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现状

2011-10-30 7页 doc 48KB 1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8948

暂无简介

举报
农民工现状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目前离家外出打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4亿人,其规模比日本总人口还多一千万,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亿万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对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有力支持。据统计,2002年9400万外出打工农民一年的工资收入高达5500亿元,四川、安徽、江西等中...
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现状 农民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各地掀起"民工潮"。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目前离家外出打工3个月以上的农民已达1.4亿人,其规模比日本总人口还多一千万,而且今后还将继续增加。 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对我国城乡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亿万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打工经济已成为农民增加现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对改变中西部地区落后状况的有力支持。据统计,2002年9400万外出打工农民一年的工资收入高达5500亿元,四川、安徽、江西等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农民外出打工总收入相当或超过全省财政收入。农民进城既为农村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又为家乡脱贫致富和实现农村城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实践证明,亿万农民工已成为推进城乡统筹的主力军。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伴随超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措施严重滞后,农民工领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摸清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实态,把握农民进城务工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探索新形势下确立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新思路,九三学社中央自2002年至今,先后对四川、浙江、重庆、北京等农村劳动力输出地及输入地,分别对农民工问题进行了近两年的专项追踪调查。通过调查我们深深感到,农民工领域的问题堆积如山,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民工现状令人担忧 如何使外来人口融入当地社会的工作及生活圈,使其安居乐业,始终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近十几年,我国虽然在推动农村劳动力流动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据我们对农民工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面临的诸如生产生活环境差、择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负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就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广大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据估算,仅2002年拖欠农民工血汗钱的总额高达1000亿元以上,如加上历年拖欠,总额将达几千亿元。部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偏见乃至歧视性行为,加上一些用工单位虐待农民工现象,不仅引发了相互的感情对立,也激发了一些农民工的逆反心理,由此产生的非理智行为,给城市治安及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种种迹象表明,农民工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气力全面解决的时候。 二、全面解决农民工问题刻不容缓 农民进城务工已经历了二十多年,进城规模由当初的几百万人激增至目前的超亿人。二十多年来,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的辛劳,然而他们不仅无法获得合法的身份,依然被城市的各种保障体系排除在外,甚至被一部分城里人称作为“二等公民”。党中央、国务院虽然早已提出对进城农民工要“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根深蒂固,造成了政府相关部门对农民流动管理层面的缺位现象丛生。 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今后趋势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民进城务工,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如果这一实践得不到全社会的鼎力支持,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就将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战略决策的深远意义,切实贯彻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原则,真正为解决农民工问题办几件实事。 第一,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民增收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工程置于突出位置,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安置就业是现阶段及今后相当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将成为难中之难。因此,如何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与城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置于同等地位,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并将其纳入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是解决这个难中之难的关键。为此,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改变现行各部门分散管理体制,尽快建立统一管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专门工作机构,推进输出地与输入地政府间的衔接与协作,提高转移的组织化和有序化程度,真正把劳务输出培育成支柱产业。 第二,要形成全社会关爱农民工的良好氛围,千方百计维护农民工的各项权益。有关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的新途径,尽快出台确保农民工权益的政策。要把关爱农民工作为考核输入地政府业绩和城市文明程度的硬性指标并加以量化,营造全社会关爱农民工并为他们办实事的社会环境。为改变农民工权益长期屡受侵犯的现状,应尽快制定《农民工权益保护法》,同时加大政府的执法监察力度,对不执行维护农民工权益政策的企业,要坚决取消其雇用农民工的资格。 第三,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我国农村劳动力基本素质低及职业技能差是抑制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O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地方和部门相继提出对农民工文化和技术水平的种种要求,导致缺乏转岗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越来越窄,转移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因此,加大对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不仅是当前的需要,也是最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瓶颈。 近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尤其是农民工的培训,制定了2003年至2010年的培训规划,确定了培训方式、实施办法和具体目标。但由于目前许多实际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实施规划遇到了许多困难。一是培训教育资源整合度低,难以发挥现有资源效益,形成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二是各级财政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支持力度不大,资金严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低不完全是他们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原因。为了对农民进行补偿,各类培训应以免费为主,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民的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四,要不断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增强他们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上亿农民进城,本身就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而成建制、有组织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比例极小,更加大了管理的难度。调查表明,农民工管理已成为城市社区和用工企业最棘手的难题。事实证明,以往单靠政府及企业的强制性管理,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产生诸多弊端。因此,如何提高农民工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调动他们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政府、企业和农民工自我管理三结合的体系,是改善农民工管理现状的关键。在抗击非典期间,一些大城市的建筑企业在狠抓农民工自我管理方面已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应认真总结并逐步推广。另外,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应积极引导农民工加入工会,也可以建立一些类似于农民工协会等形式的行业协会。把农民工组织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也可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要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引导他们为改变家乡面貌做出贡献。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民工积累一些资金,掌握一些技术后,终将返乡。我们曾调查过的重庆市开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该县以“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为宗旨,为农民工返乡发展家乡经济制定了许多优惠政策,很值得推广。以往我们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制定了许多政策,今后应当加大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优惠政策的出台力度,使农民工为改变家乡面貌,推进农村城镇化做出贡献。 农民工生存现状调查公布 过半设想未来定居城市平均月收入966元,半数寄回家乡 平均每周工作6.29天,每天工作8.93小时 七至八成没购买保险,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 三分之二不上正规医院看病 子女进城读一年平均支出2450元 虽然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差,文化娱乐少,但多数农民工仍然认可目前在城市的生存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中这样说。 调查者认为,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为了增加收入、增长见识,学习技术。从农村到城市,外出务工农民开始更新观念,转变生活方式,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脑袋。特别是年轻人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许多人不喜欢从事农业,不愿留守土地一辈子务农。 这项今年8月启动的调查,由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执行,在全国范围内以面访方式共调查各类农民工29425人。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表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是在农村,人多地少,农民的收入仍然很低。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大多仍选择外出务工经商。 生存现状依然艰苦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966元,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的农民工的月收入超过了1500元。男性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068元,女性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777元。 在调查的12个行业中,采矿业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最高,为1327元,其次是建筑业,平均月收入为1178元。 一半左右的农民工每月支出占月收入的比重达40%以上。同时,有一半的农民工把自己收入的一半寄(带)回了家乡。 调查显示,进城农民工平均每周工作6.29天,平均每天工作8.93小时。其中,46.90%的农民工每周工作7天。调查者发现,造成农民工劳动时间过长的原因主要是: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多挣钱,主动延长工作时间。 据调查,农民工没有购买保险的情况居多,没有购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分别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73.37%、73.77%、84.65%、 67.46%。 农民工在城市打工,大多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据调查,有29.19%的农民工居住在集体宿舍里,有20.14%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有7.88%的农民工居住在工作地点,有6.45%的农民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还有12.54%的农民工在城里没有住所,只能往返于城郊之间,或回农村居住。 调查者还发现,农民工生病时一般能撑则撑,撑不过去再到药店买药吃。在对占总数三分之二的不上正规医院看病的农民工进行调查时了解到,不上正规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一是费用太高,二是没有去医院看病的习惯,三是没钱看病。 农民工工作之余的主要休闲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等,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活动。 接受调查的农民工中,尽管有半数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的培训,但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 农民工子女在城里读书一学年,学费平均支出2450元,占这些家庭总收入的19.78%。另外,许多农民工孩子上学还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等。据调查,在5065名有子女随行就学的农民工中,有2493名农民工缴纳了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缴纳费用为1226元。 虽然农民工在城市的生活、务工条件艰苦,但近七成的受访者对城市生活感觉比较适应。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对工作条件表示满意的为51.97%,对收入水平表示满意的为33.65%,对生活质量表示满意的为30.70%,对社会地位表示满意的为24.53%。在对工作、生活各方面状况的评价中,农民工最不满意的是医疗卫生、住宿和饮食。 另外,有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有28.55%的农民工想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 如何改变农民工弱势地位 调查者发现,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报酬支付总体情况大有改善,但少数企业仍然存在克扣、拖欠农民工报酬的现象。 在调查的农民工中,被克扣过报酬的有5394人,占被调查农民工总数的两成,其中经常被克扣的占被克扣过报酬农民工的8.81%,偶尔被克扣的占81.19%。另外,被拖欠过报酬的人数也占被调查总农民工数的两成。 近四成农民工未与单位签订任何劳动,有一半的农民工拿不到加班补贴,57%的农民工得不到工伤补偿,近八成的农民工不能带薪休假,9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享受住房补贴和住房公积金,还有八成的女职工无法享受带薪休产假制度。 统计局有关人士称,就是签订了合同的农民工,还有12.1%的人不太清楚合同内容,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有些农民工而言,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在实地调查和面对面访问发现,近40%的农民工居住在工棚或集体宿舍里,地方狭窄拥挤,室内肮脏零乱,除了被褥衣物,几无他物。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城市由于城中村改造及城区的拓展,市区一般楼房的月租金在一路攀高,再加上水、电、暖气费等负担,导致居住成本逐年增加,所以现在农民工大多选择居住在城乡接合部,几个人或全家人居住在20~30平方米的房子内,生活空间狭小,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证。 目前,农民工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而且,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有明显的提高。调查者认为,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农民工受职业能力限制,工资水平偏低;另一方面,不太健全的制度因素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从而阻碍了农民工工资的提高。 他们认为,要改变农民工的弱势地位,改善其生存环境,最根本的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打破城乡户籍限制,让农民工与城市人享受一样的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待遇。 调查者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使他们外出时较容易地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辅导班,让农民工接受培训,拓宽其就业门路。 在帮助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国家统计局有关人士建议:第一,农民工在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检费、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证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希望能予以减免。第二,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他们愿意积极参保,但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比如,农民工在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的时间,或即使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难境地。(记者 王磊) (来源:中国青年报) 未来五年,中国可能有出台系列政策,使近2亿农民工真正成为城市人。 昨天,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在“中国—欧盟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上透露了上述信息,他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结合“十一五”规划,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以完全接纳流动人口是大势所趋。 与会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和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王一鸣均用自己的研究成果,支持这一政策呼吁。樊纲在研究中证明了劳动力转移能缩小地区差异;而王一鸣则指出,现行的户籍、社保政策阻碍劳动力转移。 建设部部长汪光焘10日曾公开提出,为避免形成城市内部的新二元结构,将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 劳动力转移缩小地区差异 樊纲在研究中发现,农民工的收入50%以上汇回原地,这种收入汇回的过程会导致地区间差异的缩小。 调查显示,现在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80%左右。2004年,农民工汇回家的款项总额在1690亿元到3000亿元之间,2005年估计在1910 亿到3300 亿元之间,预计在未来5~10年内还会有增长。 樊纲指出:“在我国普遍建设开发区是不现实的,不可能把兰州建成苏州,不可能把内陆建设成沿海地区发达的局面,毕竟水陆运输依然是世界商品运输的主流,这必然会造成区域的经济差距。那么劳动力的流动就应该是缩小这种差距的关键因素。” 因此,他建议,国家应该在人均GDP低的地区鼓励劳动力外出,同时在人均GDP高的地区取消劳动力进入的限制,并对未来大规模的迁移做好准备。 劳动力本土化滞后城市扩张 王一鸣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现状是城市的扩展速度快于劳动力本地化的速度,如果劳动力转移不能真正实现,将恶化经济区域不平衡。 据了解,目前在一般城市,农民务工者和其他流动人口占城市户籍人口的比例在20%~30%左右,发达地区这部分人口可能是城市户籍人口的3~4倍。而农村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总量达1.5亿~2亿人,目前约9000万人实际已在城镇生活。 但是,王一鸣表示,由于政策原因,流动人口在城市并没有扎下根,在为当地创造财富的同时,没有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益处,没有相同的社会待遇、享用相同的社保体制。这会使得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城市内部再现城乡差异。 这种城市化与劳动力本地化的不平衡,将是影响经济全局的隐患。 陈淮举例,四川省大部分民工在珠三角谋生,但是最近的汇率上涨,可能抑制珠三角的出口经济,很多劳动力将面临失业,大批返乡,从而造成地区行政压力和经济分配的紧张。 给农民工市民待遇 解决上述问题,一些滞后政策的修改刻不容缓。10日,汪光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现在城市接纳农民的条件已经逐步成熟。 他说,现在城市有了较强的经济实力,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保障农民工在城市的合法权益。 具体措施包括:努力降低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的门槛,尊重他们选择就业和居住的自由权;要重视和开展农民工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帮助他们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帮助解决农民工居住问题,对进城农民购买或者租赁城镇住房上给予政策支持;完善外来人口的,对在城市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给予市民身份。
/
本文档为【农民工现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