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健康心理学 (2)

2011-11-24 7页 doc 64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0086

暂无简介

举报
健康心理学 (2)健康心理学 主讲:李凤霞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各类心理活动正常、 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心理健康: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
健康心理学 (2)
健康心理学 主讲:李凤霞 第五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心理健康的概念: 各类心理活动正常、 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 心理健康:在身体、智力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三标准论:许又新、1988 (一)体验标准:主观体验、内心世界。 包括:良好的心情恰当的自我评价 (二)操作标准:观察、试验、测验方法心理活动的过程效应 关键是效率 心理活动的效率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 (三)发展标准:纵向考察分析 有向较高水平发展的 可能有使可能性 切实可行的行动措施。 郭念锋、1986《临床心理学概论》 10条 (一)周期节律性:若经常处于紊乱状态,则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二)意识水平: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若经常分散——心理健康水平下降了。 (三)暗示性:易受暗示的人——易被环境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思维动摇。 (四)心理活动强度:抵抗能力(强烈精神打击)认识水平与人的生活经验有关性格特征神经系统的素质 (五)心理活动耐受力(内受力)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 (六)康复能力: (七)心理自控力: (八)自信心(是否有恰当的自信) (九)社会交往 (十)环境适应能力: 第三单元 相关概念的区分及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临床心理学领域) 正常心理——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 或:不包含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异常心理——有典型精神障碍(精神病)症状的心理活动 “正常”和“异常”是标明和讨论“有精神障碍”或“没有精神障碍”等问题的一对范畴。 “健康”和“不健康”是在“正常”范围内,讨论“正常心理”水平的高低和程度的如何。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 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 从发展角度看: 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变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在一定(两个标准差)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从动态角度把“健康心理活动”定义为: 健康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平衡的心理过程。 “不健康心理活动”的定义是: 不健康心理活动是一种处于动态失衡的心理过程 第六节 关于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使用心理学的干预手段,可以帮助人们端正生活方式,除去种种不良生活习性,如吸烟、大量饮酒、不好的饮食习惯等等,以便保护人的身体健康,等等。 有以下3个方面: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一、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 2、患者的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 感官上 3、情绪低落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 5、 精神偏离日常状态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 第七节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第一单元 概述 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只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 从现阶段咨询心理学自身发展状况来看,心理健康咨询的工作对象与神经症的某些症状之间,界限混浊不清。一来造成咨询心理学对精神病学的依附;而来给咨询心理学的临床分类诊断和确定工作目标带来麻烦。 从总体来看,心理健康咨询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内容——属于心理不健康状态。 对“心理健康咨询对象”的分类,用“用途”和“效度”这两个维度,作为分类的可靠检验标准 一、 用途 (一)咨询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区分 (二)进行合理的临床诊断 (三)限定心理健康咨询范围 (四)咨询方案的制定 (五)疗效评估 (六)心理健康问题的深入研究 (七)职业培训 (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九)自我心理保健的需要 二、效度 所谓效度,就是确定“心理不健康状态”真实存在的标尺。 (一)症状学效度 1、临床经验证实“心理不健康特征”的真实性; 2、情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说明“心理不健康特征组合”是真实的; (二)预测效度 1.对自然发展的预期 进入“心理不健康状态”之后的自然发展历程,可因个人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环境条件的变化、所受刺激的性质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三种不同的结果: (1) 在三个月内,部分人有可能自行缓解; (2) 由于主、客观条件较差,短期内得不到化解。 (3)心理健康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会使心理抗压能力和耐受性逐渐下降,从而出现间断性的身体虚弱,情绪和情感的自控能力下降,生活和社会功能受到一定影响。 2.外界干预下的预期 (1)非专业的社会支持。 在外界刺激性质和强度不甚严重、反应不甚强烈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在出现的早期,可被此类社会支持化解。 (2)专业的心理咨询。 (三) 结构效度 在理论上,促成或影响“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因素有: 1、人口学因素:青春发育期、更年期更易发生。 2、个性心理特征: 3、身体健康水平 4、社会变迁 第二单元 心理不健康的分类 一、第一类型—心理问题定义: “心理问题”是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诊断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2、不良情绪持续满1个月,或间断地持续2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3、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但效率有所下降; 4、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内容不泛化) 二、第二类型—严重心理问题 定义: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有时伴有某一方面的人格缺陷。 心理冲突是现实性的(有现实意义的)或道德性的,而持续时间,限在一年之内;至于社会功能破坏程度,也可以作为参考因子予以考虑。 关键问题是与神经症进行鉴别。鉴别的要点是“内心冲动的性质”和“病程”。 诊断“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 原因——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 2、 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3、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映越强烈。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以后痛苦可逐渐减弱,但单纯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4、反应对象被泛化 三、第三类型—神经症的心理问题 (即“可疑神经症”) 已接近神经衰弱或神经症,或者它本身就是神经衰弱或神经症的早期阶段。有时,我们也把有严重心理问题但没有严重的人格缺点者(如均衡性较差的人格)列入这一类 第八节 压力与健康 第一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压力 从心理学角度, 压力——是由外部事件引发的一种体验。 适应——意味着脑力和体力的付出, 包括对实践的性质和强度的评估,对自我能力的评估等等。 承受压力的能力因人而异。 所谓压力,并不单纯是客观事件自身,而且更多的成分是人们的主观体验。 一、压力的定义: 一种说法认为,压力就是客观事件对个体的刺激, 另一种说法认为,压力是压力源及环境条件变化对主体提出的要求和个体对它的反应。 从心理 学角度看,压力应当是一种经验到的东西,它无法抛开主体而单独存在。 压力是压力源和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 二、压力源(应激源)的种类: 按性质可分为三大类: ⒈ 生物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的事件。 包括:躯体创伤和疾病、饥饿、性剥夺、睡眠剥夺、噪音、气温变化等 ⒉ 精神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正常精神需求的内在和外在事 包括:错误的认知结构、个体不良经验、道德冲突以及长期生活经历造成的不良个性心理特点。 ⒊社会环境性压力源 直接阻碍和破坏个体社会需求的事件。 ⑴纯社会性的,如:重大社会变革、重要人际关系破裂(失恋、离婚)家庭长期冲突、战争、被监禁等。 ⑵由自身状况(如个人心理障碍、传染病等)造成的人际适应问题(如恐人症性、社会交往不良),等等。 三、压力源的测评 1、社会再适应量表——霍尔姆斯为测量重大生活事件而的, 得分较高的人——较容易罹患心脏病、骨折、糖尿病、白血病以及小感冒。 量表中的分数,也与“精神障碍、抑郁、精神分裂症以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关” 2、日常生活中小困扰的测量——坎纳 两个量表: (1)日常生活中的量表,计117个题目, (2)日常生活中令人兴奋的量表,计135个题 戴隆基斯1982年使用这两个量表,结果提示: 被测试人的健康状况与小困扰出现的频率和强度有关,而与生活事件数目和严重性比较无关。振奋事件与健康无关。 提出一种见解: “日常小压力比主要的生活改变更能预测健康”。 日常生活积累的困难比重要生活事件更能影响健康。 3、知觉压力的测评 知觉压力:是对某种“超个人能力事件” 的体验。 如:中、小学生必须经常完成超限的课后作业等。 测评知觉压力,是让个体确定超越自己应对能力的事情有哪些。 四、压力的内省体验 是人的内心冲动。心理学中所说的压力,乃是人的内心冲突和与其相伴随的强烈情绪体验。 心理冲突分为四大类: ⒈ 双趋冲动:当两件有强烈吸引力,但两者又互不相容的事物出现在面前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出现时,人的内心便形成了双趋冲突的局面。 ⒉ 趋避冲突:当一个人想达到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达到该目标却有极大危险,这时,便进入了趋避冲突的境界。“想吃鱼有怕腥” ⒊ 双避冲突:当一个人面临两种不利的情景,便体验到双避冲突的压力,比如处在腹背受敌的情景时。“前有悬崖后有追兵” ⒋ 双重驱避冲突:有两种可能的选择引起,两种选择都是既有利又有弊时,面对这种情况,人们就会处于双重驱避冲突中。 第二单元 压力的适应 一、压力的种类 按压力的强度可分三大类: ⒈ 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如果我们在生活的某一事件阶段内,经历着某一种事件并努力去适应它,而且其强度不足以使我们崩溃,称这时候体验到的压力为一般单一性生活压力。 其后效不完全是负面的。 “吃一堑,长一智”。 ⒉ 叠加性压力:分2类 (1)同时性叠加压力: 在同一时间里,由若干构成压力的事件发生,俗称“四面楚歌”。 (2)继时性叠加压力: 两个以上能构成压力的事件相继发生,后继的压力恰恰发生在第一个压力的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俗称“祸不单行” ⒊ 破坏性压力(极端压力) 包括:战争、大地震、空难、遭受攻击、被绑架、被强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场疲劳症”, “心理麻痹” ,“创伤后压力失调” , 经过极端压力后情绪方面: 以沮丧为主,罪恶感,以激惹,暴怒,同时伴有攻击行为,与亲人变得疏远,对当时的记忆丧失,长期注意力难以集中。 强大自然灾害后的心理反应(灾难症候群) 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 ⑴ 惊吓期。“失魂落魄” ⑵ 恢复期。“后怕” ⑶ 康复。 二、压力的适应 塞利——“一般适应症候群”。 分为三个阶段: ⒈ 警觉阶段(发现了事件并引起警觉,同时准备战斗) 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和副肾上腺素,这些激素促进新陈代谢,释放储存的能量,于是呼吸、心跳加速,汗腺加快分泌,血压、体温升高等等。 ⒉ 搏斗阶段(全力投入对事件的应对,或消除压力、或适应压力,抑或退却) ⑴ 警觉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在表面上恢复正常,外在行为平复。 ⑵ 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资源被大量消耗。 ⑶ 由于调控压力而大量消耗能量,个体变得敏感、脆弱。 ⒊ 衰竭阶段(消耗最大生理和心理资源,最后“筋疲力尽”) 由于压力的长期存在,能量几乎耗尽,这是,已无法继续去抵抗压力。疾病和死亡的发生都是可能的 第三单元 压力的临床后果和中介系统 一、压力的临床后果 (一)压力如何造成临床症状 ⒈ 体质、压力论。认为,压力和个体的身体素质,对疾病的发生同时起作用。 ⒉ 器官敏感论。 认为,在应对压力时,反应最敏感、活动强度和频率最高的器官,最容易患病。 (二)从压力源到临床的逻辑过程。 三个阶段: ⒈ 对压力的相应阶段 ⒉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⒊ 临床相阶段 ⒈ 对压力的响应阶段 (1)只有被个体察觉、与个体生活相关并引起响应的事件,才对个体构成压力。 (2)都是与人的本质属性相关联的事件,这些事件大致有三类,即生物性的、社会性的和精神性的。 ⒉ 中介系统的增益或消解过程 中介系统包括:认知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免疫系统。 两种功能: (1)增益功能,使事件的强度相对增加; (2)消解功能,使事件的相对强度减低。 认知系统的具体作用: (1)认知、评估作用 正确地认识和评估压力,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可使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否则,效果相反。 拉扎鲁斯——认知影响压力相对强度的方式 有三类: 1、 认识结果是两可的。 事件可能是压力——他要求自己去适应; 对自己不构成威胁——无须去应对它。 2、对客观事件严重性的评估。可以影响压力的体验。 3、面对事件,当事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影响压力的相对强度,自我能力评估过低,可以增强焦虑情绪,即增强对压力体验的程度。 (2)调节控制作用 当事人是否认为自己能够控制局面, 对客观事件认知上的不足,是增强相对压力的重要因素。 对局面的控制类型有三类: 1)行为的自我控制:在压力下,对自己的行为有无主动权的问题。 2)认知的控制:在压力下,对自己的思维活动有无自主权的问题。 3)环境的控制 (3)人格的影响作用 1 外控型人格:认为个人生活中的主导力量是外力,自己对自己如何生活,是无能为力的。 ②内控型人格: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根源在自身,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失败是自己的失误。 社会支持系统:作用也有两种: (1)具体地支持当事人。在物质上给予帮助; (2)给当事人精神支持。帮助当事人认识、理解事件的性质和强度,与当事人一起策划应对方式。 有学者研究: 在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日常生活习惯基本相同的条件下,有密切的社会联系,如家庭、婚姻、非正式社团组织联系的人,寿命较长。缺乏密切社会联系的人,有3%~30%的机会更容易死亡。 亲密的和可信任的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 生物调节系统: 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压力可导致免疫功能损害,其他种类的压力,如果过度控制、孤独、冷淡、社会支持系统不良等变相的压力,也可以破坏免疫功能。 总之:个体对事件的实际反应,是由中介系统对压力进行增益或消解获得相对强度决定的。 中介系统的总体功能,由三个子系统各自的功能状态决定。 ⒊ 临床相阶段 临床症状又有: 及时型症状和滞后型症状 及时型的症状:是影响压力后,经过中介系统的处理,迅速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滞后型的症状:是压力在中介系统中进行处理时,由于中介系统的子系统—认知系统对事件的 性质和意义评估比较模糊,由于作为潜在的模糊观念积存起来;当后来的类似事件出现时,积存的模糊观念又被激活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获得新意义的模糊观念明朗化,于是再次发生效用。
/
本文档为【健康心理学 (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