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生,不过是为了死?

2017-05-27 4页 doc 9KB 7阅读

用户头像

is_769254

暂无简介

举报
生,不过是为了死?生,不过是为了死?  如果封建愚昧令人恶心,那已成自然的无知像是丝网将我们完全包裹,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曾经我不知道,现在我更加茫然。                             ——题记 《呼兰河传》就是一本这样的小说,似是自传,又并不完整,仅是萧红先生幼时零碎记忆拼凑而成,其中人物只零零几个,构不成体系,其中情节也只是家长里短,却足以在平淡中给以人心灵震撼。      一   沉默的良知,消泯的认识 东二道街的泥坑,五六尺深,淹鸡、没鸭、陷马、溺猪,一个个生灵被吞噬,满足周边居民看戏剧的愿望,一具具尸体被打捞...
生,不过是为了死?
生,不过是为了死?  如果封建愚昧令人恶心,那已成自然的无知像是丝网将我们完全包裹,会是一种怎样的情景?曾经我不知道,现在我更加茫然。                             ——记 《呼兰河传》就是一本这样的小说,似是自传,又并不完整,仅是萧红先生幼时零碎记忆拼凑而成,其中人物只零零几个,构不成体系,其中情节也只是家长里短,却足以在平淡中给以人心灵震撼。      一   沉默的良知,消泯的认识 东二道街的泥坑,五六尺深,淹鸡、没鸭、陷马、溺猪,一个个生灵被吞噬,满足周边居民看戏剧的愿望,一具具尸体被打捞出来瓜分,滋润许久未尝肉味的嘴唇,可真是一个巨大的“宝盆”。不知道先生如是描述泥坑,洋洋洒洒几十页时是什么心情,是真的想起其中的快乐,还是咀嚼深层次的苦涩? 由这个泥坑衍生出那么一个群体,没有姓名,仅以“那些人”指代,如同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一样,是民族精神的直接现者。车辆掉到坑里,他们呼三喊四地去看戏;马匹从坑里爬起,他们垂头丧气、一片唏嘘地回;从不上前,从不帮忙,至多没心没肺地笑着他人的狼狈,算是最大的鼓励。 他们不也正是小波笔下沉默的大多数,只不过不是言语沉默,而是内心灵魂道德的沉默,可憎至极。 于是,泥坑不仅吞噬一个个生灵,更是吞噬了整个呼兰河的道德观,以及更多更珍贵的东西。瘟猪被打上“溺死”的名号正大光明出售、家家争抢,他们不是不知道其中内幕,毕竟每年也就溺死个把猪,数量大家都心知肚明。奈何对肉食的渴望战胜了一切,身体被欲望支配。 如果这算是贫穷的悲哀,那个指出是瘟猪的孩子被自己母亲、祖母生生打掉对世界真实的认识,又算什么?于是,孩子们不再言语,委屈地吃着瘟猪肉,在日夜忧虑中成长,也不见有什么事,于是继续如此教导孩子,反反复复,世世代代,直到一个民族的正确认识都消泯在棍棒下,抑或全部被毒死,这一切方才结束。     二    团圆媳妇的死亡,谁是凶手? 团圆媳妇,不过是十二岁的丫头,在如今正是豆蔻年华,在那里却早已被贩卖、独自承受婆婆的鞭打、责骂。在那个众邻一致认为会发迹的家里,她有很多的困惑,她不明白为什么长得高,便要谎称十四岁;为什么走路风风火火,便是不知廉耻;为什么只是想回家,就是着了魔、附了鬼;为什么只是这一点点对家的思念,就要承受生煮活煎,如此承受婆婆的善良。 她什么都不明白,却什么都不想弄明白。 末了,鲜红的生命消逝,只换来婆婆对金钱的心疼,没有哪怕一丝多余的悲怜。 扪心问一句,谁是凶手?是那个发自内心为她好却将满天下最残忍的酷刑一股脑甩向她的婆婆?还是那些个看笑话的邻里群众和那些被请过来的各路神仙? 他们都是凶手,但最大的凶手是她自己。在我看来,她自己握住了上吊的绳,留着泪套上脖子,然后一蹬腿,带着对世人的怨恨离去,她的死亡和她自己只流于言语的反抗脱不了干系,这或许有些冷血,但正如古语所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 萧红先生见证了一切,作为不多的始终清醒着的灵魂,竭力想抓住团圆媳妇堕向死亡深渊的身子,却只触到微薄的衣袖和累累的疤痕。只能最后落几滴泪,用笔恨恨戳下几个铅字。 先生面前阻了太多人,像是一座堡垒,阻开了一切可能。 那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三   生,不过是为了死 于己不长的十八年人生,没有历得生离死别,但每每谈及,总是隐隐避讳,三缄其口,因为我害怕那不幸成真,我在意的人离我远去。 但呼兰河的民众不是这样,对他们来说,人死了就去埋了,不过是一掊土、一块地的事,比起生死离别的伤感,不如考虑办丧事的金钱来得实际,死去的人尚不如一只家鸡重要。书中几处点缀之笔,无不将这种我无法理解的思维勾勒地淋漓尽致。我真向恨恨提醒一句,这是朝夕相处几十载得家属,活生生的人! 可对他们来说,“死了就是死了,人生来,不就是为了死。”理直气壮地让你无法辩驳。 如果真得给我和他们对话的机会,我会感到畏惧,因为我害怕我的“真理”被他们用不屑而又茫然地眼神挡回,那样我会真得对我自己的思维感到质疑。 想必心智健全的人面对这种几乎扭曲的价值观都会心生愤怒,只是这愤怒又那么苍白,像是微弱的烛火随时会被戏谑的眼神吹灭。因为这种价值观的历史已经太过遥远,如同一堵墙,非一日所建,而是一砖砖叠加、一层层累叠,春夏秋冬无尽岁月,终于成了遮天的幕,遮住了一切光阴。 于是,我们只能无力、无力、再无力,良久一叹。       四  可怕的同化,残余的曙光 冯歪嘴子的二儿子,出生便与母亲天人两隔,被所有人视为“孤星”。 尚未看到结局,我便笃定他定然会死,必是早早被埋掉,成为其他邻里茶语饭后的闲谈之资。这种想法出现得很突兀,却又仿若自然处于本心,令人惊惧。我试着问自己原因。 他若不死,岂不是可以长大替冯歪嘴子接起生活的担子,父慈子孝?可这,哪里符合那个地方,那个时代悲苦群众的正常遭遇?他若不死,岂不代表厄运的缝隙间也会有漏网之鱼?可那样子,岂不是一个健全的时代? 我的有些光怪陆离的扭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和那些群众是一样的,我猛然惊醒,短短三个小时的阅读,我竟是被同化了些! 那生在那个时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不过,他没有死,至少没让我看到,小说结尾并不囊括。或许是萧红先生记不太清,记不太清那个瘦薄的身影,但我更愿相信,那是她不愿意去言说的,算是留给那个时代最后的一丝曙光,留过读者的最后一丝宽慰之地。       其实小说还有其他人物,但是我的残余精神已经不足以支撑我去深究,我的思想局限和浅显文字也不能让我开拓出更多的东西。 更何况,我早已心中滋生出淡淡的困乏和疲累……  
/
本文档为【生,不过是为了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