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庆大霉素研究概述

庆大霉素研究概述

2011-12-29 4页 pdf 2MB 96阅读

用户头像

is_289586

暂无简介

举报
庆大霉素研究概述 庆 大 霉 素 研 究 概 述 郭家瑞,王卫国,李 � 磊, 何泓良(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郑州 450001) 摘要:庆大霉素是由绛红色小单胞菌、棘孢小单胞菌产生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引起 的感染治疗效果较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庆大霉素发酵工艺、提纯方法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当前实际分析 了庆大霉素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庆大霉素;发酵工艺;提纯;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6�3...
庆大霉素研究概述
庆 大 霉 素 研 究 概 述 郭家瑞,王卫国,李 � 磊, 何泓良(河南工业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郑州 450001) 摘要:庆大霉素是由绛红色小单胞菌、棘孢小单胞菌产生的一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尤其对革兰氏阴性菌引起 的感染治疗效果较好,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庆大霉素发酵工艺、提纯方法的研究现状,并结合当前实际 了庆大霉素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庆大霉素;发酵工艺;提纯;临床应用;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 R978�1�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9)�010�0005�04 作者简介: 郭家瑞, 女( 1984-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微生 物与生化药学, 联系电话: 13526551283 * 通讯作者: 王卫国(教授) , Email: w w gw ang@ yahoo�com� cn 基金项目: 河南工业大学引进人才专项( 2007BS023)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tamicin GUO Jia�rui, WANG Wei�guo, LI Lei, HEHong�liang( Bioengineering Department,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 gy, Zhengzhou 450001, China) ABSTRACT: Gentam icin, an aminoglycoside ant ibiot ic, is generated by Micro�monospora purpur ea and A eromonas smal l sp ikes�It has been w idely used clinically because of its ant imicrobial broad�spect rum and an� t ibacterial act ivity, especially for it s higher therapeutic ef fect on g ram�negat ive bacteria�This paper out lined the re� search situat ion on the gentamicin fermentat ion process and its isolat ion and purif icat ion method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t the same t ime, the applicat ions and prospects of gentamicin were discussed w ith the present actual situat ion� KEY WORDS: Gentamicin; Fermentation techno logy; Isolation and purificat ion; Clinical applicat ions; Development prospects 前言 20 世纪 20 年代末青霉素的发现, 开辟了抗生素化疗的 新时代, 随后, 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迅速发展, 从 此,抗生素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众 多抗生素中,以庆大霉素为代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由于其 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而被广泛用于临床。 庆大霉素是由绛红小单孢菌、棘孢小单孢菌等发酵产生 的一种杀菌力较强的广谱抗菌素, 目前被广泛用于临床, 因 此,庆大霉素的相关研究一直是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本文就庆大霉素的结构与特性、发酵生产以及提纯的研究现 状进行了综述,同时还对庆大霉素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进行了 展望。 1 � 庆大霉素的化学组成与抗菌特性 1�1 � 庆大霉素的化学组成 � 庆大霉素是由绛红小单孢菌、棘 孢小单孢菌等发酵产生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是由 2�脱氧链 霉胺、绛红糖胺、加拉糖胺组成的多组分混合物, 并以 C 族复 合物为主。2�脱氧链霉胺分别在 4、6 位上通过苷键连接绛红 糖胺和加拉糖胺,因绛红糖胺 C6�上的甲基化程度不同, 形成 了 C1、C2、C1a 3 个主要组分�1�,其结构�2�如图 1 所示。 图 1 � 庆大霉素的化学结构 C1: R1= NHMe, R 2= M e C2: R 1= NH2, R 2= Me C1a: R 1= NH2, R2= H 这 3 个组分中, C1、C2、C1a 的疗效和毒性互不相同: C1 组分毒副作用最小且不易产生耐药性, 但疗效稍差; C2 和 C1a组分疗效高, 但毒性较大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1�2� 庆大霉素的抗菌特性 � 庆大霉素呈碱性、易溶于水、性 状稳定, 与硫酸结合成临床上使用的硫酸庆大霉素。它的抗 菌谱较广, 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克雷白杆菌、奇 异变形杆菌、某些吲哚变形杆菌、某些奈瑟菌、某些无色素雷 杆菌和志贺菌等革兰氏阴性菌有抗菌作用, 而且对革兰氏阳 性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其抗菌作用 机理是直接与 30S 核糖体亚单位 16rRNA的解码区的A 部位 结合, 从而导致菌体死亡。但是, 随着庆大霉素的广泛使用, 一些细菌逐渐对其产生了耐药性, Jakobsen L 等�3�曾报道了 120 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的大肠埃希菌的最小抑菌浓度 ( M IC) 和耐药机制的关系。 2 � 庆大霉素的发酵 �5� Strait Pharmaceut ical Journal Vol 21 No�10 2009 庆大霉素是采用深层液态发酵法生产的,国内使用的生 产菌种一般是绛红小单孢菌,而国外通常使用棘孢小单孢菌、 橄榄星小单孢菌。庆大霉素自生产以来,生产水平并不高,国 内一般在 1200~ 1500u�mL- 1 ,国外的生产水平也只在 1600 ~ 1800u�mL - 1, 且发酵周期较长、产素率低、成本高。因此, 为了提高庆大霉素的生产水平、降低成本, 几十年来,各国抗 生素工作者都做了不懈的努力, 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的 来说, 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高产菌株的筛 选;二是培养基的优化; 三是发酵工艺的研究;四是庆大霉素 胞外分泌的研究。 2�1 � 高产菌株的筛选 � 我国1965年从福州土壤中分离出了 庆大霉素生产菌种小单孢菌,但原始菌种发酵单位低, 质量也 不稳定。多年以来, 很多抗生素工作者一直都在探讨如何选 育发酵单位高,质量稳定的庆大霉素生产菌。 研究者多从诱变育种这一角度来筛选庆大霉素高产菌 株。杨丽�4�曾对庆大霉素生产菌种 JY1�12进行了紫外诱变处 理,后经摇瓶筛选并分离得到新菌株 JY3�5 ;诱变菌株 JY3�5使 摇瓶效 价提高了 34� 3% , 生产罐 实验的发酵效 价提高了 18� 6%。而刘峰等�5�采用12C 离子束辐射选育庆大霉素高产 菌株获得成功,生产发酵单位达 1300u�mL - 1以上。另外, 离 子注入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应用非常广泛, 而其应用于生物 诱变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6, 7�; 赵洪英等�8�采用 N+ 离子束注 入技术来诱变庆大霉素生产菌, 筛选到的诱变菌株比出发菌 株的产量提高 27�39%。 在诱变育种中,采用相关或非相关抗生素的抗性选择性 筛选, 是一条快速得到突变株和高产株的捷径�9, 10�。吴健 等�11�以生产菌株绛红小单孢菌为出发株, 应用 N+ 离子注入 及紫外线诱变技术,同时利用高浓度的庆大霉素梯度平板进 行筛选, 筛选到摇瓶效 价分别比出 发菌株提高 75�2% 和 70� 1%的 N08和 Wt63 两个高产菌株, 10L 发酵罐发酵产量 分别达 2118u�mL - 1和 1843u�mL - 1。 此外,张家骊等�12�使用硫酸二乙酯 ( DES) 和微波处理出 发菌株 Micronoz p ora Echinoz�pora 07�1, 且采取抗性平板以 及摇瓶动态选育两种方式,考察了使用 DES 和微波来诱变庆 大霉素生产菌株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出发菌株对微波诱变 不很敏感, 而且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较差 ;而传统的 DES 化学 诱变对于实验菌株具有良好的诱变效选育效果, 并且结合动 态选育得到的优良菌株,产量高而且稳定, 是理想的诱变选育 方法。虽然诱变育种操作起来简单可行, 但它也有自身的缺 点,如诱变产生的有益突变体频率低、难以有效地控制变异的 方向和性质等。因此,诱变育种应该与其他技术相结合 ,同时 谋求技术上的自我完善。另外,近年来,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 的发展以及在微生物基因组计划的推动下, 国内外对放线菌 的抗生素合成、调节和转运基因已经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 研究,因此, 通过对庆大霉素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与转移来提 高其增产是很有发展前景的。 2�2 � 培养基的优化 � 培养基提供了菌体生长和形成产物所 必需的营养和能量,在建立一个高效的发酵过程之前, 通常都 要对培养基进行优化。冯爱梅�13�做了关于培养基中黄豆饼 粉不同含量的实验, 发现培养基中黄豆饼粉的含量在 3�0% 左右时最有利于庆大霉素的发酵。熊小彪等�14�在实验中改 变培养基中的葡萄糖与淀粉的比值, 但维持二者的总含量 6�5%不变,发酵至 120h 测效价,结果表明,葡萄糖与淀粉的 比值控制在 0�01 时对庆大霉素发酵的总效价有一定程度的 提高。此外, 研究表明氨基酸脱去氨基后形成的碳骨架可以 进入 T CA 循环且能增加 T CA 循环的代谢通量, 从而提高了 细胞的能量水平, 可促进细胞生长和代谢产物合成�15, 16�, 因 此在抗生素的合成过程中可添加一些氨基酸来提高其发酵水 平。管玉霞等�17�在庆大霉素的原发酵培养基中加入了甘氨 酸、蛋氨酸、赖氨酸、酪氨酸四种氨基酸,在整个发酵过程中用 料减少, 发酵周期缩短了 40%左右, 产素率提高 30% ~ 90%。 2�3 � 发酵工艺的改进 � 发酵工艺的改进对发酵水平的提高 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王静�18�的研究表明, 氧的供给对庆大 霉素发酵的影响很大, 如果供氧不足,发酵液中就会出现大量 的菌丝团, 而且发酵液的 pH 值也会下降, 导致再发酵过程中 发生阻遏现象。刘峰等�19�在庆大霉素发酵后期将补水工艺 改为补胨水( 蛋白胨 0� 4%) , 和原工艺比较发现, 新工艺发酵 液的生物效价较原工艺提高了 3� 23%。 2�4 � 庆大霉素胞外分泌的研究 � 长期以来, 对于提高庆大霉 素产量的研究多集中在高产菌株选育和发酵工艺的改进上,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效果不甚理想。据此, 许多研究集 中在庆大霉素的分泌机理上。 研究表明, 菌体分泌产生的庆大霉素一部分是和菌丝体 紧密结合在一起。Reiblein 等�20�研究发现庆大霉素与菌丝体 之间是非特异性结合, 而且使用超声波可以有利于菌丝体释 放庆大霉素, 但并不能使其完全释放;李柏林等�21�曾进一步 探讨了庆大霉素在菌体内的存在方式 ,指出胞内庆大霉素主 要被菌丝体细胞壁吸附,从而使得胞内庆大霉素浓度远大于 胞外浓度; 牛文泽等�22�研究了棘孢小单胞菌绛红变种细胞壁 肽聚糖对庆大霉素的吸附作用,指出肽聚糖吸附的庆大霉素 占细胞壁吸附总量的 95%左右,并且在发酵过程中添加一些 金属离子( Mg2+ 、Na+ 等)可以起到解吸附作用。 另外, 熊小彪等�14�在研究中发现, 在培养基中添加一些 能增加细胞膜通透性的物质会使庆大霉素的分泌率提高; 而 且还推断, 细胞膜通透性的增加会使膜内的庆大霉素透过膜 与细胞壁结合, 当细胞壁结合的庆大霉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就 会向胞外分泌。由此可见, 膜的通透性是影响庆大霉素分泌 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熊小彪等�23�研究了微波处理对庆大霉 素分泌的影响, 发现经微波 127�5W、40s 多次处理后分泌率 为 47� 5% , 而其总效价提高幅度可高达 48� 05%。 目前研究已证明, 庆大霉素是在膜内合成之后分泌到膜 外并被细胞壁吸附, 因此可知,提高庆大霉素的胞外分泌率是 一种增加庆大霉素产量的有效途径。为此,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二是通过在线机械振荡方式分离 庆大霉素。 3 � 庆大霉素的提纯 庆大霉素是一种碱性、水溶性很强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目前常用离子交换法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及纯化。国外采用弱 �6� 海峡药学 � 2009年 � 第 21 卷 第 10 期 酸性离子交换树脂, 但国内大多数工厂生产上都采用强酸 732 树脂, 静态吸附、动态解吸。随着对庆大霉素提纯方法的 不断研究, 出现了许多新的方法技术, 如泡沫分离法、反胶束 萃取法、沉淀法以及膜分离法等。 3�1 � 离子交换法 � 离子交换法是提取庆大霉素发酵液的一 种最普遍的方法,其一般工艺( 见图 2)。 图 2 � 离子交换法提纯庆大霉素工艺流程图 离子交换树脂是常用的离子交换, 而离子交换纤维 是近年来新兴的离子交换材料,与离子交换树脂相比, 其交换 面积更大,交换速度也更高。李夏兰等�24�研究了羧酸型离子 交换纤维吸附庆大霉素的性能,发现在 pH 8左右其静态交换 容量可达 3� 22 � 104u�g- 1 ;对发酵液中庆大霉素的动态交换 容量为 2� 01 � 104u�g- 1 ,洗脱率为 92� 7%。 3�2 � 泡沫分离法 � 泡沫分离法是借助于表面活性剂的界面 作用分离浓缩溶质和净化液相主体的技术, 已用于环境废水 中重金 属的处理�25�, 生物蛋白质、酶及 微生物的 分离纯 化�26, 27�。目前泡沫分离法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抗生素分离纯 化中。 潘焕华等�28�分别采用了相当于发酵液的庆大霉素配制 液和实际发酵液对泡沫分离法进行了研究,发现用 SDS( 十二 烷基硫酸钠)与 AEO�9(烷基醇聚氧乙烯醚) 的混合表面活性 剂处理的庆大霉素收率最高, 故选用 SDS 作为捕集剂;此外, 还发现用泡沫分离法分离配制液中庆大霉素的收率为 72% , 分离实际发酵液中庆大霉素的收率为 60%。而王丰莉等�29� 在用泡沫分离法对庆大霉素进行提取时, 则用生物表面活性 剂 BSA (牛血清白蛋白) 代替了 SDS;结果表明, BSA 的浓度对 庆大霉素的提取率有一定的影响, 在 BSA 浓度大于 200�g� m - 1时,庆大霉素的收率可达 80� 2% , 这是因为 BSA 不易与 庆大霉素络合成沉淀,且无机盐的存在能改变 BSA 的表面张 力,改善鼓泡性能, 可提高收率。 3�3 � 反胶束萃取法 � 用于分离生物产物的反胶束( reverse micelle) 萃取技术愈来愈受到重视, 并已在蛋白质和氨基酸的 提取上进行了众多研究。反胶束是表面活性剂溶解在非极性 有机溶剂中,当其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 ( CMC) 后, 自发形 成的一种亲水极性头朝内、疏水长链尾朝外的纳米级聚集体, 其极性内核可增溶少量水,形成微� 水池�。当含有这种反胶 束的有机溶剂与生物活性物质的水溶液接触后, 生物活性物 质就会溶于此� 水池�内, 这就是所谓的反胶束萃取技术。目 前,此项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抗生素的提取分离中。 Hu z等�30�曾使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二�( 2�乙基己基) 磷 酸钠( NaDEHP)的反胶束系统来提取氨基糖苷类的新霉素和 庆大霉素,研究表明, 水溶液的 pH 和盐浓度对新霉素和庆大 霉素的提取效率有明显的影响。另外, 李夏兰等�31�使用二� ( 2�乙基己基) 磷酸钠( NaDEHP)�磷酸三丁酯( TBP)�异辛烷 反胶束来萃取庆大霉素发酵液时, 发现当 NaCl 与 NaDEHP 浓度分别为 0� 05mol�L - 1、1mol�L- 1 , 发酵滤液原始 pH 为 7�02时, NaDEHP�TBP�异辛烷反胶束萃取庆大霉素发酵液的 萃取率为 87� 3%。 3�4 � 沉淀法 � 某些表面活性剂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在反离子 的作用下会产生沉淀, 故表面活性剂也可以用作沉淀剂从水 相中沉淀分离某些反离子,这就是所谓的沉淀法。 严希康等�32�曾用沉淀法对庆大霉素的提取分离进行了 研究, 结果表明,当 NaCl�0� 05mol�L - 1、沉淀剂( SDS) 与庆大 霉素比例为 4时, 庆大霉素的沉淀率为 100% ,且沉淀可再溶 于碱溶液, 重新溶解后的 SDS 可被丁醇萃取回收。 沉淀法不但收率高 ,而且抗干扰能力强 ,操作简单,有较 高的实用价值, 但用此法分离出的产物往往纯度不高, 因此, 尚需进一步研究其精制方法,为生产提供有用的理论根据。 3�5� 膜分离法 � 膜分离作为一种新型的分离、浓缩、提纯及 净化技术, 在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因其具有节能、不破坏产 品结构、少污染和操作简单等特点�33�, 故近年来在抗生素提 炼中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用于抗生素提炼中的膜分离技术 主要涉及超滤、纳滤�34�36�、液膜分离和反渗透等。朱国民 等�37�采用纳滤膜技术用于浓缩庆大霉素 B,并且在小试的基 础上, 建立了浓缩庆大霉素 B 的纳滤浓缩系统。 4 � 庆大霉素的应用与展望 庆大霉素的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 价格低廉。临床主要 用于革兰氏阴性菌和耐药金葡菌所致的严重感染的治疗。临 床试验表明, 肌肉(静脉) 注射后吸收迅速、完全, 故被广泛应 用各种感染。口服给药在体内难以吸收,但在肠道中可保持 较高浓度, 可被用于治疗胃肠道和呼吸道感染。另外, 研究表 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属此类抗生素) 可与 HIV 中 的 RNA 的 RRE( 逆转录病毒蛋白应答因子) 结构域结合, 使 HIV 的 RRE�Rev( 逆转录病毒蛋白) 相互作用产生抑制, 从而 具有阻遏 HIV 复制的活性�38�; Litov chick 等�39�合成了 R3G ( 庆大霉素 C 的三精氨酸衍生物) , 并测定了其对 EIAV ( 马传 染性贫血病毒) 的抗病毒活性, 结果表明, 该化合物对 EIAV 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由于 EIAV 与 H IV 的转录活化机制具 有同源性, 因此可推断, R3G 也应对 HIV 具有抑制作用。但 是, 随着临床广泛使用,庆大霉素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引起人们 的广泛关注, 其中耳毒性和肾毒性是庆大霉素引起的最主要 的不良反应。不过, 目前对其耳、肾毒性的防治研究已取得了 重大进展, 研究发现, 神经生长因子( NGF) 、碱性成纤维细胞 生长因子( bFGF) 、表皮生长因子( EGF) 等均对庆大霉素引起 的耳毒性和肾毒性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这些研究为在细胞因 子和基因表达水平上探索如何防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 肾毒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 学、基因工程、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将会更深入 地揭示庆大霉素的作用机制; 并且随着低毒性的庆大霉素衍 生物、高效的预防药物的研制开发,以及先进的药物浓度监测 技术的发展, 相信庆大霉素及修生物的临床应用将仍有重要 的地位。 参考文献 �7� Strait Pharmaceut ical Journal Vol 21 No�10 2009 �1�王岳, 方金瑞 � 抗生素�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453�457� �2�张致平 � 微生物药物学�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 230� 231� �3�Jakobsen L , Sandvang D, Jensen V F, et al�Gentamicin suscept ibility in Escherich ia coli related to the genet ic background: problems with breakpoints�J��Clin Microbiol Infect , 2007, 13( 8) : 830�832� �4�杨丽 � 庆大霉素产生菌的紫外线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研究�J��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9, 20( 1) : 48�51� �5�刘峰, 傅衤韦, 颜辉灿 � 12C 离子束辐射选育庆大霉素高产菌株及其 罐发酵水平�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3, 28( 9) : 517�523� �6�Yu Z L , Deng J G, He J J , et al�Mutation breeding by ion implanta� t ion�J��Nucl Instru Methods, 1991, 59 B/ 60: 705�708� �7�Chen Y R, Mo S W, Qiu S H�E ffect s of N+ ion implantation on w heat grow th�J��Nucl Inst ru Methods, 1987, 23 B ( 3) : 344�346� �8�赵洪英, 李彦, 裴鸿娇, 等 �N+ 离子束注入庆大霉素产生菌诱变效 应研究�J�� 天津理工学院学报, 2001, 17( 1) : 14�17� �9�吴健, 戴桂馥, 李宗伟, 等 � 利用抗药性选育盐霉素高产菌株�J�� 郑州大学学报: 理学版, 2005, 37( 4) : 92�95� �10�Yoshiko H, Susumu O, H ideyuki M , et al�Acquisit ion of Certain St reptomycin� resistant ( st r) Mutat ions Enhan ces Ant ibiot ic Produc� t ion in Bacteria�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 ( S1098�6596) , 1998, 42( 8) : 2041�2047� �11�吴健, 张少平, 戴桂馥, 等 � 庆大霉素高产菌株的抗性方法选育 �J��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7, 20( 2) : 191�194� �12�张家骊, 杨绪明, 李江华, 等 � 庆大霉素优良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研究�J�� 药物生物技术, 2008, 15( 4) : 270�274� �13�冯爱梅 � 庆大霉素生产工艺分析�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 5) : 78�79� �14�熊小彪, 储炬, 周月, 等 � 培养基及膜通透性对庆大霉素分泌的影 响�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1, 26( 1) : 25�28� �15�Chen P F, Hareum SW�Effect s of amino acid additions on ammoni� um st ressed CHO cells�J�� J Biotechnol, 2005, 117: 277�286� �16�Mahishi L H, Raw ai S K�Effect of amino acid supplementat ion on the synthesis of poly ( 3�hydroxybutyrate) by recombinant phaSa + Escherichia coli�J��World J M icrobiol Biotechnol, 2002, 18: 805� 810� �17�管玉霞, 刘树滔 � 几种氨基酸在庆大霉素生产中的作用�J�� 中 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7, 27( 12) : 95�100� �18�王静 � 氧的供给对庆大霉素发酵的影响�J�� 安阳师范学院学 报, 2002, 37�38� �19�刘峰, 杨桂英 � 改变庆大霉素发酵工艺对其组分及效价的影响 �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19( 3) : 70�73� �20�Reiblein, W J�Watkins, P D�Wagmang, G H�Binding of Gentamicin and Other Am inoglycoside Ant ibiot ics to Mycelium of Various Act i� nomycetes�J��Ant imicrob Ag Chemother, 1973, 4( 6) : 602�606� �21�李柏林, 储炬, 李友荣, 等 �庆大霉素在菌体内的存在方式及对发 酵效价的影响�J�� 中国医药工业杂, 1998, 29( 2) : 54�57� �22�牛文泽, 胡辉, 储炬, 等 � 棘孢小单孢菌绛红变种细胞壁肽聚糖对 庆大霉素吸附机制的初步研究� J�� 中国抗生素杂志, 2003, 28 ( 2) : 65�69� �23�熊小彪, 储炬, 李友荣 � 微波处理等因素对细菌庆大霉素分泌的 影响�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2, 33( 4) : 164�167� �24�李夏兰, 翁连进, 陈培钦, 等 �羧酸型离子交换纤维吸附庆大霉素 性能的研究�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5, 36( 5) : 272�274� � 25 � Huang Shang�Da, H uang Ming�Kuin, Gua Jhy�Yong, et al�Simutaneous Removal of Heavy Metal Ions from Wastew ater by Foam Separation T echniques�J��S ep Sci T echnol, 1988, 23 ( 4�5 ) : 489�505� �26�Wong C H , Monw ar Hossain M , Davies C E�Performance of a con� tinuous foam separat ion column as a funct ion of process variables �J��Bioprocess Biosyst Eng, 2001, 24 ( 2) : 73�81� �27�Davis D A, Lynch H C, Varley J�T he applicat ion of foaming for th e recovery of Surfact in from B� subt ilis AT CC 21332 cultures�J��En� zyme Microb Technol, 2001, 28( 4�5) : 346�354� �28�潘焕华, 严希康 � 泡沫分离、带溶剂萃取和沉淀法提取庆大霉素 �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1996, 22( 3) : 300�302� �29�王丰莉, 孙小梅, 李逢雨, 等 �用牛血清白蛋白泡沫提取硫酸庆大 霉素�J�� 分析科学学报, 2005, 21( 4) : 504, 604, 704� �30�Hu Z, Gulari E�Ext rat ion of aminoglycoside antibiotics w ith revers e micelles�J��J Chem Technol Biotechnol, 1996, 65( 1) : 45�48� �31�李夏兰, 翁连进, 蔡婀娜, 等 �NaDEHP�TBP2异辛烷反胶束萃取庆 大霉素的研究1 J21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4, 35( 11) : 65226541 1322严希康, 潘焕华1 用基于表面活性剂的分离方法提取庆大霉素Ò 1 带溶剂萃取法和沉淀法1 J2 1 中国抗生素杂志, 1996, 2 ( 14 ) : 26222661 1332王湛1 膜分离技术基础1M21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0, 12 21 1342Rautenbach R, Mellis R1Hybrid processes involving membranes for th e t reatment of highly organic/ inorganic contaminated w astew ater 1 J21Desalinat ion, 1995, 101: 10521171 1352Nystrom M, Kaipil L, Lupue S1Fouling and retent ion of nanof iltra2 tion membranes1 J21 J Membr S ci, 1995, 98: 24922581 1362Han I S, Cheryan M1Nanof ilt rat ion of model acetate solut ions1 J2 1 J Membr Sci, 1995, 107: 10721121 1372朱国民, 李菊芳1 纳滤膜技术在庆大霉素 B 浓缩中的应用1 J2 1 过滤与分离, 2006, 16( 2) : 362381 1382王传铭, 李涛洪, 潘蓄林, 等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 HIV 潜力 1 J21 生命的化学, 2005, 25( 3) : 26522671 1392 Litovchick A, Evdokimov A G, Lapidot A1Aminoglycoside2 arginin e conjugates that bind TAR RNA: synthesis, characterizat ion and an2 tiviral act ivity1 J21Biochem , 2000, 39 ( 11) : 2838228521 #8# 海峡药学 2009年 第 21 卷 第 10 期
/
本文档为【庆大霉素研究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