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从初中历史看书法发展

从初中历史看书法发展

2011-11-21 4页 doc 32KB 2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88680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初中历史看书法发展从初中历史看书法发展 中国书法发展与文字演变有密切关系。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新石器时代刻于陶器上的象形“文字符号”,当时还谈不上什么书法。 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作“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象形文字,书法特点是:线条瘦劲屡利,章法布置错落自然。 金文的出现稍晚于甲骨文,是一种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或“钟鼎文”。传世铭文有三千多件,其中一半属于西周。西周晚期的铭文多用“阔笔”,形成金文大篆的典型风貌。金文字体或雄浑或俊逸,出现了《静簋》,《大小克鼎》,《毛公鼎》等大批代表作,成为中国书法发...
从初中历史看书法发展
历史看书法发展 中国书法发展与文字演变有密切关系。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新石器时代刻于陶器上的象形“文字符号”,当时还谈不上什么书法。 到了殷商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称作“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相当成熟的象形文字,书法特点是:线条瘦劲屡利,章法布置错落自然。 金文的出现稍晚于甲骨文,是一种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铭文”或“钟鼎文”。传世铭文有三千多件,其中一半属于西周。西周晚期的铭文多用“阔笔”,形成金文大篆的典型风貌。金文字体或雄浑或俊逸,出现了《静簋》,《大小克鼎》,《毛公鼎》等大批代表作,成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第一个群星灿烂的时期。 秦统一后,把小篆作为全国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艺术大发光彩。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到了三国时期,曹魏的钟繇,上承秦汉篆字,下启隋唐正楷,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的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最杰出的大书法家。他吸取前人书法的精华,独创一家,楷书、行书和草书无不擅长。他的字端秀清新,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有《兰亭序》。《兰亭序》全篇324字,字字精美,一气呵成。全文二十几个“之”字,体势各不相同,气象万千,似有神助。史载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让臣下以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并千方百计派人到释辨才处骗得《兰亭序》真迹,评其书法“尽善尽美”,“古今天下第一”。唐太宗生前观赏《兰亭序》“心摹手追”终身不够,死后亦将《兰亭序》随葬于自己的昭陵。初中历史教材《兰亭序》为“神龙本《兰亭》”,是唐人摹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书法可以于父亲相媲美,人们把他们父子合称为“二王”。“二王”的书法在新书体的成熟与完美方面都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可以说王羲之书法代表了“晋人法度”,同时也是“贴学”的开山,因而后人美誉王羲之为“书圣”。到了北魏,主要的书法艺术体现在碑刻文字上,史称“魏碑”,对后世书法有很大的影响。 唐代是书法发展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风格多样,各领风骚的大书法家。如“初唐三大书法家”,“颠张醉素”,“颜筋柳骨”,现就其书法特色列一简表: 姓名 书法特点 备注 欧阳询 楷书劲秀端庄,创“欧体” 初唐三大 书法家 虞世南 楷书“雍荣华贵” 褚遂良 楷书“字形宽绰” “草圣”张旭 创狂草书 “颠张醉素” 怀素 创狂草书 颜真卿 楷书端庄,行书郁勃,创“颜体” “颜筋柳骨” 柳公权 骨力劲健,创“柳体” 唐代书法家,首推颜真卿。他的书法,初学褚遂良,后学张旭,善于推陈出新。他的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他的行书,遒劲郁勃,古法为之一变,人称“颜体”,对后世影响极大。颜真卿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据说书迹有18种之多,《多宝塔感应碑》是代表作。苏轼评价他的字,“细筋入骨如秋鹰”。唐文宗亦称赞他说:“钟王复生,无以加焉”。他的《祭侄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 与颜真卿并驾齐驱的是柳公权。他一改“颜体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笔划写得均匀瘦硬,人称“柳体”后世将颜真卿与柳公权合称为“颜筋柳骨”。 宋朝书法艺术多有创新,特点是随意挥洒的行书为文人普遍爱好,非常盛行。书法出现了“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徽宗赵佶的书法别具一格,称为“瘦金体”。 元代书法家的杰出代表是赵孟俯。史云赵孟俯诗文书画冠绝当时,书法“称雄一世”。他的书法圆转流美,骨力劲秀,楷、行、草、篆、隶各体无不出色。他的书法人称“赵体”。 明代书法特点是:继承传统,力图革新。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吴门三家”和董其昌为代表的书法家。“吴门三家”指江苏吴县的祝允明、文征明、王宠。祝允明狂草和文征明的行楷曾独步当时,由于文征明长期主盟艺坛,因而形成三吴地区秀逸婉雅的书风。董其昌是元明之际“二王体系成就最高”的书法家,字形兼具“颜骨赵姿”。(颜真卿,赵孟俯) 清初书法打破了魏晋以来的贴学垄断,使篆隶碑书再度兴起。清末杨守敬云:“国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贴学最重董赵。(康熙喜爱董其昌,乾隆看重赵孟俯)清中叶碑学风气渐开,包世臣的《艺舟双楫》使碑学之风确立;晚清康有为的书法从六朝碑版中来,笔势开张,是清代书法家中一位集大成者。 综观中国书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的发展演变过程,各个时期或古朴或雄浑,或俊逸或迭宕,形成了中国书法风格各异,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艺术特色,也使书法成为东方艺术宝库中一颗光耀千古的艺术明珠。
/
本文档为【从初中历史看书法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