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

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

2011-11-03 5页 pdf 407KB 11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6237

暂无简介

举报
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 第 11 卷第 1 期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3 月 收稿日期 :2008Ο09Ο21 作者简介 :张伟兵 (1974 —) ,男 ,山西洪洞人 ,工程师 ,博士 ,从事水利史、灾害史和水文化研究。 ①全国河流名称代码 (国家标准送审稿) [ EB/ OL ] . [2005Ο11Ο04 ] . http :/ / nfgis. nsdi . gov. cn/ nfgis/ chinese/ c_bz. htm 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 张伟兵1 ,万金红2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
第 11 卷第 1 期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 3 月 收稿日期 :2008Ο09Ο21 作者简介 :张伟兵 (1974 —) ,男 ,山西洪洞人 ,师 ,博士 ,从事水利史、灾害史和水文化研究。 ①全国河流名称代码 (国家送审稿) [ EB/ OL ] . [2005Ο11Ο04 ] . http :/ / nfgis. nsdi . gov. cn/ nfgis/ chinese/ c_bz. htm 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 张伟兵1 ,万金红2 (1.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图书学报部 ,北京  100044 ; 2.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史研究室 ,北京  100044) 摘  要 :依据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河流名称数据库收录的 6 万余条河流名称 ,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 探讨了我国河流通名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初步结论为 : ①我国河流通名约 80 种 ,在地理分布 上呈现出两大区域分异规律 ,即东西分异和南北分异。东西分异大致与人口地理分界线一致 ,其线以 东河流绝大多数以“河”为通名 ,其线以西河流通名则呈现出明显的民族特色。南北分异大致以秦岭 —淮河—太湖为界 ,此线以北河流通名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性 ,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水系的利用和改 造 ,而其线以南河流通名呈现出明显的自然特性。②河流通名分布的区域差异 ,除了受区域自然地理 条件的制约外 ,历史传统、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分布等文化因素对其也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河流通名 ;地理分布 ;文化背景 中图分类号 : G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Ο4970 (2009) 01Ο0016Ο04   河流文化建设是水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当前人水和谐成为水利建设主导思想的背景下 , 河流文化建设日益引起社会重视[1Ο4 ] 。河流名称作 为人类认识河流的历史发展产物 ,是一定时期社会 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民族等发展的结果 ,本身具 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开展河流名称研究 ,对于促进 河流文化建设 ,弘扬中华水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学 者针对河流名称开展过不同方面的研究 ,主要集中 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语言学、哲学的角度对水系词汇 的研究[5Ο8 ] ,一是对河流名称本身的研究[9Ο11 ] 。实际 上 ,依据地名学理论 ,河流名称包括河流专名和河流 通名 ,但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对此并没有严格区分 , 并且研究的对象都局限于特定区域 ,从而限制了研 究的深入。笔者以全国范围的河流通名为研究对 象 ,依据的资料主要为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河流 名称数据库收录的 6 万余条河流 ,试图从文化地理 学的角度讨论河流通名的地理分布及其文化背景 , 希望能为河流名称的化和标准化管理 ,以及水 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一、我国河流通名的地理分布 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河流名称数据库收录 的 6 万余条河流为基础 ,同时参照《中国地名通名集 解》[12 ]和《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13 ] ,据初步统 计 ,我国河流通名约 80 种 ,其中少数民族音译的河 流通名 37 种。从各种通名包含的河流数量来看 ,以 “河”为通名的河流最多 ,约 217 万余条 ,占全部河流 总数的 47 %。全国 57 个二级流域中① ,除东北地区 的乌裕尔河内流区、扶余内流区、白城内流区没有河 流外 ,其余 54 个二级流域都有部分河流以“河”为通 名。其中 21 个二级流域以“河”为通名的河流占到流 域全部河流的 50 %以上 ,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黄淮 海地区以及珠江流域和西南国际河流 ,大致呈东北 ———西南走向 ,与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大体一致。 除了“河”之外 ,使用较广的河流通名 (3 000 条 河流以上) 还有 4 种 ,分别为 :沟、渠、曲、溪。据统 计 ,使用这 4 种通名的河流约 212 万余条 ,占全部河 流总数的 38 %。其中 ,“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地 区 ,以岷江流域最为突出 ,全流域近 1 600 条河流中 , 约 900 条河流的通名都是“沟”。此外 ,黄河中游、淮 河流域的河流以“沟”为通名的现象也较为普遍。 “渠”主要分布在海河流域、黄河上游和西北内陆河 地区 ,尤以河西走廊地区、准格尔盆地等最为普遍。 河西走廊地区约 1 400 条河流中 ,近 800 条河流通名 都用“渠”;准格尔盆地约 800 条河流中 ,420 余条的 河流通名也是“渠”。“曲”是藏语中河流的通称 ,主 要分布在西藏地区 ,长江上游内流区、柴达木盆地以 及四川境内的嘉陵江流域、岷江流域也有部分分布。 ·61· “溪”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浙江和福建两省 , 尤以福建分布最为普遍 ,闽江流域 ,闽东、粤东及台 湾沿海诸河流域以“溪”为通名的河流都占到流域河 流总数的 85 %以上。 其余河流通名中 ,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河流通 名 :江、水、川、运河。其中 ,江、水、川都是历史上使用 较多的河流通名[8] ,但现在使用则不多。据统计 ,以 “江”为通名的河流约 800 余条 ,以“水”为通名的河流 400 条 ,以“川”为通名的河流则只有约 200 条。从地 理分布来看 ,通名为“江”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 系、钱塘江流域以及西江水系 ,即历史上通常所指的 南方地区。以“水”为通名的河流主要分布在洞庭湖 和鄱阳湖水系 ,通名为“川”的河流则以黄河中游地区 分布最为普遍。“运河”实际上是人工渠道 ,受自然条 件以及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影响 ,我国运河 主要分布在海河、淮河、沂沭泗水系和太湖流域。 文化地理学理论[14]认为 ,依据区域文化特征的 差异 ,诸如语言、宗教、习俗、艺术形式、道德观念、社 会组织、经济特色等 ,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目 前较普遍的划分有 3 种 ,即形式文化区、功能 (或机 能)文化区和乡土文化区 (或感觉文化区) ,其中以形 式文化区的划分最为常见。形式文化区有 3 个基本 特征 : ①具有一个文化特征鲜明的核心区域 (或中心 地带) ; ②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 ; ③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据此 ,以河流通名分布为基础 ,大致可将我国划 分为 11 个河流文化区。分别是 : ①东北文化区 ; ②海 河文化区 ; ③黄淮文化区 ; ④长江中下游文化区 ; ⑤东 南沿海文化区 ; ⑥太湖文化区 ; ⑦珠江文化区 ; ⑧长江 上游文化区 ; ⑨青藏文化区 ; ⑩黄河上游和西北内流 河文化区 ; λϖ内蒙古地区文化区。从地理分布来看 , 这 11 个文化区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东西分 异方面 ,大致与人口地理分界线基本一致 ,其以东河 流绝大多数以“河”为通名 ,而该线以西河流则呈现出 明显的民族特色 ,在内蒙古高原一带 ,以“郭勒”、“高 勒”等蒙古语音译的河流通名为主 ;在新疆内陆区 ,则 以“达里亚”、“吾斯塘”等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等音 译通名为主 ;在青藏地区 ,则以“曲”、“藏布”等藏语音 译的通名为主。南北分异方面 ,大致以秦岭—淮河— 太湖为界 ,此线以北河流通名大多与人类社会经济活 动密切相关 ,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水系的利用和改 造 ,如渠、新河、减河、分洪道和运河等 ;此线以南河流 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 ,河流通名呈现出明显的自然 特性 ,如东南沿海地区的“溪”,长江上游的“沟”,珠江 三角洲地区的“冲”、“涌”等 ,见图 1。 河流通名的这一区域分异规律 ,一方面与区域 的自然地理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另一方面 ,与人类 图中虚线为人口地理分界线 ,即黑河—腾冲线 ;粗体实线为秦岭 —淮河—太湖线 ;数字对应于相应的文化区。 图 1  我国河流文化区分布示意 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文化发展也有着密切关系。受历 史传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族分布等因素的影响 , 不同区域的河流通名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以下 试作分析。 二、历史传统对河流通名分布的影响 我国历史上有关河流的通称 ,最普遍的提法是 “南江北河”[6 ] 。从历史文献对河流记载的情况来 看 ,越是早期的文献 ,这一区域差异越为明显。如 《尚书·禹贡》中提到的“九江”、“三江”,尽管历来说 法不同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即皆指长江水系。孔颖 达疏“九江孔殷”言 :“然则江以南水无大小 ,俗人皆 呼为江”[15 ] 。而“九河”,据《尔雅·释水》,认为是“徒 骇、太史、马颊、覆釜、胡苏、简、 、钩盘、鬲津”九条 河流 ,皆属黄河水系[16 ] 。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中《司马相如传》篇载 :“罢池陂  ,下属江河。”颜师 古注引文颖曰 :“南方无河也 ,冀州凡水大小皆曰河 , 诗赋通方言耳”[17 ] 。另据统计 ,《汉书·地理志》提到 的 9 条江、10 条河 ,《水经注》中记载 38 条“~江”、71 条“~河”,分布情况亦是如此[6 ] 。 大约从唐代开始 ,随着语言的发展 ,方言相互渗 透 ,“南江北河”的区分渐趋模糊。唐代陆德明《经典 释文》[18 ] :“河亦江也 ,北人名水皆曰河。”宋代史学 家宋祁则在《宋景文公笔记·释俗》中 ,更是指出 :“南 方之人谓水皆曰江 ,北方之人谓水皆曰河 ,随方言之 便 , ⋯⋯事已相乱 ,后人宜不能分别言之也”[19 ] 。时 至今日 ,全国大江南北大多数河流都以“河”为通名。 不过 ,就“江”、“河”区域分布来看 ,“南江北河”的历 史传统依旧存在。以“江”为例 ,全国以“江”为通名 的河流仍然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区 ,其中西江流域 152 条 ,钱塘江流域 110 条 ,洞庭湖水系 98 条 ,粤桂 琼沿海诸河流域 74 条 ,而北方最多的松花江流域只 有 31 条 ,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水系则只有 1 条 ,海河 和辽河流域也分别只有 2 条。再说“河”,仍是主要 ·71· 集中在北方地区。黑龙江干流、乌苏里江流域、大凌 河及辽东沿海诸河流域、山东半岛诸河流域 80 %以 上的河流都以“河”为通名。相反 ,东南沿海诸流域 以“河”为通名的河流比例都在 20 %以下 ,闽江流域 和闽东、粤东及台湾沿海诸河流域分别只有 18 条和 42 条 ,占各自流域河流总数的比例不到 5 %。 历史上有关河流通称的另外一种提法是“大江 小河”,谓大的河流称“江”,小的河流称“河”。现在 的河流通名中 ,这一现象仍然存在。全国基础地理 信息系统河流名称数据库中 ,综合考虑河流的集水 面积、长度、流量、通航能力、主支关系、河流重要性 及河流密度等因素 ,将全国河流分为 7 个等级 ,1 级 为最高等级。以此为基础 ,若将 1~3 级的河流视为 较大河流 ,4~5 级河流视为中等河流 ,6~7 级河流 看作较小河流 ,则不同规模的河流中以“江”、“河”为 通名的河流数量如表 1 所示。 表 1  不同规模河流以“江”、“河”为通名的河流数量统计 河流 规模 河流总 数/ 条 河 江 数量/ 条 百分比 数量/ 条 百分比 “河”与“江” 的比例 较大河流 311 139 4417 78 2511 118∶1 中等河流 4 211 2 762 6516 276 616 10∶1 小河流 44 049 23 657 5317 463 111 51∶1 表 1 反映出 ,随着河流规模的逐渐变小 ,以“河” 为通名的河流占河流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大。相反 , 以“江”为通名的河流占河流总数的比例越来越小。 这说明 ,总体上来看 ,“江”仍旧是较大河流的通称 , 而“河”则更多用于较小河流的通称中。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流通名 分布的影响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是影响河流通名分布的重 要因素之一 ,这方面最为典型的区域有 3 个 :海河流 域、西北内陆河地区和太湖流域。 海河流域从 1949 年以来 ,先后进行了 3 次大规 模的水利建设高潮[20 ] 。特别是 1963 年海河南系大 水之后 ,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根治海河”的指示下 , 对漳卫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三河 5 大水系 骨干行洪河道进行了整治 ,开挖了子牙新河、漳卫新 河、永定新河、独流减河等入海通道。1980 年以来 , 随着流域内城市发展和工农业需水的增长 ,流域内 兴建了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青济秦和引黄入卫济 冀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 ,从而又兴建了一批渠道。 据初步统计 ,海河流域以“渠”为通名的河流 435 条 , 占全流域河流总数的 40 %。其他如分洪道、新河、 减河等通名都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反映。 西北内陆河流域由于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 水量稀少 ,干旱缺水是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主要制约因素。灌溉事业历史悠久 ,宁夏引黄灌 区始于西汉元狩年间 (公元前 122~前 117 年) ,汉唐 时期得到大规模发展 ,许多渠道相沿至今 ,较著名的 如汉渠、唐徕渠、七星渠等。内蒙古地区分布有历史 上著名的后套 7 大渠道。甘肃河西走廊的灌溉发展 也较早 ,敦煌千佛洞石窟发现的唐写本《敦煌水渠》所 载的干支渠名多达 70 余条。在新疆地区 ,更是大量 分布有富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坎儿井[20] 。据初步 统计 ,以“渠”为通名的河流 ,除上述河西走廊———阿 拉善河内流区、准格尔内流区分布较多外 ,黄河上游 干流区间分布有约 800 条 ,塔里木内流区 535 条。 太湖流域的河流通名中 ,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水 系的痕迹更为明显。该地区河流通名除江、河、沟之 外 ,港、塘、泾、浜、浦、溪、运河、荡、漾、湾、渠、潭、洋、 漕、渠道、涧、口、沥、门等 19 种河流通名都与人类活 动有关。如以“塘“为通名的河流中 ,较著名的有元和 塘、至和塘等 ,都系人工开凿的河道[10] 。其中 ,苏州、 常熟之间的元和塘 ,是唐元和二年 (807 年) 观察使韩 皋与苏州刺史李素所开。昆山、苏州之间的至和塘 , 修建于宋至和二年 (1055 年) ,目的在于免除舟楫田庐 之患。此外 ,在太湖流域的圩田区 ,许多河流的通名 为泾、浜、浦等 ,也是人工改造自然的结果。北宋郏  言 :“古者人户各有田舍 ,在田圩之中 ,浸以为家 ,欲其 行舟之便 ,乃凿其圩岸以为小泾、小浜 ,即臣昨来所陈 某家泾、某家浜之类是也”[21] 。关于“浦”,则源于古 人治环湖低地之法 ,常于江之南北为浦纵 ,又于浦之 东西为横塘 ,以分其势。著名的如青浦县的赵屯浦 , 为宋高宗南渡时曾屯兵于此而得名。昆山县的夏驾 浦 ,将娄江与吴淞江联系起来 ,则是明永乐二年 (1404 年)尚书夏原吉所开 ,故又名尚书浦[10] 。 四、民族因素对河流通名分布的影响 我国河流通名中 ,少数民族语音译通名多达 37 种 ,从使用情况来看 ,使用较多的 (100 条河流以上) 通名有 12 种 ,分别为曲、藏布、柯、隆巴、普、高勒、郭 勒、吾斯塘、达里亚、布拉克、苏、拉达。其中藏语音 译 5 种 ,蒙古语音译 2 种 ,维吾尔语、柯尔克孜语等 音译 5 种。与其民族分布范围相一致 ,这些河流通 名集中分布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与新疆地区。 其余 25 种少数民族音译河流通名中 ,藏语音译 仍最多 ,有 8 种 ,蒙古语 5 种 ,维吾尔语 2 种 ,彝语 2 种 ,其余景颇语、壮语各 1 种。见表 2。 可见 ,我国少数民族音译的河流通名主要分布 在青藏、新疆和内蒙古地区 ,而东北、东南和西南地 区很少见。其原因一方面与各民族地域分布范围的 大小有关 ,另一方面很可能与民族间的文化传播、交 通条件等因素有关。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广泛 ·81· 表 2  我国部分少数民族音译河流通名 (河流数量在 100 条以下) 序号 通名 备注 序号 通名 备注 序号 通名 备注 1 楚 藏语 10 浑迪 蒙古语 19 打 壮语 2 多 藏语 11 特克 蒙古语 20 哈力 3 囊 藏语 12 乌苏 蒙古语 21 艾列克 4 秋 藏语 13 布拉格 蒙古语 22 巴斯陶 5 荣 藏语 14 艾肯 维吾尔语 23 毕拉罕 6 巴玛 藏语 15 艾日克 维吾尔语 24 高日和 7 擦曲 藏语 16 开 景颇语 25 扎拉格 8 洛巴 藏语 17 以 彝语 9 浩来 蒙古语 18 依达 彝语 分布在我国西部地区 ,民族语言成分复杂 ,因此民族 特色较为显著 ,而东北、东南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 居住相对集中 ,加上一些民族缺少自己的文字 ,因此 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 ,在长期与汉民族交融过 程中 ,逐渐被汉化 ,因而民族特色不太显著。 五、结  语 我国地域广阔 ,历史悠久 ,民族成分复杂 ,反映 在河流通名的地理分布上 ,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 规律。东西分异方面 ,与人口地理分界线大体一致 , 其以东河流通名中 ,“河”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而该线 以西的河流通名呈现出显著的民族特色 ;南北分异 方面 ,大体以秦岭 —淮河 —太湖为界 ,其线以北地区 人类活动对自然水系干扰较强 ,因而河流通名呈现 出明显的社会性 ,其线以南地区则受自然地理条件 的影响较为显著 ,河流通名体现出明显的自然特性。 我国河流通名的这一区域分布特征 ,除了受自 然地理条件的影响外 ,历史传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 民族分布等文化因素对其也有着重要影响。从历史 传统来看 ,南江北河、大江小河的历史格局依旧存 在 ;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来看 ,海河流域、西 北内陆河和太湖流域的河流水系受人类活动干扰较 强 ,其中西北内陆河主要是由于气候干旱发展灌溉 事业的结果 ,太湖流域是出于地势低洼 ,为了防洪除 涝而改造自然水系的结果 ;海河流域则一方面干旱 少雨 ,另一方面由于近 50 年来人口、城市和工业发 展迅速 ,流域内社会用水矛盾突出以及防洪等多种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 ,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 族由于其民族分布地域较广 ,特别是藏族语言成分 复杂 ,因此其民族居住区域内的河流通名种类多样。 我国河流通名的区域分异规律 ,体现了我国各 族文化的多样性。但目前我国河流通名很不规范 ,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河流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 在少数民族地区 ,河流通名中音译和意译并存 ,重复 累赘 ,如木伦河、藏布江、郭勒河等河流通名中 ,木 伦、藏布、郭勒实际上都是少数民族河流名称的音 译。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 ,就有学者提出建立地名 通名命名系统 ,并认为通名是地名命名系统最核心 的内容[22 ] 。但在过去的 20 多年中 ,至少在河流通 名方面 ,并没有取得明显进展。目前全国正在开展 取得《中国河流名称代码》(SL 249 —1999) 的修订工 作 ,有关部门也正准备开展全国 100 km2 以上河流的 普查工作 ,有鉴于此 ,建议尽快开展河流通名的规范 化研究 ,促进河流名称的标准化 ,从而使其在实际工 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 [1 ] 尉天骄. 水景观中的美学问 [J ] . 河海大学学报 :哲学 社会科学版 ,2007 ,9 (4) :4Ο8. [2 ] 乐蓓莉 ,李宗新. 浅议资源水利的文化底蕴 [J ] . 河海大 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3 (2) :31Ο35. [3 ] 葛剑雄 ,胡云生. 黄河与河流文明的历史观察[M] . 郑州 : 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7. [4 ] 董哲仁. 河流健康的内涵[J ] . 中国水利 ,2005 (4) :15Ο18. [5 ] 乔清举. 河流的文化生命 [M] . 郑州 :黄河水利出版社 , 2007. [6 ] 转引自李小平. 我国河流名称变迁的规律及成因 [J ] . 云 梦学刊 ,2005 ,26 (4) : 119Ο121. [7 ] 张树铮. 河流名称“水”和“川”的地理分布及其语言背景 [J ] .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 (2) : 68Ο72. [8 ] 黄金贵. 水、渎、江、河、川词义辨析[J ] . 湖北大学学报 :哲 学社会科学版 ,1994 (3) : 69Ο72. [9 ] 杨光浴. 江河名称标准化处理浅见 :以吉林省为例 [ C]/ / 中国地名学研究会. 地名学研究文集. 沈阳 :辽宁人民出 版社 ,1989 :189Ο195. [10 ] 王维屏. 太湖流域水名的特色[J ] . 扬州师范学院自然科 学学报 ,1983 (1) : 47Ο51. [11 ] 侯慧 . 浙江省河湖地名考 [J ] .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1985 (2) :249Ο260. [12 ] 吴郁芬 ,哈丹朝录 ,孙越峰 ,等. 中国地名通名集解 [M] .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3. [13 ] 崔恒 . 中国古今地理通名汇释 [M] . 合肥 :黄山书社 , 2003. [14 ] 周尚意 ,孔翔 ,朱 . 文化地理学[M] .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6 :227Ο228. [15 ] 转引自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 :尚书正义 [M] . 北京 :北京 大学出版社 ,1999 :148. [16 ] 顾颉刚 ,谭其骧 ,侯仁之 ,等.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 : 第一辑[M] .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59. [17 ] 司马相如传 :第 27 上 [M]/ / [汉 ]班固. 汉书 :卷 57. 北 京 :中华书局 ,1962. [18 ] 陆德明 ,黄焯汇校. 经典释文汇校[M] .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6. [19 ] [宋]宋祁.宋景文公笔记 :卷上[O].四库全书本.文渊阁. [20 ] 郑连第.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利史分册[M] . 北京 :中国 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4. [21 ] [宋 ]郏虎臣. 吴都文粹 :卷 5[O] . 四库全书本. 文渊阁. [22 ] 刘盛佳. 地名通名和通名系统的初步研究[J ] . 华中师院 学报 ,1981 (3) : 121Ο126. ·91· 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 Vol . 11 No. 1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Mar. 25th 2009 Challenge and Breakthrough : Promoting Orderly Circulation of Farmland/ Liu Ailian , et al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Ho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8 , China) Abstract : Orderly circulation of farmland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the process of ubranization and making China change from agricultural nation to modern state. Therefore , it is necessary to advocate the ideas formed after the 3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7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 Such ideas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aspects : setting up Farmland Circulation Law , strengthening legal construction , perfecting administration functions , developing service organizations , and promoting orderly circulation of farmland. Key words : farmland circulation ; Land Circulation Law ; administration functions ; intermediary organizations On New Image of Water Conservancy Undertakings in China : Research into Spirits of Water Culture in New China/ Wei Tianjiao (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 Ho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8 , China) Abstract : Water culture originates from water matter activity which takes water conservancy practice as its subje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 water conservancy has been regarded as a matter of prime importance by the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 which promotes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comtemporary water conservancy cause in China. The great achievements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and the openness and innovation of spirits of water conservancy embody the new image of water conservancy cause after sixty2year development . This is the inheritance of excellent water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ater culture spirits as well . Key words : contemporary China ; water conservancy cause ; water culture On Regional Water God Worship and Its Social Value :A Case Study of Dujiang Weir Region/ Tan Xuming ( Reserch Office of History of Water Conservancy ,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cience , Beingjing 100044 , China) Abstract : The paper first studies the origin of water god worship and the process of state2guided god creation and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 Then , it takes Dujiang Weir for instance and analyzes the origin and change of Dujiang Weir’s water god , which is the cultural embodiment of water conservancy activity in the two2 thousand2year development . The annnual maintenance activity participated by the public is integrated with the rite of offering sacrifices to god , which makes the management of irritation project and the implement of water2use system available. Thus , the combination of sacrificial rites of water gods with non2government religion activities makes Dujiang Weir region bear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ular historic periods. Key words : Dujiang Weir ; water god ; reg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ivers ’ General Names in China and Its Cultural Context/ Zhang Weibing , et al ( Department of Library and Jour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Science , Beijing 100044 , China) Abstract : Based on the data of more than 60 thousand rivers collected in river name Database of National Foundational GIS in China , this paper make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rivers’general names in China and its cultural con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geography. Then it draw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o begin with , there are about 80 kinds of rivers’general names in China , which have obvious regional patterns such as East — West differentiation and South —North differentiation. The former approximately accords with Chinese population geography dividing line , which names the rivers on the east of the line with“river”and makes the rivers on the west of the line with distinct ethnic identity. The latter is roughly located at the Qinling — Huaihe —Taihu line. Rivers’general names presents human beings’sociality on the north of the line , which reflects human beings’utilizing and altering to natural water system. However ,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are remarkable for general names of most of rivers in the south of the line. Secondly , besides natural geography condition , historical tradition , regional social andeconomic development , and ethnic distribution of ethnic groups also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ifferentiation. Key words : rivers general names ;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 cultural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 Category and Relevant Issues on Disaster2Induced Migration/ Shi Guoqing , et al (National Research Center for Resettlement , School of Public Adminstration , Hohai University , Nanjing 210098 , China) Abstracts : Disaster2induced migration , which is caused by natural and social disaster factors , refers to population migration and the activit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reconstruction.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certainty , willing and unwilling ·09·
/
本文档为【我国河流通名分布的文化背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