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

2017-11-22 10页 doc 25KB 8阅读

用户头像

is_562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 关键字:世界 今天 精神 中原 客家 客家人 祖先 祖宗 老祖宗 [提 要] 本文就賣和買、祖宗田和祖宗言、傳統和現代等問題上,從字形、字音、字義等方面,對客家人的歷史和現狀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認為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客家人應變被動遷徙為主動遷徙,其價值取向也應從堅持“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轉變為“能賣祖宗田,能買祖宗田;不賣祖宗言,怎寶祖宗言?” [關鍵詞] 客家人 賣買 祖宗田 祖宗言 一句“寜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反映出了客家人...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 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 关键字:世界 今天 精神 中原 客家 客家人 祖先 祖宗 老祖宗 [提 要] 本文就賣和買、祖宗田和祖宗言、傳統和現代等問題上,從字形、字音、字義等方面,對客家人的歷史和現狀問題進行了一些探討。認為在當今的世界潮流中,客家人應變被動遷徙為主動遷徙,其價值取向也應從堅持“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轉變為“能賣祖宗田,能買祖宗田;不賣祖宗言,怎寶祖宗言?” [關鍵詞] 客家人 賣買 祖宗田 祖宗言 一句“寜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反映出了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的多少無奈與辛酸,達出了客家人在長期生活中崇拜祖先和堅守精神家園的意志與毅力,也體現出了客家人在落後困境中的艱辛與奮發。 一、 怎兩箇“賣”字了得? 好兩個“賣”字~不是賣衣賣物賣房,也不是賣田裏生產出來的糧食或其它産品,而是賣掉自己所賴於生存的生産資料—“命根子”田,這就是說,要離開家鄉故土,遷至它方謀生。這塊“田”是“祖宗田”,祖先們或披荊斬棘開墾出來的“田”,祖先們或因軍功得到朝廷賞賜的“田”,祖先們或節衣縮食積聚金錢買來的“田”。賢孝子孫是祇會買田來為祖宗爭光的,光前裕後是人們普遍的價值取向;祇有不肖子孫才會賣屋賣田,所謂“敗家子”是也。揹負着沉重的精神包袱,為了生存,也得賣田賣地。故土難離,何以要離鄉揹井?無非天災人禍,無法為生,必須遷移,可這時候賣田,又有多少人來買田,又能有多少賣價呢?無非戰爭兵燹,為了迅速逃生,命都頋不了還能頋田,還能賣田嗎? 真正的“賣”就是:一方“化貨為貝”,另一方“貝化為貨”,也就是“賣買”的統一。“賣”字由“士”和“買”字構成。“士” 《說文解字》解說“士”爲:“事也。數始於一,終於十,從一從十。孔子曰:‘推十合一爲士’。”實際上是善於將十歸納爲一,又善於將一演繹爲十,即善於歸納和演繹思維的人,這就是“士”。“士”字從一從十,這個“十”又可以說是空間座標上代表著東西南北、上下左右,和時間座標上一年的春夏秋冬、或一天的上下午上下夜,這個“一”就是一次唯一的選擇。要賣得好價錢,就要有“士”那樣從時空的座標上選擇最佳的賣點的思維。客家人在天災人禍、戰爭兵燹之時去賣田,又有多少買家呢? “買”,即要從四面八方去搜羅到貨貝,然后才能去買,這時又有多少人能買呢~與其說是“賣”,不如說是“送”,下了决心遷移的人是不能頋及得更多的了。遷徙到南方五嶺南北區的客家人,由于群峻嶺,交通不便,形成人們頭腦中買賣的市塲意識也比較淡薄。又豈止這些地方的客家人,逢必有客,客家人也多住在區,在地勞動出汗多,需要補充鹽份,所以也吃得比較鹹。鹹菜、鹹魚、鹽焗雞都是客家人的特殊招牌菜色,主要也是客家人住在區,離市塲較遠,買賣不方便而形成的飲食習慣。歷史的原因,客觀的條件,使得客家人的買賣的市塲意識比較淡薄,而在今天的市塲經濟激烈競爭中處以劣勢的位置,不可不嚴肅地正視這一點。 二、我的老祖宗呀~ 好兩箇“祖宗”,口口聲聲“祖宗”,祖宗不能丢,祖宗不能賣。客家人在千年的遷徙、萬裡的移居過程中,揹上祖先的骸骨,一起輾轉飄泊,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再將骸骨擦洗幹凈,裝入“金罌壜”,選風水寶地,擇吉日良辰,然後下葬,以祈祖先能福蔭子孫后代。沿續至今天,客家人的“二次葬”的風俗習慣,和其他地方的“入土為安”的風俗,也有所不同。即人死後將棺材埋入淺土中,待三年或五年以後,挖開墳墓,檢拾骸骨,再盛于特製的陶甕“金罌壜”裏。這種“二次葬”,又稱爲“拾骨葬”、“遷葬”,客家話叫“檢金”。在拾骨時 要擇吉日良辰,日子為男雙女單,開棺後屍體己腐朽則可拾骨,若未完全腐朽則將棺蓋虛掩,複培土待來年再拾骨。 祖宗需崇敬,祖宗不能忘。祭祀祖先,是客家人的一件隆重嚴肅的大事。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日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中華民族大部分地方特別是漢族地方,大都在清明祭祀祖先,唯獨客家人不在清明節。原因一是,清明節處于三荒四月時候,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也難于辦齊,更不要說其它祭品的操辦,一些人連維持基本生活都極為不易。原因二是,春耕生産大忙季節,家家戸戸忙于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再加上祖墳又分別葬于各箇頭上,去祭祀路途遙遠,費時費力,勢必影響春耕生産。因此,客家人的祭祖,又叫掛祖,或曰釃地,都在農閑的陰曆一月和九月,既不會影響農耕,再就是春節還有年貨,而九月早造收成後又有牲禮可祭祖。 由于客家人的崇拜祖先,因此也培育出了強烈的尋根意識。安葬祖先,要尋找風水寶地,尋找到龍脈吉穴,才能福蔭後代瓜瓞連綿。贛南客家人在長期的實踐中,湧顕出了著名的風水國師廖均卿,明朝北京故宮皇城和十三陵之首的長陵墳墓的勘測地址及營建,就是出自客家搖籃贛南的興國。在贛南客家人中,像廖均卿這樣的風水大師還有曾從政、曾文辿、劉江東、廖伯禹、賴布衣、王伋、李國紀等。而被稱爲“客家祖地”的閩西寧化石壁鄉客家祠堂裏,則放着許許多多的家族譜諜,詳細記載着各姓氏的祖源脈流,供人們參拜、查閱、尋根、問祖。而客家人的絕大部分都是從中原遷徙出來的,追根溯源,根在中原,祖是炎黃。所以無論遷居何處,也無論漂泊何方,客家人始終不會忘記自己是正宗的中華民族的漢族人、正統的華夏炎黃子孫,認定所講的客家話是正宗的漢族唐朝時的語言,而不是什麼“南蠻”的少數民族語言。因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的組織,大多數都稱之爲“崇正總會”一直堅持着講客家話,又稱爲“唐音”並且告誡子孫后代:“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一有機會,就要返迴“唐”—祖國去。這種崇正意識,全賴客家話所維繫,分明這種當年中原的官話,證明着客家人在過去的歷史上曾是中原的主人,無論遷至那裏始終保持着漢族的優越感。 “祖宗言”就是客家話,俗稱阿姆話。客家話是宋朝以前中原的語言,尤其是唐朝的語言,其保留了周朝國語的音韵,而被稱爲是中國古漢語的活化石。客家民係的形成在南宋末年,當時廣東梅州、循州、惠州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客家”移民湧入,“客”勝于“主”,“客家人”就由“客”變“主”了。據語言學專家分析,今時的客家話與宋朝時中原的語言相近。今時的客家話特點:基本上沒有全濁聲母;完整地保留入聲;完整地保留了閉口聲韵;沒有翹舌音“知、蚩、詩、日”;四呼不全,沒有撮口呼。而中原的語言變化最大的是元朝,蒙古族統治,當使用蒙古族語言。從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可看出其變化:入聲趨于消失;閉口韵尾减至三個;翹舌音“知、蚩、詩、日”始有。再到後來清朝統治,東北滿族人的語言己成為中原語言的主流,即今天的北方話、普通話。而以廣東梅縣為代表的客家話,在地理環境上長期處于大片純客家人居住的區中,受其他語係的滲透和影響較少,再加上“不賣祖宗言”的祖訓,所以客家話就保存了中原古漢語的主體成份。 “啀係客家人”,這是客家話,這是“祖宗言”。這箇“啀”字,應該是“亻”的“厓”字,怎奈《現代漢語辭典》和電腦鍵盤中也找不到這箇字,權以“啀”字代替。客家話俗稱爲“啀話”,因爲客家話的第一人稱爲“啀”。關于“啀”的來歷,中大學潘汝瑤教授認爲“啀”是客家人的自製字,它和中原人稱第一人稱“俺”是同音轉換。從兩字的字形來看,中原“人”在華北平原的“大田”上甩大力地耕耘,而贛閩粵的客家人祇能在崇峻嶺的崖上艱難地耕耘。而“啀”和“俺”都是古漢語中“卬”字的俗字。《詩經•北風•匏有苦葉》詩:“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須我友。”毛傳:“卬,我。”陸德明《釋文》:“卬,五郎反。我也。”客家話的“啀”即由“卬”音變而來。可見,客家人的根在中原,老祖宗 在中原。 论文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来自 “祖宗言”,又是聖人言、聖賢言,這是一種客家傳统、是一種客家精神,是一種客家文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客家話就是:“係一條褲頭帯出門,要做贏人”。“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客家話就是:“蟾蜍囉,哆哆哆;唔讀書,麼老婆”。耕讀傳家,客家話就是:“窮人莫斷豬,富人莫斷書”。“太歲頭上動土”,客家話就是:“老虎頭上捉虱嫲”。“一下子發大財”,客家話就是:“一斗轉唐”。等等這些,都是客家人的向南遷徙、開拓進取、崇文尚武、團結奮鬥的傳统文化精神的具體表述。在世界現代化的進程中,“祖宗言”,傳统文化精神,絕對不能丢,可又不能固守。而必須對其中哪些是“是”,哪些是“非”,那些需要肯定和發揚,那些需要否定和摒棄,不斷地去探求、去判斷、去工作,它不但是擺在客家人面前的問題,而且更是擺在客家學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三、“田”“言”還是“言”“田”? “田”不但對農民來說重要,對每一個人來說都重要。因為“田”可以生産出無數的實實在在的利益來,而且“田”的讀音為“甜”,人類要過上甜蜜幸福的生活,一定要有良田。客家話說:“荒田麼人耕,耕了有人爭。”古往今來,爭地以戰,爭田以戰,戰爭頻盈。客家人所以會離開中原遷移他鄉,一是天災人禍,田地失收;二是外敵入侵,爭田撂地。勝者為王,敗者逃難。君不見“田”字是由四箇“王”字組成的,橫也好,縱也好,顛過來,倒過去,這“田”都是由四箇“王”重叠而成,莫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成了絕對真理。 雖說自然之田為王土,然則我之心田,自己應為主王。客家人應作如是觀,中華民族每個人也應這樣想。心田者,思也。如果說“思”字下面的“心”是“思維的工具”,那末“思”字裡上面的“田”字則是“思維的對象”:田裏所生産的利益如何,客家人心田生存的現狀怎樣?而“田”字外邊的“口”又是“思維的範圍”,內中的“十”則是“思維的”:上下左右、東西南北都要思攷到,至少要用十箇方法去思攷。把這對“田”的思攷成熟後,說了出來便是“言”。 客家人的“言”,就是客家話,就是中華民族古漢語的正統語言。但我們要像“天狼吼”網友說的那樣:“人生而平等,因此語言也應得到公平的對待;在強勢語言的侵襲下,人們該更努力保存瀕臨滅亡的弱勢語言;教授母語給後代子孫,不至于讓專屬于自己母語祇剰下文獻記録;為後世做好一套母語傳承的整理;不輕視不同于自己母語的語言。”而每個客家人還須明白:一樣田長十樣穀,一樣飯供百樣人,一樣人講千樣話。還必須認識清楚這“言”字:言語由口出。冷茶冷飯食得落,冷言冷語聽唔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口”上面的“一”橫代表“鼻子”,要嗅聞一下,是香是臭,才可說出口;再上邊的“一”橫代表“眼睛”,要看透一下,是黑是白,才可說出口;而最上面的“亠”則代表頭腦,有“高級”的思維腦袋,有“玄妙”的哲理智慧,說出來的“言語”,記寫下來就是一篇“”啊,既要“言”,不可不愼思。 其實,“田”可謂物質,“言”可謂精神;“田”可謂“物”,“言”可謂“人”;“田”可謂“實”,“言”可謂“虛”。客家人:寜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就把客家人重言輕田;重視精神,輕視物質;重人輕物;重視虛無,輕視實有,這些價值取向的表現。又其實,田和言都一樣重要,物質和精神都一樣重要,物和人也一樣重要,實有和虛無也一樣重要。在田地裏用力氣栽種出的果實,與在課堂裏用言語培育出的果實,同樣重要,有時後者比前者還顕得更為重要。况且田和言、物質和精神、物和人、實有和虛無這兩者又相互為一體,有時還不能分割。所謂“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實事求是”不易,而“實事求非”更難。如要做到“虛中求是”更就高難,要做到“虛中求非”那就難上加難。因此客家人就要掌握“虛實相權、是非以求”的思維方法,在“田”中求是非,在“言”中求是非。今天中國的“祖宗田”就 是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田土,今天中國的“祖宗言”就是書面語言的漢字。祖宗田裏有哪些是非,祖宗言裏有哪些是非,不但是客家人必須着力去探求,就是中華民族裡的每個成員也必須去探求。“虛實相權,是非以求”,之後,才能更好地改革,更好地前進,才能把祖宗的事業光大發揚。 四、能賣祖宗田,能買祖宗田 有賣就有買,這是市場經濟活動裡的鐵的規律。尤其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市場經濟大潮洶湧澎湃,也湧進了客家人居住的村。客家人有似于猶太人,飄洋過海到處遷徙,熟悉各地的經濟信息,瞭解各地的市場行情,這就為客家人正常進行買賣活動,創造了極為有利的前提和條件。 “寧賣祖宗田”,這箇“寧”,並不是“安寧”的“寧”,而是“寧可”的“寧”。寧可把老祖宗留下來的、關乎個人生存的命根子的“田”也賣掉,這反映出了客家人的祖先,其時種種的痛苦、辛酸和無奈,逼於生計,賣掉田地,被動遷徙他鄉。今天在和平與發展、改革與競爭成為世界潮流之際,在工業化、城市化、信息化、現代化進程日益加快之時,客家人就要從居住的大中走出來,把“寧賣祖宗田”的“寧”字,轉換成“能”字,變被動遷徙為主動遷徙,有能力、有把握地賣掉祖宗田,到城裡去置買自己安身立命的“田”,進城裡做“客”,進城裡安“家”,由“村民”的客家人變為“市民”的客家人。這樣子的客家人,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客家人;這樣子的子孫,老祖宗認爲是有本事、有能力的子孫,這也是祖宗們所夢寐以求的目標呀~ “能買祖宗田”的子孫,是更有本事、更有能力的子孫,那都是客家人的精英。不但老祖宗們應安慰含笑于九泉,甚至還應引以為誇耀,而且“能買祖宗田”的人的子孫,也會引以爲榮,甚至還會作爲榜樣予以效仿。那些“能買祖宗田”的人,我也引之為榮耀,我也沾着他們的榮光。,,,,年,,月在河南鄭州舉行世界客屬第十八屇懇親大會期間,我看到世界各地的客家人回到中原去投資辦工廠、辦農場、辦企業事業,而中原的鄉親到處張燈結綵,舉行了史無前例的隆重儀式歡迎,忝陪其中,叨光不少~當這些客家精英們把祖輩賣掉的“祖宗田”重新買回來的時候,我看見了他們的熱泪,我體會到了他們的激動,我分享到了他們的榮光。當在新鄭祭拜黃帝故里後大會發給的一袋中原土,我捧着它,就感到交八百元會務費所得到了最有價值的東西,儘管還有其它資料和物品,我對它却是寶之又寶,至今擺放在家中廳堂的正上方,虔誠地供奉着。這一袋土,它的象征意義是無限的,儘管我不能像那些客家精英們在中原大片大片地購買“祖宗田”,然而我這位從中原出來的客家後裔,如今又能回到中原去,而且那裡的親人可謂萬人空巷出來迎接,我極為滿足了,我為自己是客家人而光榮而驕傲~ 五、不賣祖宗言,怎寶祖宗言? 祖訓:“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老祖宗苦心孤詣的用意:就是無論在什麼情况下,無論在什麼環境中,子孫們都不能丢掉祖宗留傳的客家話。實際上在老祖宗的時代裡,又有誰人會去賣那“祖宗言”呢?所以,有的地方就改流傳為:“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或“寧賣祖宗田,莫忘祖宗言”。祖宗言,除了指客家話外,也指客家傳統、客家精神、客家文化,老祖宗更希望子孫們不要忘記,切莫丢掉,並且希冀能將它發揚光大。 有買就有賣,這又是市場經濟活動裡的鐵的規律。如果沒有人來買“祖宗言”,而客家人却在那裡高喊着“不賣祖宗言”,這就顕示出客家人的那種詭譎,也可說是客家人的悲哀。而如果有人來買“祖宗言”,而客家人却在那裡高喊着“不賣祖宗言”,這就顕示出客家人的那種愚蠢和固執。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序》中說:“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商品經濟時代物質産品的市場規律如此,而在今天信息時代,精神産品的 市場規律也是如此。 今天信息時代,中國人買“英人言”的款項那是以數億萬計的,這還未計算進所花去的時間與精力。在國際市場上,“英人言”一直處於求大于供的銷售狀態,而“中國言”却一直處于低微的銷售狀態,所幸最近的行情開始看漲。開放改革以來粵語的廣府白話,在經濟市場活動中,其品牌非常吃香,價格一直飇昇,除了到珠三角做生意外,就是留學美國到了舊金唐人街去打工,不懂英語,能講廣府白話,也就K了。而“祖宗言”—粵語的客家話,却失去了一次極好的市場機遇,失去了一次極好的發展機會。中國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原本就是客家話的根據地,但很快就給普通話、廣府白話、潮州話、英語“圍勦”得差不多要逃出特區,“祖宗言”就一直在股票市場上處于“熊市”的狀態,怎麼在自己的地盤上都“牛”不起來,除其它原因外,這和客家人“不賣祖宗言”的價值取向肯定有關。 “祖宗言”,客家話,有人買,就趕緊賣,而且要賣箇好價錢。最近在臺灣的市場上,客家話就很有賣點。在臺灣,有客家話的電臺、報刊、學院等組織機構,這不但對團結臺灣的客家族群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對於和大陸血脈相連的客家人的聯絡作用,也不可低估。臺灣地區領導人在選舉活動中,也都刻意去買光碟,請老師,學客家話,雖說是有作“政治秀”之嫌,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客家人在臺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力量。 “祖宗言”,客家話,應該說還是有世界市場的。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加爾各答的塔壩、毛里求斯等地都有講客家話的村落,前馬來西亞的首相馬哈帝爾也學着講客家話,,,,,年當世界客屬第十五屇懇親大會在吉隆坡雙威酒店開幕儀式上,就曾聽他用客家話問候大家,博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他在接受香港鳳凰電視臺採訪時,也曾說當醫生時學客家話,方便行診。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無論是在香港、臺灣,還是在外國的日本、美國、泰國、毛里求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地召開,會議多用客家話交流進行,即使一些參加者唔識講甚至聽不懂客家話,但都能明白發言者的意思。可見“祖宗言”的作用。 “祖宗言”,客家話,如果不出賣、不交易、不交流的話,仍然藏在旮旯裏,那就會慢慢的消逝,最後會變成世襲珍藏的文獻記録,那就是客家人的悲哀,也是客家老祖宗的悲哀,同樣也是中華民族的悲哀~ (刊《嘉应学院学报》2005年1期)
/
本文档为【客家人: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 论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