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2011-10-20 5页 pdf 363KB 10阅读

用户头像

is_869313

暂无简介

举报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 :!矍丝兰兰!!!!!!竺些!兰!竺竺型!!:兰!!!!!型!:!!!!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刘建洲4 f上海行政学院现代A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上海,200233) 摘要在A才测、乎的理沧、方法论以强具体方法的背后,酶含着科学心理学的范式取向。新时期^才测评理论与实践所遭竭 的椿女4危机,与科学心的理学范式影响有着密切美系。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硼太范式的张力.与后现代思潮相互 激荡,汇集成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潮流。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对新时期人才侧I平启发甚多,它召唤^才测评理...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 :!矍丝兰兰!!!!!!竺些!兰!竺竺型!!:兰!!!!!型!:!!!!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刘建洲4 f上海行政学院现代A力资源测评研究中心,上海,200233) 摘要在A才测、乎的理沧、方法论以强具体方法的背后,酶含着科学心理学的范式取向。新时期^才测评理论与实践所遭竭 的椿女4危机,与科学心的理学范式影响有着密切美系。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硼太范式的张力.与后现代思潮相互 激荡,汇集成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潮流。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对新时期人才侧I平启发甚多,它召唤^才测评理论基础、方法论 盟实践的创新,昭不着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关键词:人文心理学科学心理学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人才铡评范式转j奂 1科学心理学的“范式韧性”及其在测评实践中的 现 科学心理学与人文心理学的对立与冲突对于保持心理 学发展中的必要张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 实证主义思潮在社会科学中的强势地位,加上近代自然科学 的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感召.以及在现代化过程理性化 的维度与实证主义的高度同构与契合,科学心理学最终在心 理学中占据了主流地位。这一基色如此顽固,构成了心理学 发展中的“范式韧性”。由于人才测评与科学心理学的近亲 关系,这些范式特点也探刻地体现在人才测评的理论、方法 与实践中。 1 1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人才测评测评对象的应有反 思 在研究对象上.科学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有一个可被观察 的固定研究领域。科学心理学的这~范式特征对于人才测 评的影响极深,造成测评实践与所在社会现实脱节,不是揭 示反而掩饰诸多社会关系的真实性。以物理学测量为例:人 们往往以为物理铡量的对象是物质本身,实际上测量的对象 不过是物质的属性罢了(如体积、质量)。而物理学中更激进 的测量观认为物理学测量的仅仅是概念之间的关系。人才 测评视野中的物理测量常常仅限于牛顿时代,对自然科学中 测量观的变革近乎迟钝。由于忽视测量的背后所隐台的更 为深刻的东西⋯,人们就很少去反思智商或所谓情商测量的 本质是什么。其实.心理学测量的对象并非简单的个人特 质,而是丰富的社会关系。如斯腾伯格所揭示:谁是聪颖过 人的英才?他们如何被发现又如何施以教育呢?通过测验 筛选似乎是一种公平的做法。不过如果考察美国教育测验 的传统,就可以发现,当我们的社台日益远离那种赤裸裸的、 以家庭背景决定~切的时代之后,就需要某种其它的东西对 特权加以粉饰,以保证富有和特权阶层依旧能够踏上他们总 会获得的成功之路。于是测验成为这类装饰的最佳候选者。 原因非常简单,谁都不难发现测验成绩与社会经济地位存在 极高的相关。这一相关虽未到扳致但高得足以说明问题。 所“或多或少,权贵们仍能如愿以偿,不过这回打的却是依 据能力录取的招牌“J。若社会总是以这样微妙的方式将得 分低的人淘汰出局,得出“测评能够帮助你获得职业成功”就 是一种必然。因为那些被筛选掉的、不“适合”某个岗位的人 根本就没有从事该职业的机会。是所谓:测砰测评,多少成 *通讯作者i刘建洲.男。ErrⅥil:ⅢHzb删“u@s。bu£'0/70 功很汝之名而行。 1 2科学心理学的“方法中心论”及其在人才测评中的表现 在研究方法上,科学心理学坚持以方法为中心,且偏爱 实证研究方法。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评价现代心理 学的“方怯中心论”时指出:它是一种“物”的研究方式,要么 忽视独特的、健康的、经验着的、主体的人,要么把人降格为 机器(从蒸汽机到甜算机)或动物(从小白鼠到大猩猩)。科 学心理学极度膨胀的实证与极其虚弱的理论基础之间 的反差日益增大,是“方法中心论”的必然后果。费耶阿本德 在《反对方法》中指出:科学抄文主义所奉为至尊的实证方 法、理性方法仅仅是整个人类认识方法之林中的“一部分”。 ⋯一不适当地夸太某一视角、某一方法的适用范围,进而惟 我独尊,压制排斥其它方法.便是形而上学1j?。我国著名心 理学家陈立先生也指出:“对方法论的化,就会窒息许多 有益的实践。这是因为方法的制度化,好像结果就必然是科 学的,我认为现代许多心理学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这个误 区¨】。”方法的泛滥与理论的匮乏,同样表现在人才测评理论 与方法中。关于^才测评的理论基础,国内多照搬职业指导 学家帕森斯的“特质——因素匹配理论”和霍兰德的“人格类 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而忽略其背后隐含着的深刻的 科学主义心理学测评观取向。实际上,人才捌评诸多方法背 后的方法论预设.应该得到充分关注。如罗夏墨迹测验与 MMPl本是用于精神病诊断的测验工具,后来却被用来甄选 人员。这样做或许可以淘汰那些情感异常者,但却忽视了一 个基本的事实:他们所进行的是对正常人的人格评价,其关 注的焦点应该是那些与工作成就和管理潜能有关的人格功 能。J。另外,人才测评所选用的量表中常常包含丁男性中心 主义的视角,速已经引起西方女权主义者的批评。最后,人 才测评的商业化运作也造成这样一个自我循环的错觉,似乎 越是崖用信息技术或收费越高舶方法,就越有价值。 1 3科学心理学普适性追求的范式特点与人才测评的合法 性危机 在研究结果上,科学心理学以发现客观普适性真理为目 标。科学心理学的许多标签虽不是现实的真实写照,却会塑 造出现实。在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适性上,现代心理学和其它 学科一样发展出了若干种“避讳”机制。方法不同,结果则不 相为谋,就是其中的一种。科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多建立在 实证的基础之上,对于其普适性的反驳就只有借助于同样方 法所获得的事实,否则就有解释力不够的嫌疑。譬如,弗罗 万方数据 刘建洲: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伊德的恋父(恋母)情结,在现实中早就成为一个其识,但在 逻辑上却依旧是一个“明显的胡说”:在一个没有父亲的社会 (从文化意义上讲),过一情结又从何而来?但逻辑上的责难 并不能够“证伪”这一命题.且会被科学心理学认为苍白无 力。于是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日常调套的方式找到一个没 有父亲的社会,似乎惟有如此才能够从学术上宣告恋父情绪 的荒谬性(尽管在现实中它依旧大行其道)。科学心理学普 适性追求的范式特点对人才测评的影响是:人们以为人才测 评的结果具有自然的合法性与优先地位,这一误解最终会引 发人才测评实践的合法性危机,强化了测评结果运用的单向 性。譬如,在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密集的国家,大部分的测 评结果是被甩来筛选人才.而不是诊断、提升人才的素质。 至于测评的潜功能、反功能更是稀有探讨。以卡特尔16种 人格因素测验(16PF)测评为例:这一人格测评的分类共有16 种。用最少的因素来说明最多的人群,这是科学的应有之 义。但在16PF的测砰实践中,人格的分类却往往意昧深长。 因为人格固然无好坏.职业分层却有森然的等级;无高下的 人格删评一旦与科层制中的职位进行匹配,产生的两难,可 以想见。 1 4科学心理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与人才测评中科学取 向与商业取向的两难 科学心理学坚持价值中立的立场。价值中立使得心理 学获得了一个不受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真 空,阻至于科学研究本身似乎不是现实社会的重要构成。价 值中立的范式特征与“方法中心论7’是相互串通的。哈伯默 斯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中指出:许多价值眦及意识形 态,都在非常有系统地、渐渐地转换成科学家在其研究中的 技术问题或程序问题,一旦这种转换发生以后,价值的问胚 就不再看得出来了。因为转换之后,寻求技术的答案就变成 注意的中心,而把技术研究者本身的价值观给掩盖起来了。 价值中立的神话,在后现代心理学的转向中,受到了猛烈的 批判,因为许多研究结果不过是特定的知识分子共同体(以 白人中产阶级男性为主)对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人 类行为进行思考所获得的特定结果¨J。科学心理学价值中 立的迷信,也传染到人才测评的实践巾。其典型表现是人才 测评中科学取向与商业取向的对立。商业性因素最能消解 价值中立的外衣。譬如,在人机对话测评中,自动化的术语 评价系统能够方便快捷地产生一个综合性的自动化报告,里 面包含一些有关各种测评结果的描述。这一铡评方式很容 易导致人才测评的商业性与科学性的对立。如此的结果是: “在自动化评价领域似乎存在着两个阵营:一方是那些严守 职业道德的科学家,另一方则是那些想要在市场中保有一席 之地的商业心理学家”J。”应该认识到,不同文化视野中的心 理事实中包含了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不同测量方法的选择 组合,也包含了深刻的价值判断在里面。作为补救,在心理 学研究中已经有所谓质的研究方法的盛行。譬如,双向研 究,深度访谈,参与观察,阐释方法、内容分析等。所有这些, 必将对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产生深远影响。 2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基本趋势及其对测评方法 的启示 心理学的现代与后现代的分野并非弪渭分明,心理学从 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的过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 现代心理学内部怀疑与批判精神的逐步生长,现代心理学的 几个主要特征,正在发生改变。 21 心理学后现代转向及其对科学心理学的反思 21 1从确定性到不确定性。后现代心理学认为所谓心理 学的确定研究领域并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是一种建构。那 些由客观论述来标记的固定领域.如知觉、意识、潜意识等, 都不过是一种学科的修辞。任何“客观”的论述,总不过是依 托于话语的力量(其实也是权力的力量)掩蔽着意识形态以 及价值偏见。从后现代的角度看,心理学知识不仅是力量, 它还是权力,而权力中心往往就是真理中心。一旦对心理学 的发展历程进行知识考古,一旦将历史主义引进到心理学的 领地,彳龌容易发现心理学确定不变的研究领域不过是一种神 话。 21 2从普遍主义到情境主义。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普适 性不过是宏大叙事的变种。借助普遍主义的乔装打扮,西方 心理学取得了霸权地位,并输出带有西方经验的意识形态话 语。美国心理学萨若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相信从它诞生之 日起,美国心理学就是~个典型的个体主义心理学”_J。当 千遍一律的智商与情商测评斥于测评市场的时候,当“水仙 花情结”等各种带有西方文化色彩的心理学术语大量输入并 用来描述、解释复杂的心理事实——一直到近乎泛滥的地步 的时候,人们不免要反思:在这些心理学术语的背后隐藏的 是什么?心理学的本土化能够避免普遍主义的刻板模式吗? 诸如此类的反思,折射丁情境主义的基本思路。情境主义的 研究取向强调建构具体真理。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并行不悖, 多元共生,是情境主义的主张。 21 3从心理学的方法到心理学的修辞。现代主义心理学 的发展过程越来越依赖方法。方法之所以重要,不单单是因 为它是通往真理的桥梁,更因为在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剧烈 膨胀已经达到这样一种地步.以至于有了眼花缭乱的方法支 撑,即使错得违背常识也还显得十分体面。许多研究所展现 的.不过是一种有学问的错误。它甚至会是一种时尚,其名 字就叫做“试错法”。在后现代心理学看来,科学心理学的方 法已经和修辞没有什么两样,它们只不过是为那些原本并非 真理的提供一些假想的一十真理保证书而已。方法既然沦 落为一种引导别人认可自己的工具,一种把自己的价值观台 法化的工具,那么它同修辞有什么区别呢?毕竟:修辞只能 够保证你说得好,并不能保证你说的真。 21 4从心理学的进步到心理学的“故事”。去魅之际,往 往是着魅之时。就像启蒙在消除神话的过程变成了一个最 太的神话一样,现代心理学的进步观也是一/卜制造出来的神 话。在利奥塔看来,“科学进步”这个概念,事实上是被它的 文学及叙事的特点所勾画出来的产物,我们之所以赞成这个 概念,主要是因为它符合西方文化中几个大的叙事故事主题 之一:“几经挣扎,终将走向胜利”。在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 事的犀利解构下,现代一fi,理学关于真理的概念、获得真理的 法论以及工具,遭遇严峻挑战。既然心理学的进步只是一种 勾画,既然故事能够当成文本来进行处理,既然文本能够进 行结构与解构的游戏,既然故事里的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 讲法,那么,现代心理学关于心理学知识不断进步的信念就 化为碎片。 2.2心理学后现代转向对于人才测评实践与方法的启示 整体论对原子论。科学心理学以实证主义作为哲学基 础,贯彻实证主义的经验实证原则,强诃以自然科学模式来 塑造心理学。后现代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其哲学基础,坚持 现象学的原则立场,主张根据心理现象的自身特点而不是盲 目仿效自然科学来进行心理学研究。现象学反对研究人的 万方数据 心理科学 科学的自然科学化,认为以宴证的方法研究人是一种还原论 的科学观,自然科学模式并非研究人的科学的理想模式。心 理学后现代转向中的整体论对于新时期人才铡评的启示是: 人才测评应该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个体出发。要从跨文化比 较的角度来探讨人格、气质、职业倾向等,要拷问人的心理及 其行为的历史及社会根源,要结合不同测评对象的成长环 境、生活经历、职业生涯、教育状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 设计测评的参数。整体论的观点须贯穿人才测评的全过程 而非某个环节。譬如,从整体论的角度看待测评常模.从测 评者的不同背景资料出发对测评结果进行解释等。 建构论对还原论。后现代心理学家继承并发展了皮亚 杰关于建构论的思想,并以此反思还原论立场给人性异化带 来的危害。还原论使心理学的研究局限于某一方法或技术 所许可的范围内,造成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的狭隘与研究结 果的无用。它使得“大多数平庸的科学家将毕生精力耗费在 一个狭小的区域内,这个区域的疆界不是关于一个世界的根 本问题来划定,而是由一件设备或者一种技术的局限性来划 定”【BJ。如此,心理学家成为“在很小领域知道得过多的人”。 从建构论的角度审视人才测评,就应该把测评看成是主体与 客体双方双重建构的动态过程。许多测评“效应”及测评“污 染”,可以从建构论的角度得到解释与改善。譬如,测评中的 社会赞许性反应定势、防御作答,建构论为正确看待这些现 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至少,在建构论的视野中,它们是 测评中的常态而非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异端。问题的关键不 是给这些现象贴上标签以防止它们污染测评结果的“客观 性”,而是从社会赞许性反应定势与防御作答本身获得关于 测评对象的信息,评估这些现象的发生程度,在测评主体与 客体双方的建构过程对测评本身进行测评。 去客观化对客观论。科学主义心理学的客观论取向制 造社会偏见的效率颇高。譬如,通过把紧张、压抑、失调、精 神错乱这些话语客观化,社会现实得以僵化:理性是崇高的, 情绪化是不合适宜,它是女性的专利,等等。后现代主义心 理学力图扛起“非客观化”的大旗,指出心理世界背后的社会 与历史渊源,阐释心理学家个人的职业、专业、个性特质及政 治立场等对于研究心理事实的影响,对现代主义心理学所依 附的现代文化及其文化工业机制进行批判。如果说现代主 义心理学家是“擦镜子”的人,其主要任务是把镜子打磨好, 让大家从中看出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么后现代主义 心理学家则是“造镜子”人。至此,人们不免要问:人才测评 的客观性通过什么来体现呢?测评专家喜欢说:还是让数字 来说话吧(好像巫婆不闭上眼睛念念有词便心虚似的)。数 字怎么能够说话呢?实际上,价值中立的操作化方法和量化 的数字,都不过是测评设计者、测评实藏者自己说话的方式 罢了。人才测评之所以还不得不固守客观这面丈旗(尤其是 心理测量),与它自身的复杂学术场域和面对的社会现实有 关。譬如,从学院派的观点看,源自日本等发达国家并流行 于中学生和网络中的“游戏式”测评,无疑是极不科学和客观 的。但是为什么有为测评专家不屑的所谓“无聊”测评的风 行呢?难道只有“客观”这面镜子才能够算得上真正的知识, 才能够照出当代人的本来面目?唐太宗李世民还有三面镜 子可照,为什么新时期的人才测评还非要透过客观性的准则 反观自我及他人昵?固守客观性的准则对于人才测评的中 国化阻力甚大,因为中国传统人才测评很少“客观”性,却有 自己可贵的传统所在。 或然论对决定论。概率决定论对因果决定论,是二者对 立的一种常见形式。科学心理学决定论的根子要从其知识 的外源论上寻找,实证主义方法不过是其手段。后现代心理 学否认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彝绝真理的客观必然性,强 调不确定性、或然性、内成性、非连续性、非充分决定性、突变 和悖论。心理学从果然到或然的历程,对新时期人才测评的 方法论意义在于:人不是机器、玩偶更不是傀儡。人不仅善 于发现新世界,还善于改造旧世界。人才测评的方法,如无 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等,应该注意不确定因素的挖掘, 从决定论的测评观向开放的、或然论的钡j评观转换。 质化研究对量化研究。与现代社会算计的特点相适应, 西方心理学曾经患上严重的量化上瘾症。精确的实验设计、 精良的统计方法,庞大的累积数据,带来的却是研究与人的 心理活动相去甚远的尴尬局面。过度量化使得数学方法成 为孔雀的尾巴,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同行的认可与外行的 佩服。至于研究的问题意识.则多付阙如。后现代心理学家 认为,没有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只是数学游戏。质化研究与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有密切关系。例如,解释学、语用学等手 段的运用,使得话语分析等方法的实施成为可能。遗憾的 是,由于人才测评方法论建设的匮乏,以及学科分割的影响, 在测评方法论研究中,很少有结合某一具体方法使用过程, 对其中的方法论问题予以探讨的。譬如,面试是一种对话式 的人才测评方法,但目前的面试研究多局限在面试的问题选 择、面试的程序安排、面试的误区防范等技术细节上,很少从 质化研究的角度去把握面试、情景模拟等测评方法背后的方 法论意义,这使得测评方法的运用缺乏自觉与创新。 3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挑战看似具有强烈破坏性,但不能 忘记的是破坏性中总是蕴涵着极其可贵的建设性维度。适 当借鉴心理学后现代转向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新时期人才测 评的理论基础建设、铡评方法论的反思以及具体测评方法的 改进等,都有着深远的意义。笔者认为,借鉴心理学后现代 转向的历程,以下三个新时期人才测评范式转换的可能趋势 值得关注。 31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之一:测评观的拓展 库恩的范式实际上指的是科学家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 的共有信念和价值口]。范式决定着研究者观察的方式, 范式的转变将导致整个世界图景的改变。测评观也是人才 测评范式的重要组成。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将从测 评观的转变开始。当前,国内人才测评的基本范式并没有脱 离科学主义心理测评观的负面影响。在实践中,更存在测评 的商业取向与测评的科学取向两种似乎对立却极易合流的 涮评观。商业取向的测评注重测评的市场合法性,借助科学 心理学的诸多修辞来发展自己;科学取向的测评则以学院为 依托,注重测评的学理合法性。科学取向的测评自诩正统的 测评,其实正面临深刻的危机。可以预见,新时期人才测评 的范式将渐渐走出科学心理学测评观的误区,而商业取向的 测评与科学取向的测评或各走各路,或宁汉合流。但是有一 点能够肯定,所谓正统的、建立在繁琐效度与信度计量基础 上的测评在现实中会越来越“不合时宜”。测评的权威性,将 越来越来表现为知识与权力的结合。随着是信息技术的进 展,人才测评方式越来越灵活,铡评的间接性、非人性化色彩 也会越来越浓厚,不同测评方法之间会不断地交叉、转换。 事实上,测评观的转变已悄然发生。如,测评由关注理论建 万方数据 舶建洲: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A测评的范式转按 1207 构和事实材料的收集转向实际应用;测量由针对个人转向个 人和团队并重;由专注于对外在事物的探求转向对人与人之 间相互交往和活动的研究;研究的起点从表象转向日常生活 和社会活动;注重语义分析在测评解释中的作用;测评戚为 主体和客体之间成为一种掏通、参与协商;从过分倚重实证 转向非实证,从价值中立转向价值关联,等等。 3 2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之二:测评理论、方法及技术的转 变 科学的范式转过程包括:前科学对期,常规科学时期,反 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科学革命中的典范,是化学 中的拉瓦锡革命,物理学中的牛顿革命及其之后的爱因斯坦 革命。新范式代替旧范式,新的范式成为该学科的共同体的 共同信念。如此反复,科学的革命不断发生。⋯笔者以为,人 才测评的范式已经走到实证主义的阶段,它有时为实证主义 不发达所苦,有的时候却为Z所累。由于市场的逻辑使然, 它有时复古到神学,但这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测评实践中 的反常与危机,与这种过渡性密切关联。这决定了新时期人 才渤评的范式转换的夏杂性、多向可能性。丛实践看,实证 的测评范式还没有发展到极致,距离垒杜会的“铡评依赖”尚 有相当距离。从现状看.国内人才测评的基本范式包括:考 试的测评范式;心理测量的测评范式;考评的删评范式。其 中:考试的测评已经十分发达;心理测量的测评也进入商业 化的初级阶段,面临去魅的挑战与机遇;考评的测评则在转 型的社会中正由人事考核向凡力资源测评靠拢。人才测评 理论、方法、技术也随着这三种测评亚范式的走向而改变。 可以预见,新时期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 向将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因为它们在理论基础、方法论及宴 践上高度同构。如此,在范式转换过程中.A才测评的理论 将不再满足于可测、能测的层次,而篓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 进行更深刻的反思,追寻为什么测评、测评什么等探层次的 问题。人才测评的研究视野将随之拓展、变换,人才测评不 仅仅是一门应用性的技术,它还有其“人为为人”的价值追 求;人才浏评的对象不仅仅是具体的人,更是人与人之间的 各种关系;人才测评研究方法迈向多元一体,多元共生,不断 实现与本土文化的结台,人才测评的实践也将走向测评主窖 体间的双向建构与反思。 33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之三:从测评实践的反思到反思 韵泓译鬟践 不难看出,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并没有超越诸多的二元 对立命题。如何扬弃这些二元对立命题,成为一个迫切的问 题。如何防止心理学后现代转向过程中人才测评范式转按 的矫枉过正?怎样把握和保证转换过程“度”的问题?当代 社会学家布迪厄对于社会学的惊人类似危机的分析,对于我 们把握心理学后现代转向视阈中的人才测评,启发甚大。在 布迪厄看来,社会学的危机其实是正统社会学的危机。从心 理学后现代转向的分析可以看出,所渭正统,不过是一种执 着于一元取向的我执与霸权。要消解它并进行有效的范式 建构,必须反思性地考察铡评的对象及从事测评实践的研究 者自身。从测评实践的主客统一性出发,在对测评理论、方 法及测评文化现实的反思性批判中,从测评实践的反思迈向 反思的测评实践,乃是一条可行的道路。这就要求测评的实 践超出狭隘经验主体的范围.延伸到测评诸学科所齄的组织 结构和认知结构。从反思的对象来看,其基本对象不是单一 的率客体,而是植根干分析工具和分析操作中的社会无意识 和学术无意识o4。毕竟.测评主客体不仅受到其所在社会结 构中位置的影响,而且为其所在测评场域中的位置所左右。 反思的浏评实践是清醒和自觉的:每一种酗评都深深嵌入各 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之中,内化千测评概念、摊评工具和棚砰 研究的实际操作中,一旦缺乏对测评观及龇评方法的运用的 清醒,很容易用理论的逻辑代替和否定宴践的逻辑。当然, 从实践的反思走向反思的实践,其最终目的不是要破坏洳评 的认识论保障,而是要巩固它;不是要削弱它的客观性,而是 要扩大测评知识的范围,增强它的可靠性。 4参考文献 I郭贵春,肖娃静测壁实在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5):23— 28 2 R.j斯瞎伯楮(俞晓琳译).成功智力.上悔:华东师藏太学出版 社.1999:16—17 3高峰强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H:胳?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3114 4陈立平活心埋科学向何处去心理科学.1997(5) 5剞永芳,房慧聪A格评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85— 289 6恿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后现代社台心理学的兴超江 苏社会科学,1999,(4):128—132 7叶浩生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若干倾向之我见心理学报,1998, 30(2):204—210 8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台心理学报, 1999,31(3){349—356 9库思(纪树立译)科学革命的结构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0: 136—139 10郭本禹科忍的科学范式论与心理科学革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 科学版j,1996。(3):60—63 TheParadigmConversionofAssessmentofTalents: AViewpointfromthePost·modernTurnofPsychology LiuJianzhou (ResearchCenterofAssessmentonM<小rnHumanResources,ShanghaiAdministrationItmtituze.shasghai.200233) AbstractBehindthepractice,theoriesandmethodsofa黯e女tnen£oftalents.thereisHnorientationofthescientificpsycholog)r paradigmThepro{oundcrisisesandfrequentlyencounteredproblemsinahse.ssrfieTttprataiceandtheorieaintheneweraaremaln[y causedbytheinfluencesfromtheparadigmofmodernpsychology.Thetensionbetweenscientificpsychologyandhumanistpsychology hasexisted画ncethebirthofpsychology.1‘histtnsion.interacting,Ⅳiththepost-modemcukurethought,hascomposedtheflowof paradigmconversioninpsychologyThepost-modernturnofpsychology,asasignofthefundamentalre-orientationandchangesin contelltporaryass髓smencpractice,theoriesandmetheds,hasdrawnmoreandmoreattentionfromOssl≥aSlilentoft8len☆.Whichmakes itclearthattheparadigmchangeinthefieldofassessmentoftalentswillhappenSOOn Keywords:humanistpsychology,scientificpsychology;post-modernpsychology,assesslllelltoftalents,paradigmconversion 万方数据 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 作者: 刘建洲, Liu Jianzhou 作者单位: 上海行政学院现代测评研究中心,上海,200233 刊名: 心理科学 英文刊名: PSYCHOLOGICAL SCIENCE 年,卷(期): 2005,28(5) 参考文献(10条) 1.R J 斯腾伯格;俞晓琳 成功智力 1992 2.郭贵春;肖显静 测量实在论 1996(05) 3.郭本禹 科恩的科学范式论与心理科学革命[期刊论文]-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03) 4.库恩;纪树立 科学革命的结构 1994 5.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分裂及其整合 1999(03) 6.叶浩生 西方心理学发展中的若干倾向之我见[期刊论文]-心理学报 1998(02) 7.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与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兴起 1999(04) 8.刘永芳;房慧聪 人格评价 2003 9.陈立 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 1997(05) 10.高峰强 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 2000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lkx200505047.aspx
/
本文档为【从心理学的后现代转向看人才测评的范式转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