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此岸到彼岸的迷律——读王安忆的三篇小说

此岸到彼岸的迷律——读王安忆的三篇小说

2011-12-18 2页 pdf 110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851838

暂无简介

举报
此岸到彼岸的迷律——读王安忆的三篇小说 此岸到彼岸的迷律 读 王 安 忆 的 三 篇 小 说 ■杨海燕 《米尼>、《妙妙》、《我爱比尔》, 这三篇小说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非常特殊,它们全是在描述一个 女孩落的过程——米尼和阿三(《我爱比尔》的主 人公)最后都沦为妓女,而妙妙至少在他人眼中成 了异类。它们可能都源于作家的一次白茅岭之行。 白茅岭是一个劳教农场,王安忆在那里接触了形形 色色的女犯,而被采访的人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 的罪名——卖淫。作家在她的《自茅岭纪事》 中 写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公认的合法世界之外,她们 是如何到达彼处的呢...
此岸到彼岸的迷律——读王安忆的三篇小说
此岸到彼岸的迷律 读 王 安 忆 的 三 篇 小 说 ■杨海燕 《米尼>、《妙妙》、《我爱比尔》, 这三篇小说 在王安忆的作品中非常特殊,它们全是在描述一个 女孩落的过程——米尼和阿三(《我爱比尔》的主 人公)最后都沦为妓女,而妙妙至少在他人眼中成 了异类。它们可能都源于作家的一次白茅岭之行。 白茅岭是一个劳教农场,王安忆在那里接触了形形 色色的女犯,而被采访的人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 的罪名——卖淫。作家在她的《自茅岭纪事》 中 写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公认的合法世界之外,她们 是如何到达彼处的呢?”王安忆以三个“堕落”故事 为躯壳,来考察女性的生存之“根”。 王安忆在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对“根”追寻的热 情和对于“无根”的焦虑,“根”是一个人生存的精 神基础和精神归处,它像一股暗流,波澜不兴却又 生生不息。她总是试图通过对人生存状态的描述 探寻人存在的根基:或是强调根基的顽固性(《长恨 歌》等),或是叙述根基的动摇与瓦解(《叔叔的故 事》等),或是追索根基的缺失,《米尼》、《妙妙》、 《我爱比尔》就表现了根的缺失状态。 妙妙、米尼和阿三在“文革”中经历了童年、少 年或青年,“在刚刚渴望知识的时候,文化知识被践 踏了;在刚刚踏上社会需要理想的时代,一切崇高 的东西都变得荒谬可笑了”。0王安忆对这个时代 总是不能释怀,这是一种不言于表却又深入内心的 痛切。荒谬的时代切断了真善美之根的正常延伸, 而她们这一批待哺的孩子,到哪里去寻生命的汁 液?命运之手的摆弄,将她们散落在贫瘠的土地 上,使她们在最需要关怀的时候成为弃儿。这个荒 芜的时代切断了她们获取知识和理想的血脉,使她 们在时代的变换中飘泊无依。 作家进而又将她们同家庭的关系切割开来,妙 妙三岁丧父,而米尼的父母也在她很小的时候去了 香港,唯一的联系就是不断寄来的钱和千篇一律问 候平安的信。她们两人对家的感情寡淡如水,并且 充满隔阂与排斥,而阿三更像飘浮在空中的一片羽 毛,没有来路,也无归途。这种父母的淡化与退隐 更使主人公处于一种无根的悬浮状态,她们缺少来 自现实生活的爱和关怀,看似无牵无挂、自由无比, 但却永远孤独、永远流浪。 时代之根的匮乏和家庭之根的缺失意味着女 性的成长历史和生存现实的悲剧情境,历史和现实 将她们推人孤独的境地,要么随波逐流,空洞庸常 地生活,要么孤军奋斗,争取未来。 文中的女主人公们选择了抗争,强烈地企求着 “根”的归依——“根”便是女性为自己设置的理想 化模式:米尼执著地找寻快乐,小镇上的妙妙向往 城市的“现代生活”,城市里的阿三则梦想国外的 “自由乐园”,这些其实都意味着女性追求自我实现 的愿望。在她们身上,我们能感到不甘于命运、执 著向生活求索的韧性,感到女性存在的活力和希 望,然而也正是在女性企图寻找自我的地方,她们 又一次陷落,由此王安忆揭开了女性复杂而神秘的 内心世界。 女性希望寻找“根”的支撑和扶持,以实现自己 梦想中的世界,它和外部条件的缺失扭结在一起, 产生一种生存之“烦”,促使女性几乎宿命地找寻自 己的归处。但可悲的是,她们却将这种愿望寄托在 男性身上(这不应是真正的爱情),妄图依靠男性到 达理想的彼岸。对于她们来说,男性只充当一个载 体的角色,他们的功能只是将这些漂泊的女人载向 目的地:“同金发碧眼的比尔在一起,阿三有一种戏 剧感,任何不真实的事情在此都变得真实了。她因 此而能够实现想象的世界,这全源于比尔”;妙妙则 更是“清晰”地认识到“她只有凭了她的身体,去为 她争取神奇的人生做牺牲。” 女人们将自己的理想交于了想象中的“爱情”, 她们靠男性的语言、行为进行自我幻想、自我陶醉: 米尼总是抓住任何蛛丝马迹臆想阿康对她的爱,直 到入狱前夕,她“还蒙在骨里,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男演员占有了妙妙,她没有多少羞辱之感,也无什 么切实的爱意,由之而生的却是“一股骄傲的情 绪”——“她是一个多么不同寻常的姑娘啊”,“头 铺街上是没有像她这样不同寻常的姑娘的”,她和 孙团的交往也是陶醉在自我对孙团的超越里;阿三 将比尔看成是一座希腊铜像,希望通过同比尔等人 的交往在自己的周围设置起西方精神的氛围,并妄 · 】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图使自己扎根其中,即使“她知道他们有这样那样 的缺点,可她还是喜欢他们,他们使得一切改变了 模样,他们使得阿三也改变了模样”。她们以自我 为中心,难以认清现实,男性由于不具备她们所设 想的意义而根本不可能帮她们实现自己的梦想,但 “她除了自己以外不能看清任何事,她对别人的了 解也只限于在别人身上看到和她自己的相同之处, 只要是与她不相关的任何东西,都不会引起她的注 意”。 细节处的聪明并不能把她们带出自我陶醉 的泥淖,“自我陶醉者的喜剧演出,需要现实付出代 价”,@她们一步步滑下命运的深渊。 米尼是其中形象最为复杂的一个,她是一个寻 找快乐的人,阿康之于米尼,象征着“快乐的源泉”, 这遮蔽了阿康真实的自私、阴暗,当现实的真象揭 开一角时(阿康和米尼的小姐妹通奸),米尼受了想 象的欺骗,决然离婚,这却并不等于她最终抛却了 梦想,和阿康的旧情复燃就是一个明证。之后,顺 着阿康设置的陷井一步步下滑也无不与她对阿康 的自我想象有关,她并非不知阿康的心思,却以自 己肉体的堕落进行着对他的报复,这种报复实是源 于她对阿康割舍不掉的爱,她过于执著的要从阿康 那里找寻快乐,也因此更加义无反顾地走向堕落。 在她堕落的过程中同时也有非理性的因素,一部分 是盲从,一部分是生命的本能冲动:她对这种淫乱 的生活并非没有拒斥之心,却附就而下、不做反抗, 她的盲从使这个过程过分自然而然;源自生命本体 的欲望冲动也让她无法清醒,她第一次和平头在一 起时,“他使米尼的内心充满了渴望”。米尼本是一 个性情至纯至真的女孩,可同时也是“最没有教育、 最无理智、最无觉悟、最无自知之明和自制能力的 人”,“他们的破坏力正够破坏他们自己,将他们自 己破坏殆尽”。 爱与恨、梦想与现实、理性与非理 性的纠缠冲突终于将她吞噬。虽然男性在文本中 没有受到什么尊重,他们在同女性交往时,寻求的 只是性或新鲜的感觉,性格上他们或是软弱或是下 流或是自私,但这些却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女权主义 态度。作家也是处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她有心 同情这三个女性却又无法回避她们的虚无,她看似 贬抑这些男性却无法否认他们选择的现实合理性。 这就使得王安忆在作品中虽然善待女主人公却并 不赞同她们,虽然并不欣赏这些男性却没有把他们 当作制造这些女性悲剧命运的唯一的刽子手,他们 只是充当了同谋,更为关键的还是女性自己——对 男性根深蒂固的依附心理,使她们虚妄,也使她们 盲目,并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 · 122· 王安忆在《白茅岭纪事》中说:我想知道米尼为什 么要那么执著地要走向彼岸,是因为此岸世界排斥 她,还是因为人性深处总是向往彼岸。我还想知道: 当—个人决定走向彼岸的时候,她是否有选择的可 能,就是说,她有无可能那样走而不这样走,这些可能 性又是由什么来限定的。人的一生中究竟有多少可 能性。王安忆通过这三个故事进行了各有侧重的探 索,《米尼》中宿命的东西多一些,《妙妙》则更依赖于 一 种主观选择,<我爱比尔》处于二者之间,是一种即 有意识又无法控制的结局。但一以贯之的,是女性在 蒙昧中那种飞蛾扑火似的追寻理想根基的生命冲动, 就象<我爱比尔》中所说:“他、马丁、还有比尔,都是永 远,而阿三则是瞬问。”对于现实生活来讲,她们是短 暂而渺小的,而对于她们来讲,“根”的梦想则是永恒 的。王安忆是一个充满着人性关怀的作家,在《小城 之恋》、<荒山之恋》和《岗上的世纪》中,她让女性突破 了传统的性禁忌,完成了在生命本能层面的自我实 现,虽不乏一定程度的悲剧意味,但表现的情绪是热 烈的、突进式的,它们展现的是女人们对于“性”的殉 葬式的追求和献身。而这三篇小说则以冷静而平实 的笔调透露出女性在精神层面的匮乏:女性身体“走 出”传统后,在追求精神理想的过程中却又重回传统 的怪圈,迷失了自己,她们能够坦然直面性的问题却 在性的虚妄迷乱中陷落。这说明作者告别了理想主 义的摇旗呐喊而在更深的层次上对女性命运进行反 思,通过对女主人公浪漫主义式追求的失败过程的描 写,挖掘出导致女性深层悲剧的社会历史原因,更展 现了源自女性本体的悲剧因素。它们表明性的解放 并不能代表女性自由的获得和女性解放的实现,它更 要以女性自觉、清醒的独立意识为根基。而如何让因 无根而寻根的女性真正找到生命的彼岸,却仍然是一 条充满暗礁与险滩的漫漫长途。 注释: ①《屋顶上的童话》,王安忆著,山东友谊出版 社,1997年6月。 ②《王安忆自选集之四·漂泊的语言》,作家出 版社,1996年2月。 ③《米尼》,选自《屋顶上的童话》。 ④《女人·第二性》,西蒙·波娃著,湖南文艺 出版社,1986年12月,428页。 ⑤同上。 ⑥《米尼》。 作者/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本文档为【此岸到彼岸的迷律——读王安忆的三篇小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