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快乐由我SMJ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快乐由我SMJ

2011-11-28 3页 pdf 603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500526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快乐由我SMJ �新西部 �2011. 06期 本文为 2008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 30839 )、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指导性项目 (批准号 H j2008- 109 )和海南医学院科研启动金 资助项目 (批准号 200935)研究成果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 肖三蓉 � 陈玉民 � 张 � 婧 � 李汉武 (海南医学院 � 海南海口� 571101 ) �摘 � 要� � 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呈现上升的趋势,产生了许多弊端和不良后果。本文基于心理危机主 动介入管理模式,分析大学生同居现...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快乐由我SMJ
�新西部 �2011. 06期 本文为 2008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 30839 )、海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指导性项目 (批准号 H j2008- 109 )和海南医学院科研启动金 资助项目 (批准号 200935)研究成果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 肖三蓉 � 陈玉民 � 张 � 婧 � 李汉武 (海南医学院 � 海南海口� 571101 ) �摘 � 要� � 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同居现象呈现上升的趋势,产生了许多弊端和不良后果。本文基于心理危机主 动介入管理模式,分析大学生同居现象给我们带来的心理与伦理反思,提出了应对策略,主张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加强国家立 法和学校规章建设同居行为;对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 �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增强个体抵御危机的能力。 �关键词� � 大学生;同居;心理危机干预;主动介入管理模式 � � 近年来,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和同居现象明显增多且呈上升趋势。 以前在校园中成双成对的现象不再是校园内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001年,对西安、北京、上海、武汉、重庆等 6大城市的一些高校的调查 显示,在回答 �您有过和异性同居的行为吗�问时,表示 �有�的大学 生占到 52% ,其中女生占 67. 3% [ 1]。 2005年 3月 29日,新 �普通高等 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正式出台,对在校大学生不能结婚没有作出硬性规 定。之后,各地大学纷纷有学生公开登记结婚、举办婚礼, 而大学生在 外租房同居现象也日益 �疯狂� [ 2] ,同居现象呈现低龄化特征。 同时,大学时代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阶段,在 这个自由的时代,社会变得越来越宽容、越来越主张张扬个性、注重个 人自由,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人认为他们都成熟了,至少在生理上,成 熟了就会有需要。因此,大学生接触性或者干脆同居这种现象似乎变 得很正常了。针对大学生同居这种现象,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看法。 有位对大学生同居现象持赞同意见的不愿透露姓名的社会学工作者认 为: �在我看来,性压抑下的婚前性行为更可怕。所以我认为与其压抑, 不如正视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即使在婚前,适度的性对青少年成长也 是有益的。两人同居,只要是自愿的,能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就不要干 涉,也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青年人逆反心理强, 与其反对不如引 导。� [ 3]虽然这位学者所说的观点不无道理, 但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生理 上已经进入生长稳定期而心理上却处于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过渡 阶段,此阶段的心理冲突在价值观念、理想与现实、相对剥夺、应对技能 等方面的表现十分突出 [ 4]。另一方面脑力劳动是其主要生活方式,用 脑的频繁性和复杂性影响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发展。他们内心世界相对 复杂,有更高的心理境界和心理需求,同居生活中的一些变故可能随时 引发他们的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危机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和高校稳定的因素之一。本 文试从大学生同居出现的原因、产生的弊端和后果、应对的策略、心理 与伦理反思几个方面对其加以分析,并基于大学生心理危机主动介入 管理模式 [ 5] ,对大学生同居生活中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进行 �早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增强个体抵御危机的能力,完善心理机能,促进其成 长和发展。 一、大学生同居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 同居 ( cohab itation) ,一对男女未结婚登记而像夫妻一样建立性关 系并住在一起 [ 6]。大学生同居属于不合法行为, 在许多社会被视为一 种罪恶的私通。这种性关系不被社会承认和接纳,如果生下孩子也因 为是私生子的身份而受到歧视。同居是指符合婚姻的实质要件,但没 有履行合法的登记手续的男女自愿生活在一起,相互享有权利、承担义 务,但不以夫妻名义对外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一种两性结合方式。这 样的同居处于法律与道德的夹缝之中,既可以受它们的共同约束,又可 以摒弃道德而游离于法律之外 [ 7]。人是社会中的人,在其成长过程中, 选择何种生活方式,不仅要受客观的外部环境的影响,又要受个人选择 能力的限制,是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内因和外因的综合。 大学生同居现象,同样离不开这些因素的作用。 1、外部因素 ( 1)上个世纪 60年代至 70年代,在西方社会出现的 �性革命�影响 到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对传统的性道德、性行为和婚姻形式的反叛运动。 参加这一运动的大都是一些青年,其中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出身于比 较富有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不满足传统的小家庭生活方式, 反对对 性的压抑与禁锢,对传统的两性关系形式表示了大胆的反抗。他们单 纯强调要尽情地享受性的快乐,过早地发生婚前性行为, 甚至公开同 居,视结合、离异为儿戏 [ 8]。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我国婚前性行 为和不婚同居出现了剧增的趋势,因此,越来越多的此类现象潜移默化 地影响着在校大学生。同时,各种传播媒体,像网络、杂志、影视剧等有 关性的报道和描写等色情信息给大学生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引导。此 外,生活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众多的大学生在精 神上出现了极度空虚感,追求感官剌激。这些因素和社会环境在客观 上为大学生的同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2)社会舆论对同居现象表现出一种宽容的态度。研究表明,近些 年来,人们对 �同居�持明确反对态度的比例明显下降,对其持赞成的比 例也在下降,而持 �理解�、�无所谓�的比例则呈上升趋势。当代大学 生中大部分人对性的基本态度是:只要两人相爱或两人愿意,就可以在 一起,性观念比较开放和自由。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性行为日益增多, 同居现象随声应合。此外,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选择租赁房屋提供了 便利,医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大学生同居解决了一些因同居而带来的部 分后顾之忧。 ( 3)我国高校现行对大学生的脱节也促使了同居现象的 增多。在学校,大部分学生是过集体生活,家庭对他们管教和监督明显 弱化,学校方面对学生的个人生活和隐私也很少干涉,学生不出现异常 现象,很少有老师去过问。很多学校对学生的生活的关心缺少主动性, 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大学生们对两性关系的处理不当。国家对高考 取消年龄限制和放开入学年龄,对适龄学生的婚恋已经通过相关的条 例规定不再加以限制。这也为同居现象的出现,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另外,学校在对待大学生性教育的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矛盾心理,一方面 强调反对大学生同居,另一方面却在校园内销售安全套、避孕药等。这 种矛盾的现象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出现违反社会规定的行为, 造成同居行为的发生。 2、内部因素 ( 1)随着营养条件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年龄相对五、六 十年代提前了一岁至一岁半。性早熟、性活跃期提前容易对性产生冲 动和满足欲。据调查,大学生中平时有性冲动的比例达到了 90% ,其中 男生为 97% ,女生为 83% , 恋爱中的男女更是几乎都发生过边缘性性 行为 [ 9]。面对世界的巨大诱惑,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自律性或者说 自制力不强,为了解决生理问题,大学生很容易迷失方面。 ( 2) 大学生们的心理都渴望得到爱情,为了寻找到浪漫和纯真、拥 有真正的爱情,为了见证爱情的坚贞性, 很多大学生选择了同居生活。 有些人为了追求金钱、追求享受、为了摆脱心中的空虚与寂寞、为了从 紧张的学习中得到减压而走向了同居的生活, 从同居中寻找慰藉。也 有的大学生充当着时尚的弄潮儿,不再陌生的性行为成为这个时代的 �时尚�,大家相互效仿,甚至是互相攀比,推动着同居的普遍化。这些 大学生的心是灰色的,他们只注重现实,抱着过把瘾就死的心态。这些 大学生倾向于追求于一种自由化、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自己已 经成人,同居并不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同时,现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181�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 教育探索 �新西部 �2011. 06期 缺失,对于恋爱存在着一种模糊认识, 把同居作为完全得到对方的表 现,产生献身意识,对于同居可能带来的影响缺少理性的思考和认识, 将爱情与同居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却将同居与婚姻分开, 这一切都是大 学生同居的直接原因。 ( 3 )许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家,为了弥补亲情的缺失,他们的异性 伴侣不知不觉的充当了父母的角色。这也是大学生的 �移情�心理使 然, �移情�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即在治疗中来访者将以往对别人的 感情转移到治疗师身上 [ 10]。调查显示,很多大学生的同居伴侣都与自 己的父母在性格特征、言谈举止、行为认知方面很相像 [ 11]。在背井离 乡、举目无亲的环境中,同居似乎很好的缓解了大学生对父母的思念、 对亲情的需求、对孤独的恐惧。 二、大学生同居产生的弊端和后果 大学生同居现象就象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带来快乐, 又可能造成 更大的伤害。的确,在一定意义和程度上讲,大学生同居可以暂时满足 彼此之间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也可以利于相互之间互助关系的建立,能 够促进一些大学生的应对挫折的能力,但是,从整体和长远的眼光来 看,这种同居现象的负面作用还是很严重的,如同居后怀孕、影响学业 等,它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影响其健康发展。大学生同居给 学校管理也带来了许多困难, 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些危害甚至危 害 [ 12 ]。 1、对两性结合的传统同居,产生了冲击 出现了反传统同居和试婚同居现象。国家只对合法的婚姻中的同 居起保护和监督作用,而对大学生之间出现的两性同居关系缺少监督 和控制。当同居双方发生纠纷、各自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难得到 法律上的有效保护。特别是女性的利益更容易受到侵害,因同居关系 破裂时而导致自杀的现象仍占相当比例。 2、大学生同居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业 同时,因为同居,各自的活动圈似乎变得更小了,缺少与外界的广 泛沟通,不利于身心健康。由于同居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未婚 早孕、未婚生子、因同居给女性带来各种妇科疾病等。但是大学生却又 无经济能力,无法承担家庭责任,这同样不利于健康发展。同居对高校 的校纪校规也是相违背的,对大学生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 3、大学生同居现象,对学校的管理也带来了很大困难, 处于两难的 境地 一方面学校想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管理,但又缺少较好的处理依据。 另一方面,不对其进行管理和引导,又担心这种现象会蔓延和扩大化, 而且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产生不良影响。 4、大学生在享受同居带来的幸福时, 心理也不得不忍受 �偷食禁 果�带来的煎熬 性行为会使得双方彼此极为依赖,这种依赖关系也为两人分手埋 下了隐患。心理咨询室中不乏同居后失恋的来访者,分手的痛苦不仅 让他们意志消沉,甚至想要结束生命,更让他们后悔曾经同居。 2004年 对全国 24个省、市的 2000名本、专科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座谈数据 显示,对同居行为感到后悔的女生占 62% ,男生占 24% [ 12]。 三、大学生同居现象的主动介入性应对策略 1、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恋爱观, 把对生理的冲动和对感官 的追求这种动力转变和升华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 随着西方思想与我国传统问题的碰撞,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马晓婧认为当代大学生普遍胸怀大志、情趣高雅,积极健 康,但也存在很多价值误区,如性价值主体膨胀化、性价值取向功利化、性 价值目标短期化、性价值态度嬉皮化、性价值文化粗俗化等。[ 13]学校要加 强德育和心理课的建设,帮助学生培养对价值观的正确选择能力。学校 要开设有关性道德教育和性心理健康、性知识教育等相关课程,引导学生 在道德上能形成一种自律的态度,增强良好的性道德意识和性责任意识。 在心理上能很好的承受和应对感情处理能力。 2、高校应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对学生进行管理的, 通过校 内管理和跟学生本人、家长沟通等途径来达到对学生的实效管理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室和学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沟通作用, 各高 校领导和教师应把关心、爱护学生,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康全面发展 当作首要职责,尽量缩减和避免未婚同居现象的发生。 3、加强对学校周边出租房的管理 改善学校附近的环境,使其尽量走向健康化。 4、国家要加强立法,规范同居行为 国家加快对未婚同居关系的立法的步伐,规范未婚同居的现象和 行为既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实质性权利,又有利于减少这种同居现象 的发生。 5、大众传媒应负起社会责任,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恋爱观、道德观 大众媒体具有权威性、广泛性, 对社会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的影响 很大。因此,大众传媒应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 性知识、性观念,坚决阻止各类不法音像制品流入社会, 堵住不适合大 学生浏览的各种色情资料制造源头。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引导 大学生正确看待爱情、性、婚姻。 四、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心理与伦理反思 针对大学生的同居现象,笔者理解为是一种大学生的婚前同居或 试婚同居的以 �性�为主题的行为。这种现象除了体现出了大学生们的 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之外,还应包含以下几点思考。 1、婚前同居把爱情与性爱混为一谈,是对爱情的亵渎 爱情本身是包含有责任的, 它是一种真挚专一地渴望对方成为自 己终身伴侣的感情。性爱、理想、责任是构成爱情这种特殊感情的三个 基本要素,缺一不可。真正的爱情包含责任,责任制约着性爱和理想。 2、婚前同居否定两性关系的社会性,是利已主义的性放纵 3、试婚同居为我国传统的性观念所不容 它只从生理上,从个人角度来对待性问题,与社会主义所要求的权 利和义务、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性行为准则不相适应。试婚同居的行 为本身表明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淡化。 4、人类性行为的道德规范,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自身进步的 表现 真正合乎人性的性道德应该是以爱情和婚姻为基础;以自由和平 等为前提;与义务和责任相和谐 [ 14]。 5、同居对婚姻毫无益处 同居时间越长,伦理上的承诺就越少 [ 15 ]。而婚姻是需要彼此间的 承诺的,没有承诺的婚姻是岌岌可危的。 对待大学生同居现象,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态度,学校加强对 学生性观念的引导、进行性道德教育和预防性心理危机干预的形势已 迫在眉睫。学校、家庭、社会应携手起来,采取共同关心、综合治理和引 导,创造出一个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走出 同居的困境作出应有的努力。这不仅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也是全社会和个人所需共同承担的责任。 �注 � 释� [ 1] � 紫薇,佐桐. 中国校园性观念调查 [M ] .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4: 168. [ 2] � 曹锐.人本主义视角下的在校大学生同居分析 [ J].山东省团 校学报, 2010, 5: 45- 47. [ 3 ] � 梁青岭.今天同居了,明天做什么? [ J].心理世界, 2004, 5: 20. [ 4] �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聚集: 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问题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144- 147. [ 5] � 肖三蓉,陈玉民,李汉武.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主动介入管理 模式.中国学校卫生杂志, 2011, 1. [ 6] � 樊民胜.性学辞典 [M ]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8: 152. [ 7] � 杨凯.从婚姻自由的角度谈同居现象的存在 [ J]. 当代法学, 2003, 1: 148. [ 8] � 刘达临.世界当代性文化 [M ]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100. [ 9] � 钟铭佑.广西大学生未婚同居现象调查 [ J] . 经济与社会发 展, 2007, 3: 165. [ 10 ] � 陈青萍.现代临床心理学 [M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33. (下转第 156页 ) �182� 教育探索 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 �新西部 �2011. 06期 1、辅导员应加强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学习 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广博的心理学等相关理论 知识,才能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成功化解矛盾和问题。通过学习 心理学的相关原理和运用心理咨询技巧,辅导员可以进一步提升处理 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工作方法。因此,辅导员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学 习,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增强大学生心理 危机干预意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 业务素质和业务水平。辅导员只有自己首先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乐 观的人生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效的沟通技巧,才能在帮助学生解 决思想困惑和心理矛盾时,有的放矢。尤其重要的是,辅导员必须掌握 必要的心理调试技能。一方面,帮助学生重塑信心,重树认识, 另一方 面,帮助了解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疏导不良情绪,建立起自身的人际 支持系统,减轻由处理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工作压力。高校应加 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有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 题、大学生心理危机识别、预防、处置、管理等相关问题的专题报告,通 过专题讲座、观看影片、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 不断提高辅导 员处理心理问题的理论素质和实践操作水平,使心理危机干预真正成 为其必备的职业技能,切实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效性。 2、强化对大学生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在处理繁杂的事务性工作的同时,必须有充足的时间和精 力强化学生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防患于未然。应重视学生心理普查,通 过排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存在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分类并建立 相关档案。特别对于新生、毕业生、父母离异、单亲家庭、有精神病史、 人际关系差或严重人际障碍、不合群、学业困难、家庭经济贫困、身体有 缺陷、对宗教、心理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应给予高度关注,这些学 生是潜在的心理危机高发群体。通过建立心理档案,有针对性地开展 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适时加以危机干预,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辅导 员应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 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学生党团干部的积极作用,引导问题学生树 立健康理念,增强自我心理调试能力,形成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3、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针对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的心理特点, 辅导员 应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利用朋辈 心理辅导、主题演讲、知识竞赛、青年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特别是开展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通过学业辅导、人格辅导、人际关 系辅导、环境适应辅导等,帮助大学生学会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学 会自立、自强,树立自信意识; 学会交往,增强互信、互助、合作意识;学 会生活,培养适应环境能力。在实践活动中磨练大学生的意志、锤炼品 格,增强其抗挫折能力。当下的大学生是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 的新一代,针对这一特点,辅导员应积极开展网络心理宣传和教育,主 动占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4、配合学校、家庭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辅导员在对大学 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等多方的支持、配合与 帮助。辅导员应经常深入课堂、宿舍,与学生的任课老师、宿舍管理员 保持沟通,及时向他们了解并反映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辅导员也 应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心理危机干预领导机构的工作人员、心理 医生等专业人员保持密切地合作,遇到超出个人能力范围所能解决的 问题,应适时、理智地转介给这些专业人士,以便行之有效地解决学生 的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辅导员还应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反馈学生 的思想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对问题学生进行监管。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 为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实践支撑,确保心 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有效运转,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维护校园和谐与稳定。 �注 � 释� 本文为 2008年度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大学生心理危机主动 介入管理长效机制研究��批准号: 30839�. �参考文献� [ 1] � 宋清华.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 J].南通 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 2010( 1 ). [ 2] � 陈素云.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定位和 作为 [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6 ) . [ 3] � 刘凯元.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对策略 [ 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 ( 4) . [ 4] � 蒋小忠,乔真真.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 角色定位 [ J] .法制与社会, 2009( 4 ) . [ 5] � 钟学红,熊领华.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特殊性 [ J] .宜春学院学报, 2008( 3) . [ 6] � 刘宁,徐其涛.论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作 用 [ J] .当代教育论坛, 2008( 9) . �作者简介� 吕倜然 ( 1980- )女,汉族,黑龙江鹤岗人,硕士研究生,海南医学院 理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颜剑波 ( 1974- )男,湖南耒阳人,管理学硕士,海南医学院辅导员,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陈玉民 (本文通讯作者 )男, 海南医学院副院长, 教授,研究方向为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上接第 163页 ) 开发网络功能,将党员先进性教育落到实处。 总之,新时期对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我 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牢牢把握党建工作 的前进方向,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把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推上 新台阶。 �参考文献� [ 1] � 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党建读物出版社, 2007. 10. [ 2] � 严少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自身建设的永恒主题 [ J] .党建研究, 2007( 1) . [ 3] � 李国恒.抢占科技高地,创新网络党建 [ J] .决策导刊, 2009. (上接第 182页 ) � � [ 11 ] � 李雪飞.大学生同居的心理探析 [ J].中国性科学, 2006, 12: 36- 37. [ 12 ] � 刘志翔,毛丹.大学生恋爱同居现象的新特点及对策探析 [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5. [ 13 ] � 马晓婧.从大学生同居现象透视当代青年的性价值观 [ J ]. 学术交流, 2009, 8. [ 14 ] � 安云凤. 性伦理学新论 [M ]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76- 279. [ 15 ] � 陈一筠. 同居关系会代替婚姻吗? � 美国最新研究报告 [ J] .国外社会科学, 1999, 4: 66. �作者简介� 肖三蓉,女,江西吉安人,应用心理学博士, 海南医学院副教授,研 究方向为心理健康与咨询.本通讯作者. 陈玉民,男,海南医学院副院长,教授,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与思想政治教育. 张 � 婧,甘肃兰州人,海南医学院心理学系本科生. 李汉武,男,湖南长沙人,海南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心理学. �156� 高校管理 试论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
/
本文档为【浅析在校大学生的同居现象—快乐由我SMJ】,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