与教育——革命加恋爱 参加工农革命实践 三、林道静的成长过程 ——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三、林道静的成长过程 ——从个人主义者的知识分子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①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出走到九·一八事变阶段——林道静的成长起点,从个性解放开始。 性格主要特征是仇恨家庭,仇恨社会,仇恨黑暗世界,同情底层社会,要求个性解放,追寻自由,带着个人奋斗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绪和罗曼蒂克的幻想要改变现实,失败后便以死抗争。 (→)三个阶段与三个男性—— 三个阶段与三个男性null ②从除夕茶话会到林道静第二次被捕,是林道静成长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小说的主干,叙述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转折、发展。 ⊕除夕茶话会,认识了一批革命的青年,发现了世界上与余永泽不同的另一种人,开始感到自己命运的不幸,以朴素的感情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 ⊕卢嘉川被捕,与余永泽决裂。“政治上的分歧,不能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表明了林道静革命成长的重大转折→中国革命知识分子与自身弱点的决裂,摆脱了个人的狭小天地,把个人的反抗同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 ↓ ⊕被捕与监狱生活。林道静逐渐认识到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想的错误,认识到生与死的真正含义,得到新的改造。这一阶段与林道静成长相联系的是卢嘉川,他是林道静革命的引路人,精神英雄。 (→)null ③从出狱到一二·九运动(小说结束),林道静成为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这一阶段江华替代了卢嘉川的位置,培养了林道静的革命性格。 →揭示了中国革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道路的特点:接受革命往往从个人遭遇与理论认识开始;从个人奋斗、幻想个人英雄式到参加到整个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集体英雄主义;人道主义同情到为整个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 “林道静”走完了五四文学中女性没有走完的道路,完成了把个性解放的追求纳入民族历史命运道路的历程。 四、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四、一个国家的寓言——林道静成长中与三个男性的隐喻 实际上,林道静是被动的,在小说中,是处于被看、被改造、被男性愿望改造,其成长过程是在被三个男性的拯救、唤醒、肯定中完成的。 余永泽——骑士英雄,拯救了林道静的肉体生命,唤醒了林道静生命中爱与美的意识→人性、人道主义; 卢嘉川——革命知识分子,精神英雄,是林道静革命的启蒙者,阶级意识(斗争),精神的拯救; 江华——工人阶级,革命的英雄。林道静的并肩战斗者,在卢嘉川精神拯救的基础上唤醒了林道静的斗争意识和女性意识。 林道静成长的价值和意义在每个阶段都是通过男人来界定、建构和阐释的。三个男性都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林道静,要在精神上占有她,但所使用的方式和话语又有所不同—— 余永泽—西方的人道主义话语,如个性解放、反传统道德、女性独立; 卢嘉川、江华—马克思主义话语,马克思主义完成了林道静的成长道路。 《青春之歌》体现的不仅是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也是国家的成长过程,她是一个群体的象征。在中国现代史上,充满着人道主义与阶级斗争的矛盾,构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基本的冲突。最后,卢嘉川、江华拥有了林道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拥有了中国。 第四节 《创业史》、《红旗谱》与农民神话第四节 《创业史》、《红旗谱》与农民神话null《创业史》 与 柳青 柳青(1916—1978),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其他作品还有《种谷记》、《铜墙铁壁》等(←)中国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null《红旗谱》 与 梁斌梁斌(1914--1996) 在《红旗谱》之后又创作了第二部长篇《播火记》和第三部长篇《烽烟图》。 吴京安饰朱老忠一、《创业史》情节与主题一、《创业史》情节与主题“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为、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 ——柳青《提出几个问题来讨论》 二、《创业史》人物形象 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二、《创业史》人物形象 梁生宝:社会主义的创业者将梁三老汉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 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农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实行新法栽秧、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的唯一手段。 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旧农民”序列“旧农民”序列梁三老汉的形象: 既有小生产者意识,又有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性格具有明显的两重性。“旧农民”序列“旧农民”序列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 富农、中农占有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因而他们比一般贫农更容易发家,引发乡村人际关系紧张。这被看成是一种新的阶级斗争的表现,以革命方式把庄稼人中的另一部分看成是革命的敌人。在修辞上采用了政治道德化的方式。 评价评价从《创业史》看,一方面是柳青显而易见的激进主义企图,另一方面是来自于民间的真实的力量。这种民间的力量使得文本不断暴露民间生命生活的真相。 艺术成就 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与哲理性的议论相结合;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不足之处 三、朱老忠形象三、朱老忠形象分析巴赫金的命名:“人在历史中成长”。 朱老忠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 朱老忠的成长动因——个人复仇,起初共产党对于他具有的只是“靠山”意义,与“一文一武”的复仇理想如出一辙。 按照无产阶级的阶级理论,阶级意识的建构意味着对个人意识的超越,阶级斗争终将取代个人复仇。null在某种意义上,朱老忠的“成长”甚至取决于他在多大的程度上克服和升华这种个人仇恨。始终在复仇意识中延宕的朱老忠,在等待着神启和拯救,等待着对自我的超越。 “离土”的游民性格气质: “离土”也就是离开了乡村宗法伦理观念的约束,离开了农民千百年来形成他们性格因素的文化环境。尽管他们在异乡所从事的劳动可能仍是农业性质的,但他们的流浪者身份、外来者身份,使他们有一种不能融入当地乡村社会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从而使他们成为土地之外的一群新性格的拥有者——游民性格的拥有者。因此,朱老忠成为一个对土地和土地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人,成为一个乡村社会秩序的异端、桀骜不驯者。 第 五 节 第 五 节赵树理的小说 一、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一、赵树理解放后的创作(一九○六——九七○),山西沁水县人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我每逢写作的时候,总不会忘记我的作品是写给农村的读者读的” 创作 创作长篇:《三里湾》(一九五五)、《灵泉洞》(一九五八) 短篇:《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互作鉴定》、《卖烟叶》等。 《下乡集》 说唱文学 说唱文学 主编过《说说唱唱》、《曲艺》 《忠孝节》改编为《三关排宴》 上党梆子《十里店》 鼓词《石不烂赶车》小调《王家坡》 二、《锻炼锻炼》二、《锻炼锻炼》1958年“大跃进”运动 彭德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1959年,《公社应该如何领导农业生产之我见》 杨副主任(杨小四)如何整治这两个落后农民 (“小腿疼” 、“吃不饱” ) 矛盾 矛盾三次矛盾冲突三次矛盾冲突1.大字报 “你是不是想打架?政府有规定,不准打架。打架是犯法的。不怕罚款,不怕坐牢你就打吧!只要你敢打一下,我就请得到法院!”……小腿疼一听说要罚款要坐牢,手就软下来,不过嘴还不软。她说:“我不是要打你,我是要问问你,政府规定过叫你骂人没有?”“我什么时候骂过你?”“白纸黑字贴在墙上你还昧得了?”王聚海说:“这老嫂!人家提你的名来没有?”小腿疼马上顶回来说:“只要不提名就该骂是不是?”要可以骂我就天天骂哩!“杨小四说:”问题不在提名不提名,要说清楚的是骂你来没有?我写的有哪一句不实,就算我骂你!你举出来!我写的是有个缺点,那就是不该没有提你们的名字。我本来提着的,主任建议叫我删去了,你要嫌我写得不全,我给你把名字加上去好了!你还嫌骂得不痛快呀?” “加吧!你又是副主任,你又会写,还有我这不识字的老百姓活哩?”“你们官官相卫,我跟你们说什么理?我要骂!谁给我出大字报叫他死绝了根!叫狼吃得他不剩个血盘儿,叫……"支书认真地说:"大字报是毛主席叫贴的!你实在要不说理要这样发疯,这么大个社也不是没有办法治你!"回头向大家说:"来两个人把她送乡政府!" null2.摘棉花 拾“自由花” ——集体摘棉花 欺骗——强制性劳动 3.“偷棉花” 群众批斗会 她(小腿疼)装做受委屈的样子说:“说什么?算我偷了花还不行?”有人问她:“怎么‘算’你偷了?你究竟偷了没有?”“偷了!偷也是副主任叫我偷的!”主席杨小四说:“哪个副主任叫你偷的?”“就是你!昨天晚上在大会上说叫大家拾花,过了一夜怎么就不算了?你是说话呀还是放屁哩?”她一骂出来,没有等小四答话,群众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哗”地一下站起来:“你要造反!”“叫你坦白呀叫你骂人?”三队长张太和说:“我提议:想坦白也不让她坦白了!干脆送法院!”大家一起喊:“赞成”。 三、《三里湾》三、《三里湾》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恋爱、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来描绘这个变革过程在农村所引起的深刻变动 。 三里湾村四个不同的家庭 情节情节秋收——整党——扩社——开渠 正:王金生 反:袁天成、范登高、马多寿 天成革命、有翼逃婚、菊英分家 完成了扩社开渠人物关系人物关系袁天成-能不够 王宝全-王金生、王玉生(袁小俊)、王玉梅 范登高(翻得高)-范灵芝 马多寿(糊涂涂)-“常有理”有余(铁算盘)-惹不起 、有福、有喜(菊英)有翼四、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四、赵树理小说的艺术特色1.选材:坚持为农民创作,始终以农民为创作主体。 2.主题:在歌颂农村先进思想、先进人物的同时,也严肃批判了那些中间人物、落后人物,并且他的作品最为深刻精彩之处往往在于落后人物的刻画和批判上。 3.创作态度: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3.创作态度: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 “地道的解放区的歌手” (1)反映生活的真实性与深刻性 (2)注意人物形象的多样化 “写旧人旧事容易生活化,而写新人新事有些免不了概念化” null4.风格 努力探索文学创作的民族化、大众化风格,创作把传统的古典文学、民间说唱与现代小说艺术相统一的新型小说。 (1)在语言运用上:群众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既显现出明白晓畅、简明生动的特点,又耐人寻味,富有表现力 (2)在表现形式方面:重视民族的传统艺术技巧 ,加上自己的发明创造 (3)在人物塑造上: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揭示其性格特征,在对比映衬中刻画人物,善于概括人物的性格而给他一个形象鲜明的绰号 第四章第四章十七年的散文与“杨朔模式” 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脉络 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脉络 1、建国后—1956年 通讯报告空前发展(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志愿军英雄传》,柳青《王家斌》、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这与几件国家大事有关,如抗美援朝、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高潮。通讯报告的成果标志着散文的初步繁荣。 2、1957年—1966年 散文非常活跃时期,主要是抒情散文。代表作家杨朔、秦牧、刘白羽、吴伯箫。——此时奠定了中国散文为抒情散文,追求诗意,由此影响几代人的观念。报告文学在通讯报告基础上发展成一支劲旅——《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 3、新中国杂文一直处于冷寂状态。 null 中国传统散文是大范围的,其特性是“本色”,散文应是最个人化和最自由的文体。 五四后引进“西方文艺学”的散文,其来自英国,充满智性、幽默。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散文是“小品文”。 十七年时期, 人们追求散文的审美,歌颂—抒情—追求诗意 打破散文审美定势的两人——巴金(《忏悔录》)和余秋雨(“历史文化大散文”——借助山水抒发历史之感,写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挣扎,引起人们的共鸣;同时亦把人个经验表达一种个人的“怨”。) 中国散文概况null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生于1904年。四川成都人。曾获1982年意大利国际但丁奖、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 巴 金二、杨朔的散文模式 ——五六十年代当代中国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载体”。二、杨朔的散文模式 ——五六十年代当代中国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载体”。 1、身份角色——从知识分子(作家)转变为战士,表达的是战斗的情怀,表现一代中国作家由为祖国而战到为祖国而歌的创作历程。作家将自我融入大众,在艺术本体与社会本体之间倾向了社会本体,形成当代散文的歌颂模式。 2、“物—情—理”的构思模式,带有伪饰性的诗化倾向。这种“颂歌”式的模式是那个时代的侧影。其中的“理”不是个人思考与生命搏动,而是政治中心的理念,由理带出情物,然后在写作的时候,再把顺序倒过来,形成物—情—理模式,这便造成了诗化的造作。 3、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改造、规定了个人的抒情话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规定了作家的情感指向和思路。十七年散文抒发的是现实感而非生命感,是时代的热情,而没有作家真实感情的流露。 二、杨朔的散文模式 ——五六十年代当代中国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载体”。二、杨朔的散文模式 ——五六十年代当代中国作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载体”。 这是一篇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记叙文,文章由荔枝蜜的香甜,联想到社会主义新生活的美好,再由蜜蜂辛勤的采花酿蜜,联想到劳动人民为创造新生活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热情歌颂了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的人们的奉献精神。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我’对蜜蜂由讨厌到喜欢,又由喜欢到赞叹,再由赞叹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思想感情得到升华。这个感情变化的过程,是作者对蜜蜂仔细观察和深入认识的过程,更是作者运用联想,由物及人,以事推理,从生活中提炼诗情和揭示哲理的过程。全文一线贯穿,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摘自中学语文课本null↑ 杨朔,原名杨毓晋。1913-1968。山东蓬莱人←秦牧,原名林觉夫。1919-1992。广东澄海人。吴伯箫→ 1906-1982 山东莱芜人。刘白羽→生于1916年。北京人。( ←Back)
/
本文档为【2、17年小说与散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