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

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

2011-11-18 32页 doc 137KB 7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0573

暂无简介

举报
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写作者经过多次观察看到的天气晴朗的时候、太阳躲进云里、云多而厚的时候的日出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景观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作者描绘的海上日出的景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注意积累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
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
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写作者经过多次观察看到的天气晴朗的时候、太阳躲进云里、云多而厚的时候的日出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魅力与神奇,表达了作者对这一景观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作者描绘的海上日出的景象中,感受大自然的美。 2、在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注意积累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认真观察事物的习惯,提高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积累词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引出新课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观察过日出吗?谁能来描绘一下日出时的美丽景色?指名回答。 2、引入新课: 身处山乡,我们每天迎着朝霞上学,踩着落日回家。山中日出的美妙景色我们已经熟悉。今天请大家和老师一道去遥远的海边,领略一下海上日出的美妙壮丽!板书课。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不懂的词语。 (3)用“———”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4)请你用一句话简要的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3、检查预习的情况 (1)重点字音:范(fàn)围 一刹(chà)那 重点字形:范 镶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纠错。 (3)请你朗读你划出的中心句。 (4)疏通文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明白课文叙述顺序。 ①谁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天气晴朗的时候——天空有云的时候——云多而厚的时候) 三、熟读课文,初步感悟 1、熟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2、找出你喜欢的词句积累下来。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质疑设疑 1、温故:回顾课文内容,请你用一句比较简练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齐读课文的中心句:“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3、质疑并梳理问题:根据这句话,你能提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1、“奇观”是什么意思? 2、“这” 指的是什么? 3、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梳理:探究的中心问题 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二、提示引路,解疑自探 1、出示自学提示,自读探究: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划出相关的语句;在你感受深的地方做上批注。 2、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巡视指导。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 (一)、课文中写“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学生交流,老师板书。 天气晴朗 天空有云 云多而厚 (二)汇报交流“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1、天气晴朗 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二三自然段,请大家闭目想象日出时的景色,听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1)天空中色彩的变化 “天空中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日出的过程 抓住句子找动词,结合简笔画的形式,引导学生想象归纳。(动词: 出现 上升 冲破 跳出 发出) “初升——上升——升起——放光——旁边的云的光彩” 品味句子的妙处: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的,使劲儿向上升……” ①读一读,想象句子中描写的情景。 ②想一想,加点的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③品一品,指名读,边读边评议,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突出个性化阅读。 2、天空有云、云多而厚 学生自由交流,老师据学情选择出示句子。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缀)上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后来,太阳慢慢的透(突)出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染(照)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1)结合插图说说景色是什么样的? (2)想一想,如果把加点字换成括号里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3)品读句子:尝试有感情的读句子,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 (4)个性化朗读:你认为该怎样读?请把你的感受送回到文本之中,品味品味。 3、回顾课文,体会感情 (1)如果你就是巴金老先生,看到了这样的景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 (2)请你带着这种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同学们,你认为巴金老先生能把海上日出描写得这样具体细腻,真实感人的主要原因在哪里?引导读第一自然段体会。 2、品味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再次质疑,拓展延伸 1、浏览课文,想想你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弄懂的?引导学生自由质疑,并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2、请你以《山城日出》为题,仔细观察日出的美丽景色,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日出景物片断。 《题西林壁》 教材简析 这首诗是宋朝文豪苏轼浏览庐山时,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的一首对庐山带有总结性质的诗,表达了对庐山的赞美之情。诗句“不是庐山真面目”,蕴含哲理,成为成语,传诵千古。 教学要求 1、借助于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描写的是怎样的景色,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2、在理解词句,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从诗中受到的启发。 3、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情感,明白诗中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破题质疑 1、位于长江边上的江西庐山 ,以其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而备受游客的青睐,历来游览过庐山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珍贵的墨宝。在歌颂庐山的众多故事中,有一首却别具一格,千古传颂。 2、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庐山,走进宋朝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感受庐山的美,板书诗题。 3、学习这首古诗,你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预设: 这首诗的意思是什么?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潜心批读,自主探究——古诗意思 1、初读感知,把握大意: (1)自由读古诗,要读通顺,读正确。 (2)同桌俩互读互听互评。 (3)指名读古诗,注意纠错。 (4)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回忆一下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 3、出示自学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先采用结合注释、联系诗句、观察插图等方法理解题目、词语、诗句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用铅笔批注在旁边;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打上“?” 4、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根据学情,留足时间。 三、多元对话,合探解疑——古诗意思 1、指名读古诗。 2、通过自学你明白了那些词语、诗句的意思? 3、你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提出来,共同探究。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一说———议一议———再说说。 5、读诗句,想画面: 边轻声读边展开想象,把你脑海中所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绘下来。 6、同桌俩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四、潜心批读,自主探究——体会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自由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自己从诗句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体会到的?把自己的体会批注下来;你认为这首诗该怎样读才合适?自己试着读一读,要读出原诗的味道。 2、学生自读体会,教师照顾学困生的自学。 五、多元对话,合探解疑——体会情感、 1、同桌交流自己的体会,相互说一说,读一读,评一评。 2、谈谈你从诗句中体会到的,引导学生抓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预设: (1)从“横、侧、远、近、高、低”等方面看庐山,景色一样吗?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把后两句诗改写为先因后果的句子 因为我 ,所以 。 (3)作者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俗语? 3、练习朗诵 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古诗并评议或表演式朗诵古诗。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这首古诗。 六、拓展练习,升华认识 1、自读古诗,区别异同。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千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交流自己的看法。 3、老师总结: 同样是写庐山的诗歌,可是表现的方法却不相同。一个选取庐山瀑布为视角,表现庐山的秀美壮丽,想象大胆豪放,风格清新飘逸,而另一个却从不同的方面对庐山之美进行了总结,写出了庐山的气象万千,悟出了深刻的哲理,诗句活泼生动而韵味醇厚。 七、审视文本,放胆质疑 1、分角色朗读古诗。 2、古诗读到这里,诗句的意思读懂了吗?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的哲理弄明白了吗?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有,请大胆提出来。 3、随机质疑,相机引导学生自主解疑。 八、课外延伸,拓展探究 1、苏轼的诗精致秀美,千古传颂,请大家课后收集苏轼的诗词,选择最喜爱的一首背下来。 2、积累富含哲理的古诗名句。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一、教学模式在新知识课中的应用  “新知识”课是指学习概念、法则、定理等数学新知识的课,是最重要的一个课型。这个课型的课在教学中要更好地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操作流程如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这一环节操作方法是: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恰如其分的创设情境是基础,巧妙的提出问题是关键,学生自主探索是重点。教师的任务是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切入本节课学习的课题,指明探究的目标。 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创设情境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类: (1)创设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情境既可以是学生熟悉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旅游、政治、经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也可以是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文化娱乐、儿童游戏、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方面的。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情境,往往是新颖的、有趣的。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能创设出适当的具有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情境。同时创设这样的情境要求教师要有丰富多彩的资料、渊博的知识,有些还需要教师要有较高的多媒体制作技术。 (2)创设具有其他学科知识背景的情境,提出问题。特别是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里的许多问题都要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方法,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借助其他学科里的问题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既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低年级的学生缺乏必要的相关学科知识,因此只能在初中的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进行,要求教师也要熟悉初中相应年级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 (3)创设具有数学内部知识背景的情境,提出问题。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任何新知识都建立在其它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的大多少情况下,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该是纯数学知识背景的情境。如常常采用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就属于创设具有数学知识背景的情境。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提出问题,不足之处是情境不够新颖,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变换看问题的角度,创造性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4)创设简明的话语情境,提出问题。以上三点都是文字、图形、图片、数学符号等综合呈现的问题情境。有些内容的课并不需要这么复杂,只需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引入正题。这时,只需要教师创设简明的话语情境,引入学习、探究的问题即可。 以上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要灵活运用。在使用时要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教师的教学特长和掌握的多寡等选择恰当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提出的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要性。要在教材的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探究性问题,不能泛泛一般的提些不需要探究就能回答的问题。 (2)适中性。设置的问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要在“最近发展区”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设置问题。 (3)明确性。所提的问题必须明确无误,没有歧义,让学生明确探究的要求和方向。 (4)层次性。所提出的问题应有层次性,有利于学生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5)铺垫性。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提出要注意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展开新内容,使情境成为旧知发展为新知的桥梁。 (6)可操作性。情境的设置,问题的提出应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要注重设计让学生口、手、脑多器官并用的活动。 (7)新颖性。应注意变换角度提问题,把平淡无奇的内容通过变换角度提出的问题变得具有新颖性,从而增强可探究性,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由学生独立完成。即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和提出的问题,学生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积极参加阅读教材、操作实验、演算或证明等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思想方法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猜想得到的结论进行逻辑证明。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的独立探索。切忌蜻蜓点水式的自主探索。 (2)学生活动必须是独立的。教师不提示,也不允许问其他同学或相互商量,不准看课本直接寻找现成的结论。即使有疑问也要等到合作交流时解决。 (二)解疑合探 这一环节的操作方法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生生合作、师生合作解决根据情境提出的问题,归纳小结形成知识和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过程,也就是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过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作交流,目的是解决自主探索中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提炼升华,形成规律性的数学知识,更进一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体会有关的思想方法。合作交流有两个步骤:小范围合作交流和全班的合作交流。小范围的合作交流是指在小组内或同位同学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即我们所说的小组讨论。全班的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探究学习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提出的情境问题。即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馈、小结。学生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最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形成知识和方法。对于难度不大的问题不需要小范围合作交流,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后即可进行全班合作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只有营造和谐的、民主的氛围,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激情,学生才能大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一定要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交流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学生。当学生有畏难情绪时,教师可以适当地运用“说说看”、“大胆的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言,消除学生的一些回答问题时的心理障碍。对于学困生,还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浅显的问题,使其体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信心。 (2)让学生充分的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辩论、争论,最终达成一致。教师不要急于下结论,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徒具形式。 (3)教师还要在学生之间营造一种竞争、合作的氛围,充分发挥动态的集体力量,激发学生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交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听取别人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进行相互间的情感交流,思维撞击,提高学生思维兴趣。 (三)质疑再探 在探究获得新知后,让学生质疑提问。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师直接回答,而是先由学生解答,学生都不能解决的,由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这个过程也就是“质疑互教”的过程。 在这个环节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的提问权,鼓励学生质疑 初中学生是有好奇心且思想活跃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问题,如果不把这些想法或问题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就会形成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教师一定要留给学生质疑提问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提问题。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把自己的想法或问题说出来供大家探讨,不论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什么问题或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提问权,保护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教师要热情地为学生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涉及到后续学习内容时,教师要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前瞻性,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探究。这时教师可以这样鼓励:“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具有前瞻性,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究,看谁能在明天上课前把这个问题的答案告诉给老师。” (四)运用拓展 1.迁移应用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深化,在应用中建立起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因此数学知识的应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学生初步建构了数学知识的意义后,就要练习、应用。这个环节包括例题学习和巩固练习两个步骤。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例题的处理方法:如果例题比较简单、容易,可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对照教材,自主纠错。如果例题比较复杂、难度较大,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系列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 (2)练习题目应该包括基本题目和拓展题目。基本题目可以起到解释当前学习的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新知识的作用。拓展的题目,有助于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应用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形成数学知识模块,提高解题能力。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注重“变式训练”的做法是很值得称赞的,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要继承和发扬。 (3)在例题和习题的处理中,要重视让各个层次水平的学生板演,这样可以直观的暴露问题所在。在例、习题的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和质疑。 (4)课外作业的设置要体现分层要求的原则。即作业要包括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类。 2.反思提高 在意义建构和应用拓展的基础上,要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数学能力,就必须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回顾探究知识、获取方法的过程,加深理解所学数学知识,积累探究学习的经验,丰富学生的隐性知识。反思就是通常小结的教学环节。一般,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回顾。最常见问题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本节课中你对你的表现有什么感受?”、“你从同学身上学到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你对老师在本节课中的教学有什么评价和建议?”等等。 在这个环节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环节,每一节课必须要有。只有让学生不断的回顾反思,才能积累更多知识和经验。 (2)这一环节的主体仍然是学生,教师总结的再好也不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使学生受益大。 (3)回顾反思(小结)的内容要全面。除了本节课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应注意的事项之外,还应该包括有关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探究问题、获取知识、发现规律的方法、学生数学活动的情况、学生的疑惑或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自己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4)这一环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如果时间太少,只能流于形式,实质上学生没有收获。因此这一环节应留3-5分钟时间,让较多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或说出自己的疑惑和问题。 “三疑三探”课堂教学模式的前三个环节:“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设疑”是“探究”的前提,“探究”是“设疑”的目的。在探究学习中,“自探”是主题和基础,“合探”则是“自探”的补充和深化。“再探”是升华,是为了解决个别学生的疑惑或探究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探”可能在课堂上不能完全解决,需要延伸到课外。这一教学模式的显著特点和亮点是“质疑再探”,因此,在教学中一定不能缺少这个环节。 二、教学模式在习题课中的应用 “习题课”是指以解题为主,基本没有新知识学习任务的课。这类课的任务是巩固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丰富学生解题的经验策略。因此这类课的一般操作流程是: 1.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 目的:复习有关的知识和方法,为解题做铺垫。 2.出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意。 操作:(1)教师出示例题,学生阅读理解题目;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解答思路; (3)学生小组讨论,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4)教师提问,师生交流,明确解题思路。 目的:引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深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明确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制定解题,形成解题思路。 3.学生独立解答题目。 操作:个别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 目的:实施解题计划,完成题目解答。 4.引导学生评价板演作业。 操作:提问学生评价板演题目 目的:学习掌握例题的解题格式;肯定成绩,查找错误原因,形成共识。提炼升华,总结规律,丰富解题经验。 5.质疑再探 学生质疑或提出问题,由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指导,师生共同答难释疑。 目的:解决部分学生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 6.运用拓展 操作:(1)出示练习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2)简评、纠错。 目的:进一步巩固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注意:练习的题目应包括基本题、变式题和拓展题三类。 7.回顾小结,反思提高 操作: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本节课的收获,总结有关的知识应用和思想方法。 目的:避免为解题而解题。作到以解题巩固知识,以解题掌握方法,以解题训练思维。 三.教学模式在复习课中的应用 数学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在复习课教学中有以下几个任务:(1)变换角度深化对所学知识、方法的再认识、再理解;(2)掌握有关的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系统化;(3)强化应用,使技能操作熟练化,思想方法能力化;(4)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因此,复习课教学的一般流程是: 1.提出问题 操作:教师出示问题。学生阅读理解问题。 目的:创设再认识所学知识的问题情景,为学生探究复习指明方向,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注意:(1)应变换角度提问题。尽量不要提直接回答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问题。 (2)所提问题应有利于学生手、口、脑并用,有利于学生动手操作、动笔演算、证明与动脑思考相结合。 2.自主探究(复习) 操作:学生根据复习题自主探究复习;教师巡视。 目的:变换角度再认识教材内容,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能力。3.合作交流 操作:(1)小组讨论: (2)教师提问,师生交流; 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和师生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 4.质疑再探 操作: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或疑惑,共同探究。 目的: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注意:要注意归纳使知识系统化;要注意强化学生的疑难问题的理解。 5.巩固应用 操作:(1)典例分析;(2)强化训练。 目的:典例引路,强化训练,使技能操作熟练化,思想方法能力化。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1)例题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示范性;例题的处理方法同习题课中例题的处理方法相相同。 (2)强化训练的题目既要有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难点;既要有基本的题目,又要有拓展的题目。题量要适当。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依据认知法、听说法、交际法的理论分析,英语学科“三疑三探”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五个步骤。三个阶段即:语言理解阶段,语言能力养成阶段和语言运用阶段。五个步骤:复习导入、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运用拓展。五个步骤的全部内涵就在于使学生主动获得英语知识,通过合作、探究、体验等学习方式的运用,最终培养其独立学习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使用语言的能力。 下面按照英语对话课、英语阅读课两种课型分述五个步骤(两种课型的各步骤之间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点,可相互借鉴运用)。 一、教学模式在英语对话课中的应用 《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知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语言功能知识、话题知识。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明确地把知识分成两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依照其原理,英语功能知识(口语)就属于程序性知识。这部分知识需要通过多次操练才能转化成听、说、读、写技能和能力的知识,也就是说需要通过不断练习形成。 现行功能项目(对话)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部分教师把对话课上成阅读课,有的甚至只是为考试而教学。讲解太多,作题太多,留给学生对话练习的时间太少,学生不会用学到的功能项目进行交流,成为“有口难言”;而另一种情况也同样有害。那就是一部分教师片面强调口头交际,不讲语言规律,学生只靠模仿去学习英语,这样就很难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学到的东西很容易遗忘。因此,只有将结构与功能相结合,通过交际学结构,才能对结构有更深的理解,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来尝试探索英语对话课教学的新路子。 (一)复习导入  任〓〓务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现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三重复现,其中之一就是每个Unit中的三个Topic之间语言知识及功能项目是互相联系的。对话课是每个Topic的起始课。因此,把握住这个规律,把复习环节做充分,也就为对话课的恰当导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操〓〓作  a.两人一组就前面所学内容进行表演或问答; b.展示2~3组。 意〓〓义  语言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吸收的,只有经常复习,学生的语言技能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注意点:  a.教师给出的复习内容要明确; b.一般不要使用教师问,让单个学生答的形式,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复习活动。 (二)设疑自探  任〓〓务 鉴于对话课生词较多,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拼读规则拼读生词;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排除生词障碍;掌握略读技巧,了解对话的主要内容。 操〓〓作  a.划出生词的字母组合,利用已学拼读规则拼读生词; b.按词性给生词分类; c.完成1b。 意〓〓义 给生词分类,完成1b,有助于学生快速地有条理地记忆生词,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 注意点:  a.教师要求学生运用已学拼读规则拼读生词,学生只要会读、了解基本词义即可,教师不要过多讲解,这些生词会在后面的环节中得到巩固。 b.根据课堂设计“一动一静”原则,继前一环节全体活动之后,此环节宜静。 (三)解疑合探 任〓〓务  a.解决设疑自探环节的问题; b.小组合作分类整合出重点句型,找出关键词; c.进行新学功能话题的操练、练习。 操〓〓作  a.结构操练〓操练的句子多为对话中的主要句型,如:The boy has a big nose等。 然后,根据分类词汇表中的单词进行替换练习和 Action chain drill; b.问答操练〓先依照课本进行问答练习,接着找关键词、列,最后只看关键词及表格做对话; c.交际操练 依据教师提供的情景或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练习。 目〓〓的 分层次操练、练习,一是旨在使学生熟悉这一语言结构的语音语调;二是旨在帮助学生熟悉掌握新授的语言结构,使学生达到对某一语言结构能够做到脱口而出;三是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结构所表达的意义,实现学用结合。 意〓〓义外语基础知识是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知识需要通过大量的变式练习才能向技能和能力转化。 注意点:  a.问答操练阶段,先让学生照课本分角色读对话,然后看关键词或表格做对话(此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进行); b.操练形式应采用模仿、重复、替换等; c.小组对话时,应要求学生面对面地小声地进行,以免影响他人,这样做也可以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对话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这一点应让学生养成习惯,长期坚持; d.不要让少数学生的展示代替了多数学生的练习。应给多数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使他们的对话达到流畅的程度并增强信心。 (四)质疑再探  任〓〓务  a.分段突破较长的对话; b.分清多种功能用语混用的对话,掌握同一功能话题使用多种表达的方法; c.学习language points 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 操〓〓作  a.分析较长的对话都运用了哪些功能项目; b.掌握同一功能使用多种表达的方法; c. 找出英汉表达习惯不同的句子并体会运用。 意〓〓义  某些对话涉及了多个功能用语,对话较长。只有让学生弄明白它们都属于哪个功能话题,学生才能够准确运用;也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多种表达方法,他们才会灵活运用。 (五)运用拓展 任〓〓务 运用所学功能话题在图、文提示下编对话。 操〓〓作  a.选择Project上的部分内容进行读写活动; b.做补全对话练习; c.转述对话内容并写成小短文。 意〓〓义 在以往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一旦学生能够照着课本读对话了,或者说,某一句型结构一旦学生能够脱口而出,就认为教会学生了,教学也就到此结束了。实际上,这与现代英语教学强调使学生达到运用语言的程度及课标中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一教学目标还相差甚远。使学生达到“运用”是指学生能够在新的情景中(或模拟情景中)运用课本上所学语言知识,能够较为贴切、妥当地表达某一语言功能的目的和能力。 注意点 a.必须用上所学的主要内容; b.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要求; c.对于一些水平较低的班级或学生,结构性练习可适当多一些。 二、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说明:教科书七上里的许多阅读课文是对话形式,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步骤和处理对话的步骤相同。 随着教科书的进展,出现了进行阅读理解训练的短文/文章,以下介绍阅读文章的教学步骤: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其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成为有独立阅读能力的人。 高效率的阅读包括较高的阅读速度与正确阅读率,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水平,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 课标要求掌握的主要的阅读技能有:预测 略读 查读 猜词等。 根据初中英语教学的特点,除以上列举的阅读技能外,本模式主要训练学生使用“归纳法”快速阅读、概括旨意的能力,以便其能够迅速记住文章要点,为其有条理地复述课文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题材采取以下几种归纳形式: 归纳动词,显示过程。如 :Unit 7 Topic 3 Section C 归纳时间,突出事件。如:Unit 3 Topic 3 Section C(八上) 纳人物,突出个体。如;Unit 7 Topic 2 Section C 归纳因果,突出中心。如:Unit 6 Topic 3 Section C 归纳差异,对比理解。如:Unit 8 Topic 1~3中的 Section C (一)复习导入: 任〓〓务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现行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有三重复现,其中之一就是每个Section之间语言知识及功能项目反复出现,也就是说阅读课的部分内容是对话课的延伸和拓展。因此,把握住这个规律,把复习环节做充分,也就为阅读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操〓〓作  a.两人一组表演或问答; b.展示2~3组。 意〓〓义  语言是在一段时间内逐步吸收的,只有经常复习,学生的语言技能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注意点: a.教师给出的复习内容要明确; b.一般不要使用教师问让单个学生答的形式,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复习活动; c.在使用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后回答一、两个问题的方法导课时,要注意阅读材料的选择,难度较大的阅读材料一般不适宜作为听力材料运用。 (二)设疑自探 任〓〓务  a.此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拼读规则拼读生词,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排除生词障碍;  b.掌握略读(skimming)技巧,了解文章大意。 操〓〓作  a.划出生词的字母组合,利用已学拼读规则拼读生词; b.按词性给生词分类及按构词法及上下文猜测、记忆生词等; c.找出文章的主题句、关键词,从整体上理解文章。 意〓〓义 通过让学生浏览文章的标题、图片,文章的开始段和结尾段以及每一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找到文章的主题句、关键词,从而了解文章的主要信息并由此提高阅读速度。 注意点: 要求学生运用已学拼读规则拼读生词,学生只要会读、了解基本词义即可,教师不要过多讲解。 (三)解疑合探 任〓〓务 a.解决设疑自探环节的问题 b.在掌握略读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快速阅读的另一种形式查读(scanning); c.进一步熟悉文章,使学生熟练掌握其语言结构及文章内容。 操〓〓作  a.小组合作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 b.学生彼此就文章内容进行问答,寻找重要细节;利用线索把握文脉、归纳大意。 c.运用前面列出的归纳法中的一种,快速阅读并能用其概括、复述课文。 目〓〓的  训练学生相互质疑、释疑,形成独立阅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注意点: 听录音跟读、朗读应在学生理解课文后进行。否则,朗读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意〓〓义 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使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及情节发展的逻辑关系,既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记忆文章的内容,又有助于其书面表达和直接用英语进行推理、理解文章能力的培养。 (四)质疑再探  任〓〓务 a.学习Language point 并能在实际中运用。 b.经过前两个层次的阅读后,学生已基本熟悉了词汇和句型,了解了文章的主要信息。因此,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立足全篇,对这些重点词汇、短语、句型进行集中练习并在教师的点播下适当归纳、扩展。 操〓〓作 a.让学生结合Section D中的Grammar focus、 Useful expressions和 课本后面的 Notes to the texts,找出自己没有掌握的部分及在解疑合探中没有解决或不懂的问题,相互讨论、解答,不能解决的交老师集中解答。 b.做有关巩固练习。 目〓〓的 通过对语言点的感知、辨析,进一步提高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注意点: a.多使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异同。这样,既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又能帮助他们正确地使用这些形式。如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的区别等。 b.分析句子结构是为了理解或是为了造句,这个目的达到了就行了,不必过于细讲。  c.学语法的主要途径不是听讲或看书,而是做练习。(练习形式以填空、改写、造句、翻译等方式为宜,不宜只设计单选题)。 d.讲解要点先以3个为宜,其它的内容留到后面再做安排。要点出示太多,学生消化不了,反而影响效果。 (五)运用拓展  任〓〓务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及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练习后,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要引导学生利用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口、笔头交际活动。 操〓〓作 a.运用所学重点词汇、重点句型在图文提示下进行说话或写话活动。 b.选择Project上的部分内容进行读写活动。 注意点: a.必须用上所学的主要内容。 b.根据学生的实际,分层要求。 c.对于一些水平较低的班级或学生,结构性练习可适当多一些。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 一、设疑自探 〔操作〕 (1)设置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2)根据年龄特征以及每一课教材特点,决定是否出示教学目标。 (3)出示疑问式的自学指导提纲(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或演练,独立探究。 (4)教师巡视督导。 〔时间〕10-15分钟 〔目的意义〕 (1)设情激趣,使学生开始上课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掌握恰当的自学方法进行探究,使自学更扎实有效。 (3)教师巡视,能及时了解学生自学的情况,同时适当的语言动作暗示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注意点〕 (1)设情激趣、设疑激探,重点要借助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等,通过音像资料、实验操作等途径合理激情导探。时间要短,入题要快。 (2)自学指导要根据学生当前的实际水平来设置问题,难易程度要适当。如果学生整体水平高,则问题设置跨度要大一些,留足思维的空间,反之,学困生较多,则必须把一个问题分解成两步或三步来问,减缓“坡度”,让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 (3)自学指导要层次分明,让学生看后做到三个明确:一是明确本次自学内容或范围(有的一节课需要通过几次自学。因为每次自学内容较多,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二是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一边看书一边类比记忆,还是一边看书一边总结和书写思考题答案要点,什么方法好就用什么方法。三是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4)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加强督查,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同时要重点巡视中差生,可以拍拍肩、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学习态度,但一般不宜同其商讨问题,以免影响其充分地自学。 (5)自学指导在第一节课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状况可能出现多次。 二、解疑合探 〔操作〕 (1)检查自学情况。原则是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优等生和教师评判。 (2)针对自学中不能很好解决的典型问题,要引导学生进行商讨、交流、讨论或辩论,让人人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尽是做到表述清楚,观点明确。 (3)引导学生及时归纳整理,逐步构建知识逻辑框架。  (4)特别难以理解的抽象问题,教师要有重点地予以精讲。 〔时间〕8-10分钟 〔目的意义〕 (1)检查自学情况,首先关注学困生,能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同时,如果学困生做对了,说明全班学生都对了,就不需教师再教了,则节约了课堂时间。 (2)学困生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中等生补充,如果中等生仍难以解决的问题则需要讨论,这样,什么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合探形式,教师心中就有了准确的把握。 〔注意点〕 (1)要解放思想,真正让学困生回答或演示操作,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叫优等生演练,表面上正确率高,实际上掩盖矛盾,不能最大限度地暴露自学后存在的疑难问题。 (2)讨论或辩论不要滥用。学生讨论的问题,一定是学生通过自学仍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或者是教师在巡视中发现的虽属个性,但带有普通指导意义、学生易错易混的问题。 如果在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的前提下,教师就匆忙让学生开始讨论、辩论,或者直接就把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答案揭示给学生,容易造成学生“吃夹生饭”,极易导致“消化不良”。因此,合探的问题应该是自探解决不了的共性问题。换句话说,没有自探就不要合探。有的课堂因知识较浅易,根本不需要讨论或辩论。 (3)学困生回答问题或板演时,要注意提醒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或观察,随时准备补充、评判和纠错。 (4)教师的“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易错的问题,讲学生质疑后其它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学生不探究不讲,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讲之前不讲。 三、质疑再探 〔操作〕 学生在老师诱导下,根据本节内容,提出新的深层次的疑难问题。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共同解决之。 〔时间〕约5分钟。 〔目的意义〕 “学贵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深化。 〔注意点〕 (1)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尽量诱导其提出有价值的深层次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最好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3)有的问题可能千奇百怪,甚至超出教材的知识范围,教师课前应充分做好思想上和知识上的准备,不能指责学生,更不能不懂装懂,搪塞应付。 四、运用拓展 〔操作〕 (1)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主要内容。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问题,并能正确拓展迁移(包括教师编拟习题、学生自己编拟习题和完成课堂作业等)。 (3)及时反馈学生答题情况。 〔时间〕不少于15分钟。 〔目的意义〕 (1)拓展训练是对本节内容的及时归纳和梳理,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2)通过解答训练题、课堂作业,检测每位学生是否当堂完成了学习目标。 (3)通过让学生编拟和进行习题训练,做到了对知识运用的举一反三。 〔注意点〕 (1)首先进行巩固性训练(读诵也是一种重要的巩固知识的手段),若有时间再进行学生自编习题训练等延伸环节。 (2)教师巡视,注重答题情况的反馈和展示,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运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上作了初步探索,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环节:“设疑自探”——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出示问题,自主探究。 〔步骤〕 1、导入,出示课题和目标 这一阶段的目的在于稳定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并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和准备,一般控制在2—3分钟以内。在内容和形式的确定上要求精当、简捷,选取最佳途径切入主题。 在导语设计方面有:(a)材料导入式;(b)故事导入式;(c)热门话题导入式;(d)疑问悬念导入式;(e)图解导入式;(f)复习导入式;(g)音像导入式。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各种方式导入,然后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2、由教师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定学习任务,学生独立探究 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注重以下四个方面: (1)要创设情境。历史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教材往往只选取其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接触到的历史就成了只有骨架没有血肉的知识,是干瘪的、枯燥的。历史情境的创设就是要将历史本来具有的生动、鲜活的面目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中,感受历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通过情境提出问题。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要把教学内容问题化。以“问题”的驱动作为课堂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 (3)情境问题要有激趣性、挑战性、时代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4)所设置的问题要能攮括本课中的基本知识点。 同时,教师还要做好如下工作: (1)做好服务者。此时教师静候课堂,听从学生“调遣”,围着学生的需要转,协助学生学习。 (2)做好引导者。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即时点拨,引导思考,力求小声、简洁,尽可能把思维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3)做好组织者。教师要从宏观上掌控课堂,创造并维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4)做好观察者。在学生独立探究时,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特别是中下层学生学习的困难,以便增加学习指导的针对性。 学生各自带着情境问题开展独立探究。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各种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建构。 第二环节:“解疑合探”——学生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探究,进入合作学习的实质性阶段。 “探究”,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习惯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十分重要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缺乏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合作交流,是肤浅的、低效的。并且,独立探究毕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会造成认识上的局限。教师在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善于交流总结。 在这一环节,要以学生回答环节一中提出的问题为主,同一问题,要找多名学生回答,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对涉及本课的重难点的问题再适当总结扩展,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对于学生合作探究还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也要加以引导点拨。这样就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探究交流使个体建构正确的知识体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三环节:“质疑再探”——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再合作探究。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而在理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一般有三种层次和水平:一是主动接受,二是自主发现,三是意义创造。其中,自主发现和意义创造层次的学习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更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本环节设置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完善完成后两种学习层次,并达到课程标准的能力要求。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与学生有真诚、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创造一种民主的氛围,以便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独立思考感悟,互相启发,辨证思维,用历史的观点提出新的疑问,(注意:教师也要在课前预设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但一定以启发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主)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追根求源,获得规律性的认识。以求达到深化知识,突破教材的目的。 第四环节:“运用拓展” ——反思归纳,巩固训练;拓展知识,提升能力。 〔步骤〕 1、反思小结:让学生对本节进行课归纳和梳理。 2、通过新颖、有操作性的、有针对性的开放性习题积极引导学生多动手、多实践,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多侧面、多角度地剖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如有时间,也可让学生自编习题,互换完成,以便更好的完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的。 高强度的训练,是对前三个环节的巩固深化,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必要的工作。只是练习设计必须让学生始终处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彻底扭转以往教师讲题目、讲答案,学生对标准、背条条的局面。让学生探究思维的火花在老师的点拨下更加光彩夺目。 (以上所述是历史新授课的整个过程,历史复习课是对教材某一单元的检测和总结,其教学程序和新授课基本相似,略有不同。) (1)关于“学习目标”,教师不是重复过去新授课的全部学习目标,而是根据新授课上掌握的反馈信息,抓住章节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难点,重新优化组合,强调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实践运用。 (2)关于第一环节设疑自探,新授课中是教师设疑,而在复习课中是让学生设疑。由于学生对每课的重难点大都了解,所以就可以学生提出问题,即让学生来说说每课应当掌握那些知识(只是要变成问题的形式),可以多找几名学生,尽量把问题提得全面,然后教师把这些问题出示出来。另外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好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3)第二环节解疑合探基本同上。关键是让学生回答上一环节设置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把每课重点知识准确理解。 (4)第三环节质疑再探,教师一定要努力创设情景,启发诱导学生找规律、找联系,提出综合性的问题。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质疑、教师的质疑把本单元的知识点归纳和梳理,找出内在联系,把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用一根“链子”穿起来。 (5)第四环节运用拓展,注意复习课的系统性、综合性,反思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训练题的设计既要源于课本,又要高于课本。通过各种题型的训练,充分体现从基本理论到实际运用、从文字到图像、从专题到综合、从课堂到实地,融基本知识、发展智能于一体的“知识技能密集型”的特点。 模式应用中应注意的几点 1、结合历史新课程标准,教师在确立每课的目标时,一定要体现出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的目标。并在教学中努力实现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2、教师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如某课知识点较多或各目之间联系不紧密时),设计自探1,自 探2;合探1,合探2。 3、“问题”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所以教师一定要做到设计问题的科学性,创设问题的启发性,把握问题的层次性,注意问题的广泛性,设置问题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彻底性。 4、这四个环节是环环相扣、密切联系的,所以在应用过程中,一定要使环节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当然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使用都必须因时间、内容、教师而异,不能生搬硬套,使教学模式走向教条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改造和完善,这样才能使模式的实行落到实处,达到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的既教会学生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还能提高学生能力的目的。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在地理课堂
/
本文档为【三疑三探模式教学案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