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抗生素分类

抗生素分类

2011-10-27 23页 doc 203KB 20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17255

暂无简介

举报
抗生素分类抗生素分类 抗生素分类总汇 目 录 TOC \o "1-4" \h \z \u 第一部分 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3 (一) 红霉素 3 (二)新品种 3 1.阿奇霉素 3 2.克拉霉素 5 第二部分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11 (一)简介 11 (二)抗菌机制 11 (三)抗菌作用 11 (四)不良反应 11 (五)药物相互作用 12 第三部分 喹诺酮类抗生素 12 (一)作用原理 12 (二)分类 12 (三)不良反应 13 (四)药物相互作用 13 第四部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3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
抗生素分类
抗生素分类 抗生素分类总汇 目 录 TOC \o "1-4" \h \z \u 第一部分 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3 (一) 红霉素 3 (二)新品种 3 1.阿奇霉素 3 2.克拉霉素 5 第二部分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11 (一)简介 11 (二)抗菌机制 11 (三)抗菌作用 11 (四)不良反应 11 (五)药物相互作用 12 第三部分 喹诺酮类抗生素 12 (一)作用原理 12 (二)分类 12 (三)不良反应 13 (四)药物相互作用 13 第四部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3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 13 (二)抗菌作用机制 14 (三)影响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素 14 (四)细菌耐药机制 14 (五)青霉素类 15 1.青霉素的基本结构 15 2.抗菌作用 15 3.体内过程 16 4.临床应用 16 (六)半合成青霉素 16 1、耐酸青霉素 16 2、耐酶青霉素 16 3、广谱青霉素 17 4、抗绿脓杆菌广谱青霉素 17 5.头孢菌素类 18 <1>化学与分类 18 <2>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18 <3>抗菌作用及作用机制 18 <4>体内过程 18 <5>不良反应 18 <6>临床应用 19 <7>非典型类 19 第五部分 糖肽类抗生素 21 第六部分 磺胺类抗生素 21 第七部分 四环素类抗生素 22 第八部分 林可类抗生素 23 第一部分 大环内脂类抗生素 目前沿用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交沙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霉素、柱晶白霉素。 大环内酯类新品种(新大环内酯类)有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等,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或肺炎衣原体等的抗微生物活性增强、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给药剂量减小、不良反应亦较少、临床适应证有所扩大。 广义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系指微生物产生的具有内酯键的大环状生物活性物质,其中包括一般大环内酯(狭义的大环内酯)、多烯大环内酯、安莎大环内酯与酯肽等。 一般大环内酯分为一内酯与多内酯。常见的一内酯有:十二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酒霉素等)、十四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等)和十六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柱晶白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交沙霉素等),至今最大者已达六十元环,如具有抗肿瘤作用的醌酯霉素A1,A2,B1。多内酯中二内酯有:抗细菌与真菌的抗霉素、稻瘟霉素、洋橄榄霉素、硼霉素等。 (一) 红霉素 红霉素(含琥乙红霉素、依托红霉素、乳糖酸红霉素)等沿用大环内酯类:  (1)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用于以下感染:①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中的敏感菌株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②敏感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及蜂窝织炎;③白喉及白喉带菌者。   (2)军团菌病。  (3)衣原体属、支原体属等所致的呼吸道及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4)其他:口腔感染、空肠弯曲菌肠炎、百日咳等。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交沙霉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所致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眼耳鼻喉及口腔等感染的轻症患者。 (二)新品种 除上述适应证外,阿奇霉素可用于军团菌病,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尚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所致的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与其他抗菌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复合群感染的治疗及预防。克拉霉素与其他药物联合,可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 1.阿奇霉素 【功效主治】 本品适用于敏感致病菌株所引起的下列感染:1、由肺炎衣原体、流感嗜血杆菌、嗜肺军团菌、卡他摩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肺炎链球菌引起的需要首先采取静脉滴注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2、由沙眼衣原体、淋病双球菌、人型支原体引起的需首先采取静脉滴注治疗的盆腔炎。若怀疑合并厌氧菌感染,应合用抗厌氧菌的抗菌素。 编辑本段【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成份为阿奇霉素,其化学名称为:(2R,3S,4R,5R,8R,10R,11R,12S,13S,14R)-13-[(2,6-二脱氧-3-C-甲基-3-O-甲基-α-L-核-已吡喃糖基)氧]-2-乙基-3,4,10-三羟基-3,5,6,8,10,12,14-七甲基-11-[[3,4,6-三脱氧-3-(二甲氨基)-β-D-木-已吡喃糖基]氧]-1-氧杂-6-氮杂环十五烷-15-酮。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阿奇霉素为氮杂内酯类抗生素,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敏感微生物的50s核糖体的亚单位结合,从而干扰其蛋白质的合成(不影响核酸的合成)。 体外试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阿奇霉素对以下多种致病菌有效:革兰阳性需氧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酿脓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 阿奇霉素对于耐红霉素的革兰阳性菌有交叉耐药性。大多数粪链球菌(肠球菌)以及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对本品耐药。革兰阴性需氧微生物: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沙眼支原体。 体外试验和临床研究已证实,本品可预防鸟胞内分支杆菌复合体(由鸟胞内分支杆菌和 胞内分支杆菌组成)引起的疾病。产β-内酰胺酶的菌株对本品无效。对以下微生物已有体外研究结果,但是其临床意义尚不清楚,包括链球菌属(C、F、G)、 草绿色链球菌、百日咳杆菌、杜克嗜血杆菌、嗜肺性军团菌、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包柔螺旋体、肺炎衣原体、梅毒螺旋体、解脲脲原体等。毒理研究:遗传毒性:人淋巴细胞试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和小鼠体外淋巴瘤细胞试验的结果均证实本品无致突变作用。 生殖毒性:大鼠和小鼠的生殖毒性试验均表明,当用药量达产生中等程度的母体毒性的剂量水平(即200mg/Kg/日,按体表面积计算,约为人用药剂量500mg/Kg/日的2-4倍)时, 发现致畸胎作用 尚未发现对生育力和胎儿的损害。目前尚无在妊娠妇女中进行充分的和严格对照的临床 试验。由于动物生殖研究的结果并不总是能预测人的情况,因此,只有在确实必要时,孕妇才能使用本品。尚不知本品是否在人乳汁中分泌,由于许多药物经人乳分泌,因此哺乳期的妇女在使用时应注意。 致癌性:尚无有关本品动物长期使用的致癌性研究资料。 【药物相互作用】 含铝、镁的抗酸药物能降低阿奇霉素口服制剂的血药浓度峰值,但不降低AUC值。口服阿奇霉素不影响静脉注射单剂量茶碱后血浆中茶碱水平或药代动力学。鉴于目前所用的大环内酯类药物能提高血浆茶碱浓度,因此,同时使用阿奇霉素和茶碱时应谨慎,并监测血浆茶碱水平。口服阿奇霉素不影响使用单剂量苄丙酮的凝血酶原时间。但是,在给病人同时使用阿奇霉素和苄丙酮时应谨慎,并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因为在临床上,同时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和苄丙酮会增加抗凝药的药效。阿奇霉素和下列药物同时使用时,建议密切观察患者:地高辛--使地高辛水平升高。麦角胺或二氢麦角胺--急性麦角毒性症状是严重的末梢血管痉挛和感觉迟钝(触物感痛)。三唑仑--通过减少三唑仑的降解,而使三唑仑的药理学效果增强。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药--提高血清中卡马西平、特非那定、环孢素、环己巴比妥、苯妥英等的水平。 【不良反应】 1、本品常见不良反应有:①胃肠道反应:腹泻、恶心、腹痛、稀便、呕吐等;②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疼痛、局部炎症等;③皮肤反应:皮疹、瘙痒等;④其它反应:如厌食、头晕或呼吸困难等。   2、本品尚可引起下列反应:①消化系统: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口腔念珠菌病、胃炎等;②神经系统:头痛、嗜睡等;③过敏反应:支气管痉挛等;④其它反应:味觉异常等;⑤实验室检查:血清ALT、AST、肌酐、LDH、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 【禁忌症】 对阿奇霉素、红霉素或其他任何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产品规格】 500mg/支 【用法用量】 将本品加入到250ml或500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使最终阿奇霉素浓度为1.0-2.0mg/ml静脉滴注,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成人用量为每次0.5g,每天1次,至少连续用药2天。继之换用阿奇霉素口服制剂0.5g/天,治疗7 ~10天为一个疗程。转为口服治疗时间应由医生根据临床反应确定。治疗盆腔炎,成人用量为每次0.5g,每天一次,用药1天或2天后,改用阿奇霉素口服制剂0.25g/天,以7天为一个疗程,转为口服治疗时间应由医生根据临床反应确定。若怀疑合并有厌氧菌感染,则应合用抗厌氧菌药物。 【贮藏】   凉暗处保存。 【】 1、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2、用药期间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如血管神经性水肿、皮肤反应、Stevens-Johnson综合症及毒性表皮坏死等等)应立即停药并采取适当治疗措施。    3、治疗期间,若患者出现腹泻症状,应考虑是否有伪膜性肠炎发生,如果诊断确定,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蛋白质等。    4、本品每次滴注时间不少于60分钟,滴注液浓度不得高于2.0mg/ml。    5、本品溶媒含有乙醇,乙醇过敏者慎重。 2.克拉霉素 克拉霉素又名甲红霉素,是红霉素的衍生物,上世纪90年代初由日本大正公司开发成功,并以商品名Clarith注册。尔后,大正公司首先将其技术转让给美国雅培公司生产;1990年在爱尔兰、意大利上市,1991年10月获FDA批准定为IB类新药上市,商品名Biaxin,1993年以Klacid在中国香港上市,在欧洲和亚洲的商品名为克拉仙,目前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上市,市场用量稳步增长,并在临床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克拉霉素及其片剂、目前生产的剂型还有颗粒剂、分散片、缓释片、注射剂和干混悬剂。 英文名:Clarithromycin   中文别名:6-0-甲基红霉素A、6氧甲基红霉素、甲红霉素、甲氧基红霉素、克红霉素、克拉红霉素   英文别名:6-0-MethylerythromycinA、Claricid、Klaricid 克拉霉素 别名:6-0-甲基红霉素A、6氧甲基红霉素、甲红霉素、甲氧基红霉素、克红霉素、克拉红霉素、6-0-MethylerythromycinA、Claricid、Klaricid   类别:西医药物 药理作用   本品属14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与红霉素、罗红霉素等相同,但对革兰阳性菌如链球菌属、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略优,且对诱导产生的红霉素耐药菌株亦具一定抗菌活性。克拉霉素及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流感杆菌的抗菌作用增强。本品对淋球菌、李斯忒菌、空肠弯曲菌也有一定作用,而对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沙眼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等的作用比红霉素为强,在近年开发的新品种中作用较突出,MIC90约0.008~0.12mg/L。此外,对包柔螺旋体、鸟分枝杆菌、鼠弓形体等均具一定活性,且大多优于其他品种。除对厌氧球菌具较强抗菌作用外,对脆弱类杆菌的作用优于红霉素等 克拉霉素 本品对金葡菌、化脓性链球菌、流感杆菌等的抗生素后效作用明显强于红霉素。本药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机制是通过阻碍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联结,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而产生抑菌作用。本药对革兰氏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淋病双球菌、嗜肺军团菌和部分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对支原体也有抑制作用。本药特点为在体外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但在体内对部分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抗菌活性比红霉素强。与红霉素之间有交叉耐药性。 动力学   本品对胃酸稳定,口服吸收好。单剂顿服100mg后2h达峰浓度,为0.35μg/ml; 克拉霉素 而顿服1200mg后的峰浓度可达3.97μg/ml。本品能迅速分布至各种组织中,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达17.5μg/g;在扁桃体、鼻粘膜、皮肤中的浓度约为同期血药浓度的2~6倍。药物在细胞内与细胞外的浓度之比为16:4。蛋白结合率为42%~70%。主要经粪及尿排泄。消除半减期为2.6~4.4h。轻度肾功能不全者、或老年人、或轻度至中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适应症   主要用于敏感细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包括扁桃体炎、咽喉炎、副窦炎、支气管炎    克拉霉素 、肺炎等、皮肤、软组织感染、脓疖、丹毒、毛囊炎、伤口感染等,疗效与其他大环内酯类相仿。本品也可用于沙眼衣原体或溶脲脲原体所致生殖泌尿系感染、艾滋病患者的非典型分支杆菌感染等。 用法用量   成人每12h服250mg,严重患者剂量可增至每12h500mg;疗程据感染程度而定, 荨麻疹 一般为7~14日。肌酐清除率低于0.501ml/1.73平方米·秒者剂量减半。儿童剂量:每次7.5mg/kg,每日2次,最高剂量不超过每日500mg。轻症:每次250mg,重症每次500mg,均为12小时1次,疗程7—14日。12岁以上儿童按成人量。12岁以下儿童不应用此药。 编辑本段不良反应   1、可见恶心,胃灼热,腹痛腹泻,头痛。暂时性转氨酶升高,停药后可慧复。 克拉霉素 有胆汁性肝炎的个例。可能出现真菌或具抗药性细菌导致的严重感染,这时应停药,并作相应治疗。可发生过敏反应,轻者为药疹,荨麻疹,重者为过敏症。曾有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如焦虑,头晕,失眠,幻觉,恶梦及意识模糊。不良反应有腹泻(3%)、恶心(3%)、味觉改变(3%)、消化不良(2%)、腹痛或不适(2%)、头痛(2%),一般程度较轻。   2、尚可见ALT、AST、LDH、碱性磷酸酶、胆红素升高(均<1%);白细胞减少(<1%)、凝血酶原时间延长(1%)、BUN升高(4%)、血清肌研值升高(<1%)等。 禁忌   对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孕妇,哺乳妇女,严重肝肾功能低下者,心律失常,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缺铁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水电解质紊乱者禁用或慎用.本品主要在肝内代谢和排泄,因此肝 克拉霉素 功能不全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和65岁以上老年人用药时需特别注意不良反应。服药过量时可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全身症状、可予洗胃及支持疗法。血透和腹膜透析都不能清除本品,故应从速排除尚未吸收的药物(如洗胃),并给予对症治疗。孕妇禁用(本品在动物胚胎中浓度为人血清的2—17倍)。哺乳妇慎用(宜暂停哺乳)。 过量处理   当服用大剂量的克拉霉素时,可能有胃肠不适。因过量引起的症状应迅速洗胃并适当给予    克拉霉素 支持疗法。至今无报告过用血或腹膜透析来清除克拉霉素。但有必要尽快排除未被吸收的药物,同时采取适当的对症治疗。 相互作用   本品可干扰卡马西平代谢,使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二者合用时应监测血药浓度,必要时调 克拉霉素 整用药剂量。与茶碱合用可使茶碱血浓度增高,但一般不必调整茶碱的剂量。本品可使下列联合应用的药物血药浓度发生变化:地高辛(上升)、茶碱(上升)、口服抗凝血药(上升)、麦角胺或二氢麦角碱(上升)、三唑仑(上升)而显示更强的作用。对于卡马西平、环胞霉素、己巴比妥、苯妥英等也可有类似的阻滞代谢而使作用加强。   制剂片剂:250mg/片。片剂:每片250mg或500mg。 制剂/规格   (1)克拉霉素片 (2)克拉霉素胶囊 鉴别   1、取本品与克拉霉素品,分别加氯仿制成每1ml中含50mg的溶液,照有关物 扁桃体 质项下的薄层色谱法试验,供试品所显主斑点的颜色和位置应与标准品的主斑点相同。   2、本品的红外光吸收图谱应与对照的图谱(光谱集756图)一致。 检查   碱度 取本品,用水-甲醇(19:1)混合溶液稀释成每1ml中含2mg的混悬液,依法测定(附 消化道 录Ⅵ H),pH值应为7.5~10.0。结晶性 取本品,依法检查(附录Ⅸ D),应符合。有关物质 取本品,加氯仿制成每1ml中含5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克拉霉素标准品,分别加氯仿制成每1ml中含0.5mg和1.0mg的溶液,分别作为对照溶液(1)和(2)。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Ⅴ B)试验,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和两种对照溶液各10μl,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氨溶液(80:20:0.2)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置110℃加热10分钟,放冷,喷以显色液(取硫酸铈2.0g与钼酸铵2.5g,加10%硫酸溶液使溶解成100ml),再置110℃加热10分钟。   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其颜色与对照溶液(1)的主斑点比较,均不得更深,如有一点超过,应不深于对照溶液(2)的主斑点。水分 取本品,加吡啶溶解,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Ⅷ M 第一法 A)测定,含水分不得过2.0%。炽灼残渣 取本品1.0g,依法检查(附录Ⅷ N),遗留残渣不得过0.3%。重金属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依法检查(附录Ⅷ H 第二法),含重金属不得过百万分之二十。 含量测定   取本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使溶解(每1mg克拉霉素加甲醇约1ml),加灭菌水制成每1ml中约含1000单位的溶液,照抗生素微生物捡定法(附录Ⅺ A)测定,可信限率不得大于7%。1000克拉霉素单位相当于1mg的C38H69NO13。 干混悬剂制品   英文名ClarithromycinforSuspension,类别西医药物   药理作用   1、药理:本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心脏 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淋病奈瑟菌、嗜肺军团菌和部分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对支原体也有抑制作用。本品特点为在体外的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但在体内对部分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抗菌活性比红霉素强。本品与红霉素之间有交叉耐药性。本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碍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联结,抑制蛋白合成而产生抑菌作用。   2、毒理:本品除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一次是弱阳性另一次为阴性结果外,其他体外致突变试验如沙门菌/哺乳动物细胞微粒体试验、细菌致突变频率试验、大鼠肝细胞DNA合成测定、小鼠淋巴瘤测定、小鼠显性致死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均为阴性。生育、生殖研究表明,雌性、雄性大鼠给用克拉霉素160mg/kg/日(以体表面积计,是人用最大推荐剂量的1.3倍),对大鼠动情期、生育能力、分娩及子代的数量和存活率均无影响。给予猴子口服克拉霉素150mg/kg/日(以体表面积计,是人用最大推荐剂量的2.4倍),出现胚胎丧失。动物长期毒性研究未证实克拉霉素有致癌性。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粉末和颗粒,芳香,味甜微苦。   动力学   口服后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F)为55%。食物可稍延缓吸收之起始,但不 克拉霉素 影响生物利用度。单剂口服400mg后2.7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2.2mg/L;每12小时口服250mg,在2~3天内达到稳态血浓度约为1mg/L,其代谢物(14—羟基克拉霉素)为0.6mg/L,每12小时口服500mg,药物在稳定峰值状态的血浆浓度平均为2.7~2.9mg/L,其代谢物为0.83~0.88mg/L。体内分布广泛,鼻粘膜、扁桃体及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浓度高。在血浆中,蛋白结合率为65%~75%。   其主要代谢产物是具有大环内酯类活性作用的14—羟基克拉霉素。单剂给药后血消除半衰期(t1/2()为4.4小时;每12小时口服250mg后的原形药物血消除半衰期(t1/2()为3~4小时,其代谢物为5~6小时;每12小时口服500mg后的原形药物的血消除半衰期(t1/2()为5~7小时,其代谢物为6.9~8.7小时。经口服或静脉注入14C标记的克拉霉素,5日内自尿排出占剂量的36%,自大便排出占52%。低剂量给药经粪、尿两个途径排出的药量相仿,但剂量增大时尿中排出量较多。   适应症   适用于克拉霉素敏感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   1、鼻咽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   2、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肺炎。   3、皮肤软组织感染:脓疱病、丹毒、毛囊炎、疖和伤口感染。   4、急性中耳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尿道炎及宫颈炎等。   5、也用于军团菌感染,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用法用量   成人口服,常用量一次250mg,每12小时1次;重症感染者一次500mg,每12小时1次 血红蛋白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应连续服用6~14日。儿童口服,6个月以上的儿童,按体重一次7.5mg/kg,每12小时1次。或按以下方法给药:体重8~11kg,一次62.5mg,每12小时1次;体重12~19kg,一次125mg,每12小时1次;体重20~29kg,一次187.5mg,每12小时1次;体重30~40kg,一次250mg,每12小时1次;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应连续服用5~10日。   不良反应      1、主要有口腔异味(3%),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2%~3%),头痛(2%),血清氨基转移酶短暂升高。   2、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轻者为药疹、荨麻疹,重者为过敏及Stevens—Johnson症。   3、偶见肝毒性、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4、曾有发生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报告,包括焦虑、头昏、失眠、幻觉、恶梦或意识模糊,然而其原因和药物的关系仍不清楚。   禁忌   1、对本品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孕妇、哺乳妇女期禁用。   3、严重肝功能损害者、水电解质紊乱患者、服用特非那丁治疗者禁用。   4、某些心脏病(包括心律失常、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本品可空腹口服,也可与食物或牛奶同服,与食物同服不影响其吸收。6.血液或腹膜透析不能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   2、个月以下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动物实验中本品对胚胎及胎儿有毒 蛋白质 性作用,同时本品及其代谢产物可进入母乳中,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老年人的耐受性与年轻人相仿。   3、本品与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过敏和交叉耐药性。   4、与别的抗生素一样,可能会出现真菌或耐药细菌导致的严重感染,此时需要中止使用本品,同时采用适当的治疗。   5、肝功能损害、中度至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   6、肾功能严重损害(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分钟)者,须作剂量调整。常用量为一次250mg,一日1次;重症感染者首剂500mg,以后一次250mg,一日2次。   过量处理   当服用大剂量的克拉霉素时,可能有胃肠不适。因过量引起症状时应迅速洗胃并适当给予支持疗法。   相互作用   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改变特非那丁的代谢而升高其血浓度,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2.本品对氨茶碱、茶碱的体内代谢略有影响,一般不需要调整后者的剂量,但氨茶碱、茶碱应用剂量偏大时需监测血浓度。   3、与氟康唑合用会增加本品血浓度。   4、本品与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如洛伐他丁和辛伐他丁)合用,极少有横纹肌溶解的报道。   5、本品与西沙必利、匹莫齐特合用会升高后者血浓度,导致Q—T间期延长,心率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与阿司咪唑合用会导致Q—T间期延长,但无任何临床症状。   6、本品可轻度升高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两者合用时需对后者作血药浓度监测。   7、本品与地高辛合用会引起地高辛血浓度升高,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8、HIV感染的成年人同时口服本品和齐多夫定时,本品会干扰后者的吸收使其稳态血浓度下降,应错开服用时间。   9、与利托那韦合用本品代谢会明显被抑制,故本品每天剂量大于1g时,不应与利托那韦合用。   10、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本品会升高需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的药物的血清浓度(如阿司咪唑、华法林、麦角生物碱、三唑仑、咪达唑仑、环胞素、奥美拉唑、雷尼替丁、苯妥因、溴隐亭、阿芬他尼、海索比妥、丙吡胺、洛伐他丁、他克莫司等)。   制剂   (1)1g:0.125g(2)2g:0.125g(3)2g:0.25g 颗粒制剂 药理作用   本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革兰阳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对部分革兰阴性菌如流感嗜血杆菌、百日咳杆菌、淋病奈瑟菌、嗜肺军团菌和部分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痤疮丙酸杆菌等也有抑制作用,此外对支原体也有抑制作用。本品特点为在体外的抗菌活性与红霉素相似,但在体内对部分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抗菌活性比红霉素强。本品与红霉素之间有交叉耐药性。本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碍细胞核蛋白50S亚基的联结,抑制蛋白合成而产生抑菌作用。 毒理   本品除体外染色体畸变试验一次是弱阳性另一次为阴性结果外,其他体外致突变试验如沙门菌/哺乳动物细胞微粒体试验、细菌致突变频率试验、大鼠肝细胞DNA合成测定、小鼠淋巴瘤测定、小鼠显性致死试验和小鼠微核试验均为阴性。生育、生殖研究表明,雌性、雄性大鼠给用克拉霉素160mg/kg/日(以体表面积计,是人用最大推荐剂量的1.3倍),对大鼠动情期、生育能力、分娩及子代的数量和存活率均无影响。给予猴子口服克拉霉素150mg/kg/日(以体表面积计,是人用最大推荐剂量的2.4倍),出现胚胎丧失。动物长期毒性研究未证实克拉霉素有致癌性。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颗粒。 动力学   口服后经胃肠道迅速吸收,生物利用度(F)为55%。食物可稍延缓吸收之起始,但不影响生物利用度。单剂口服400mg后2.7小时达血药峰浓度(Cmax)2.2mg/L;每12小时口服250mg,在2~3天内达到稳态血浓度约为1mg/L,其代谢物(14—羟基克拉霉素)为0.6mg/L,每12小时口服500mg,药物在稳定峰值状态的血浆浓度平均为2.7~2.9mg/L,其代谢物为0.83~0.88mg/L。体内分布广泛,鼻粘膜、扁桃体及肺组织中的药物浓度比血浓度高。在血浆中,蛋白结合率为65%~75%。   其主要代谢产物是具有大环内酯类活性作用的14—羟基克拉霉素。单剂给药后血消除半衰期(t1/2()为4.4小时;每12小时口服250mg后的原形药物血消除半衰期(t1/2()为3~4小时,其代谢物为5~6小时;每12小时口服500mg后的原形药物的血消除半衰期(t1/2()为5~7小时,其代谢物为6.9~8.7小时。经口服或静脉注入14C标记的克拉霉素,5日内自尿排出占剂量的36%,自大便排出占52%。低剂量给药经粪、尿两个途径排出的药量相仿,但剂量增大时尿中排出量较多。 适应症   适用于克拉霉素敏感菌所引起的下列感染:1.鼻咽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2.下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肺炎。3.皮肤软组织感染:脓疱病、丹毒、毛囊炎、疖和伤口感染。4.急性中耳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引起的尿道炎及宫颈炎等。5.也用于军团菌感染,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鸟分枝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 用法用量   成人口服,常用量一次250mg,每12小时1次;重症感染者一次500mg,每12小时1次。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应连续服用6~14日。儿童口服,6个月以上的儿童,按体重一次7.5mg/kg,每12小时1次。或按以下方法给药:体重8~11kg,一次62.5mg,每12小时1次;体重12~19kg,一次125mg,每12小时1次;体重20~29kg,一次187.5mg,每12小时1次;体重30~40kg,一次250mg,每12小时1次;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应连续服用5~10日。 不良反应   1.曾有发生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的报告,包括焦虑、头昏、失眠、幻觉、恶梦或意识模糊,然而其原因和药物的关系仍不清楚。   2.可能发生过敏反应,轻者为药疹、荨麻疹,重者为过敏及Stevens—Johnson症。   3.偶见肝毒性、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   4.主要有口腔异味(3%),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2%~3%),头痛(2%),血清氨基转移酶短暂升高。 禁忌   1.对本品或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2.孕妇、哺乳妇女期禁用。   3.严重肝功能损害者、水电解质紊乱患者、服用特非那丁治疗者禁用。   4.某些心脏病(包括心律失常、心动过缓、Q-T间期延长、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患者禁用。 注意事项   1.肝功能损害、中度至严重肾功能损害者慎用。肾   2.肾功能严重损害(肌酐清除率小于30ml/分钟)者,须作剂量调整。常用量为一次250mg,一日1次;重症感染者首剂500mg,以后一次250mg,一日2次。   3.本品与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之间有交叉过敏和交叉耐药性。   4.与别的抗生素一样,可能会出现真菌或耐药细菌导致的严重感染,此时需要中止使用本品,同时采用适当的治疗。   5.本品可空腹口服,也可与食物或牛奶同服,与食物同服不影响其吸收。6.血液或腹膜透析不能降低本品的血药浓度。   6个月以下儿童的疗效和安全性尚未确定。动物实验中本品对胚胎及胎儿有毒性作用,同时本品及其代谢产物可进入母乳中,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老年人的耐受性与年轻人相仿。 过量处理   当服用大剂量的克拉霉素时,可能有胃肠不适。因过量引起症状时应迅速洗胃并适当给予支持疗法。 相互作用   1、本品与地高辛合用会引起地高辛血浓度升高,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2、本品对氨茶碱、茶碱的体内代谢略有影响,一般不需要调整后者的剂量,但氨茶碱、茶碱应用剂量偏大时需监测血浓度。   3、与利托那韦合用本品代谢会明显被抑制,故本品每天剂量大于1g时,不应与利托那韦合用。   4、本品与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如洛伐他丁和辛伐他丁)合用,极少有横纹肌溶解的报道。   5、本品与西沙必利、匹莫齐特合用会升高后者血浓度,导致Q—T间期延长,心率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与阿司咪唑合用会导致Q—T间期延长,但无任何临床症状。   6、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改变特非那丁的代谢而升高其血浓度,导致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7、本品可轻度升高卡马西平的血药浓度,两者合用时需对后者作血药浓度监测。8、HIV感染的成年人同时口服本品和齐多夫定时,本品会干扰后者的吸收使其稳态血浓度下降,应错开服用时间。   9、与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相似,本品会升高需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系统代谢的药物的血清浓度(如阿司咪唑、华法林、麦角生物碱、三唑仑、咪达唑仑、环胞素、奥美拉唑、雷尼替丁、苯妥因、溴隐亭、阿芬他尼、海索比妥、丙吡胺、洛伐他丁、他克莫司等)。10、与氟康唑合用会增加本品血浓度。 泌尿系统治疗   非淋菌性尿道炎主要由沙眼衣原体(CT)和解脲支原体(Uu)引起,可单独或混合感染。我们于2000年5月至2002年1月应用克拉霉素治疗201例非淋菌性尿道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所有患者均为门诊就诊者,无严重的内脏疾病,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无过敏史;年龄18~52岁,平均26.0±4.8岁;其中男性102例,女性99例;病程最短6天,最长1年半;发病前有婚外性生活史,或配偶有非淋菌病原体感染史。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不适感,痒、刺痛或烧灼感,尿道口红肿或有分泌物,时轻时重;女性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宫颈充血,水肿或糜烂[1]。淋球菌涂片或培养均阴性。所有患者自发病至检查期间未用过药物治疗。   标本采集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男性取尿道分泌物,女性取宫颈分泌物。用消毒棉拭子伸入尿道或宫颈内2~3cm,停留10~30秒,缓慢旋转2圈并取出含有柱状上皮细胞的棉拭子。   试剂和方法   做CT的PCR检测和Uu培养,201例中CT阳性59例,Uu阳性142例,CT、Uu双重感染29例。   治疗方法   利迈先250mg,每日2次口服,连续15天,停药后复查。   疗效判定   标准痊愈为症状、体征完全消失,病原体检测阴性;显效为病原体阴转(合并感染者有1种阴转),但症状体征仍有一项未恢复正常;有效为病情好转,但病原体仍未阴转者;无效为治疗后病情无改善,病原体检测阴性。   克拉霉素   临床疗效临床治愈120例(59.7%),显效68例(33.8%),有效10例(4.98%),无效3例(1.49%),总有效率(痊愈+显效)188例(93.5%),男女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者无显著性意义(χ2=0.211,P>0.05)。   病原体检测阴转情况Uu阳性126例,治疗后阴转117例(92.9%);CT阳性75例,治疗后阴转70例(93.3%);总阴转率93.0%,两种病原体的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412,P>0.05)。   不良反应观察治疗期间有5例(2.49%)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胃肠道反应,8例(3.98%)出现静脉炎,经过热敷及对症处理,未中继治疗,均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正常,副反应发生率为6.47%。   讨论克拉霉素   克拉霉素(利迈先)是新一代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与细菌细胞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广泛的抑菌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阴性菌及厌氧菌等都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对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的抗菌活性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最强的。克拉霉素体外抗沙眼衣原体活性是红霉素的7~10倍,为强力霉素的4倍。它在体内代谢而产生的14羟产物,具有生物活性,其抗菌谱与克拉霉素本身相同,而且它们在体内的抗菌活性比体外大为提高。   克拉霉素对酸的稳定性比红霉素高800倍,在胃酸中稳定吸收,迅速分布到身体各组织和体液中,在泌尿生殖系统及皮肤软组织中均有较高的浓度。口服250mg,其生物利用度约达50%,人血浆蛋白结合率可达70%。体内分布广泛,组织浓度高,其主要代谢产物14—OH克拉霉素仍具较强的抗菌活性,在剂量250mg每日2次的情况下,药物的血浆浓度在2~3天内达到稳定的峰值状态,5天内自尿排出,占剂量的36%,大大高出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平均6%的水平。   克拉霉素片250mg每日2次,在稳定浓度下其本身的消除半衰期为3.5小时,其活性代谢物14羟克拉霉素为4.7小时,半衰期长,每12小时服1片,从而提高了病人服用的方便性和依从性。从治疗结果上看,克拉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疗效肯定,总有效率93.5%,病原体阴转率93.0%。克拉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具有疗效好,疗程较短,给药次数少等优点,安全性好,副作用于少,可供临床应用。其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时应注意观察。 参考资料   1、中国医学药典 第二部。   2、克拉霉素胶囊说明书。   3、克拉霉素颗粒说明书。 注意事项 1. 禁用于对红霉素及其他大环内酯类过敏的患者。 2. 红霉素及克拉霉素禁止与特非那丁合用,以免引起心脏不良反应。 3. 肝功能损害患者如有指征应用时,需适当减量并定期复查肝功能。  4.肝病患者和妊娠期患者不宜应用红霉素酯化物。    5. 妊娠期患者有明确指征用克拉霉素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决定是否采用。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暂停哺乳。    6.乳糖酸红霉素粉针剂使用时必须首先以注射用水完全溶解,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中,药物浓度不宜超过0.1%~0.5%,缓慢静脉滴注。 第二部分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aminoglycosides)都由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甙元结合而成,它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西索米星以及人工半合成的妥布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共同特点,如水溶性好,性质稳定;此外,在抗菌谱,抗菌机制,血清蛋白结合率,胃肠吸收,经肾排泄,及不良反应等方面也有共性 (一)简介 主要包含的抗生素:链霉素 庆大霉素 庆大霉素珠链 卡那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双去氧卡那霉素 复方卡那霉素注射液 卡那霉素B 妥布霉素 西梭霉素 奈替米星核糖霉素 巴龙霉素 青紫霉素 小诺霉素新霉素 阿司霉素 淋必治 异帕米星 (二)抗菌机制  氨基甙类的抗菌作用机制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之合成异常的蛋白,阻碍已合成蛋白的释放,使细菌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而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引起细菌死亡。本类药物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较强,是静止期杀菌剂。其抗菌谱主要是革兰氏阴性杆菌,包括大肠杆菌、克雷白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雷菌属、构檬酸杆菌属等。有的品种对绿脓杆菌或金葡菌,以及结核杆菌等也有抗菌作用。本类抗生素对亲瑟菌属、链球菌属和厌氧菌常无效。 (三)抗菌作用 氨基甙类对各种需氧革兰阴性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等具高度抗菌活性。此外,对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布氏杆菌、沙门菌、痢疾杆菌、嗜血杆菌及分枝杆菌也具有抗菌作用。氨基甙类对革兰阴性球菌如淋球菌、脑膜炎球菌的作用较差。流感杆菌及肺炎支原体呈中度敏感,但临床疗效不显著。绿脓杆菌只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其中以妥布霉素为最强。对各型链球菌的作用微弱,肠球菌对之多属耐药,但金葡菌包括耐青霉素菌株对之甚为敏感。结核杆菌对链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均敏感,但后者在治疗剂量时不能达到有效抑菌浓度。   耐药性主要是细菌通过质粒传导产生钝化酶而形成的。已知的钝化酶有乙酰转移酶、核苷转移酶和磷酸转移酶,各分别作用于相关碳原子上的NH2或OH基团,使之生成无效物。一种药物能被一种或多种酶钝化,而几种氨基糖甙类药物也能被一种酶所钝化。因此,在不同的氨基糖甙类药物间存在着不完全的交叉耐药性。产生钝化酶的质粒(或DNA片段)可通过接合方式在细菌细胞间转移,使原来不耐药的细菌细胞产生耐药性。 (四)不良反应 ①耳毒性及前庭功能失调:多见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耳蜗神经损害,多见于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孕妇注射本类药物可致新生儿听觉受损,应禁用。 ②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肾小管曲段,可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继而出现红细胞、尿量减少或增多,进而发生氮质血症、肾功能减退、排钾增多等。肾毒性大小次序为卡那霉素= 西梭霉素>庆大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后神经肌肉阻滞:本类药物具有类 似箭毒阻滞乙酸胆碱和络合钙离子的作用,能引起心肌抑制、呼吸衰竭等,可用新斯的明和钙剂(静注)对抗。本类反应以链霉素和卡那霉素较多发生,其他品种也不除外。病人原有肌无力症或已接受过肌肉松弛药者更易发生,一般应禁用。 ③神经肌肉阻断作用 各种氨基甙类抗生素均可引起神经肌肉麻痹作用,虽较小见,但有潜在性危险。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与剂量及给药途径有关,如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或同时应用肌肉松弛剂与全身麻醉药。重症肌无力者尤易发生,可致呼吸停止。其机制是乙酰胆碱的释放需Ca2+的参与,药物能与突触前膜上“钙结合部位”结合,从而阻止乙酰胆碱释放。当出现神经肌肉麻痹时,可用钙剂或新斯的明治疗。 ④.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皮疹、荨麻疹、药热、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不良反应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在用药过程中直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其他有血象变化、肝脏转氨酶升高、面部及四肢麻木、周围神经炎、视力模糊等。口服本类药物可引起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也有发生。 (五)药物相互作用 氨基甙类与两性霉素、杆菌肽、头孢噻吩、多粘菌素或万古霉素合用能增加肾脏毒性。呋塞米(速尿)、利尿酸及甘露醇等能增加氨基甙类的耳毒性。苯海拉明、敏可静、安其敏等抗组胺药可掩盖氨基甙类的耳毒性。氨基甙类能增强骨骼肌松弛药及全身麻醉药引起的肌肉松弛作用,可导致呼吸抑制。 第三部分 喹诺酮类抗生素 诺酮类(4-quinolones),又称吡酮酸类或吡啶酮酸类,是一类较新的合成抗菌药。喹诺酮类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妨碍DNA回旋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达到抗菌效果。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是理想的抗菌药。 (一)作用原理 喹诺酮类和其他抗菌药的作用点不同,它们以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为靶。细菌的双股DNA扭曲成为袢状或螺旋状(称为超螺旋),使DNA形成超螺旋的酶称为DNA回旋酶,喹诺酮类妨碍此种酶,进一步造成细菌DNA的不可逆损害,而使细菌细胞不再分裂。它们对细菌显示选择性毒性。当前,一些细菌对许多抗生素的耐药性可因质粒传导而广泛传布。本类药物则不受质粒传导耐药性的影响,因此,本类药物与许多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   喹诺酮类是主要作用于革兰阴性菌的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弱(某些品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二)分类 喹诺酮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为一、二、三、四代。 第一代喹诺酮类,只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克雷白杆菌、少部分变形杆菌有抗菌作用。具体品种有萘啶酸(Nalidixic acid)和吡咯酸(Piromidic acid)等,因疗效不佳现已少用。 第二代喹诺酮类,在抗菌谱方面有所扩大,对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绿脓杆菌、沙雷杆菌也有一定抗菌作用。吡哌酸是国内主要应用品种。此外尚有新恶酸(Cinoxacin)和甲氧恶喹酸(Miloxacin),在国外有生产。    第三代喹诺酮类的抗菌谱进一步扩大,对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也有抗菌作用,对一些革兰阴性菌的抗菌作用则进一步加强。本类药物中,国内已生产诺氟沙星。尚有氧氟沙星(Ofloxacin)、培氟沙星(Perfloxacin)、依诺沙星(Enoxacin)、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等。本代药物的分子中均有氟原子。因此称为氟喹诺酮。    第四代喹诺酮类与前三代药物相比在结构上修饰,结构中引入8-甲氧基,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氧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阳性菌活性并保持原有的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不良反应更小,但价格较贵。对革兰阳性菌抗菌活性增强,对厌氧菌包括脆弱拟杆菌的作用增强,对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军团菌以及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增强。多数产品半衰期延长,如加替沙星与莫昔沙星。 (三)不良反应 本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有: ①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不适、疼痛等; ②中枢反应:头痛、头晕、睡眠不良等,并可致精神症状; ③由于本类药物可抑制γ-氨基丁酸(GABA)的作用,因此可诱发癫痫,有癫痫病史者慎用; ④本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育,孕妇、未成年儿童应慎用; ⑤可产生结晶尿,尤其在碱性尿中更易发生; ⑥大剂量或长期应用本类药物易致肝损害。 (四)药物相互作用 (1)碱性药物、抗胆碱药、H2受体阻滞剂均可降低胃液酸度而使本类药物的吸收减少,应避免同服。   (2)利福平(RNA合成抑制药)、氯霉素(蛋白质合成抑制药)均可使本类药物的作用降低,使萘啶酸和氟哌酸的作用完全消失,使氟嗪酸和环丙氟哌酸的作用部分抵消。    (3)氟喹诺酮类抑制茶碱的代谢,与茶碱联合应用时,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可出现茶碱的毒性反应,应予注意。 参考资料 1 http://msn.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32441141/ http://msn.idoican.com.cn/detail/articles/2009032441141/ 扩展阅读: 1 http://drug.icxo.com/htmlnews/2004/10/10/397108.htm 2 喹诺酮类药物三大“长老”比剑江湖谁争雄 http://health.sohu.com/20070918/n252210744.shtml 3 喹诺酮类药物研究新趋势 http://med.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periodical.articles/guangdyx/guan2000/0002/000207.htm 第四部分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 系指化学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一大类抗生素,包括临床最常用的青霉素与头孢菌素,以及新发展的头霉素类、硫霉素类、单环β-内酰胺类等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具有杀菌活性强、毒性低、适应症广及临床疗效好的优点。本类药化学结构,特别是侧链的改变形成了许多不同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各种临床药理学特性的抗生素。 (二)抗菌作用机制 各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均相似,都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即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 binding proteins,PBPs),从而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除此之外,对细菌的致死效应还应包括触发细菌的自溶酶活性,缺乏自溶酶的突变株则表现出耐药性。哺乳动物无细胞壁,不受β-内酰胺类药物的影响,因而本类药具有对细菌的选择性杀菌作用,对宿主毒性小。近十多年来已证实细菌胞浆膜上特殊蛋白PBPs是β-内酰胺类药的作用靶位,PBPs的功能及与抗生素结合情况归纳于图38-1。各种细菌细胞膜上的PBPs数目、分子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敏感性不同,但分类学上相近的细菌,其PBPs类型及生理功能则相似。例如大肠杆菌有7种PBPs,PBP1A,PBP1B与细菌延长有关,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噻吩等与PBP1A、PBP1B有高度亲和力,可使细菌生长繁殖和延伸受抑制,并溶解死亡,PBP2与细管形状有关,美西林、棒酸与硫霉素(亚胺培南)能选择性地与其结合,使细菌形成大圆形细胞,对渗透压稳定,可继续生几代后才溶解死亡。PBP3功能与PBP1A相同,但量少,与中隔形成,细菌分裂有关,多数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主要与PBP1和(或)PBP3结合,形成丝状体和球形体,使细菌发生变形萎缩,逐渐溶解死亡。PBP1,2,3是细菌存活、生长繁殖所必需,PBP4,5,6;与羧肽酶活性有关,对细菌生存繁殖无重要性,抗生素与之结合后,对细菌无影响。 (三)影响β-内酰胺类抗菌作用素    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的结构差异甚大,β-内酰胺类各药与母核相联接的侧链不同可影响其亲脂性或亲水性。有效药物必需能进入菌体作用于细胞膜上的靶位PBPs。 影响抗菌作用的主要因素: ① 药物透过革兰阳性菌细胞壁或阴性菌脂蛋白外膜(即第一道穿透屏障)的难易; ② 对β-内酰胺酶(第二道酶水解屏障)的稳定性; ③ 对抗菌作用靶位PBPs的亲和性。根据这些因素,    目前临床应用的β-内酰胺类对革兰阳性与阴性菌的作用大致有6种类型。    Ⅰ类为青霉素及口服青霉素V易透过革兰阳性菌胞壁粘肽层,但它们不能透过革兰阴性菌糖蛋白磷脂外膜,因而属窄谱的仅对革兰阳性菌有效。    Ⅱ类包括有氨苄西林、羧苄西林、酰脲类青霉素、亚胺培南及若干头孢菌素,能适度透过革兰阳性菌的胞壁粘肽层,对革兰阴性菌的外膜透过性则很好,因而是广谱抗菌药物。    Ⅲ类为青霉素等容易被革兰阳性菌的胞外β-内酰胺酶即青霉素酶破坏灭活的青霉素类,对产酶菌往往表现明显的耐药性。    Ⅳ类为异恶唑类青霉素、头孢菌素一、二代及亚胺培南等对青霉素酶稳定,对革兰阳性的产酶菌有效,但对染色体突变而改变的PBPs结构,可使药物与PBPs的亲和力下降或消失,因而无效。    Ⅴ类包括酰脲类青霉素(阿洛西林与美洛西林等)、羧苄青霉素及头孢菌素一、二代,当胞膜外间隙的β-内酰胺酶少量存在时有抗菌效果,大量酶存在时,则被破坏而无效。    Ⅵ类包括第三代头孢菌素、氨曲南、亚胺培南等对β-内酰胺酶十分稳定,即使大量β-内酰胺酶存在时仍然有效,但对因染色体突变而改变了的PBPs则无效,加用氨基甙类抗生素也仍然无效。 (四)细菌耐药机制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可概括为:    ①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头孢菌素酶等)使易感抗生素水解而灭活;    ② 对革兰阴性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的广谱青霉素和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其耐药发生机制不是由于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水解,而是由于抗生素与大量的β-内酰胺酶迅速、牢固结合,使其停留于胞膜外间隙中,因而不能进入靶位(PBPs)发生抗菌作用。此种β-内酰胺酶的非水解机制又称为“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    ③ PBPs靶蛋白与抗生素亲和力降低、PBPs增多或产生新的PBPs均可使抗生素失去抗菌作用。例如MRSA(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多重耐药性,其产生机制是PBPs改变的结果,高度耐药性系由于原有的PBP2与PBP3之间产生一种新的PBP2'(即PBP2a),低、中度耐药系由于PBPs的产量增多或与甲氧西林等的亲和力下降所致;    ④
/
本文档为【抗生素分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