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墙上的斑点赏析

墙上的斑点赏析

2011-10-31 2页 pdf 27KB 1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535573

暂无简介

举报
墙上的斑点赏析 2010.02学教育 24 楚国人民怜惜怀王,尚能激发起对秦 国如此强烈的复仇情绪,那么,可以 想象,屈原在《国殇》中描写的为抗 秦而牺牲的将士的英雄形象,他们爱 国主义的崇高品质,以及屈原在作品 中流露的爱国感情,势必更加激励楚 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秦的决心。 《国殇》共十八句,一百二十六个 字。在这样短小的篇幅里,能刻画出 如此突出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如此多 的内容,与它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诗歌从战争写起,通过战争描写 将士的英雄形象,通过悼念哀思,对 将士进行歌颂。可是,战争的题材,从 历史背景来看,值得写...
墙上的斑点赏析
2010.02学教育 24 楚国人民怜惜怀王,尚能激发起对秦 国如此强烈的复仇情绪,那么,可以 想象,屈原在《国殇》中描写的为抗 秦而牺牲的将士的英雄形象,他们爱 国主义的崇高品质,以及屈原在作品 中流露的爱国感情,势必更加激励楚 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秦的决心。 《国殇》共十八句,一百二十六个 字。在这样短小的篇幅里,能刻画出 如此突出的英雄形象,现出如此多 的内容,与它的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诗歌从战争写起,通过战争描写 将士的英雄形象,通过悼念哀思,对 将士进行歌颂。可是,战争的题材,从 历史背景来看,值得写的是很多很多 的:将士们在战争中的英雄行为,是 难以尽的。怎样选择最有代表性的、 最富于特征性而又最足以表现将士们 勇武精神的题材,就成为首要的问题。 题材选得好,剪裁得当,写得精炼、突 出、形象,为什么要悼念颂扬,也才 有落笔之处。作者在这方面的手法是 很高明的。写楚军将士,不写他们的 人数多少,不写他们的武器优劣,也 不写将帅如何指挥布阵、士卒如何进 退有素。因为这些,对于描写将士的 形象还不是最本质最重要的东西,所 以开头只用“操吴戈兮被犀甲”一句, 写出他们的外形,马上接着就写战争 的场面。写战争又不一般的写将士厮 杀,如何冲锋,,而是选择了最能表现 将士的场面来写。“车错毂兮短兵接”, 敌军逼近,双方混战,战斗的激烈可 想而知。“敌若云”、“矢交坠”,敌众 我寡,生死存亡的危急形势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怎样呢?仅用 “士争先”三个字,就把他们冲锋陷阵, 前赴后继,视死如归,英勇战斗的英 雄形象表现出来了。写主帅也是这样, 作者选择了战斗失败、牺牲严重的两 个场面来表现。“霾两轮”、“絷四马”, 是坚守死战;“援玉枹”、“击鸣鼓”,是 指挥进军,身先士卒。这样,主帅的 形象也就表现出来了。因为这是诗,只 能这样精炼概括,不能象散文可以细 致地刻画描写。这样写,事实上不仅 是善于选材剪裁的问题,还是如何烘 托环境,如何描写人物的问题。把人 物安排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把人物放 在矛盾冲突的尖端,让人物进行活动, 最足以表现人物的性格、思想。这首 诗正是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如此精心地描写将士的形象,本 身就表现了作者的思想倾向,表现崇 敬赞颂的感情。但作者认为还不够,在 第二部分又集中表现这一点,而且在 悼念之中,又以“出不入”四句,把 将士内在的技精神世界与前面的勇武 精神联系起来,使将士的形象因之而 更加高大突出;又从“神以灵”、“为 鬼雄”的祈祷歌颂中,抒发出对将士 崇敬,对敌人愤恨的感情。这样,就 把抒情和叙事结合起来了。屈原正是 借助这些艺术手法,成就了一曲奉献 给为国捐躯的将士的颂歌。 参考文献: [1]游国恩等主编:《中国文学史》,1994 年 [2] 张永鑫:《<国殇>三问》,《江苏诗院 学报》1978年第 2期 [3] 张若唏:《先秦诗歌鉴赏辞典》陕西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 作者简介:李蓉(1960-),女,宁夏隆 德人,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教师,高级讲师,大学学历,长年从事中高 职语文以及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墙上的斑点》赏析 卓 芹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 《墙上的斑点》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于1919年发表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是一篇实践了作者 描绘内在真实的艺术主张的作品。这篇看似无序可循的作品并非只是作者毫无目的的思绪飞扬,其中也隐含 着深刻的思想。本文即从文章结构的着手,对其进行初步的分析解读。 [关键词] 墙上的斑点;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 一、作者介绍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英国的一位 女作家和女权主义者。她生于 1882年, 其父是一位学识渊博、颇具声望的哲 学家和评论家。她自幼身体孱弱,没 有上学,是自学成才的,最好的学校 就是她父亲的图书馆。从小就经常与 维多利亚时期的文人墨客见面。伍尔 夫 1905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开始为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撰稿。1912年与 雷纳德·伍尔夫结婚, 他是一位公务 员、政治理论家和出版商。在丈夫的 鼓励下,伍尔夫开始了小说的创作。三 年后,她的第一部小说《远航》问世。 伍尔夫抨击传统和陈旧的现实主 义创作方法,在小说创作上,成功地 运用了意识流理论和手法,成为英国 文坛的意识流小说大师。但不幸的是 她患有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并多次发 病。也许这与她早年受到的许多精神 创伤有关:首先是 1904年她父亲的去 世;还有她幼年时曾受到过同父异母 兄长的性侵害,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 她的第一次婚姻也是不幸的,她的第 一任丈夫是同性恋,他们结婚后不久 就离婚了。可以想象这一系列的打击 对一颗细腻敏感的心是何等的残酷。 不过,她的第二任丈夫雷纳德先 生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她、爱护她,他 们共同生活了 29年,这一段时期也是 伍尔夫创作上的丰收季节,但这并没 有减轻她的病情,她的精神分裂症越 来越严重了。1941年 3月 28日,这位 20世纪公认的意识流创作大师在衣服 口袋里装满石块,一步一步走进了乌 斯河,结束了她 59岁的生命。 二、意识流小说介绍 “意识流”一词首先是由美国心理 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的。他说,意 文学议论 2010.02 学教育 25 识的流动并不是一点一滴零零碎碎的 表现的。意识是流动的,用一条“河” 或者一股“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 自然的。 意识流小说是 20世纪初叶在西方 兴起的一种用与传统的写法不同的创 作方法写成的小说。它是以表现人们 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 界为主的一种小说流派。意识流小说 既没有划一的规格,也没有公认的统 一的定义。它打破了传统小说基本上 按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或按情节 间的逻辑联系而形成的单一的、直线 发展的结构,故事的叙述不是按时间 进展依次循序直线前进的。而是随着 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 故事。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安排和情 节的衔接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 因果关系的制约,往往表现为时间、空 间的跳跃多变,前后两个场景间缺乏 时间、地点方面的紧密的逻辑关系。时 间上常常是过去、现在、将来交叉或 重叠。但这样的作品也不是毫无组织 的一片混乱,自由联想也不是毫无依 据或漫无边际的。这种小说常以一件 当时正在进行的事件为中心,通过触 发物的引发,人的意识活动不断地向 四面八方发散又收回,经过不断循环 往复,形成一种枝蔓式的立体结构。 三、作品赏析 1、结构分析: 正如前面提到的,意识流小说没 有明显的故事情节,看上去似乎很混 乱,但这只是假象,只要认真研究,总 能发现其中上午线索和结构框架。 伍尔夫的这篇《墙上的斑点》也 是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场面、没 有冲突,甚至没有人物——只有一个 在自我世界中浮想联翩的“我”。但我 们可以发现有一个贯穿全文始终的支 点,那就是“墙上的斑点”,由这个支 点开起,作者的思维向四面辐射出去。 具体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看出,“我” 对这个斑点的猜测共有六次: 一、为了确定什么时候第一次看 到了这个斑点,作者想起了冬天炉子 里的火、城堡塔楼上飘扬的红旗和无 数红色的骑士潮水般地骑马跃上黑色 岩壁的侧坡的景象。(第一段) 二、看到斑点好像是钉子留下的 痕迹,就想到了挂在钉子上的肯定是 一幅贵妇的肖像画,由此想到这所房 子以前的主人,想到了铁路旁郊外的 别墅。(第二段) 三、看到斑点太大太圆了,不像 钉子留下的痕迹,就想到了生命的神 秘,人类的无知,想到了遗失的东西, 想到了生活飞快的速度,想到了人的 来世。(第三、四段) 四、觉得斑点很可能是一个暗色 的圆形物体或一片玫瑰花瓣,就想起 了特洛伊城、莎士比亚,想起了人类 保护自我的本能,想起了伦敦的星期 日,还有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第五 ——七段) 五、看到斑点像一个凸出在墙上 的圆形物体,于是想到了古冢、退役 的上校、牧师和他的老伴以及学者。 (第八——十二段,主要在第八段) 六、再仔细观察这个斑点时,觉 得好像在大海中抓住了一块木版,于 是就想到了树和树的生存。(第十三段) 七、最后终于发现,这个猜测了 半天的墙上的斑点原来只是一只蜗牛。 (最后一段)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貌似散 漫的叙述,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 “我”的思想由斑点辐射开去,自由驰 骋一阵后又回到现实中的斑点上,然 后又由对这一斑点的猜测联想到其他 的东西,思维又发散开,然后再回来, 再想象。整篇文章就是在这种现实与 想象的交织中进行的。只要我们把这 几个“斑点”抓住就容易理清它的结 构了。因此,在研读这篇文章时一定 要注意一系列过渡句的使用,比如“如 果这个斑点是一只钉子留下的痕迹”; “我还是弄不清楚那个斑点到底是什么 ⋯⋯”等等。正是这些过渡句使小说 的结构变得合理自然,更使意识的流 动显得环环相扣,前后呼应。 2、主题分析: 意识流小说并非是作者茶余饭后 闲来无事的一些毫无价值的幻想或胡 思乱想,它也有自己的主题和思想。小 说的主题正是浓缩在恣肆汪洋的想象 和探求中。伍尔夫在《墙上的斑点》中 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意识流动中, 或隐或现地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 感情。给人印象深刻的主要有以下几 点: 首先,在第七段末尾,“男性的观 点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是它制定了标 准,订出惠特克的尊卑序列表;⋯⋯ 并且我们希望很快它就会⋯⋯被送进 垃圾箱,给我们大家留下一种令人陶 醉的非法的自由感⋯⋯”。这体现了作 者的女权主义思想,从中我们能读到 那种充满了对男权社会的不满、压抑 的愤懑之声。在伍尔夫看来,这些所 谓的“标准”和“规矩”都是按“男 性的观点”制定的,是用来支配女人 的生活的。在本段末尾,作者还用了 一个假设句,“如果真存在自由的生活 ⋯⋯”,这深刻的揭示了男权社会中, 女人不可能真正感受到自由的存在。因 而,伍尔夫呼吁妇女应当毫不畏惧地 摆脱这种男权的束缚,打破这种尊卑 序列,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自 由,才能放飞自己的思想。这也是伍 尔夫关注妇女问题在本文的体现。 其次,在第九段中,表现出作者 对安宁生活的渴望。她认为那是“一 个十分可爱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没 有教授,没有专家,没有警察面孔的 管家⋯⋯”,“这里是多么宁静啊”! 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隐藏在 “我”不断的想象中的,是作者自己内 心感受的真实反映,也是对自己内心 平静生活的渴望。这一点与作者的生 平经历和自己的身体状况是相吻合的。 最后,这一点不是出现在想象中, 而是在小说末尾出现的另一个人的话 语中,他说:“该死的战争,让这次战 争见鬼去吧!”这是作者在借他之口 表达自己对战争——这里指一战—— 的憎恶。加上第七段中“那个浪漫的 形象和周围一片绿色的茂密森林也不 复存在”,“世界会变得多么闷人,多 么浮浅,多么光秃,多么凸出啊!在 这样的世界里是不能生活的”,我们从 中读出的是一战即将结束时,整个欧 洲的凄凉景象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 无助和迷茫。 尽管意识流小说侧重的是内心和 自我的描述,很少反映客观社会问题, 但在伍尔夫的这篇小说中我们还是能 读出很多作者的思想,有对人生的思 索,有对现实的不满,有对自由和理 想的追求。 四、结语 《墙上的斑点》是伍尔夫的第一篇 意识流小说,也是意识流小说最的奠 基作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运用了 许多写作手法和技巧,比如说暗示、排 比、反复等,因此,它需要我们的仔 细品读和多角度思考。对于一篇不朽 之作,这也是极其必要的。 参考文献: [1]王军.英美女性作家与作品赏析 [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7.9. [2] 易晓明. 优美与疯癫——弗吉尼亚 ·伍尔夫传 [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 司, 2002.1. [3] http: //baike.baidu.com/view/323.htm 作者简介: 卓芹(1984-),女,汉族, 山东莱芜人,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 硕士,英美文学方向。 文学议论
/
本文档为【墙上的斑点赏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