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于忧患最新复习

2011-12-04 18页 doc 99KB 15阅读

用户头像

is_409776

暂无简介

举报
生于忧患最新复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默认分类 2009-06-15 06:47 阅读385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
生于忧患最新复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资料 默认分类 2009-06-15 06:47 阅读385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2、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二、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拂士( bì)同“弼”空乏(kōng) 曾益(zēng)行拂乱(fú) 三、解释重点实词。 【发】起,指被任用。【畎亩】田间、田地。【举】被举用,被选拔。【筑】捣土用的杵。【士】狱官。【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海】在海边(隐居)。【市】市井之间。【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苦】原来是形容词,使……痛苦。【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饿】使……饥饿。【空乏】资财困乏【拂】违背、受阻挠。【乱】扰乱。【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韧。【忍性】就是壮大胆量。【曾】与“增”通假,增加。【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虑】思虑。【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作】奋起,有作为。【色】脸色。【征】征验,表现。【喻】了解。【入】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通“弼”,辅佐。【出】国外。【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生】使动用法,使……生存发展。【死】使……委靡死亡。【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四、通假字 1、衡于虑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读bi,辅佐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五、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2、饿其体肤饿:古义:严重饥饿,能威胁人的生命。今义:与“饱”相对,指一般的肚子饿, 3、举于版筑之间 :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4、举于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5、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六、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 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国 :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国家 国恒亡。 七、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八、相关对联。 ①人无忧将死,国无患必亡 ②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③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 ④孔仲尼厄而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⑤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⑥困难炼品质 磨难出英才 ⑦有错不认为蠢货 知过能改是贤人 ⑧内有贤臣国治 外无祸患民安 九、文章主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中心意思: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十、重点语句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句义: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句义:*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颜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颜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句义: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句义:*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5、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句义:(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句义: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十一、填空题。 1、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逆境能成才。顺此事实,作者认为要成就大业就要在思想、行动、生活三方面经受磨练。第二段扣住第一段中的“动心忍性”这四个字稍稍展开论述,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再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本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暗示困难环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治国也应如此,第二段正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这两个问题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进行推论的是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作者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就要既有“法家拂士”,又要有“敌国外患” 3、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4、 经过遭遇困境后,得到的好处是:改、作、喻。“是人”指的是第一节中列举的名贤一类人物。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问题提出论述的。 6、 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常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的“成钢”和“成器”。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7、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8、 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经常遭遇犯过失;内心困苦;思虑阻塞;不被为了解困境。 十二、问答题。 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答: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2、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3、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答: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4 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本段运用了事例论证、摆事实 5、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答:年代顺序 6、“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答: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7、三皇五帝中不乏业绩突出者,为何偏举舜一人为例?答:舜出身卑微,历尽磨难。 8、开头连用六个“于…中”句强调六个古人在成名前的出身,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答: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练。 9、孟子曾对管仲颇有微词,为何在本文中还赞扬管仲能够“举于士”?答:道虽不同,但管仲经历确能证明论点。 10、请就本文的第一段的写法或内容写一段评注文字。答: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的出“天降大任”的结论。 11、第二节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答: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有什么作用?答: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张本。 13、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答: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 14、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答:心理、身体、生活遭遇(生活、思想、行为) 1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答: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的方面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6、有人做事怕犯错误,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答:犯错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 17、“人恒过…国恒亡”段内层次是:第一层:“人恒过到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8、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答: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9、学过这篇文章以后,你懂的了什么道理?答:艰苦的环境的磨练,对人的成材有促进作用。 20、中心论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答: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十三、课外拓展延伸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答: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5、这篇散文也是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正、反)(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6、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7、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答: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 8、有人做青蛙实验,放开水中逃生,却在温水中死亡,说明了什么道理?答:死于安乐。 9、在物质生活已经丰富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答:当然不能。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 10、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认识:答:学习生活中也会有困难、挫折,只要我们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就会克服困难,增长才干,有所进步,不能贪图享受,这样将一事无成。 11、〈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结合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答: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 12、孟子在两千年前就警示人们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答:物质生活优欲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总复习要点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孟子 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通 弼,辅弼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 横,梗塞,不顺 (3)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 增,增加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所以 动 心 忍 性(使…… 惊动)(使……坚韧)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举用,被选拔)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这个) (6)空乏其身 (使动用法,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7)舜发于畎亩之中( 指被任用) (8) 人恒过( 犯错误)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和外来入侵的威胁,这样的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这样以后就会懂得忧患能够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必然使人萎靡灭亡的道理了。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法家拂士 和 敌国外患 。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答: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 10、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 答:生于忧患(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题(2009-09-27 20:04:54) 标签:励志 中心论点 拂士 忧患 曾益其 杂谈  分类:教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他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使惊动     (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19、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1、“是人”指的是什么人?       第一段中所举的一类人。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环境(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练习 一、文学常识填空: 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 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 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 并称为“四书”。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无道,诛暴秦( ) 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池非不深也( ) 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三、解释加点词: 1、环而攻之而不胜( )( )2、夫环而攻之( )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兵革非不坚利也( ) 5、委而去之( )( )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7、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8、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五、回答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 3、本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 。 4、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5、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 傅说( ) 胶鬲( ) 法家拂士(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困于心衡于虑 。 曾益其所不能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 ) 百里奚举于市( )( )苦其心志( )人恒过( ) 5、翻译句子: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 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9、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10、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 答案: 一、 1、轲 战国 儒家 2、孟子及其弟子 《大学》、《论语》、《中庸》 二、解释一词多义: 道:道路 仁政 道义 固:巩固 固执,顽固 池:池塘 护城河 国:国防 国都 三、解释加点词: 1、围攻 表转折 2、发语词 3、这 4、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 6、限制 凭借7、震慑 8、少 “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 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 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 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五、回答问题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 “天下顺之” 3、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4、(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 (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家和万事兴。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是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 答案: 1、《孟子·告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3、拂通弼,辅弼衡通横,梗塞,不顺曾能增,增加 4、使……坚韧 、奋起,有所作为 、 被举用,被选拔、 在外面,指国外、 给 、 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指被任用 5、翻译 (1)(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2)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3)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6、B 7、法家拂士 敌国外患 8、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贩卖鱼盐、犯人、隐居者、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9、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10、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无惟一答案。针对其中一个观点或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谈,言之成理均可。
/
本文档为【生于忧患最新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