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国人口问题

2011-12-06 8页 doc 78KB 1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3332

暂无简介

举报
中国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
中国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05年的56年间,中国人口从54167万人,增加到130756万人,净增加76589万人,增长1.41倍。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出现三次高峰。第一次是1951年到1958年,七年共增加人口10798万人,平均每年净增长人口1500多万;第二次是1963年到1976年,十三年新增加人口2192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1702万人,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平均每年增加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第三次是1985年到1991年,六年共新增加人口近1亿,平均每年净增加1600万。56年间,平均每年净增加人口约1367万人。   自从我国开始推行生育政策以来,经过30年的奋斗,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1970年,我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5.8。90年代以来,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8左右,比30年前一对夫妇平均少生了4个孩子。30多年来,我国共少出生4亿多人,使世界人口达到60亿推迟了4年。现阶段,我国人口已成功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这不能不说中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做出了成绩。   2006年,国务院决定,在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由各省市自行生育政策,这是因为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人口密度有很大差异。如: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四川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海南、云南、青海、宁夏、新疆实行农村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西藏等部分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允许生育两个以上孩子;有19个省规定,在农村,如果第一胎是女孩,允许再生一个孩子。   二、性别比失调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出生性别比为108.5,1987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0.9,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11.3,1995年百分之一抽样调查为115.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16.9,个别省份高达138。2005年,再次抽样调查,性别比高达118.58。男女性别比,城乡均出现异常,农村失调程度更为严重。正常情况下,男女性别比应该保持在103至107之间。   出生人口性别失调,给社会带来一些问题。如:跨境非法婚姻,跨境强行拐卖妇女儿童,强迫妇女卖淫等社会问题。导致性别比失调原因:一是重男轻女,二是社会保障不健全,三是B超的普及和滥用。说到底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实际是一个养老问题。   2005年以后,新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经测算,到2020年,20~45岁的男性将比女性多3000万人左右,婚姻挤压情况凸现,低收入及农村低素质者结婚就很困难。这将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隐患。   三、出生与死亡   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上世纪出现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人口出生率都在20‰以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2005年下降为12.40‰,比1978年的23.33‰下降了10.93‰。人口出生率每下降1个千分点,意味着少出生100万人口,下降10个千分点就是少出生1000万人。   人口死亡率多年来保持在6.5‰左右。随着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提高到近7‰。   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自然增长率。人口的自然增长率1978年为12.00‰,2005年下降为5.89‰。出生率与死亡率之比,1978年为34.2%,2005年为52.5%,也就说1978年出生三个人有一个人死亡,2005年出生二个人有一个人死亡,死亡人口占出生人口的50%。   四、人口老龄化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43亿,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7%。预计到202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34亿,比重从2000年的9.9%上升到16.0%;65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64亿,比重从2000年的6.7%上升到11.2%。   到本世纪40年代后期,我国将形成老年人口高峰,届时每3~4人中就有一名老年人。2020年、2050年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200万和5300万人。那时候,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的父母,生活无法自理的空巢老人将会成倍增加,他们在生活中的照料、精神慰藉等问题,将更加突出,社会总体负担加重,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确保老年人口安度晚年是一个大问题。   五、不堪重负   13亿是一个忧虑的数字。13亿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上学、要就业、要住房……,消费的需求乘以13亿,就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我国的耕地、水资源、森林以及矿产资源本来就稀缺,再除以13亿,就少得可怜。平均每人耕地面积只有1.4亩,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1997年到2004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300多万,这一增一减,使得我国人均物质水平更加捉襟见肘,粮食安全、环境资源难以承受人口的增长。13亿这个意味深长的数目,既有“放大效应”,也有“缩小效应”;这就提醒我国国家的公务员,在任何时候,想问题、办事情都不能脱离人口多、底子薄这个基本国情。只有统筹兼顾人口与经济、资源、环境的关系,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透过13亿,我们就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大与小、多与少、贫与富的辨证关系。例如:一些地方“圈地”搞开发,从局部看,减少一片耕地,似乎不会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但从全局看,如果每个地方都如此蚕食耕地,13亿人吃饭就成了天大问题。又如,我国许多餐馆流行一次性木筷,从一个人来说,多用几双筷子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但从13亿人每顿饭都使用一次性筷子,加起来就要毁掉一大片森林。这说明,在一个人口大国,再小的浪费,乘以13亿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再雄厚的家底,除以13亿都显得微不足道,而从积极的角度看,再小的节约和善举,乘以13亿都是一个惊人的财富。   六、人口素质   一个社会的发展,根本上有赖于人口素质提高。过去出国,看到国外车多人少,国内人多车少;现在出国,感到最深的是,国内城市硬件建设不比国外差,但人的素质、文明程度、法律观念、生存环境等软件差距很大。当前,我国多的是人口,少的是人才,如何把人口数量转化为人力资源,是国家发展一大战略问题。   2004年我国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共有5375万人,仅占13亿人口的4.1%,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差距太大。如美国硅谷地区,城市人口只有200万,高科技人员就有70万。当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的人口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美国和日本尽管劳动力资源数量不多,但由于整体劳动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劳动生产率处于较高水平。培养高素质的人口需要对人口进行投资,更要通过教育培养来提高人力资本。国家投入教育经费占国民收入的3.95%,投入教育固定资产仅占全国比重的2.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人的素质是决定国家发展强大,生活富裕的资本。大千世界无论什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知识的竞争,任何事务发展,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是办不到的。   党中央非常重视发展教育事业。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8月31日在全国优秀教师代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我们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继续坚持好、落实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方针,大力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全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一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目前,如仍以胡氏线为界,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2.9%和57.1%。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为11.6亿人(包括台港澳),东部人口占全国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国的5.8%;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西部和东部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仅有±1.8%的变化,表明了该线的客观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第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褐土、华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长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农业人口。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等我国四大人口密集区都位于东部,这些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区。西部地区占有全部的第三台阶(海拨4500米以上)和大部分的第二台阶,除高山和少数河谷外,几乎全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占全国面积15.5%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几乎全在西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为稀疏,仅绿洲和河谷灌溉带有较密的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及布局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第一,一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第二,以第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一般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呈高密度状态,城市人口比重高。第三,生产力布局尤其是现代化交通布局的扩展,使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相应扩展,有的地方达到了过去根本无法相比的规模和速度。在农业社会里,粮食产区吸引着较高的人口密度;在工业社会中,工商城市和交通枢纽吸引着众多的人口。 我国长期“以农立国”,至1990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74%。中国领土广阔,各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同粮食品种组合,单位播种面积产量的大小依次为: 水稻>玉米>薯类、高粱>小麦>谷子、杂粮>大豆。生产稳定性的高低依次为水稻、玉米、薯类>杂粮、高粱、大豆、谷子>小麦。我国耕垦历来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南部普遍种植水稻,也就容纳了众多的人口。到了现代,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对人口分布的决定性作用逐渐提高。我国农业产值的 90%出自东部地区;全国铁路线的82%、公路线的85%、通航运河的99%分布在东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人口大部分集聚于东部地区。解放后,国家化了很大力量来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一方面有组织地动员一定数量的人口分期分批逐步从沿海迁往内地和边远省区;同时将工业交通尽可能地配置在内地以及边远省区;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较差的自然环境以及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并未改变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甚不合理;从合理人口分布和开发边疆出发,应向大西北大量移民,并且认为大西北能够接纳大量人口。 人口分布的密疏与地区的合理容量大小相关。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决不是人们个人意志造成的,而是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极大差异造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人口容量的扩张。解放后,国家有意识地动员向西部地区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化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出现了“耕垦一亩,沙化三亩”的现象,毁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以青海省为例,1955年、1956年从东部地区迁入7.5万人,但到1958年底已大部分返回原籍,稍后就基本上走完了;1958年,从河南迁入11万人,到1960年,只剩下5.3万人;1965年,从山东8个城市招收支边青年7200余人,成立农建四师,1979年按政策知识青年返城,又全部返回,撤销农建四师。 据“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五省区(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从长远来说,能够接纳移民500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同我国未来十几亿的总人口相比较是太微不足道了。移民大西北,缓解东部人口压力是脱离实际的。而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都为人口可容区,如果配置得当,可望能够空纳大量的人口(见附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会改变,东西部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会有很大变化,仅限于分子的个位数有微小变动 我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格局是人口分布规律的结果,是合理的。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比以前有所下降,绝对增长量仍很大,人口压力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以人地关系协调为目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做到人口宏观合理分布的基础上,微观上人口合理再分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①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持续压力,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②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环保法制、法规,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③保护耕地,注重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④高度重视科技因素,发展知识经济,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提高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分享给你的朋友吧: · i贴吧 · 新浪微博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人人网 · 豆瓣 · MSN 对我有帮助 人口质量(population quality)是人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通常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力、一定的社会制度下,人们所具备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的水平。人口质量:也称人口素质,包括社会成员的体质、智能和文化程度、劳动技能等因素。社会越发展,社会人口质量的总体   人口质量反映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的范畴。亦称人口素质。人口作为社会生活的主体,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从不同的角度考察,其质的规定性也有不同的内容。人    人口质量 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发展过程是社会的历史过程和自然的生理过程的统一,人口质量相应地也有社会和生物两重属性,但最基本的是社会素质。人口的思想素质包括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传统习惯等,要受人民的社会存在,特别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决定。在阶级社会中,带有明显的阶级烙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主要与人们接受的教育训练程度有关,要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为人口的社会经济地位所决定。人口的身体素质与社会生产所能提供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医疗卫生发展的状况有关,同时也受一定的生产方式制约的分配方式所决定。人口质量还有生物属性的一面。如人的体质与智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制约,它是人口质量发展的自然基础,社会因素则是人口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编辑本段因素   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本质的综合性素养和能力,可分为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三个因素。从微观方面来看,人口质量总是不能满足需要,是有一定限制的。人们为了获得较高的质量,如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素质,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代价和费用。因而,人口质量具有经济价值,投    人口质量 入提高人口质量的资本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追加的人口质量投资要获得追加的经济效益。人口质量就其经济属性而言属于耐用资源.所谓人口质量的耐用性,是指人口质量如同耐用的生产品一样,可持续使用相当长的时间。人口质量资源可以通过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资而提高,从而提高效率和延长劳动期限等。所以人口质量是耐用的资源。 编辑本段指标   反映人口质量的指标可分为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主要有:反映人口身体素质状况的指标,如平均预期寿命,长寿水平,平均死亡年龄,幼儿死亡率,残疾人口所占比重,平均智力商数,青少年身高体重的增长速度等,反映人口文化科学素质状况的指标,包括识字率,文盲率,就学率,每十万人口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每百万人口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每万职工中技术人员所占比重等;反映人口的道德素质,如 人口质量 和差异。   反映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是指那些与人口质量的高低呈现正相关的指标,主要包括每万人中医生数,床位数,卫生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每人每天的热量和蛋白质供应量,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教育经费,教育经费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图书和报刊的出版发行量,环境监测状况与污染指数等。它可以判断一个国家为提高人口质量所具备的物质条件和差异。   中国人口质量的某些指标在世界上是较高的,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它与国民的营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每人每天食物热值越高的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也越高。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粮食低价格的控制,食物热值显著上升,与此同时,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平均预   人口质量 期寿命逐渐延伸,1999年达到71岁,虽然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表6-1),但已经超过中等收入和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基本上与韩国处于同一水平。再如婴儿死亡率,据世界银行发表的《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2000年中国的婴儿死亡率为30.0‰,尽管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5‰,但明显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56‰和低收入国家的76‰。但从人口质量的综合状况来看,中国的人口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状态,特别是人口的文化素质差。据日本矢野恒太纪念会发表的《2000年世界国势图会》统计,中国中等教育普及程度偏低,1997年中学入学率为70%,仅相当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大学入学率很低,1997年仅为6%,不仅低于美国的81%,日本的41%等发达国家,还低于菲律宾的29%,泰国的22%;成人识字率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和韩国,泰国等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中国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制约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成为制约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提高人口质量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劳动力素质。通过素质教育和教育投资提高人口质量,特别是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技能是必要的。人口质量的普遍提高,可以    人口质量 造就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逐步增加知识密集型经济的产品,并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生产过程的良性循环,从而降低消费品的价格,使国民的实际生活水平提高,与此同时,使就业结构与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战略任务   一、 控制人口数量。中国总人口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21%。 由于人口基数大,尽管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每年净增人口仍达到1300万左右。人口过多是中国的首要问题: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人口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依然尖锐。因此,在努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应稳定现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质量 立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完备的调控保障体系,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在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工作的同时,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将人口问题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总体规划,发挥城市和东部地区的示范作用,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均衡发展。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有利于加速资金的积累,加快经济的发展,为提高人口素质奠定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 积极提倡优生。提倡优生从根本上讲就是人口的优质遗传基因得到发展,让劣质遗传基因受到抑制。   三、 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技术事业。教育和科学技术事业是开发智力资源的伟大事业,是提高人口科学技术素质的基本途径。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从而使教育更好地为 济发展服务,适应国家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四、 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扩大集体福利,保障妇幼健康。总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尽快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提高中国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战略任务,它包括人的体魄强健、文化修养良好、道德高尚、追求知识、勤劳勇敢,从幼儿到老年、从生理到心理、从自然物质基础到家庭社会环境,要全方位地持续不懈地提高人口素质。凡是对提高人口素质有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应该 坚持办;凡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损害人民身心健康、妨碍人口素质提高的东西都应该坚决抵制。提高人口素质固然要有好的教育制度,但同时应该靠从小到老,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各方面来抓,贯穿在整个生活和生产活动中,用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来教育人民。 编辑本段与犯罪关系   人口质量是指社会人群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综合概念。犯罪是社会具体的人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个人犯不犯罪,固然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由自身素质所决定。因此,人口的质量对犯罪有着重要影响。   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是人生观和社会道德观念。随着社会生活形态和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要求发生变化,一些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发生变化,思想道德素质下降,追求荒唐颓废、奢华放荡的生活,无视社会道德、法律。说明思想道德素质低下是产生犯罪行为的思想基础,人口思想素质的高低与犯罪增长成反比。   人口文化素质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影响。我国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不发达,致使教育处于落后状态,特别是广大农村,现有中小学学生流失严重,使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增加。文盲必然导致法盲,不懂法、不知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遇事依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处理,也是导致一些人犯罪的原因。文盲必然导致封建迷信与愚昧无知,在我省因封建迷信愚昧无知而导致犯罪的案件经常发生,说明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低和犯罪增长成反比。   人口的身体素质受自然属性即遗传因素的影响,与人们的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人民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大大提高,平均寿命延长,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人口的身体素质还不高,低能、智力低下,性格心理变态、精神异常的人还有相当数量。研究表明,上述身心不健康人的犯罪概率大大高于健康人,因此,人口总数中身心不健康的人所占比例高低与犯罪也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人口问题与犯罪有密切关系,是影响犯罪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因此,坚持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制定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办法,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增加教育投资,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开展优生学的宣传和研究,提高出生人口质量等措施、政策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必将对我国不断增长的犯罪起一定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基本建议   一、避免残疾婴儿出现,这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一个方面   试想一个残疾婴儿的出现会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多大的负担。当前就遗传科学方面能发现遗传问题,但这种科学的覆盖面太小,很难达到百分之四十,大部分是空缺位,这种空缺位要多长时间消除还是个未知数。而在空缺位里每年又有多少残疾婴儿出现,这是多么可怕的数字,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一个可怕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借用一下数字人生学呢?这个数字人生学要普及只需几周的时间,我们为什么不借助这个既高超又大众化的科学来解决这个可怕的家庭和社会负担呢!   二、避免弱智能的婴儿出现,这是提高人口质量的核心。   在我们国家计划生育方面,特别是农村侧重点是生育率,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在我们的人群中有百分之一的残、病、懒、慵、恶的人出现。这对家庭和社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试想在一个国度里充满着雷锋道德、英雄精神、高技能人才,那么这种社会应是人间仙境。而这样的社会,数字人生学在遗传前是完全可以定位的,这不是神话和科幻,而是实实在在的数字人生定位学。所以我们不能坐视这种不良后果的出现,那么为什么不能让几位专家学者去对数字人生学进行鉴别呢!数字人生学可以在遗传前给未来的婴儿定秉性(秉性指一个人的胸怀、报负和毅力,秉性共分六级)、定四量(谋量、能量、技艺量、应量)、定历程(人生平安与吉凶)、定健康(有无重大病变),以上是决定婴儿质量的关键。是真是假,鉴定后就可以真相大白了,费几人之力解后果之忧,何乐而不为呢!   三、避免重大病变也是人口质量中的重点。   人的一生中发生重大病变是对一个人、一个家庭和社会不幸的事情。不论在青年段、中年段、老年段发生重大病变对个人、家庭都是严重的打击,不少家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个问题用数字人生学就可以解决,它从一个人姓氏、人生定位甲子、性别、名字四个方面的定位数就可以排查出一个人一生重大病变。这不是天方夜谭,这是真实的数字人生学。是真是假分辨很简单,只需几位专家鉴别一下,就可以解决数以千计家庭和个人的不幸,这种简单的小事我们为何不关注一下呢!   数字人生已经出现数年有余,它的真假只有少部分受益的人知道。排除人口质量中的三大恶障必须用数字人生定位这门科学,这才是国家之幸   “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通常被认为是两个并无本质区别而只是表述不同的概念,在使用频率上后者高些而已。而关于“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是不是同一概念,普遍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二者完全相同,不必区别使用;另一种认为,从逻辑分层的角度看,二者是有差别的,因而需要区别使用。因为人口质量涵义较人口素质更广泛,它是与人口数量相对称的概念。人口素质则是人口某一特征或标志的概括,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它们的总和构成人口质量,单独的某一素质概念没有对称的概念。   人口数量表示一定空间下的人口规模,口数量来实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而人口质量则是一定人口规模下的人口的各种特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人口总体是指特定条件下的人口数量和质量,也就是说,人口数量和质量是不能分割的一个问题两个方面,一定的人口数量必然是由一定质量的人口所组成,而一定人口的质量又是通过一定的人口数量才能体现。所以提高人口质量必须结合着人口数量、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
/
本文档为【中国人口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