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7-11-15 36页 doc 69KB 4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2655

暂无简介

举报
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前 言 兰州—白银经济区,以下简称兰白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银兰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重点开发地区。2009年10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了兰白经济区在全省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本规划依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
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 前 言 兰州—白银经济区,以下简称兰白经济区,地处我国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呼包银兰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地区极具发展潜力的重点开发地区。2009年10月,省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了兰白经济区在全省区域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兰白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 本规划依据《中共甘肃省委办公厅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兰州白银和酒泉嘉峪关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工作的意见》,省委办发„2009?54号,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甘政发„2011?21号,编制,是指导兰白经济区发展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基本依据。 兰白经济区包括兰州市、白银市所辖行政区域,直接辐射区包括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所辖行政区域和武威市天祝县。规划期近期为2011—2015年,远景展望至202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兰白经济区发展成效显著,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但进一步加快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切实发挥中心带 动作用,努力提升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中的地位,仍是兰白经济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重大任务。 一、现状与优势 区位优势凸显。兰白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中段,地处新疆、青海、内蒙古和宁夏等西北多民族地区结合部,是中原地区、西南地区通往西北边疆和中亚西亚的战略通道,也是维护西部边疆安全的重要支撑区域。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兰渝等干线铁路和京藏、连霍、青兰、兰海等国家高速公路交汇于此,随着兰州中川机场改扩建和客货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以及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管道运输网的建设,兰白经济区的西北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增强。 经济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0年,兰白经济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2010年达到1395.4亿元,占全省的34%。人均GDP由2000年的8282元达到2010年的27240元。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在全省处于前列,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产业稳步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持续增长,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支撑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在西北地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逐步显现。 城乡面貌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规模持续扩大,人口和产业加快集聚,中心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科技实力雄厚。兰白经济区人力资源优势突出,集中了全省8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专业人才,拥有近700家科研开发机构,10个国家实验室以及31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基地,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科研基地和甘肃省重要的技术研发和创新中心。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独特,蕴含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和旅游资源。 二、机遇与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科学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兰白经济区的发展既面临着重大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积极支持甘肃发展的机遇。中央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体现了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决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更加明确了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对兰白经济区率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家支持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国务院批准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是全国首个省级循环经济规划。兰白经济区具有较强的产业支撑和技术研发实力,集中了一批骨干企业、示范园区、产业链和基地,成为全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战场。 ——城市创新和转型发展的机遇。兰州是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之 一,白银是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发挥兰州、白银试点城市先行先试的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学发展,积极探索城市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的兰白经济区发展新路子。 ——向西开放和东部产业转移加快的机遇。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向西开放步伐加快,有利于兰白经济区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打造向西开放战略平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为我国进一步开拓中亚西亚市场、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同时,区域内传统产业比重高、链条短,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有限,城市带动能力弱,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市场化程度低,创新创业的活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保护任务艰巨,随着承接产业转移、吸引要素集聚、周边中心城市快速崛起的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加快兰白经济区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专栏1 西部部分经济区与省会城市经济总量增长比较 单位:亿元 经济区 1990年 排序 2000年 排序 2009年 排序 成 渝 891 1 5560 1 18807 1 关中—天水 231 2 1410 2 5637 2 北部湾 78 3 600 3 2497 3 乌 昌 66 5 310 5 1532 4 兰 白 88 4 398 4 1191 5 城市名称 2005年 排序 2009年 排序 重 庆 3070 1 6530 1 成 都 2371 2 4503 2 西 安 1270 3 2724 3 昆 明 1062 4 1809 4 呼和浩特 744 5 1644 5 南 宁 723 6 1525 6 乌鲁木齐 563 8 1095 7 贵 阳 526 9 972 8 兰 州 567 7 926 9 银 川 289 10 578 10 西 宁 238 11 501 11 拉 萨 87 12 163 12 三、战略意义 加快兰白经济区发展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客观要求。推进兰白经济区发展,进而构建兰州—西宁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北部湾经济区共同形成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对于优化发展格局、维护大局稳定、保障国家安全、实现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加快兰白经济区发展是探索西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新模式的重要途径。兰白经济区是“一五”时期重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面临着产业创新发展、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资源环境支撑等艰巨任务。以兰白经济区为发展平台,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提升产业层次,为西部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积累经验探索路子。 加快兰白经济区发展是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兰白经济区,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城市资源,有利于拓展城 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施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速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 加快兰白经济区发展是振兴甘肃经济的重大举措。兰白经济区经济总量占全省三分之一,做大做强兰白“中心”,充分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作用,有利于加快形成“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升甘肃在全国的产业分工地位和经济发展位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章 总体思路 建设兰白经济区,必须准确把握优势,找准发展重点,捕捉发展机遇,坚持以发展促转变、以转变谋发展,努力实现更好、更快、更大发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省委确定的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建设兰州新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打造区域合作平台,拓展增长空间,加快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强化交通枢纽地位,增强要素集聚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着力加强自主创新,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扩大开放,深化改革,探索具有内陆省区特点的开放发展道路,把兰白经济区建 设成为带动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支撑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基本原则 ——坚持转变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老工业基地发展转型,培育竞争新优势,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发展的路子。 ——坚持突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突出区位优势,发展内陆型开放经济,依托产业基础,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生态安全优先,探索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协同推进新模式。 ——坚持政府推动,走创新发展之路。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发展环境,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实施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先导性投入,转变投融资和管理方式,积极促进民间资本投入,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作用。 ——坚持分工协作,走一体化发展之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整合要素资源为重点,以城市发展为载体,以产业配套集聚和创新发展为纽带,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联动,创新区域合作和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战略定位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支撑区。发挥兰州作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特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探索产业推动、城市带动和区域联动的发展模式,实现率先突破,促进兰,州,西,宁,经济区建设,形成西北地区新一轮大开发的新高地。 ——西部传统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兰白经济区的产业基础和人才技术优势,加快技术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市场环境,以增量扩张带动存量调整,率先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相互促进。 ——我国扩大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依托兰白经济区沟通沿海内地、联通西部边疆和中亚战略通道的地缘优势,发挥作为支持新疆、西藏发展的重要基地和枢纽作用,构建面向中亚西亚国家深化经贸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区内交通与区际交通,推进枢纽城市向枢纽区域拓展,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和文化旅游等服务业,提升西北商贸物流中心地位。 ——西北地区重要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基地。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完善人才政策,构建创新体系,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健全科技成果与产业资本对接的市场机制,强化兰白经济区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功能。 ——引领全省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加强兰白地区与其他市州的经济联系和产业联动,提升兰白地区的中心带动能力,促进与“两翼”的协同发展,成为引领全省产业转型、城乡统筹、扩大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和带动力量。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兰白核心经济区生产总值达到3100亿元以上,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城镇化水平达到6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初具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得到显著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迈出重大步伐,初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充满活力的要素市场体系。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到2020年,基本建成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经济发展、城市功能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体化经济区域。兰白核心经济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人均GDP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核心经济区。 专栏2 兰白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指 标 核心区 辐射区 核心区 辐射区 核心区 辐射区 人口(万人) 512 522 545 532 580 550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395.4 273 3100 490 6200 900 人均生产总值(元) 27242 5224 51600 9080 95070 1673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847.49 302 2500 630 6220 142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631.1 96.5 1500 220 3300 420 R&D经费占生产总(,) 0.19 0.77 2.2 1.2 2.5 1.8 城镇化率(,) 55 14.2 60 22 65 3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095 9568 25500 16000 45000 28200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971 2557 7500 4500 13500 8300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下降6.73 4 3.5 3 3 2.5 (,)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立方米/75 95 45 65 35 55 万元) 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70 65.3 85 75 95 8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86.3 83.2 90 87 95 93 城市绿化率(,) 25 23 34 31 39 35 主要河流水质 ? ? ? ? ? ? 第三章 优化空间结构 按照全省区域发展战略对建设兰白经济区的要求,依据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产业、人口和城镇布局。 一、功能分区 科学合理划分兰白经济区的功能分区,对城市化工业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类功能区域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地区。集中布局非农产业,开展城镇建设,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综合实力。明确兰州、白银的城市功能定位。把兰州建设成为西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 的核心区、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中心、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转化中心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把白银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加快建设兰州新区,促进白银工业集中区发展,提升安定区、陇西县、临洮县、通渭县、渭源县、岷县、临夏市、永靖县、靖远县、天祝县等县城及中心城镇服务功能,壮大经济区产业规模。整合工业园区,支撑经济区内非农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提升经济区整体实力。 农业地区。以基本农田集中区为重点,发展粮、菜、瓜果种植业和草食畜牧业。兰州市的庄浪河谷地、河湟谷地、榆中盆地、皋兰县北部、永登县中部丘陵区和青城盆地,白银市的沿黄及景电、兴电、靖会等高扬程灌区农田,临夏市、永靖县、东乡县和广河县的川塬地区,要稳定基本农田数量,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天祝高原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其他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优先发展农林牧业,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结合新农村建设,鼓励小城镇、中心村适度集约发展,优化村镇布局,提高村镇土地利用水平,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生态地区。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实施对祁连山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兴隆山、寿鹿山、莲花山、太子山、马啣山、连城等自然保护区的修复和保护,严格按照批准的规划控制风景名胜区建设规模。以植被恢复为重点,继续实施城市、新区近郊荒山荒地封山育林和绿化工程,加大黄土台塬和丘陵山地水土流失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监测预警,采取工程 治理和避让措施,确保城乡居民和重要基础设施安全。落实支持藏区和临夏加快发展政策,加强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发展畜牧业、畜产品加工以及旅游等特色产业。 专栏3 功能分区表 面积(平方公里) 地 区 分 类 2009年 2015年 2020年 城区及建成区 451 600 950 园区及产业集中区 193 340 550 区域交通 727 950 1270 城市化 工业化地区 发展备用 1200 950 600 小计 2571 2840 3370 占区域面积比重(,) 4.30 4.72 5.60 农村居民区 1592 1520 1350 基本农田 12635 12500 12000 农业地区 其他农业用地 3328 3500 5500 小计 17555 17520 18850 占区域面积比重(,) 29.15 29.10 31.30 自然保护区 1700 1900 2700 生态保护和自然修复区 38405 37971 35311 生态地区 小计 40105 39871 38011 占区域面积比重(,) 66.59 66.20 63.11 合 计 60231 60231 60231 注:功能分区划分覆盖核心区和直接辐射区全部区域。 二、空间布局 依托联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兰,州,西,宁,银,川,经济带的区位优势,以兰州主城区—白银城区—兰州新区为复合中心,以主要交通通道和黄河河谷沿线连接县城、重点城镇和产业园区为主要节点,形成中心辐射、轴线发展、点状集聚的空间开发格局。 中心辐射。完善中心城市功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建设兰州新区,构建以兰州城区、白银城区和兰州新区为支撑的兰白经济区复合中心。 轴线发展。依托交通干线和构建沿黄河经济带,强化陇海兰新、包兰和兰青轴线产业布局与城镇发展,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开发特色资源,加强黄河沿岸地区的生态建设,形成纵贯全区的沿黄发展轴线。 点状集聚。优化整合并集中发展各类产业园区,着力推进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加快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鼓励核心区与直接辐射区的产业园区整合联动发展,增强县城和重点镇的人口与产业集聚功能。 三、城镇体系 托兰州主城区、白银城区和兰州新区,培育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有序、联系紧密的“一主两副、多极发展”城镇体系架构。 建设“一主两副”复合中心。“一主”是指作为全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兰州主城区,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疏解人口和产业,改善交通和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商贸、科技、教育、文化、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两副”是指兰州新区和白银城区。兰州 新区在吸纳城区现有产业和人口的同时,要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物流、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现代化城市新区。白银城区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区域服务能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提升县区中心城镇服务功能。突出红古、榆中、皋兰、永登、平川、靖远、景泰、会宁等县区的城区产业和人口集聚功能,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加工制造、农副产品集散和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扩大就业空间,增强吸纳和承接劳动力转移的能力。发挥什川、西岔、青城、连城、定远、和平、夏官营、水川、四龙、郭城、水泉、红水、刘川、东湾等重点镇的资源、区位和产业基础优势,走特色化小城镇发展之路。 加强核心区中心城镇与辐射区主要节点城镇的交通和产业联系,促进联动发展,逐步形成以特大城市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的城镇化发展的新格局。 第四章 加快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和国家级开发区建设 把建设兰州新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作为加快兰白经济区发展的突破口,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转型升级,提升中心城市发展位势,构建兰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格局。 一、建设兰州新区 兰州新区以永登县中川镇及其以南区域为中心,包括永登县秦川镇、中川镇、树屏镇、上川镇和皋兰县西岔镇、水阜乡部分区域,规划控制范围约806平方公里。其中中川空港以南为新区起步和核心功能区。按照“两轮驱动、三足鼎立、多元支撑、基础先行、全面推进”和再造兰州的总体布局,建设兰州新区与改造主城区相结合,促进新区建设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互动发展。 依据新区建设和城市功能拓展的要求,合理确定新区功能分区,高高起点加快新区建设。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建与主城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建设秦王川绿色生态屏障,积极承接兰州主城区产业迁建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先进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型企业,依托兰州国际空港建设,着力发展物流、会展、科技文化交流等现代服务业,以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建设绿色低碳城市新区。通过5—10年建设,逐步将兰州新区建设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循环经济的集聚区,推进经济转型和承接东中部装备制造业转移的示范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两型”社会和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实验区,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现代服务业的扩展区,全省向西开放的先导区,实现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近期以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及集聚产业为主,中远期实现由产业集聚区向现代城市新区升级。到2015年基本建成新区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构建防风固沙生态防护的安全屏障,着力推进道路林网 园林绿化和湿地恢复保护,建设生态型宜居创业新城区,初步建成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国家战略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和连通内地、面向西亚中亚现代物流基地,人口规模预期发展到30万人。到2020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备,城市框架、产业支撑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屏障、道路林网基本建成,生态型宜居、创业环境得到初步体现,现代化新区基本建成,产业和人口与主城区实现合理配置,人口规模预期达到60万人。 二、发展白银工业集中区 白银工业集中区规划控制面积约100平方公里,近期以靖远县刘川为中心,规划建设5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按照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产业协调跟进的思路,围绕白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以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与兰州新区错位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有色金属和稀土新材料基地、化工产业基地和外来资源落地加工基地,把白银工业集中区建设成为西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近期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良好的生态和发展环境,依托大企业集团,促进传统能源改造提升,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做大做强稀土新材料产业,培育发展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新能源、装备制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再制造等产业,促进化工、非金属制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物流等产业集聚,积极承接省内、周边省区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到2015年,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特色产业集聚初具 规模,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白银工业集中区技工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白银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到2020年,实现白银工业集中区与主城区联动发展,以线串点,连片成区,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的“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建成全省领先的工业集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三、加快国家级开发区建设 用足用好国家支持政策,切实搞好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增容扩区和白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充分发挥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经济增长的集聚和辐射及带动作用。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要重点优化提升雁滩产业孵化中心,拓展榆中盆地产业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进程,打造创新创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前沿区,努力实现二次创业。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要重点围绕西进扩区和内涵扩张,拓宽合作新领域,发展现代物流、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交流、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和轻工食品、生物医药、仪器仪表、数控机床等制造业,到2015年进入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前列。 以建设白银工业集中区为契机,加快白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依托大企业产业基础和中科院技术支撑优势,深化企地、院地合作,做大有色金属工业,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有色金属功能材料、稀土材料、电池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装备制造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设 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的一流开发区,打造白银资源型城市转型引领区、西部优势资源集约利用和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 第五章 建设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引领,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新装备,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石油化工。建设国家战略性石化产业基地。加强与中石油、中石化、中化集团、中国兵器等大型企业合作,加快推进兰州石化新建千万吨炼油和百万吨乙烯、甘肃银光集团光气化产业链工程等项目建设。围绕石油加工、合成橡胶、合成树脂、精细化工、石油化工催化剂、化肥等六大优势领域,重点发展合成材料、有机化工原料、专用原材料及下游产品,形成乙烯深加工产业链,碳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异氰酸酯、聚碳酸酯等光气化材料深加工及其延伸产业链,硫酸综合利用产业链,无机盐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等五大循环经济产业链。 有色冶金。建设国家级有色冶金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支持白银有色集团、甘肃稀土集团、中铝兰州分公司、甘肃华鹭铝业、酒钢榆中钢厂等骨干企业发挥行业龙头作用,调整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高端产品和市场紧缺品种,推进节能、降耗、环保技术改造,提高废杂金属再生利用水平。支持矿山深部和外围资源勘查,加强与周边省区合作,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国内外资源,发展矿产精深加工,提高资源接续和保障能力。 装备制造。围绕建立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加快石油钻采、石油炼化、真空设备、矿用设备、风电设备、新型大中型电机、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专用设备等优势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研发系统设计、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系统集成和关键总成技术水平,加快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发展。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和零部件配套,支持吉利汽车加快发展,建设面向西北地区乃至中亚西亚国家的汽车制造基地。加快发展节水设备、节能环保、农业机械、医疗器械等新型特色制造业。 能源电力。以增强能源供给保障和建设西北电网配送中心为重点,积极实施靖远、窑街等重点煤矿扩产技改工程,建立与周边煤田战略协作机制,加强后续资源勘探,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落实上大压小政策,优化火电结构,推进西固热电、兰州热电热源工程、景泰电厂二期和三期工程、靖远发电公司2×100万千瓦机组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煤层气利用、煤矸石发电等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 探索实施碳捕集等项目,积极开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的国际合作。继续推进黄河水电梯级开发,实现新增水电装机容量300万千瓦以上的目标。抓住新疆煤炭东运的机遇,实施煤炭资源的转化和加工。 建筑材料。支持祁连山水泥等骨干企业扩能改造,整合水泥生产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竞争力。加大新型平板玻璃、浮法镀膜玻璃等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以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为重点,培育平川陶瓷产业品牌,建设“西部陶都”。利用区内丰富的石膏资源,发展新型石膏建材产业。 农产品加工。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原料基地,壮大龙头企业,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培育特色名牌产品。以绿色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果蔬、畜产品、乳制品、啤酒饮料、小杂粮以及马铃薯、百合、玫瑰、枸杞、大枣、菊芋等特色农副产品的加工,打造兰白沿黄灌区国家级星火产业带。 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按照“科技引领、市场主导、重点突破、应用带动”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科技人才潜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努力实现重点领域跨越发展,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加快经济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新材料产业。依托区内有色冶金、石油化工等原材料企业、科研院所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突破特种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材料、电子功能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生态环保材料,壮大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规模,建设国家级有色冶金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 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业。合理布局和有序发展风能、太阳能产业,建设景泰百万千瓦风电、十万千瓦光电项目。支持兰电电机公司2MW电励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中科宇能风电叶片生产,发展风电装备配套产业。支持中航集团兰州物理研究所、兰州真空设备公司加强平板太阳能集热器、大型槽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碲化镉薄膜电池的研发和生产,打造太阳能光热应用产业链。扶持兰石集团、宏祥电力发展核装备制造业,依托中核五〇四厂推进核技术应用和核能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重点发展免疫、诊断、治疗用生物药品和制品,促进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带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以兰州兽医研究所、中牧兰州生物药厂为重点,开发动物用多种疾病的疫苗和诊断剂盒,加强新型疫苗、新型兽药、诊断试剂的研发。以佛慈制药、奇正藏药等企业为龙头,加快发展中藏药新剂型、新产品及功能性保健品,推进中藏药现代化生产。支持中科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束治疗技术及其装置制造 的产业化。促进西脉记忆合金公司发展冠状动脉支架、人工机械心脏瓣膜和心电远程监护系统等医疗器械的规模化生产。 电子信息和航空航天产业。发挥区内军工电子企业技术优势,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数字无线接入网系统设备、集成电路加工设备、半导体专用设备和仪器等产品开发,提高高、精、尖产品比例,建设西北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支持发展飞行控制仪器、航天压力容器设计制造、表面工程技术、航空仪表照明等产品。 节能环保产业。针对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排放的需要,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成套设备、热电联产设备、垃圾处理成套设备、节能型变频电机、新介质节能锅炉、水处理设备、城市节能环保装备和环境监测仪器等。 三、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为重点,推广优良农牧新技术和新品种,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等高效旱作节水技术,建设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耐旱节水品种。 以高原夏菜、反季节蔬菜、小杂粮等获得绿色证书的农产品为重点,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以百合、玫瑰、西甜瓜、反季节红提葡萄、红砂洋芋、枸杞、红枣等特色产品为重点,推广标准化生产 和规模化生产,发展冷链储运,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加强优质杂粮良种培育和推广,建设良种繁育中心,扩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因地制宜发展花卉、苗木等特色园艺业,积极发展高科技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稳定发展生猪和家禽生产,加快发展草食畜牧业,鼓励发展特种养殖。转变畜牧养殖方式,推进建设养殖小区,扶持规模化、标准化健康养殖基地建设,实施畜禽品种改良,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保障农畜产品安全。 四、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兰白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 商贸物流业。建设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提升兰白经济区的商贸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大型现代化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批发市场,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依托兰州铁路货运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兰州物流园区、白银西区仓储物流园区。依托中川机场和兰州新区建设,加快建设兰州无水港,支持发展保税物流,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积极发展矿产品、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和 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培育发展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转口和出口加工业务。 旅游业。以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为重点,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加大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力度,完善景区景点内外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西部著名的精品旅游景区,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投入,强化管理,提升兰州旅游集散中心地位,以兰州、白银、临夏、定西以及天祝旅游资源为支点,完善旅游系统服务功能,形成甘肃中部的特色旅游品牌。 专栏4 主要旅游线路和景区,点,建设 一、主要旅游线路 1.甘南—临夏—兰州—白银—靖远—景泰黄河文化风情线。 2.兰州—会宁—平凉—庆阳红色旅游精品线。 3.刘家峡水电站、西固石化城、白银铜城老工业基地和现代都市产业为重点的旅游线。 4.临夏—兰州—白银大峡—四龙—靖远—景泰黄河石林—景泰五佛黄河漂流旅游线。 5.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景园虎豹口、平川红军纪念馆、景泰条山西路 军纪念馆为重点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旅游线。 6.兴隆山、吐鲁沟、天祝小三峡、寿鹿山为重点的森林生态旅游线。 二、主要景区,点,建设 黄河风情线重点景点、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什川古梨园、青城古镇、白银黄河大峡风景区、白银四龙休闲旅游区、靖远法泉寺风景区、白银国家矿山公园、景泰黄河石林和永泰龟城、会宁红军会师旧址、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洮河风情、和政古生物国家地质公园、莲花山森林公园、松鸣岩森林公园,永靖炳灵石窟、黄河三峡、恐龙足印群、天祝小三峡、抓喜秀龙草原、马牙雪山天池等重点景点。 文化创意产业。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价值,着力打造黄河文明品牌。强化《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知名产品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积极开发歌舞、影视、戏剧、动漫等系列化、多元化、规模化文化产品,实现优秀文艺作品演出的地方化、常态化,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进一步支持《读者》等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展,带动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出版物和出版集团。加快发展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和政古动物化石博览园,加快“黄河石林”影视创作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兰州太平鼓、临夏花儿等民俗文化产业基地。 金融保险业。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大力发展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等金融业,着力构建多元化金 融服务体系。加快金融产品创新,试点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注重发展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和消费信贷担保机构,完善风险投资服务中介体系。充分利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条件,有效整合金融资源,将兰州培育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加快保险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推动保险品种和服务方式创新。 培训和中介服务业。依托高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大力发展教育培训,建设服务全国的石油化工、有色冶金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拓发展商务会展,扶持培育工业设计、节能环保、成果转化等科技服务业。支持发展法律、财会、审计、信用评估、工程和管理咨询等中介服务。培育特色化的软件服务和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发展互联网产业,鼓励发展服务外包。 第六章 提升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地位 优化区域交通运输通道布局,促进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和枢纽功能互补,打造西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与商贸物流中心。 一、强化交通枢纽和对外通道建设 适应周边省区资源性产品东运规模扩大的要求,扩展兰州城区的枢纽功能,完善设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布局协调、功能衔接,提升兰州枢纽区域的战略地位。 铁路。建设宝,鸡,兰,州,客运专线,建立甘肃与中东部省区市的快捷联系通道。加快兰渝铁路建设,启动兰成铁路建设工程,形成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便捷通道。建设兰新铁路三四线,形成兰州主城区与兰州新区之间的快速联系通道,并承担中川空港集疏运通道功能。推进兰新铁路既有线改造,建设大运力通道。尽快完成包兰铁路银川至兰州第二线及既有线扩能工程建设,承担兰白城际快速通道功能。积极做好兰新/包兰、陇海/宝中连接线前期工作,缓解市区编组作业压力与环境影响,加强兰州新区与白银城区间的交通联系。结合兰渝铁路、兰州北编组站、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将现有兰西编组站改建为兰州西客站,构建“南客北货”、“内客外货”的铁路枢纽格局。 专栏5 重点铁路建设工程 一、对外通道建设 兰渝铁路,在建,,兰新第二双线,在建,,兰州—宝鸡客运专线,包兰线银川—兰州段扩能工程,兰州—成都铁路,干塘-武威增建二线。 二、城际、区际铁路 兰州至张掖三四线,兰州至合作铁路,白银红会到宁夏同心铁路,兰州至平凉至庆阳铁路,白,银,宝,积,铁路支线改造及宝,积,中,卫)铁路,西宁—临夏—成都铁路。 公路。依据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的辐射状高速公路网,加强兰白经济区与“两翼”及甘南和陇南地区的快捷连接。加快兰州至营盘水,甘宁界,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兰白经济区的北出口。做好景泰至礼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推进南北向国网高速联络线建设。加强国省道、区域内连接线的建设,优化路网等级结构,全面提高通达度。到2020年实现兰白经济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到达,兰州至西宁、天水、中卫、武威等城市2小时到达,兰州至银川、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铁路3—5小时到达。 民航和内河航运。加快中川机场改扩建,吸引航空公司设立区域基地。积极开辟兰州至日韩、中亚、西亚和港澳台等国际和地区航线,拓展空港辐射范围与物流服务功能,建设兰州国际航空港,全面提升航空枢纽和门户地位。加大黄河航道整治力度,积极发展内河航运,逐步实现兰州、白银境内通航,促进沿黄河旅游资源开发和经济带建立。 专栏6 “十二五”主要公路、民航、内河交通建设工程 一、高速公路 G30兰州南绕城段,G213兰州西固至临夏折桥镇,兰营高速中川机场至景泰,G6兰州北绕城线,白银至中川高速,兰州至永靖高速,定西至临夏高速。 二、民航机场 兰州中川机场扩建。 三、内河航运 黄河兰州段航道整治,黄河刘家峡库区航运工程,黄河大峡库区航运工程,黄河白银四龙至龙湾航运二期工程,黄河盐锅峡库区航运工程,黄河五佛至南长滩航运工程,黄河小峡、大峡、乌金峡库区船舶过坝船闸建设工程,黄河大峡库区至四龙航道整治工程。 二、提高城际交通通达能力 建设兰州至白银、兰州至中川、白银至中川、白银至景泰快速通道,形成连通“一主两副”的城际主干网。沿黄河建设兰州至白银至靖远、兰州至永靖公路,打造“千里黄河风情线”。 沿洮河建设永靖—东乡—广河—临洮二级公路。加快建设兰州南北绕城高速公路,疏解城市道路过境流量,缓解交通压力。打通省道308线境内断头段,使境内干线公路形成环形骨架。继续实施县乡公路改造工程,强化重点特色旅游镇的公路建设,提高通达能力。合理布局兰州、白银与周边城镇的公交线路、换乘枢纽及客运站点,择机开通兰州至白银城际客运专线,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公交网络。做好红古经中川至白银、临夏至定西、兰州至临洮城际铁路前期研究。 三、提升城市交通服务品质 按照综合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推进兰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形成横贯兰州主城区的东西向客运主通道,布局建设南北向连接支线,完善城市路网布局。加快推进兰州南山公路、北环线公路,建设北龙口—水阜—中川、兰州—黄羊头—中川和兰州西客站—中川城市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元通、金雁、雁青、深安黄河大桥,做好古浪、白云、石化、世纪、固安、金安等黄河大桥建设前期工作,推进城市快速公交,BRT,项目建设。加强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客运场站的换乘衔接,增强城市客运枢纽集散功能,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 四、推进商贸物流中心建设 整合物流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提升兰白经济区商贸物流中心的服务功能。推动企业物流向社会化、专业化物流转型升级,培育大型物流骨干企业,发展专业物流。配合铁路公路站场建设,布局综合性货运枢纽,开展集装箱作业、农产品物流分拨业务,形成辐射西北地区的综合性物流基地,培育建设面向中亚西亚地区的陆港口岸。抓住中川机场扩建和提升口岸契机,培育和引进大型专业物流与快递企业,形成以高附加值产品集散与分拨为主的兰州新区航空物流产业基地。建设以能源矿产物资及其加工产品集散为主的白银物流转运中心。依托兰州—合作铁路、兰州—临夏—合作高速公路,建设发展面向西藏的临夏物流中心。 第七章 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 充分发挥兰白经济区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加大向西开放的力度,拓展向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兰白经济区建设成面向中亚西亚、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开放型经济区。 一、建设区域性国际交流窗口 立足向西开放,积极拓展经贸文化交流新领域并建立广泛的合作机制,努力争取各类有影响的国际机构落户兰州,建设面向中亚西亚的区域性国际交流窗口。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争取成为上海合作组织新设机构、分支机构和民间机构所在地以及各类相关重要会议的经常性举办地,打造中国—中亚次区域合作机构集中区,争取中亚和西亚等国家在兰州设立领事馆,建立西部地区领事馆集中区,争取其他面向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国际组织分支机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代表处落户兰州,打造西北地区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集中区。 二、建设对外口岸和搭建开放平台 积极争取建设兰州铁路和国际航空口岸。抓紧申报和建设兰州一类铁路口岸,开辟出口加工区和国际物流园区,积极吸引各类国际物流企业,促进货运代理、报关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形成国际贸易服务产业链。强化国际采购功能,争取成为中国向西出口商品和民族特需商品的集散中心。完善兰州中川机场口岸机构和设施,设立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打造中国至中亚西亚航空中转基地和国际航空港。 充分发挥“兰洽会”地区性和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平台的作用,联合东部发达地区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举办面向中亚和西亚各国的各种专业性展会。努力将“兰洽会”提升为中国—中亚西亚经贸合作博览会,成为中国与中亚西亚国家开展商品和服务贸易、资源开发、投资合作、技术交流和研发合作的大型综合性国际盛会。 三、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新领域 积极建设“南南合作农业开发示范区”。以新品种选育、高效种养、旱作节水、疫病防治、农畜产品加工等为重点,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并带动劳务合作,拓展与中亚西亚国家合作领域,探索在境外设立农业开发示范区。 建立“援外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基地”。依托兰白经济区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大型企业的人才和技术力量,以矿产资源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草地畜牧、有色冶金、环境保护、防沙治沙、冻土工程、公共卫生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领域为重点,面向中亚西亚国家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带动双边和多边科技合作交流,促进市场开拓。发挥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影响,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太阳能开发利用领域的交流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以中科院兰州分院和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和知名高校为依托,与中亚西亚国家高水平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研发机 构,设立访问学者工作站,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深化学术交流。鼓励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同中亚西亚国家有关机构建立留学生交换与合作培养机制,互派留学生到对方高校学习深造。 缔结友好城市。鼓励与中亚西亚重要城市深化合作,建立友好城市关系,推动友好城市间的企业合作、商贸旅游和文化交流等双边多边活动,全方位开展民间交流。 第八章 增强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 深入挖掘科技创新资源潜力,发挥基础研究优势,加强应用研究,创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培养引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人才。 一、增强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经济区内大型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研发中心,以真空设备、石油钻采、有色冶金、生物制品、医疗器械等为重点,建设服务全国的产业技术平台。以矿产资源采掘与冶炼、生态修复与环境治理、节水农业等为重点,建设服务西部的特色产业技术研发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或科研院所牵头建设行业技术研发平台,集中力量开展行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实施技术创新重点工程,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有关部委和中央企业共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基地。 专栏7 技术创新重点研发机构 1,有色金属新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2,热交换器传热与节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3,精细化工中间体国家重点实验室。 4,有色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5,中藏药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6,航天育种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7,淀粉深加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光气化产品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推动创新资源在经济区内顺畅流动。支持兰白经济区大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相互参股、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同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建设兰白经济区科技信息交换和共享平台,建立研发人才、科研设备、科技信息、知识产权服务共享机制,推动基础性科技教育资源开放融合。构建统一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协同开展知识产权运用、交易、执法和技术标准制订工作。促进区域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构建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创新科技研发投入机制。设立产业创新专项资金,集中和规模化使用研, , , 发经费,加大对重大共性和关键技术研究投入,确保发挥最大效益。开拓科技研发投入渠道,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二、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优化创新环境。推动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弘扬创新文化,建立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创新产业化的体制机制。采取股权激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完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创新激励机制,建立鼓励创新的分配。扶持科技人才创业,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科技保险等金融服务。以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平台,推进行业重大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积极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事业单位面向社会开展科技中介服务,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前期研发、成果转化应用等科技服务,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充分利用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提供本行业的实验与开发、策划及创意、产品测试中试等服务。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推动有条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逐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 三、强化人才支撑保障 积极培养和引进经营型、专业型技术人才。加强职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形成适应不同产权制度、面向市场需求的职业人才队伍。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培养素质好、市场意识强、熟悉国内外经济运行规则的企业管理人才。面向兰白经济区产业升级的需求,重点引进和培育开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生物医药、环境治理等专业技术人才。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校企合作为纽带,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企业参与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和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建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互衔接的体系。创新与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借力发达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创新人力资源的使用机制。发挥“博士服务团”、“院士专家西部行”、“高层次专业人才援西工程”、“西部之光”等人才智力工程的作用,探索建立兰白经济区高级专业人才工作站,在国内外招募一流专家入站攻坚。鼓励区外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等方式服务经济区建设。 第九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区为目标,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一、发展循环经济 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为重点,实现资源集约化开发利用,加强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发展再制造产业,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支持力度,加快推广节能新技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设施,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设节水型社会。严格保护耕地,提高城市建设和产业项目用地效率。抓好兰州、白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建设。实施重点企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加强高效能、低排放、可循环技术研发,促进石油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等行业技术改造,构筑循环产业链。推进秸秆等循环利用,因地制宜发展“种—养—加”、“畜—沼—果”等循环农业。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制度。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引导再生资源利用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二、推进生态建设 实施林业生态恢复重建与保护工程。继续做好“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公益林建设和草场治理工作力度,着力恢复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系统。加强水土保持和治理,继续实施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山洪灾害 防治、“集雨节灌”淤地坝建设等。实施沿黄生态修复工程,争取将沿黄生态保护区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纳入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示范区,加强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引大入秦灌区和景电、兴电、靖会等高扬程灌区现代林业建设项目,建设沿黄生态、文化旅游绿色经济带。实施城乡绿化美化工程,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通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实施山体滑坡、泥石流、采煤采矿沉陷区治理等工程。构建兰白经济区南部水源涵养、北部防风固沙、沿黄生态修复格局,实现区域生态建设全覆盖。 三、加强环境保护 实行严格的水污染达标排放,强化对黄河干流及支流排污管控,实施黄河干流水污染治理工程,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及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扩大中水回用规模,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生产能力,鼓励工业企业在稳定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治理,推行清洁生产。改善城市能源供应结构,减少煤烟尘、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大气污染。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兰州城市污水“全收集”管网工程建设,新建扩建西固、盐场、雁儿湾、七里河、安宁等污水处理厂。做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和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加大力度推进白银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和采煤塌陷区治理工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农村环境质量。 专栏8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 一、生态建设工程 1,林业生态恢复重建与保护工程。秦王川和景电、兴电、靖会等高扬程灌区林业建设,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景泰30万亩防风治沙绿色屏障建设等。 2,沿黄生态修复工程。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兰白段试验区建设,白银北部防沙治沙及荒漠区自然植被封育,临夏州黄河上游水源补给区生态建设,刘盐八库区综合治理等。 3,祁连山东段生态保护区建设。 4,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兰州南北两山森林景观工程、白银城区绿化工程,沿黄河、沿交通主干道的“绿色通道”及“绿桥”建设工程。 二、环境保护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1,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兰州、白银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管网工程、机动车尾气治理、稀土公司焙烧尾气治理。 2,水污染防治工程。重点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县区、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企业废水治理、黄河沿岸环境综合整治、稀土公司高氨氮废水治理。 第十章 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增强兰白核心经济区对定西、临夏及天祝县的带动能力,深化与“两翼”的分工合作,实现互动协调发展,促进区域合作共赢。 一、支持辐射区加快发展 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发挥兰白经济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更紧密的交通联系、市场交换和产业关联,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与合作,共同打造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和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机制。支持定西、临夏和天祝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支持定西建设以马铃薯、中药材为主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把定西建成全国重要的脱毒种薯、商品薯生产和精深加工基地,全国优质中药材药源和饮片加工基地,支持临夏发展草食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皮革生产和市场辐射功能,建设面向西北乃至全国的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生产基地,支持天祝发展畜产品加工和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统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镇布局,提升产业园区。围绕高速公路网和县际公路及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构建联系兰白核心经济区与直接辐射区的交通网。加强与定西、临夏及各县城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形成兰州特大型城市、中小城市和重点城镇功能互补的城镇布局。发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品牌优势,采取一区多园、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方式,协调整合兰州、白银、临夏、定西的工业园区布局和发展,探索形成合理的利益分享机 制。推动形成以兰州为核心,白银、定西、临夏和天祝县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专栏9 重点园区和工业集中区 一、国家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1.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电子信息及文化创意及其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 2.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及其配套产业,建成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外向型产业发展集聚区和出口加工贸易区。 3.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新能源材料、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风电装备制造“五大产业”,着力培育化工及精细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三个基地”,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链,建设生态环保型园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二、省级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 1.兰州连海开发区。以发电、碳素制品、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为主,推进有色冶金产业集群建设。 2.兰州榆中和平工业园区。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医药、通信器 材、塑料制品、锻造等产业和科研研发、高等教育为主。 3.兰州西固新城工业园区。以石化聚烯烃、铝材、天然气等产业为重点,集中发展塑料加工和机械加工产业。 4.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和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建设城市行政、文化、人居、物流中心为重点,突出建设大型专业市场、公共文化设施和大型休闲娱乐中心。 5.平川经济开发区。着力打造西部重要的能源、煤化工、陶瓷建材和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西部陶都”。 6.定西经济开发区。着力建设全国马铃薯加工、优质中药材加工基地。 7.陇西经济开发区。发展中医药精深加工、有色金属产品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物流。 8.临洮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建筑建材及装备制造业,农副产品及中医药加工,现代物流业。 9.临夏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清真食品和民族特需用品加工等产业,建设国家级临夏清真牛羊肉储备库。 10.永靖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和冶炼铸造产业,建设精细化工园。 11.东乡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金属加工、机械加工和物流仓储业,围 绕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建成清真食品加工基地,建设省级废旧汽车拆解中心。 12.广河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皮革毛纺加工、淀粉加工产业,建成西北最大的皮革城。 二、促进与“两翼地区”互动发展 统筹兰白经济区与河西新能源及其装备制造基地、陇东煤电化基地建设,着力发挥兰白经济区的科技服务和产业引领作用,加强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相互支撑,促进全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落实。以建立现代交通网为基础,促进与“两翼地区”在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术创新、生态环保、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互动合作,合力打造“丝绸之路”、“华夏文明黄河”、“大香格里拉”旅游精品线路,实现兰白经济区与“两翼地区 ”共同发展。 三、加强跨省区合作发展 加强与陕西、四川、青海、新疆、宁夏和内蒙古等周边省区重点区域的经济联系,积极建立兰州—西宁经济区,促进与关中—天水、成渝、呼包银、陕甘宁革命老区等经济区的互动发展。以产业合作、生态共建、信息共享为重点,构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互惠互利的区域联动机制,促进区域间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重点区域和主要城市的经济技术合作,把兰白经济区建设成为东部地区进入中亚西亚市 场的出口加工和服务基地,充分利用资本、技术、人才等外部要素,提升兰白经济区的综合发展能力。 第十一章 政策措施与规划实施 一、加强政策支持力度 财税政策。加大对兰州白银两市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兰州新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比照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一区多园”内的企业给予提高计税工资税前扣除标准、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缩短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的扶持政策。 金融政策。设立兰白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支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支持形成以甘肃省产权交易所为主体、覆盖兰白区域的产权交易网络,为跨地区产权重组、异地并购、产权交易等活动创造条件。探索在兰州设立“林业产权交易中心”。支持区域内大型市政、城建企业发行节能环保、城市建设债券以及中期票据。鼓励民营金融机构发展,支持设立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和典当公司。推动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信用贷款、信用保险、股权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规模,完善面向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 投资政策。对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生态林业等基地建设给予积极扶持。优先布局对全省发展具有全局带动作用的战 略性新兴产业等重大建设项目。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社会事业、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生态林业建设等领域,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科技政策。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比重,政府性科技经费投入向企业倾斜,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完善高校与企业、产业园区的科技成果衔接机制,支持民营企业、新兴产业组织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计划。深化科技企业的产权和分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股权激励机制。完善科技与资本对接机制,构建覆盖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全过程的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 土地和矿产资源政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推进土地整治。创新经济区土地统筹规划利用机制,在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经济区内各类用地指标实行单列。实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对兰州新区、白银工业集中区及重大建设项目,特别是使用未利用地的建设项目,争取国家在安排用地计划时予以倾斜。鼓励对沙地、荒山、荒滩、戈壁等未利用土地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新增耕地在保证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允许在省域内用于占补平衡。稳步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建立土地节约集约评价与考核制度,将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的分配相挂钩。支持开展危机矿山找矿及区域内资源整合。 环境政策。支持和鼓励矿产资源开采加工企业提高采选回收率和共伴生矿综合利用率,加强冶炼渣、尾矿等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支持兰州、白银加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生产。支持合作开展区域环境共保、生态共建、污染共治项目建设,严格环境污染项目审批。建立区域生态环境安全调查、监测和应急预警系统。探索建立和实施跨市界河流断面水质考核制度和污染赔偿制度。 人才政策。积极引进科技、教育、产业发展等行业紧缺人才,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与发达省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及社会组织合作办学,培养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推进区域人才信息网络建设,共建人才交流、开发、培养和服务机制。 对外开放。支持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增容扩区。深化区域协作,全面推进向西开放,支持兰白经济区作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区,发展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鼓励外资进入新能源、现代农业、资源开发和服务业等领域。争取国家支持把兰州新区建设成为面向中亚西亚国家的经贸、科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二、完善兰白区域合作机制 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在兰白和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直接辐射区地方政府的作用,促进区域合作制度化。成立由经济区市州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挂帅、有关部门组成的兰白区域经济发展推进小组,成立具体办事机构,办公室,,负责兰白区域合作的日常工作。建立市州和省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协调经济区发展重大事项。 建立区际利益协调机制。探索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产业跨区域转移、产业配套协作、园区共建共享等方面的财税分成、节能减排等跨行政区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建立跨行政区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根据不同项目特点和合作方式,制订利益共享和具体实施办法,协调好多方利益主体间的关系。 建立政策协同机制。认真梳理经济区内市州、县区现有地方性政策和法规,联合对外招商,共建招商引资平台,制定统一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区域产业发展空间引导措施,明确各产业园区产业发展导向、用地标准、用水标准和环境标准。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的协同,推动区域内交通、旅游、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户籍等领域实现同城管理。 探索建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资金机制。根据跨行政区的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区域信息平台等重大项目建设需要,经济区内相关市州、县区通过自主协商,采取多种资金筹措方式,设立共同发展资金,并制定资金使用和监督管理办法。 三、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要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兰白和酒嘉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加强统筹协调。省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要依据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部门支持兰白经济区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要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指导和帮助地方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监督评估。省发展改革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会同经济区内市州人民政府定期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并将实施情况向省政府报告。建立兰白经济区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政绩考核机制,加强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
本文档为【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