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新版]10月助纣为虐 《第一庶平易近》爱心团队

2018-01-11 10页 doc 25KB 1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72950

暂无简介

举报
[新版]10月助纣为虐 《第一庶平易近》爱心团队[新版]10月助纣为虐 《第一庶平易近》爱心团队 10月助人为乐 《第一百姓》爱心团队 在美丽的夏河桑科大草原上,养育了一名美丽的藏族女“曼巴”,她的善良被人们争相传颂。她像一只自由飞翔的“百灵鸟”,歌唱在那草原上;她像春天绽放的“格桑花”,盛开在那花丛中,她把歌声献给雪山,她把美丽献给草原。她就是桑科草原上一名普通的医生,被牧民群众亲切称为好“曼巴”的旦正草。 旦正草,女,藏族,1973年出生于夏河县桑科乡曼玛五村,1992年考入省卫校,199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卫校医师专业。作为从小生长在牧区的藏族子女,她深知当地...
[新版]10月助纣为虐  《第一庶平易近》爱心团队
[新版]10月助纣为虐 《第一庶平易近》爱心团队 10月助人为乐 《第一百姓》爱心团队 在美丽的夏河桑科大草原上,养育了一名美丽的藏族女“曼巴”,她的善良被人们争相传颂。她像一只自由飞翔的“百灵鸟”,歌唱在那草原上;她像春天绽放的“格桑花”,盛开在那花丛中,她把歌声献给雪山,她把美丽献给草原。她就是桑科草原上一名普通的医生,被牧民群众亲切称为好“曼巴”的旦正草。 旦正草,女,藏族,1973年出生于夏河县桑科乡曼玛五村,1992年考入省卫校,199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省卫校医师专业。作为从小生长在牧区的藏族子女,她深知当地牧民群众因游牧和缺乏看病意识,导致缺医少药和延误诊治时间而造成不良后果,当时她就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当一名医生,为自己的家乡群众减轻病痛。她的目光投向了那片生她养她,广袤而神秘的大草原。为了解除广大牧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凭着对家乡的热爱和独有的自信、自强,她多方筹措资金,在海拔3600多米的桑科乡达久滩草原开办起了第一家私人诊所。从此她把火热的温暖送到了每个农牧民群众身边,把红十字诊所开在了草原的最深处,她也成了牧民心中的好“曼巴”。 在旦正草的医务生涯中,给妇女进行检查特别是护理孕妇和接生成了她医务工作的重要事务。刚开诊所时,她看到牧区的妇女劳动场所大都在潮湿的牧场,而且妇女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再加上妇女保健意识很差,当地妇科病非常普遍,有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的妇女比例高占80%以上。于是她就经常跑到牧场,亲自为妇女们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为她们送去一些常用药,同时为她们讲解妇女保健常识和卫生知识。当她看到牧区大部分孕产妇没有条件住院分娩,时常在自己的帐蓬里没有任何消毒措施的情况下进行接生和分娩时,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提高接生消毒率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经常无偿地到帐蓬接生。就这样一跑就是十多年,十多年如一日,无论自己有多累,有多苦,总是在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床前,为患者和家属送去光明与希望。她常常一出诊就是两三天,她的腿脚和胳膊上残留着许多被摔伤的疤痕,桑科草原的每一条沟、每一道河都留有她匆忙的脚印,这儿的山山水水见证着她的赤诚。 旦正草为了不使“白衣天使”这一称谓染上污点,不为脚下这块圣洁 的净土抹黑,她坚持廉洁行医,不知有多少次她把病人家属因感谢而送的钱物退还回去,还为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她年纪轻轻,但做的事却无不为家乡人钦佩和称赞。最重要的是,她得到了家乡牧民群众的信任,成为桑科草原上自强、自立的女性楷模。只要有人提起草原上的旦正草时,当地群众立刻会竖起两个大姆指说:她是我们藏族人民心中的好曼巴。草原的消息随着春风传向四周。 一个医生取得患者的信任从来不是靠广告、靠包装,而是靠高水平的医疗技术,高质量的服务和高尚的医德,通过病人的体会口耳相传的。她深深知道,做农民的好医生,仅有良好的医术是不够的,还得有高尚的医德。她常说:“医者,先做人,后行医”。在乡村行医生涯中,她始终把医德作为乡村医生的灵魂。她的诊所面向的是农民群众,面向的是弱势群体,在她的诊所里她就实施了减、缓、免的收费规定。对经济困难的村民减免医药费;对一时带钱不足的患者可先取药治病,下次来诊时再还欠款;对于特困群众免费治疗,每年减免费用达3000多余元。别人问原因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人不能忘本,不能站在钱眼上,何况我又是党员,我不能事事算计自己的得失。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她明白医学只能医治人的疾病,而要根治落后的观念,只有让更多的人懂得科学,用知识来根除心疾。于是她立志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来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出一点贡献。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从自己当年上学的实例,去动员和说服本地的牧民群众对孩子的教育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她说:“受教育不但能改变孩子们自己的命运,还能对家乡、对本民族的进步,以及全社会的进步有着深远意义。” 2004年5月29日,她将自己四年中省吃俭用积攒的两万元现金,全部无偿捐给了自己的母校――桑科乡寄宿制小学,并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旦正草基金会”。在她的率先带领下,相关部门也纷纷捐钱壹万八千元资金,为学校缓解了因经费紧缺而伙食困难的局面。旦正草的这一举措受到了牧民群众的赞扬。同年,旦正草被授予“热心教育事业先进个人”的光荣称号。 有一份付出,必有一份收获。2004年,旦正草被县委授予了夏河县“双学双比”女能手的光荣称号; 2005年被省文明办、甘肃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2006年被县委评为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 2004年2月她被全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竞赛活动领导小组授予全省“双学双比”女能手的荣誉称号。2011年12月,被卫生部授予“乡村医生”先进工作者; 2012年5月她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五四” 奖章。旦正草是草原牧民的女儿,是一名纯朴的医生,她用自己的双手带给群众福音,她以自己的行动为草原上的未来开启一座灯塔,她是草原上的格桑花,草原因花而美丽,草原因她而更加健康充满生机。她像一团火,照映着草原的每一角落。 邓觉之,男,64岁,中共党员,芙蓉区东屯渡街道东方新城社区居民,长沙市注册志愿者,公益网站“准成功者之家”的创办者。他乐于助人,热心公益事业,帮扶贫困学子,关心年轻人成长,通过自费创办的小型公益网站“准成功者之家”,尽其所能地帮助更多的青少年。 还是上山下乡做耕读老师的时候,邓觉之就倡导青少年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适应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打基础。多年以后,一位当时的知青朋友对邓老师说,当年就因为邓老师的影响,让他下决心参加高考,又读了研究生,直到有能力在大学任教。 1998年湖南遭遇特大洪灾,一位安乡应届毕业生因家里受灾,学费没有交足,担心毕不了业,在实习单位现反常。邓老师考虑她家受灾等特殊情况,个人资助800元为她交足学费,并亲自将毕业证和相关职业证送到她在深圳的实习与就业单位,叮嘱她放下思想包袱,勇敢面对眼前的困难,用自己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成绩,陪家人一起渡过难关。在他的帮助与开导下,该学生迅速走出了心理的阴影,信心百倍地迎接新的生活。 2005年,邓老师自费创办的以激励和帮助年轻人成长进步为目的公益网站——“准成功者之家”正式运行。网站设置了十个频道和多个特色栏目,整合利用一些免费网络资源,他还亲手采集编创了近500 篇图文和视频,供网友共享。网站运行至今6年,总流量已超过860万,约100万人次下载了网站提供的学习资料。网站也让邓老师成为青少年的知心朋友。其中有一位报考清华大学研究生而失意的网友,通过QQ向邓老师倾诉心中的纠结,并征求有关继续深造的建议。通过真诚的交流,她心中豁然开朗,坦然去就读另一所大学的研究生。 2008年3月,邓老师受聘为芙蓉区妇联幸福家庭工作室志愿者。三年来,他积极参与芙蓉区有关妇女工作的服务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有限社会资源,维护稳定和创新发展服务,他再次自费创办了“芙蓉区妇联幸福家庭工作室”公益网站。还自己动手编写了《让孩子们健康上网——未成年人不当上网的预防》等四个多媒体课件,在东屯渡街道市民学校讲课。 近年来,邓老师积极参加省、市、区、街道和社区的献计献策活动,撰写了有关网络管理方面的建议4篇,共两万余字。其中:《大力推广并完善社区绿色网吧》获芙蓉区优秀建议奖,并正式纳入整改;《以科学创新精神进一步利用互联网,提升我市公众科学文化素质》被长沙市老科协授与三等奖。 一个淳朴老实的农民,一位慈祥、善良的父亲,在自己亲生儿子发生车祸医治无望的关键时刻,毅然捐赠亡儿器官,挽救了3名生命垂危的病人。 2011年12月23日的深夜,邓泽万赶到了杭州一家医院,他看到满身插满管子,已经没有知觉的儿子,顿时肝胆欲裂。警察叙述了邓泽万的儿子因车祸受伤的全部经过。邓泽万稳住神后,他坐在铁椅上,手里拿着医生交给他的一个塑料袋,里面是儿子的检查单。他无意间看到CT检查单的袋子上印有移植心脏、眼角膜等器官、挽救生命的相关知识。邓泽万忽然一身哆嗦,问自己:“我儿子要是真没救了,他的器官能救别人吗,”他还没说完,自己一耳光扇在自己脸上。因为按照农村的风俗,死也要有全尸啊~ 但自从心里冒出这一想法,就像灭不掉的火焰。邓泽万再次看了看儿子的脸,他走出病室,决定先探听一下妻子的想法。他拨通家里的电话,听到的是妻子哭声。邓泽万犹豫了好久,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若同意,就把同意书请人发个传真过去。妻子在电话 里先是一阵喘息,忽然一阵大骂,问邓泽万:“你还是儿子的父亲吗,你让我们的儿子没心没肝,你是狗还是猪啊,”邓泽万听着妻子的骂声和哭声,他立即摁断信号,顿时泪流满面。 31号傍晚,儿子的生命走向了尽头,邓泽万已哭不出泪了。他见护士把儿子推向太平间时,这时,他的手机响了,是妻子打来的电话。妻子说她把填写好的“同意书”请村支书用手机拍照后,已去乡政府发传真了。妻子还说:“老邓啊,我想通了,儿子身上的器官能用就行,我们做主,让儿子去救活别人吧~”邓泽万听罢,呜呜大哭起来。 就这样,邓泽万儿子的器官挽救了三位患者的生命,他们用父母的大爱,唱响一曲人间的颂歌。 8年,可以改变许多人的生命轨迹,也可以改变一个社会生态。 2012年8月1日傍晚,带着徐州父老乡亲沉甸甸的关爱,徐州市丰县华山镇杏花村11岁心脏病男孩张陆云坐上了开往北京的高铁,两个多小时后,他将来到北京安贞医院接受全国最具权威专家的会诊与手术。张陆云,这个靠捡垃圾照顾八旬养父的农村孩子,之所以迅速得到了社会关注与救助,正是缘于徐州广播电视台“周行一善”爱心团队的一次爱心行动。 张陆云是幸运的,而他正是徐州广播电视台《第一百姓》爱心团队成立8年来救助的2130人中的一位。 8年,800余万来自民众的善款,2130个有尊严的生命。 在这不同凡响的8年里,《第一百姓》爱心团队,坚守了一份责任,创造了一个模式,铸造了一张闪光的情义徐州的城市名片。 8年来,《第一百姓》爱心团队开启了独具徐州广电特色的公益之旅,这样的旅程色彩斑斓,那是属于广电人独有的色彩:有绿,有红,有 蓝„„ 希望的绿:关爱生命,撑起尊严 绿,是生命,是润物细无声的爱,我们用它绵延希望„„ 2004年11月6日,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不期而至,将世界装扮成了一个美丽的童话。可是在邳州燕子埠镇,父母长年卧病在床,有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13岁的小金花,积雪却正在压垮她的求学梦。获此消息,《第一百姓》(当时栏目名称为《生活110》)记者第一时间赶到邳州,在一个摇摇欲坠的窝棚里,记者见到了品学兼优的小金花,给她送来了文具和食品。就是在这样一个随时可能被积雪压塌的住处,床前的一串手折的纸风铃,寄托着小金花的梦想。第二天一篇名为“贫寒寻常事,心中有彩虹”的报道在徐州电视台播出,节目一经播出立即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市民纷纷献出自己的爱心,短短几天时间,在爱心人士资助下,小金花重新回到了校园,小金花家的危房也被推倒重建。 一声爱的呼唤,竟然可以引起如此大的社会反响。小金花的故事让徐州广播电视台领导敏锐地意识到,爱心需要传递与培育,而扶贫助困更是作为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于是,在台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在徐州广播电视台的首个民生新闻栏目《第一百姓》中成立了专门的爱心团队,这个团队组成人员相对固定,他们中有专职的策划,有资深的记者和摄像,专职负责公益活动。2004年11月中旬,一个常态进行,旨在救助贫困失学儿童的爱心——“爱心救助乡镇行”喷薄而出。《第一百姓》爱心团队甚至提出了一个强大的梦想:不让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 “爱心救助乡镇行”每月走进一个乡镇,救助20—50名贫困孩子,每人资助500元以上的助学资金。 8年来,“爱心救助乡镇行”先后走进了徐州的80多个乡镇和学校,共募集善款672万元,面对面资助了1866名贫困孩子,《第一百姓》爱心团队当初的梦想正在一点点变化为现实。 继“爱心救助乡镇行”之后, 2010年12月,《第一百姓》爱心团队 联合徐州市慈善总会又推出了一个固定的节目版块“周行一善”, 每周关注一个困难家庭,每个家庭都会获得至少5000元的现金资助。“周行一善”是对“爱心救助乡镇行”的进一步拓展和补充,这种拓展与补充,将公益的周期由一个月压缩到一周,而相关的宣传与报道则覆盖到每一天。 “周行一善”开播两年来,共募集的善款已达200多万元,已救助了110多个困难家庭。 温暖的红:8年坚守,爱火燎原 红,是火,是一面火的旗帜,我们用它汇聚真情,风雨同行„„ 众人拾柴火焰高,公益与慈善不仅仅是媒体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一个温情与和谐的社会需要人人献出爱。《第一百姓》爱心团队策划组织的“爱心救助乡镇行”助学活动和“周行一善”救助困难家庭,因为契合了社会需要,很多企业家、爱心市民纷纷加入,很多人都是一发不可收,甚至长期跟随活动。有的企业要求组织“爱心专场”;有的企业组织党员集体参加这个活动;有的家庭带领孩子一起参加;城市里的老师组织学生参加活动,感受农村学生的艰辛„„参加活动后,不少人感慨的说“感觉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升华”;另一方面,现场很多感人的故事,很多催人泪下的场面,通过电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个活动并加入其中。 徐州阳光电器集团董事长武言敏本身是位残疾人,坎坷的经历,让他更愿意帮助身处逆境、却胸怀理想的有志青年。多年来,他四次出资帮助失学儿童和困难家庭:心脏病女孩张静家中的老电视机坏了,他亲自上门换上一台新电视;丰县少年汪明慈10岁起挑起家庭的重担,因为无钱买自行车,每天要徒步十几里地去上学,得知情况后,武言敏当即就送去了一辆电动车。由几十位退休老大妈组成的徐州爱心小组,多次关注“爱心救助乡镇行”和“周行一善”,尽管都是工薪阶层,但她们还是通过共同捐资的方式,资助了两名贫困儿童和癌症患者。江苏圣邦建设集团,新春年会不搞宴请,不排练演出,而是发动员工爱心捐款,在慈善总会开设专门账户,定向资助“爱心救助乡镇行”和“周行一善”所报道的困难人群。在北京工作的徐州人李先 生,每周汇两百元到市慈善总会账户,转赠给困难家庭,用点滴爱心回报社会;中国矿大、江苏师大的众多大学生们组成了义工服务队加入到《第一百姓》爱心团队中来,在瘫痪病人的病床前,失学儿童的书桌旁,总会出现他们的身影。还有许多热心市民成为了爱心志愿者加入到爱心团队中来,他们中有行业精英、企业白领,有律师、医生、家具店老板、邮件快递员,也有下岗职工,小吃店业主。 一面旗帜,同雨同行。8年来,《第一百姓》爱心团队共吸引了200多家企业,1200多名志愿者和10000多名爱心市民参与到各类爱心行动中来,他们汇聚成爱的暖流,大爱无声,情动彭城。 创新的蓝:真情汇聚,爱海扬帆 蓝,是海,是智慧和创新,我由此永不言败地迎接各种挑战„„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爱的事业同样需要智慧与创新,智慧与创新,正是8年来,《第一百姓》爱心团队爱的事业越做越大,聚沙成塔的源头活水。 创新与亮点一:阳光事业,阳光操作 公益慈善是天空下最阳光的事业,也需要最阳光的操作。“爱心救助乡镇行”每月走进一所学校,先通过市、县、乡关工委和教育办,筛选要救助的学生,报到电视台后在电视上公示;捐助现场,爱心家庭或爱心企业现场捐助,并与受助学生现场交流;活动过程记者全程报道。这种面对面的直接救助方式,媒体仅仅充当一个展示与监督的平台,让救助亮相在阳光下,打消了爱心人士的疑虑,受到爱心人士最真诚的欢迎与支持。 “周行一善”公开透明的资金管理模式,同样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一笔捐款,无论数额大小,资助者都会获得慈善总会的荣誉证书,以及正规的财政免税收据,善款的去向有据可查,也让更多的爱心企业、爱心市民愿意与“周行一善”携手同行。 正如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的那样,“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第一百姓》爱心团队搭建的就是这样一个透明口袋,正是它的公开与越透明,造就了它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正是这种不掺杂不使假的阳光操作,换来全社会多年如一日的信任与支持。 创新与亮点二:张扬个性,彰显特色 公益活动的个性化、多样化是发挥电视媒体优势,保持社会爱心涌动,避免观众审美疲劳的关键。同样是“爱心救助乡镇行”,同样是“周行一善”,不同的时间接点,它们均推出了特别策划,一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2007年6月2日,一场为募集更多的善款,救助更多的贫困学生而发起的“足球义赛”在新体育场举行。这场由徐州市业余足球联盟与广电记者、主持人组成的爱心明星队进行的足球义赛受到市民的广泛关注,其中进行的爱心拍卖,七件拍品全部拍卖成功,整场活动共募集爱心救助款63927.04元。 2010年2月,《第一百姓》爱心团队策划推出了“救助7000孤儿大型慈善晚会”,伴随晚会同步推出的还有“主持人爱心大换客”、“小手拉大手全家总动员”、“圆你新年愿望”三大系列活动,从不同角度,针对不同人群,电视报道、地面活动、和综艺晚会“海陆空”同时进行,其中《小手拉大手全家总动员》综艺晚会在央视财经频道全程播出。在春节来临的时候,共为100多位孤儿送去了温暖,全部孤儿得到市民的认养;4位主持人爱心换客换来的现金及物品累计约20万元,全部移交市慈善总会用于困难家庭的救助。更大的收获是,全市掀起了助养孤儿的热潮,打电话或者直接找到电视台认养孤儿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些企业在开年会的时候,也把助养孤儿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 每年的岁末年终,《第一百姓》都会举办一场“爱的团聚”大型广场活动,当年度全部的受助人群和爱心人士亲切会面深情相拥。每次“爱的团聚”都是一次爱的盛会,成为爱与被爱双方交流、加深感情的平台;每次“爱的团聚”都会受到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 和好评,成为展示情义徐州和谐徐州的一扇窗口。 各种义演、义赛,各类大型活动的开展,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责任意识 与导向作用,是媒体公益事业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
本文档为【[新版]10月助纣为虐 《第一庶平易近》爱心团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