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卷子

卷子

2011-12-25 13页 doc 85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24130

暂无简介

举报
卷子自然辩证法概论考题汇总(一院工程力学080103班)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
卷子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题汇总(一院工程力学080103班)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讲义 一、名词解释: 1、系统: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它包含以下四个要义:第一,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第二,“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特定的结构;第三,“系统”还在于“统”,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第四,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出特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拉普拉斯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是与机器的自然图景相联系的、关于宇宙的过程可以在一个简单的数学方程式中表现出来的理论。 3、系统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4、自组织: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5、生态危机:生态危机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6、技术: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二是技术成果。 7、知识密集型技术:知识密集型技术指生产这种产品所投入的活劳动不只是简单劳动,而更多的则是复杂劳动,因而该产品凝聚着更多的知识量,资源、能源耗费少,研究与开发的投资额大,其产品有少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更新换代快等。 8、技术体系:从宏观的角度,从各项技术构成的整体来看,技术体系是各项技术之间根据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社会条件,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结而组成的系统。也就是说,技术体系是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各项技术组成的。 9、技术结构:技术结构是指技术内部各种构成要素的组织形态和彼此之间的联结方式。 10、技术价值: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的关系。 11、高技术:高技术是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12、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一般而言,社会建制主要指社会组织,包括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组织系统、物质支撑四大要素。 13、科学技术体制: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 14、范式:范式就是科学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包括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等。 15、无形学院:迅捷的、非正式的学术交流系统,常常出现于学科的前沿和几个学科的边缘,为了尽快获得新的信息,研究人员大多通过直接接触、通讯等个人联系的方式进行非正式的交流,这就成了“无形学院”。 16、创新者网络:创新者网络提供创新者非正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率。这个概念原出自技术创新经济学,意指一种特殊的创新者组织形态,即网络组织,它介于市场和企业组织之间,是两者互相渗透的产物。 17、技术共同体: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技术专家群便是技术共同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 18、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19、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得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20、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 21、类比方法:根据两个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的一个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 22、科学共同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 23、理想实验方法:理想实验方法是在科学研究中为了排除各种次要的非本质因素的干扰,在纯粹状态下对自然过程进行研究,而在思想中把实验对象与实验过程理想化的方法。 二、填空 1、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一书的出版,揭开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序幕,引发了自然观的革命性变革。 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具有 直观性 、 思辨性 、 猜测性 的基本特点。 3、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以牛顿的巨著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的出版为标志。 4、系统自然观最深层、最基本的内涵,在于它阐发了自然界是 存在到演化 , 确定性与随机性 、 简单性与复杂性、 线性与非线性 的辩证统一的思想。 5、 开放性 、远离平衡态 、 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6、恩格斯论证了劳动在人类起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观点。 7、技术要素是技术本质的具体表现形态,这些要素可概括为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和只是形态的技术要素。 8、技术结构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单相的技术结构模式、近代双相的技术结构模式、现代三相的技术结构模式三种结构模式。 9、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区别在于认识目的不同、认识对象不同、认识过程不同、解决的问题不同。 10、技术方法的特点为目的性与客观性、功利性与折中性、多样性与专用性、社会性与综合性。 11、技术价值具有客观性、实践性、历史性、相对性的特点。 12、知识有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技能性知识、人力资源知识 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部分题只给出了,没有给出选项) 1、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科学家组织是什么?(英国皇家学会) 2、哪一个国家在近代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的形成过程中迈出了第一步?(英国) 3、1834年,(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scientist)一词,以区别于传统的“哲学家”(philosopher)。 4、科技人员学术声望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A.B.C)(A.所在学术机构的声望 B.所获奖励的声望 C.论文被引证的次 D.社会地位和声望) 5、世界科学中心转移的顺序。(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 6、美国的第一个工业实验室是什么?(爱迪生实验室) 7、1951年,第一个科学技术园区在哪一个大学附近?(斯坦福大学) 8、最早的科学社团是什么?(自然秘密协会) 9、以下几项发现中, C 不属于十九世纪末的物理学三大发现。 A、放射性现象; B、X射线 C、电磁波; D、电子 11、以下不属于高技术特点的是(C) A、高投入; B、高效益 C、低风险; D、扩散强 12、专家制国论是属于(A)的观点。 A、技术统治论; B、技术悲观主义 C、社会决定论; D、马克思的技术论 13、决定技术结构转变的是(A)矛盾。P199) A、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 B、技术结构与主体技术 C、技术结构与经济基础; D、技术结构与物质技术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科学与技术没本质的区别 B、社会将毁灭与技术之中 C、技术万能论属于技术乐观主义;D、技术没有社会属性 15、 C 恩格斯 指出:“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因此,如果理论自然科学要追溯自己今天的一般原理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它也不得不回到希腊人那里去。” A 黑格尔 B 马克思 C 恩格斯 D 康德 16、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 B赖尔 ,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A居维叶 B赖尔 C 布丰 D 拉马克 17、自然系统具有物质、能量 、信息“三要素”。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系统的,能量、信息是物质系统的属性。而在自然系统中, C 整体性 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A 开放性 B 动态性 C整体性 D 层次性 18、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是系统科学研究的第一批成果。它们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等新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A 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B 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超循环理论 C 系统论、突变论、协同学 D 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控制论 19、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布伦特兰主席的领导下,出版了 B 《我们共同的未来》,该报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A 《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 B 《我们共同的未来》 C 《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 D 《21世纪议程》 20、科学理论的主要特征有 A A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B怀疑与批判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科学预见性 C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开拓创新性 D客观真理性、全面系统性、结构严密性、科学预见性 21、下列不属于科学假说的主要特点是 D A 科学性与猜测性的统一 B 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C 多样性与易变性的统一 D解释性与预见性的统一 22、科学的本质属性是 A A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B 客观真理性、逻辑性、系统性和主体际性 C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检验性、系统性和相对性 23、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不包括 D A 相容性评价 B 自洽性评价 C 简单性评价 D 系统性评价 24、形成假说的基本条件是 B A 假定性、可检验性、系统性 B 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C 客观真理性、可解释性、可预见性 D 客观真理性、可预见性、系统性 四、论述题 1、知识经济时代国家竞争力的新变化? 答: 关于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成果表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以物品为基础的生产明显地转向以高性能、高技术和以服务为基础的生产;人们的经营观念也从高产量向高价值转化,转向更高层次的专门化的产品和服务;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竞争力提高中的作用已大为下降,甚至不起主要作用。与此相反,各国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则成为其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中坚力量,成为该国经济能否获得长足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而且,当代国际竞争力的发展,已经从注重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到注重全系统竞争力,即建设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发和培育国家竞争优势。 2、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 答:信息技术革命引起了产业结构发生了以下深刻的变化: 第一,产业结构由工业为主导转变为信息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是一个国家的劳动力、资本,以及其他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状况以及互相制约的方式。新产业革命产生了一种新的社会生产力,在劳动发展史上形成了三大生产力,即农业生产力、工业生产力、信息生产力。 第二,产业类型从劳动力密集转变为知识密集。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诸多的生要素中,知识、技术、信息占据头等重要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征。 第三,消费结构从硬化转向软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穿、住等基本生活费用的硬性开支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对精神生活和服务方面的软性开支所占比重逐渐增大。 第四,就业结构的改变。原来的就业结构是三大类:第一类广义的农业;第二类工业;第三类服务业。信息业的出现改变了就业结构,信息业就业人口的比重大大超过其他三类产品,专门以知识、信息为劳动对象的智力劳动者越来越多。 现在发达国家已经从传统的工业化转向以信息化为主导,以工业化为基础的道路,并据此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 3、研究型大学体制的基本特点?(注意:此题出题时可能会要你联系实际) 答:研究型大学体制主要是系的建立,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和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的产生。系的建立突破了大学中教席的限制,扩大了教授的容量,从而使新的学科和新的人才得以迅速成长;研究生院制度的形成,训练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人才,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输送了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克服了大学中把全部学术权力集中于教授一人的弊端,提高了科研活动的灵活性,使大学成为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重要阵地。 4、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 答:在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经历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发展的三个历史形态。 5、评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特征及其重大意义。 答: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表现形式之外,什么也没有;运动无论是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即人脑的属性和机能;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处于永久的产生和消亡之中,处于不断的运动和转化过程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在自然的特定领域发展的特定阶段上,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原有的自然部分领域不断得到认识和改造,于是出现了一个与外在于人的活动的“纯天然”所不同的具有新质的“人化自然”,这种人化自然也就是进入人类文化或文明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基本特征: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 4、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 重大意义: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第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第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6、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哪些重要的思想观点?(了解一下) 答: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劳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提出了以下重要的思想: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和动物的根本标志。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7、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其深刻的原因是什么? 答: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类自然的能动作用和改造作用,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因为:第一,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即人利用和改造自然,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而技术就是人的实践活动所不能缺少的工具、手段和方法。第二,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的实践活动,是在理性的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的活动,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实现主观的目的。第三,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推动着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演化,并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第四,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一种能动关系,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还表现在社会生活条件方面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与过程中。 8、试论述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答:技术结构的演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其中交织着各种矛盾,正是这些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形成了技术结构的演化机理。 1、技术活动要素与技术结构的矛盾,决定了技术结构的转变。(在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的个体生产方式中,经验型技术结构与其要素是互相匹配的,它们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近代工业技术革命中工具机的诞生标志着经验型技术结构中的实体技术要素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由手工工具向简单机器要素、向复杂机器逐步过渡和完善。这种新型的实体技术要素的出现打破了原来三种要素与技术结构之间的和谐局面,动摇了手工经验技能在经验型技术结构中的统治地位。正式由于技术要素与技术结构之间这种矛盾冲突,导致了技术结构由经验型向实体性的演化,奠定了近代社会的技术基础。) 2、技术结构与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主体技术结构的异位。(在社会的技术基础中,各种技术结构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其中的主体部分称为主体技术结构。工业化的过程实质就是经验型主体技术结构向实体型主体技术结构转移的过程,它为信息化过程、并进而为向知识型主体技术结构发展提供技术基础。在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过程中,新的技术结构与原有的社会技术基础的矛盾起着制约作用,同孕育它的技术基础之间发生了深刻的矛盾,原有的技术基础不能满足新型技术结构的需要,从而要求建立起与自己相适应的技术基础,以保证自身的生存。) 3、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和速度。(首先,社会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时机。例如:在科技发展史上,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在科学进步和技术发明方面相差无几,主体技术结构的变化却首先在英国出现,其原因在于:在同样以经验型技术结构为基础的手工纺织业中,英国人为了同手艺精巧、工资又低的印度等国竞争,迫切需要纺织工具机的改革来提高生产效率,以维护经济大国的利益;再加上当时英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成熟,能够及早地促使这一变革的发生。 其次,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还影响到主体技术结构异位的速度。苏联十月革命前的技术基础十分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对生产力的要求使它迅速建立起与大机器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实体型技术结构作为主体技术结构。尽管这个过程有些缺陷,但苏联工业化的捷径是举世公认的。) 五、简答题 1、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直观性、思辨性、猜测性。 2、为什么说牛顿力学是机械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牛顿力学正确地反映了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规律,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惯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物质自身没有改变状态的能力,物质要改变状态,只有依靠外力。 第二,“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的现象”。 第三,物体的运动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和位置,而不能改变其质量。 第四,存在“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 第五,可以用严格的数学方程式来表示机械因果性公式,人们根据它可以精确预言运动的结果。 第六,物质颗粒“可以无限地分割,而且是可以无限地把它分离出来的”。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前提。 答:1.生产方式的发展与理论自然科学的产生;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理论自然科学的主要成就: (1)“星云说” (2)地质“渐变论” (3)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4)尿素的人工合成 (5)细胞学说 (6)生物进化论 (7)电磁场理论 (8)元素周期律 4、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的进化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答:进化:是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长。 演化:除了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不可逆过程,还包括了事物的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程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混沌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沌态”之间的更替。 与自然系统有序化相联系、相对应的是对称性破缺。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不变性。与对称相反,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变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 5、阐述系统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答: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的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部属性;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一,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 6、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答:早在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就提出了宇宙演化的永恒循环的深刻思想。但他指出,认识这一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第一,要着重从质的不灭性方面来理解运动不灭原理,任何运动形式转化为其他运动形式的能力是不灭的、无限地;第二,还必须从质的不灭性方面来理解物质不灭原理。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与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更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中。 根据天文预测表明,宇宙也要永远膨胀下去。 7、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答:第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上。 第二,人还是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 8、简要阐述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答:其一,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共同组成的自然整体,是以生命的维持、生长、发育和演替为主要内容的活生生的系统。 其二,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就是各个相互关联的部分有机构成的一张生命之网,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三,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物系统和环境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有外来能量的输入维持。 其四,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的动态过程由系统内的物质运动决定。 其五,生态平衡是稳定性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来的稳定状态,不是单纯的消极适应金额回归自然,而是遵循生态规律,自觉地积极保护环境。 9、科学的技术化与技术的科学化。 答:一方面,现代科学必须依靠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现代技术的发展又必须以现代科学为基础。在内容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在形式上技术要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 10、技术的特征。 答:1.自然性和社会性 2.物质性和精神性 3.中立性和价值性 4.主体性和客体性 5.跃迁性和累积性 11、技术体系的特征。 答:1.功能的整体性 2.目的的社会性 3.构成的层次性 4.环境的制约性 12、工程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答:工程与技术同属于改造自然的实践范畴,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工程一般强调的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尤其指有较大规模且有着复杂的组织系统的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而技术虽然也指技术活动,但对技术活动的规模没有要求,而且往往强调的是技术活动中的手段和方法。任何一项工程都包含了若干数量的技术活动。技术与工程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不依托于的工程的技术,也没有不运用技术的工程,技术是工程的支撑与基础,工程是技术的载体与运用。工程的发展大大扩展了技术的使用范畴,推动了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13、从科学理论到技术开发可简单分为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技术理论,即形成人工自然的理论与方法; 第二阶段,根据技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制造出产品与工艺,即通过技术理论的实施制造出人工自然; 第三阶段,把新产品或新工艺应用于社会经济,即技术理论的运用。 14、技术的二重属性。 答: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课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技术属性是二者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技术作为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具有自然属性,并且是自然过程。另一方面,技术作为社会的人所创造、所应用,服务于一定的社会目的并满足其所需要的手段、方法和活动,它具有社会属性,并且是社会过程。 15、熊比特提出的创新的五种表现形式。 答:1.生产新的产品 2.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工艺过程 3.开辟新的市场 4.开拓和利用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供给来源 5.采用新的组织方法 16、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答:1.产权激励 2.市场激励 3.政府激励 4.企业激励 17、科学事实的特点及作用。 答:特点:1.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 2.科学事实渗透理论 3.科学事实应该是比较系统的 4.科学事实具有相对独立性 作用:首先,科学事实是形成科学概念、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建立科学理论的基础。其次,科学事实是确证或反驳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的基本依据,是推进科学进步的动力之一。 18、技术创新具有哪几方面的特点。 答:1.创造性 2.效益性 3.风险性 4.周期性 5.集群性 6.系统性 19、科学定律的作用。 答:1.科学定律揭示了事物的本质或规律。 2.科学定律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3.科学定律是科学解释和预测的有效工具。 20、科学假说的作用。 答:1.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 2.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 3.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 21、科学理论的特征有哪些。 答:1.客观真理性 2.全面系统性 3.逻辑完备性 4.科学预见性 22、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创新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社会需求原则 23、科学实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答:1.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 2.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 3.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和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的和经济的。 24、简述科学的否证发展模式。 答:可以把理论不断经受否证检验而发展的过程简略地表示为: 。其中 代表问题, 代表试探性理论, 代表排除错误, 代表新的问题。 25、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1.一致对应性 2.可解释性 3.可预测性 26、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坚持观察的客观性 2.坚持观察对象的全面性 27、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8、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 答:1.在标准条件下,观察者所得到的感觉图像是能够重演的,当然要排除观察者主观意愿的歪曲。 2.观察中渗透的理论要经受过实践的检验。 3.观察中使用的仪器设备和方法手段,是符合科学理论原理的。 29、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答:1.概念思维的基本要素是抽象的概念,而意象思维的基本要素是形象的意象。 2.抽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概念以及判断的基础上完成的,而形象思维的推理过程是在意象以及联想和典型化的基础上完成的。 30、科学理论必备两个基本条件是。 答:1.逻辑条件。(科学理论是用数量上尽可少的,逻辑上互不相关的假设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概念体系。) 2.经验条件。(科学理论必须反映“各种经验事实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根据那些已经经验到的事实去预见以后发生的事实。) 31、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其重要性。 答: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求真务实的精神;其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其三,开拓创新精神。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科学必然产生出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那个时代人的认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进的行为规范。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为此,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鼓励创新。以此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2、科学问题在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答:科学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科学问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问题是科学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科学问题实质上是经验和理性之间的矛盾。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问题产生于科学理论中出现的矛盾。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识不断地发展。 33、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 2.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3.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限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 4.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以及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34、科学理论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 答:科学的进步有两个方面的标志。一方面的标志是理论的可否证度。(增加理论的可否证度,就是增加了一个理论被否证的可能性,增加了该理论的经验内容。)另一个方面的标志是确证度的增加。(高度可否证的理论如果得到不断地确证,那就使我们的知识经受住了否证的考验。) 35、如何正确地理解直觉灵感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 答:直觉和灵感两者都具有偶然性、突发性和深刻性的特征,突然产生于某一随机过程,是对事物规律的掌握。在创新过程中,前者是未经渐进的精细的演绎推理而对规律性的快捷洞察,后者是在百思不得其解时顿悟想象间的规律性的奇效。 36、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的演变的主要过程。 答:1.古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前史。古代科学活动的主体是哲学家中具有科学气质、渴望了解自然的一部分人,他们对早期的科学发展做出了贡献,通常被称为自然哲学家。 2.近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擎始。这一时期出现了近代科学家角色和近代技术专家角色。 3.现代:科学技术社会体制化的确立。这个时期现代科学家角色和现在技术专家角色的确定。 37、对现代科学家社会角色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的三个方面的因素。 答:1.大学教学和科研体制的改革。 2.企业中工业实验室的大量涌现。 3.国家直属科研机构的兴起。 38、正式和非正式的学术交流。 答:正式交流主要指在正式出版物和会议上发表、报告学术成果,它体现为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受群体研究范式的制约比较大,因此频率较低且缺乏弹性。非正式交流是科学家通过个人通信和非正式讨论交流信息,具有专门、迅捷、双向反馈等正式交流不可替代的优点,还会导致科学家中非正式群体“无形学院”的出现。 39、科学家互动中的学术和非学术的冲突。 答:科学家互动中的冲突形式可以分为学术性和非学术性两类,不掺入个人社会属性偏见的学术性冲突即学术论战,能够促进对学术问题更为全面的考察,是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但科学家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各种社会因素会影响他们,由此产生的非学术性冲突负功能居多。某些过分激烈的冲突甚至还会导致严重的学术越轨行为,这需要科学技术界内外共同的协调来设法消除。 4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 答:马太效应是科学研究中的优势积累效应,它表现为某些科学家一旦具有一定的优势后,因为荣誉背景放大的作用,就会有更多的机会进一步获得成果和承认,反之则变得更加默默无闻。 41、科学的社会规范。 答: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 42、技术的社会规范。 答:技术社会规范具有所有者的,局部的,权威的,定向的和专门的特征。 43、国家创新系统。 答: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的总体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44、带头学科交替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带头学科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走在其他学科前头,并对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凯德洛夫提出了带头学科更替的经验定律: 。可见带头学科更替有周期性,且持续时间呈现对半递减趋势,显示其加速性,这构成科学增长的质的特点。 45、后工业社会的五个特征。 答:1.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 2.职业分布上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 3.“中轴原理”,理论知识成为社会的核心,是社会革新的基础和社会决策的根据。 4.未来的技术发展是有计划的,也是有节制的,技术评估占有重要地位。 5.“智能技术”非常重要,制订各种政策都必须通过“智能技术”。 46、知识资源的特点。 答:1.不可替代性 2.不可加和性 3.不可逆性 4.非磨损性 5.不可分性 6.可共享性 7.无限增值性 47、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答:从根本上来看,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它是指各国的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和人员的流动高速度大容量地跨越国界,在世界范围内相互开放、相互融合,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 48、建立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的主要内容。 答:我国的知识创新系统主要包括: 1.知识创新系统 2.技术创新系统 3.知识应用系统 4.知识传播系统 PAGE - 1 - Last saved by jiangfengqing _1289856962.unknown _1289856997.unknown _1289857025.unknown _1289893920.unknown _1289856978.unknown _1289856922.unknown
/
本文档为【卷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