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2017-12-20 14页 doc 32KB 3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24976

暂无简介

举报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2008年3月 第25卷第2期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 Vo1.25.No.2 Mar.2008 【民族社会学】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杨文顺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丽江有着数量不少的白族.丽江的白族与大理的白族同源,主要是从唐代开始逐渐由大理的剑川,鹤庆 等地迁入的,至清代丽江白族的分布格局逐步稳定下来.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和人文...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2008年3月 第25卷第2期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 Vo1.25.No.2 Mar.2008 【民族社会学】 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杨文顺 (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丽江有着数量不少的白族.丽江的白族与大理的白族同源,主要是从唐代开始逐渐由大理的剑川,鹤庆 等地迁入的,至清代丽江白族的分布格局逐步稳定下来.由于居住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在其形成和发展 过程中,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对当地的主体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丽江白族与当地 纳西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关系和睦.对丽江白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丰富对丽江多元民族文化及其和谐 民族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丽江;白族;文化;包容性 【中图分类号lC951【文献标识码lA【文章编号l1672—867X(2008)02—0074—05 丽江的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白伙", 他称"民家",纳西语称"勒布",傈僳语称"勒 墨".史书文字记录多称"焚人","白蛮","白 人"或"民家"等. 丽江有着数量可观的白族.据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丽江地区白族总人口19714人;到 1999年,丽江地区白族总人口为45477人,占全 区总人FI的4.16%o…'n卜丽江有金山,金江, 九河和石头4个白族乡,这4个乡境内的民族主要 以白族为主,同时还有纳西族,汉族,傈僳族,苗 族,藏族等.其他各乡镇也都有白族分布,形成了 "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丽江的白族与大 理的白族同源,主要是从唐代开始逐渐由大理的剑 川,鹤庆等地迁入的,至清代丽江白族的分布格局 逐步稳定下来.由于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环 境的影响,与其他地区的白族相比,丽江白族形成 了一些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 一 ,丽江白族的生存环境 丽江白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 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境内六江 (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无量河,雅砻江,安宁 河)南流,八山(高黎贡山,碧落雪山,梅里雪 山,白芒雪山,哈巴雪山,玉龙雪山,绵绵山,贡 嘎岭)对峙,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这一带地 区内河谷,平坝以及山区等多种地貌并存,海拔高 低悬殊,气候垂直差异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从南 亚热带到高寒带的气候均有分布.这样的地形与气 候环境适宜多种植物的生长,给人们的生存提供了 宜农,宜林,宜牧的良好自然条件.[14](34) 丽江内涵极为丰富的许多旧石器文化,新石器 文化及石棺文化等都说明了在很早时期就有人类在 在这一地区劳动,生息繁衍.秦汉以降,丽江就有 多民族居住.至唐代,《蛮书》卷六载:"见管浪 加萌,于浪,传兖,长,磨些,扑子,河人,弄 栋等十余种."丽江白族自唐代开始就与纳西,汉 族,彝族等多种民族生活在一起.丽江的各个民族 所具有的多元性的社会形态,宗教信仰,文化习俗 等在此共存,并相互交融,相互影响,使该地区成 为一个独特的具有文化多元性的区域,这对该区域 中包括白族在内的各民族的存在以及其社会文化, 生活习俗等的变迁都产生了直接影响. 二,丽江白族的形成与发展 唐代以前,丽江一带有无白族分布,史无明 载.初唐时期,从今贵州省西部往西南至云南楚雄 州,往南至红河以北,都有白族人口分布.因其分 布的地区不同,被分成西爨白蛮,白水蛮,西洱河 蛮,松外蛮,青蛉蛮,弄栋蛮等.其中松外蛮主要 分布在松外城一带,即四川盐源,盐边县,有部分 【收稿日期】2007—12—02 【作者简介】杨文顺(1977一),女(白族),云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云南大学马列 部博士生.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云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和谐社会 构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 批准号:07CMZ007) ...—— 74...—— 第2期杨文顺: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散及今丽江永胜,华坪,宁蒗等地]'?;居住 于姚州弄栋县而得名的弄栋蛮,其地旧为褒州,唐 初因误杀唐将而北走,到达今丽江地区,大理剑 川l,鹤庆等地.[]'卷四 中唐时期开元年间,南诏并五诏,逐河蛮;贞 元年间南诏又破剑川l,使洱海地区的民族分布发生 了局部变化.洱海西岸的河蛮被武力胁迫向北迁至 今~1]JlI,鹤庆,丽江,兰坪一带,[]'卷二四而原居 于这些地区的民族向周边地区流散. 元明清三代,特别是明以后,由于丽江经济的 发展和木氏土司所采取的比较开放的政策,有许多 白族因从政,联姻,戍边,经商等原因从鹤庆,剑 川l等地陆续北迁至丽江,直至清代改土归流后也 如此 三,丽江白族历史文化发展的特点 由于其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的影 响,丽江白族在保持与其他地区白族共同特征的同 时,又现出下述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的 特点. (一)文化呈现出多元性,包容性强 白族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系统,它以本地 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消化来自各方 的文化,形成了其独具一格的文化,可以说它是多 种文化的融合与凝聚.丽江白族不仅具有白族灿烂 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吸收了当地的纳西族东巴文 化,藏文化等,使其文化呈现出多元性. 就宗教信仰而言,丽江白族把丽江不同民族的 宗教文化礼节习俗长期吸收,兼容,渗透,所形成 的自身的宗教信仰具有融白族自然崇拜,本主崇 拜,道教,佛教,纳西东巴教为一体的多元堆垒复 合型特征. 据《南诏图传?文字卷》,《资治通鉴》等记 载,白族在唐代就盛行祭天.如《南诏图传?文 字卷》载:"初三赕白大首领将军张乐进求并兴宗 王等九人共祭天于铁柱侧."过去大理州一带的白 族都举行祭天,后来就不再举行.[]叭而丽江 县九河乡中和村的"黑杨"一支则一直举行祭天 仪式.该杨氏原为纳西族,从丽江其他地方迁至九 河,成为白族.据此,笔者认为该支白族祭天是与 纳西族的祭天一样,其虽转变为白族,但保持了其 传统的祭天习俗,并非是保留了过去大理白族所举 行的祭天仪式. 由于"多教合流",在丽江地区甚至出现了诸 教寺庙融合一体,不同宗教同堂和平共处的文化现 象,一些民间盛行的寺观节庆,无论是属于哪一种 宗教的,都会有白族群众和信徒去参加.正如美国 学者费茨杰罗德所指出的:"民家人传统习惯上信 奉祖先崇拜及多神教,但是他们对神学和抽象思维 毫无兴趣.他们从不因为信仰相悖而苦恼.他们不 像西方人那么渴望宗教的确定性及权威性,民家人 否认宗教教义的排他性.民家人随时在其信仰里再 添一个神.但是否认世上有至高无上的神."l5丽 江白族与当地其他各民族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各 民族的民俗相互影响,并在这种相互影响中发展, 因此丽江白族形成了独特的民俗融合现象,并具有 一 些其他地区的白族所不具备的区域性的文化 特点. 由于与其他民族长期杂居或毗邻而居,在民间 艺术上丽江白族也受了其他民族的影响.如丽江白 族在节庆日除会跳其特有的民间舞蹈"依呀妹" 外,还会与其他的民族共跳"葫芦笙舞"及"笛 子舞"等. 从节庆习俗来看,丽江白族既有与汉族大致相 同的春节,腊月送灶神,元宵节,中秋,清明等, 也有与纳西族类似的祭天,祭祖,祭五谷神,祭畜 神等,还有如栽秧会,新米节等独特的节日. 饮食习俗方面,丽江白族除了嗜好传统的白族 风味乳扇,雕梅,猪肝鲜,风干肝,剁生等食物, 喜欢酸,冷,辣口味外,也吸收了藏族的"酥油 茶"及各种奶制食品,纳西族的"米灌肠"等. 从居住习俗看,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 合五天井"等美观大方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深深 地影响了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丽江有许多民居或建 筑奇观是由白族工匠建的,或是白族工匠和纳西工 匠通力合作完成的.如丽江的大研古城,就是纳西 族和白族及当地一些其他民族的先民世代智慧的结 晶.在这些建筑过程中,纳西族广为流行的粗犷古 朴风格在一定程度又改变了丽江白族传统的精巧规 整,精雕细凿的风格. 丽江白族的服饰在保持自己主要特点的主调之 下,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异,这 与当地的生活环境,社会习俗,审美观念及历史渊 源密不可分.如丽江九河的白族妇女吸收了纳西妇 女以双带束于胸前的羊皮披肩服饰习俗;从已婚妇 女所戴的璀帽形状看,还能寻到纳西族大妈"姑子"帽的痕迹,但璀帽上十几床叠彩头巾及象征 吉祥如意的花朵蝴蝶,恰是白族爱艳丽爱刺绣的风 一 75—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 格;有的学者认为"比甲"是元代蒙古妇女普遍 穿用的服饰,从现存资料看,南诏大理国时期妇女 服饰中看不到"比甲"样式,看来"比甲"可能 于1253年随元军征服大理而来,丽江九河正是大 理兵和元军交战之地,从现在九河妇女穿的比甲 看,更有元蒙古妇女比甲的痕迹.l6J(嘟从围腰来 看,大理白族围腰短而窄,九河白族围腰长而宽. 长短不齐的三条褶线显然是从纳西族围腰十三褶简 化而来的.而勒在腰间的带子和飘带与大理相似, 要绣上各种花纹图案,只是大理的飘带佩在腰后, 九河的佩在腰前.可以说这种服饰集白,纳西,蒙 古,汉等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和智慧于一身. 丽江的白族,一般在家里讲本民族语,外出或 社交就讲其他民族语言.他们一般都能熟练地讲纳 西语和汉语,有的还能讲傈僳语,彝语,藏语等. 比如九河白族祭天时,还用纳西语来念东巴经.金 山乡新民中村的白族与纳西族杂居,因村子靠近县 城(县城纳西人居多,通用纳西语),所以村里的 共同交际语是纳西语,但是当白族举行葬礼的时 候,尽管全村人都参加送葬活动,白族却不讲纳西 语,而是用白语哭悼死者并颂扬其生平事迹. …… 【这充分体现了在"大杂居,小聚居"的情 况下,为了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以求自身的生存 和发展,丽江白族一般都共用几种民族语言,但同 时本民族的语言有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功能,维系着 白族的人际感情,白语谚语"白子白女说白话, 胸中洁白玉无瑕"正是这种感情的表现. 在丽江白族中虽然多语现象较突出,但他们都 认为"白子一家".白族学者赵式铭在《白文考》 中说:"凡滇西人相接,一操白文,辄日:我白子 一 家也,则皆喜."可见,白族是以语言为认同标 准的.白族的自称用白语说是Baipngvpzixhox,直 译是"白语的人们",即"操白语的人们".Baip 是"白",ngvp是"语言",zix是人称名词的词 尾,hox是"人们".丽江的白族今自称"Baihox", "Baizi".应该说各地白族的直接先民至当代白族, 使用的都是同一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语 言虽然有一些变化和发展,但前后是相续的,白语 也就始终是民族认同的.英国人C.P.费茨 杰德于20世纪30年代到大理作社会调查时说: "要是一个人'讲白语',他就算白族;一个人 '讲汉语',他就算汉族.……在大理,如果一个 人说民家话,他就算民家族,否则,他便算'汉 族'——尽管他的母亲从家系和语言两个方面就 一 76一 是实实在在的民家族."l5虽然这一段话说得较绝 对,不能仅仅根据语言来划分民族,但却反映了白 族有强烈的语言认同感. 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丽江白族对同区域内的异 元 己文化,包容性都很强.这也是其具有灿烂的多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 般而言,不同民族,不同系统的文化相接 触,就会发生碰撞,冲突.结果要么是一种文化被 另一种文化所取代,要么是一种文化激活了另一种 文化的活力,使其产生了一种新形态的文化.这在 一 定程度上对于各个民族的发展,各民族:艾化的传 播和发展,对推动社会历史前进均有益.而丽江白 族在处理本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上,不是简单 的取代或拒绝,而是善于从总体上吸收,融合,重 组自己新的文化系统.既有较表层形式上的吸收融 .这种包 合,又有深层文化意识形态上的吸收融合 容性很强的进化,有不断调整自己心态以适应新环 境的功能,也正是这种功能造成了丽江的白族不被 当地其他民族所完成同化的内力_8J(',使丽江 白族在该区域内逐渐形成并稳定发展,从而也极大 地丰富了我国白族的历史文化. (二)民族关系和睦 丽江白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迁徙, 战乱,商贸往来,宗教影响与文化交汇,同周边的 纳西,汉,傈僳,彝,普米,苗,藏等民族形成了 一 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融,密不 可分的关系.历史上,由于受封建中央王朝特定边 疆民族政策的影响,以及基于各民族统治者之间政 治和经济利益的一些矛盾,丽江白族和有的民族之 间也产生过一些冲突.如道光元年(1821年)正 月初六,以今华坪傈僳族唐贵为首的各族农民,因 反对永北高土司当卖夷民所耕土地,聚众武装起 义,打击土司,地霸,又派傅添贵率领武装渡金沙 江,占据了大姚北部.今永胜县仁里河两岸及东山 的各族人民均参加了义军,当时义军发展到1万多 人,打死打伤官军,土练,地霸300多人.道光皇 帝见势不利,除调云贵总督庆保,云南提督张风等 官兵至永北,大姚外,还增派新任云贵总督史致 光,钦差大臣成都将军尼玛善,调集云,贵,川三 省官军,土练共3万余人,前来镇压.义军寡不敌 众,先后失利,伤亡数百人,最终有的逃到怒江, 澜沧江两岸,头目及骨干惨遭杀害和解送新疆充军 者达百余人.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傈僳 族丁洪贵聚集武装千余人,起义反清.十二月,又 第2期杨文顺: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 在今永胜赢将村,旧衙坪,苗力,东山一带打击官 军,土司武装,在皮喇山处死了北胜土知州高履 坤,军功高可等十余人.|jo](PI4)但从总体而言,和 睦相处,友好往来是丽江白族和当地其他各民族关 系的主调. 丽江白族与纳西,彝,藏,傈僳,普米等族都 是藏缅语族族群,与西北的氐羌族群有渊源关系. 这种同源共祖的历史奠定了他们之间唇齿相依,友 好相处的客观条件,并在历史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 了同源异流,异源同流,在分化和融合中"你中 有我,我中有你"的亲密关系.lj]'吲历史上丽江 白族和其他各民族形成同区域交错杂居,聚居而相 安无事的格局,也是这种友好关系的反映. 纳西族东巴经《创世经》记载,人祖崇忍利 恩与天女衬红褒白命成婚后,生下3个儿子,但长 大后不会说话,后派蝙蝠上天侦知,诚心祭天可使 儿子说出话.果然,祭天之后一个早晨,3个儿子 来到门口蔓莆田里玩,突然跑来1匹马,拼命吃蔓 莆,3个儿子着了急. 老大用藏语叫:"达尼芋玛早"(马吃蔓菁 了)!" 老二用纳西话:"软尼阿肯开(马吃蔓菁 了)!" 第三用白语讲:"满尼左各由(马吃蔓菁 了)!" 于是一母之子变成了3个民族.这个藏族,纳 西族和白族是同父同母的3兄弟的传说反映了丽江 白族与各民族源远流长的友好关系.在丽江白沙玉 龙村的北岳庙大殿中供奉有纳西族的三多神像,旁 塑妻二,相传在其右边的是他的藏族妻子,左边的 为白族妾.|j1]m'这尊塑像同样表达了纳西族先民 , 与周围民族世代和睦相处,亲密往来的愿望.自古 以来,丽江白族和纳西族,汉族等各民族之间相互 通婚,结交"老庚"者很多,从中也可以看出各 民族和睦相处的传统. 固然,历史上,丽江白族与一些民族之间也有 过因封建中央王朝的政策以及民族上层利益导致的 冲突和纷争,但其与各族人民在经济,文化上的友 好交往是一直存在的.如明代中央推行"以蛮攻 蛮"的政策,扶持纳西木氏土司,当时丽江白族 都处于其统治之下.但木氏土司通过与白族通婚, 与各地结成了盘根错节的政治联盟. 丽江的经济贸易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的外地 汉族,白族,藏族及周围各民族的商贩前来进行商 贸交易.清代丽江的商贸集市已初具规模,乾隆 《丽江府志略》载,丽江府有主要集市四个:"府 城市,在府城西关外大研里,湫隘嚣生,环市列 肆,日中为市,名日坐街.午聚酉散,无日不集, 四乡男妇皆来.商贾之贩中甸者,必止于此,以便 雇脚转运."此外还有白沙市,束河市,七河市. 到清末光绪年间,随着商贸活动的加强,仅丽江县 的商贸集市就已增至7个,即府城市,白沙市,束 河市,七河市,九河街,石鼓街,巨甸街.永胜县 在明末清初之际已形成金官街,期纳街,片角街, 热水塘等集市.这些集市都是丽江白族和各民族进 行贸易的集市和物资交流会,每天,来自远近各地 的白,汉,彝,傈僳,普米等族农民,商贩带着各 种山货特产上市,买回自己的生活用品.在长期的 集市中,丽江白族和各民族建立了相互间的友好关 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j](P51)清代以来,白 族商人纷纷在丽江开商号.如当时滇西有名的鹤庆 商帮中的福春恒,复兴公,恒盛公,长兴昌,中和 号,永成号及喜洲商帮中的永昌祥,锡庆祥,鸿兴 源,复春和,兴顺和,德鸿祥,怡记等均在丽江设 有分号.今丽江县四方街光义街的现文巷,纳西语 称"建罗过",意为大理巷,就是因为以前有许多 白族商人,在此巷内开店经商.闻名遐迩的"茶 马古道"即是各民族长期进行贸易而形成的充满 活力的商业通道.同时也有许多丽江白族商人和纳 西族商人一起深入到傈僳,怒,独龙族的居住区域 经商,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商贸交流. 可以说,丽江白族形成以来,和当地其他民族 和睦相处,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不但促进了其自 身的发展,也促进了整个丽江经济文化的发展. (三)对丽江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丽江白族文化的发展是促成丽江地区文化变迁 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丽江白族在迁徙,流动过程 中,必然将自己的文化带到所经之处,在这种文化 的交流过程当中,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较大的 影响. 由于多元的宗教形态,当地的各族群众和信徒 都会参加每年农历的二月八和三月十三金山乡白族 在震青山麓的东山庙举行的祭祀本主,迎神游乡, 唱滇戏,跳神等活动.其间,大研镇及近城十里的 其他各族的男女青年和烧香祭猪神,猎神,鸡神等 的农民都会纷至而沓来.l9](n'丽江的一些纳西族, 藏族,汉族,彝族十分相信白族女师"桑尼"的 占卜术,每遇婚丧嫁娶和不生育,有病灾等,常常 一 77— 云南民族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5卷 请白族"桑尼"占卜或举行驱邪祛禳灾等活动. 从居住习俗看,木庚锡先生认为:"纳西族民 居过去的'金刚金漫'(纳西语意为房屋前面有一 块空地)并非现在的形式,……就'三坊一照 壁','四合五天井'的平面型式而言,这与大理 一 带的白族民居大致相同.因为目前的丽江纳西族 民居多为近一二百年所建,而历来大理,剑JIl一带 的木工,石工技艺高超,常被外地雇请建房,对外 传播较远,临近的丽江当然不免受其影响.这还可 从正房面对天井的六扇木门隔扇的雕花有的与白族 民居完全一样得以证实."["]''丽江白族也有许 多善于建造房子和石雕,木雕的能工巧匠,自古以 来在丽江享有盛誉,常被纳西族邀请去起房盖屋, 因此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美 观大方的传统民居建筑样式深深地影响了纳西族的 建筑风格,而且丽江有许多民居或建筑奇观是由白 族工匠建的,或是白族工匠和纳西工匠通力合作完 成的.如丽江的大研古城,就是纳西族和白族及当 参考文献: [1]丽江地区民族志[z].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社,2001. [2]万永林.中国古代藏缅语民族源流研究[M].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蛮书[M]. [4]白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5]C.P.费茨杰罗德.五华楼——对大理民家族的研究 [J].凌小榕译.大理文化.1986,(2). [6]姚世丽.九河多元宗教信仰及其习俗[c].和湛.丽 江文化荟萃.北京:宗教出版社,2000. [7]张伟.论双语现象与双文化现象[c].文化的语言视 界——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集.上海:上海三联书 店,1991. 地一些其他民族的先民世代智慧的结晶.再如丽江 出名的绵延了二百余年的白沙壁画,根据《万德 宫石碑》,《木氏勋祠自记》以及其他民问传说等 材料综合推断,是汉,白,藏,纳西等族的画家一 起绘制而成的. 丽江纳西族的服饰,除中老年的头饰和七星羊 皮外,与白族服饰有较多相似之处,如上衣,围腰 等,只是纳西族服装宽大,刺绣不多.丽江藏族妇 女服饰也体现了以藏装为主但又吸收白族,纳西族 服饰习俗的特点,将藏族传统服饰的典雅富丽与其 他民族的清丽简约等特色融为一体.[】( 除了上述种种民俗方面的影响外,生存竞争能 力较强的丽江白族是当地纳西族经商的样板,他们 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影响了当地的纳西族.以前丽江 广泛流传的一句谚语:"有'勒布'(白族)的地 方,纳西人得不到饭吃!"丽江白族对纳西族中普 遍存在的"耻于经商","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 形成了巨大冲击.l14](P53) [8]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M].成都:四JI1人民 出版社,1995. [9]和鉴彩.丽江东坝子的庙宇及其庙会[c].丽江文史 资料第十辑. [10]永胜县志[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 [11]余海波,余嘉华.木氏土司与丽江[M].昆明:云 南民族出版社,2002. [12]杨福泉.略论滇西北的民族关系[J].云南社会科 学.2000,(5). [13]木庚锡.丽江纳西族民居的平面布局[c].和湛.丽 江文化荟萃.北京:宗教版社,2000. [14]和少英.纳西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 社.2001. OntheTraitsoftheHistoryandCultureoftheBaisinLijiang YANGWen—shun (SchoolofLaw,YunnanNationalitiesUniversity,Kunming650031,China) Abstract:TherearequiteafewBaislivinginLijiangwhosharedthesameoriginwiththeBaisin DaliandmainlycameintheTangdy— nastyfromJianchuanandHeqingofDaliandtheirsettlementbecamequitestableintheQingd ynasty.Duetothespecialgeographical andculturalenvironments,thehistoryandcultureoftheBaisinLijiangshowthefeaturesofopennessandinclusivenessindevelop— ment,whichhasexertedsomeinfluenceonthedominantNaxiculturebecausetheBaisherehavehadaharmoniousrelationwiththe NaxisandothernationalitiesinLijiang.ThestudyofthehistoryandcultureoftheBaisinLijiangwillhelpimprovethestudyofthe culturalpluralismandtheharmoniOUSethnicrelationsinLijiang. Keywords:Lijiang;Bainationality;culture;inclusiveness (责任编辑杨镇圭) 一 78—
/
本文档为【丽江白族的历史文化特点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