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在世界最高峰拍摄

2017-09-01 5页 doc 16KB 6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1137

暂无简介

举报
在世界最高峰拍摄在世界最高峰拍摄 在世界最高峰拍摄,摄影, 刘 宇 约3082字 [图片] 5月8日9时17分,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奥运圣火成功在世界之巅展示。9时20分32秒,新华社在全球首发了特约记者扎西次仁从峰顶拍摄的奥运圣火点燃的照片。此后,20多张峰顶照片陆续发出。中国媒体第一次从8000米以上的高峰实时成功发出照片,这创造了中国新闻摄影史的新纪录。 培训登顶队员当摄影师 “3•14”事件使整个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方案重新修订了,很多事情都成了未知数。经过协调,特批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多吉占堆...
在世界最高峰拍摄
在世界最高峰拍摄 在世界最高峰拍摄,摄影, 刘 宇 约3082字 [图片] 5月8日9时17分,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奥运圣火成功在世界之巅展示。9时20分32秒,新华社在全球首发了特约记者扎西次仁从峰顶拍摄的奥运圣火点燃的照片。此后,20多张峰顶照片陆续发出。中国媒体第一次从8000米以上的高峰实时成功发出照片,这创造了中国新闻摄影史的新纪录。 培训登顶队员当摄影师 “3•14”事件使整个奥运火炬珠峰传递方案重新修订了,很多事情都成了未知数。经过协调,特批新华社西藏分社副社长多吉占堆、技术保障团队的负责人王先齐和我办理证件,作为先遣组赶赴大本营。 我们三人火速赶往珠峰大本营途中,在海拔5248米的加措拉山口,恰遇登山学校的尼玛次仁校长和中国登山队队长王勇峰。西藏分社多年来与尼玛校长以及中国登山界建立的深厚友谊在这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占堆和尼玛是多年的朋友,尼玛答应选择三名实力最强的学员为新华社拍摄登顶照片。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登山队副队长罗申也与王先齐通过短信取得了联系。几个月来,他用新华社给他配备的设备在不同的高度和环境下,拍摄了上百张测试照片。为新华社了解设备的可靠性和珠峰的信号情况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从去年3月起,新华社就开始了峰顶照片拍摄和传输方案的设计、论证和设备选型,先后数次进藏进行设备测试和队员培训。最后确定了三套拍摄方案:1.即拍即传,以保证最快时效。这次使用的手机专门改进了软件,拍摄后不需要任何操作就可以将大数据量照片直接传送到后方平台。2.相机加便携传输设备,在保证时效的前提下,提高照片画质。尼康和联想公司专门为新华社开发了拍摄和传输设备。3.数码相机加海事卫星,满足对高像素照片的需要。拍摄的数码卡当天由下撤队员带到6500营地,交给那里的新华社记者发稿。 罗申告诉我们,第二天中午他就要上6500米前进营地了,而且登顶前再不会下山。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此之前赶到大本营见到他。当晚宿定日县。为了能见到罗申,我们第二天早上六点就上路了。中午赶到大本营见到罗申。交流了这几个月来的测试情况,又给他配备了新的设备之后,他就马上进山了。 下午,尼玛校长指定的三个登山队员也来到我们帐篷接受培训。我和王先齐分别教他们相机和手机的使用方法,又到帐篷外反复演练。设备放置的位置,何时更换电池,何时开机、设备暴露在冷空气中的时间等等,我们都做了详尽的规定。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拍摄设备在零下30度的环境下停止工作。在培训后的第二天,阿旺扎西也出发了。 后来在占堆副社长的努力下,尼玛校长又把他手下曾七次登顶珠峰的队员、央视主摄像师阿旺派来给新华社当兼职摄影师。这样,罗申、扎西次仁、阿旺扎西、罗布占堆、阿旺等5名可能登顶的队员配备了可以即时发稿的拍摄设备,加上次仁旺姆和普布顿珠以及尼玛校长本人配备三部不带传输设备、但可以拍摄大数据图片的相机。至此,共有8人为新华社工作,我们心里稍稍有了点底气。 大本营里的“地下工作” 大本营白天气温可以高到摄氏20多度,而到了夜里则低至零下10几度。珠峰夜里常常狂风大作,吹得帐篷呼呼作响。狂风似乎把氧气一起吹跑了,每到夜间似乎呼吸更加困难。连续几晚我和王先齐头疼欲裂。睡不着,我俩就躺在床上掰开揉碎地讨论峰顶拍摄方案。从队员口中,我们了解到当时还是绝密的峰顶传递方式:在距离峰顶30米时从火种灯点燃火炬,经过几人传递后在峰顶展示火炬以及五星红旗、国际奥委会会旗和北京奥运会会旗。这其中,无疑最后展示的合影是最重要的瞬间。先齐从设备可靠性考虑,力主确保合影这一个画面。而我从报道的丰富性考虑,觉得放弃点燃火炬等画面实在遗憾。我们在反复的协商与争论中 达成了一致,确定要力保三个画面:火种灯取火、峰顶火炬交接和峰顶合影。但是这三个画面拍摄上,不平均分配人力,重点保证合影拍摄成功。我们根据每个队员的实力,详细规定了他们各自的职责。我把方案形成文字,细化到各个队员负责拍摄的画面、每个人拍摄时的站位、每个画面的拍摄张数等等。了解到峰顶面积狭小,特别提醒队员合影中三面旗帜和火炬缺一不可,如果场地狭小,宁可角度侧一点也要要素齐全。我们通过后出发的队员带给已上6500营地的尼玛校长,转交给为新华社工作的队员人手一份。 队员们上山后,我们的技术人员一直与他们通过短信沟通顺畅。为了防止遭到敌对势力的破坏,越临近登顶,保密措施也越来越严格。为了既不泄密,又能与队员保持联系。占堆副社长绞尽脑汁,编了一套暗语。例如:“巴松措”代表“8300米突击营地”,“休息”意为“传照片”,“天气”表示“信号”等等。 5月7日,阿旺扎西给先齐发来短信:“我在巴松措休息了一次。”我们明白,他从8300米传出了一张测试照片。另一名队员扎西次仁也传来短信:“我到了巴松措,天气很好。”他是在告诉我们,8300米的信号非常好。技术人员又通过暗语,再次提醒队员操作程序,为第二天登顶照片拍摄发送成功做最后准备。 “即便只剩下三个手指,也够用了” 登顶前夜,我们终于看到登顶队员名单,新华社的特约记者全部在列。 战前动员会一直开到午夜,后来王先齐打来电话:“罗布占堆从8300传回了队员出发的照片”。我看看表,凌晨3点。无法再入睡,我起身准备器材,早早把1200毫米镜头架在帐篷外。大本营的很多帐篷都透出灯光,看来当晚很多人都无眠。 当5月8日的第一缕曙光照亮珠峰峰顶时,我用1200毫米镜头拍摄了当天发稿的第一张照片《珠峰迎接新曙光》。与此同时,突击组副组长罗申已经接近了顶峰。人到中年的罗申担心自己落在藏族小伙子的后面,凌晨1:30就从8300米的突击营地出发,比大多数突击队员出发时间早了一个半小时。为了替新华社拍摄奥运火炬峰顶传递的瞬间,他在零下30度的峰顶等待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奥组委宣传部副部长邵世伟过来问我:“晚报都来问,新华社的照片能不能赶上他们当天出报,”我的回答是:应该没问题~我的信心来自新华社多个部门一年多来所做的艰苦努力,来自前方报道组20多天来在珠峰大本营所做的细致工作,来自为新华社工作的8名实力超群的队员。但是,珠峰不可预见的因素太多了。峰顶信号如何,队员的身体状况怎样,拍摄设备能否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这一切在照片传下来之前,都是在我心中挥之不去的问号。 9点钟左右,我撇下1200毫米镜头,跑进传来欢呼声的气象保障队的帐篷。一大群人围坐在一台电视机旁。正在这时,王先齐打来了电话:“我们的照片下来了~”忘记了这是在5200米的珠峰脚下,我蹿出气象保障队的帐篷,飞跑向新华社营地,和王先齐紧紧地拥抱在一起,两个大男人泣不成声。这一刻我觉得,这里的阳光是如此温暖,这里的天空是如此湛蓝,这里的氧气是如此充足。 扎西次仁按照要求,那个画面只拍了一张,但瞬间和角度选择无可挑剔。 包括罗布占堆的所有队员都完成了各自的任务,三种拍摄方案也全部成功。 罗申也成功传回了照片,虽然他不是第一个发照片的人。两天后,罗申在大本营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为了给新华社拍摄照片,我放弃了当火炬手的机会”。说完眼圈就红了。跟我们握手的时候,他的右手戴着手套。原来手机的按键太小,在大约零下30度的严寒下他脱下了手套拍摄。2005年登珠峰的时候,他的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就曾因冻伤而实施了植皮手术。这次这两个指头再次被冻伤。我们问他的伤势,他说:“不要紧,即便只剩下三个手指,也够用了”。(作者单位:新华社摄影部)
/
本文档为【在世界最高峰拍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