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浅谈道家文化

2011-12-10 3页 doc 32KB 2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15943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谈道家文化浅谈道家文化 (一)《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是道家主要代表作品。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老、庄之文,各具风采,文辞美富,仪态万方,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今存《老子》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但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文字与今本大体相同。 《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
浅谈道家文化
浅谈道家文化 (一)《老子》、《庄子》。 老子、庄子是先秦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二书是道家主要代表作品。老、庄之并称,不见于先秦,大约起自魏晋。老、庄之文,各具风采,文辞美富,仪态万方,在先秦诸子之文中独树一帜。特别是《庄子》之文不仅在当时影响颇大,而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为深远。 今存《老子》共八十一章,上篇三十七章,称《道经》,下篇四十四章,称《德经》,故《老子》又称《道德经》。但一九七三年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却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文字与今本大体相同。 《老子》五千言,文约而意丰。其文谈玄论道,义蕴深邃,具有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据统计,“道”在《老子》中出现七十多次。“道,可道,非常道”,“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是万事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规律。“道”的提出,标志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老子首创以“道”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反对上帝有知、天道有为,针锋相对地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这意味着天上神权的动摇,也是地上王权衰落的反映。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其辩证法思想,如他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有人说中国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哲学思想,但从老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辩证思想,所以我们中国是有哲学的,而且还很早,在先秦就产生了,并且也用到平常的生活中去了。 《庄子》以其超尘脱俗的思想,恢诡谲怪的形象,汪洋恣肆的文风独立于文学史上。 《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则为其门人后学所著。 庄子的道家学说与老子一脉相承,但有较大的发展。庄子也讲“道”,认为“道”是“先天地生”,无始无终,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的,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他崇拜自然,宣扬天道无为,否定人对自然界的作用,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乃是“德之至也”。 庄子在《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在庄子看来,所谓“天”、“命”乃是决定一切的主宰,只可消极顺应,听天由命。这是一种消极的生命观,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的,特别是到了魏晋时期更是泛滥,魏晋玄学的产生,黄老哲学,魏晋名士的纵情山水与道家的思想有一定的出路的。 老子以“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庄子则是“不为”。老子尚“无为”而仍欲治天下,实为“入世”之说。庄子则从“无为”而入虚无。 庄子的人生理想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和对现实社会的彻底超脱。从齐物我、齐生死的观念出发,庄子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臆造出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理想人格典型。道家就是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达到自我的超脱,庄子可以说是道家思想、道家文化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道家的反智论。 道家崇尚自然而轻文化,对智性以及知识本不看重,庄子对政治不感兴趣,主张政府越少干涉人民生活越好的那种“无为主义”,以“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为“坐忘”(《大宗师》)。显然,这是反智性的。庄子没有把他的这些反智的观点用到政治上去,对后来政治上的反智传统没有直接的影响。而《老子》则是以政治思想为主体的,《庄子》基本上是一部人生哲学。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其实重点却在“无不为”,不过是借“无为”的外衣而已。 老子不讲礼义而讲无为,但他并未忘怀政治而仍欲治天下,只是想以“无为”的手段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所谓“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反映。汉初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统治者欲达到的效果是“有为”,“无为”只是统治者为达统治目的而进行的一个手段而已。 老子的反智言论中有很多是直接针对政治而发的,如:“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民多智慧,而邪事滋起”,“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老子知道人民一旦有了充分的知识后就难以有办法控制了。“圣人”的治国方略是使人民“”虚其心”、“实其腹”,即让人民吃饱饭但不让他们有自由的思想,要“虚其心”,这样“圣人”才能更好地推行自己的治国之道。老子的“愚民”政策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采用,这种思想在后来的统治者手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如,清朝的文字狱,历代的八股取士等等,都是一系列愚民策略的体现。统治者对文化专制的统治,如果要追溯历史的话,可能就得追到老子这里来吧。 (三)道家的自然观。 道家讲究自然,这种自然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相对人文而说的,在道家看来人文的东西就是经过人的活动以及人的思想去参与而造出来的东西。人为的造作就会产生虚伪、矫饰,会变得不真实,礼乐教化会束缚人的思想和自由,这与道家追究绝对的自由是相符的。二是相对“他然”说的, “然”是如此,他然就是外在条件使他如此,即外在决定所有,没有了自己,人的身体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完全属于自己的,而道家追求的自然却是与他然相反的,道家讲自己的生命真实是不被外在条件所牵引和决定的,生命的存在是因为我们有真实的生命。 道家是要从人文回归自然,生命就在自然中,要想开显奇妙的理想境界也得回到自然中去。回归自然,这也是个当代的话题,面对日益浮躁的都市生活,人要寻到一片宁静的天地,道家的自然观是个不错的出路。道家的生命是在自然中展现的,人的主体生命要由小而大,由大而化的成长飞越,再与整个自然结合,去成就生命的最高理想。 遵循自然,回归自然,也许这才是人类继续发展走下去的最好选择。人和自然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同时又密不可分,两者共同存在于宇宙中,人类不应该想着去征服自然,超越自然,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存在。在追求经济和效益的当今社会,道家的自然观给了我们浮躁的心一个心灵归宿。一切不必刻意去追求,让其顺其自然地发展,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处世。让心静下来,给心一个宁静之处,就会寻到道家所说的“道”,因为“道”就存在我们的心中,庄子说南冥者,天池也,天池就是理想的境地,道家的山水田园,就在我们的心中存在。 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的特质》(刘小枫 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30年) 《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 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PAGE 1
/
本文档为【浅谈道家文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