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留学生的混用偏误分析比较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

2011-11-18 2页 pdf 147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108448

暂无简介

举报
从留学生的混用偏误分析比较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 科技信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 年 第 7期 1 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混用偏误示例及分析 A 母语负迁移导致 Can 对应的“会”和“能”混用 A1. 只有有才能的人,才会当老师。 (应为“能”) A2. 甲:小明在家吗? 乙:他现在不能在家。 (应为“不会”) 这两句话在英语的表达中都需要使用情态动词 can,can 在功能 上经常对应汉语中的“会”和“能”,而“会”和“能”在汉语中的功能有部 分相同,有部分不相同,即使在表同一个功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语 法和语...
从留学生的混用偏误分析比较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
科技信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 年 第 7期 1 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混用偏误示例及 A 母语负迁移导致 Can 对应的“会”和“能”混用 A1. 只有有才能的人,才会当老师。 (应为“能”) A2. 甲:小明在家吗? 乙:他现在不能在家。 (应为“不会”) 这两句话在英语的表达中都需要使用情态动词 can,can 在功能 上经常对应汉语中的“会”和“能”,而“会”和“能”在汉语中的功能有部 分相同,有部分不相同,即使在表同一个功能的时候也会有不同的语 法和语境限制,所以在不了解这些限制的情况下使用很容易引起两者 混用的情况。 A1句中含“只有……才……”,是表条件的关联词,而“会”不能表 条件,所以应该换成“能”。英语中的 can,既可表条件也可表可能性,而 在汉语中虽然“会”和“能”都表可能性,但是语言语境相同的两句话却 因语义取向不同而使用不同能愿动词,因此英语母语留学生在将形式 与功能对应时,不但要区分语境,使形式与语境相符,在语境相同或相 近的情况下还要进行语义的区分。 A2 句是表示可能性的否定形式,英语中用 can`t,汉语中“会”和 “能”虽然都表可能性,但其相应的形式却不尽相同,“不能”多表示没 有能力,没有条件,或情理上不许可等,“不会”才表示不具备客观的可 能性。 可见英语中的 can 使用较自由,表义范围较广且不受疑问或否定 等语言环境限制,汉语能愿动词在语境和语义上的详细区分及诸多限 制使学习者面临较大的认知难度,从而导致偏误产生。 B 母语负迁移导致 Can 对应的 “能”和“可以”混用 B1. 如果你没有房子,不可以结婚。 (应为“不能”) B2. 已经很晚了,他可以来吗? (应为“能”) B3. 在十五天内,你们可不可以塑好这个雕像? (应为“能不能”) B4. 请把你的钢笔借我用一下,能吗? (应为“可以”) B5. 甲:请问,这儿能不能吸烟? 乙:能。 (应为“可以”) 这五句话在英语中都使用 can 及其相应的疑问或否定形式。 而汉 语中相对应的各能愿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其否定和疑问形式却有可 能和它们的肯定形式不相对称。 Can 对应的三个汉语能愿动词,在表 示外在条件、用途、许可和可能性实则主要需区分“能”和“可以”。这二 者在肯定、否定和疑问形式的使用上是交错的。 B1句出现偏误的原因 是,表示主客观条件或情理上许可时,在肯定句中可用“可以”,但在否 定句中须用“不能”。 B2句改为“能”,是由于表猜测和估计时肯定句中 用“可以”,但疑问句中却要用“能”。 “能”和“可以”在肯定句中都可表 能力,但“可不可以”却是表请求许可的询问,因此表能力的“可以”在 疑问句中应换成“能不能”,这是产生 B3句偏误的原因。 关于“许可”或 “请求许可”功能的用法,在疑问句中用“能”或“可以”皆可,但是在附 加问句(如 B4)和单独回答问题时(如 B5)却不能用“能”而必须用“可 以”。 C 母语负迁移导致 Shall/Should 对应的“应该”和“要”混用 C. 以后我们一定应该生产更多的电脑。 (应为“要”) Shall/Should 表示的是外在的施为功能,也可以说是义务,在汉语 中对应的能愿动词是“应该”和“要”。 在这句话中“应该”和表强调的 “一定”搭配却成了偏误,要么去除“一定”,保留原句的义务义,要么将 “应该”改为“要”,但“一定要”中的“要”却是表意愿而不再表义务。 可 见在汉语中同一个形式———“要”,在极微小的语境变化下功能和意义 都会发生改变。 因此,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在将汉语能愿动词内置于 特定语境时就很容易产生偏误。 D “要”的否定形式及其他形式与 Don’t want to 及 Be going to 混 用 D1. 我不舒服,今天的聚会我不要参加了。 (应为“不想”) D2. 我不要炫耀自己,但我书法非常好。 (应为“不想”) D3. 十岁的时候我给她打个电话说我快要去看她。 (应为“马上要/ 很快要”) 受英语“want to”和“don’t want to”的影响,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 在表达意愿时通常用“不要”对应“要”的否定(如 D1和 D2)。 而在汉语 中表意愿的“要”的否定形式应用“不想”。可见英语情态动词的肯定与 否定形式的对应关系和汉语能愿动词肯定与否定形式的不对应关系, 直接导致了目的语否定形式的偏误。 D3句的表达在英语中用“be going to”表示时间即将发生,从字面 上看对应汉语中的“快要”,但实际上不完全对应。 “快要”作为一个固 定词组只表示对客观事物的判断,不表示主观打算,但“be going to”既 表客观判断也表主观打算,故在此形成负迁移,该句表主观打算,应改 为“马上要/很快要”。 2 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的比较 2.1 当代情态动词研究的观点认为大多数情态动词是多义词, 但每 个英语的情态动词都有一个基本义,该意义是情态动词的本质,情态 动词无论在什么语境中出现,其基本意义是永远不变的,不同的是特 殊的语境赋予情态动词的各种次要意义和联想意义。 2.2 汉语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 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 判断。 2.3 可以看出, 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所表达的主要情态意 义基本一致,并且一种情态意义往往可以由若干个情态动词或能愿动 词来表达。 而二者的区别则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英语情态动词在表达情态意义的某些方面比汉语能愿动词 更细微、更广泛。 英语情态动词可表主观性和客观性,如 must,should 都是表示说话人或作者的主观判断,具有主观性;情态动词还可以表 示礼貌,比如 might,could,would,不确定性很强,而在交流时,话语不 确定性越强,供听话人选择的余地越大,话语就越礼貌;情态动词也可 表示出程度上的细微差别,在表推测功能上情态动词的可能性程度呈 阶梯性分布,即: Might<May<Could<Can<Should<Would<Will<Must 由左到右可能性程度逐渐增高。 第二,汉语能愿动词从意义和功能上的分布来说比英语情态动词 散,统一形式可表截然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形式又可表相同的意义。 而英语各个情态动词的意义相对固定。如同一个“会”可表能力、意愿、 推测;“能”可表能力、意愿、条件、用途、许可,等。 又如“会”、“能”、“可 以”在不同语境中均可表示能力、意愿或义务,等等。 而情态动词中, May 主要表许可,Would/Will 主要表意愿 ,Should/Must 主要表义务 , 等。 第三,基本上各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都既可表施为功能 又可表推测功能,知识英语情态动词表施为功能时各(下转第 808 页) 从留学生的混用偏误分析比较英语 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 何 盈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外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33) 【摘 要】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在各自的语种当中互相对应而又相对封闭,具备跨语言的可比性,但此种可比性容易在语言的习 得中形成负迁移,对语言学习者造成了一定的干扰,造成了迁移性语际偏误。 本文仅就少数有代表性的例句进行偏误分析,并就此现象对比分 析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 【关键词】情态动词;能愿动词;母语;负迁移 ○外语论坛○ 604 科技信息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10 年 第 7期 (上接第 604 页)词意义相对稳定;表推测功能时各情态动词可能性程 度呈阶梯性分布(如上图)。而汉语能愿动词表施为功能时各词意义重 叠交错,区分不明显;而在表推测功能时歌词的差异不在可能性程度 而在认知取向上,系互补分布,而非可能性程度的排序。 3 结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学习者将目的语形式与各语言功能相对应的过 程,同时将形式内置于特定语境的过程。 语法上对应并不一定等于语 境上恰当,“对应”与“内置”是两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未完全了解目 的语规则及语境匹配关系之前,这两个过程受母语影响,产生语际负 迁移。 二语习得中,学习者常见错误就是使用第二语言时试图利用母 语知识,因此,目的语与母语的对比研究十分重要,这不仅能让学习者 在比较中得到更深刻的领会,也便于教师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增强 教学的针对性和预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等.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 社,2007. [2]刘微.试从情态意义角度对比分析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语文学刊: 高教·外文版,2007,8. [3]王珏,主编.英美汉语教学难点研究.学林出版社,2009. [4]程美珍,李珠.汉语病句辨析九百例.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5]郑天刚.用于推测时“会”与“要”的差异 似同实异———汉语近义表达方式的 认知语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王静] 科 ● (上接第 611 页)个人的声望上面”的。毛泽东作为“伟大的舵手”,对国 家建设的形势并没有认识清楚,不顾党内的一些疑虑和反对,依然坚 持己见,决定在全国发动一场自下而上的政治运动,实现自己宏伟的 治国方略。 在此我们不得不问, 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应不应该由少数人掌控? 毛泽东及少数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权利? 在当今中国,各级党政军 一把手是否还像毛泽东时代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如何防止各级 党政部门的个人集权现象…… 显然,尽管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但一把手的权 力仍然在决策过程当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防止我们的事业再次 遭受同样的危害,以文革的教训为警戒,我们应该致力于采取限 制一把手的权力、增加对一把手的问责制。 希望党和国家曾经用血的 代价换来的教训不会重演! 5 林彪和“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团的利用 发动文革,关键固然在于毛泽东的错误决策,但文革危害程度之 深、涉及领域之广、延续时间之长,则是林彪和“四人帮”两大反革命集 团利用的结果。 文革之前,先是是姚文元写文章批《海瑞罢官》,接着吴法宪“揭 发”罗瑞卿要夺军权,无疑都为文革的发生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用。文 革正式发动后不久,江青就迫不及待地向毛泽东告状,捏造了一个“二 月兵变”;同时,康生、江青、陈伯达迎合并歪曲毛泽东关于“发动群众 整我们这个党”的错误设想和“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思想, 故意制造混乱,物色那些不学无术、心狠手辣的人物,如授聂元梓、剻 大富、王洪文等,互相勾结,造谣生事,陷害党和国家的各级干部,给自 己捞取政治资本! 1969 年以后, 毛泽东多次在各种场合表达了要结束文化大革命 的设想,可是,林彪集团和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集团对此非常担忧, 变本加厉地制造更多的混乱,营造一种“走资派”还大量存在的假象, 使文革不得不持续下去! 纵观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各个时期都会出现叛党、反党分子,前 有周佛海、项忠发,后有林彪、江青,他们在各个特殊的时期都给党造 成了严重的破坏,在今天,也有许多腐化变质的腐败分子,他们以党的 名义,假公济私,不但损害了党的威信,也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无以复 加的伤害。但何以在不同时期这些人给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却大相径 庭? 可以说,正是健全的法制和健康的民主将这些人的危害消弭于无 形。 【参考文献】 [1]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年 6 月 27 日中国共产党十一 届六中全会通过. [2]国防大学政工党史教研室.“文化大革命”研究. [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一版.中共党史出 版社,1991,8. [4]席宣,金春明.“文化大革命”简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6. [5]杨先材,等.中国革命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8(2). [6]汪子嵩,宁培芬,记录整理.李维汉同志访谈录.1980-6-19. [责任编辑:王静] 科 ● 中,我们采用了“模板化”,使系统设计的局部和整体有机结合,电 路形式简洁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系统设计的概念。 例如学生在 以前的实验中设计好的 A/D 转换器、D/A 转换器的“模块化”电路,在 上述的单片机数据采集系统中就可以拿来用。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实 验资源的利用率。 对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而言,要独立设计一 个大的系统尚有一定难度, 但有了以上这些单个实验模块电路后,学 生可把它们作为一些基本的“元件”来看,通过组合这些“元件”来实现 一定的功能,就比较容易了。 2.4.3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设计能力 在综合性实验与实训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设计实验电路、实验 步骤、实验方法等,综合应用电子技术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 到了很大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模块化的设计方式 通过化整体为部分,使复杂变为简便,提高了学生对系统的设计参与 意识与兴趣,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对于那些理论基础较扎实,实践能力 强,特别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来说就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空间。 在 学生未来的激烈就业竞争中,由于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强,就能很快适 应岗位。 2.4.4 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电工电子设计实验与实训的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但熟悉 所教课程的知识,还要了解其他课程的,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由于教师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自己也要动手做,促进了“双师型” 教师队伍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关注专业领域的新思想、新 成果,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较早地接触新知识。在 这一过程中,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形成了良好的 教学氛围。 新的电子系统设计的实验与实训,促进了多门课程实验项 目和设备的相互补充,将专业课程进行整合,使各课程相互融会贯通, 从而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实验 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姚福安,卞琳,周常森.电子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的“现代化、层次化、模块化”教 学体系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0(6). [2]贾立新,尤忠琪,李如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 报,2004,32(4). 作者简介:王晓员(1966—),女,安徽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事电工电子 与电气等教学实验工作。 [责任编辑:王静] 科 ● ○百家论剑○ ● ● 808
/
本文档为【从留学生的混用偏误分析比较英语情态动词和汉语能愿动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